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各题型解法:立体几何篇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数学甲卷立体几何解法

2023年高考数学甲卷立体几何解法

篇章说明:本篇文章主要针对2023年高考数学甲卷的立体几何部分进行详细解析,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答技巧,提高考试成绩。

文章将从题目分析、解题思路和步骤、相关知识点详解等方面展开,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题目分析1.1 题目类型本次数学甲卷的立体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三视图、旋转体、二面角等内容。

1.2 题目数量根据往年高考数学甲卷的趋势,立体几何部分一般有3-4道题目,覆盖面较广,深度一般。

二、解题思路和步骤2.1 题目分析在解答立体几何题目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意,确定所给数据和所求量,并尽可能画出对应的图形。

2.2 利用相关知识点根据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运用相关的立体几何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例如平面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性质、旋转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三视图的绘制等。

2.3 运用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例如利用平行投影、三视图推导、旋转体的切割与拼接等方法,增加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4 对答案进行检验在得出最终答案后,要对答案进行反复检验,确保计算和推导过程的准确性,避免因计算错误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相关知识点详解3.1 平面与空间直角坐标系平面与空间直角坐标系是立体几何的基础,涉及点、线、面的坐标计算以及相关性质的运用,考生需熟练掌握坐标计算和平面几何性质,例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向量的运算与应用等。

3.2 三视图三视图是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由正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组成,通过三视图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考生需要掌握三视图的画法及相互关系,能够准确理解和绘制三视图。

3.3 旋转体旋转体是立体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圆柱体、圆锥体、旋转抛物面等,通过观察旋转体的特点,运用相关计算公式可以准确求解旋转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4 二面角二面角是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交叉部分,涉及到二面角的性质、计算和应用等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二面角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准确应用到解题过程中。

高考数学解题技巧及规范答题:立体几何大题

高考数学解题技巧及规范答题:立体几何大题
(2)当四棱锥 体积为 时,求二面角 的正弦值.
【分析】
(1)分别取 , 的中点 , ,证明 , 可得 平面 ,
可证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证明三角形全等即可求证;
(2)在 上取一点O,连接 ,使 ,根据已知条件证明O为正方形 的中心,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 和平面 的法向量,利用夹角公式即可求解.
又 ,所以 ,
故 .
【此处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求体积,若底面面积正确但体积计算错误,减1分.】
【评分细则】
①利用三线合一证明AO⊥BD,得1分
②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证明AO⊥平面BCD,得2分.
③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证明AO⊥CD,得1分.
④利用(1)结论证明三线垂直,合理建系得2分.
⑤正确写出和设出点的坐标,指出一个平面的法向量,得2分.
(1)若三棱锥 体积是 ,求 的值;
(2)若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 ,求 的值.
【分析】
(1)由题意知, 、 、 两两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由 ,求得M的坐标,过 作 于 , 于 ,再由 求解;
(2)由(1)知 ,求得平面 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然后由 求解.

又 平面 平面 ,
平面 ,
即 ,
又 ,
平面 ,
故 为四棱锥 的高,
为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
又 ,
即 ,
四棱锥 的体积为 ;
(2)假设存在点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 , ,
则 ,
则 , , ,
设平面 和平面 的法向量分别为 , ,
则 ,令 ,则 ,
,令 ,
则 ,
二面角 的余弦值为 ,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研究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1. 计算体积和表面积: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体积和表面积的公式,以及根据题目描述建立数学模型。

2. 证明定理和性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如平行线性质、勾股定理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已知定理和性质进行推导,以及通过构造辅助线或辅助图形来证明。

3. 求解最值问题: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求几何图形中的最值,如最短路径、最大面积等。

解题方法包括使用不等式、极值定理和优化方法等。

4. 判定和性质应用: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判定几何图形是否满足某个性质,或应用某个性质到实际场景中。

解题方法包括根据性质进行推导和判断,以及根据实际场景建立数学模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及其解题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题型和解题方法。

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方法,多做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高考数学中的空间立体几何问题解析

高考数学中的空间立体几何问题解析

高考数学中的空间立体几何问题解析在高考数学中,空间立体几何是考试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类题型。

空间立体几何的基础是空间坐标系和三维图形的构造,主要包括点、线、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空间立体几何的核心。

在考场上要想熟练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空间立体几何的基础1. 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是立体坐标系的一种,它把三维空间分成了三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y轴和z轴。

在立体坐标系中,一个点的位置用三个有序实数来表示,这三个实数分别代表这个点到三条坐标轴的距离。

2. 点、线、面、体:点是空间最基本的要素,它是一个没有大小的点。

线是两个点间最短距离的轨迹,其长度可以用两点间的距离表示。

面是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共线的点所决定的平面。

体是由若干个平面围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常见的体有球、立方体、棱锥等。

3. 空间几何图形的构造:空间几何图形的构造是解决空间立体几何问题的第一步,这需要我们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条件,构造出相应的点、线、面、体。

二、重要的空间直线和平面1. 方向余弦:空间直线的方向可以用方向余弦来表示。

方向余弦是指由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所组成的数列。

如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为(a,b,c),则它在x轴、y轴、z轴上的方向余弦分别为a、b、c。

2. 平面的解析式:平面方程的解析式就是由平面上的一点和该平面的法向量所组成的方程。

常见的平面方程包括一般式、点法式、两点式和截距式。

3. 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有共面、平行和相交等三种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共面的条件是它们的方向向量能够表示出一个平面。

三、空间几何图形的计算1. 空间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空间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是解决空间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

求一些固定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可以用公式解决,如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正三角形的面积、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

2. 点到线段的距离:点到线段的距离是解决空间立体几何问题的常见问题,它可以用勾股定理和向量相乘来求解。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细方法解答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细方法解答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型详细方法解答相比于前面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题型要稍微复杂一些,可能会卡住一些人。

该题通常有2-3问,第一问求某条线的大小或证明某个线/面与另外一个线/面平行或垂直,最后一问求二面角。

这类题解题方法主要有两种,传统法和空间向量法,其中各有利弊。

(一)向量法:
使用向量法的好处在于没有任何思维含量,肯定能解出最终答案。

缺点是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

应用空间向量法,首先应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建系结束后,根据已知条件可用向量确定每条直线。

其形式为AB=(a,b,c)然后进行后续证明与求解。

(二)传统法:
学习立体几何章节,虽然学了很多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但针对高考立体几何大题而言,解题方法基本是唯一的,除了上图6和8有两种解题方法以外,其他都是有唯一的方法。

所以,熟练掌握解题模型,拿到题目直接按照标准解法去求解便可。

另外,还有一类题,是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这类题百分之百用等体积法求解。

专题8.7 高考解答题热点题型-立体几何(解析版)

专题8.7 高考解答题热点题型-立体几何(解析版)

