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粘液成分
鱼类体表粘液分泌机制?组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鱼类体表粘液分泌机制•组分与功能研究进展作者:张婷史晋绒宋柯赵田田刘莎岳兴建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2期摘要鱼类体表粘液来自体表粘液细胞,其成分和量受到粘液细胞的分布、数量、发育情况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
粘液的主要成分是粘多糖和蛋白类,同时还含有少量脂质。
多糖类作为生物活性物质,在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蛋白类的含量达55%,主要成分为88~95 kD的免疫球蛋白、溶菌酶、凝集素、补体、抗病毒蛋白/肽以及SOD酶,在鱼类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
分离鱼类体表粘液中生物活性蛋白的方法主要有柱层析法、盐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等。
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鱼类体表粘液分泌机制、粘液的组分及Ig的分离、体表粘液的免疫功能研究和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体表粘液免疫蛋白的应用研究提供切入点。
关键词鱼类;粘液;分泌机制;组分;功能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2-07445-04鱼类体表皮肤腺层含有丰富的腺细胞,可分泌粘液覆盖于鱼类体表,鳞片缺少或不发达种类粘液分泌量更大[1],其分泌物中含有粘多糖类和纤维等物质,入水后纤维部分膨胀发粘成为粘液[2]。
该粘液有凝结、沉淀水中的悬浮物质,抵御异物和病原微生物入侵[3],维持体内渗透压[4],减小运动摩擦[5],湿润皮肤,防止鱼体短期离开水环境时皮肤干燥[6]等作用。
在白斑鹦哥鱼(Chlorurus sordidus)体表粘液能形成粘液茧,预防外来袭击[7]。
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对鱼类的体表粘液功能及组分进行了研究。
Rombout等[8]和Smith等[9]提出真骨鱼类可能存在一套独立于血液免疫系统的免疫系统——体表皮肤粘液系统。
大量研究表明,鱼类存在局部的皮肤粘液免疫系统[10],具有一定的粘液细胞基础[11],能独立完成抗原摄取、呈递及抗体分泌功能[12]。
在免疫后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血液中发现分泌型抗体并非由血清抗体转化而来,证实鱼类确实存在不同来源的免疫球蛋白(Ig)[13];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皮肤离体培养试验表明皮肤能独立分泌抗体[14]。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多。
鱼类体表黏液分泌功能与作用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ion in secretion of fish skin mucous and its function黄智慧1,2,马爱军2,汪 岷1(1.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学院,山东 青岛266003;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071)中图分类号:Q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96(2009)01-0090-05鱼类皮肤的上皮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广泛覆盖在鱼体表面构成了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在鱼类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滑润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可以保护鱼体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等等。
鱼类体表黏液有如此诸多功能,因此研究其成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对研究养殖鱼类对不同底质的适应、疾病防治问题、养殖过程中及销售过程中活鱼的运输问题、和遗传育种中抗逆性状选育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关体表黏液的研究,国外开展的较早,也较深入,而国内的报道却相当有限。
作者主要以鱼类体表黏液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其成分和功能进行阐述,为今后在该方向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鱼类黏液细胞组织形态学研究黏液细胞是黏液分泌的生理基础,它是鱼类上皮中的一种腺体细胞,主要分布在鳃、消化道、皮肤等部位。
根据鱼类黏液细胞的分泌产物性质,尹苗等[1]2001年对黏液细胞进行了分类,即通过AB-PAS 染色反应将黏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Ⅰ型,AB-PAS 染色呈红色,含有中性黏多糖;Ⅱ型为蓝色,含酸性黏多糖;Ⅲ型为紫红色,同时含有中性黏多糖和酸性黏多糖,以中性黏多糖为主;Ⅳ型为蓝紫色,仍是同时含有两种黏多糖,以酸性黏多糖为主。
目前,国内大多数是按照这种方法对鱼类黏液细胞进行分类。
黄姑鱼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o f mu c o u s c e l l s i n t h e d i g e s t i v e t r a c t o f l a va r e a n d a d u l t . R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o t a l n u mb e r s o f mu c o u s c e l l s i n
p a s ) 反应染色方法 , 研究黄姑鱼幼鱼和成鱼消化道粘液细胞 中的类型及分布。 结果表明 : 黄姑鱼成鱼 消化道各部位粘 液细胞 总数 目均显著大于幼鱼 ; 幼鱼和成鱼 口咽部 、 食 道及 胃体 均以含有 中性 和酸性混合粘液性物质 的Ⅲ型或 Ⅳ型粘液细胞为主 ,
且 Ⅳ型粘液细胞在成鱼消化道 口咽部 、 食道及 胃体 的数 目均显著大于幼鱼 ; 成鱼和幼鱼前肠 、 中肠及后肠 中 , 仅发现含混合 性粘液物质的Ⅳ型粘液细胞的数 目显著大于幼鱼。 关键词 : 黄姑鱼;幼鱼;成鱼 ; 消化道 ; 粘液细胞
c o n t a i n i n g b o t h a c i d i c a n d n e u t r l a mu c o u s s u b s t a n c e s we r e r i c h i n o r o p h a r y n g e a l c r a v i t y , e s o p h a g u s a n d s t o m-
为什么鱼的身上会有黏液?
