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养生方法,对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养生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

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极本。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长汀县中医院沈煜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一是马莳、高士宗等认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说;二是王冰饮食寒温说;三是张志聪根据季节特点保养阳气阴气说等等。

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阳”实指肝与心,“阴”实指肺与肾,即春夏之时,调养肝、心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冬之时,调养肺、肾以适应自然界的秋收、冬藏。

《内经》强调人体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要协调一致,方能保持健康。

高士宗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本篇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特点,提出了人体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时在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具体养生方法,而且举例出人体逆四时之气产生所产生的证候病状。

如“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秋三月………逆之则作肺,冬为歹食泄。

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并且进一步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笔者认为: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阴”,非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而是指肝、心、肺、肾之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

肾者……为阴中之少阴。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可资证明。

逆四时之气则产生肝、心、肺、肾疾病,强调了人体顺应四时之气以调养五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防胜于治的“治未病”观点,这与四时关生防病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通应联系着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

肺者……通于秋气。

肾者……通于冬气。

肝者……通于春气。

脾者……通于土气。

”这种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的观点,说明了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有密切的相应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词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这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春夏助阳,秋冬滋阴”; 二是“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三乃“春夏秋冬注重脏腑之调养,春夏养肝心,秋冬养肺肾”。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黄文静吸取各大医家的观点,结合其对临床的观察及古代文字的理解,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乃顺应时节“调养”之意,这句话的养生内涵乃: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许多医者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养”理解为“积蓄,积存”、“助长”之意,认为春夏积聚阳气,秋冬储存阴气以养生。

这样的理解显然有悖古人的养生原意:仅从食疗来说,如若炎热夏日服用补阳之品,则极易导致内火亢盛而为热病。

故将“养”理解为“积蓄,积存”、“助长”显然不合古文原意。

结合《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前后文,笔者认为:将“养”理解为“保养,调养”更符合原意。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以此养生则殃”中“养” 亦作此理解。

从临床上来看,春季往往会因“乍暖还寒”而生春寒之病,故春季应该注意保暖,需要导阳之生发;夏季“其令热”,往往会因阳气盛长而致“心火、胃火、肝火” 皆旺而为病,此时养生应泄阳之热。

秋季燥气当令,易致肺燥津伤而为病,此时应滋阴润燥以养生。

冬季气候严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为病,故此时之养生应避阴之寒,就阳之温热。

临床证明,“冬病夏治”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而许多医生认为“春夏养阳”就应该是春夏之季助阳生长之意,其实不然! “冬病夏治”的对象乃虚寒性体质之人,该人群即使在炎热夏季,虽自身阳气亦有所增长,但与正常人相比仍然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所以针对这类人群,需四季养阳,并非仅仅“春夏养阳”,更不能“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所谓“阳”,是指人体的热能和活动性,包括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及其功能。

春夏时节阳气旺盛,人体处于生长发育、运动消耗的高峰期,因此要注意养阳,增加阳气的储备。

秋冬时节,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干燥,人体代谢减缓,容易导致阳气逐渐减弱,而阴液则相对增多,此时应注意养阴,保持阴液的平衡。

养阳的方法主要包括保持阳气的充沛和运动锻炼。

春夏时节应该多参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身体的热量和能量。

而养阴的方法则包括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减少运动量,生活中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等电子产品。

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一项重要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最近天气冷暖多变,昨天就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南北方气温骤降,势必有人会因为气温的变化身体不适。

目前已经立冬,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可见,秋冬季节就是“养阴”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养阴呢?从发散和收敛的角度来说,发散的性质为阳,收敛的性质为阴,所以阴也代表收藏。

那么秋冬养阴,养的就是我们“收藏的功能”,换句话说我们在秋冬季节不去过度消耗身体。

比如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适度的减少熬夜、唱歌跳舞等过度消耗身体的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秋冬季节身体养好了,有什么好处呢?好就好在我们秋冬减少的能量,在春夏能够更好的“养阳了”。

