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古诗词三首-望洞庭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望洞庭》课堂课文解析笔记一、主要内容《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三、字词解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四、古诗大意: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五、诗文简析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简析: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简析:这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1. 教学内容分析1.1 《望洞庭》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的首句描写湖水与月光互相辉映,平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

第二句描绘君山在湖中的倒影,因为水中的倒影看起来像白银盘里的青螺,所以诗人把君山比作青螺。

全诗极富想象力,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 从语文要素方面来看,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积累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朗读方面,学生能够学习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2.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2.1.2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2.1.3 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意境。

2.2.2 借助注释、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2.2.3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描写的景色之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3.2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中的意境。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要让学生理解湖光和月光相互辉映的景象,以及为什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

这需要结合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

3.1.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古诗的朗读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和语调,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2张PPT).ppt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2张PPT).ppt

结构梳理
望 洞 庭
湖月 近望 潭面
山水 远望 君山
相和 和平宁静
如镜
景色
青翠
迷人
青螺 山水相衬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 月夜图,语言凝练,构想新奇,意境静 美。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风光 ,表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 思考: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 ?这 景 色 有 什 么 特 点 ? 看到了山水美景。
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 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 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解诗意
要求:朗读诗歌第四句。 白银盘里一青螺 思考: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联想到白银盘、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 中到君山,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一 只青螺,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背诵古诗
要求:背诵古诗。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望着如此美丽的景色,他想说:
洞庭湖宁静,祥和,真叫人心旷神怡呀!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悟诗情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huò
和药 和稀泥

和了

磨坊 石磨 mó 磨炼 折磨
这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面比作铜 镜,同时用“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 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 美。与上文月光与天色相和照应,相映成趣。
遥望洞庭山水翠,
诗词大意:远远 眺望洞庭湖山水 苍翠如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诵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复习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背、默)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第2课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世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3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公开课教学设计_3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游览的地方!老师就曾经游览过九寨沟、黄龙等风景区,大家游览过哪些地方呢?谁来说一说?(同学们说一说)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那里的美景。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风景图,老师边出示图片边介绍洞庭湖。

)2、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也来到了这里,写下了一首《望洞庭》(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

(师板书课题并解题)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听配乐朗读师: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2、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字音(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2)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4、学习生字(1)师在田字格中示范,强调容易错的地方和字的结构;(2)生练习写,老师指导。

5、读出节奏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读,下面老师范读,请注意听节奏!(多媒体出示节奏)(1)指名读,师评价;(2)生齐读,师评价。

三、自学理解诗意1、交流方法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一下。

3、交流反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自学中读懂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读懂的?(生分享各自的自学收获,师评价。

)4、齐读古诗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该页是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望洞庭》原文篇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看图作文。

4、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课前准备: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目标:背诵古诗《望洞庭》。

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短文,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背一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7张ppt)

刘禹锡也被贬到蛮荒之地,当了一个小小的司马。这一贬就是十年。十年的流放生涯,使刘禹 锡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
唐元和十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被召回京城。然而这一次,刘禹锡竟然又因为一首诗被贬。 本来,在一次和柳宗元结伴春游的途中,刘禹锡看到郊外的桃花,一时间感触良多,写下了《玄都 观桃花》: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 山翠绿的色彩,这里 的“山水”实际只是 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现代 汉语中“偏义复词” 的用法。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虽然仕途一直都不顺利,但他心中所思所想的,并非是愁闷和不爽,而是对人生、对大自然无限美好 的那份爱恋和爱好。
教学完毕谢谢观看
日期:20XX.01.01源自主讲老师: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 交融不分写起,体现 湖面的开阔廖远,这 应该这天暮时分的情 形,天还没黑但月亮 已经出来,要是天黑 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 交融了。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 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 因为太阳已落,湖水 不反光,像镜子没磨 韶光泽暗淡的样子。
刘禹锡不仅在诗文上成绩很高,在哲学上也很有自己的思想主张。他有着很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曾 经写下《天论》三篇,来探究大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
刘禹锡被贬到南荒之地,二十几年间在各地辗转,曾多次经过洞庭湖。某一年的秋天,他转任和州刺 史,途经洞庭湖,遥望着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望洞庭》。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望洞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望洞庭体裁:诗题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名字:刘禹锡年代:唐代描述: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授监察御史。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翻译: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原文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赏析二:思想内容《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赏析三:艺术特色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知识点

三年级古诗望洞庭知识点《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优美景色,意境开阔,韵味无穷。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点是很有意义的。

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诗作风格明快,常常借景抒情,寓意深刻。

二、诗歌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重点字词解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5、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6、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7、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四、诗句翻译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五、诗歌意境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前两句写湖光与秋月相互映衬,表现出湖水的平静和柔美。

“镜未磨”形象地描绘出了湖面在无风时的朦胧状态,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后两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将君山比作青螺,放在白银盘里,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君山的小巧玲珑和洞庭山水的和谐之美。

六、诗歌主题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月夜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度。

七、写作手法1、比喻:“潭面无风镜未磨”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的景色。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店铺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原文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读独坐敬亭山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 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