为什么鱼的身上会有黏液?1.黏液的作用黏液是鱼体的一种特殊组织,又称水腥液。
黏液的主要作用有两类:一是生物学上的作用,二是环境生态上的作用。
①生物学作用方面,黏液是鱼类体内唯一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防卫机制。
它可以有效杀灭外界病原体,有可能表现出抗菌作用,从而守卫鱼类的健康。
②环境生态方面,黏液可以用于制造一个有利于生长的水体环境。
它可以维护水中的酸碱度,同时又不会影响水的清澈度;它的存在还具有平衡水流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水流破坏。
2.黏液的产生黏液是由鱼体皮肤和鳞片上的毛细血管分泌产生,主要成分是透明质酸、碱性磷脂、肽链、胆原素和类胶原蛋白等。
为了提供充足的黏液来抑制外界病原体侵入,鱼类体内会分泌大量的黏液,并且由于水温、环境压力、代谢反应等因素的影响,黏液的量也会发生变化。
3.黏液对鱼的危害无论是什么种类的鱼,过度的黏液分泌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危害。
过多的黏液会使水体环境中的水体湿度上升,从而降低水中的可溶性氧分和温度,使水体的溶解度降低,并造成水质的污染。
此外,黏液过多也会影响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其游动的灵活性,增加对外界可能侵入的病原体造成的风险。
4.鱼类调节黏液量的方法发现水体中黏液分泌量过大时,鱼类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黏液的分泌量,以保持水体的清澈,并减少病原体的侵入。
其中有两种方法比较常见:①首先,鱼类会采取调节应激抗适应或者荷尔蒙平衡法来抵御外界应激,减少体内分泌黏液的量。
②其次,鱼类还会进行一定的清洁工作,例如将体表上的黏液用鳞片及皮肤来清理,以及将体内部分黏液铺开让其蒸发,或者使用口腔内的牙齿和舌头清洁鱼体等,以降低其分泌的量。
5.结论黏液是鱼类体内一种特殊的组织,具有防卫外来病原体的功能,同时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生长的水体环境。
但是,如果黏液分泌量过多,则会出现水体湿度上升,水中溶解度降低和水质污染等问题。
因此,为了防止鱼类被危害,人们应该注意控制鱼类体内的分泌量,采取清洁鱼体等措施,以保持水体及鱼类的健康。
鱼类体表粘液流变行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鱼类体表粘液流变行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鱼类体表粘液流变行为的研究
背景与意义:
鱼类体表含有粘液,这种粘液对于鱼类生存至关重要。
鱼类体表粘
液可以起到多种作用,如防止寄生虫感染、降低水中摩擦力、保护皮肤等。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鱼类粘
液被污染,从而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因此,研究鱼类体表粘液的流
变行为对于了解鱼类生存环境和食物链中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研究鱼类体表粘液的流变学特征,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鱼
类体表粘液的流变行为差异。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实验分析不同种类的鱼类体表粘液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2. 测量不同温度下鱼类体表粘液的粘度变化特征。
3.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如水质、浓度、pH值等)下鱼类体表粘液的流变学特征。
研究方法:
1. 实验室采集不同种类鱼类体表粘液,分离提取粘液,并进行纯化。
2. 利用粘度计测量不同温度下鱼类体表粘液的粘度变化,并绘制相
关曲线。
3. 采用旋转粘度计测量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鱼类体表粘液流变学特征,如剪切应力-剪切速率曲线、储存模量-频率曲线等。
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得出鱼类体表粘液的流变学特征,并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流变学行为变化。
研究结果可以为鱼类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依据,并为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鱼体表面的粘液有什麼用处