这个养阳就是恢复了身体的“阳气”,更具体点说,身体就像一个战场。

在秋冬时候寒气重,敌人的气势嚣张,而我方的兵力不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方不可强攻,应当防守屯兵减少阵亡,以待反击。

等到了春夏,外界阳气生发,形势大好,身体内的阳气与外界的阳气里应外合,合力将身体内的“寒邪”攻出体外。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是很会“借势”的,因此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中医都在提出“冬病夏治”。

那么本着让身体更健康、远离各种腰酸、脖子痛的亚健康体质外,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们在秋冬季节一定要做的养生方法:一、调整好正北方向。

从五行的角度来说,冬季属于水,而五脏中肾属于水,所以冬季主要和“肾”相关。

那么在风水中正北方属于水,与“肾”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正北的风水好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正北方向喜砂,喜欢放置石头、大型盆栽、书柜、微波炉、电磁炉、烤箱,外部环境喜欢见到高大树木、楼房、大山等阳气十足的物体。

如果你实在想不到正北应该放些什么,也可以参考这位同学的方案:我们来放大看一下这块优秀的石头:二、养好脾胃。

脾胃是我们身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论如何养生治病一定离不开恢复脾胃的养护。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东北与西南方向对应脾胃,如果你遇到了胃痛、肠胃炎、胃溃疡,食欲不振,一定要调整好这两个方向:东北方向喜水,喜欢放置阴性的物体,例如鱼缸、冰箱、冰柜、饮水机、流水摆件,外部环境喜欢见到空地、河流、鱼池等阴性物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一、为什么“春夏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

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一)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1、暑热暑湿伤阳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

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

”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2、起居不慎伤阳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

《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

”《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3、饮食不慎伤阳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二)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1、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

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

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

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皇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


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养生发,生长,到春天就不要去想别的,只调养生发、生长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生发、生长的时节。

秋冬养阴,就是秋冬收敛,收藏。

用《易经》的观点来说,春夏养阳就是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越奋斗越好;秋冬养阴就是坤卦的‘厚德载物’,越厚越好。

收敛的越多越好。

‘以从其根’,即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

这个“根本”是从天地自然中总结出来的。

晨昏交替,四季更迭,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所以人也要因循这个规律走,这就叫“从其根”。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月交替,寒暑更迭,四时之气顺应其道,周而复始轮回。

世间万物,从阴阳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秋冬阴气充实,万物内敛而藏。

正如《黄帝内经》中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古人皆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现代人如何以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本文就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做一说明。

1. 何为春夏养阳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万物复苏,生发。

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万物茁壮生长。

然夏时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阳气旺盛,顺应阳气的生发,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养阳。

首先不要过度饮冷食,尤其是老年人、幼儿须少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以免伤及脾胃阳气。

在饮食上,可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雄鸡煲,牛肉汤等。

其次,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运动以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养护阳气。

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再者,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阳虚之人可用一些温补之品,诸如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之类的中成药。

2.何为秋冬养阴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于这句话,王冰先生的注解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弱。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固。

”简单说来,王冰先生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便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包括流传于民间的所谓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都体现了这种观点。

对此先贤追随者有不同的看法,现说明如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原话是:“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要准确理解这段话,第一要结合《四气调神大论》的全文来理解;第二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以从其根”的“根”字。

我们先从这个“根”说起,王冰先生认为这个“根”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因此要“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当下语境中就有问题了,经文说得已经很清楚:“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显然这个“根”是指“四时阴阳”。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够理解经文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的是春要养生,夏要养长,秋要养收,冬要养藏。

春为少阳,夏为太阳,这叫春夏养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这叫秋冬养阴。

那么再结合《四气调神大论》的全文看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讲得很明白。

何谓春养生?《经》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何谓夏养长?《经》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何谓秋养收?《经》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 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三种主要的见解首先谈后世具有代表意义的几种学说见解。

1.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

代表医家如王冰。

王氏曾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故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保全阳气。

