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合集下载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慎避外邪。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一、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春季饮食养生的主要选择高热量的食物,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

饮食中除了大米白面之外,可以增加一些豆类花生,乳制品等。

夏季饮食养生主要以清淡为主,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多喝一些粥或者汤。

要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解暑最好以茶水最佳。

秋季饮食养生,荤素搭配,多食清凉多汁的蔬菜水果,适量的补充蛋白质和无机盐饮食方面要以清热滋润为主。

冬季饮食养生,适量地进食高热量的饮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加温热性食物以及增强体质的御寒能力。

二、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四季养生的根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中医理论中,人类的养生应该顺应四季的变化,就是人和四季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得到健康。

三、四季养生的要点1、春季养生主要以养阳为主,养阴为其次,春季阳气升发,养生的朋友们应顺时而养,要注重重保护萌生的阳气,使之在体内逐渐充沛旺盛,春季应使气血润畅,精神愉快,这些原则主要从强肝方面着手,所以要养肝、强肝、利肝养生方法都可成为老年春季养生的主要内容和第一选择哦。

2、夏季养生的原则是养神、养心、养阳、夏季炎热,因此不仅要防署还要防凉。

大汗伤阳、损心,因此夏季应该注意室内的空气,要经常通风,多喝水,但不能喝过多的凉水,过凉容易伤阳,而致瘀血性头痛。

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1、春季养生:春与肝相应,而怒伤肝,春季养生要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人的精神、气血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在饮食方面,宜食辛甘发散的食物,不宜食酸涩食物,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2、夏季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精神要求神清气和,快乐欢畅。

饮食不可过于寒凉,否则会伤脾胃,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佳品,但不宜冰镇。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3、秋季养生:要顺应万物收敛之特点,秋气应肺,而悲忧易伤肺,应避免悲忧的情绪。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意思是春天和夏天要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要保养阴气。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生和夏长阶段,人们需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和万物的繁茂,着重养肝和心。

另外,长夏时节的高温高湿也需要人们着重养脾。

到了秋冬时节,万物结实、继而肃杀、终至闭藏,此时以阴气为主政,人体也应适应自然以潜藏阳气、顾护阴精。

具体来说,秋收时需要保护阴气,着重养肺;冬藏时则要着重养肾。

不过,“春夏养阳”也需要考虑顾护阴液,“秋冬养阴”也需要考虑巩固阳气。

这是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偏胜而引起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养生之道——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养生之道——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轩岐纵横内经释义养生也称为摄生,是中医独特的一门学科。

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

人类就如何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达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进行了几千年的探讨和总结,积累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而《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论述的四季养生观点,则是中医养生等的基础与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养生,防病、治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译文:“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影响生命力破坏人体的真元之气。

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就能生存,违背了就会死亡。

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混乱。

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阴阳是中医学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纲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

“春夏养阳”是因为在自然界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春季风寒之邪尚存为患,所以春季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的阳气。

夏季阳气极盛,暑热邪盛,热盛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盛夏喜食冷饮,饱食太过,亦可伤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

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

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

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

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

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

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正文从日常生活、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

虽然不全面,但其精神实质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么夏季又应怎样养阳呢?“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中医养生术语

中医养生术语

中医养生术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自:网易13小时前|阅读原文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同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正确地认识自然界,掌握并顺应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手段;然而更重要的是把握和防范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假如“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内经》提出人体应随季节的变化调整自身的阴阳,以适应自然,使之保持动态的平衡。

做到四时相保、才能不失于道。

所谓“道”,即养生之道,以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为前提。

这种统一,又建立在自然对人体影响的基础之上。

自然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认为“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

气候的特性使自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性。

这些自然性能的产生,建立在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基础上,因而有亢害承制的不同反应和结果。

人体受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其气血津液的运行也会做出与外界变化相适应的调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说明季节变化、天气寒暖,人体的气血则有趋向于表或趋向于里的不同变化。

脉象也会出现浮沉迟数的改变。

不仅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也对人体产生影响,“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体对昼夜阴阳的变化,同样能作出自主的适应性调解。

自然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季气候对人体在发病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 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智慧启引:『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收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在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所以应该以调养阳气为主。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不少动物都要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以'藏'为原则,以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略论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

略论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

杏林琐谈略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李素桂3 钱占红3关键词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3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1997年11月27日收稿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

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

以下简要分述之。

1 春养少阳春为少阳当令,天气渐趋温暖,万物处于萌芽、出生,渐致一派繁荣之自然景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形象地概括了此季节的特点。

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人在春季,也应适应、顺应自然界少阳生发的特性,以求得机体“阴平阳秘”。

