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政治概念
【同步素材】中国近代的现代的政治政体
【同步素材】中国近代的现代的政治政体一⑴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来,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⑵民主共和制: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源,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④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实行“训政”,以党治国,蒋介石集党政军于一身,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二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⑴“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原因、结果及宋教仁实行政党政治的努力);⑵国共两党所形成的新三民主义和民主革命纲领;⑶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背景、内容与结果);⑷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⑸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归纳】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915~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1912~1922年: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③1923~1925年: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运动。
三、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⑴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⑵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⑶北平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参与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泛地进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权机构,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
中国的近代政治历史简介
中国的近代政治历史简介中国近代政治历史是中国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一段重要时期。
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和转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中国政治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引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危机。
随着外国列强不断侵略割据,中国的封建王朝逐渐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导致了中国的旧王朝更加脆弱,令人士气低落。
这场战争引发的一系列运动加剧了人们对政治改革的呼声。
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反封建的政治团体。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随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国政治的混乱和动荡并没有结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取得了全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成为新中国的首任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这些运动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严重伤害。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开始引进市场机制,加强经济建设,并逐渐开放对外交流。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增长,国际地位也逐渐提升。
在中国近代政治历史的演变中,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
然而,中国政治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治理体制的改革、社会不平等的问题等。
总之,中国的近代政治历史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充满了政治运动、改革和革命。
这段历史对中国的政治现状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与政治发展一、中国近现代史概述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现代的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
这个时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先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
其中,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尤为重要的一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并缔结不平等条约。
随着这些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这样的情况在19世纪后半期进一步加重,中国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二、政治发展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呈现出从封建时代向现代转型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历经了很多重要的事件和运动。
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
发生在1900年的戊戌年,它是继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又一次试图自力更生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
变法措施包括取消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建设工业、改革税制等方面。
但是,戊戌变法并没有得到成功,因为它遇到了清政府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1911年爆发的一场政治革命。
革命的结果是清朝满清政权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
但是,在中华民国的初期,政局仍然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十分缓慢。
同时,中国在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压迫下,面临很大的外部压力。
3.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20世纪初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倡导学术自由、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打下了基础。
中国近代政治史简述
中国近代政治史简述中国近代政治史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政治历史。
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国际地位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领土,攫取了各种特权,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受到严重侵犯。
同时,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先后发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则是一次更为彻底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得到彻底完成。
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干涉也没有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政治局势依然复杂多变。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 1949 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近代政治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挑战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国际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奋斗中,最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
中国近现代政治常识知识整理1.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也被称为1911年革命。
-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此之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2.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中国兴起的一股思想解放运动。
- 这个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启蒙等新思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1919年的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
- 这个运动是对《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抗议,也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4. 国共合作与中国的成立- 1921年,中国在上海成立,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此后,中国与国民党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合作,但后来因意识形态和利益分歧而分裂。
5. 南京国民政府与北伐战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始了北伐战争。
- 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的决裂,中国分裂为国民党统治的南方和控制的根据地。
6. 抗日战争- 1937年,中国爆发了抗日战争。
- 这场战争是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抗争,持续了8年之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了全国政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时期,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8.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领导的一场政治运动,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期间。
- 这场运动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混乱,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
9. 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10.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近代史重要概念
