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校满分能力提升 第4讲
初中毕业九年级中考物理课外提升作业 第4讲 物态变化

14.(2020·济宁)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种金属经过熔 化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冷却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几种金属,难 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的是 钨钨.
金属 铁 铜 银 金 钨 铝 熔点/℃ 1 525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 沸点/℃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
热
17.(2021·临沂)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 甲
测温物质 水银 酒精
凝固点/℃ -39 -117
注: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 乙
沸点/℃ 357 78
(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先调节 A A(选填“A”或“B”)
固定夹的位置.
(2)水银和酒精是液体温度计常用的测温物质,由表格乙中的数据可知, 本实验应选用水水银银制作的温度计.
3.(2021·常德)电饭煲煮饭煮熟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
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C)
A.先熔化后凝华
B.先凝固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熔化后液化
4.(2021·北京)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那么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探究,将冰块放
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
盐水的混合物、底部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雾凇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
D.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 ℃
第4讲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六章)(一)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知识点:1.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只改变进入水体污染物的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
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紊动扩散、移流、离散。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扩散。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水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致)而引起分散。
2.化学过程: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
主要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过程3.生物自净过程:是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
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
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形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
(二)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知识点:1.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
一般采用环评实测水质成果数据或者利用收集到的现有水质监测资料数据。
2.拟预测的排污状况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或连续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两种排放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以及排放位置和排放方式。
3.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
对于内陆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是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对于北方河流,冰封期的自净能力最小,情况特殊。
(竞赛)第4讲 钠及其化合物(原卷版)

第4讲 高一化学学科素养能力竞赛专题训练——钠及其化合物【题型目录】模块一:易错试题精选 模块二:培优试题精选模块三:名校竞赛试题精选 【典型例题】模块一:易错试题精选1.探究Na 2O 2与水的反应,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①、⑤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 .①、④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C .②、⑤中KMnO 4与MnO 2的作用不同,产生气体的量也不同D .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④中反应后的沉淀质量小于③中所得沉淀的质量 2.下列关于2Na O 和22Na O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2Na O 与22Na O 中的阴、阳离子数之比均为1∶2 B .22Na O 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C .2Na O 和22Na O 的颜色不同D .22Na O 与2Na O 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3.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可将固体加热 B .可用盐酸鉴别3NaHCO 和23Na CO 两种物质的溶液 C .金属钠着火时,可用水来灭火D .222Na Na O Na O NaOH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最终都将变为23Na CO 4.不能用来鉴别23Na CO 和3NaHCO 两种固体的操作是A .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B .分别测量两种固体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C .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D .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5.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3NaHC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提示: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可制备3NH ,且3NH 极易溶于水) A .X 溶液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B .装置中使用“多孔球泡”可增大3NH 的吸收速率C .实验时,先向饱和NaCl 溶液中通入较多的3NH 再通入足量2COD .利用锥形瓶中所得物质制备23Na CO 固体,还需经历过滤、洗涤、干燥及焙烧等过程 6.有两支试管,分别装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 2CO 3和NaHCO 3溶液,下列方案中判断正确的是7.某化学实验探究小组用电磁搅拌加热器(温度最高可达65℃)加热饱和NaHCO 3溶液,并利用CO 2传感器检测溶液中CO 2的含量,其含量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b 段溶液中CO 2的含量降低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溶解的CO 2气体逸出B .bc 段溶液中CO 2的含量升高的原因是溶液中3HCO受热分解生成CO 2气体 C .实验室可用加热饱和NaHCO 3溶液的方法制取少量CO 2气体 D .由图像可知,NaHCO 3固体受热分解的温度为48.2℃8.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一定量NaOH 溶液,向其中分别通入不同量的2CO ,再向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加热溶液,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产生2CO 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Ⅰ~Ⅳ所示(忽略2CO 的溶解和HCl 的挥发):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Ⅰ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23Na COB .Ⅱ图a~b 段生成的2CO 质量与之前通入乙烧杯NaOH 溶液中的2CO 质量相等C .Ⅲ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和23Na COD .Ⅳ图O~a 段离子方程式为+2--33H +CO =HCO9.如图所示,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钠,加热至熔化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无水4CuSO 粉末与熔化的钠接触,瞬间产生耀眼的火花,同时有红色物质生成。
第四讲历史教科书全解