2.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

代表医家如张介宾。

张氏曾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3.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代表医家如张志聪。

张氏曾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上述三种见解虽然不一,但如果将他们的见解运用于临床中,则都能起到指导临床的作用。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临床中虽然每个病人的病情是不一样的,但是肯定会有符合上述理论见解的发病机制。

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哪一种学说更合理,因为它们的研究角度不一样。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充分领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础上,能够辩证的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怎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怎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怎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

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指季节。

养分静养和动养。

恢复期的病人及平常人需要动养,以自我按摩经络为主,主动养生。

天助自助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阳是指人体的气,阴是指人体的血。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所谓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化气,阴成形”。

所以气为阳,血为阴。

人体中的气由肺主宰。

所以春夏养阳应该按摩肺经,主要是手大拇指端前臂的内侧,这是肺经经气起始的重要一段。

先用左手按摩右手前臂肺经33下,再用右手按摩左手肺经33下,这是一组。

以后根据体力,每天三组即可。

人体的血由心脏统管。

所以秋冬养阴应该按摩心经,主要是手中指和小指端前臂内侧。

按摩的次数参考上述。

从五脏五行与四季关系的角度讲,肝是属于春季的。

春季肝木借势勃发,主要会反侮肺金,形成木火刑金之势,影响肺的功能。

春季哮喘病多发,证明了这一点。

而通过按摩肺经,可以提高肺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激发肺金的天性,克制肝木,防止肝木过旺、反侮肺金,防止肝木克制脾土、影响人体五脏的功能、诱发疾病。

心是属于夏季的。

心火在夏季形成燎原之势,心火克制肺金,使苦战了一春季的肺脏疲惫不堪,成为五脏中的短板。

所以要增强肺的功能,通过按摩肺经,让肺金能够抵挡住心火的焚烧。

夏季也要按摩肺经。

这就是春夏养阳之道。

肺是属于秋季的。

肺金在秋季磨刀霍霍,不但能反侮心火,而且邪气横溢,所以秋季也是哮喘多发季节。

通过按摩心经,用心火克制肺金,平衡人体的五脏功能。

肾是属于冬季的。

肾水在冬季澎湃汹涌,对辛苦了一个秋季的心火形成灭顶之灾。

所以冬季是心脏病多发的季节。

我们通过按摩心经,让受伤的心振作起来。

这就是秋冬养阴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有从环境变化谈起的,有从饮食调理方面论说的,有从情志养生方面解释的,有从阴阳互根方面论证的。

主要分歧在阴阳的定义上,还有如何“养”的方法上。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易懂的解释600字左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易懂的解释600字左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易懂的解释600字左右篇一:哎呀,你们知道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理解起来也不难啦!就拿春夏来说吧,春天和夏天天气越来越暖和,阳光也越来越充足。

这时候就像我们小孩子在长身体一样,阳气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小勇士,得让它们强大起来!比如说,我们可以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做做运动,出出汗,这样就能让阳气在身体里活跃起来,让我们更有精神,更有活力,难道不是吗?再想想秋冬,天气变冷啦,就像小动物们要准备冬眠一样,我们身体也得为过冬做准备。

这时候就得养阴啦!阴气就像给我们身体盖上的暖和被子,让我们能在寒冷的季节里保持温暖和舒适。

那怎么养阴呢?我们可以早点睡,睡个美美的觉,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

还可以吃一些滋润的食物,比如银耳汤、雪梨汤,这多好呀!这就好像是不同的季节给我们派了不同的任务。

春夏让阳气这个小勇士强壮起来,去冲锋陷阵;秋冬让阴气这个温暖的小被子好好保护我们。

要是我们不按照这个来,在春夏不好好养阳,总是偷懒躲在屋子里,阳气怎么能强大呢?到了秋冬不养阴,天天晚睡还吃那些燥热的东西,身体能舒服吗?所以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让身体一直棒棒的!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哎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啥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呀,天气越来越暖和,阳光也越来越足。