中国近代史重要概念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涵盖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涌现出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中国近代史中至关重要的概念,包括民主、革命、现代化、国家主权以及个体解放。
一、民主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在中国近代史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个概念涉及到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政府的责任和对权力的制约等方面。
在20世纪初,中国的民主运动兴起,为推翻封建专制的清朝政权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次反抗和革命,中国逐渐向民主制度迈进,并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革命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中另一个关键的概念,它代表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政治权力的转移。
在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解放的重要手段。
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次革命是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政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则发生在20世纪中后期,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国。
三、现代化现代化是指国家或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实现的现代化进程。
在中国近代史中,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和追求。
近代中国面临着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转型,必须进行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
这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进步。
四、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指国家拥有独立政治地位和自主决策权的概念。
在中国近代史中,国家主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中国曾一度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主权受到压迫和削弱。
因此,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任务。
五、个体解放个体解放是指个人获得自由和权利的概念。
在中国近代史中,个体解放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和身份被束缚在封建等级制度下,个体的权利和尊严无法得到保障。
近代中国的革命力图解放个体,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政治上知识点总结一、中国近代政治概况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可以分为清朝末期的改良、革命以及民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清朝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多达数十次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
清政府在列强的侵略下日益式微,国力衰退。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民众的反抗,清政府通过设置新政、引进洋务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命运,但未能改变社会危亡的命运。
自1860年以后,中国地方军阀混战,实力强大而时弱小的北京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让步屈服。
二、中国西化运动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在清朝末年进行的推行洋务的一揽子改革的政治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资本主义营利业务,学习外国技术知识,引进洋务人才和设立洋务学堂等。
此外,洋务运动还进行了一系列机关、军队、教育以及对外交涉等机构的变革。
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带来了部分西方科技知识和文化,但其改革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2. 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由中国封建王朝的洋务运动引发的一场社会运动。
自强运动包括了中国人对自身振兴的思考和行动。
在自强运动中,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保守思想的新党派和社会团体。
在海军改革和捐资办学方面,自强运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在这一运动中,人们解放了思想,对唯武器论、学外国的封建制度和军阀统治进行批判。
自强运动积极引进和吸取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和文化,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
三、筹议会议筹议会议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近代政治史活动中两大主要的政治力量。
它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比较周密和有建设性的讨论,使中国人对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筹议会议的议程内容与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沛取得了密切相联系。
四、改良派与维新派改良派发展派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其中两个流派。
改良派主要力求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此来挽救中国的命运。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现在
的中国政治制度变迁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段时间内,中国政权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事件,包括清朝的衰落和终结,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共党的崛起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等。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内外交困。
在这个
时期,一系列的变革思潮涌现,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变革努力并未取得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中华民国面临着民族分裂、军阀混战等问题,政权并不稳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革命的斗争。
1949年,中共党获得全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成为首任主席。
建国后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改革。
1950年代实
施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直
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都对中
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的重要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转型剧烈,国家建设与政治改革的相互影响。
近年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挑战,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等问题。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华夷秩序: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华夏,是汉族先民或中国的古称,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为“中国”,而视周边流播迁徙,居处不定的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所谓的华夷之别,其实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区别,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高低之分。
古代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和种族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
3、山中之民:在野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改革派的知识分子。
4、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师夷的途径和内容: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聘请西方技师。
内容:军事技术;(“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生产技术。
(“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5、洋务思潮:是在朝洋务派官僚和在野的爱国改革派共同参与、上下呼应、左右逢源的一种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社会思潮。
洋务思潮包括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两派的思想。
❖19世纪60年代,这两种“变”的力量处于组合阶段,其共同任务是为开办洋务事业而奔走呼号;❖此后,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洋务思潮中形成了比较激进的早期维新派为左翼,和比较稳健的洋务派为右翼的格局。
洋务思潮的内容:(一)“古今之变局”论(二)“借法自强”论(三)“工商立国”论(四)“中体西用”论6、所谓“通三统”,是说夏、商、周三代,每代的出现都是各自受命于天,自成为一统,各自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三代不同,当因时变革,决非沿袭旧制,一成不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考研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重要历史概念1.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3.中国近代各阶级(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资产阶级(4)无产阶级(5)小资产阶级(6)农民阶级二、近代史基本逻辑链条1.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逐步丧失主权、人民负担加重3.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4.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5.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7.保守势力的镇压-维新运动的失败8.清末新政-清王朝的最后挣扎9.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的覆灭10.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的统治11.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开始12.北洋军阀的覆灭-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反革命行为13.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根据地建设14.反围剿战争的失败-长征15.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6.第二次国共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17.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18.重庆谈判-和平建国的希望19.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的开始20.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2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2.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3.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思修法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基础一、思想修养(一)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