■ 二、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教科书采用了主题 与时序结合、主题下分课的体例。各册教科书 均由“写给同学们”(即编写说明)、目录、 主题课文、主题活动及附录构成。每一学习主 题一般由主题页、主题课文构成。每课由主、 辅栏目构成。主栏目呈现学习内容,辅栏目是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主栏目包括必读课文 (大字)和阅读课文(小字)。辅栏目包括读 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等项目。 每课前面设诱发性导语。导语的功能在于创设 学习情景,提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引 起学习兴趣。每课后面设“学习与探究”栏目, 包括“学习活动”、“史海拾贝”、“学习测 评”、“心得与疑问”四个部分。
五、大陆现行历史教科书
■ 新世纪,随着2000年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版)、 200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高中历史课 程标准的相继出台,我国大陆出版的新历史教 科书有:根据修订版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人教 版历史教科书;根据初中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 北师版、华师版、岳麓版、川教版(重庆版)、 河北版、中国地图版、上教版等多套初中历史 教科书;根据高中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岳麓 版、人民版、大象版等高中历史教科书。
三、新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
■ 第一,从学生兴趣角度来说,历史教科书内容 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要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写入教 科书,特别要加大历史人物的内容,选择与学 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知识。
■ 第二,从民族和国家角度来说,历史教科书应 在民族史编制、中外历史联系,以及突出多元 文化与区域文化等领域作进一步地探索。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 本课主要包含的几个问题 ■ 各问题的具体分析
(五)新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共同取 得的进展
■ 第一,增加近现代史的内容,下限已经到20世 纪末,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第二, 增加了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内容;第三, 更加重视吸收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第四, 以专题为分类标准;第五,增加了大量的图表 和文献资料,课后习题丰富多样;第六,每课 一得和活动课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第七,整 体设计上,清新简洁,印刷精美,定价合理, 物美价廉。
人教版高数必修一第4讲:函数的表示方法(学生版)

函数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能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2、 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一、函数的常用表示方法简介: 1、解析法如果函数()()y f x x A =∈中,()f x 是用代数式(或解析式)来表达的,则这种表达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法(公式法)。
例如,s =602t ,A =π2r ,2S rl π=,2(2)y x x =-≥等等都是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
特别提醒:解析法的优点:(1)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2)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3)便于利用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
中学阶段研究的函数主要是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
解析法的缺点:(1)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能用解析法表示;(2)不能直观地观察到函数的变化规律。
2、列表法:通过列出自变量与对应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例如:初中学习过的平方表、平方根表、三角函数表。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列表法,如银行里的利息表,列车时刻表,公共汽车上的票价表等等都是用列表法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特别提醒:列表法的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
这种表格常常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列表法的缺点:对于自变量的有些取值,从表格中得不到相应的函数值。
3、图象法: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例如:气象台应用自动记录器描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工厂的生产图象,股市走向图等都是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
(第4讲)实验研究方法

