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药理学 第31章 血液系统药

合物,抑制其活性。肝素与AT-Ⅲ结合后,
使其构形改变,活性部位充分暴露,与上
述凝血因子的反应速度提高1000倍。
肝素通过AT-Ⅲ灭 活因子Ⅱa、Ⅸa Ⅹa 时,必须同时与AT-Ⅲ 及因子结合;
低分子量肝素灭活 Ⅹa时,只需与AT-Ⅲ结 合即可。
2.降血脂作用 释放脂蛋白酶到血液中,分 解甘油三酯,加速乳靡微粒和VLDL分解, 提高HDL。 3.抗炎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降低 血液黏度及促纤溶作用。
香豆素类 coumarins
华法林 warfarin
双香豆素 dicoumarol
醋硝香豆素 acenocoumarol
〔体内过程〕
华法林:口服吸收完全,99%以上和血 浆蛋白结合, t1/2 40h。 双香豆素:口服吸收缓慢,不规则,几 乎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
〔作用〕1.体外无抗凝作用,2.显效慢, 持续时间长。
2.减弱其作用药
的代谢。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
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加速香豆素
枸橼酸钠--体外抗凝剂(sodium citrate)
其酸根与Ca2+形成一种难以解离的可溶性络 合物,降低血中Ca2+ ,使凝血过程受阻。 输血时作为抗凝剂,2.5%枸橼酸钠10ml 放 入100ml血中。
二、抗血小板药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药
2.TXA2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 利多格雷 ridogrel,匹可托安 picotamide 3.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潘生丁 persantin) 作用机制:1)可逆性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
中的cAMP↑,2)增强内源性PGI2↑活性,3)轻度 抑制血小板环加氧酶使TXA2合成↓,降低血小板 的黏附,聚集及释放功能.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的学科。
在药理学中,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将主要介绍与血液及造血系统相关的药理学基础知识。
血液是人体内液体组织之一,具有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排出等重要功能。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主要涉及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止血药物和造血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聚集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通过干扰ADP受体功能,从而阻止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病。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阻止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血酶。
低分子肝素相比肝素作用更为稳定和可控。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从而干扰凝血过程。
止血药物主要用于止血和减少出血。
常用的止血药物包括氨甲苯酸、醋酸波立维和云南白药等。
氨甲苯酸通过激活止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促进血液凝固。
醋酸波立维通过与肝素结合,抑制凝血酶的产生。
云南白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
造血药物主要用于促进造血过程和治疗造血系统疾病。
常用的造血药物包括重组人造血集落刺激因子、培养多能性干细胞和铁剂等。
重组人造血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血细胞生成。
培养多能性干细胞是一种新型的造血药物,可以在体外培养多能性干细胞,然后移植到患者体内进行造血。
铁剂主要用于治疗铁缺乏性贫血,补充体内缺乏的铁元素。
除了上述介绍的药物外,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还涉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例如,血液液体动力学研究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和血液清除的过程。
血液的分布和清除过程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药效。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还涉及药物对血细胞生成和功能的影响,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加或贫血等。
西医药理学-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课件

抗血小板药
抗凝血药
总结词
干扰血液凝固过程,预防血栓形成。
详细描述
这类药物通过干扰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环节,预防血栓形成,主要用于治疗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常见的抗凝血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
总结词
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液流通。
详细描述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通过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液流通。常见的溶栓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等。
分类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抑制凝血酶、凝血因子或纤维蛋白等物质,阻止血液凝固,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凝血药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或释放,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
通过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止血和治疗出血性疾病。
监测血常规指标
在使用抗贫血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贫血药的用药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血小板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血小板计数
抗血小板药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西医药理学-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课件
