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养生方法,对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养生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
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极本。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是指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助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养生应蓄养阴精。
后世医家对《内经》这一养生原则有所发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唐·王冰为代表,从阴阳互制而论。
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阳,“全阴则阳气不极”;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全阳则阴气不穷”。
养,即制也,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明·张介宾为代表,从阴阳互根而论。
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其阴气而患火证。
三是以清·张志聪为代表,从阴阳虚盛而论。
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其意以内为根:春夏人的阳气内虚,故养阳为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故养阴以从其根。
四是以明·马莳、清·高世栻为代表,从顺应四时规律立论。
因为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
夏当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当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摘要:“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 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某些中医学派的影响,部分医家与学者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作为指导冬夏养生的原则,并经媒体的宣传混淆了视听,使许多人进入了养生的误区; 加之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致使大众广泛接受了夏季养生必藉绿豆汤、西瓜甚至冷饮以“清凉解暑”,以及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而一到秋冬季节就食用具温热之性的牛、羊、狗肉或参、芪、虫草以“冬令进补”的观点,形成了“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
1 历代医家的见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
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用上,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 但大多数医家认同“春夏季养生当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养生则以培补人体阴分为要”的观点[3]。
诚如清代张志聪所言: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从根而培养也。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4],马莳[5]、高世栻亦持此观点。
换言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实质上强调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在于顺应自然之道[6]。
2“养”含义“养”字含义较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意指调和、调养。
中医养生论文--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讲究因时而异,不同季节时令采用不同的养生手段,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古人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何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初看这句话的时候,不是很明白,看了很多注解以后,越发不明白,大多数人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就是“春夏之季要注意保养‘阳’增加‘阳’的储存,而秋冬之季要保养‘阴’增加‘阴’的储存”,那为什么天气越热阳气越重的时候反倒要“养阳”,天气越冷阴气越重反倒要“养阴”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一个互文。
上文言春夏,下文说秋冬,春夏秋冬皆备;上文言养阳,下文说养阴,养阳养阴皆备。
并非春夏养阳不养阴,秋冬养阴不养阳。
把春夏强并,秋冬强合,把春夏与秋冬割裂或对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它就是说,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更具体一点:“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
它只涉及起居,没涉及吃什么,或治疗原则的养阳、养阴问题!。
简言之,“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说,圣人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正如<<灵枢.本神论>>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同时,这里的阴阳应该指的并不是物质,而是指的一种功能,何为阳?“阳主生发”,生发就是阳;何为阴?“阴主收藏”,收藏就是阴。
这样一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在夏天的时候,要顺应时节,顺应自身“阳”的需求,生发宣泄,这样可以带走往年的寒邪之气,让身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而在冬天,更要顺应时节,顺应内在“阴”的需求,蛰伏收藏,把自己身体里的一些宝贝收收好,勿使外泄,把自己身体的基础打打牢,使身体如宝山一样富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意思是春天和夏天要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要保养阴气。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生和夏长阶段,人们需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和万物的繁茂,着重养肝和心。
另外,长夏时节的高温高湿也需要人们着重养脾。
到了秋冬时节,万物结实、继而肃杀、终至闭藏,此时以阴气为主政,人体也应适应自然以潜藏阳气、顾护阴精。
具体来说,秋收时需要保护阴气,着重养肺;冬藏时则要着重养肾。
不过,“春夏养阳”也需要考虑顾护阴液,“秋冬养阴”也需要考虑巩固阳气。
这是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偏胜而引起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传统养生』四季养生的原则