自变量的操纵
确认的自变量是否可以操纵? 确认的自变量有几个? 确认自变量的水平需要多少? 控制方法:操纵与选择
因变量的测量
考虑指标的敏感性\客观性\稳定性\经济性 尽可能采用直接测量 采用权威的测量工具 测量指标的合适性 采用多种测验方式
无关变量的来源
第一,被试方面。主要包括:性别、知识基础、 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家庭背景、参与动机、 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焦虑 等。 第二,主试方面。主要包括:主试的年龄、性 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实验者 效应”等,如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观念、教 学策略、课外作业与辅导等。
举例:元认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 的实验研究 研究问题:思维策略的元认知训练是否有助于提高学 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维能力。 实验处理:1.实验组的两个班接受思维策略训练和元 认知调控训练 2.对比组的两个班不接受思维策略训练 和元认知调控训练,只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练习题。 样本:西师附中初二年级四个班学生,共218名学生, 男生116名,女生102名 因变量测定:测验题的成绩 实验设计:不等控制组设计
2.2“好设计”实验的标准
⑤非污染的数据——数据应充分反映实验 效应。 ⑥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这一准则与充 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 ⑦代表性——研究者常希望将实验的结果 推广到一些个体、条件、方法等中去。 ⑧省力原则——是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 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而非 较复杂的。
影响研究“内在效度”的因素
统计回归——挑选被试的误差,比如用极端分数 进行回归,将对今后的测验产生不利的影响 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未能随机分配或挑选, 而其中一个因素起了作用从而产生了组的不对等 性 被试的流失——非随机挑选的被试脱离实验,会 产生不良影响 取样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由于取样不一致带来 的成熟程度的不一致
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第章第6节第4讲修改病句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六节第4讲修改病句[能力提升][限时45分钟]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明察暗访采写的报道,为铁道部门的调查取证提供了许多相关的、重要的线索。
B.艺术家们为爱美之心所激发,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世界,来体现自己对美的认识,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C.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矿难事故接连发生,相关部门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D.大会之后,很多企业的领导端正了态度,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删去“由于”;C项意思说反了,应删去“不再”;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围绕"或“以……为中心”.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新一代“蹭一族”悄然升起。
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有时某一微博信息不胫而走却远离事实真相的原因往往是传播者自己的信心和倾向而忽视核实信息的真伪造成的。
D.无论是垂直管理体系,还是属地化管理改革,体制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解析A项“新一代‘蹭一族’”与谓语“升起”搭配不当,可改为“兴起";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造成的”句式杂糅;D项成分赘余,“更重要的……”与“当务之急”语意重复。
答案B3.(2014·屯溪一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0月5日,参加国庆受阅的陆军学员方队官兵乘坐的T5677次列车缓缓驶进石家庄火车站,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阅兵方队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凯旋归来。
B.备受关注的安徽展馆设计方案日前顺利通过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专家评审,该方案贴近上海世博会主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创意新颖;展馆的展项集中,徽派建筑选择得当,布局合理.C.住进新修的学生公寓很舒适,但是财产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很多寝室都没有锁,这无疑给盗窃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第四讲 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简介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程就应该实
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个如何认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
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这是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它是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准则。
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的整体部署 2001-2004 实验阶段 2004-2005 推广阶段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1年38年30% 2004年65% 2005年100%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数学课程的国际比较
2.根据时代的发展,在高中课程中渗透了很多近代 数学的思想和内容,如微积分、统计概率、向量、 算法等,甚至它们都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数学和其他科学以 及日常生活的联系是一个总趋势.数学建模的教学日 显重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成为数学课程的基本 目标. 4.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成为课程标准 制定的一个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 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 行为。 学生的学习过程。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 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 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刚性。
关注点: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达方式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前言
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布
已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区涉及27个省
山东
高密 青岛
云南
石林县
第四讲 裴斯泰洛齐: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的创立者(共67张精选PPT)