目录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概述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的种类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的用药注意事项
01
CHAPTER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概述
血液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在使用抗凝血药期间,应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理学》第26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药理学PHARMACOLOGY学习目标掌握:维生素K、肝素、香豆素类药物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熟悉:氨甲苯酸、链激酶、尿激酶、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了解:其他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促凝血药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贫血药促白细胞生成药血容量扩充药促凝血药促凝血药是指能增加凝血因子而加速血液凝固、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而促使出血停止的药物,又称止血药。
一、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维生素K(vitamin K)为甲萘醌类物质,包括维生素K1、K2、K3、K4。
维生素K1来自于植物,维生素K2由肠道细菌合成,两者均为脂溶性。
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K4为水溶性。
●【药理作用】●维生素K是γ-羧化酶的辅酶,可以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前体中谷氨酸残基羧化,再通过Ca2+连接于血小板磷脂表面,使血液凝固。
若维生素K 缺乏,肝脏只能合成无凝血活性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导致凝血障碍。
●【临床应用】●治疗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①维生素K吸收障碍:如慢性腹泻、胆瘘、梗阻性黄疸所致的出血;②维生素K合成障碍:如新生儿、早产儿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的出血。
●治疗凝血酶原过低引起的出血如长期应用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药物等导致的出血。
●胆绞痛维生素K1、K3肌内注射具有解痉、止痛作用,可用于缓解胆绞痛。
●【不良反应】●维生素K3、K4刺激性强,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较大剂量K3、K4可引起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及血胆红素升高、黄疸等;维生素K1静脉注射太快可引起面部潮红、呼吸困难,故常采用肌注。
●维生素K●患儿,男,早产,出生55天,因发热伴拒乳3天,间断抽搐2天入院。
3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左右,伴拒乳,未做特殊处理,入院前2天患儿出现间断抽搐,抽时双眼向一侧斜视,右侧肢体抽动居多,3~5min缓解,共发●作10余次,便中带血。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单选题]1.治疗恶性贫血症应首选A.维生素B12B.叶酸C.铁剂D.肝素E.叶酸+维生素艮2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叶(江南博哥)酸对维生素九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所以叶酸和维生素W可以联合治疗恶性贫血。
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I识点。
[单选题]3.氨甲苯酸的药理作用是A.增加血小板数量B.释放血小板因子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D.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E.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抗纤维蛋白溶解药与纤溶酶中的赖氨酸结合部位结合,阻断纤溶醒的作用、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而止血。
常用的药物有氨甲苯酸(抗血纤溶芳酸)、氨甲环酸。
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识点。
[单选题]4.链激醒在溶栓时应注意A.刺激性B.皮疹C.食欲不振D.眼内压升高E.过敏反应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⅛激酶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和过敏,注射部位出现血肿。
过敏反应有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识点。
[单选题]5.临床治疗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应选用A.肝素B.铁剂C.氨甲苯酸D.维生素KE.乙酰水杨酸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证素临床主要用于心肌梗死、肺栓塞、脑血管栓塞、外周静脉血栓和心血管手术时栓塞等。
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识点。
[单选题]6∙治疗深部静脉栓塞时,宜选用的药物是A.双香豆素B.叶酸C.华法林D.醋硝香豆素E.链激酶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链激酶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肺栓塞,深部静脉栓塞以及导管给药所致的血栓及心梗的早期治疗。
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识点。
雀总题]7.关于香豆素类抗凝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口服有效B.体内有效C.体外有效D.起效慢,作用持久E.维持时间久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香豆素类抗凝剂在体内有效,体外无效。
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知识点。
[单选题]8.胰腺手术后出血时,宜选用A.维生素KB.叶酸C.氨甲苯酸D.硫酸亚铁E.肝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氨甲苯酸、氨甲环酸:临床主要用于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如子宫、甲状腺、前列腺、肝、脾、胰、肺等内脏手术后的异常出血及鼻、喉、口腔局部止血。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血液流动性能或造血功能的改变可导致多种疾病: 1.凝血亢进或纤溶能力不足可引发血管内凝血,并形成血;