『传统养⽣』四季养⽣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调神⼤论》指出:“夫四阴阳者,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顺应四时的养⽣⾸先要明⽩春⽣、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然界和⼈体阴阳消长、⽓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制定的四时养⽣原则,其理在于:1.顺应⾃然规律春⽣夏长,秋收冬藏,是⽣物变化的总规律,⽽养⽣者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春夏之时,⾃然之阳⽓升发,万物⽣机盎然。
养⽣者顺时⽽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
此时,凡有耗伤阳⽓及阻碍阳⽓的情况皆应避免,谓之“春夏养阳”。
秋冬之时,万物敛藏,此时养⽣就应顺应⾃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此谓“秋冬养阴”。
如杨上善《内经·太素顺养篇》说:“圣⼈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
”⾼⼠宗《素问直解》说:“圣⼈春夏养阳,使少阳之⽓⽣,太阳之⽓长。
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收,少阴之⽓藏,养阴养阳以从其根……”这说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的在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借⼈体⽣⽣不息之⽤。
2.调节阴阳虚实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篇》中指出:“……五⽉之时,阳⽓在表,胃中虚冷……,⼗⼀⽉之时,阳⽓在⾥,胃中烦热”。
仲景从临床辨证论治⾓度指出夏天阳⽓在表,冬天阳⽓在⾥,临床当依此特点⽤药施治。
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进⼀步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虚于内。
故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培养之”。
临床验证,这些论述都很符合实际。
在⽇常⽣活中,⼈们常认为夏季不可贪凉冷饮,冬季不可过着厚⾐锦裘,就是这个道理。
谚语说:“夏有真寒,冬有真⽕”,夏季确有阳虚内寒洞泄之症,冬季不乏阴虚内热盗汗症。
⼀般来说,有余之病易治,不⾜之症难调,故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可避其不⾜,实为养⽣良法。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养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进行调养,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
以下是详细介绍。
春夏养阳,意味着在春季和夏季,要注意养护人体的阳气。
春季是生长的季节,阳气由内而外逐渐升发,万物复苏,人体也需要与之相应的调养。
而夏季阳气最旺盛,天地间的阳光热量充足,人体的阳气也会达到最高点,这个时候应该积极调养身体,增强阳气。
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多摄取温热的食物。
春夏季节可以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动物性食物如鱼、肉、奶等,以及一些辛温的食材如葱、姜、大蒜等,以补充身体的阳气。
此外,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含糖分高的水果如枣、葡萄等,增加体内的热量。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合理调节作息。
春夏天气温暖,夜晚时间相对较短,应适当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保养好阳气。
白天要注意多晒太阳,适度参与户外活动,增加阳气的蓄积。
此外,适度运动可以帮助个体改善体质,增加阳气。
春夏季节是最适合户外锻炼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阳光明媚的时间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既能运动身体,增加阳气,又能接受到太阳的照射,促进新陈代谢。
秋冬养阴,意味着在秋季和冬季,要注重养护人体的阴气。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人体的阴气开始逐渐升收,而冬季则天气寒冷,阳气衰退,人体的阴气最旺盛,应该注重养护和增强阴气。
首先,在饮食上要注意多摄取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冬季节可以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食材,如豆腐、黑木耳、银耳等,以及一些滋阴滋润的食物如银杏、枸杞子等,以滋养和补充体内的阴气。
其次,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保持室内阴凉湿润的环境。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家里可以摆放一些室内绿植,保持室内湿润。
此外,可以用适度的湿毛巾覆盖在暖气上,或者使用加湿器等设备,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以滋润肌肤和呼吸道。
再次,在运动上要适当减少强度,选择一些柔和的运动方式,如瑜伽、打太极拳、做气功等,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月交替,寒暑更迭,四时之气顺应其道,周而复始轮回。
世间万物,从阴阳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秋冬阴气充实,万物内敛而藏。
正如《黄帝内经》中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古人皆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现代人如何以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本文就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做一说明。
1. 何为春夏养阳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万物复苏,生发。
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万物茁壮生长。
然夏时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阳气旺盛,顺应阳气的生发,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养阳。
首先不要过度饮冷食,尤其是老年人、幼儿须少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以免伤及脾胃阳气。
在饮食上,可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雄鸡煲,牛肉汤等。
其次,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运动以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养护阳气。
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再者,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阳虚之人可用一些温补之品,诸如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之类的中成药。
2.何为秋冬养阴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其中,黄帝内经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口诀,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个口诀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保健和健康的目的。
春夏养阳春夏季节阳气旺盛,是阳气充盛、阴气相对较少的时候。
因此,春夏养生的重点是养阳。