高考理科数学一轮复习:题型全归纳与高效训练突破专题8.7高考解答题热点题型---立体几何目录一、题型综述 (1)二题型全归纳 (1)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 (1)题型二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7)题型三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10)三、高效训练突破 (15)一、题型综述立体几何是每年高考的重要内容,基本上都是一道客观题和一道解答题,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简单的计算能力.解答题主要采用证明与计算相结合的模式,即首先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空间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再利用空间向量进行空间角的计算求解.重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试题难度一般不大,属中档题,且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热点题型.二题型全归纳题型一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1证明点共面或线共面的常用方法(1)直接法:证明直线平行或相交,从而证明线共面.(2)纳入平面法:先确定一个平面,再证明有关点、线在此平面内..(3)辅助平面法:先证明有关的点、线确定平面α,再证明其余元素确定平面β,最后证明平面α,β重合.2.证明空间点共线问题的方法(1)公理法: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再根据公理3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2)纳入直线法:选择其中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然后证明其余点也在该直线上.3.证明线共点问题的常用方法先证其中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其他直线经过该点.4.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1)几何法①作:利用定义转化为平面角,对于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固定一条,平移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①证:证明作出的角为所求角.①求:把这个平面角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空间角.(2)向量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公式|cos θ|=|m ·n ||m ||n |求出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若向量夹角是锐角或直角,则该角即为异面直线所成角;若向量夹角是钝角,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该角的补角.【例1】如图,AE ①平面ABCD ,CF ①AE ,AD ①BC ,AD ①AB ,AB =AD =1,AE =BC =2.(1)求证:BF ①平面ADE ;(2)求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3)若二面角E -BD -F 的余弦值为13,求线段CF 的长. 【解题思路】由条件知AB ,AD ,AE 两两垂直,可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向量解决.(1)寻找平面ADE 的法向量,证明BF →与此法向量垂直,即得线面平行.(2)CE →与平面BDE 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即为直线CE 和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3)设CF =h ,用h 表示二面角E -BD -F 的余弦值,通过解方程得到线段长.【规范解答】 (1)证明:以A 为坐标原点,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AD 所在的直线为y 轴,AE 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1,0,0),设F (1,2,h ).依题意,AB →=(1,0,0)是平面ADE 的一个法向量,又BF →=(0,2,h ),可得BF →·AB →=0,又直线BF ①平面ADE ,所以BF ①平面ADE .(2)依题意,D (0,1,0),E (0,0,2),C (1,2,0),则BD →=(-1,1,0),BE →=(-1,0,2),CE →=(-1,-2,2).设n =(x ,y ,z )为平面BDE 的法向量,则⎩⎪⎨⎪⎧ n ·BD →=0,n ·BE →=0,即⎩⎪⎨⎪⎧-x +y =0,-x +2z =0,不妨令z =1,可得n =(2,2,1). 因此有cos 〈CE →,n 〉=CE →·n |CE →||n |=-49. 所以直线CE 与平面BD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9. (3)设m =(x 1,y 1,z 1)为平面BDF 的法向量,则⎩⎪⎨⎪⎧ m ·BD →=0,m ·BF →=0,即⎩⎪⎨⎪⎧-x 1+y 1=0,2y 1+hz 1=0, 不妨令y 1=1,可得m =⎝⎛⎭⎫1,1,-2h . 由题意,有|cos 〈m ,n 〉|=|m ·n ||m ||n |=⎪⎪⎪⎪4-2h 3 2+4h2=13, 解得h =87.经检验,符合题意. 所以线段CF 的长为87. 【例2】.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 A ①底面ABC ,①BAC =90°.点D ,E ,N 分别为棱P A ,PC ,BC 的中点,M 是线段AD 的中点,P A =AC =4,AB =2.(1)求证:MN ①平面BDE ;(2)已知点H 在棱P A 上,且直线NH 与直线B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721,求线段AH 的长. 【解析】:如图,以A 为原点,分别以AB →,AC →,AP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得A (0,0,0),B (2,0,0),C (0,4,0),P (0,0,4),D (0,0,2),E (0,2,2),M (0,0,1),N (1,2,0).(1)证明:DE →=(0,2,0),DB →=(2,0,-2).设n =(x ,y ,z )为平面BDE 的法向量,则⎩⎪⎨⎪⎧n ·DE →=0,n ·DB →=0,即⎩⎪⎨⎪⎧2y =0,2x -2z =0. 不妨设z =1,可取n =(1,0,1).又MN →=(1,2,-1),可得MN →·n =0.因为MN ①平面BDE ,所以MN ①平面BDE .(2)依题意,设AH =h (0≤h ≤4),则H (0,0,h ),进而可得NH →=(-1,-2,h ),BE →=(-2,2,2).由已知,得|cos 〈NH →,BE →〉|=|NH →·BE →||NH →||BE →|=|2h -2|h 2+5×23=721, 整理得10h 2-21h +8=0,解得h =85或h =12. 所以,线段AH 的长为85或12. 【例3】如图,在几何体ACD -A 1B 1C 1D 1中,四边形ADD 1A 1与四边形CDD 1C 1均为矩形,平面ADD 1A 1①平面CDD 1C 1,B 1A 1①平面ADD 1A 1,AD =CD =1,AA 1=A 1B 1=2,E 为棱AA 1的中点.(1)证明:B 1C 1①平面CC 1E ;(2)求直线B 1C 1与平面B 1CE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因为B 1A 1①平面ADD 1A 1,所以B 1A 1①DD 1,又DD 1①D 1A 1,B 1A 1∩D 1A 1=A 1,所以DD 1①平面A 1B 1C 1D 1,又DD 1①CC 1,所以CC 1①平面A 1B 1C 1D 1.因为B 1C 1①平面A 1B 1C 1D 1,所以CC 1①B 1C 1.因为平面ADD 1A 1①平面CDD 1C 1,平面ADD 1A 1∩平面CDD 1C 1=DD 1,C 1D 1①DD 1,所以C 1D 1①平面ADD 1A 1.经计算可得B 1E =5,B 1C 1=2,EC 1=3,从而B 1E 2=B 1C 21+EC 21,所以在①B 1EC 1中,B 1C 1①C 1E .又CC 1,C 1E ①平面CC 1E ,CC 1∩C 1E =C 1,所以B 1C 1①平面CC 1E .(2)如图,以点A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得A (0,0,0),C (1,0,1),B 1(0,2,2),C 1(1,2,1),E (0,1,0),则CE →=(-1,1,-1),B 1C →=(1,-2,-1).设平面B 1CE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B 1C →=0,m ·CE →=0,即⎩⎪⎨⎪⎧x -2y -z =0,-x +y -z =0,消去x 得y +2z =0, 不妨设z =1,可得m =(-3,-2,1)为平面B 1CE 的一个法向量,易得B 1C 1→=(1,0,-1),设直线B 1C 1与平面B 1CE 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m ,B 1C 1→〉|=⎪⎪⎪⎪⎪⎪m ·B 1C 1→|m |·|B 1C 1→|=⎪⎪⎪⎪⎪⎪-414×2=277,故直线B 1C 1与平面B 1C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77. 题型二 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解法】解决平面图形翻折问题的关键是抓住“折痕”,准确把握平面图形翻折前后的两个“不变”.(1)与折痕垂直的线段,翻折前后垂直关系不改变;(2)与折痕平行的线段,翻折前后平行关系不改变.【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以DF 为折痕把①DFC 折起,使点C 到达点P 的位置,且PF ①BF .(1)证明:平面PEF ①平面ABFD ;(2)求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题思路】(1)①翻折前后的不变关系,四边形ABFE 是矩形.①证明BF ①平面PEF .①证明平面PEF ①平面ABFD .(2)解法一:①建系:借助第(1)问,过P 作平面ABFD 的垂线为z 轴,垂足为原点,EF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系.①求直线DP 的方向向量和平面ABFD 的法向量.①由公式计算所求角的正弦值.解法二:①作:过P 作PH ①EF 交EF 于点H ,连接DH .①证:证明PH ①平面ABFD ,得①PDH 为直线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①算:在Rt①PDH 中,PD 的长度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①PHD =90°,易知要求sin①PDH ,关键是求PH ;由此想到判断①PEF 的形状,进一步想到证明PF ①平面PED .【规范解答】(1)证明:由已知可得,BF ①PF ,BF ①EF ,又PF ∩EF =F ,所以BF ①平面PEF .又BF ①平面ABFD ,所以平面PEF ①平面ABFD .(2)解法一:作PH ①EF ,垂足为H .由(1)得,PH ①平面ABFD .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y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由(1)可得,DE ①PE .又DP =2,DE =1,所以PE = 3.又PF =1,EF =2,故PE ①PF .所以PH =32,EH =32,则H (0,0,0),P ⎝⎛⎭⎫0,0,32, D ⎝⎛⎭⎫-1,-32,0,DP →=⎝⎛⎭⎫1,32,32,HP →=⎝⎛⎭⎫0,0,32为平面ABFD 的一个法向量. 设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为θ,则sin θ=|HP →·DP →||HP →||DP →|=343=34. 