3.铁、铜、多种维生素及造血因子等造血必需物质的缺乏,将导致造血功能障碍而出现贫血; 4.各种原因引起大量失血造成的血容量降低,可导致休克,危及生命。
【体内过程】
【作用】 叶酸缺乏导致DNA代谢障碍,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参与叶酸的循环利用和维持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缺乏时出现贫血+神经损害。
【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 VitB12 叶酸对抗药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亚叶酸钙)(二氢叶酸还原酶受抑制,四氢叶酸的生成障碍) 2、恶性贫血: VitB12+叶酸
Heparin因最初得自肝脏,故名肝素,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许多脏器中,但以肺和肠粘膜的含量最高。 普通hepari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0) 103,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12 103 。强酸性,带有大量负电荷且与其抗凝作用有关。
肝素(heparin)
Heparin是高极性大分子物质,不易通过生物膜,故口服和直肠给药均无效。皮下注射血浆浓度低。肌内注射可发生局部血肿。临床多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静脉注射后,80%与血浆蛋白结合。
Epoprostenol又称前列环素,为PGI2的制剂,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松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是最强的抗凝血药。 可用于体外循环和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防止血栓的形成。
依前列醇(epoprostenol)
1.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cAMP破坏↓ → 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 2.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PGI2的生成。原 为血管扩张药。 3. 抑制腺苷脱氢酶→腺苷分解及再摄 取↓→腺苷↑
水蛭素(hirudin)
机制:间接或直接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迅速水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导致血栓溶解,故又称血栓溶解药。 应用: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练习题-药理学第二十三节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药理学第二十三节血液及造血系统药一、A11、治疗恶性贫血症应首选A、维生素B I2B、叶酸C、铁剂D、肝素E、叶酸+维生素B i22、促进铁剂在肠道的吸收的因素是A、维生素CB、鞣质C、磷酸盐D、抗酸药E、四环素3、氨甲苯酸的药理作用是A、增加血小板数量B、释放血小板因子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D、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E、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因子4、链激酶在溶栓时应注意A、刺激性B、皮疹C、食欲不振D、眼内压升高E、过敏反应5、临床治疗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应选用A、肝素B、铁剂C、氨甲苯酸D、维生素KE、乙酰水杨酸6、治疗深部静脉栓塞时,宜选用的药物是人、双香豆素B、叶酸C、华法林D、醋硝香豆素E、链激酶7、关于香豆素类抗凝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口服有效B、体内有效C、体外有效D、起效慢,作用持久E、维持时间久8、胰腺手术后出血时,宜选用A、维生素KB、叶酸C、氨甲苯酸D、硫酸亚铁E、肝素9、用于防治静脉血栓的口服药是A、肝素B、华法林C、链激酶D、尿激酶E、低分子量肝素10、不是肝素禁忌证的是A、消化性溃疡病B、严重高血压病C、脑出血D、亚急性心内膜炎E、肺栓塞11、关于华法林的特点,正确的是A、口服无效B、起效快C、作用持续时间长D、体内外均抗凝E、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12、肝素体内抗凝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为A、口服8、腹腔注射C、皮下注射D、静脉注射E、栓剂13、可用维生素K对抗的药物过量中毒是C、枸橼酸钠0、双香豆素E、氨甲苯酸14、纤维蛋白溶解药过量引起自发性出血的解救药物是A、氨甲苯酸B、维生素K1C、硫酸鱼精蛋白D、右旋糖酐铁E、维生素B1215、口服铁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过敏反应8、便秘C、腹泻D、消化道溃疡E、营养不良16、阻塞性黄疸和胆汁分泌不足导致的出血宜选用A、氨甲苯酸B、酚磺乙胺C、维生素KD、鱼精蛋白E、华法林17、肝素和双香豆素均可用于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B、抗高脂血症C、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D、脑出血E、体外循环18、抗凝血药的禁忌证不包括A、消化性溃疡B、活动性出血C、严重高血压D、有近期手术史者E、冠脉急性闭塞19、属于抗血小板药的是A、肝素B、华法林E、双嘧达莫20、噻氯匹啶的抗血小板机制是A、干扰血小板膜GPII b/II a受体复合物与纤维酶原结合,抑制血小板集聚B、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 b/II a受体结合,阻断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D、拮抗TX4受体E、抑制环氧酶21、下列有关抗血小板药的叙述,正确的是A、阿司匹林的剂量越小,抗血小板作用越强B、睡氯匹啶可与纤维蛋白原竞争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C、睡氯匹啶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诱发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D、可用于预防急性心肌再梗死E、应用阿司匹林期间不需要检查血象22、治疗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所致出血的药物是A、氨甲苯酸B、垂体后叶素C、维生素KD、凝血酶E、红细胞生成素23、维生素K参与下列哪些凝血因子的合成A、xn、v、n、皿因子B、H、W、XI、W因子C、皿、XI、皿、IX因子D、II、皿、ix、X因子E、以上都不是24、治疗甲氨蝶吟所致巨幼细胞贫血时,宜选用A、口服叶酸B、肌注叶酸C、口服维生素B I2D、肌注维生素B12E、肌注亚叶酸钙25、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直接灭活凝血因子B、激活血浆中的AT