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屈 原(节选)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质教案
17屈原(节选)郭沫若◇教材分析◇本篇节选是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
“独白”以诗意化的语言赋予自然雷电以神力,让雷电化作手中的倚天长剑,去劈开黑暗,去焚毁这黑暗中的一切。
本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厌恶污浊的现实官场,坚持清白、渴望光明、热爱祖国、坚持正义的理想与追求。
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2.反复吟诵,体味戏剧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蕴含的强烈感情。
3.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让学生在“听读、诵读、赏读”的回环反复的阅读过程中,体味、理解文章内容。
2.点拨法:采取点拨指导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3.合作探究法: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理解课文,走近人物,体会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抨击黑暗、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解文中各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2.难点: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升华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这疑问中铭刻着他对身处危机中的国家的深深忧虑。
1942年,祖国同样面临内忧外患,另一位诗人郭沫若借话剧《屈原》也抒发了一首有关风、雷、电的慷慨激昂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悲壮的诗歌就是要感受这些先辈的爱国情感,并用我们的声音再现那个时代的悲壮场景。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诡谲.(jué)伫.立(zhù)瘦削.(xuē) 收揽.(lǎn) 睥睨..(pìnì)稽.首(qǐ) 鞠躬..(jūɡōnɡ)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高中语文 离骚(节选)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殉道者之歌离骚(节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本文是屈原《离骚》的节选,共选择了开篇的前24句。
主要是介绍自己的出身、姓名,表现自己的才能、修养,说明自己的忧虑和希望。
《离骚》全文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像,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屈原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教授本文时,要注意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了解《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和探讨,侧重于理解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
思路方法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前24句,这部分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对美政执著追求的精神。
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认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说明自己决不改变的爱国热情。
由于文章距离现代较为久远,内容不宜理解,有必要先让学生疏通字词,搞清意思之后再行理解文章具体思想、风格等。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教案《屈原列传》教案四、[自学检测](一)通假字离,通“罹”;反,通“返”;见,通“现”;指,通“旨”;绌,通“黜”;内,通“纳”;从:同“纵”,合纵;“质”通“贽”,见面礼。
(二)重点实词属:①连缀,引申为写作②通“嘱”,嘱咐③隶属,属于④若属,你们这些人伐:①夸耀,自夸②动词,声讨③动词,战胜,打败④名词,功业志:①名词,意愿②记。
③名词,志趣④记。
⑤动词,记述害:①动词,嫉妒。
②损害。
③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蝉:名作状。
..⑺厚币委质事楚名作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名作动,涅niè,染黑。
...⑼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⑽时秦昭王与楚婚名作动,结为婚烟。
..⑾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作状。
⑿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作名。
....⒀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作动。
⒁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使动用法。
..(四)句式特点五、[精讲点拨](一)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1、课文一二两节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第一节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这段介绍,十分清楚,重点突出,但也非常概括,为什么?明确: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情况写得如此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作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情况。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第三节议论有什么作用?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
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纳领。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离骚》(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七年级语文上册《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屈原(节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可以从介绍屈原导入,也可从历史剧的特点导入。
2.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掌握学情。
主要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通读情况,以确定后面的教学环节。
3. 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成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屈原》剧情简介。
教师借助投影或板书,对《屈原》全剧内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剧情,有效学习课文节选内容。
5. 《屈原》写作背景简介。
适当介绍本剧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创作意图。
以上各环节介绍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有重点地做些笔记,以便学习课文时随时翻阅,帮助理解课文。
6. 初读课文,明确生字词读音。
说明:边读边勾画,不认识的字可以由同桌合作解决,教师抽查明确。
读不准的字音,学生自行查阅工具书。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本课除了课后的“读读写写”外,还有一些较为生僻的词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明确读音和词义。
7. 布置课后任务: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第二课时1. 课前检测。
检测本课生字词的读音,听写本课的部分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为课文划分层次结构;教师巡视,倾听,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注意:课文较长,一定给够阅读思考时间。
3. 梳理课文的层次结构。
说明:课文层次结构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做些引导。
4.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雷电颂”。
随文学习这部分出现的生字词。
问题一: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仔细阅读,说说这两个层次分别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层,呼唤与歌颂;第二层,怒斥和愤懑。