• 裴斯泰洛齐到斯坦兹以后,把修道院改成孤儿院,收容了80个 (此数由政府规定)孤儿,这些孤儿“大部分患有严重的疥 癣,无法行走,头上长满溃烂的脓疮,身上穿着生满虱子的 破烂衣服。个个面黄肌瘦,牙齿暴露,深锁愁眉,并以猜疑 的目光望着人。头额上的皱纹充分表现了他们饱经忧患与疑 虑的生涯。有的养成虚伪等恶习,难以纠正;有的受悲惨环 境的折磨,虽然表面意志坚定,却猜疑、冷酷、胆怯……; 懂得ABC的,十个中无法找到一个。”
• 裴斯泰洛齐的实验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800年3月,在布格
多夫的统一考试中,他的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优异,该地学务
委员会颁给他奖状书,书里写道:“……,可见,如果教师 知道如何发现儿童的才能,并按照心理学的方法使其发展的 话,很明显,所有的儿童都会有进步。你的教学法是教育所
依据的根本法则更加明显……。儿童的进步不但影响初期的 学业,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
庄孤儿院的教育实验。
• 通过在孤儿院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本来营养不足、 道德不良、智力迟钝的儿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 不到几个月,这些孩子身体健康,性格活泼。这给了裴 斯泰洛齐极大的安慰,更增强了他的信心。
• 1775年,裴斯泰洛齐的举动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也得 到了贫民们的拥护。他为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激动不已, 因此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到1777年在校儿童人数达80名 之多。
成效颇著。后又在布格多夫、伊佛东创办学院,
进行简化教学实验。
• 1746年1月12日生于苏黎世。其父为医生,在他5岁时去世,
母亲和忠实的女仆巴比丽抚养和教育他,女仆的自我牺牲精 神使他终生难忘。幼时曾住在外祖父的村庄里,目睹农村破 产的境况和农民的悲惨遭遇,从小就对农民的疾苦深为同情。
在卡罗林学院学习时,受到卢梭的《爱弥儿》、《社会契约 论》的深刻影响,强化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高考物理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第15章 热学 第4讲 专题提升 充气、抽气、灌气、漏气模型

方式喷出。已知封闭气体初态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等,均为p0。打气筒每次可
以向桶内打入0.1 L气体。忽略桶内消毒液所产生的压强,整个过程可视为等温
变化。
(1)至少用打气筒向消毒器内打多少次气才能
使消毒液达到雾化要求?
(2)消毒人员计算过用打气筒向消毒器内刚好
打了140次气后,恰好能把桶内消毒液全部喷
完,试求原来桶内有多少消毒液。
1 0
则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1
解得
=
3
3
103
V=102 V0>V0
余
所以烧瓶漏气,剩余空气的质量与原来空气质量的比值为 =
总
0
=
102
。
103
本 课 结 束
质量”的问题。
3.灌气模型:将一个大容器里的气体分装到多个小容器中的问题也是变质
量问题,分析这类问题时,可以把大容器中的气体和多个小容器中的气体作
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即可将“变质量”问题转化为“定质量”问题。
4.漏气模型:容器漏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不断发生变化,不能用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求解。如果选容器内剩余气体为研究对象,便可使变质量问题变成
答案 (1)5 (2)9
解析 (1)设打气次数为n,初始时消毒器内气体体积为V=1 L
则以消毒器内气体和打入的气体整体为研究对象,初状态压强p1=p0
初状态体积V1=V+0.1 L·
n
末状态压强p2=1.5p0
末状态体积V2=V
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0×(V+0.1 L·
n)=1.5p0V
解得n=5。
2×105 Pa时就停止分装。不计运输过程中和分装过程中氧气的泄漏,求:
第四讲 革新科研思维与方法

(6)逐步提升创新水平 学习模仿—吸收转化---综合创新----独特创新----原始创 新。
(一) 解放科研思维
(1)坚定无限进化的科学发现信念 —更高、更深、更广、更优、更快、更强。
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多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 的变化。
术奠基人之一。 (突破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效果被认为受到光的波长限制,无法突破 0.2微米即光波长二分之一的分辨率极限 ,实现了从光学显微镜到能 探知纳米世界的超分辨率显微镜 的巨大转变。诺奖评价:“理论上 讲,如今没有什么物质结构小得无法研究。” )
A “以无为本”世界观(怎办看)的四个根本转变:
单一世界观向平行世界观的转变;实体世界观向关联世界观的转变;现实 世界观向可能世界观的转变[实在世界观向虚在世界观的转变。 因为所谓单一的、实体的、现实的、实在的有限对象世界只不过是对 应的平行的、关联的、可能的、虚在的无限对象世界的一种暂时的呈现形 态,对于存在其中的所有矛盾问题和发展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而对平行 的、关联的、可能的、虚在的无限对象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社会更好解决矛 盾和发展问题,走向真正自由状态的必由之路。
上下同位补对(东补西,北补南,东北补东南,西北补西男) 左右同位旋对(兑旋巽,震旋艮)
反者,道之动也。----《道德经》
小品版《白云黑土》 科学版《有限无限》
他说黑我说白,她装相我拆台。 他说YES我说NO,你怀疑我坚持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品农业到循环农业,从农药农业到生态农业, 从互联网农业到物联网农业
2. 朴实无华。 新日常生活风格的研究探索------ “身体哲学” (生理身体, 以身体之,身体力行)勃兴的支持。 “三回”:A.回归生活(研究的根本);B.回归常态(研究的对象);C.回归
《第4讲 水进出细胞的方式》(解析版)能力提升与真题过关

