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养生方法,对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养生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
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极本。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者:张永奎刘则鹏严凤花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16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6.104摘要目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其理论价值无论在疾病的预防还是在治疗中都非常重要,但是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其真正的含义理解各不相同,作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读理解,参以各个时代具有代表的医家见解,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行了浅陋的理解,叙述于此以飨读者。
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含义Analysis of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Zhang Yongkui1,Liu Zepeng1,Yan Fenghua2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gzhou District,Wuwei City,Gansu 7330001Gans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Lanzhou City,Gansu)7300002Abstract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 is a class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s valued by the ancient physicians.Its theoretical value 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re very important,but the ancient physician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its real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experience.Author read and understand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s.Refer to the representative opinions of physicians throughout the ages,the author have a scanty understanding of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Let the reader enjoy a good work.Key words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Meaning历代医家注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摘要:“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 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某些中医学派的影响,部分医家与学者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作为指导冬夏养生的原则,并经媒体的宣传混淆了视听,使许多人进入了养生的误区; 加之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致使大众广泛接受了夏季养生必藉绿豆汤、西瓜甚至冷饮以“清凉解暑”,以及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而一到秋冬季节就食用具温热之性的牛、羊、狗肉或参、芪、虫草以“冬令进补”的观点,形成了“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
1 历代医家的见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
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用上,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 但大多数医家认同“春夏季养生当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养生则以培补人体阴分为要”的观点[3]。
诚如清代张志聪所言: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从根而培养也。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4],马莳[5]、高世栻亦持此观点。
换言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实质上强调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在于顺应自然之道[6]。
2“养”含义“养”字含义较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意指调和、调养。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是指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助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养生应蓄养阴精。
后世医家对《内经》这一养生原则有所发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唐·王冰为代表,从阴阳互制而论。
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阳,“全阴则阳气不极”;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全阳则阴气不穷”。
养,即制也,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明·张介宾为代表,从阴阳互根而论。
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其阴气而患火证。
三是以清·张志聪为代表,从阴阳虚盛而论。
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其意以内为根:春夏人的阳气内虚,故养阳为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故养阴以从其根。
四是以明·马莳、清·高世栻为代表,从顺应四时规律立论。
因为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
夏当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当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中医养生论文--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古人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初看这句话的时候,不是很明白,看了很多注解以后,越发不明白,大多数人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就是“春夏之季要注意保养‘阳’增加‘阳’的储存,而秋冬之季要保养‘阴’增加‘阴’的储存”,那为什么天气越热阳气越重的时候反倒要“养阳”,天气越冷阴气越重反倒要“养阴”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
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
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
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
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
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同时,这里的阴阳应该指的并不是物质,而是指的一种功能,何为阳?“阳主生发”,生发就是阳;何为阴?“阴主收藏”,收藏就是阴。
这样一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在夏天的时候,要顺应时节,顺应自身“阳”的需求,生发宣泄,这样可以带走往年的寒邪之气,让身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而在冬天,更要顺应时节,顺应内在“阴”的需求,蛰伏收藏,把自己身体里的一些宝贝收收好,勿使外泄,把自己身体的基础打打牢,使身体如宝山一样富足。
养生之道——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轩岐纵横内经释义养生也称为摄生,是中医独特的一门学科。
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
人类就如何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达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进行了几千年的探讨和总结,积累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而《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论述的四季养生观点,则是中医养生等的基础与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养生,防病、治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译文:“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影响生命力破坏人体的真元之气。
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就能生存,违背了就会死亡。
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混乱。
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阴阳是中医学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纲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