这就好像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小房子,阳气就是给房子带来温暖和活力的小火炉。

春天,阳气开始慢慢生长,就像小树苗刚发芽;夏天呢,阳气特别旺盛,就像小树苗长成了大树,充满生机!那我们就得趁着这个时候,好好养养阳气,让我们身体里的小火炉烧得旺旺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多去外面跑一跑、跳一跳,晒晒太阳,多吃一些温暖的、有营养的食物,像热乎乎的粥呀。

再说说秋天和冬天。

秋天天气慢慢变凉,冬天就更冷啦,这时候阴气就占了上风。

阴气就像是给小房子保湿的小水珠。

秋天,阴气逐渐增多,就像给小房子开始慢慢加湿;冬天,阴气最盛,就像给小房子里装满了水,让一切都变得滋润。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坊间有“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医开药方”等的说法,这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视此为自己的“养生准则”!这个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准则”,可是左右了不少人的养生观念,但有多少人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与临床意义?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能拨开迷雾识得真滋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般来说,春夏阳气相对充盛,秋冬阴气主事。

所以,春夏应该适当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重视养阴;秋冬应该适当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重视养阳。

但《内经》于此明确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何理解?王冰认为:养是制的意思。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强调春夏阳盛,应该食寒凉以抑制阳气太过;秋冬阴盛,应该食温热抑制阴气太过。

张景岳认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其认为春夏养阳,意在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意在为春夏养阳打基础。

张志聪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强调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应该说以上三种解释,各有其理。

还有观点认为春夏养阳,是指养心、肝二脏;秋冬养阴,是指养肺、肾二脏。

笔者认为,要理解《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义,还是应该基于上下文,并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加深认识。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代,该书是中医鼻祖,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看过该书上篇“素问”后,最大的体会是,中医体系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进化的生存环境。

由于是于几千年前的书,某些词句的表达意思可能和现代理解意思不同。

我看到,中医界不少人士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就有很大的误解。

我曾经2次见过电视节目上的专家,讲到这句话时稍微迟疑了一下,然后大体解释为,春夏食用温阳食物养阳,秋冬食用清凉食物养阴。

显然,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和“冬天温阳夏天滋阴”的养生原则相违背。

还有一次某专家在讲婴儿游泳时,讲到用空调对室温调节时说,冬天调到26°,夏天调到23°,这样就人为地颠倒了时令季节,也是极为明显的错误。

我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解释为“春夏培养阳气,秋冬培养阴气”,具体理解为:春夏,体表吸收外界阳气,至秋冬,这些阳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寒冷;秋冬,体表吸收外界阴气,至春夏,这些阴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炎热。

可见,吃入体内的食材药材也要和外界寒热相反。

夏天,阳在外内藏阴,冬天,阴在外内藏阳,食补药补都要符合这一规律。

例如:滋阴、清热食材宜在夏天吃;温阳食补宜在冬天吃;阿胶、白木耳等润燥的食材最适宜在秋及初冬吃,以对抗干燥气候;春天雨季则可常食用薏米、茯苓等除湿食物等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其本义是依据时序调节人体精气生发、充旺、敛降、伏藏之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司机的昼夜长短,春夏要多进行室外活动,秋冬要安居少出;二是精神情志也要顺应四时,春夏要欢快活泼,秋冬要恬静内藏。

但是,历代医家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发。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依据阴阳互制原理,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因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

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依据阴阳互根原理,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所以要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以防患于未然。

三是以张志聪为代表,从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素问集注·卷一》),其意以内为根。

春夏人的阳气内虚,且多伤于风凉生冷而病寒证,故养阳以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且多伤于热食房事而病热证,故养阴以从其根。

王冰、张介宾、张志聪之解释,显然与《内经》本义不合,但又皆以四时顺养立论,且有养生或用药实践作依据,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后世并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指春夏治病要注意加些升浮药,秋冬治病要加些沉降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谈《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谈《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谈《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原文说道:“夫四时(春夏秋冬)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道。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为什么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很多人不是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以上原文中可以看出,其真正的含义是:人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发展规律,亦即阳生长,阴收藏的自然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每年的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阴阳消长程度,阴气达到了极点。