mC、抑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26、在临床上用于防止血小板聚集的是A、对乙酰氨基酚B、阿司匹林C、吲哚美辛0、双氯芬酸E、吡罗昔康27、治疗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的出血宜选用A、氨甲苯酸B、维生素K*双香豆素D、右旋糖酐E、硫酸鱼精蛋白28、下列关于肝素类药物的抗凝血作用描述正确的是A、仅在体内有效B、仅在体外有效C、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D、口服效果较好E、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维生素K29、拮抗双香豆素类过量引起出血的适宜解毒药物是A、维生素KB、氨甲环酸C、氨甲苯酸D、鱼精蛋白E、链激酶30、下列作用机制不属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是A、睡氯匹定B、氯吡格雷C、双嘧达莫D、枸橼酸钠E、阿司匹林31、用于新生儿出血的最佳药物是A、维生素KB、维生素B12C、氨甲环酸D、维生素CE、维生素B432、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属于A、抗贫血药B、抗血小板药C、纤维蛋白溶解药D、升高白细胞药E、促凝血药33、和保泰松合用可致出血的药物是A、肝素B、华法林C、尿激酶D、维生素KE、链激酶34、低分子量肝素选择性对抗的凝血因子是A、凝血因子IIaB、凝血网子皿aC、凝血因子IXaD、凝血因子XaE、凝血酶35、妨碍铁剂在肠道吸收的物质是A、维生素CB、果糖C、食物中半胱氨酸D、食物中高磷、高钙、鞣酸等E、稀盐酸3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选用的药物是A、维生素KB、肝素C、叶酸D、亚叶酸钙£、双香豆素37、肝素可用于治疗的疾病是A、先兆流产B、严重高血压C、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肺栓塞E、血友病38、口服防止静脉血栓的药物是A、尿激酶B、链激酶C、华法林D、低分子量肝素E、氨甲苯酸39、防治深静脉血栓常采用的疗法是A、先用香豆素后用尿激酶B、先用肝素后用香豆素C、先用肝素后用尿激酶D、先用尿激酶后用阿司匹林E、先用链激酶后用水蛭素40、患儿,女,30天,出生体重2.3kg。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血液及造血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负责携带氧气和养分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因此,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系统有可能受到疾病的侵袭。
幸运的是,现代医学提供了许多药物来治疗和预防与血液和造血系统相关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的介绍。
1.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过多的血小板聚集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抗凝药物:抗凝药物用于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预防血栓形成。
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是肝素和华法林,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防止血栓形成。
3.造血促进剂:造血系统的功能不足可能导致贫血、再障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问题。
造血促进剂,如重组人造血促进因子(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和促血小板生成素)能够刺激骨髓中血细胞的生产,治疗和预防贫血等相关疾病。
4.抗贫血药物:贫血是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
治疗贫血的药物包括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等。
铁剂补充血液中的铁元素,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5.血栓溶解剂:血栓溶解剂可用于溶解血栓。
最常用的血栓溶解剂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它们能够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来溶解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治疗。
6.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常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霉素和甲氨蝶呤等,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再障等疾病。
7.白细胞促进剂: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部分,对抵抗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促进剂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它们能够促进骨髓中白细胞的生成,增强免疫功能,预防感染。
8.红细胞替代剂:红细胞替代剂包括血红蛋白基因修饰技术制备的血红蛋白制剂,能够替代丧失功能的红细胞,提供氧气运输功能,治疗重度贫血。
《药理学与药物学治疗基础(中职药剂)》第6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19:46
第五节 抗贫血药和促白细胞生成药 一、抗贫血药 铁制剂 主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尤其对慢性 失血(如月经过多、子宫肌瘤、痔疮出血 等)、营养不良、儿童生长发育、妊娠等 所引起的贫血疗效较好,用药后一般症状 迅速改善,血红蛋白约4~8周接近正常。
19:46
影响吸收因素 胃酸、维生素C、食物中果糖、半胱氨酸 等有助于铁的还原,可促进吸收。 胃酸缺乏以及食物中高磷、高钙、鞣 酸等物质使铁沉淀,妨碍吸收。 四环素等与铁络合,也不利铁吸收。
19:4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利用基因重组 技术合成的药物,含有527个氨基酸。 其能激活内源性纤溶酶原使之转变为纤 溶酶。溶栓作用较强,对血栓具有选择 性,作用快。用于治疗肺栓塞和急性心 肌梗死。阻塞血管再通率比链激酶高, 且副作用小,是一个较好的第二代溶栓 药。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scuPA)为第三代溶栓药。
19:46
叶酸(folic acid)和维生素B12
二者主要用于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常常 合用。由叶酸对抗药引起的贫血应给四氢叶 酸制剂,由内因子缺乏引起的恶性贫血应肌 肉注射维生素B12。
19:46
第六节
• • • •
血容量扩充药