所以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解法二:因为PF ①BF ,BF ①ED ,所以PF ①ED ,又PF ①PD ,ED ∩PD =D ,所以PF ①平面PED ,所以PF ①PE ,设AB =4,则EF =4,PF =2,所以PE =23,过P 作PH ①EF 交EF 于点H ,因为平面PEF ①平面ABFD ,所以PH ①平面ABFD ,连接DH ,则①PDH 即为直线DP 与平面ABFD 所成的角,因为PE ·PF =EF ·PH ,所以PH =23×24=3, 因为PD =4,所以sin①PDH =PH PD =34, 所以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技巧要点】对命题条件的探索的三种途径途径一: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途径二: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途径三: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例1】(2020·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2的正方形,平面P AC ①底面ABCD ,P A =PC =2 2.(1)求证:PB =PD ;(2)若点M ,N 分别是棱P A ,PC 的中点,平面DMN 与棱PB 的交点为点Q ,则在线段BC 上是否存在一点H ,使得DQ ①PH ?若存在,求BH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 (1)要证PB =PD ,想到在①PBD 中,证明BD 边上的中线垂直于BD ,联系题目条件想到用面面垂直的性质证明线面垂直.(2)借助第(1)问的垂直关系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平面DMN 的法向量n ,分别依据P ,B ,Q 共线和B ,C ,H 共线,设PQ →=λPB →和BH →=tBC →,利用垂直关系列方程先求λ再求t ,确定点H 的位置.【规范解答】 (1)证明:记AC ∩BD =O ,连接PO ,①底面ABCD 为正方形,①OA =OC =OB =OD =2.①P A =PC ,①PO ①AC ,①平面P AC ①底面ABCD ,且平面P AC ∩底面ABCD =AC ,PO ①平面P AC ,①PO ①底面ABCD .①BD ①底面ABCD ,①PO ①BD .①PB =PD .(2)存在.以O 为坐标原点,射线OB ,OC ,OP 的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1)可知OP =2.可得P (0,0,2),A (0,-2,0),B (2,0,0),C (0,2,0),D (-2,0,0),可得M (0,-1,1),N (0,1,1),DM →=(2,-1,1),MN →=(0,2,0).设平面DMN 的法向量n =(x ,y ,z ),①DM →·n =0,MN →·n =0,①⎩⎪⎨⎪⎧2x -y +z =0,2y =0. 令x =1,可得n =(1,0,-2).记PQ →=λPB →=(2λ,0,-2λ),可得Q (2λ,0,2-2λ),DQ →=(2λ+2,0,2-2λ),DQ →·n =0,可得2λ+2-4+4λ=0,解得λ=13. 可得DQ →=⎝⎛⎭⎫83,0,43. 记BH →=tBC →=(-2t,2t,0),可得H (2-2t,2t,0),PH →=(2-2t,2t ,-2),若DQ ①PH ,则DQ →·PH →=0,83(2-2t )+43×(-2)=0,解得t =12. 故BH = 2.故在线段BC 上存在一点H ,使得DQ ①PH ,此时BH= 2.【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 A①平面ABCD,底面ABCD为菱形,E为CD的中点.(1)求证:BD①平面P AC;(2)若①ABC=60°,求证:平面P AB①平面P AE;(3)棱P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CF①平面P AE?说明理由.【解】(1)证明:因为P A①平面ABCD,所以P A①BD.因为底面ABCD为菱形,所以BD①A C.又P A∩AC=A,所以BD①平面P A C.(2)证明:因为P A①平面ABCD,AE①平面ABCD,所以P A①AE.因为底面ABCD为菱形,①ABC=60°,且E为CD的中点,所以AE①CD,所以AB①AE.又AB∩P A=A,所以AE ①平面P AB .因为AE ①平面P AE ,所以平面P AB ①平面P AE .(3)棱PB 上存在点F ,使得CF ①平面P AE .取F 为PB 的中点,取G 为P A 的中点,连接CF ,FG ,EG .则FG ①AB ,且FG =12AB . 因为底面ABCD 为菱形,且E 为CD 的中点,所以CE ①AB ,且CE =12AB . 所以FG ①CE ,且FG =CE .所以四边形CEG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F ①EG .因为CF ①平面P AE ,EG ①平面P AE ,所以CF ①平面P AE .【例3】图1是由矩形ADEB ,Rt①ABC 和菱形BFGC 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 =1,BE =BF =2,①FBC =60°.将其沿AB ,BC 折起使得BE 与BF 重合,连接DG ,如图2.(1)证明:图2中的A ,C ,G ,D 四点共面,且平面ABC ①平面BCGE ;(2)求图2中的二面角B -CG -A 的大小.【解析】:(1)证明:由已知得AD ①BE ,CG ①BE ,所以AD ①CG ,故AD ,CG 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 ,C ,G ,D 四点共面.由已知得AB ①BE ,AB ①BC ,故AB ①平面BCGE .又因为AB ①平面ABC , 所以平面ABC ①平面BCGE .(2)作EH ①BC ,垂足为H .因为EH ①平面BCGE ,平面BCGE ①平面ABC ,所以EH ①平面ABC .由已知,菱形BCGE 的边长为2,①EBC =60°,可求得BH =1,EH = 3.以H 为坐标原点,HC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A (-1,1,0),C (1,0,0),G (2,0,3),CG →=(1,0,3),AC →=(2,-1,0).设平面ACG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CG →·n =0AC →·n =0,即⎩⎨⎧x +3z =0,2x -y =0. 所以可取n =(3,6,-3).又平面BCGE 的法向量可取为m =(0,1,0),所以cos n ,m =n ·m |n ||m |=32. 因此二面角B ­CG ­A 的大小为30°.三、高效训练突破1.(2020·深圳模拟)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菱形,PD=PB,H为PC上的点,过AH的平面分别交PB,PD于点M,N,且BD①平面AMHN.(1)证明:MN①PC;(2)当H为PC的中点,P A=PC=3AB,P A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60°,求AD与平面AMHN所成角的正弦值.【解析】(1)证明:连接AC、BD且AC∩BD=O,连接PO.因为ABCD为菱形,所以BD①AC,因为PD=PB,所以PO①BD,因为AC∩PO=O且AC、PO①平面P AC,所以BD①平面P AC,因为PC①平面P AC,所以BD①PC,因为BD①平面AMHN,且平面AMHN∩平面PBD=MN,所以BD①MN,MN①平面P AC,所以MN①P C.(2)由(1)知BD ①AC 且PO ①BD ,因为P A =PC ,且O 为AC 的中点,所以PO ①AC ,所以PO ①平面ABCD ,所以P 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①P AO ,所以①P AO =60°,所以AO =12P A ,PO =32P A , 因为P A =3AB ,所以BO =36P A . 以OA →,OD →,OP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设P A =2,所以O (0,0,0),A (1,0,0),B (0,-33,0),C (-1,0,0),D (0,33,0),P (0,0,3),H (-12,0,32), 所以BD →=(0,233,0),AH →=(-32,0,32),AD →=(-1,33,0). 设平面AMHN 的法向量为n =(x ,y ,z ),所以⎩⎪⎨⎪⎧n ·BD →=0,n ·AH →=0,即⎩⎨⎧233y =0,-32x +32z =0, 令x =2,则y =0,z =23,所以n =(2,0,23),设AD 与平面AMHN 所成角为θ,所以sin θ=|cos 〈n ,AD →〉|=|n ·AD →|n ||AD →||=34. 所以AD 与平面AMH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2.(2020·河南联考)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平面P AD ①平面ABCD ,①P AD 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BC ①PB ,E 是AD 的中点.(1)求证:BE ①PD ;(2)若直线AB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4,求平面P AD 与平面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解析】:(1)证明:因为①P AD 是等边三角形,E 是AD 的中点,所以PE ①AD .又平面P AD ①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AD ,PE ①平面P AD ,所以PE ①平面ABCD ,所以PE ①BC ,PE ①BE .又BC ①PB ,PB ∩PE =P ,所以BC ①平面PBE ,所以BC ①BE .又BC ①AD ,所以AD ①BE .又AD ∩PE =E 且AD ,PE ①平面P AD ,所以BE ①平面P AD ,所以BE ①PD .(2)由(1)得BE ①平面P AD ,所以①BAE 就是直线AB 与平面P AD 所成的角.因为直线AB 与平面P A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54, 即sin①BAE =154 ,所以cos①BAE =14. 所以cos①BAE =AE AB =2AB =14,解得AB =8,则BE =AB 2-AE 2=215.由(1)得EA ,EB ,EP 两两垂直,所以以E 为坐标原点,EA ,EB ,E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点P (0,0,23),A (2,0,0),D (-2,0,0),B (0,215,0),C (-4,215,0),所以PB →=(0,215,-23),PC →=(-4,215,-23).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由⎩⎪⎨⎪⎧PB →·m =0,PC →·m =0,得⎩⎨⎧215y -23z =0,-4x +215y -23z =0, 解得⎩⎨⎧x =0,z =5y . 令y =1,可得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m =(0,1,5).易知平面P A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1,0),设平面P AD 与平面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为θ,则cos θ=⎪⎪⎪⎪m ·n |m ||n |=⎪⎪⎪⎪⎪⎪(0,1,5)·(0,1,0)6×1=66. 所以平面P AD 与平面P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66. 3.(2020·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3月月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①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A 1=26,D 是CC 1的中点,E 是A 1B 1的中点.(1)证明:DE ①平面A 1BC;(2)求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解析】 (1)证明:如图取A 1B 的中点F ,连接FC ,FE .因为E ,F 分别是A 1B 1,A 1B 的中点,所以EF ①BB 1,且EF =12BB 1. 又在平行四边形BB 1C 1C 中,D 是CC 1的中点,所以CD ①BB 1,且CD =12BB 1,所以CD ①EF ,且CD =EF . 所以四边形CFE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DE ①CF .