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养生方法,对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养生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
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极本。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论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长汀县中医院沈煜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一是马莳、高士宗等认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说;二是王冰饮食寒温说;三是张志聪根据季节特点保养阳气阴气说等等。
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阳”实指肝与心,“阴”实指肺与肾,即春夏之时,调养肝、心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冬之时,调养肺、肾以适应自然界的秋收、冬藏。
《内经》强调人体内在脏气活动与外在四时气候变化要协调一致,方能保持健康。
高士宗说:“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本篇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特点,提出了人体在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时在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的具体养生方法,而且举例出人体逆四时之气产生所产生的证候病状。
如“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秋三月………逆之则作肺,冬为歹食泄。
冬三月………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并且进一步提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笔者认为:此处“少阳”、“太阳”、“太阴”、“少阴”,非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而是指肝、心、肺、肾之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
肾者……为阴中之少阴。
肝者……为阳中之少阳。
”可资证明。
逆四时之气则产生肝、心、肺、肾疾病,强调了人体顺应四时之气以调养五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防胜于治的“治未病”观点,这与四时关生防病的观点是一致的。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通应联系着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
肺者……通于秋气。
肾者……通于冬气。
肝者……通于春气。
脾者……通于土气。
”这种五脏与四时阴阳相通应的观点,说明了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有密切的相应关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词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这是《内经》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对此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春夏助阳,秋冬滋阴”; 二是“春夏食寒凉,秋冬食温热”; 三乃“春夏秋冬注重脏腑之调养,春夏养肝心,秋冬养肺肾”。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黄文静吸取各大医家的观点,结合其对临床的观察及古代文字的理解,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乃顺应时节“调养”之意,这句话的养生内涵乃: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许多医者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养”理解为“积蓄,积存”、“助长”之意,认为春夏积聚阳气,秋冬储存阴气以养生。
这样的理解显然有悖古人的养生原意:仅从食疗来说,如若炎热夏日服用补阳之品,则极易导致内火亢盛而为热病。
故将“养”理解为“积蓄,积存”、“助长”显然不合古文原意。
结合《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前后文,笔者认为:将“养”理解为“保养,调养”更符合原意。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以此养生则殃”中“养” 亦作此理解。
从临床上来看,春季往往会因“乍暖还寒”而生春寒之病,故春季应该注意保暖,需要导阳之生发;夏季“其令热”,往往会因阳气盛长而致“心火、胃火、肝火” 皆旺而为病,此时养生应泄阳之热。
秋季燥气当令,易致肺燥津伤而为病,此时应滋阴润燥以养生。
冬季气候严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容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而为病,故此时之养生应避阴之寒,就阳之温热。
临床证明,“冬病夏治”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因而许多医生认为“春夏养阳”就应该是春夏之季助阳生长之意,其实不然! “冬病夏治”的对象乃虚寒性体质之人,该人群即使在炎热夏季,虽自身阳气亦有所增长,但与正常人相比仍然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所以针对这类人群,需四季养阳,并非仅仅“春夏养阳”,更不能“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
黄帝内经: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健康一生最近天气冷暖多变,昨天就收到这样一条消息:南北方气温骤降,势必有人会因为气温的变化身体不适。
目前已经立冬,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可见,秋冬季节就是“养阴”的过程,那么什么是养阴呢?从发散和收敛的角度来说,发散的性质为阳,收敛的性质为阴,所以阴也代表收藏。
那么秋冬养阴,养的就是我们“收藏的功能”,换句话说我们在秋冬季节不去过度消耗身体。
比如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适度的减少熬夜、唱歌跳舞等过度消耗身体的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秋冬季节身体养好了,有什么好处呢?好就好在我们秋冬减少的能量,在春夏能够更好的“养阳了”。
这个养阳就是恢复了身体的“阳气”,更具体点说,身体就像一个战场。
在秋冬时候寒气重,敌人的气势嚣张,而我方的兵力不足,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方不可强攻,应当防守屯兵减少阵亡,以待反击。
等到了春夏,外界阳气生发,形势大好,身体内的阳气与外界的阳气里应外合,合力将身体内的“寒邪”攻出体外。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是很会“借势”的,因此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中医都在提出“冬病夏治”。