右旋糖酐(dextran) 右旋糖酐(dextran) 【药理作用及应用】 药理作用及应用】 1.扩充血容量 1.扩充血容量 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2.抗血栓作用 2.抗血栓作用 中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某些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的活性,可用于防止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可 用于防治心肌梗死和脑血栓形成及外科术后防止血栓形成。 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作用较佳,用于中毒 性、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也用于DIC和血栓性静脉炎。 性、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也用于DIC和血栓性静脉炎。 • 3.渗透性利尿作用 低分子和小分子右旋糖酐因分子量较小, 3.渗透性利尿作用 易自肾脏排出,渗透性利尿作用强。
药理学PPT课件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肾排:原型或部分代谢产物;抗凝活性t1/2 随剂量而异,个体差异大,肝、肾功能不 全则延长。
【药理作用】
1、抗凝作用
抗凝特点 - 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 - 口服无效,静脉或皮下注射 - 起效快(10min),作用时间(3~4h) 作用机制: - 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加速AT-Ⅲ 抑制凝血酶Ⅱa、Ⅸa、Ⅹa、Ⅺa、Ⅻa(含Ser) 的作用
前激肽释放酶(PK) 激肽释放酶(Ka) 高分子激肽原(HMWK) 血小板磷脂(PL或PF3)
凝 血 过 程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 活物(Ⅹa)的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 (Ⅱa)的形成
第三步:纤 维蛋白(Ⅰa ) 的形成
肝素(heparin)
1916年麦克莱恩(J.McLean) 首次发现具有抗凝血活性的物 质----肝素
应用: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急性心肌梗 塞 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出血并发症少见,是较好的第 二代溶栓药
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抗纤溶药)
抑制纤溶酶原激活酶,使纤溶酶原无法转 变成纤溶酶,表现出抗纤溶作用。
临床仅适用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的 出血,如产后出血,前列腺、肝、胰、肺等 手术出血。
不良反应少,但应用过量可致血栓,并 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抗凝血活性
血流
抗凝蛋白
促凝血活性 凝血因子
纤溶蛋白 血管内皮抗凝功能
血小板 血管内皮促凝功能
栓倾 向
或
血
栓
形
成
血
血栓的形成
血栓形成的原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凝血机制的活化。 血栓形成涉及的因素:血流、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
《药理学》血液造血系统药物练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血液造血系统药物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新生儿出血宜选用:A.氨甲苯酸B.维生素KC.酚磺乙胺D.维生素B122.伯氨喹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其红细胞内缺乏:A.腺苷酸环化酶B.磷酸二酯酶C.二氢叶酸还原酶D.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E.谷胱苷肽还原酶3.肝素过量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宜选用下列哪种药物对抗:A.叶酸B.维生素KC.止血酸D.鱼精蛋白E.垂体后叶素4.检测肝素是否过量的检测方法:A.测定凝血酶原时间B.测定凝血时间C.定期作血小板计数D.定期测白细胞的数目5.检测双香豆素是否过量,最主要的检测方法是:A.测定凝血时间B.测定凝血酶原时间C.测定血小板数目D.测定血浆中VitK浓度6.硫酸亚铁可用于治疗: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小细胞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E.恶性贫血7.用来治疗乙胺嘧啶所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是:C.甲酰四氢叶酸钙A.叶酸B.维生素B12D.硫酸亚铁E.右旋糖酐铁8.对长期使用TMP造成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应选用哪一药物治疗:A.叶酸片剂B.甲酰四氢叶酸钙注射液C.硫酸亚铁D.维生素B129.双香豆素过量引起自发性出血,宜选:A.鱼精蛋白B.维生素B12C.维生素KD.氨苯甲酸E.链激酶10.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的抗凝血药是:A.双香豆素 C.华法林B.肝素D.链激酶E.双嘧达莫11.肝素的抗凝机制是:A.拮抗维生素KB.抑制血小板聚集C.激活纤溶酶D.加速抗凝血酶III(ATIII)灭活凝血因子IIa、VIIa 、IXa、XaE.影响凝血因子II、VII、IX、X谷氨酸残基的羧化12.对纤维蛋白有一定程度特异性的纤维蛋白溶解药是: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因子(t-PA)B.链激酶C.尿激酶D.氨甲苯酸E.氨甲环酸13.双香豆素的抗凝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聚集B.激活纤溶酶C.阻碍凝血因子II、VII、IX、X谷氨酸残基的羧化D.抑制已形成的凝血因子II、VII、IX、XE.促使ATIII灭活凝血酶IIa14.维生素K的作用机制是:A.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II、VII、IX、X的合成B.竞争性对纤溶酶原激活因子C.抑制纤溶酶D.促进血小板聚集E.抑制ATIII15.香豆素类于下列哪种药物合用作用减弱:A.广谱抗生素B.巴比妥类C.血小板抑制剂D.甲磺丁脲E.水杨酸盐16.治疗缺铁性贫血时,哪项指标正常后才能停用铁剂:A.网织红细胞B.体内铁贮存C.血红蛋白D.去铁铁蛋白E.红细胞17.口服铁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胃酸分泌增多B.胃肠道刺激症状C.嗜睡D.昏迷E.过敏反应18.甲氨蝶呤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选用:A.硫酸亚铁B.叶酸C.红细胞生成素D.甲酰四氢叶酸钙E.维生素C吸收的因素是:19.影响维生素B12A.内因子缺乏B.铁离子C.合用叶酸D.四环素E.浓茶20.恶性贫血的神经症状必须用:A.叶酸B.硫酸亚铁C.维生素B12D.红细胞生成素E.维生素C二、多选题1.有关肝素的描述正确的是:A.带大量负电荷B.促使 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C.不能被反复利用D.酶抑制作用与肝素分子长度有关E.降脂作用2.有关双香豆素错误的描述是:A.抑制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B.抑制凝血因子II、VII、IX、X谷氨酸残基的羧化C.