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鱼体表面的粘液有什麼用处
粘液对鱼本身来说,却有著很重要的保护作用。
当鱼活着的时候,皮肤上有一种能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不断地在分泌著粘液。
这些布满鱼全身的粘液,能减少鱼在水中的摩擦,使鱼游得更方便,同时又能保护不受寄生物、霉菌、细菌和其他微小的生物所侵蚀,又能使皮肤具有一种正常的渗透能力,防止体外物质随便进入身体里面,影响鱼体正常生活的能力。
此外,粘液还有凝结和沉淀水中浮泥的力量,使生活环境的水清澈,对于栖息在经常混浊的水中的鱼,多少有延长生命的用处。
对栖息在清水中的鱼类,当洪水或暴雨后引起混浊的时候,粘液也有着同样的作用,使鱼能顺利地进行呼吸,维持生命。
1。
鱼类体表粘液分泌和功能
鱼类体表粘液分泌和功能腾氏水产商务网报道:体表粘液是鱼类多种粘液中的一种,它是由位于鱼类皮肤上皮中的粘液细胞分泌的一类富含粘多糖、糖蛋白、免疫球蛋白和酶类等多种活性物质。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会在容易入侵的部位形成各种屏障,比如陆生动物通常依靠角质化的坚实表皮防止其它生物入侵,而鱼类也是如此。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进化不完全,而水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鱼的体表就成了病原微生物最容易入侵的途径。
鱼类为了适应生存竞争,将体表中的一部分上皮细胞特化形成了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覆于体表,形成阻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1、体表粘液细胞鱼类体表粘液的分泌细胞通常为扁平上皮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指纹状,这种结构与细胞的分泌作用有关。
1.1 粘液细胞的分类粘液细胞根据腺体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两种,根据细胞形状分为棒状、杯状和囊状三种,其中杯状细胞是最常见的腺细胞,有学者认为粘液细胞的三种不同形状只是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根据粘液细胞分泌产物的性质来分类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原因是分泌产物的性质直接反映了粘液细胞功能的差异,因此利用染色原理直观地将粘液细胞分类更科学。
有人利用HID染色法和酸性条件下的阿利新兰(AB)染色及AB-PAS染色法(过碘酸-雪夫试剂与阿利新兰联合染色法)将鲤的粘液细胞分为囊状、梨状和杯状三种类型。
通常利用AB-PAS染色反应将粘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Ⅰ型,AB-PAS染色呈红色,含有中性粘多糖;Ⅱ型为蓝色,含酸性粘多糖;Ⅲ型为紫红色,同时含有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以中性粘多糖为主;Ⅳ型为蓝紫色,同时含有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以酸性粘多糖为主。
1.2 粘液细胞的发育Sinha(1975年)认为粘液细胞是由基底膜正上方表皮生发层的普通表皮细胞发育而来,他将粘液细胞的发育分为形成、成熟、功能和退化4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
鲶鱼体表黏液特性的初步研究
摘 要: 对鲶鱼体表黏液活性成分 、 抑菌特性进行研究 , 并对蛋白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 , 结果 表 明:1使用 G一 0 () 20葡聚糖凝胶层析法对鲶鱼体表 黏液 活性 成分进行分离 , 无法得到纯化的单一 物质 ,
在以后的试验中需要寻找新的分离纯化 方法 。( ) 2 鲶鱼体表黏液对藤 黄色葡萄球菌 、 大肠杆菌 、 枯草杆菌 抑茵 效果不明显。( ) 3 鲶鱼体表黏液中含有 的蛋 白类 物质含量 占黏液干重 的 4 % 左右 , 糖类 物质约 占 0 多
维普资讯
山西农业科学 20 ,6 5 :6~ 0 08 3 ( )7 8
Jun lfS ax ora hn i o A
n f c ne 眦 i c Se s
鲶 鱼体 表黏 液 特性 的初 步 研 究
赵 志凤 刘 岳 ,
(. 1 山西省粮食局 。 山西 太原 0 00 ; 天津农学 院g 品科学系 , 津 3 0 8 ) 30 12 . t 天 0 34
sua e c r lorp y rmat ei rd n. e e o e uu e ef n .2 a s r c CS a lc gl ho a g h o ci gei tA nw m t di t tr ne t b u d ( )C t hs f e n nt a f v n e h nh f e d o o i f u a mUL s Lh