以下是春夏养阳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保持情绪稳定春夏之季,阳气充足,人体精神状态也相对较好。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太极拳等运动,或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来保持情绪的平衡。
2. 多晒太阳春夏季节阳光充足,人体可以充分吸收太阳的阳光和热量,促进新陈代谢。
每天早晨和傍晚的阳光对人体特别有益,可以适当晒太阳,以增加体内阳气的生长。
3. 饮食调理春夏季节,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山药、龙眼、木瓜等,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同时,还要注重饮食的清淡,不要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春夏季节气温适宜,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锻炼肌肉和骨骼。
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日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保持阳气的生长和身体的健康。
秋冬养阴秋冬季节阳气渐衰,而阴气逐渐盛长。
此时需要注意调理身体,养阴气。
以下是秋冬养阴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着重休息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的休息来保持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晚上尽量早点入睡,白天可以适当休息。
2. 注意保暖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容易导致人体阳气流失。
因此,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受凉。
可以多穿一些衣物,特别是保暖性较好的材质,如羊毛、棉衣等。
3. 调节饮食秋冬季节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性质的食物,如黑芝麻、莲子、枸杞等,以补益阴气。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体力消耗相对较大,需要适度运动来增强体质。
略论春夏养阳_秋冬养阴
杏林琐谈略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李素桂3 钱占红3关键词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3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010020)1997年11月27日收稿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
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
以下简要分述之。
1 春养少阳春为少阳当令,天气渐趋温暖,万物处于萌芽、出生,渐致一派繁荣之自然景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形象地概括了此季节的特点。
发陈即推陈出新的意思。
人在春季,也应适应、顺应自然界少阳生发的特性,以求得机体“阴平阳秘”。
主要以人的起居、精神调养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
在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即是说在夜间要适当地迟睡一点,而在早晨应该早起,以便充分感受自然界生发之气,形体也不要有所拘束,而要全身放松,缓缓散步于庭院之中。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压抑情绪,而要使自己的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
当然,起居与精神调养两方面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这就是养生之道,亦即春养少阳之道。
2 夏养太阳太阳为夏季之气令,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开花结果,是阳气最盛之季节。
热与长是此季的特点。
《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深刻地描述了此季的自然特点,万物生长繁荣的状态。
人体如何适应太阳当令的变化,顺从其热与长的特性呢?从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便充分接受大自然太阳之气的沐浴。
只有“若所爱在外”,因为通过正常的汗出,可促进血液循环和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气机通畅,所以说“使气得泄”,如此也就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
因为自然界阳气充盛,人体的阳气也充盛只有“使气得泄”,才能维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这一理念中,自然界和人的身体健康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的,阴阳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环境相对属性的术语,阴阳平衡被视为健康的关键。
一、春夏养阳
春夏之时,万物生长,自然界的阳气日渐旺盛。
中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养身体的阳气。
在春季,人们应当尽量早起,多做户外活动,以利于肝气的舒畅,保证身体的阳气得到生发和提升。
饮食上推荐清淡,多食用新鲜蔬果和富含生气的食物。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排出较多,这时候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可以吃一些辛凉解暑的食物。
夏季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重口味食物。
同时,适量的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外发和强健体质。
二、秋冬养阴
秋冬季节,天气渐冷,自然界的阴气渐盛。
这个时候,中医建议人们应该早睡晚起,以免阳气外泄,保护体内的阴精。
在饮食上,推荐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芝麻、蜂蜜、银耳等。
冬季则是阴气最重、阳气最内蕴的时节。
在这个季节,养生的重点是“藏精养气”,避免过度消耗身体的阳气。
食物上应选择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核桃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阳气,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鼓励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以此达到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这些建议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和环境的反应也各有差异。
中医谈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谈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养心修德心主神,神在中医分为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
广义之神就是反映于外的整体生命现象,比如气机的升降出入,还有吃喝拉撒、呼吸心跳、思维情绪、体态动作,综合起来表现于外,一看就是一个大活人。
狭义之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情感、性格等。
“心主神”,包括广义和狭义之神,但主要是指狭义之神。
生命体验大多数是精神情感体验,虽然躯体病痛也会造成生命质量的下降,但是与生俱来的生命之苦则主要来自精神情感体验,令生命充满痛苦,使生命质量下降。