“春夏养阳”是因为在自然界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春季风寒之邪尚存为患,所以春季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的阳气。
夏季阳气极盛,暑热邪盛,热盛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盛夏喜食冷饮,饱食太过,亦可伤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不好使了,耳鸣、耳聋,鼻子闻不到味了,舌头不好使了,大小便失 禁,这些情况都是人违反了自然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 没有保护好阳气,因为九窍是用气来推动的,当气机受到破坏,就会 发生刚才所说的情况,内经讲,人的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太阳失常, 万物就难以生存,人的阳气失常,就会折寿而亡。卫气?比如礼堂里 开了空调,有些顾客就感觉到冷,这就是卫气起的作用。如果说卫气 足的时候,就能够相应的抗击寒气。卫气不足,人就会生病。你突然 进入了冷的空气,千万不要松心。马上要形成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 马上关起来,有的时候,我们洗澡,洗热的时候,一出来,感觉有点 凉,你一松心,就感冒了。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紧闭,呼 吸逐渐停止,这就是卫气给你形成了一个保护层,马上穿上衣服以后, 阳气就不能外泄,就不会感冒了。不要说话,说话是耗阳气的,应该 静下来,浑身的毛孔紧闭,让阳气不外越,寒气不进来。 晚上睡觉,开窗了没有?开空调了没有?开风扇了吗?开了。十 有八九,就伤了卫气。人在睡着的时候,体温逐渐的低下来,人为了 保护自己,从体内升起了卫气。如果开窗开空调,或者是吹风,就把 卫气给吹散了,吹散了以后,人体阳气又升了出来,又吹散了。这样 一夜过去就把人体的阳气给掏干了,寒气就进来了,早上起来,浑身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月交替,寒暑更迭,四时之气顺应其道,周而复始轮回。
世间万物,从阴阳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秋冬阴气充实,万物内敛而藏。
正如《黄帝内经》中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古人皆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现代人如何以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本文就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做一说明。
1. 何为春夏养阳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万物复苏,生发。
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万物茁壮生长。
然夏时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阳气旺盛,顺应阳气的生发,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养阳。
首先不要过度饮冷食,尤其是老年人、幼儿须少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以免伤及脾胃阳气。
在饮食上,可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雄鸡煲,牛肉汤等。
其次,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运动以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养护阳气。
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再者,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阳虚之人可用一些温补之品,诸如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之类的中成药。
2.何为秋冬养阴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 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智慧启引:『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收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在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所以应该以调养阳气为主。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不少动物都要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以'藏'为原则,以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略论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
杏林琐谈略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李素桂3 钱占红3关键词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3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1997年11月27日收稿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
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
以下简要分述之。
1 春养少阳春为少阳当令,天气渐趋温暖,万物处于萌芽、出生,渐致一派繁荣之自然景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形象地概括了此季节的特点。
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人在春季,也应适应、顺应自然界少阳生发的特性,以求得机体“阴平阳秘”。
主要以人的起居、精神调养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在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即是说在夜间要适当地迟睡一点,而在早晨应该早起,以便充分感受自然界生发之气,形体也不要有所拘束,而要全身放松,缓缓散步于庭院之中。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压抑情绪,而要使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当然,起居与精神调养两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就是养生之道,亦即春养少阳之道。
2 夏养太阳太阳为夏季之气令,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果,是阳气最盛之季节。
热与长是此季的特点。
《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深刻地描述了此季的自然特点,万物生长繁荣的状态。
人体如何适应太阳当令的变化,顺从其热与长的特性呢?从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便充分接受大自然太阳之气的沐浴。
只有“若所爱在外”,因为通过正常的汗出,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气机通畅,所以说“使气得泄”,如此也就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
因为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的阳气也充盛只有“使气得泄”,才能维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如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月交替,寒暑更迭,四时之气顺应其道,周而复始轮回。
世间万物,从阴阳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秋冬阴气充实,万物内敛而藏。
正如《黄帝内经》中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古人皆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现代人如何以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本文就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做一说明。
1. 何为春夏养阳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万物复苏,生发。
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万物茁壮生长。
然夏时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阳气旺盛,顺应阳气的生发,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养阳。
首先不要过度饮冷食,尤其是老年人、幼儿须少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以免伤及脾胃阳气。
在饮食上,可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雄鸡煲,牛肉汤等。
其次,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运动以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养护阳气。
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再者,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阳虚之人可用一些温补之品,诸如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之类的中成药。
2.何为秋冬养阴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中医谈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谈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养心修德心主神,神在中医分为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
广义之神就是反映于外的整体生命现象,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还有吃喝拉撒、呼吸心跳、思维情绪、体态动作,综合起来表现于外,一看就是一个大活人。
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情感、性格等。
“心主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之神,但主要是指狭义之神。
生命体验大多数是精神情感体验,虽然躯体病痛也会造成生命质量的下降,但是与生俱来的生命之苦则主要来自精神情感体验,令生命充满痛苦,使生命质量下降。