那么本着让身体更健康、远离各种腰酸、脖子痛的亚健康体质外,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们在秋冬季节一定要做的养生方法:一、调整好正北方向。
从五行的角度来说,冬季属于水,而五脏中肾属于水,所以冬季主要和“肾”相关。
那么在风水中正北方属于水,与“肾”也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正北的风水好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
正北方向喜砂,喜欢放置石头、大型盆栽、书柜、微波炉、电磁炉、烤箱,外部环境喜欢见到高大树木、楼房、大山等阳气十足的物体。
如果你实在想不到正北应该放些什么,也可以参考这位同学的方案:我们来放大看一下这块优秀的石头:二、养好脾胃。
脾胃是我们身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不论如何养生治病一定离不开恢复脾胃的养护。
从风水的角度来说,东北与西南方向对应脾胃,如果你遇到了胃痛、肠胃炎、胃溃疡,食欲不振,一定要调整好这两个方向:东北方向喜水,喜欢放置阴性的物体,例如鱼缸、冰箱、冰柜、饮水机、流水摆件,外部环境喜欢见到空地、河流、鱼池等阴性物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攻略!一、为什么“春夏养阳”?所谓“春夏养阳”,就是要求人们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以达到健体延年的目的。
著名养生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明确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一)夏季伤阳的主要因素1、暑热暑湿伤阳酷暑亢阳最易耗气伤阴,阴津往往容易随汗液外泄而耗伤,导致阴不敛阳。
正如我国古代医家王冰所说:“无阴则阳无以生,全阴则阳气不极。
”此外长夏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
2、起居不慎伤阳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人们往往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导致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
《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
”《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3、饮食不慎伤阳夏暑季节气候炎热,人们多喜贪冷饮凉,殊不知过于贪凉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发生。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
”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
(二)夏季养阳的主要方法1、防暑解热,谨防冷气病夏季的突出特点是炎热,当以防暑解热为重点。
通常人们多用空调等冷气设备,但用之不当易患冷气病。
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
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易感冒和患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患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
具体防病方法有: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低于25℃;冷气房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经常通风,使空气流通;入睡后,最好关上冷气机;当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皇帝内经》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木,坏其真矣。
”
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养生发,生长,到春天就不要去想别的,只调养生发、生长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生发、生长的时节。
秋冬养阴,就是秋冬收敛,收藏。
用《易经》的观点来说,春夏养阳就是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越奋斗越好;秋冬养阴就是坤卦的‘厚德载物’,越厚越好。
收敛的越多越好。
‘以从其根’,即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
这个“根本”是从天地自然中总结出来的。
晨昏交替,四季更迭,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所以人也要因循这个规律走,这就叫“从其根”。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说: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 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 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 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浅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三种主要的见解首先谈后世具有代表意义的几种学说见解。
1.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
代表医家如王冰。
王氏曾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故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而易伤阳,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保全阳气。
2.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
代表医家如张介宾。
张氏曾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3.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代表医家如张志聪。
张氏曾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上述三种见解虽然不一,但如果将他们的见解运用于临床中,则都能起到指导临床的作用。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临床中虽然每个病人的病情是不一样的,但是肯定会有符合上述理论见解的发病机制。
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强调哪一种学说更合理,因为它们的研究角度不一样。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充分领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础上,能够辩证的应用该原则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证治。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所谓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坊间有“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医开药方”等的说法,这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视此为自己的“养生准则”!这个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准则”,可是左右了不少人的养生观念,但有多少人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与临床意义?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能拨开迷雾识得真滋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般来说,春夏阳气相对充盛,秋冬阴气主事。