i .1 u s o e r e11 rsl hwd :( )U dr h xsn brt ycnio s ui dcm o et ant eahee yG 一 0 d ee t s 1 ne eeiigl oa r odtn ,p r e o p nn cn o b civd b 2 0 t t a o i i f
水生动物皮肤黏液作业
大西洋鲑鱼 SAMP H1 大西洋庸鲽 hipposin
M r: 2836 D 氨基酸残基数 : 30 M r: 5459 D 氨基酸残基数 : 51
12
1
免疫球蛋白
2
鱼类 黏液 的主 要成 分
5
抗菌蛋白、抗菌肽
3
粘多糖
糖蛋白(如凝集素、激素类)
4
水、氨基酸、脂肪酸 等
鱼类粘液的作用
鱼类体表黏液有免疫防御功能。
灭效果。
鱼类粘液的调节渗透压的作用
淡水鱼有水渗入体内、盐类渗出体外的倾向,而海水鱼相反。粘液层
可缓冲这一过程,有助于体内保盐。
Stamatis提出黏液糖蛋白是酸性的或近中性的,黏液可在离子调 控上起作用(2005)。
张零燕等发现鱼类黏液中存在钙调蛋白,高浓度钙离子可使鱼黏 液细胞分泌旺盛,认为褐牙鲆幼鱼对高浓度钙离子胁迫具有较强 的耐受能力(2010)。
鱼类的皮肤
鱼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大的一纲。鱼类的皮肤由表皮和 真皮组成,表皮甚薄,由数层上皮细胞和生发层组成,表皮中 富有单细胞的粘液腺,能不断分泌粘滑的液体,使体表形成粘 液层。
1
免疫球蛋白
鱼类 黏液 的主 要成 分
李志涛等在鲶鱼、鲫鱼、鳜鱼等表皮黏 Zhen Xu等在虹鳟表皮黏液中检测 液中分离纯化到了类似于哺乳动物的 到IgT多聚体 ,( IgT是一种与 IgA同 IgM ,其单体由分子大小在60-81kD 间 功的原始免疫球蛋白)并发现 IgT与体 的重链和 20-30kD间的轻链组成( 表抗寄生虫反应有关。( 2013) 201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研究进展课程报告
水生动物皮肤黏液成分与功能研究进展
汇报人:
绪论
鱼表面黏液的作用
鱼表面黏液的作用鱼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的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
这层黏液在鱼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表面黏液的作用。
鱼表面黏液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鱼的表面黏液层可以起到一种屏障的作用,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鱼体内部。
比如,黏液层可以阻挡水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进入鱼的皮肤,从而减少鱼的感染几率。
此外,黏液层还可以防止水的过度渗透,保持鱼体的水分平衡,防止脱水。
鱼表面黏液还具有抗菌作用。
黏液中含有一些抗菌物质,比如抗菌蛋白和抗菌肽。
这些物质可以杀死或抑制外界的细菌和病毒,保护鱼体免受感染。
这种抗菌作用在水中尤为重要,因为水中细菌和病毒的数量很多,容易对鱼造成伤害。
鱼表面黏液还有助于鱼的运动。
黏液层可以减少水与鱼体表面的摩擦力,使鱼在水中游动更加轻松自如。
这对于一些需要追逐猎物或逃避捕食者的鱼类来说尤为重要。
鱼表面黏液还具有吸附作用。
鱼在水中游泳时,黏液层可以吸附水中的氧气,增加鱼体的氧气供应量,提高鱼的呼吸效率。
同时,黏液层还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为鱼体提供养分。
除了以上几点作用外,鱼表面黏液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比如,黏液层可以减少鱼体受到的损伤,使鱼在水中穿行时不易被水中的物体划伤。
此外,黏液层还可以提高鱼体的光滑度,使鱼更加流线型,减少游动时的阻力。
鱼表面黏液在鱼的生活中起到了多种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保护了鱼体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还具有抗菌、助运动、吸附等功能。
鱼表面黏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鱼类的生存和繁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鱼表面黏液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鱼类的生态习性,为保护和利用水生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鱼类血清Ig 与粘液Ig