因为DE ①/平面A 1BC ,CF ①平面A 1BC ,所以DE ①平面A 1BC .(2)法一:(等体积法)因为BC =AC =AB =2,AA 1=26,三棱柱ABC ­A 1B 1C 1为直三棱柱,所以V 三棱锥A 1-ABC =13S ①ABC ×AA 1=13×34×22×26=2 2. 又在①A 1BC 中,A 1B =A 1C =27,BC =2,BC 边上的高h = A 1B 2-⎝⎛⎭⎫12BC 2=33, 所以S ①A 1BC =12BC ·h =3 3. 设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为d ,则V 三棱锥A -A 1BC =13S ①A 1BC ×d =13×33×d =3d . 因为V 三棱锥A 1-ABC =V 三棱锥A -A 1BC ,所以22=3d ,解得d =263, 所以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为263. 法二:(向量法)由题意知,三棱柱ABC ­A 1B 1C 1是正三棱柱.取AB 的中点O ,连接OC ,OE .因为AC =BC ,所以CO ①AB .又平面ABC ①平面ABB 1A 1,平面ABC ∩平面ABB 1A 1=AB ,所以CO ①平面ABB 1A 1.因为O 为AB 的中点,E 为A 1B 1的中点,所以OE ①AB ,所以OC ,OA ,OE 两两垂直.如图,以O 为坐标原点,以OA ,OE ,OC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C (0,0,3),A (1,0,0),A 1(1,26,0),B (-1,0,0).则BA 1→=(2,26,0),BC →=(1,0,3).设平面A 1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由⎩⎪⎨⎪⎧n ①BA 1→,n ①BC →,可得⎩⎪⎨⎪⎧n ·BA 1→=2x +26y =0,n ·BC →=x +3z =0,整理得⎩⎨⎧x +6y =0,x +3z =0,令x =6,则y =-1,z =- 2. 所以n =(6,-1,-2)为平面A 1BC 的一个法向量.而BA →=(2,0,0),所以点A 到平面A 1BC 的距离d =|BA →·n ||n |=6×26+1+2=263. 4.(2020·湖北十堰4月调研)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M 为AC 的中点,P A ①PC ,AB ①BC ,AB =BC ,PB =2,AC =2,①P AC =30°.(1)证明:BM ①平面P AC ;(2)求二面角B -P A -C 的余弦值.【答案】:见解析(1)证明:因为P A ①PC ,AB ①BC ,所以MP =MB =12AC =1,又MP 2+MB 2=BP 2,所以MP ①MB .因为AB =BC ,M 为AC 的中点,所以BM ①AC , 又AC ∩MP =M ,所以BM ①平面P AC .(2)法一:取MC 的中点O ,连接PO ,取BC 的中点E ,连接EO ,则OE ①BM ,从而OE ①AC . 因为P A ①PC ,①P AC =30°,所以MP =MC =PC =1. 又O 为MC 的中点,所以PO ①AC .由(1)知BM ①平面P AC ,OP ①平面P AC ,所以BM ①PO . 又BM ∩AC =M ,所以PO ①平面ABC .以O 为坐标原点,OA ,OE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由题意知A ⎝⎛⎭⎫32,0,0,B ⎝⎛⎭⎫12,1,0,P ⎝⎛⎭⎫0,0,32,BP →=⎝⎛⎭⎫-12,-1,32,BA →=(1,-1,0), 设平面APB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BP→=-12x -y +32z =0,n ·BA →=x -y =0,令x =1,得n =(1,1,3)为平面APB 的一个法向量,易得平面P AC 的一个法向量为π=(0,1,0),cos 〈n ,π〉=55, 由图知二面角B -P A -C 为锐角,所以二面角B -P A -C 的余弦值为55. 法二:取P A 的中点H ,连接HM ,HB ,因为M 为AC 的中点,所以HM ①PC ,又P A ①PC ,所以HM ①P A .由(1)知BM ①平面P AC ,则BH ①P A , 所以①BHM 为二面角B -P A -C 的平面角.因为AC =2,P A ①PC ,①P AC =30°,所以HM =12PC =12.又BM =1,则BH =BM 2+HM 2=52, 所以cos①BHM =HM BH =55,即二面角B -P A -C 的余弦值为55.5.(2020·合肥模拟)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F ①平面ABCD ,DE ①平面ABCD ,BF =DE ,M 为棱AE 的中点.(1)求证:平面BDM ①平面EFC ;(2)若DE =2AB ,求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见解析(1)证明:连接AC ,交BD 于点N ,连接MN , 则N 为AC 的中点,又M 为AE 的中点,所以MN ①EC . 因为MN ①平面EFC ,EC ①平面EFC , 所以MN ①平面EFC .因为BF ,DE 都垂直底面ABCD ,所以BF ①DE . 因为BF =DE ,所以四边形BDE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D ①EF .因为BD ①平面EFC ,EF ①平面EFC , 所以BD ①平面EFC .又MN ∩BD =N ,所以平面BDM ①平面EFC . (2)因为DE ①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DA ,DC ,DE 两两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AB =2,则DE =4,从而D (0,0,0),B (2,2,0),M (1,0,2),A (2,0,0),E (0,0,4), 所以DB →=(2,2,0),DM →=(1,0,2), 设平面BDM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DB →=0,n ·DM →=0,得⎩⎪⎨⎪⎧2x +2y =0,x +2z =0.令x =2,则y =-2,z =-1,从而n =(2,-2,-1)为平面BDM 的一个法向量. 因为AE →=(-2,0,4),设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的角为θ,则 sin θ=|cos 〈n ·AE →〉|=⎪⎪⎪⎪⎪⎪n ·AE →|n |·|AE →|=4515, 所以直线AE 与平面BD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15.6.(2020·河南郑州三测)如图①,①ABC 中,AB =BC =2,①ABC =90°,E ,F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以EF 为折痕把①AEF 折起,使点A 到达点P 的位置(如图①),且PB =BE .(1)证明:EF ①平面PBE ;(2)设N 为线段PF 上的动点(包含端点),求直线BN 与平面PCF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 【解析】:(1)证明:因为E ,F 分别为边AB ,AC 的中点,所以EF ①BC . 因为①ABC =90°,所以EF ①BE ,EF ①PE ,又BE ∩PE =E ,所以EF ①平面PBE . (2)取BE 的中点O ,连接PO ,因为PB =BE =PE ,所以PO ①BE .由(1)知EF ①平面PBE ,EF ①平面BCFE ,所以平面PBE ①平面BCFE . 又PO ①平面PBE ,平面PBE ∩平面BCFE =BE ,所以PO ①平面BCFE .过点O 作OM ①BC 交CF 于点M ,分别以OB ,OM ,OP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B ⎝⎛⎭⎫12,0,0,P ⎝⎛⎭⎫0,0,32,C ⎝⎛⎭⎫12,2,0, F ⎝⎛⎭⎫-12,1,0,PC →=⎝⎛⎭⎫12,2,-32, PF →=⎝⎛⎭⎫-12,1,-32,由N 为线段PF 上一动点,得PN →=λPF →(0≤λ≤1),则可得N ⎝⎛⎭⎫-λ2,λ,32(1-λ),BN →=⎝⎛⎭⎫-λ+12,λ,32(1-λ).设平面PCF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PC →·m =0,PF →·m =0,即⎩⎨⎧12x +2y -32z =0,-12x +y -32z =0,取y =1,则x =-1,z =3,所以m =(-1,1,3)为平面PCF 的一个法向量.设直线BN 与平面PCF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 〈BN →,m 〉|=|BN →·m ||BN →|·|m |=25·2λ2-λ+1=25·2⎝⎛⎭⎫λ-142+78≤25·78=47035(当且仅当λ=14时取等号),所以直线BN 与平面PCF 所成角的正弦值的最大值为47035.7.(2020·山东淄博三模)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将正方形ABCD 沿EF 折成如图①所示的二面角,且二面角的大小为60°,点M 在线段AB 上(包含端点),连接AD .(1)若M 为AB 的中点,直线MF 与平面ADE 的交点为O ,试确定点O 的位置,并证明直线OD ①平面EMC ; (2)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DE 与平面EMC 所成的角为60°?若存在,求此时二面角M ­EC ­F 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见解析【解析】:(1)因为直线MF ①平面ABFE ,故点O 在平面ABFE 内,也在平面ADE 内, 所以点O 在平面ABFE 与平面ADE的交线(即直线AE )上(如图所示).因为AO ①BF ,M 为AB 的中点,所以①OAM ①①FBM ,所以OM =MF ,AO =BF ,所以AO =2. 故点O 在EA 的延长线上且与点A 间的距离为2. 连接DF ,交EC 于点N ,因为四边形CDEF 为矩形, 所以N 是EC 的中点.连接MN ,则MN 为①DOF 的中位线,所以MN ①OD ,又MN ①平面EMC ,OD ①/ 平面EMC ,所以直线OD ①平面EMC . (2)由已知可得EF ①AE ,EF ①DE ,又AE ∩DE =E ,所以EF ①平面ADE .所以平面ABFE ①平面ADE ,易知①ADE 为等边三角形,取AE 的中点H ,则易得DH ①平面ABFE ,以H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 (-1,0,0),D (0,0,3),C (0,4,3),F (-1,4,0),所以ED →=(1,0,3),EC →=(1,4,3). 设M (1,t ,0)(0≤t ≤4),则EM →=(2,t ,0),设平面EM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m ·EM →=0,m ·EC →=0①⎩⎨⎧2x +ty =0,x +4y +3z =0,取y =-2,则x =t ,z =8-t 3,所以m =⎝ ⎛⎭⎪⎫t ,-2,8-t 3为平面EMC 的一个法向量.要使直线DE 与平面EMC 所成的角为60°,则82t 2+4+(8-t )23=32,所以23t 2-4t +19=32,整理得t 2-4t +3=0, 解得t=1或t =3,所以存在点M ,使得直线DE 与平面EMC 所成的角为60°,取ED 的中点Q ,连接QA ,则QA →为平面CEF 的法向量, 易得Q ⎝⎛⎭⎫-12,0,32,A (1,0,0),所以QA →=⎝⎛⎭⎫32,0,-32.设二面角M -EC -F 的大小为θ, 则|cos θ|=|QA →·m ||QA →|·|m |=|2t -4|3t 2+4+(8-t )23=|t -2|t2-4t +19. 因为当t =2时,cos θ=0,平面EMC ①平面CDEF ,所以当t =1时,cos θ=-14,θ为钝角;当t =3时,cos θ=14,θ为锐角.综上,二面角M -EC -F 的余弦值为±14.。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多种解法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多种解法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多种解法高考数学立体几何题目通常有多种解法,这取决于问题的具体形式和你所掌握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问题和它们的多种解法:问题1:求多面体的体积解法1:直接计算如果题目给出了多面体的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使用体积公式 V=底面积×高来计算。