《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

《望洞庭》古诗译文及赏析望洞庭作者: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白银盘里一青螺。

【按】作者贬逐南荒,多次交往于洞庭湖畔。

把君山比银盘青螺,构思精巧,与雍陶《题君山》“一螺青黛镜中间”、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银山堆里看青山”异曲同工。

【和】*【洞庭山】君山译文:秋夜,湖水的波光和明亮的月光相互辉映,湖上海不扬波,水面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远望洞庭中的君山和湖水一样青翠,好像白银的盘子里一颗青*的田螺。

[解释]一、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二、和:*,这里指水*与月光融为一体。

三、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昔人的镜子用铜制造、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好像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明白。

两说均可。

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这天暮时分的情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要是天黑就看不出两者**的交融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形貌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意见意义。

四、白银盘:描述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玄*的螺形的墨,现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描述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刘禹锡[今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这是墨客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的交融不分写起,体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这天暮时分的情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要是天黑就看不出两者**的交融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体现夜晚湖面的清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韶光泽暗淡的样子。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新人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望洞庭》教案新人教版

《望洞庭》一、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七、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刘禹锡,自称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七代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望洞庭》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日暮时分,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明镜般平静的湖面开阔廖远。

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

湖中翠绿的君山好比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赏析二: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古诗三首:望洞庭

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设计2024秋季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一、标题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望洞庭》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识记并理解诗中的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望洞庭》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理解古诗中的比喻和想象。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洞庭湖的图片、视频、古诗背景介绍等)•生字词卡片•古诗朗读音频•古诗背景资料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古诗背景等基础知识。

•朗读法:通过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中的景象。

七、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5分钟)•播放洞庭湖的美丽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望洞庭》。

2、新课教学(35分钟)2.1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

•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并尝试组词。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笔顺、意思,并出示相关图片加深理解。

2.2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0分钟)•教师范读古诗,引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并概括每句诗的大意。

•引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理解诗人通过古诗表达的情感。

2.3 总结拓展(5分钟)•提问:诗人通过古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8张PPT)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8张PPT)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两相和” 形象地描绘出水光 与秋月交相辉映,一派和谐、 宁静的画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未磨”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平 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贴 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 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 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 “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 才能两相协调。
一起解诗题
望洞庭
即洞庭湖, 位于今湖南省 北部。
题意:望洞庭湖看见 的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有怎样 的景色?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和:指波光和 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 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
湖光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望洞庭
我来说说作者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 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 衣巷》等名篇。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 出停顿。
我会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 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地望着洞庭青翠的山水,如同白银盘
里放着一只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 螺,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看到这么美的洞庭景色,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真想把这 枚青螺握在手 中呀!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PPT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PPT课件

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面的波光。 互相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秋夜,洞庭湖上 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 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 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 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 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想象: 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
只小小的青螺,在诗人的想 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 美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 视觉享受。
主旨概括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 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 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洞 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随堂练习
一、填一填。 《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
课后作业
朗读并背诵古诗。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唐]刘禹锡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唐](今 属河南)人。唐代 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
《陋室铭》 《乌衣巷》 《石头城》等。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讲解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 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
比喻洞庭湖。
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 洞庭湖山水苍翠如 墨,好似白银盘里 托着一枚小小的青 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
“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 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 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 色相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课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课文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材简析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 相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 //镜 未磨//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 //一 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我能有感情的古诗《望洞庭》 1 我能有感情的古诗《望洞庭》背给家 长或小伙伴听。 长或小伙伴听。 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2 我可以把古诗《望洞庭》默写下来。 我能把古诗《望洞庭》的意思讲一讲。 3 我能把古诗《望洞庭》的意思讲一讲。 我还可以把古诗《菊花》 枫桥夜泊》 4 我还可以把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 读熟,试着背过。 读熟,试着背过。
望洞庭
唐 白居易
湖光/秋月// //两 相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 //镜 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 //一 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 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湖光: 明月下清澈明净的湖水。 秋月: 秋天皎洁的明月。 秋月: 秋天皎洁的明月。 和谐。 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色融为一体 和: 潭面: 湖面。 潭面: 湖面。 镜: 比喻平静的湖面。 比喻平静的湖面。 未: 没有。 没有。 遥望: 远望。 遥望: 远望。 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 比喻月光照射下平静的湖水。 白银盘: 白银盘: 青螺: 比喻湖水中的君山岛。 青螺: 比喻湖水中的君山岛。
望洞庭
洞庭湖概况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 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 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 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 ng)四水 号称“八百里洞庭... 四水, ...现水面 (fē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 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 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 三部分。 三部分。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 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 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 岳阳楼、君山、 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 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chu ng)、 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chuáng)、屈子 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意思是: 意思是: 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湖 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 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 静的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静的像一面平滑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在皓月银辉直下, 意思是:在皓月银辉直下,洞庭山愈显青 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 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 远望去, 远望去,如同一个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刘禹锡(772-842),字 刘禹锡(772-842),字 ), 梦得,唐代诗人,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