鱼类血清Ig 与粘液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简称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M,IgA,IgE和IgD。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防御中起一定的作用。
对它的研究既有助于人们对高等动物Ig的个体发生及系统发育的理解;又在鱼类免疫和鱼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意义。
鱼类对抗原刺激可以产生免疫应答,形成抗体。
对各种鱼类的研究表明,鱼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19S型,相当于人的IgM,是系统发育中最原始的免疫球蛋白。
近年来,发现鱼的免疫球蛋白有同种异型,存在有IgD,并有膜型和分泌型两种形式。
1.鱼类血清Ig在真骨鱼类血清中,目前多数人认为只存在1种Ig,类似于哺乳动物的IgM,它由2条轻链(L链)和2条重链(H链)所组成的单体通过连接链“J”将4个单体连接成一个四聚体[1]。
在沟鲇、大鲮鲆、鲤和羊头鲷血清中皆发现血清Ig是四聚体,分子量700~800kD(1=1000Dalton),H链的分子量约为70kD[2-5],也存在78kD(大鲮鲆)和45kD(羊头鲷)2种异型;L链的分子量约为19kD,但也存在25kD(鲤)、27kD(大鲮鲆)和22kD、24kD、26kD5种异型(羊头鲷)[6]。
但也有人认为真骨鱼类血清中存在着2种以上的Ig,Trump等人[7]发现鲫血清中存在着抗原性和电泳图谱各不相同的2种Ig。
软骨鱼类血清中Ig软骨鱼类的血清中目前发现有2种Ig,大的Ig分子与人的IgM相似(分子量为900kD,19S);小的Ig分子与人IgG类似(分子量为150kD,7S);Clem等[8]发现鲨鱼、角鲨和沙洲鲨血清Ig具有19S的五聚体和7S的单聚体2种形式。
这2种Ig皆由同一类L链和H链组成。
从斑鳐的血清中也分离出2种Ig;高分子量免疫球蛋白(HWMIg)和低分子量免疫球蛋白(LWMIg)。
为什么鱼的身上会有黏液
为什么鱼的身上会有黏液
鱼大家都见过,是不是每条鱼都是黏呼呼滑溜溜的呢?那么,为什么鱼身上要长这些黏呼呼的东西呢?这些东西是什么?
大部分的鱼,身上都包裹着坚硬的鳞片,但也有少数鱼,如黄鳝、鲸鱼、泥撒等,全身都布满黏糊糊的液体。
这是因为,它们身上的鳞片已经退化,直接暴露在外的皮肤中,有不少特殊的黏液腺,能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形成一个黏液层。
鱼鳞对鱼有保护作用,黏液也有相似的功能。
它虽然不能阻挡硬物的撞击,但可防止毒菌的侵袭,阻挡水中有害物质从皮肤进入体内。
其实,黏液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一些。
有了它的存在,鱼的皮肤就可以不透水,这对维持鱼体内渗透压的恒定有好处。
尤其是一些江河泪游的鱼类,身上有了黏液,就能使它们适应水中盐液浓度的变化,还可以减少水的摩擦力,帮助鱼游得更快更省力。
由此看来,黏液是鱼生存不可缺少的法宝。
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现象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现象的原因和应对措施鱼的体表粘液,又称(写作)黏液,鱼类皮肤的上皮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黏液细胞,鱼体分泌的黏液广泛覆盖在鱼体表面构成了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在鱼类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滑润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可以保护鱼体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等等,是鱼类自身抵抗外来侵入和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天生和与生带来的体表物质。
正常情况下,鱼体表必须要有一层粘液,但是,如果鱼体表粘液过多或过少均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都会造成对鱼体的伤害,但成因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采取的避免措施当然也不同。
如果体表粘液减少甚至没有了,这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多表现为"粗甲"即鱼的鳞甲粗糙无光泽,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捕捞不慎或者运输不当后造成的,如果不能恢复体表粘液的重新形成,那鱼将必死无疑。