解法2:分割法如果多面体可以被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如长方体、三棱锥等),可以先计算每个简单几何体的体积,然后求和。

解法3:向量法如果题目中涉及到了向量的知识,可以通过计算底面的法向量和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即高),然后使用向量体积公式V=1/3 A⋅(B×C)来计算体积。

问题2:求多面体的表面积解法1:直接计算如果题目给出了多面体的各个面的面积,可以直接求和得到总表面积。

解法2:分割法如果多面体可以被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先计算每个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然后求和。

解法3:向量法对于某些复杂的多面体,可以通过计算各个面的法向量和对应的面积向量,然后使用向量点积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求和得到总表面积。

问题3:证明线面平行或垂直解法1:定义法直接使用线面平行或垂直的定义来证明。

解法2:判定定理使用线面平行或垂直的判定定理来证明。

解法3:向量法通过计算向量之间的点积或叉积来证明线面平行或垂直。

问题4: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1:公式法如果知道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和垂足在平面上的坐标,可以使用距离公式 d=(x2−x1)2+(y2−y1)2+(z2−z1)2 来计算。

解法2:向量法通过计算点到平面上任意一点的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然后使用向量点积和模长来计算距离。

问题5: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解法1:定义法直接在图形中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计算。

解法2:向量法通过计算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然后计算这两个法向量的夹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问题6:判断几何体的形状解法1:直接观察通过观察几何体的形状和尺寸来判断。

解法2:计算法通过计算几何体的各个面的面积、边长、角度等来判断。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

高中数学高考专题(5)立体几何的高考解答题型及求解策略立体几何的解答题型主要采用“论证与计算”相结合的模式,即首先是利用定义、定理、公理等证明空间的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或垂直,再计算几何体的体积.试题背景有折叠问题、探索性问题等,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能力.题型一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题型概览:空间中线面的平行与垂直的证明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相应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去解决;二是利用空间向量法来论证,应用向量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关键是把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与空间向量建立对应关系,把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通过运算解决证明问题.这里以传统方法为例建立审题程序与答题模板,向量方法参照本专题题型二.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四边形MADN是矩形,平面MADN⊥平面ABCD,E、F分别为MA、DC的中点,求证:(1)EF∥平面MNCB;(2)平面MAC⊥平面BND.[审题程序]第一步: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四边形MNCB内确定与EF平行的直线;第二步:在平面MAC和平面BND中寻找与另一平面垂直的直线;第三步:应用面面垂直、菱形的性质,由线线垂直解决.[规范解答](1)如图,取NC的中点G,连接FG,MG.因为ME∥ND且ME=12ND,F、G分别为DC、NC的中点,FG∥ND且FG=12ND,所以FG与ME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MEF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MG,又MG⊂平面MNCB,EF⊄平面MNCB,所以EF∥平面MNCB.(2)如图,连接BD、MC.因为四边形MADN是矩形,所以ND⊥AD.因为平面MADN⊥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MADN=AD,DN⊂平面MADN,所以ND⊥平面ABCD,所以ND⊥AC.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因为BD∩ND=D,所以AC⊥平面BDN.又AC⊂平面MAC,所以平面MAC⊥平面BDN.[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1.(2016·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BDEF是矩形,平面BDEF⊥平面ABCD,BF=3,G,H分别是CE,CF的中点.(1)求证:AC⊥平面BDEF;(2)求证:平面BDGH∥平面AEF;(3)求多面体ABCDEF的体积.[解](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C⊥BD.又平面BDEF⊥平面ABCD,平面BDEF∩平面ABCD=BD,且AC⊂平面ABCD,所以AC⊥平面BDEF.(2)证明:在△CEF中,因为G,H分别是CE,CF的中点,所以GH∥EF.又GH⊄平面AEF,EF⊂平面AEF,所以GH∥平面AEF.设AC∩BD=O,连接OH.在△ACF中,因为OA=OC,CH=HF,所以OH∥AF.因为OH⊄平面AEF,AF⊂平面AEF,所以OH∥平面AEF.因为OH∩GH=H,OH,GH⊂平面BDGH,所以平面BDGH∥平面AEF.(3)由(1)得AC⊥平面BDEF.因为AO=2,四边形BDEF的面积S▱BDEF=3×22=62,=4.所以四棱锥A-BDEF的体积V1=13×AO×S▱BDEF同理,四棱锥C-BDEF的体积V2=4.所以多面体ABCDEF的体积V=V1+V2=8.题型二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题型概览: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相应的底面和高,应注意充分利用多面体的截面和旋转体的轴截面,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1)直接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即可.(2)割补法:当一个几何体的形状不规则时,常通过分割或者补形的手段将此几何体变为一个或几个规则的、体积易求的几何体,然后再计算.经常考虑将三棱锥还原为三棱柱或长方体,将三棱柱还原为平行六面体,将台体还原为锥体.(3)等体积法:一般利用三棱锥的“等积性”求三棱锥体积,可以把任何一个面作为三棱锥的底面.注意两点:一是求体积时,可选择“容易计算”的方式来计算;二是利用“等积性”可求“点到面的距离”,关键是在面中选取三个点,与已知点构成三棱锥.(2016·全国卷Ⅲ)如图,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4,M为线段AD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 AB;(2)求四面体N-BCM的体积.[审题程序]第一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证明(1);第二步:由N 为PC 中点,推证四面体N -BCM 的高与P A 的关系; 第三步:利用直接法求四面体的体积.[规范解答] (1)由已知得AM =23AD =2.取BP 的中点T ,连接AT ,TN ,由N 为PC 中点知TN ∥BC ,TN =12BC =2.又AD ∥BC ,故TN 綊AM ,四边形AMNT 为平行四边形, 于是MN ∥AT .因为AT ⊂平面P AB ,MN ⊄平面P AB , 所以MN ∥平面P AB .(2)因为P A ⊥平面ABCD ,N 为PC 的中点,所以N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12P A .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由AB =AC =3得AE ⊥BC ,AE =AB 2-BE 2= 5.由AM ∥BC 得M 到BC 的距离为5, 故S △BCM =12×4×5=2 5.所以四面体N -BCM 的体积V N -BCM =13×S △BCM ×P A 2=453. [答题模板] 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2.(2016·深圳一模)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侧面SBC是正三角形,E是SB的中点,且AE⊥平面SBC.(1)证明:SD∥平面ACE;(2)若AB⊥AS,BC=2,求点S到平面ABC的距离.[解](1)证明:连接BD,交AC于点F,连接E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F是BD的中点,又∵E是SB的中点,∴EF∥SD.∵SD⊄平面ACE,EF⊂平面ACE,∴SD∥平面ACE.(2)∵AB⊥AS,BC=BS=2,且E是SB的中点,∴AE=1.∵AE⊥平面SBC,BS、CE⊂平面SBC,∴AE⊥BS,AE⊥CE.∴AB=AE2+BE2= 2.又侧面SBC 是正三角形,∴CE =3, ∴AC =AE 2+CE 2=2,∴△ABC 是底边长为2,腰长为2的等腰三角形, ∴S △ABC =12×2×4-12=72.设点S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h .由V 三棱锥S -ABC =V 三棱锥A -SBC ,得13h ·S △ABC =13AE ·S △SBC ,∴h =AE ·S △SBC S △ABC =237=2217.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题型概览:如果知道的是试题的结论,而要求的却是试题的某一个存在性条件(如存在某个定点、定直线、定值等),这种试题称为存在探索型试题.解题策略一般是先假设结论成立,然后以该结论作为一个已知条件,再结合题目中的其他已知条件,逆推(即从后往前推),一步一步推出所要求的特殊条件,即要求的存在性条件.若能求出,则存在;若不能求出,则不存在.(2016·石家庄调研)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 1A ⊥平面ABC ,AC ⊥BC ,E 在线段B 1C 1上,B 1E =3EC 1,AC =BC =CC 1=4.(1)求证:BC ⊥AC 1;(2)试探究:在AC 上是否存在点F ,满足EF ∥平面A 1ABB 1?若存在,请指出点F 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审题程序]第一步:由B 1E =3EC 1及EF ∥平面A 1ABB 1猜想点F 的位置;第二步:在平面A 1ABB 1内探求与EF 平行的直线或寻找经过EF 与平面A 1ABB 1平行的平面; 第三步:由线线平行或面面平行推理论证.[规范解答] (1)证明:∵AA 1⊥平面ABC ,BC ⊂平面ABC ,∴BC ⊥AA 1. 又∵BC ⊥AC ,AA 1∩AC =A ,∴BC ⊥平面AA 1C 1C . 又AC 1⊂平面AA 1C 1C ,∴BC ⊥AC 1.(2)解法一: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1,在平面A1B1C1内过点E作EG∥A1C1交A1B1于点G,连接AG.∵B1E=3EC1,∴EG=34A1C1.又AF∥A1C1且AF=3,4A1C1∴AF∥EG且AF=EG,∴四边形AFEG为平行四边形,∴EF∥AG.又EF⊄平面A1ABB1,AG⊂平面A1ABB1,∴EF∥平面A1ABB1.解法二:当AF=3FC时,EF∥平面A1ABB1.证明如下:如图2,在平面BCC1B1内过点E作EG∥BB1交BC于点G,连接FG. ∵EG∥BB1,EG⊄平面A1ABB1,BB1⊂平面A1ABB1,∴EG∥平面A1ABB1.∵B1E=3EC1,∴BG=3GC,∴FG∥AB.又AB⊂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FG∥平面A1ABB1.又EG⊂平面EFG,FG⊂平面EFG,EG∩FG=G,∴平面EFG∥平面A1ABB1.∵EF⊂平面EFG,∴EF∥平面A1ABB1.[答题模板]解决这类问题的答题模板如下:3.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侧棱AA1⊥底面ABC,M为A1B1的中点.(1)证明:MC⊥AB;(2)若AA1=26,侧棱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若存在,求PC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取AB的中点N,连接MN,CN,则MN⊥底面ABC,MN⊥AB.因为△ABC是正三角形,所以NC⊥AB.因为MN∩NC=N,MN⊂平面MNC,NC⊂平面MNC,所以AB⊥平面MNC,所以AB⊥MC.(2)由(1)知MC⊥AB,若存在点P使得MC⊥平面ABP,则必有MC⊥BP.过M作MQ⊥B1C1,垂足为Q,连接QC,则QC是MC在平面BCC1B1内的射影,只需QC⊥BP即可,此时Rt△QC1C与Rt△PCB相似,QC1C1C =PCCB,所以PC=QC1·CBC1C=3×426=6,点P恰好是CC1的中点.。