“冬至一阳生”,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就一天天逐渐的生长,阳气由地下开始向外、向上升发,以利于万物之生长,亦即:春生、夏长。

直至夏至这一天,白天又最长,夜间最短,阴阳消长程度,阳气达到了极点。

“夏至一阴生”,从夏至这天开始,阴气又一天天逐渐增长,阴气收敛阳气以藏于地下,有利于来年阳气(能量)的充足,保障万物之生长,亦即秋收、冬藏。

再到冬至这一天,阴气至极。

人类生存于天地自然界之中,人体的阴阳消长规律和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是相顺应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春夏之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上升的季节,以助万物之生长。

所以,人类也要顺应阳气生长之趋势,养阳以助阳气升发,来保障万物之生长发育,不要扼杀阳气。

秋冬之季是自然界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以收藏阳气于地下,保障来年万物之生长。

所以,人要顺应阴气增长的环境,养阴以助阴气收藏阳气,不要耗损阴气。

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

再看《伤寒论》辨脉法中曰:“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由此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俗话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其理即明,而非虚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浅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浅释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2 6 1 9 . 2 0 1 5 . 0 2 . 0 4 4

酶 ∽∞ ∞
“ 春夏养 阳 , 秋冬养 阴” 之 浅 释
魏 勇军
(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内科 , 河北
【 关键词 】 补阳 ; 滋阴
制 约 四时 体 内 阴 阳之偏 盛 , 通过互制, 达 到互 养 ,
的 阳气 随 汗液外 泄 而 相 对 虚 弱 , 加 之 人 们 易食 生 冷瓜果 , 贪 凉饮 冷 , 伤 及 阳气 ; 秋 冬季节 天 气寒冷 ,
阴气 旺 盛 , 人们 添衣 加 被 、 过食 辛 香热 辣 之 品 , 耗
作者简介 : 魏 勇军 ( 1 9 6 4 一 ), 男, 主任 中 医师 , 博士 。从 事 中医 内 科临床T作 。研究方 向: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及心脑血管病 。
1 如何 理解 “ 春 夏养 阳 , 秋 冬养 阴 ”
1 . 1 . 3 以阴阳互 根而论 明代 医家张介宾 曰l “ 夫 阴根 于 阳 , 阳根 于 阴 , 阴 以阳生 , 阳以阴长。 所 以圣 人 春 夏 则 养 阳 , 以为秋 冬 之 地 , 秋 冬 则 养 阴, 以为 春夏 之地 , 皆所 以从其 根也 。今人 有春 夏
“ 春夏 之 时 , 阳盛 于 外 而 虚 于 内 ; 秋冬之时 , 阴盛 于外 而虚 于 内 。故 圣人 春夏养 阳 , 秋 冬养 阴 , 以从 其根 而培养 也 。 ” 认 为春 夏 季节 天 气 炎 热 , 人 体 内
护 阴精 ; 秋 冬 阴盛而 易伤 阳 , 故 宜食 温热 以抑 其 阴 盛 而保 全 阳气 。是借 药 物 、 食 物寒 热温 凉之 性 , 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观点,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春夏阳气旺盛,反倒要“养阳”,而秋冬阴气渐长,反倒要“养阴”,这似乎有悖阴阳平衡的养生大道。

实际上,养阳,就是养阳之升,旺;养阴,就是养阳之合,阳之藏。

春夏养阳,就是养的阳的升。

阳升了,也就是生命开始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运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理解其含义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此句即言:擅长养生之人,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一片新生繁茂的景象。