鱼的体表粘液增多也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这就意味着外界环境有不利因素的存在,并且正在危害鱼的健康。
在此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必须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可能引起鱼的体表粘液增多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能够引起鱼类体表粘液增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1)水质因素水质恶化或者长期不换水的水质老化,以及水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浓度,或者是极端的酸碱度环境,也可以是酸碱值的突然大幅度波动等等均可造成鱼类体表粘液的增多。
(2)化学物质在对水体施用药物的情况下,因药量过大或者施药时气候不适宜或者水质与药物相互产生反映,水族缸用自来水加注时水中的氯气未挥发殆尽等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鱼类体表粘液的增多。
(3)强烈的应激反应在鱼类受到强烈惊吓的时候,比如对鱼进行野蛮捕捞时,造成鱼儿恐慌,鱼体往往也会分泌大量的粘液。
(4)病原体寄生虫的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最有可能引起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的现象。
引起鱼类体表粘液增多的四个方面原因的区别上述前三种因素引起的是鱼体额外分泌的粘液,一般都没有难闻的腥臭味道,或者说气味并不浓烈。
鱼为什么会有腥味 鱼有腥味怎么去除
鱼为什么会有腥味鱼有腥味怎么去除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口感鲜嫩可口,因此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但如果鱼有腥味,那么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胃口,究竟鱼为什么会有腥味呢?一、鱼为什么会有腥味这是因为鱼身体里面的粘液腺分泌出来的粘液中含有三甲胺,这是一种有腥味的成分,会弥漫在空气里面,因此会让人闻到鱼腥味。
二、鱼有腥味怎么去除宰杀处理想要鱼不腥,首先要处理好鱼,把鱼身上一些带有腥味的部位去掉,比如鱼两侧的白线,这个就是腥腺,是刚才所说会散发出三甲胺的部位,因此一定要清除干净,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在鱼头后面的1cm左右的地方切一刀,无需切断,直接用手把里面白色的部分拽出来即可。
除此之外,鱼里面的黑膜也一定要完全去掉,因为这部分也有非常重的鱼腥味,方法很简单,直接用刀一刮即可。
接下来就是鱼头部位的皮,这个部位的皮也具有非常重的鱼腥味,因此直接用刀去除即可。
最后就是鱼身上的粘液,这也是让鱼有很重腥味的一种东西,去除的方法是把鱼宰杀后去掉内脏、鱼鳞、鱼鳃,再倒入热水烫一会,用刀刮掉后冲洗干净即可。
烹煮过程在烹制鱼的时候,可以放入少许白糖在锅里,这样能够去除鱼腥味;还可以倒入一些白酒,也可以让鱼腥味随着酒精的挥发而消失;或者是把鱼放入温热的茶水里面浸泡几分钟,同样具有去除鱼腥味的功效。
白醋也具有中和三甲胺的功效,可以有效去除鱼腥味;烹煮鱼的时候放入一些橘皮也可以让鱼没有腥味;或者是炖鱼的时候倒入少许牛奶,不仅让鱼没有腥味,还可以让口感更酥软可口;或者是炸鱼之前先把鱼放入牛奶里面浸泡片刻,再倒入热油里面,同时放入生土豆片。
三、酸菜鱼怎么做不腥1.先把鱼去鳞去内脏,并且一定要把黑膜去除干净,再切掉鱼鳍,剁下鱼头待用2.鱼肉清洗干净后控干水,再贴紧鱼骨横切鱼肉,再翻一面,继续贴紧鱼骨把肉切下3.鱼骨切成段,鱼皮朝下,用一只手握住鱼身,再从鱼尾开始片,刀从鱼头处朝鱼尾处斜着切4.把切下来薄薄的鱼肉放入装有鱼骨的碗里,倒入蛋清,放入淀粉,撒些白胡椒,倒入料酒5.放入白糖和盐,放入味精,撒些十三香,同时放入姜蒜,拌匀后腌制一刻钟7.再把酸菜洗干净后切成段,再把油倒入锅里,放入葱姜爆出香味,还可以放入一些干辣椒一块爆出香味8.再倒入酸菜,大火翻炒出香味,倒入两勺老干妈酱,翻炒出香味后的倒入水,放入泡椒煮开,再放入鱼骨9.3分钟后倒入薄薄的鱼片,烫一会即可,再放入少许鸡精调味,倒入大盆里面,再撒些孜然粉、干花椒、干辣椒10.之后把油倒入锅里,烧热后均匀的淋在食材上,再撒些香菜末就大功告成了。
说说鱼体的粘液
说说鱼体的粘液
赵连胜
【期刊名称】《黑龙江水产》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粘液是鱼体的组成部分,是鱼类皮肤衍生的,属鱼体中的腺体分泌物。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赵连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