立体几何(7大题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突破

立体几何(7大题型)(解析版)2024年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大题突破

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的必考内容,在大题中一般分两问,第一问考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证明;第二问考查空间角、空间距离等的求解。

考题难度中等,常结合空间向量知识进行考查。

2024年高考有很大可能延续往年的出题方式。

题型一:空间异面直线夹角的求解1(2023·上海长宁·统考一模)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AB=AD,O为BD的中点.(1)求证:AO⊥CD;(2)若BD⊥DC,BD=DC,AO=BO,求异面直线BC与AD所成的角的大小.【思路分析】(1)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线面垂直的性质推理即得.(2)分别取AB,AC的中点M,N,利用几何法求出异面直线BC与AD所成的角.【规范解答】(1)在三棱锥A-BCD中,由AB=AD,O为BD的中点,得AO⊥BD,而平面ABD⊥平面BCD,平面ABD∩平面BCD=BD,AO⊂平面ABD,因此AO⊥平面BCD,又CD⊂平面BCD,所以AO⊥CD.(2)分别取AB,AC的中点M,N,连接OM,ON,MN,于是MN⎳BC,OM⎳AD,则∠OMN是异面直线BC与AD所成的角或其补角,由(1)知,AO ⊥BD ,又AO =BO ,AB =AD ,则∠ADB =∠ABD =π4,于是∠BAD =π2,令AB =AD =2,则DC =BD =22,又BD ⊥DC ,则有BC =BD 2+DC 2=4,OC =DC 2+OD 2=10,又AO ⊥平面BCD ,OC ⊂平面BCD ,则AO ⊥OC ,AO =2,AC =AO 2+OC 2=23,由M ,N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得MN =12BC =2,OM =12AD =1,ON =12AC =3,显然MN 2=4=OM 2+ON 2,即有∠MON =π2,cos ∠OMN =OM MN =12,则∠OMN =π3,所以异面直线BC 与AD 所成的角的大小π3.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般步骤:(1)平移:选择适当的点,线段的中点或端点,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或两条成为相交直线.(2)证明:证明所作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寻找: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或作出含有此角的三角形,并解之.(4)取舍:因为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取值范围是0,π2,所以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可通过多种方法平移产生,主要有三种方法:(1)直接平移法(可利用图中已有的平行线);(2)中位线平移法;(3)补形平移法(在已知图形中,补作一个相同的几何体,以便找到平行线).3、异面直线所成角:若n 1 ,n 2分别为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θ为直线l 1,l 2的夹角,则cos θ=cos <n 1 ,n 2 > =n 1 ⋅n 2n 1 n 2.1(2023·江西萍乡·高三统考期中)如图,在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BB 1,CD 的中点.(1)证明:EF ⎳平面AB1C 1D ;(2)若AB =2A 1B 1,且正四棱台的侧面积为9,其内切球半径为22,O 为ABCD 的中心,求异面直线OB 1与CC 1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45【分析】(1)根据中位线定理,结合线面平行判定定理以及面面平行判定定理,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可得答案;(2)根据题意,结合正四棱台的几何性质,求得各棱长,利用线线角的定义,可得答案.【解析】(1)取CC 1中点G ,连接GE ,GF ,如下图:在梯形BB 1C 1C 中,E ,G 分别为BB 1,CC 1的中点,则EG ⎳B 1C 1,同理可得FG ⎳C 1D ,因为EG ⊄平面AB 1C 1D ,B 1C 1⊂平面AB 1C 1D ,所以EG ⎳平面AB 1C 1D ,同理可得GF ⎳平面AB 1C 1D ,因为EG ∩FG =G ,EG ,FG ⊆平面EFG ,所以平面EFG ⎳平面AB 1C 1D ,又因为EF ⊆平面EFG ,所以EF ⎳平面AB 1C 1D ;(2)连接AC ,BD ,则AC ∩BD =O ,连接A 1O ,A 1C 1,B 1O ,在平面BB 1C 1C 中,作B 1N ⊥BC 交BC 于N ,在平面BB 1D 1D 中,作B 1M ⊥BD 交BD 于M ,连接MN ,如下图:因为AB =2A 1B 1,则OC =A 1C 1,且OC ⎳A 1C 1,所以A 1C 1CO 为平行四边形,则A 1O ⎳CC 1,且A 1O =CC 1,所以∠A 1OB 1为异面直线OB 1与CC 1所成角或其补角,同理可得:B 1D 1DO 为平行四边形,则B 1O =D 1D ,在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易知对角面BB 1D 1D ⊥底面ABCD ,因为平面ABCD ∩平面BB 1D 1D =BD ,且B 1M ⊥BD ,B 1M ⊂平面BB 1D 1D ,所以B 1M ⊥平面ABCD ,由内切球的半径为22,则B 1M =2,在等腰梯形BB 1C 1C 中,BC =2B 1C 1且B 1N ⊥BC ,易知BN =14BC ,同理可得BM =14BD ,在△BCD 中,BN BC=BM BD =14,则MN =14CD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x x >0 ,则正方形A 1B 1C 1D 1的边长为2x ,MN =x ,由正四棱台的侧面积为9,则等腰梯形BB 1C 1C 的面积S =94,因为B 1M ⊥平面ABCD ,MN ⊂平面ABCD ,所以B 1M ⊥MN ,在Rt △B 1MN ,B 1N =B 1M 2+MN 2=2+x 2,可得S =12⋅B 1N ⋅B 1C 1+BC ,则94=12×2+x 2×4x +2x ,解得x =12,所以BC =2,B 1C 1=1,BN =14BC =12,B 1N =32,则A 1B 1=1,在Rt △BB 1N 中,BB 1=B 1N 2+BN 2=102,则CC 1=DD 1=102,所以在△A 1OB 1中,则cos ∠A 1OB 1=A 1O 2+B 1O 2-A 1B 212⋅A 1O ⋅B 1O=1022+102 2-12×102×102=45,所以异面直线OB 1与C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45.2(2023·辽宁丹东·统考二模)如图,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平面CDD 1C 1⊥平面ABCD ,AD ⊥DC ,二面角D 1-AD -C 的大小为120°,E 为棱C 1D 1的中点.(1)证明:CD ⊥AE ;(2)点F 在棱CC 1上,AE ⎳平面BDF ,求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答案】(1)证明见解析;(2)37【分析】(1)根据面面垂直可得线面垂直进而得线线垂直,由二面角定义可得∠D 1DC =120°,进而根据中点得线线垂直即可求;(2)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可得线线平行,由线线角的几何法可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或者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夹角即可求解.【解析】(1)因为平面CDD 1C 1⊥平面ABCD ,且两平面交线为DC ,AD ⊥DC ,AD ⊂平面ABCD , 所以AD ⊥平面CDD 1C 1,所以AD ⊥D 1D ,AD ⊥DC ,∠D 1DC 是二面角D 1-AD -C 的平面角,故∠D 1DC =120°.连接DE ,E 为棱C 1D 1的中点,则DE ⊥C 1D 1,C 1D 1⎳CD ,从而DE ⊥CD .又AD ⊥CD ,DE ∩AD =D ,DE ,AD ⊂平面AED ,所以CD ⊥平面AED ,ED ⊂平面AED ,因此CD ⊥AE .(2)解法1:设AB =2,则DE =D 1D 2-12D 1C 1 2=3,所以CE =AE =AD 2+DE 2=7.连AC 交BD 于点O ,连接CE 交DF 于点G ,连OG .因为AE ⎳平面BDF ,AE ⊂平面AEC ,平面AEC ∩平面BDF =OG ,所以AE ∥OG ,因为O 为AC 中点,所以G 为CE 中点,故OG =12AE =72.且直线OG 与DF 所成角等于直线AE 与DF 所成角.在Rt △EDC 中,DG =12CE =72,因为OD =2,所以cos ∠OGD =722+72 2-(2)22×72×72=37.因此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7.解法2;设AB =2,则DE =D 1D 2-12D 1C 1 2=3,所以CE =AE =AD 2+DE 2=7.取DC 中点为G ,连接EG 交DF 于点H ,则EG =DD 1=2.连接AG 交BD 于点I ,连HI ,因为AE ⎳平面BDF ,AE ⊂平面AGE ,平面AGE ∩平面BDF =IH ,所以AE ∥IH .HI 与DH 所成角等于直线AE 与DF 所成角.正方形ABCD 中,GI =13AG ,DI =13DB =223,所以GH =13EG ,故HI =13AE =73.在△DHG 中,GH =13EG =23,GD =1,∠EGD =60°,由余弦定理DH =1+49-1×23=73.在△DHI 中,cos ∠DHI =732+73 2-223 22×73×73=37.因此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7.解法3:由(1)知DE ⊥平面ABCD ,以D 为坐标原点,DA为x 轴正方向,DA为2个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由(1)知DE =3,得A 2,0,0 ,B 2,2,0 ,C 0,2,0 ,E (0,0,3),C 1(0,1,3).则CC 1=(0,-1,3),DC =(0,2,0),AE =(-2,0,3),DB =(2,2,0).由CF =tCC 1 0≤t ≤1 ,得DF =DC +CF =(0,2-t ,3t ).因为AE ⎳平面BDF ,所以存在唯一的λ,μ∈R ,使得AE =λDB +μDF=λ2,2,0 +μ(0,2-t ,3t )=2λ,2λ+2μ-tμ,3μt ,故2λ=-2,2λ+2μ-tμ=0,3μt =3,解得t =23,从而DF =0,43,233 .所以直线AE 与D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cos AE ,DF =AE ⋅DF|AE ||DF |=37.题型二:空间直线与平面夹角的求解2(2024·安徽合肥·统考一模)如图,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四边形ACC 1A 1,BCC 1B 1均为正方形,D ,E 分别是棱AB ,A 1B 1的中点,N 为C 1E 上一点.(1)证明:BN ⎳平面A 1DC ;(2)若AB =AC ,C 1E =3C 1N,求直线DN 与平面A 1DC 所成角的正弦值.【思路分析】(1)连接BE ,BC 1,DE ,则有平面BEC 1⎳平面A 1DC ,可得BN ⎳平面A 1DC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进行计算即可.【规范解答】(1)连接BE ,BC 1,DE .因为AB ⎳A 1B 1,且AB =A 1B 1,又D ,E 分别是棱AB ,A 1B 1的中点,所以BD ⎳A 1E ,且BD =A 1E ,所以四边形BDA 1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 1D ⎳EB ,又A 1D ⊂平面A 1DC ,EB ⊄平面A 1DC ,所以EB ⎳平面A 1DC ,因为DE ⎳BB 1⎳CC 1,且DE =BB 1=CC 1,所以四边形DCC 1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 1E ⎳CD ,又CD ⊂平面A 1DC ,C 1E ⊄平面A 1DC ,所以C 1E ⎳平面A 1DC ,因为C 1E ∩EB =E ,C 1E ,EB ⊂平面BEC 1,所以平面BEC 1⎳平面A 1DC ,因为BN ⊂平面BEC 1,所以BN ⎳平面A 1DC .(2)四边形ACC 1A 1,BCC 1B 1均为正方形,所以CC 1⊥AC ,CC 1⊥BC ,所以CC 1⊥平面ABC .因为DE ⎳CC 1,所以DE ⊥平面ABC ,从而DE ⊥DB ,DE ⊥DC .又AB =AC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因为D 是棱AB 的中点,所以CD ⊥DB ,即DB ,DC ,DE 两两垂直.以D 为原点,DB ,DC ,DE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设AB =23,则D 0,0,0 ,E 0,0,23 ,C 0,3,0 ,C 10,3,23 ,A 1-3,0,23 ,所以DC =0,3,0 ,DA 1=-3,0,23 .设n=x ,y ,z 为平面A 1DC 的法向量,则n ⋅DC=0n ⋅DA 1 =0,即3y =0-3x +23z =0 ,可取n=2,0,1 .因为C 1E =3C 1N ,所以N 0,2,23 ,DN =0,2,23 .设直线DN 与平面A 1DC 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n ,DN ›|=|n ⋅DN ||n |⋅|DN |=235×4=1510,即直线DN 与平面A 1DC 所成角正弦值为1510.1、垂线法求线面角(也称直接法):(1)先确定斜线与平面,找到线面的交点B 为斜足;找线在面外的一点A ,过点A 向平面α做垂线,确定垂足O ;(2)连结斜足与垂足为斜线AB 在面α上的投影;投影BO 与斜线AB 之间的夹角为线面角;(3)把投影BO 与斜线AB 归到一个三角形中进行求解(可能利用余弦定理或者直角三角形)。