主要以人的起居、精神调养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在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即是说在夜间要适当地迟睡一点,而在早晨应该早起,以便充分感受自然界生发之气,形体也不要有所拘束,而要全身放松,缓缓散步于庭院之中。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压抑情绪,而要使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当然,起居与精神调养两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就是养生之道,亦即春养少阳之道。

2 夏养太阳太阳为夏季之气令,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果,是阳气最盛之季节。

热与长是此季的特点。

《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深刻地描述了此季的自然特点,万物生长繁荣的状态。

人体如何适应太阳当令的变化,顺从其热与长的特性呢?从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便充分接受大自然太阳之气的沐浴。

只有“若所爱在外”,因为通过正常的汗出,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气机通畅,所以说“使气得泄”,如此也就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

因为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的阳气也充盛只有“使气得泄”,才能维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生心得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生心得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生心得养生之道,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的追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关于四季养生的指导原则,而历朝历代的医家对其观点不同,争论不曾休止,但却是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其原则,并扩大了应用范围。

其实养生就是要使自己的活动主动顺应、适应自然。

其原则主要是掌握大自然的时空变化规律,顺应天地之阳气,并适应性地调节人的摄生活动,诸如饮食、起居、锻炼等方面,均应做到时顺地宜。

标签:阴阳;虚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1]文中强调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从而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顺应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对于这一原则,自古医家多有争论,今人也提出了很多观点,例如春夏调理心肝、秋冬调理肺脾说;春夏温补阳气、秋冬滋养阴液说;还是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说等。

其实,在笔者看来以上观点其实是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的精神,自然界阳气生发释放而有春夏,阳气收敛闭藏而有秋冬,阳气始终是天地的主宰,而人道法自然,阳气当为人生命之至宝。

无论”内虚而养”还是”以制为养”皆是养生的一个侧面,它们都有其相应的生理病理情况作为前提[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岁运有太过不及,春夏秋冬的到来也有先后,四时的养生都应以阳气为主,顺应阳气的性质,使之条畅,正常的发挥功能。

在此分别从饮食、起居、体育锻炼论述。

1 饮食方面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各有见解。

有的认为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王冰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解释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中医时令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时令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时令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时令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孙希圣养生首先要去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养生就是今天吃这个,明天补那个;今天做这种运动,明天做那种运动。

是这样的。

养生是舍弃,养生是放下,养生就是不损不伤,养生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了解五脏的特性喜恶,是五脏养生的基础、前提。

尊重五脏的特性,投其所喜,避其所恶,踏着四季节拍,顺着阳气升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的本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历代注家理解不完全一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王冰解释为应制四气养生、马莳解释为应顺四气养生、张介宾解释为应补四气养生、张志聪解释为应补四时阴阳内虚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而勿夺,赏而勿罚,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明确表示春三月应养肝之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明确表示夏三月应养心之长。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明确表示秋三月应养肺之收。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生和用药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生和用药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和⽤药编者按《素问·四⽓调神⼤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揭⽰了⼈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法,才能保持⼈体健康的道理。

⽤药也皆与此相同,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在四季养⽣与⽤药呢?《素问·四⽓调神⼤论》开篇即以四时⽓象作类⽐提出了“四⽓调神”的⽅法,⽈:“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之应,养⽣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此谓闭藏……此冬⽓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长之⽓,秋冬养收藏之⽓,这是《黄帝内经》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的中⼼思想出发,以天⼈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先导,从⾃然界四时阴阳之⽓的规律性变化来探讨机体⽣理、病因、病机及传变等规律,以此指导中医学预防养⽣及治疗,是中医学时间医学思想的萌发。

那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四季养⽣和四季⽤药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四时养⽣《素问·阴阳应象⼤论》⽈:“天有四时五⾏,以⽣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

⼈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天地之间,必须依赖天地阴阳⼆⽓的运动和滋养才能⽣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以五⽓,地⾷⼈以五味。

五⽓⼊⿐,藏于⼼肺,上使五⾊修明,⾳声能彰。

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和⽽⽣,津液相成,神乃⾃⽣。

”⼈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冬⽯,同样是由于机体⽓⾎对春夏秋冬不同⽓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名词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春夏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2、秋冬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

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

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

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

因此冬季养阴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气内藏、避寒就温,以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总之:四时养生的要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其本义是依据时序调节人体精气生发、充旺、敛降、伏藏之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司机的昼夜长短,春夏要多进行室外活动,秋冬要安居少出;二是精神情志也要顺应四时,春夏要欢快活泼,秋冬要恬静内藏。

但是,历代医家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发。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依据阴阳互制原理,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因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

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依据阴阳互根原理,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所以要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以防患于未然。

三是以张志聪为代表,从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素问集注·卷一》),其意以内为根。

春夏人的阳气内虚,且多伤于风凉生冷而病寒证,故养阳以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且多伤于热食房事而病热证,故养阴以从其根。