《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
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治疗疾病,调神也很关键。
中医有“病有十不治”的说法:“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涤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十也。
”十不治中,竟有七种为神不调,实际上,剩下的几条,也是不良心态指导下的行为。
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即养生之根本。
心神旷达安怡,体貌自然安详舒泰。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人生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
无心神呵护,养生免谈。
很多人觉得养生很难做到,效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就是因为心神没有安抚好。
养生先养心神,养心神要先修德行。
德行好,犹如土地广袤,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
心神要清、静、安、平、适度,没有广袤坚实的大地,是绝对结不出这个正果的。
清、静、安、平、适度很难做到,是生命难以承载的,必以“厚德”承载方可。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生和用药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和⽤药编者按《素问·四⽓调神⼤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揭⽰了⼈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法,才能保持⼈体健康的道理。
⽤药也皆与此相同,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在四季养⽣与⽤药呢?《素问·四⽓调神⼤论》开篇即以四时⽓象作类⽐提出了“四⽓调神”的⽅法,⽈:“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之应,养⽣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此谓闭藏……此冬⽓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长之⽓,秋冬养收藏之⽓,这是《黄帝内经》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的中⼼思想出发,以天⼈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先导,从⾃然界四时阴阳之⽓的规律性变化来探讨机体⽣理、病因、病机及传变等规律,以此指导中医学预防养⽣及治疗,是中医学时间医学思想的萌发。
那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四季养⽣和四季⽤药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四时养⽣《素问·阴阳应象⼤论》⽈:“天有四时五⾏,以⽣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
⼈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天地之间,必须依赖天地阴阳⼆⽓的运动和滋养才能⽣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以五⽓,地⾷⼈以五味。
五⽓⼊⿐,藏于⼼肺,上使五⾊修明,⾳声能彰。
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和⽽⽣,津液相成,神乃⾃⽣。
”⼈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冬⽯,同样是由于机体⽓⾎对春夏秋冬不同⽓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
解读中医五运六气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一种学说。
记得某年与表姐聚餐她谈起了中医养生。
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听完我有些发愣。
问她:“五运六气也上了养生栏目?”她说:“是五运六气,XX教授讲过……。
”听她讲述后我笑了,如此深度的理论也上了媒体。
告诉她养是顺从之意。
“春夏养阳”是春夏季节运动或食补要顺从气机升发状态,升发属阳。
“秋冬养阴”是秋冬季节运动或食补顺从气机收藏状态,收藏属阴。
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之论。
《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此话意思:不知年月变化带来五行之气的盛衰,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是不可以当医生的。
现在节气是大雪,子月的开始。
“子时一阳生”,时,指时间。
主要指子月,也包括子时(23--1)。
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是子月,是体内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
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15日是一个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如竹子一节一节相连。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 肺,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肺”主管身体自我调节生理功能,适应24节气交替变化。
肺“开窍于鼻、主皮毛”,肺通天气,对气候节气的敏感最强,皮肤汗孔也随节气变化开合,所以“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关节疾病与“肺”也有关系,很多关节病人气候变化提前知道,“肺”的治理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身“天气预报”很准,所以我临床治疗风湿痹病常用入肺经的药。
古人用六经理论模型把24节气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都有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巅峰理论“五运六气”的“六气”。
“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模型,来归类太阳系行星运行规律对气候以及人体生理功能影响的五种现象。
用每年的天干代之,如壬辰年,丁壬合化木,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故今年是木运太过之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其本义是依据时序调节人体精气生发、充旺、敛降、伏藏之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司机的昼夜长短,春夏要多进行室外活动,秋冬要安居少出;二是精神情志也要顺应四时,春夏要欢快活泼,秋冬要恬静内藏。
但是,历代医家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发。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依据阴阳互制原理,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因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
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依据阴阳互根原理,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所以要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以防患于未然。
三是以张志聪为代表,从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素问集注·卷一》),其意以内为根。
春夏人的阳气内虚,且多伤于风凉生冷而病寒证,故养阳以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且多伤于热食房事而病热证,故养阴以从其根。
王冰、张介宾、张志聪之解释,显然与《内经》本义不合,但又皆以四时顺养立论,且有养生或用药实践作依据,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后世并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指春夏治病要注意加些升浮药,秋冬治病要加些沉降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简单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简单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一种养生方法。
它指的是根据四季的变化,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
在春夏季节,阳气渐长,天气温暖,人体的阳气也会相对旺盛。
而阴气相对较弱,因此适合“养阳”,即多参与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适量锻炼,以增强阳气的活力和阳性能量的积累。
到了秋冬季节,阳气逐渐减弱,天气变冷,人体的阴气却逐渐增长。
此时应该“养阴”,养护人体内的阴性能量。
可以通过适量休息、保暖、注意保湿、调整饮食等方式,以增强身体的阴性能量,滋养脏腑。
总体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是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平衡人体的阴阳能量以保持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释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更替,周而复始,其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是春夏养护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秋冬养护阴气,以适应收藏功能的需要,用这样的养生方法来顺从自然变化的规律,就能和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随着生、长、收、藏的生命运动节律来生活。
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戕伐生命的根本,损害人体真元之气。
所以说阴阳四时,是万物始发与终结的规律,是生存与死亡的本源。
违背了四时阴阳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顺从这个规律,就不会罹患严重的疾病,也就是有得于养生之道了,有智慧的人能够按规律去做,愚昧的人则常常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