所以,春夏应该适当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重视养阴;秋冬应该适当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重视养阳。
但《内经》于此明确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何理解?王冰认为:养是制的意思。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强调春夏阳盛,应该食寒凉以抑制阳气太过;秋冬阴盛,应该食温热抑制阴气太过。
张景岳认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
”其认为春夏养阳,意在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意在为春夏养阳打基础。
张志聪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强调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应该说以上三种解释,各有其理。
还有观点认为春夏养阳,是指养心、肝二脏;秋冬养阴,是指养肺、肾二脏。
笔者认为,要理解《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义,还是应该基于上下文,并结合临床实际,不断加深认识。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代,该书是中医鼻祖,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看过该书上篇“素问”后,最大的体会是,中医体系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进化的生存环境。
由于是于几千年前的书,某些词句的表达意思可能和现代理解意思不同。
我看到,中医界不少人士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就有很大的误解。
我曾经2次见过电视节目上的专家,讲到这句话时稍微迟疑了一下,然后大体解释为,春夏食用温阳食物养阳,秋冬食用清凉食物养阴。
显然,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和“冬天温阳夏天滋阴”的养生原则相违背。
还有一次某专家在讲婴儿游泳时,讲到用空调对室温调节时说,冬天调到26°,夏天调到23°,这样就人为地颠倒了时令季节,也是极为明显的错误。
我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解释为“春夏培养阳气,秋冬培养阴气”,具体理解为:春夏,体表吸收外界阳气,至秋冬,这些阳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寒冷;秋冬,体表吸收外界阴气,至春夏,这些阴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炎热。
可见,吃入体内的食材药材也要和外界寒热相反。
夏天,阳在外内藏阴,冬天,阴在外内藏阳,食补药补都要符合这一规律。
例如:滋阴、清热食材宜在夏天吃;温阳食补宜在冬天吃;阿胶、白木耳等润燥的食材最适宜在秋及初冬吃,以对抗干燥气候;春天雨季则可常食用薏米、茯苓等除湿食物等等。
谈《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谈《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原文说道:“夫四时(春夏秋冬)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道。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为什么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很多人不是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以上原文中可以看出,其真正的含义是:人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发展规律,亦即阳生长,阴收藏的自然规律。
我们都知道在每年的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阴阳消长程度,阴气达到了极点。
“冬至一阳生”,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就一天天逐渐的生长,阳气由地下开始向外、向上升发,以利于万物之生长,亦即:春生、夏长。
直至夏至这一天,白天又最长,夜间最短,阴阳消长程度,阳气达到了极点。
“夏至一阴生”,从夏至这天开始,阴气又一天天逐渐增长,阴气收敛阳气以藏于地下,有利于来年阳气(能量)的充足,保障万物之生长,亦即秋收、冬藏。
再到冬至这一天,阴气至极。
人类生存于天地自然界之中,人体的阴阳消长规律和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是相顺应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
春夏之季是自然界阳气逐渐上升的季节,以助万物之生长。
所以,人类也要顺应阳气生长之趋势,养阳以助阳气升发,来保障万物之生长发育,不要扼杀阳气。
秋冬之季是自然界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以收藏阳气于地下,保障来年万物之生长。
所以,人要顺应阴气增长的环境,养阴以助阴气收藏阳气,不要耗损阴气。
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规律。
再看《伤寒论》辨脉法中曰:“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
”由此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俗话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其理即明,而非虚论。
中医与养生论文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
运用阴阳学说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体会内容提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
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关键字:阴阳学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通过这学期的中医与养生选修课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述,我了解一些关于中医学的知识,并且产生了兴趣。
许多人不知道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
春气(风)通于肝。
夏(火)气同于心。
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
冬(寒)气通于肾。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