浅谈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外国侵略者接踵而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以攫取越来越多的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从西方列强侵略欺辱的对象到如今东方腾飞的巨龙,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来做一下探究。
探究一个国家的发展史,政治制度是不得不谈的方面。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
1840年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不断丧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还闭关锁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仍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虚幻中无法自拔。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屈辱的条约并不能让统治者完全清醒,随后太平天国的建立几乎让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重用汉臣并在洋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制之师”的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从侧面反应出整个清王朝的腐朽。
清王朝作为我们封建史上最后的王朝,虽然吸取历代专制统治的教训,丰富了专制统治的经验,但是在经历过康雍乾盛世之后不断地衰败,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已成为强弩之末,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统治集团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在西方列强以华治华的政策下,统治集团逐渐买办化,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
此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人民处于封建统治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双重压迫之下,过着饥寒交迫且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AL—2)导言一、政治思想释义1、政治的三层含义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B、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的表现形式C、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思想,指观念、主张和理论形态3、政治思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政治斗争,它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阶级或集团对国家政权的态度二、近现代政治思想研究的内容与对象1、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中国往何处去,提出不同的求国、治国方案2、1840年到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各个阶级的国家理论、治国方案、政治观点与主张、各种社会思潮与影响,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特点与规律3、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A、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B、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C、思想体系兼容性D、思想方法的应用性三、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1、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2、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3、思想体系兼容性4、思想方法的应用性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儒家思想认为,在基本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个人道德修养是建筑理想生活与政治的基础,个人道德是为构建理想社会而奋斗,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合乎伦理原则的社会秩序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即将天人格化,并提出性三品说,初步完成了儒学适应君权与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体系3、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佛学传入4、唐朝儒释道开始合流5、在两宋时期,在二程、周敦颐、朱熹的努力下,三脚三成合流,提出了天理君权论,即认为世界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理,世间的一切都是这个理的投影;认为理有对立性,即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但对立并不并立,因此要求人存天理去人欲;强调修身养性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1、经的本义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代称,对经的研究称为经学,后因孔子对经学的贡献很大,因此又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的统称2、不同时期经的内容A、西汉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B、东汉的七经——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C、唐朝的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D、宋朝的十三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3、中国学术发展的七个阶段A、先秦诸子百家B、两汉的儒学C、魏晋的玄学D、南北朝隋唐的佛学E、宋明的理学F、清朝的汉学G、现在的新学4、清朝学术转向的标志——提出批评弊政,改革现状,反对妥协,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一、改革派的形成1、阶级斗争的加深是促使改革派形成的客观条件2、清王朝日益腐朽的统治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3、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壮大了改革派的队伍二、改革派的政治主张1、批评封建弊政,要求进行改革,其代表人物是龚自珍,他主张重人才,变科考,重臣威2、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其代表人物是林则徐,他主张严禁鸦片,团结御侮,抗俄守边3、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魏源三、改革派的评价以及历史地位1、与顽固派的比较A、对西方的认识上,二者都比较模糊,但改革派头脑清醒,开眼看世界,虚心向西方学习B、在禁烟与抗战上,改革派态度坚决,措施得当C、在对待人民的立场上,虽然二者都是统治集团,但改革派却认为民为国之根本,民心可用,可利用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D、在国内政治主张上,抨击弊政,揭露危机,要求改革2、评价A、首开风气,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B、思想启蒙,唤起觉醒,放眼看世界C、掀开近现代民族革命的序幕,部分反映了近代历史的主题3、历史地位A、爱国主义的思想家B、地主阶级的补天派C、学习西方的首创者D、近代史上第一批民族英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一、洪秀全对基督教的利用与改造1、利用一神教打击中国的多神理论,同时树立自己的形象2、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3、天堂改为地上天国的思想4、洪秀全对此的作用A、利用宗教的形式掩护自己,蒙蔽敌人B、利用宗教教义发动组织群众C、利用宗教的戒律仪式以严格纪律,增强内部的凝聚力D、对现实的抗议二、拜上帝教的局限1、一神论的教义的排他性违背了中国民众传统文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内部统一,也不利于团结更广泛的阶层加入反清行列2、宣传上帝的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主宰性,抹杀人的作用,这既束缚了人积极性,又使其领导人思想僵化,无所作为3、神学具有虚伪性,它成为领导集团争权的合法外衣4、神学具有虚伪性,它只许诺美好的未来,但却无法解决人世间现实的矛盾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A、1853年颁布,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a、土地国有,平分土地b、建立圣库制c、实行乡官制d、提出男女平等B、革命性a、是历代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c、向农民展示了美好的未来,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具有极大的号召力C、落后性a、主观空想性b、生产与分配的脱节c、理论与实际的脱节d、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2、《资政新篇》A、无土地问题的主张,不适合农民的口味B、因天平天国后期内部离心倾向严重,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贯彻C、太平天国后期战事频繁,无暇顾及D、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四、思想评价——发生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既有以往农民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洋务派的政治思想一、洋务派的形成1、洋务,亦称夷务,初指禁烟、海防等,后指对外事物以及从外洋来的事物,由夷转洋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其性质属于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3、洋务派的简况A、新兴地主阶级当权派的一部分——辛酉政变,湘淮两系a、湘淮讲经世致用b、大多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有抱负,了解民间疾苦c、来自阶级斗争比较激烈地区,非常精明能干d、敏感性,对政治嗅觉将e、大多靠办团练起家B、镇压农民革命的产物C、也是西方列强政策变化的产物,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中外“和好而形成的二、洋务派的主张与评价1、自强、求富主张。
中国近代政治梳理.