《黄帝内经》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持续的不良精神情感会明显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严重影响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经络畅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病痛,比如感冒、肝炎、胃病、月经病、头痛、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这些可以认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生命形神的痛苦均和神有关。
因此,在养生中养神始终重于养形,就算是治疗疾病,调神也很关键。
中医有“病有十不治”的说法:“操欲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广生烦恼,三也;今日预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尽成荆棘,五也;听信师巫祷赛,广行杀戮,六也;寝兴不适,饮食无度,七也;讳疾忌医,使虚实寒热妄投,八也;多服汤药而涤肠胃,元气渐耗,九也;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割舍之想,十也。
”十不治中,竟有七种为神不调,实际上,剩下的几条,也是不良心态指导下的行为。
凡事皆有根本,养心、养神即养生之根本。
心神旷达安怡,体貌自然安详舒泰。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人生境遇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造化。
无心神呵护,养生免谈。
很多人觉得养生很难做到,效果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就是因为心神没有安抚好。
养生先养心神,养心神要先修德行。
德行好,犹如土地广袤,基础坚实,可孕育万物,能承载轻重。
心神要清、静、安、平、适度,没有广袤坚实的大地,是绝对结不出这个正果的。
清、静、安、平、适度很难做到,是生命难以承载的,必以“厚德”承载方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6个小妙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6个小妙招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强调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6个小妙招:
1. 春季养生:春季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旺盛。
此时要注重保持肝脏的健康,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可以多吃些养肝食物,如枸杞、红枣、菠菜等。
同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 夏季养生:夏季阳气旺盛,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此时要注重保养心脏,避免过度劳累。
多吃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苦瓜、绿豆、西瓜等。
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夜晚熬夜。
3. 秋季养生: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阳气收敛。
此时要注重保养肺脏,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核桃等。
同时,加强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4. 冬季养生:冬季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期,此时要注重保养肾脏,多吃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
同时,加强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5. 早晨养生的小妙招:早晨是阳气升发的时刻,此时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同时,早晨喝一杯温水,有助于清理肠道、降低血压。
6. 晚上养生的小妙招:晚上是阳气收敛的时期,此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静。
在睡前半小时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晚上适量摄入一些养阴食物,如蜂蜜、黑木耳等,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滋养。
总之,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有助于实现健康养生。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生和用药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和⽤药编者按《素问·四⽓调神⼤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揭⽰了⼈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法,才能保持⼈体健康的道理。
⽤药也皆与此相同,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在四季养⽣与⽤药呢?《素问·四⽓调神⼤论》开篇即以四时⽓象作类⽐提出了“四⽓调神”的⽅法,⽈:“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之应,养⽣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此谓闭藏……此冬⽓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长之⽓,秋冬养收藏之⽓,这是《黄帝内经》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的中⼼思想出发,以天⼈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先导,从⾃然界四时阴阳之⽓的规律性变化来探讨机体⽣理、病因、病机及传变等规律,以此指导中医学预防养⽣及治疗,是中医学时间医学思想的萌发。
那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四季养⽣和四季⽤药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四时养⽣《素问·阴阳应象⼤论》⽈:“天有四时五⾏,以⽣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
⼈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天地之间,必须依赖天地阴阳⼆⽓的运动和滋养才能⽣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以五⽓,地⾷⼈以五味。
五⽓⼊⿐,藏于⼼肺,上使五⾊修明,⾳声能彰。
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和⽽⽣,津液相成,神乃⾃⽣。
”⼈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冬⽯,同样是由于机体⽓⾎对春夏秋冬不同⽓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
中医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
中医春夏秋冬四季养生之道胡纯北京京城名医馆著名医师北京鼓楼中医院退休医师郑景滨北京红医联合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春季的到来,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春季养生也是四季养生之开始,所以春季体质的养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受四时之气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会随之发生变化。