此时,也正是人体的阳气生长之时。

春夏养阳,也就是意味着我们春天夏天不要睡懒觉了,动起来,只有动起来了,阳气才会升腾,而睡懒觉,阳气会受到抑制,即使睡的时间再久,也多会昏沉沉的。

所以春天开始白天越来越长,这也正意味着我们要少睡觉了,其实很多人讨论什么时间起床好,最简单的办法,太阳升起了,我们便该起床了,跟着太阳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动态为阳,静态为阴!那什么时候运动的问题,也就得到了答案了。

一日之内早晨到中午为阳,就像一年中的春夏一样,中午到晚间为阴,就像一年中的秋冬一样。

那么春夏养阳,也就是说,上午我们可以多动,秋冬养阴也就意味着下午到晚间宜少动。

很多老年人晚间广场舞过度,年轻人晚间去健身房运动过度,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疲劳,为什么呢?因为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呀。

这不是运动了,而是耗气了。

一切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为好,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晚间就不要动,因为您看那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呀。

也就是要适度为宜呀!同理什么时候吃热饮,什么时候吃冷饮的问题,也在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得到了答案。

春夏养阳也就是一天之中,上午到中午时间以养阳气为主,要以温热的东西为主。

秋冬养阴也就可以认为,下午到晚间时间可以适当吃一些牛奶,水果等阴寒之物(对正常人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陈朝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
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阴液是有形物质,具有濡养脏腑,濡润筋骨,使人体形态正常发育及功用的物质。

而阳气更是人体生命更重要的因素,具有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保持腠理固秘,使外邪不得入侵,阴液不得外泄。

而阳气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所在。

明代,张介宾说:“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故以阴液为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

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的精微物质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才得以化生,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赖,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

从四时阴阳的变化,万物生命演变过程的生、长、收、藏(也就是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与人体对阳气、阴液的重要性。

可以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从了自然界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

具体春、夏、秋、冬又怎样养阳?养阴?现分述如下:
春天,即阳气升发的阶段,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大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这时应顺应春季阳气上升生发的特性,从心身两方面疏散阳气。

精神上要乐观开朗,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情,使精神舒畅,尽量避免发热,形体上要舒展筋骨,并多到户外活动,穿着应宽松,让身体的阳气能够自由升发而无阻碍,以适应天地间生发之气。

夏天,是阳气升发最旺盛,万物繁茂,自然界呈现茂盛华秀的气象,天
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发结实,此时,应充分把握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机,多到户外活动,与自然界多接触,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增强生命力。

其次也要保护阳气,防止其损伤耗散太过,因为夏天出汗较多,而汗为阴液,是由阳气蒸滕阴液所致,其过程会损耗阳气,且《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阴加于阳谓之汗。

所以,既要顺势而动,又要处处维护阳气,勿使其过用,损耗太过。

也可从另一方面理解;比如储存燃料,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春夏储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供我们抗寒所用,如果春夏不好好储藏燃料,秋冬天气冷了,拿什么来抗寒呢?张景岳在《类经》书中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

”也说明了夏季养阳,与秋冬季节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也是秋冬养阴的基础,是顺从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旺盛的特点。

只有阳气充足,才能固守体内阴精。

秋天,是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态平定的气象。

而秋冬养阴,是适应秋令自然界阳收阴长的规律,也为冬天阴气旺盛、来年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此时,应注重人体精神意志的调摄,保持宁静收敛、清心寡欲、思想开朗、情绪稳定,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外弛,使之与秋天自然的肃杀之气相应以取得平衡。

冬天,是阳气潜藏在地底,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

此时也应顺应冬季收藏的规律,必须注意防寒保暖使阴气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寒冷,自然界内的温度为外寒之象,而人体内也由于阳气藏内,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故此时应注意保养阴液,勿使其过于耗损,阴液耗
损,可致阳气外泄。

阳气外泄,人体抵抗寒气就不足,这样就会调动正在闭藏之阳气来抵御寒邪侵袭,久而久之,阳气就无法得以闭藏。

阳气无法闭藏,到了来年春天,阳气的升发“之气”就会减少,使人体产生病态,影响人体健康。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四时物候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顺应了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的生命发展规律。

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就会伐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陈朝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