专题体系
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商品输 出为主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资本输 出为主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
甲午中日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加紧掠夺
侵华 开始沦为
抗争 太平天国
进一步加深
洋务运动
瓜分狂潮 完全沦为 大大加深
深化
军事改革、戊戌 义和团 清立宪 辛亥 新文.五四
(3)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交织,中西方 文化碰撞交汇
(4)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由闭关锁国到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附庸
查缺补漏
1.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 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重要战役、影响?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3.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影响。
本专题归纳总结
3.全面辩证分析列强侵略的影响。
破坏性: (1)政治: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2)经济: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附庸,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建设性: (1)政治:西方侵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一些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 存之路,如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经济: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3)思想: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 。 (4)外交:列强开埠通商、公使住京和自由传教等特权,客观上迫使 清政府逐步放弃闭关自守政策。1861 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外交开 始近代化的标志 。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清朝政治制度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封建专制为特征。
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力。
政治权力由皇帝亲自掌握,辅助的官僚机构如内阁、六部等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
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旨在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采取了少数民主的政治制度。
国民党领导的政府实行总统制,设立了国会和立宪政府,试图实现民主政治。
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
中国成为执政党,实行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文件和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并扩大了工人、农民和青年等社会群体的参与。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采用了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主席、政府总理等职位在政治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政府倡导法治建设,努力加强法治体系建设和法律保障。
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状态,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试图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迈进。
的领导带来了巨变,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面貌。
当前的政治制度为国家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但也面临着挑战和改进的空间。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转型和演变,每个时期的制度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了解政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现象。
中国近现代史划分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划分标准中国近现代史是指清朝末年至今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历经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
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标准。
首先,从政治上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清朝末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封建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国时期,以及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
封建时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共和制度的时期,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封建经济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封建经济时期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发展较为有限,商品经济不发达。
民国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封建文化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封建文化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文化传统比较浓厚,但也存在着封建迷信和保守思想。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启蒙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时期,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期,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标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为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论述中国近代政治制度
论述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中国近代政治制度是指近代中国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和权力运行机制。
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的国家,政权主要集中在皇帝手中,没有现代政治制度的概念。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双重打击,从而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如戊戌变法和新政等,试图在保留君主制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制度。
然而,这些改革努力因各种原因没有成功。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彻底终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新篇章。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尝试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体制。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推行了由西方民主制度为基础的共和制。
然而,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面临着严峻的内外挑战,政局不稳定。
不同政治派别的争斗和军阀混战使得政权更加分散和混乱。
国共两党的对立和内战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动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又一次转变。
中共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实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
中共政权的特点是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计划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虽然中国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也逐渐推行了一些经济和政治的改革。
例如,引入了一些市场机制、加强了法治建设、推进了决策透明化等。
然而,中共仍然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并且对政治领域有着广泛的控制和影响。
总体来看,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
虽然在政治体制方面有了一些改革,但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权力过度集中、民主机制不健全等。
未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完善。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脉络的总结: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遭受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内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中国近代史也见证了许多政治运动和变革,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运动和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导致了中国政治的半殖民地化,让中国社会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和压迫。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也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政治力量和社会团体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近现代中国国情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近现代中国国情主要包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这些国情因素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近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广大农民深受压迫,因此民主主义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思潮之一。
这个思潮推动了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发生。
此外,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发展。
对
于中国近现代史政治发展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建议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专业历史学家。
我国政治的概念
我国政治的概念
1、政治的概念: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
3、“政”是政权主体,“治”是维护政权的方法和手段,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
政治包括军事、法律、政权机构、政治党派团体,等等方面。
“政”主要是政权、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治组织、政治机构。
“治”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政策以及依据这些进行的行为,包括军事、法律、行政等方面。
“政”是硬件,“治”是软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政治概念
近现代历史一直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时期,这段时间的政治概念以及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也是相当深刻和多样化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讨论一些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概念,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
一、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在1911年到1912年间,以中华民族大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推翻清朝政权为目标,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重要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数千年中国封建政治的历史,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序幕。
二、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是指1924年开始,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合作打击北洋军阀,并推翻外来政权的合作关系。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共合作再次得以恢复,双方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三、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它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晚清以来新的政治概念。
新民主主义倡导民主,提出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
同时,新民主主义也首次提出了三大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路线、资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路线和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的极端法西斯独裁路线。
四、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一场大动荡,这场运动从196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76年,期间,红卫兵一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文化大革命的运动。
这场运动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以及文化思想程式,同时,文化大革命也给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五、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发生在1978年,开创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的核心理念是“发展是硬道理”,其中包含对于市场经济、现代管理制度的接纳,加快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的积极态度。
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比如说“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这些都让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一个理论概念,它把老化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实践与新环境、新问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重视人民的利益,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同时也提出了一套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政治文明理念。
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总体目标,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一百年”目标。
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于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是于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总之,以上这些政治概念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断推动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