高考数学各题型答题方法技巧总结

高考数学各题型答题方法技巧总结

高考数学各题型答题方法技巧总结数学选择题目还是比较多的,占的分值也挺大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数学选择题,就需要掌握不同的解题技巧,数学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数学各题型答题方法技巧总结(大全),以供大家参考!数学各题型解题方法一、立体几何题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最好要建系;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符号问题、钝角、锐角问题)。

二、导数、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或逆用求参)问题1、先求函数的定义域,正确求出导数,特别是复合函数的导数,单调区间一般不能并,用“和”或“,”隔开(知函数求单调区间,不带等号;知单调性,求参数范围,带等号);2、注意最后一问有应用前面结论的意识;3、注意分论讨论的思想;4、不等式问题有构造函数的意识;5、恒成立问题(分离常数法、利用函数图像与根的分布法、求函数最值法);6、整体思路上保6分,争10分,想14分。

三、概率问题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

+pn=1);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7、注意“零散的”的知识点(茎叶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层抽样等)在大题中的渗透;8、注意条件概率公式;9、注意平均分组、不完全平均分组问题。

四、圆锥曲线问题1、注意求轨迹方程时,从三种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着想,椭圆考得最多,方法上有直接法、定义法、交轨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2、注意直线的设法(法1分有斜率,没斜率;法2设x=my+b(斜率不为零时),知道弦中点时,往往用点差法);注意判别式;注意韦达定理;注意弦长公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3、战术上整体思路要保7分,争9分,想12分。

高考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解法

高考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解法

高考数学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解法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高考中,立体几何题题目种类繁多,解法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立体几何题解法,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数学考试。

一、平行线与平面在立体几何题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给出一条直线与两个平面的关系,考生需要求出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等。

解法一:利用平行线与平面的性质,可通过构造垂线的方式解决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 画出所给直线,并用不同颜色标出与该直线平行的两个平面;2. 在其中一个平面上,任选一点作为垂足;3. 连接该垂足与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得到一条垂线;4. 由于垂线与所给直线平行,因此垂线与另一个平面的交点即为所求点;5. 根据题目要求,计算出所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或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解法二:根据几何关系和性质,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特点解决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 在给出的图形中,观察并找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2.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各个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3. 利用比例关系解方程,求解出所需长度或角度。

二、平面图形的投影在立体几何题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给出一个平面图形在空间中的投影,考生需要还原出该平面图形或者确定其性质。

解法一:根据已知条件以及图形的特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 画出所给平面图形的投影,并标出已知条件;2. 观察并找出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图形的性质;3. 根据性质,确定各个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4. 利用比例关系解方程,还原出所求图形或确定其性质。

解法二:利用投影的定义和性质解决问题。

具体步骤如下:1. 根据投影的定义,找到所给平面图形在空间中的位置;2. 根据已知条件及各个线段的投影长度,研究其规律性;3. 利用规律性解方程,求解出所求图形或确定其性质。

三、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在立体几何题中,求解立体图形的体积与表面积是经常出现的考点。

高中立体几何最佳解题方法及考题详细解答

高中立体几何最佳解题方法及考题详细解答

高中立体几何最佳解题方法总结一、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1、利用平行四边形;2、利用三角形或梯形的中位线;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4、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5、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6、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直线平行。

7、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4、反证法。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四、线线垂直的证明方法1、勾股定理;2、等腰三角形;3、菱形对角线;4、圆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5、点在线上的射影;6、如果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