问题二:阅读第一层,具体说说诗人呼唤与歌颂的是什么,各种事物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可以要求学生试着用“诗人呼唤________,希望________”这样的句式回答问题。
5. 朗读第一层,体会诗人呼唤与赞颂的强烈情感,读出语气、语调。
问题:阅读第二层,具体说说诗人怒斥和愤懑的是什么,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可以用“屈原斥责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整理的《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 【自读导言】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此传与以前所学传记有所不同,“传评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之特点,也是本文之难点。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古汉语方面的知识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为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指导则应侧重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自读程序】1、回顾旧知识:司马迁及其作品;屈原及其作品。
2、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3、突破重点:感受屈原。
4、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5、处理课后练习。
6、发散思维训练。
(说明:此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
)【自读点拨】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
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
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
《屈原列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与历史名人屈原有关?这一节日有哪些民俗?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悼念屈原。
那你知道屈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吗?屈原,不仅是古人心中的丰碑,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不,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鼓舞了全国军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屈原》。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并将其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一、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的一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
文章通过描写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屈原的生平简介;2. 屈原的主要事迹;3. 屈原的文学成就;4. 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掌握屈原的文学成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的生词、句型、段落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分析: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屈原的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品质。
4. 文学成就分析:介绍屈原的文学成就,如《离骚》、《天问》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 精神品质分析:分析屈原的精神品质,如忠诚、爱国、正直、高洁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总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课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具体包括:1. 语言运用:通过学习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句型、段落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鉴赏:通过对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屈原列传》导读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导读课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一、导读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借助屈原的形象所弘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2、掌握传记文学的一般写法,并学习本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3、学会屈原和司马迁对待现实的态度和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自诊1、对比《藤野先生》、《鸿门宴》、《苏武传》三篇传记类文章,分析它们刻画人物手法的不同之处。
鲁迅的《藤野先生》主要利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了我在日本的求学遭遇,以及思想的转变,从而写出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
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不求上进,指出日本老师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从而与藤野先生相比较,突出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心中只有药学的伟大人格。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主要利用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
鸿门宴前,是战与和的矛盾,写了项羽求战的雷厉风行,止战的坚决果断。
鸿门宴中,是杀与保的矛盾,写出了项羽的一诺千金、大仁大义。
鸿门宴后,是责与容的矛盾,项羽对刘邦的擅自离席不加追究,任其回到军营,显示了自己的宽宏大度和从容自信。
班固《苏武传》的对比描写十分突出。
张胜贪生怕死,毫无骨气,反面衬托出了苏武的临危不惧、矢志爱国的情怀。
卫律见利忘义,卖国求荣,表现了苏武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李陵善于伪装,忍气吞声,抱怨指责,突出了苏武的赤胆忠心、无怨无悔。
2、分析第1题中三篇传记中人物的性格,比较他们对待现实问题的态度。
藤野先生面对日本国内民族情绪的高涨,全身心投入于医学研究和教学之中,鼓励自己的学生用学术拯救自己的国家,没有一丝民族偏见和歧视,不愧是一位让人敬仰的人物。
项羽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形势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大义和大爱,用坦诚、守信和包容彰显了一个真正大英雄的气概,顶天立地,让人扼腕赞叹。
苏武在死亡面前毫无惧色,以宁死不屈的精神,把爱国之志和民族气节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敌人都感动不已。
在长达十九年的寒冷、贫穷、饥饿面前,毫不动摇,绝不降低自己的志气,坚守着自己的节操,让天地都为之动容。
《屈原列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屈原列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教学素养】1.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疏通文意,了解屈原生平。
2.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3.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和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千多年前的夏历五月,屈原抱石投江以身殉国。
西汉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才华与品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今天的我们,又如何来评价屈原呢?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99年,李陵率军出击匈奴,遭大军伏击,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遇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2、题目解说《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