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
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
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
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收敛神气。
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
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
谈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源于其对 自然界所观察 的层面不同而异 : 认真观察 自然界 四时
生长收藏 的轮 回变化 , 马莳 、 高世拭认 为春夏应顺 其生长之 气 即养 阳 ,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 即养 阴。认真观察人的 四时饮食喜 好, 疾病治疗因时制宜之不 同, 王冰认 为春夏 阳盛 故食寒 凉 以 制其 阳亢 , 秋冬阴盛故温热抑其盛 阴。认真观察 自然界阴阳之 间的相互 关系 , 阳依存于 阴, 阴依存 于阳 , 无 阳阴无以生 , 无 阴 则 阳无以化 , 张介宾认 为养春夏之 阳是 为了养秋冬 之阴 , 养 秋 冬之 阴是 为了养春夏之 阳。《 素问 ・ 阴 阳离 合论 》 “ 阴 阳者 , 数 之可 十 , 推之可百 , 数之 可千 , 推 之可万 , 万之 大, 不可 胜数 , 然 其要一也 ” , 张 志聪 推演 自然界 和人 的 四时 阴 阳变化 , 自然 界
阳、 秋冬 养阴” 联 系上文 , “ 春三 月 , 此 谓 发陈 , 夏三 月 , 此谓 蕃
秀, 秋 三月 , 此谓之容平 , 冬三月 , 此谓 闭藏 ” , 告诉 我们顺应 自 然界 四时生 、 长、 收、 藏变化 的规律 , 从 而达到养生 防病的 目的 , 春夏调养生长之气 , 秋冬调养收藏之气 。后世医家的不同观点
生发之 阳气 , 并借 温药助 阳 , 两 阳相加 , 阳壮阴长 , 待到冬 秋之
时, 阳气旺盛 , 抵御外寒 , 防止 冬病 复发获效 良好。秋冬气候肃 杀, 阴气当令 , 肌表致密 , 阳气内敛 , 过食辛辣温热之 品, 易耗 阴
助阳 , 故秋冬应时时注意保养阴精 , 此谓秋冬养 阴之理 。
方面 , 都具有重要意 义, 提 醒人们要适应 四时之性 而凋养 , 做到
补而不偏。随着 自然界一 年四季阴阳寒暑 的不断变化 , 人们必 须顺应其变化作出适 应的调节 , 方 能养 阳以助生长 之能 , 育 阴 以资收藏之功 , 达到顺 四时 , 节 阴阳 , 防患于未然 。 参考文献
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者:张永奎刘则鹏严凤花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16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6.104摘要目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论,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其理论价值无论在疾病的预防还是在治疗中都非常重要,但是历代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其真正的含义理解各不相同,作者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读理解,参以各个时代具有代表的医家见解,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行了浅陋的理解,叙述于此以飨读者。
关键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含义Analysis of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Zhang Yongkui1,Liu Zepeng1,Yan Fenghua2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angzhou District,Wuwei City,Gansu 7330001Gans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Lanzhou City,Gansu)7300002Abstract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 is a class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s valued by the ancient physicians.Its theoretical value 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re very important,but the ancient physician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n its real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ir clinical experience.Author read and understand Huangdi's Internal Classics.Refer to the representative opinions of physicians throughout the ages,the author have a scanty understanding of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Let the reader enjoy a good work.Key words Grow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Grow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Meaning历代医家注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如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四时之气与阴阳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养乃“维护”之意,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阴阳会随着自然界阴阳消长而相应变化,即春夏阳长而阴消,外热而内寒,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阴长而阳消,外寒而内热,阴盛于外而虚于内,且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它源于《周易》。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作为矛盾双方的阴阳之间又是阳主阴从的关系,就是说在宇宙万物的阴阳关系中,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阴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阳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阴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万事万物都是随着阳气的生发而壮大发展,随着阳气的衰减而收敛伏藏。
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捂”,即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然暑热邪盛亦伤人体之阳。