王冰、张介宾、张志聪之解释,显然与《内经》本义不合,但又皆以四时顺养立论,且有养生或用药实践作依据,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后世并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指春夏治病要注意加些升浮药,秋冬治病要加些沉降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长汀县中医院沈煜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一是马莳、高士宗等认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说;二是王冰饮食寒温说;三是张志聪根据季节特点保养阳气阴气说等等。

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阳”实指肝与心,“阴”实指肺与肾,即春夏之时,调养肝、心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冬之时,调养肺、肾以适应自然界的秋收、冬藏。

《内经》强调人体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要协调一致,方能保持健康。

高士宗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本篇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特点,提出了人体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时在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具体养生方法,而且举例出人体逆四时之气产生所产生的证候病状.如“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秋三月………逆之则作肺,冬为歹食泄。

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并且进一步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笔者认为: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阴”,非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而是指肝、心、肺、肾之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肾者……为阴中之少阴。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可资证明。

逆四时之气则产生肝、心、肺、肾疾病,强调了人体顺应四时之气以调养五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防胜于治的“治未病"观点,这与四时关生防病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通应联系着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

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者……通于土气。

中医与养生论文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

中医与养生论文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

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内容提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

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关键字:阴阳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通过这学期的中医与养生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述,我了解一些关于中医学的知识,并且产生了兴趣。

许多人不知道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春气(风)通于肝。

夏(火)气同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

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

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收敛神气。

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

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

《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李可为何说“春夏养阳,秋冬固阳”?

《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李可为何说“春夏养阳,秋冬固阳”?

《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李可为何说“春夏养阳,秋冬固阳”?《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养生重要原则。

而对这一重要原则的理解,却出现了不少歧义。

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提出“养即制也”,因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但只是这种理解并没有文辞释义上的依据。

而不少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是“春夏用辛热药食养阳,秋冬用寒凉药食养阴”,如张志聪即提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因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

张介宾则从阴阳互根、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原理,提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

皆所以从其根也。

”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这几种解释皆似是而非。

实际上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已对此做了详尽解释:“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提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自然规律,也即是春夏不生长,秋冬不收藏;而圣人养生则注意“春夏生长,秋冬收藏”,此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意。

最重要的是,“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揭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质是与自然界万物共同遵循四时的降沉升浮之气。

而春夏如何养阳,关键并不在于进食温补药物,实则是顺应春生夏长之气而让人体阳气有序生发;秋冬应如何养阴?关键亦不在于进食滋阴补品,而是要顺应秋冬自然之气的降沉规律,让人体阳气敛降深藏,而这恰恰就是“固阳”理念。

“古中医学派”对这一观点的阐述尤其透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临床运用分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临床运用分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临床运用分析摘要: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学理论上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有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

并且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不仅能达到保健祛病的效果,还能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此理论具体的渊源和理论而言,需要从防病和治病两个方面入手,对其具体应用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临床应用;分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实质上指的是顺兴一年四季阴阳交替的特征,顺应中医学理论当中顺应时节养生的特点。

在近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在其本义上有添加了诸多临床经验,并且在不同方面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

从养生这一层面上分析,这一理论已经逐步渗透进了临床辩证和用药方法当中,如果能充分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需要对养生保健知识进行完善,继而起到良好的保健祛病功效,提升临床质量。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剖析对于这一理论而言,其一在于春,春天天气转暖,生机呈现,万物复苏,其特点在于“发”与“陈”,其发为生发,其陈为旧,因而在春天人也应当和万物一样,遵循少阳生发的特性,保持机体之间的阴阳平衡。

其二在于夏,在中医学理论当中,夏季是一年四季当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其特点在于“热”和“长”,因此人也必须遵循夏季的特点,充分接受阳光之气,通过出汗的方式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让机体之内的热气能够打到通畅的效果,提高其抵抗力。

其三是秋,进入秋天后,天气日益转凉,阴气加重,但相对于冬季而言仍然尚有余地,也就是所谓的少阴当令。

而从自然气候上分析,在夏季炎热过后,秋天的气温逐渐转凉,其阴气也在逐渐加重,而其特点在于“凉”与“收”两个方面,因而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早睡早起,避免秋天入夜后的凉气对人体造成损伤[1]。

其四是冬,冬天是一年四季当中最为寒冷的季节,也就是所谓的太阴当令,进入冬季后,天气便由凉转为了寒,其特点在于“寒”和“藏”,因而,在冬季人也需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在日常起居当中,精神调养需要以养为核心,阴气极盛但扬起极为不足,因而需要行冬季养藏之道。

岐黄口诀诗歌大全

岐黄口诀诗歌大全


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治已病,治未病。

2.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 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4.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5.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6.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7.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8. 实证泻之,虚证补之。