“传”与“评”相结合,“传”中寓“评”是本文的特色。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年轻时受到楚怀王信任,后因楚怀王听信谗言被疏远流放,最终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江而死。
3、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屈 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教学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教学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学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掌握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如《离骚》等。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维方式,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贡献。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12 教学重难点121 教学重点解读屈原作品中的重要词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122 教学难点理解屈原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作品背景和文学特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132 诵读法组织学生诵读屈原的作品,体会其韵律之美和情感表达。
133 讨论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13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由来或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4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抱负、遭遇的挫折等。
解读屈原的代表作品,如《离骚》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7 屈 原讲练课件——河北省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C.他事先没有和她商量便做出旅行安排,她对他的自.作.主.张.很生气。 D.这道题在老师指导后,我忽然恍.然.大.悟.。
5.下面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1)给自己一个希望,就能活出一份精彩,命运之神青睐的是勇于进取、勇 于拼搏。 (2)近年来,我省各中小学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1)句修改为:_给__自__己__一__个__希__望__,__就__能__活__出__一__份__精__彩__,__命__运__之__神__青__睐__的__是____ ___勇__于__进__取__、__勇__于__拼__搏__的__人____。 (2)句修改为:近__年__来__,__我__省__各__中__小__学__逐__步__建__立__和__完__善__了__校__园__安__全__工__作__机__制___。
②7A..一下剧次列本采有必风关须,戏有刚剧集踏的中上说、大法尖草,锐原有的,误矛一的盾位一冲同项突行是,的(没京有剧)矛名盾家冲就突开,心也地就往没地有上戏一剧坐。,脚一盘,唱起了京剧。 到⑤7.那要下时 让列你世有不界关放了戏他解剧吧我的,们说非的法难音,是乐有难,误以首的平先一息要项的解是。决( 好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创作的问题。 哼(待2),消给正 息这是传段为到文了国字这外中样,加,还着所会重以引号非起的赶关词快东语毒诸注死国音他的。不非可难啦。! _那6_._家_对_伙_下_惯_列_会_句_收_子_缆_所_人_运_心_用_,_的_把_修_他_辞_囚_手_在法。这判里断,有都误城的里一的项人是很( 多愤) 愤不平。 (D待1.)消给戏息自剧传己是到一一国个种外希综,望合还,性会就的引能舞起活台关出艺东一术诸份,国精它的彩把非,文难命学。运、之表神演青、睐绘的画是、勇雕于塑进、取音、乐勇、于舞拼蹈搏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人 _3_.物__阅语__读言 __下即 __面台 __的词 __文, __字包 __,括 __回对__答白 __后、 __面独 _的。白问、题旁。白等。 7待.消下息列传有到关国戏外剧,的还说会法引,起有关误东的诸一国项的是非( 难。) ①_6_.__对__下_应_列_改_句_为_子__所__运__用__的__修__辞__手_法。②判_断__有__误应的改一为项__是___( ) 人6C..物对剧语下本言列通即句常台子包词所括,运两包用个括的部对修分白辞:、手舞独法台白判提、断示旁有和白误人等的物。一语项言是。( ) 到(1)那描时述你这不幅放漫他画吧的,内非容难。是难以平息的。 拿(12)小给 近渔自年网己来捕一,鱼个我的希省人望各满,中载就小而能学归活逐,出步笑一完逐份善颜精和开彩建。,立命了运校之园神安青全睐工的作是机勇制于。进取、勇于拼搏。 7①D.._下 _戏_列_剧_有应是关改一戏为种剧_综_的_合_说_性法的,舞有台误艺的术②一,_项_它_是_把_(应文改学为)、_表__演__、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屈原列传教案幼儿园模板
适用年龄: 4-6岁教学目标:1. 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2.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幼儿的爱国情怀。
3. 锻炼幼儿的听说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屈原的故事PPT或图片2. 与屈原相关的音乐或故事背景音乐3. 屈原的故事书或绘本4.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时间: 45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与屈原相关的音乐或故事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身份和成就,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故事讲述(20分钟)1.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屈原的故事,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爱国精神、正直品质等。
2. 在讲述过程中,可以结合PPT或图片,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屈原的形象。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问幼儿对屈原的了解,引导幼儿思考。
三、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屈原故事的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屈原、楚怀王、渔父等角色,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2.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屈原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四、绘画创作(10分钟)1. 教师分发画纸和彩笔,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屈原形象或屈原故事中的场景。
2.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幼儿的努力和创意。
2. 总结屈原的故事,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正直品质等。
3. 鼓励幼儿向屈原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人。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注重语言生动、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在互动环节,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其中。
3. 绘画创作环节要尊重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幼儿自由发挥。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屈 原列传》 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其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和事迹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4、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
(2)分析屈原的形象,理解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教学难点(1)对文中一些复杂语句的理解和翻译。