春季阳气始生,气血渐趋于表,毛孔初开,血气稍减,所以有“困”的感觉。
夏季阳气流溢,气血通达于表,毛孔开,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而秋季阳气始衰,阴气始生,气血渐趋于里,但充而不实,所以仍有“乏”的感觉。
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那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首先是精神养生。
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静的好心态。
春季是肝旺之时,因时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
可有目的的根据医生的推荐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食品可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再就是饮食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黄豆芽、绿豆芽、柑橘、葱、蒜、香菜、蜂蜜之类),忌油腻、生冷、粘硬食物,以顺应春季阳气之升畅。
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等,以补由于冬季新鲜蔬菜较少,摄入维生素不足的缺憾。
二、夏季中医养生注意事项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热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脸面和躯干难免多汗,及时擦汗可促使皮肤透气,但必须用热毛巾,才能适应人体降温节律。
●洗热水澡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
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
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热水洗脚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
中医护理学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来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一、春夏养阳:春夏阳气上升,春夏养阳就要求在春夏两季好好养护阳气。
折损阳气便与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有所违逆,就会损害健康。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春夏养阳就好比是储存燃料。
秋冬天气变冷的时候拿什么来抗寒呢?而《黄帝内经》中就说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就是,冬受伤寒,其正气必虚,春季邪气侵袭,容易得温病。
温病就是以传染病为代表的疾病。
春夏养阳饮食、起居等方面就要避免过度寒凉。
二、秋冬养阴:秋冬养阴也是为了顺应自然界阴升之势。
养阴就像为花草浇水一样。
晚上把水浇足了,第二天太阳一出来,花草通过光合作用带动根部的水分上行到叶脉中,而根部的水分又能够运载土壤中的养分。
如果水分不足,自然运载的养分就不足,如此一来,花草怎么可能生机勃勃呢?在人体而言,秋冬不养阴,春夏就会显燥热而容易上火。
要养阴,饮食不要辛辣,可以多喝水,多吃鱼、藕、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红薯、莴笋等,还可以用枸杞子、麦冬、玉竹等中药来调养。
另外,应该避免过度出汗和熬夜:过度出汗耗伤气阴,熬夜容易引起阴虚。
如果确实由于工作等原因需要熬夜,在熬夜的时候就要多喝白开水,并可以用冷水洗脸,不但消除疲劳,还能够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总之,不要贪凉,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劲折腾,这就是春夏养阳。
到了秋天,你事业上,学业上就会硕果累累,身体上就会有清爽通透之感,到那时候,就得收敛起来,安心养阴了。
中医药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认为,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自然界变化的规律,调整人体的生活方式,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以下是中医药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
1. 春季养生: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养生应以祛寒为主。
适当增加天然新鲜蔬果的摄入,多吃温补的食物,如姜、葱、蒜等,同时适度进行适宜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2. 夏季养生:夏季阳气旺盛,气温较高,养生应以清热为主。
饮食上应多吃清凉、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适当避免中午高温时段,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3. 秋季养生:秋季阳气渐收,植物开始凋谢,养生应以收敛为主。
食物宜以收敛养阴为主,如山药、银耳等,同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登山、散步等,增强体质。
4. 冬季养生:冬季阳气最为低迷,气温寒冷,养生应以温暖为主。
饮食上应多摄取温补性食物,如姜、大枣、核桃等,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综上所述,中医药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摘要:“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 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某些中医学派的影响,部分医家与学者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作为指导冬夏养生的原则,并经媒体的宣传混淆了视听,使许多人进入了养生的误区; 加之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致使大众广泛接受了夏季养生必藉绿豆汤、西瓜甚至冷饮以“清凉解暑”,以及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而一到秋冬季节就食用具温热之性的牛、羊、狗肉或参、芪、虫草以“冬令进补”的观点,形成了“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
1 历代医家的见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
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用上,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 但大多数医家认同“春夏季养生当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养生则以培补人体阴分为要”的观点[3]。
诚如清代张志聪所言: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其从根而培养也。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4],马莳[5]、高世栻亦持此观点。
换言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实质上强调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在于顺应自然之道[6]。
2“养”含义
“养”字含义较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意指调和、调养。
《说文解字》: “调,和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四气调神”即是说人应顺应四时之变而调养,也即春夏应调养阳气,秋冬应调养阴气,保证人体气机与四时季节的和谐统一,并非春夏应温补阳气,秋冬应滋补阴气。