7、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三垂线定理)8、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9、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条直线,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五、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2、点在面内的射影;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平面垂直。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4、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高中数学解题技巧:立体几何高考核心题型,求空间几何体的
体积
1.处理体积问题的思路
(1)“转”:指的是转换底面与高,将原来不易求面积的底面转换为易求面积的底面,或将原来不易看出的高转换为易看出并易求解长度的高.
(2)“拆”:指的是将一个不规则的几何体拆成几个简单的几何体,便于计算.
(3)“拼”:指的是将小几何体嵌入一个大几何体中,如将一个三棱锥复原成一个三棱柱,将一个三棱柱复原成一个四棱柱,这些都是拼补的方法.
2.求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对于规则几何体的体积问题,可以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
(2)割补法.把不规则的图形分割成规则的图形,然后进行体积计算;或者把不规则的几何体补成规则的几何体,不熟悉的几何体补成熟悉的几何体,便于计算其体积.
(3)等体积法.一个几何体无论怎样转化,其体积总是不变的.如果一个几何体的底面面积和高较难求解时,我们可以采用等体积法进行求解.等体积法也称等积转化或等积变形,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底面来求几何体体积的一种方法,多用来解决有关锥体的体积,特别是三棱锥的体积.
3.由三视图求相关几何体的体积
已知几何体三视图求体积的思路与已知几何体三视图求表面积的思路相同,求解时注意三视图中的垂直关系在几何体中的位置,确定几何体中的线面垂直等关系,进而利用求体积的方法求解.。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与例题讲解-题型、方法技巧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知识点与例题讲解-题型、方法技巧
立体几何知识点与例题讲解
一、知识点
<一>常用结论 1.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
平行;(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2.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
0,

y

0,
x 3z.
令 z 1得 n ( 3,0,1) 为平面 A1AD 的一个法向量.
由(Ⅰ)知 AB1 ⊥平面 A1BD ,
AB1 为平面 A1BD 的法向量.
cos

n

AB1

n AB1 n AB1

3 22
S△ A1BD
d

d 3S△BCD 2 .
S△ A1BD
2
点 C 到平面 A1BD 的距离为
2. 2
解法二:(Ⅰ)取 BC 中点 O,连结 AO .
△ABC 为正三角形, AO ⊥ BC .
在正三棱柱 ABC A1B1C1 中,平面 ABC ⊥平面 BCC1B1,
AD ⊥ 平面 BCC1B1 .
取 B1C1 中点 O1 ,以 O为原点, OB , OO1 , OA 的方向为 x,y,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B(1,0,0) ,
D(1,1,0) , A1(0,2,3) , A(0,0,3) , B1(1,2,0) ,



AB1 (1,2, 3) , BD (2,1,0) , BA1 (1,2,3) .
AB1 2 2 2
小结:本例中(Ⅲ)采用了两种方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二采用了平面向量的计算方法,把不易直接求的 B

高考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及解题方法

高考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及解题方法

高考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及解题方法高考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项重要的考试题型。

相比于平面几何、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内容,立体几何更为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能力要求更高。

本文旨在探讨高考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及其解题方法。

一、立体几何常考题型常见的立体几何问题包括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体积、表面积等问题。

下面列举一些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立体几何考点。

1. 立体图形的名字和性质高考中经常出现的立体图形包括正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图形的属性,比如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所有面都是矩形等等,只要掌握了它们的基本属性,在解决题目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2. 体积求立体图形的体积是立体几何中比较基础和常见的题型。

学生需要清楚掌握各种常见图形的体积公式,例如:①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a³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lxwxh③棱柱的体积公式:V=Ah④圆柱的体积公式:V=πr²h⑤球的体积公式:V=4/3πr³⑥棱锥的体积公式:V=1/3Ah注意,这些公式必须要掌握,不要在考试中还在纠结于公式的推导方法。

3. 表面积求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也是数学中的一大题型。

常见的几何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式有如下几种公式:①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6a²②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2(lw+lh+wh)③棱柱的表面积公式:S=2B+Ph④圆柱的表面积公式:S=2πr²+2πrh⑤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²⑥棱锥的表面积公式:S=B+1/2Pl其中B表示底面积,P表示底面外接多边形的周长,l表示斜几何。

上面列举的是一些常见的立体几何题目,还有一些特殊题目需要学生掌握,例如“平行四边形体积定理”、“曲面半径定理”等等。

二、举例分析解题方法1. 体积题例题:某学校花坛为正方形,长和宽之和为25米,现在将花坛增加5个方块,每个方块边长为2米,求增加的花坛的体积。

高考数学最全各题型解法与技巧

高考数学最全各题型解法与技巧

高考数学最全各题型解法与技巧立体几何篇高考一般有4道立体几何题(3道选择题和填空题,1道解题),总分约27分,测试的知识点不到20分。

选择填空,检查建立表中的计算问题,并回答问题,重新建立逻辑表中的逻辑推理问题。

当然,两者都应该基于正确的空间想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试题正朝着“多思少算”的方向发展。

从多年来试题的变化来看,以简单几何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演示以及角度和距离的探索往往是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1.平行度和垂直度(直线、直线和曲面)问题在解决三维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反复遇到,在各种问题(包括演示、计算角度和距离)中不可或缺。

因此,在对主要几何的总体回顾中,首先要解决与“平行与垂直度”有关的问题,熟悉公理及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推广,掌握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平行(垂直)相互变换的思想,线平面平行(垂直)和平面平面平行(垂直),以提高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1)根据定义——证明两个平面之间没有公共点;(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证明这两个平面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1)根据定义,“两个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行平面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则其相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平行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虽然上述性质(2)、(3)、(5)和(6)在本文中没有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它们在解题过程中可以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解答题分步骤解决可多得分01.合理安排,保持清醒。

数学考试在下午,建议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睡不着闭闭眼睛也好,尽量放松。

历年全国理科数学高考试题立体几何部分精选(含答案)

历年全国理科数学高考试题立体几何部分精选(含答案)

1。

在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中,正视图和俯视图如右图所示,则相应的俯视图可以为2。

已知矩形ABCD的顶点都在半径为4的球O的球面上,且6,23AB BC==,则棱锥-的体积为。

O ABCD3。

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Ⅰ)证明:PA⊥BD;(Ⅱ)若PD=AD,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1.D2.833。

解:(Ⅰ)因为60,2DAB AB AD ∠=︒=, 由余弦定理得3BD AD =从而BD 2+AD 2= AB 2,故BD ⊥AD 又PD ⊥底面ABCD ,可得BD ⊥PD 所以BD ⊥平面PAD. 故 PA ⊥BD(Ⅱ)如图,以D 为坐标原点,AD 的长为单位长,射线DA 为x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则()1,0,0A ,()03,0B ,,()1,3,0C -,()0,0,1P .(1,3,0),(0,3,1),(1,0,0)AB PB BC =-=-=- 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x ,y ,z ),则0,0,{n AB n PB ⋅=⋅=即 3030x y y z -+=-=因此可取n=(3,1,3)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m,则m 0,m 0,{PB BC ⋅=⋅=可取m=(0,—1,3-) 427cos ,727m n -==- 故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为 277-1。

正方体ABCD —1111A B C D 中,B 1B 与平面AC 1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23 B 33 C 23D 63 2. 已知圆O 的半径为1,PA 、PB 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 、B 为俩切点,那么PA PB •的最小值为(A ) 42-+ (B)32-+ (C ) 422-+ (D )322-+3。

已知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有A 、B 、C 、D 四点,若AB=CD=2,则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A )233 (B)433 (C ) 23 (D) 8334. 如图,四棱锥S-ABCD 中,SD ⊥底面ABCD ,AB//DC ,AD ⊥DC,AB=AD=1,DC=SD=2,E 为棱SB 上的一点,平面EDC ⊥平面SBC .(Ⅰ)证明:SE=2EB ;(Ⅱ)求二面角A —DE —C 的大小 .1. D 2。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

立体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总结1. 立体几何题型啊,那可是个神奇的领域!有求各种立体图形体积的题型,就像求一个装满水的古怪形状瓶子能装多少水一样。

比如说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是边长的立方。

要是有个正方体边长是3厘米,那它的体积就是3×3×3 = 27立方厘米,简单吧!这类型的题就像是数糖果,一个一个数清楚就行。

2. 还有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题型呢。

这就好比给一个形状奇怪的礼物包装纸,得算出需要多少纸才能把它包起来。

像长方体,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假如一个长方体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那表面积就是2×(4×3 + 4×2 + 3×2) = 52平方厘米。

哎呀,可别小瞧这表面积,有时候算错一点就像给礼物包了个破纸一样难看。

3. 立体几何里关于线面关系的题型也不少。

这就像在一个迷宫里找路,线和面的关系复杂得很。

比如说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就像在一个方方正正的房间里,一根直直的杆子和地面平行,只要杆子和地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就行。

像有个三棱柱,一条棱和底面的一条棱平行,那这条棱就和底面平行啦,是不是很有趣呢?4. 线面垂直的题型也很重要哦。

这就像是建房子时的柱子和地面的关系,必须垂直才稳当。

判断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就看这条直线是不是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就像搭帐篷,中间那根杆子要和地面上交叉的两根绳子都垂直,帐篷才能稳稳地立起来。

比如一个正四棱锥,它的高就和底面垂直,因为高和底面两条相交的对角线都垂直呢。

5. 面面平行的题型有点像照镜子。

两个平面就像两面镜子,要想平行,得看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

就像有两个一样的盒子,一个盒子里面两条交叉的边和另一个盒子里面对应的两条交叉边平行,那这两个盒子的面就是平行的关系。

想象一下,如果两个平行的黑板,是不是很有画面感?6. 面面垂直的题型就像是打开的书页。

高考数学各题型解法:立体几何篇

高考数学各题型解法:立体几何篇

高考数学各题型解法:立体几何篇?高考数学之立体几何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

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数学各题型解法:立体几何篇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

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等。

⑹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⑵、⑷、⑸、⑹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