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口服无效E.对已形成的凝血因子II、VII、IX、X也有抑制作用3.可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有:A.维生素KB.链激酶C.肝素D.氨甲苯酸E.双香豆素4.下列哪些是抗血小板药:A.阿斯匹林B.尿激酶C.双嘧达莫D.华法林E.前列腺素5.关于链激酶,错误的描述是:A.激活纤溶酶原B.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C.对形成已久并已机化的血栓也有效D.溶解血栓的同时伴有出血E.对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高6.能竞争性对抗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促凝血药是:A.氨甲苯酸B.氨甲环酸D.叶酸E.维生素KC.维生素B127.维生素K可用于哪些疾病所引起的出血:A.梗阻性黄疸B.慢性腹泻C.新生儿出血D.香豆素类过量E.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8.可用于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抗贫血药是:A.硫酸亚铁B.叶酸C.维生素CD.右旋糖酐铁E.维生素B129.关于铁剂,正确的是:A.以亚铁的形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收B.抗酸药,四环素有利于铁的吸收C.浓茶有碍于铁的吸收D.维生素C,果糖不利于铁的吸收E.铁的转运需转铁蛋白来进行10.叶酸主要用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巨幼红细胞性贫血C.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D.叶酸对抗所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合用于恶性贫血E.与维生素B12的药理作用有:11.维生素B12A.维持细胞分裂及神经组织髓鞘的完整B.促进某些氨基酸的互变C.使同型半胱氨酸转变为甲硫氨酸D.促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为琥珀酰辅酶AE.促进叶酸的循环利用12.右旋糖酐的特点是:A.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B.排泄较快,体内存留时间短C.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D.无毒,无抗原性E.渗透性利尿作用13.有关新抗凝的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可被保泰松从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中置换出来B.并用苯巴比妥可使其代谢加快C.可抑制凝血酶原的生成D.在体内外均有抗凝血作用E.过量自发性出血可用维生素K对抗三、填空题:1.新生儿出血应首选( ),钩虫病引起的贫血应首选( ),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用()和()。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14章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第1节促凝血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一.促凝血药(止血药)㈠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维生素K (VitK)来源:天然:K1:存在于植物中,脂溶K2:肠道细菌合成、腐败鱼粉提取,脂溶人工合成:K3、K4,水溶【药理作用】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
【临床应用】1.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香豆素类、水杨酸类药物等所致出血。
2.敌鼠钠过量中毒3.止痛:胆绞痛等。
[不良反应] 毒性低K1 不良反应最少,但iv过快时,可产生面红、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发生虚脱,故一般以im为宜。
K3、K4常致胃肠道反应,引起恶心、呕吐等。
较大剂量K3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对G-6-PD缺乏的患者也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肝功能不良者慎用,或选用K1而不用K3。
㈡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苯酸与氨甲环酸: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纤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抑制纤维蛋白溶解→止血。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如肺、肝、胰、前列腺等手术所致的出血,产后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这些脏器及尿内有较大量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对抗链激酶过量引起的出血。
不良反应少,但过量可致血栓,并可诱发心梗。
抑肽酶:主要用于治疗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还可用于防治胰腺炎。
㈢血管收缩药垂体后叶素:使小A、小V、毛细血管收缩。
用途:1.肺咯血2.肝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3.产后大出血4.尿崩症㈣局部止血药凝血酶:1.局部止血:适用于结扎止血困难的小血管、毛细血管及实质脏器出血的止血。
2.口服或灌肠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二.抗凝血药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干扰机体生理性凝血过程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
临床主要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阻止已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
不能溶栓。
肝素:[化学结构]强酸性,带有大量负(阴)电荷且与其抗凝作用有关【药理作用】-1.抗凝作用抗凝血机制①肝素分子带大量负电荷,能激活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TⅢ),并促使后者灭活多种凝血因子(Ⅱa、Ⅸa、Ⅹ、Ⅺ、Ⅻ)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抗凝血特点:①体内、体外均有强大抗凝作用;②作用迅速、强大;③大分子,口服不吸收,肌内注射可发生局部血肿,常i.v给药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临床应用】1.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与扩大,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药理学血液造血器官药

•双香豆素
2020/11/30
•华法林
药理学血液造血器官药
【药理作用】