马莳认为: “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 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7]”此即“顺气而养”的观点。
人们之所以陷入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春夏补阳、秋冬滋阴的误区,系没有正确理解“养”字的本义,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解误读。
3 “春夏养阳”
3.1“春夏养阳”的机理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自然界变化的普遍规律。
春夏之季,阳气活动旺盛,万物生机盎然,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汗出多,阳气消耗亦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伤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简单道理所在[8]。
3.2如何“春夏养阳”
季百草发芽,推陈出新。
肝气应春而旺,升发而条达。
且春在五行中属“木”,有生长、升发、条畅的特性。
故春季养生应顺应“生”的规律,养少阳生发之气,并辅以辛散升浮之品,以应时扶助阳气。
春夏阳气升发,而非阳气旺盛,切勿过用寒凉之品伐伤内里阳气,日常饮食和治疗疾病都应护养阳气。
民间流传“冬吃
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春夏饮食宜适当添加辛温之生姜,亦有此意。
张志聪曰: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如同自然界夏季地表热甚而深井之水颇凉[9]; 夏令之平脉为洪脉,亦可证明夏季气血趋向于体表。
暑热则阳亢,气盛则伤阴,故夏季多见烦热多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多易耗气伤阴。
且汗为心之液,心气通于夏,而热易扰乱心神,故夏季应注意清心宁神,益气生津。
但此处的清心并非是贪凉饮冷,汗出本已耗伤阳气,养阳应为护养阳气,防止伐伤生长之阳。
老百姓所言“夏季宜食西瓜、绿豆汤等消暑之物”并非和夏季养阳相悖,但食物不宜冰镇,更不宜过度食用。
《抱朴子·内篇》有云: “夏不欲穷凉”[10],《摄生消息论·夏季摄生消息》亦指出: “不得在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11]《养老寿亲书·夏时摄养第十》道:“不可放纵取凉,以防贼风中人。
”[12]其意为: 夏季过度追求凉爽容易耗伤阳气,尤其易伤体表之卫阳,使外邪容易侵犯机体,故平日也不可依赖空调等降温之物。
同时,春夏阳气升浮,造成内里脾阳相对虚弱,且暑多夹湿,湿易困脾,使得脾气不升,脾运不展,容易出现脘腹痞满,精神疲乏,肢体困重的现象[13],故还应适当辅以健脾之品。
在中医用药时,春夏季节尽量勿伤人体阳气,尤胃之阳气,避免应用大量苦寒之品,或可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药物以养生长之气,可获良效。
“冬病夏治”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背俞贴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亦取“春夏养阳”之意,此多为素禀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稍愈,秋冬加剧,治疗则必须于盛夏阳旺之时,即予以培补,至秋冬才可能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14-15]。
4 “秋冬养阴”
4.1“秋冬养阴”机理
秋冬气候肃杀,阴气当令,肌表致密,阳气内敛而致偏盛,更加之秋冬季节人们喜食辛辣温热之品,每易耗阴助阳,故秋冬应时时注意保全阴分,此谓秋冬养阴之理。
4.2如何“秋冬养阴”
秋季暑去而凉生,万物凋零,同气相求,与清肃下降的肺气相应。
且秋季多燥,阴液易损,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应注意顺应其收敛、肃杀的特性,宜收不宜散,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切勿升散以免耗伤肺气。
同时注意保护阴液,防止出现肺燥之证。
冬季水气当旺,寒凉、闭藏同肾之性。
人体阳气潜藏,腠理闭固,气血沉降,脉象偏沉。
故冬应养“藏”,潜养阳气并保护阴液,防止中焦脾胃烦热耗伤阴液,导致干燥上火、大便秘结等症。
“冬令进补”意为顺应冬季“藏”的特性,储蓄精气,保阴潜阳,并非等同于冬季宜过度温补。
冬季切忌取暖无度,过食肥甘厚味,恣食温补之品,助阳伤阴。
5讨论与总结
总之,平人在春夏之时,饮食起居宜顺应阳气生长升发的特性,以助生长之能; 秋冬之时宜顺应阳气收敛闭藏的特性,以益收藏之本,顺应四时即是《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要做到与万物俱浮,与万物俱沉,顺时气而养天和,达到人与天地协同而动的作用[16,17]; 并根据体质偏性适当调整。
切忌生搬硬套,盲目跟风,而应以经文为指导,找到适合自身的养生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7.
[2]邓月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诸说辨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 5) : 64 -65.
[3]程士德主编.内经讲义[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82.[4]唐华伟.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质是调整阳气的运行[J].四川中医,2006,24( 7) : 28 -29.
[5]夏清华,曹勇,程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23) ,158 -159.
[6]范占民,路现平,田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J].河北中医,2009,31( 3) : 454 -455.
[7]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8]李志庸.“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现实指导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 4) : 846 -847.
[9]高彩虹,杨道文.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3,8( 2) :152 -153.
[10]梅全喜《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M].1 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29.
[11]陶弘景,丘处机.养性延命录_摄生消息论[M].1 版.北京: 中华书局,2011:135.
[12]陈直.寿亲养老新书[M].1 版.北京: 中华书局,2011: 92.[13]周蓉,张文平.《四气调神大论》“天人合一”季节养生法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 6) :627 -628.
[14]云刚,李晓光,徐涛.小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山东中医杂
志,1998,17( 2) : 89.
[15]蒋垂刚,梁立安,谢感共.“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探讨[J].现代中医药,2004,3: 6 -7.
[16]高彩虹,杨道文.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2013,8( 2) :152 -153.
[17]姚磊,符德玉,胡盼盼,等.596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脂水平四季分布特点[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 6) : 50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