9.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10.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泻之,禁当风;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
软,急食咸以软之;用甘泻之,禁温食伤心;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禁寒饮食;肺苦气上逆遏,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泻之,禁寒衣;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咸泻之,禁无湿食伤腰。

以上是部分岐黄口诀诗歌的内容。

这些口诀诗歌在中医学习和实践中被广泛使用,有助于记忆和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饮食调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讲述的是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乃是前贤医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方法,长期以来,它对人们养生防病、延年益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代医家观点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张介宾《类经》:“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至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胜之为病也”。

从阴阳互根理论上阐发“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张志聪《素问集注》:“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
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李时珍提出用药之法:“春月宜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以养天和也”。

以上诸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对后世的养生防病均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如“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即由张介宾之说而来,俗语“春捂秋冻”在张志聪的阐发下亦见雏形。

对饮食调护的指导
2. 1春养阳“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日养阳重在养肝。

五行学说中,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

所以,养肝首要一条是调理情志。

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故此应注意指导患者,牢
记春日养阳贵在锻炼。

春天,万木吐翠,空气清新,正是采纳自然之气养阳的好时机,而“动”为养阳最重要一环。

人们应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这样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
郁滞疏散,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2. 2夏养阳“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疹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属火,与相
应,赤日炎炎的夏季,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所以要重视心神的调养,注意调摄精神,调息静心,保持心静自然凉。

2. 3秋养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秋季时要早卧休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床活动使肺气得以舒展,以利于肺气之清肃,早起又要防止收之太过。

精神要保持神志安宁,培养乐观情绪,又要注意收敛神气,适应阴气生长。

初秋时节,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做到酌情增减衣服,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这时阳气尚未潜人于内,人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强,不可骤增衣服,此即为人们常说的“秋冻”。

秋属金而通于肺气,秋气有利于肺气清肃下降而司呼
吸。

2. 4冬养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P}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痔厥,奉生者少”,意
思是在冬天,精神上要保持安静稳定,控制自己精神情志活动,对各种事物都很满足,没有过多奢求,不轻易向他人宣泄,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保持精神内守。

冬季严寒,生活起居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持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情绪安定,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的积蓄闭藏。

冬季不要过汗、劳作,更不可房劳伤精,冬季不注意养护阴精,春天就会发生温热病。

冬主水而通于肾气,冬主闭藏,肾主藏五脏六腑之精,冬季要顺应自然界阴气闭藏而注重养护肾气,
使肾精充足。

3顺时摄食调护
春日养阳宜多食甘而少食酸。

春季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偏亢,损伤脾胃。

应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春日养阳要注意顺应气候,“春捂”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

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穿着冬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适应外界环境。

如着衣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染疾,危及健康。

患有
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

《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

要注意防御风寒、养阳敛阴,及时做到“虚邪贼
风,避之有时”。

夏时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火之味为苦,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夏季应少食苦味,多食酸味、咸味。

夏季人体出汗多,揍理开泄饮食宜多食酸味,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以
固肌表,如小豆、桃李等,又如绿豆汤、酸梅汤均可消暑解渴;同时夏季饮食多食些咸味,补充出汗多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

夏月阳热盛于外,伏阴潜于内;自然界地下井水寒凉,人体胃肠功能
下降,肾气不足,人与自然均为外热内寒之象,故夏季饮食不可过寒贪凉,过食冷饮,多食则易伤脾胃,令人吐泻;胃肠功能较弱不宜过食肥甘之味,以食清淡易消化食品为宜,为
此夏季饮食要特别注意,是夏季养阳的一个方面。

秋季饮食顺应肺气清肃下降的特点,应多食些滋阴养血、清燥润肺之品。

秋气主肃杀收敛,食酸味有利于肺气之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故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点酸味果蔬以利肺气。

秋燥易伤津,又常引起肺燥咳嗽,使之气逆,故秋季适当食些滋阴润肺之品,如芝麻、糯米、蜂蜜、菠萝、乳品等润燥生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滋阴药物易于“碍胃”,常常影响胃肠的消化功能。

如龟板、阿胶等补益药物较为滋腻,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因此,应遵循“补
而不腻,补而不滞”的原则,同时配合服用一些健脾理气的药物,可避免出现副作用。

冬季饮食上要多食苦味及辛味食品,阳气衰微,膝理闭塞,很少出汗,多食些辛味,如谷类、鸡肉、葱椒等,达到开通揍理,畅通气机,化生津液,润燥益肾,使肾闭藏阴精。

冬是自然界蛰藏之时,顺应冬时之气而养阴养藏而养生,阴精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生命之本,肾封藏先天与后天之精,人体精气充足,生命才能强健。

中医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养生方法
丰富多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
养生益寿.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
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

历代养生家在静神、动形、固情、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所长,比如说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这些流派合流之后就形成了内容深邃、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中国养生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