抗凝特点: 1、作用缓慢、持久 2、口服后体内抗凝,体外无效 作用机制: o 香豆素类是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维生素K
由环氧化物向氢醌型转化,阻止维生素K的 反复利用,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停留 在无活性的前体阶段,从而影响凝血过程。
利多格雷(ridogrel)为强大的TXA2合酶抑制药并具中 度的TXA2受体拮抗作用,对血小板血栓和冠状动脉血栓的 作用比水蛭素及阿司匹林更有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血管梗死率、复灌率及增强链激酶的纤溶作用等与阿司匹 林相当。不良反应较轻。
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
•
扩张血管 收缩血管
2020/11/30
药理学血液造血器官药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药物
(二) 利多格雷(ridogrel)——TXA2合酶抑制药和TXA2 受体阻断药
TXA2合酶抑制药可抑制TXA2的形成,导致环内过氧化 物 PGG2、PGH2)蓄积,从而促进PGI2生成。从药理学角 度具有阻断TXA2受体和抑制TXA2合酶双重作用的制剂有 更高的疗效。
2020/11/30
药理学血液造血器官药
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
o 上世纪70年代后的新型抗凝药。 o 分子链较短,平均4500,不能与AT-Ⅲ和凝血酶
同时结合形成复合物,因此主要对Ⅹa选择性抑 制。抗凝但较少出血。对已经与血栓结合的凝 血酶没有抑制作用亦是其局限性。
n 常用制剂有依诺肝素、替地肝素、阿地肝素等
n ATⅢ (抗凝血酶Ⅲ)是α2-球蛋白,含有Arg-Ser(精 氨酸-丝氨酸)活性部位,能与许多凝血因子发生缓 慢的化学结合,形成稳定的1:1的复合物,发挥抗凝 血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第五篇其它各系统药物血液及造血系统药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理血液及造血系统药一、抗贫血药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三、抗血小板药四、升高白细胞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五、血容量扩充药考情分析一、抗贫血药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补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一)铁剂【出题要点】能口服、不注射!口服制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注射制剂:右旋糖酐铁、蔗糖铁【出题要点】影响口服铁吸收的因素:Fe2+易被吸收胃酸(HCl)、VitC——促进Fe3+转化为Fe2+,促进吸收鞣酸、磷酸盐、抗酸药——可使铁盐沉淀,妨碍吸收;铁盐能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互相影响吸收;不良反应;口服制剂:主要是胃肠刺激(饭后服可减少发生)便秘(因生成FeS)牙齿变黑…注射制剂:过敏,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治疗:去铁胺。
(二)叶酸【出题要点】①作用:作为甲基供给体,传递一碳单位,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形成;②应用:*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小剂量叶酸(<0.8mg/d)——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出题要点】①作用:维生素B12——是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的辅酶。
②应用:*主要用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恶性贫血(终身肌注射、口服无效)*也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牛皮癣、日光性皮炎……等的辅助治疗。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如图:凝血与纤溶过程及药物作用环节】(一)促凝血药(止血药)1.维生素K【分类及特点】【药理作用】——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临床应用】(1)治疗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梗阻性黄疽、胆瘘◇慢性腹泻◇广泛肠段切除后◇新生儿(2)口服抗凝血药过量引起的出血(3)治疗胆道蛔虫所致的胆绞痛【不良反应】维生素K1静脉注射速度过快——颜面潮红、呼吸困难、胸闷、血压剧降等。
维生素K3/K4口服——易出现胃肠道反应;维生素K3/K4肌内注射——引起疼痛;较大剂量维生素K3——可引发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等。
2.氨甲苯酸和氨甲环酸【作用机制】——抗纤维蛋白溶解与纤溶酶中的赖氨酸结合部位结合,阻断纤溶酶的作用,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而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如:脏器外伤、术后的异常出血、鼻、喉、口腔局部止血,也可用于血友病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剂量过大可致血栓形成。
--止血药--凝血酶原缺乏症选用Vk来纠正ⅡⅦⅨⅩ合成多肝功不良减效果纤溶亢进出血症氨甲环酸可纠正作用较强毒性低血栓形成要注意(二)抗凝血药临床主要用于:●防止血栓的形成●阻止已形成血栓进一步发展药物:1.注射用抗凝血药:肝素,低分子量肝素。
2.口服抗凝血药:香豆素类:华法林。
3.体外抗凝药:枸橼酸钠。
1.肝素【抗凝机制】——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耗)的活性【抗凝特点】口服无效,常静脉给药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抗凝作用:强大、迅速、短暂长期连续应用肝素会使ATⅢ耗竭,作用减弱可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但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效。
【临床应用】①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栓塞、外周静脉血栓和心血管手术时栓塞等。
②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DIC)的高凝期③体外抗凝如:用于输血、体外循环和血液透析时的抗凝。
【不良反应】①自发性出血——毒性较低,过量易致出血应:严格控制剂量应:严密监测凝血时间(APTT)一旦出血应:立即停药应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
②偶见过敏反应:如发热、哮喘、荨麻疹、鼻炎、结膜炎。
【禁忌症】——有出血倾向者如:溃疡、严重高血压、脑出血、孕妇、流产、外科手术后、血友病患者……2.低分子量肝素(LMNHs)【代表药】替地肝素、依诺肝素等。
【抗凝特点】①对Ⅹa的抑制作用强,对Ⅱa的抑制作用弱;②作用更强、出血并发症更少、不需监测凝血时间;③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3.香豆素类【常用药物】华法林双香豆素醋硝香豆素(新抗凝)新双香豆素——它们的作用和用途相似,仅所用剂量、作用快慢和维持时间长短不同。