(2)探讨屈原的命运悲剧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法:将屈原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物进行比较,加深对屈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以端午节的由来引入,讲述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屈原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何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2、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背景。
(2)说明《屈原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价值。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4、文言知识讲解(1)梳理文中的重点实词,如“属”“伐”“疏”等,结合例句进行解释。
(2)讲解虚词的用法,如“以”“而”“之”等。
(3)分析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翻译。
5、内容分析(1)概括屈原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主张、遭遇的挫折等。
(2)分析屈原与楚怀王、令尹子兰等人的关系,探讨楚国政治的黑暗。
(3)通过文中的描写,总结屈原的性格特点,如正直、忠诚、爱国等。
6、写作手法探讨(1)分析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如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语文教案-屈 原 列 传
语文教案-屈原列传司马迁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导入: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背景简介: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关于史传“变体”: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词句疏通一、实词(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亡走赵赵不内7、齐与楚从亲8、厚币委质事楚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二)一字多义:A、伐: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B、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2、其后秦欲伐齐()2、人穷则反本()3、此五霸之伐也()3、今背本而趋末()4、坎坎伐檀兮()4、此之谓失其本心()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 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 中国的预言诗人。 3.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 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 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 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 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 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 获。
屈原是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赤诚的爱国者。为使 祖国免遭秦国侵犯,他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但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南后、靳 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 耻的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这正 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 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
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
暗烧毁了吧!
呼告、比喻、反复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 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 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 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 明了吗?
17 屈 原(节选)
C.舞台指示,是剧本中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 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 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 果等的要求。
D.剧本往往由许多不同的段落组成。西方戏剧普遍使用 “幕”作为大的单位,在“幕”之下再区分成许多小的“景”。 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转折、高潮、结局几个部分。
下册第五单元
17 屈 原(节选)
可编辑PPT
请双击文本框弹出对象, 便可编辑修改哦!!
一、主题解说 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以及对太一庙中神灵的怒斥, 彰显了他永不妥协、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以及对自由、光明的执 着追求,凸显了他不屈不挠的斗士形象。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 抗战时期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 进步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歌颂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民族精 神。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 知道,柳月如是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 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经 过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 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 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9.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柳月如和青莲都是技艺高超的青衣表演者;情节围绕青衣展 开,“大青衣”贯穿全文始终;突出主题,青衣代表传统戏曲, 体现出传统艺术的永恒生命力。
老板来了。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 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 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 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蛇传》, 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 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 从梦中惊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屈原(节选)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品读下面的句子,指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2)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3)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明确:(1)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2)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3)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伟大的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要点:(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板书设计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
怒斥与愤懑——土偶木梗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浩然正气,英勇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