【相关文献】
1.中国鱼类名录Ⅻ--鳚亚目、(鱼衔)亚目、喉盘鱼亚目、鰕虎鱼亚目、微体鱼亚目、刺尾鱼亚目、带鱼亚目、鲭亚目、鲳亚目、金枪鱼亚目、攀鲈亚目、刺鳅亚目 [J], 李明德;罗阳;郭斌
2.红头丽体鱼×红魔丽体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鱼形态学观察 [J], 孙志景;姜
巨峰;傅志茹;吴会民;刘肖莲;夏苏东;张振国;郝爽;冯守明;
3.红头丽体鱼×红魔丽体鱼杂交子一代胚胎发育及仔鱼形态学观察 [J], 孙志景;姜
巨峰;傅志茹;吴会民;刘肖莲;夏苏东;张振国;郝爽;冯守明
4.四种植物粘液繁殖体粘液的比较研究 [J], 刘志民;阎巧玲;骆永明;王红梅;李荣平;李雪华
5.黑龙江水系鱼类染色体组型研究——Ⅰ.(鱼句)亚科11种鱼的染色体数和组型[J], 王雪;沈俊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粘液成分
鱼粘液是一种由鱼类分泌的黏稠物质,常见于鱼类的皮肤和鳃上。
它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保护鱼体、减少摩擦、抗菌作用等。
鱼粘液的成分非常复杂,包含了许多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分子。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粘液的成分以及它们的功能及应用。
鱼粘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多糖、磷脂、肽类、生物活性肽、酸类物质等。
其中,蛋白质是鱼粘液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占据了大约50%的比例。
这些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
其次,多糖是鱼粘液的另一个重要成分,主要由纤维素、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
多糖具有保湿、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皮肤的修复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粘液中的磷脂是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甘油磷脂和磷脂酰胆碱等。
磷脂具有调节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功能,提高鱼体的防御能力。
此外,肽类和生物活性肽也是鱼粘液中的重要成分。
它们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抗菌和抗炎作用,对鱼类的抵抗病原微生物和外界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鱼粘液中还含有一些酸类物质,包括脱氧核糖核酸、核苷、核酸酶以及多种氨基酸。
这些酸类物质具有调节鱼体的免疫反应和代谢功能的作用。
鱼粘液还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钙、镁、钠等,这些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鱼粘液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因此在医疗保健领域有着广
泛的应用。
例如,鱼粘液中的蛋白质和肽类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制备抗菌剂和消炎药物。
鱼粘液中的多糖成分可以用于制备保湿皮肤护理产品,具有很好的保湿效果。
此外,鱼粘液中的磷脂和生物活性肽成分也可以用于制备抗氧化和抗衰老产品。
此外,鱼粘液在环境保护和水产养殖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鱼粘液可以减少水中鱼类的摩擦,提高鱼类的游动效率,并且可以保护鱼体免受细菌和寄生虫的侵袭。
在水产养殖中,加入适量的鱼粘液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总之,鱼粘液是一种重要的鱼类生理保护物质,它的成分非常复杂,包含了多种蛋白质、多糖、肽类、酸类物质等。
这些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并且在医药保健和水产养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鱼粘液成分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