【药动学】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华法林因其在胃肠道吸收快而完全,故应用最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几乎100%在肝代谢为无活性化合物自尿中排出但醋硝香豆素大部分以原形经肾排出。
【抗凝机制】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的循环再利用而产生抗凝作用。
【抗凝特点】口服抗凝药:体内抗凝,体外无效;抗凝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对已具活性的凝血因子无作用——需待血液循环中具有抗凝活性的凝血因子耗竭后,才出现临床疗效,显效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临床应用】防治血栓性疾病急性期用肝素,再用华法林长期维持;【不良反应】过量易引起出血。
对轻度出血者——减量或停药即可缓解;中重度出血者——应给予维生素K1、新鲜血或血浆对抗。
【药物相互作用】与广谱抗生素、药酶抑制剂如甲硝唑、西咪替丁等合用——抗凝作用增强;与药酶诱导剂如巴比妥类等合用,加速华法林代谢——抗凝作用减弱;与保泰松、甲苯磺丁脲等竞争血浆蛋白,使其游离药物浓度升高——抗凝作用增加。
【考点归纳:比较肝素、华法林】--抗凝血药--血栓疾病需抗凝,肝素作用强快灵抗凝适用体内外,鱼精蛋白拮抗快双香豆素仅体内,过量中毒加维K枸橼酸钠用体外,大量输血防低钙(三)促纤维蛋白溶解药(溶栓药)【药物】链激酶、尿激酶(非选择性)阿替普酶、瑞替普酶(选择性)【机制】使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作用】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应用】静脉注射主要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急性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栓塞。
——但对形成已久,并已机化的血栓无效。
【不良反应和禁忌】主要不良反应:出血和过敏注射部位出现血肿可致死性出血【禁忌】出血性疾病(内脏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穿刺\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最近应用过肝素或香豆素类抗凝药物的患者外科手术患者三日内不得使用本品。
三、抗血小板药【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噻氯匹啶氯吡格雷1.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属解热镇痛抗炎药,小剂量(每日75mg)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酶,使TXA2减少,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及心肌梗死。
对急性心肌梗死或变异型心绞痛者,可降低死亡率及梗死率;也能减少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
2.双嘧达莫(潘生丁)【药理作用】主要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与阿司匹林合用效果更好治疗量可有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促凝血药(止血药)1.促凝血因子合成——维生素K12.促凝血因子活性——酚磺乙胺3.抗纤维蛋白溶解(氨甲苯酸、氨甲环酸)4.影响血管通透性——卡巴克络5.蛇毒血凝酶抗凝血药(抗栓药)1.肝素、低分子肝素(急)2.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慢)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4.凝血因子X抑制剂(1)间接——磺达肝癸钠、依达肝素(2)直接——XX沙班5.抗血小板药四、升高白细胞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1.维生素B4:作用:作为辅酶,参与体内RNA和DNA的合成——促进白细胞生成。
应用:放疗、化疗及某些药物…引起的——粒细胞下降及急性粒细胞减少症。
2.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促进骨髓红细胞分化增殖应用:肾性贫血、再障…3.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非格司亭)作用:促进造血干细胞从静止期进入细胞增殖周期——特别是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
应用: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白能,沙格司亭)作用:与白细胞介素3共同作用于多向干细胞和多向祖细胞等细胞分化较原始部位,刺激骨髓细胞的分化、增殖、成熟——使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增加,并使之活化,提高粒细胞的吞噬及免疫活性。
应用:主要用于骨髓移植患者;也用于化疗、再障、艾滋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
五、血容量扩充药1.右旋糖酐2.羟乙基淀粉1.右旋糖酐【作用及应用】静注后可提高血液的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分子>低分子>小分子)覆盖于红细胞、血小板和胶原周围,降低了血小板的粘附、凝集及血液黏稠度——阻止血栓形成和改善微循环——用于DIC及预防手术后血栓栓塞(小分子>低分子)小分子右旋糖酐——有强大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可用于脑水肿(小分子)2.羟乙基淀粉【作用】中葡萄糖单位的碳原子被羟乙基化——难于被淀粉酶水解,使其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显著延长。
产生渗透压作用——维持并扩张血浆容量【应用】作为合成的血浆代用品——静脉注射后可以补充血浆容量,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和休克,特别是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不良反应】大剂量输注后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的活性)引起的凝血障碍。
个别病例可发生过敏反应。
过敏者、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肾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者禁用。
【例题】华法林过量引起的出血应选用的解救药是()A.硫酸鱼精蛋白B.维生素KC.尿激酶D.维生素B12E.肝素『正确答案』B【例题】维生素K的拮抗剂是()A.链激酶B.双嘧达莫C.华法林D.噻氯匹定E.肝素『正确答案』C【例题】临床上不能应用肝素治疗的疾病是()A.心肌梗死B.产后出血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脑栓塞E.肺梗塞『正确答案』B【例题】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是()A.双嘧达莫B.维生素KC.肝素D.华法林E.氨甲苯酸『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