夏日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而伤阳。
尤其是人们喜冷饮,太过则易伤阳。
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
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在于利用自然界四时阴阳来调整、充实人体之阴阳,使之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易懂的解释600字左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易懂的解释600字左右篇一:哎呀,你们知道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其实理解起来也不难啦!就拿春夏来说吧,春天和夏天天气越来越暖和,阳光也越来越充足。
这时候就像我们小孩子在长身体一样,阳气就像我们身体里的小勇士,得让它们强大起来!比如说,我们可以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做做运动,出出汗,这样就能让阳气在身体里活跃起来,让我们更有精神,更有活力,难道不是吗?再想想秋冬,天气变冷啦,就像小动物们要准备冬眠一样,我们身体也得为过冬做准备。
这时候就得养阴啦!阴气就像给我们身体盖上的暖和被子,让我们能在寒冷的季节里保持温暖和舒适。
那怎么养阴呢?我们可以早点睡,睡个美美的觉,就像给身体充电一样。
还可以吃一些滋润的食物,比如银耳汤、雪梨汤,这多好呀!这就好像是不同的季节给我们派了不同的任务。
春夏让阳气这个小勇士强壮起来,去冲锋陷阵;秋冬让阴气这个温暖的小被子好好保护我们。
要是我们不按照这个来,在春夏不好好养阳,总是偷懒躲在屋子里,阳气怎么能强大呢?到了秋冬不养阴,天天晚睡还吃那些燥热的东西,身体能舒服吗?所以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让身体一直棒棒的!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哎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啥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呀,天气越来越暖和,阳光也越来越足。
这就好像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小房子,阳气就是给房子带来温暖和活力的小火炉。
春天,阳气开始慢慢生长,就像小树苗刚发芽;夏天呢,阳气特别旺盛,就像小树苗长成了大树,充满生机!那我们就得趁着这个时候,好好养养阳气,让我们身体里的小火炉烧得旺旺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多去外面跑一跑、跳一跳,晒晒太阳,多吃一些温暖的、有营养的食物,像热乎乎的粥呀。
再说说秋天和冬天。
秋天天气慢慢变凉,冬天就更冷啦,这时候阴气就占了上风。
阴气就像是给小房子保湿的小水珠。
秋天,阴气逐渐增多,就像给小房子开始慢慢加湿;冬天,阴气最盛,就像给小房子里装满了水,让一切都变得滋润。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观点,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春夏阳气旺盛,反倒要“养阳”,而秋冬阴气渐长,反倒要“养阴”,这似乎有悖阴阳平衡的养生大道。
实际上,养阳,就是养阳之升,旺;养阴,就是养阳之合,阳之藏。
春夏养阳,就是养的阳的升。
阳升了,也就是生命开始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运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
理解其含义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此句即言:擅长养生之人,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一片新生繁茂的景象。
此时,也正是人体的阳气生长之时。
春夏养阳,也就是意味着我们春天夏天不要睡懒觉了,动起来,只有动起来了,阳气才会升腾,而睡懒觉,阳气会受到抑制,即使睡的时间再久,也多会昏沉沉的。
所以春天开始白天越来越长,这也正意味着我们要少睡觉了,其实很多人讨论什么时间起床好,最简单的办法,太阳升起了,我们便该起床了,跟着太阳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动态为阳,静态为阴!那什么时候运动的问题,也就得到了答案了。
一日之内早晨到中午为阳,就像一年中的春夏一样,中午到晚间为阴,就像一年中的秋冬一样。
那么春夏养阳,也就是说,上午我们可以多动,秋冬养阴也就意味着下午到晚间宜少动。
很多老年人晚间广场舞过度,年轻人晚间去健身房运动过度,长此以往就会出现疲劳,为什么呢?因为违背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呀。
这不是运动了,而是耗气了。
一切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为好,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晚间就不要动,因为您看那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呀。
也就是要适度为宜呀!同理什么时候吃热饮,什么时候吃冷饮的问题,也在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得到了答案。
春夏养阳也就是一天之中,上午到中午时间以养阳气为主,要以温热的东西为主。
秋冬养阴也就可以认为,下午到晚间时间可以适当吃一些牛奶,水果等阴寒之物(对正常人而言)。
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何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对于这句话,王冰先生的注解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弱。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固。
”简单说来,王冰先生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便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包括流传于民间的所谓的“冬吃萝卜夏吃姜”,都体现了这种观点。
对此先贤追随者有不同的看法,现说明如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原话是:“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要准确理解这段话,第一要结合《四气调神大论》的全文来理解;第二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个“以从其根”的“根”字。
我们先从这个“根”说起,王冰先生认为这个“根”是“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因此要“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当下语境中就有问题了,经文说得已经很清楚:“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显然这个“根”是指“四时阴阳”。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够理解经文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的是春要养生,夏要养长,秋要养收,冬要养藏。
春为少阳,夏为太阳,这叫春夏养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这叫秋冬养阴。
那么再结合《四气调神大论》的全文看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讲得很明白。
何谓春养生?《经》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何谓夏养长?《经》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何谓秋养收?《经》曰:“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漫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漫话“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潘光生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季节注意保养人体的阳气,秋冬季节注意补充体内的阴液。
祖国医学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阳气是主向上、向外、发散的,如果春夏季节不随时补充体内的阳气,就会使体内的阳气相对空虚,失去阴阳平衡,便会发生疾病。
此时注意人体阳气的培育和补充,固其根本,则百病不生。
到了秋冬季节,人体阳气复又收敛,潜藏于体内。
此时,体内阴液显得相对不足,阴阳平衡失调,便会发生疾病,若要保持阴阳平衡,就应该注意阴液的补充和保养。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潘光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12
【相关文献】
1.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J], 费国微;俞婷;张绍峰
2.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J], 呼兴华
3.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义论析中医"治未病"之养生观 [J], 赵凯维;张玉辉;刘理
想;张敏
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 [J], 马金荣
5.孙思邈《千金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思想探析 [J], 呼兴华;高原;卢芬萍;范增慧;李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陈朝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
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阴液是有形物质,具有濡养脏腑,濡润筋骨,使人体形态正常发育及功用的物质。
而阳气更是人体生命更重要的因素,具有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保持腠理固秘,使外邪不得入侵,阴液不得外泄。
而阳气生成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所在。
明代,张介宾说:“生化之权,皆由阳气。
”故以阴液为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
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的精微物质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才得以化生,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赖,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
从四时阴阳的变化,万物生命演变过程的生、长、收、藏(也就是阳气生长收藏的过程)与人体对阳气、阴液的重要性。
可以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从了自然界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
具体春、夏、秋、冬又怎样养阳?养阴?现分述如下:
春天,即阳气升发的阶段,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大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这时应顺应春季阳气
上升生发的特性,从心身两方面疏散阳气。
精神上要乐观开朗,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情,使精神舒畅,尽量避免发热,形体上要舒展筋骨,并多到户外活动,穿着应宽松,让身体的阳气能够自由升发而无阻碍,以适应天地间生发之气。
夏天,是阳气升发最旺盛,万物繁茂,自然界呈现茂盛华秀的气象,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发结实,此时,应充分把握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时机,多到户外活动,与自然界多接触,吸收其阳气精华,补充能量,增强生命力。
其次也要保护阳气,防止其损伤耗散太过,因为夏天出汗较多,而汗为阴液,是由阳气蒸滕阴液所致,其过程会损耗阳气,且《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阴加于阳谓之汗。
所以,既要顺势而动,又要处处维护阳气,勿使其过用,损耗太过。
也可从另一方面理解;比如储存燃料,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春夏储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供我们抗寒所用,如果春夏不好好储藏燃料,秋冬天气冷了,拿什么来抗寒呢?张景岳在《类经》书中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
”也说明了夏季养阳,与秋冬季节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也是秋冬养阴的基础,是顺从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旺盛的特点。
只有阳气充足,才能固守体内阴精。
秋天,是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态平定的气象。
而秋冬养阴,是适应秋令自然界阳收阴长的规律,也为冬天阴气旺盛、来年的阳气生发打下基础,此时,应注重人体精神意志的调摄,保持宁静收敛、清心寡欲、思想开朗、情绪稳定,不
要让自己的意志外弛,使之与秋天自然的肃杀之气相应以取得平衡。
冬天,是阳气潜藏在地底,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
此时也应顺应冬季收藏的规律,必须注意防寒保暖使阴气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寒冷,自然界内的温度为外寒之象,而人体内也由于阳气藏内,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故此时应注意保养阴液,勿使其过于耗损,阴液耗损,可致阳气外泄。
阳气外泄,人体抵抗寒气就不足,这样就会调动正在闭藏之阳气来抵御寒邪侵袭,久而久之,阳气就无法得以闭藏。
阳气无法闭藏,到了来年春天,阳气的升发“之气”就会减少,使人体产生病态,影响人体健康。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与自然界阴阳消长,四时物候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是顺应了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的生命发展规律。
如果违反了这一规律,就会伐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陈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