第4讲水进出细胞的方式的实例一、单选题1.洋葱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是指()A.细胞壁和细胞膜B.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细胞内的所有物质D.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答案】D【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由于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将细胞质挤成一薄层,所以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详解】ABCD、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023秋·广东清远·高一统考期末)下列有关细胞吸水和失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叙述不够准确合理的是()A.对农作物适时灌溉,可降低土壤溶液浓度,有利于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B.给病人打点滴时,为了加快药物在体内运输,可将药物溶于蒸馏水后输人体内C.一次性施肥过多,会造成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导致根部细胞失水过多D.利用高浓度的食盐水杀菌的原理是高浓度的食盐水可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答案】B【分析】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小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详解】A、水主要通过渗透作用被根系吸收,对农作物合理灌溉,降低了土壤溶液浓度,有利于作物对水分吸收,A正确;B、生理盐水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输液时,把药剂溶解于生理盐水中再给人注射,能维持人体渗透压的平衡,使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B错误;C、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的浓度过高,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有可能导致烧苗,C正确;D、高浓度的食盐杀菌防腐的原理是由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细菌失水过多而死亡,D正确。
故选B。
3.(2023春·云南红河·高一校考开学考试)黑藻可用作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黑藻叶片薄、叶绿体较大、便于观察,分布广、易取材B.供观察用的黑藻,事先应放在光照,室温条件下培养C.观察黑藻的细胞质流动时以液泡的运动为标志D.黑藻是观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良好材料【答案】C【分析】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热工测试04 第4讲 湿度测量

材料
电解质的溶液(常使用氯化锂) 电阻 某些高分子材料 电阻,介电常数 金属氧化物 电阻 毛发 长度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17
氯化锂电阻式湿度计
敏感
氯化锂具有强烈的吸湿性 在不同的空气湿度环境中 氯化锂中含水量不同
55 50 45 结晶线 50% 40% 30%
定量关系
可测
1.
通风要求
仪器周围障碍物离温度表球部半米以上。 操作者也应离开半米以上,在读数时近前。
2.
润湿纱布
观测前4~5分钟(夏季)或者14~15分钟(冬季) 用蒸馏水润湿纱布。 在观测前纱布充分湿润,但不滴水。
3.
通风器
转动4~5分钟之后读数。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10
干湿球测量湿度的应用
溶液除湿实验台的湿度测量
-20
测量步骤
形成露点 判断露点 测量露点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15
露点法
精度高 温度范围广
-40~100 ℃ 相对湿度1~2%
湿度范围广
采样气体洁净 电路控制要求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16
吸湿法
原理
在不同湿度的空气中,某些材料的某些物理性质将发生明 显变化。
物理性质→空气的湿度
湿球温度
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6
简单干湿球温度计
构造 同精度温度计两支、脱指纱布、蒸馏水
Pbs tw ts ( AB ) 100% Pb Pb tw 干球温度计示值 ts 湿球温度计示值 Pb 温度tw对应的饱和水蒸汽压力 Pbs 温度ts 对应的饱和水蒸汽压力 A 干湿球湿度计常数 B 大气压力
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复习第十章第4讲实验作图题课件

Ⅱ.实验室制备少量硫酸亚铁晶体的实验步骤如下:取过量洁 净的铁屑,加入 20%~30%的稀硫酸溶液,在 50~80 ℃水浴 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泡。将溶液趁热过滤,滤液移至试管中,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静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收集产品。
第4讲
(1)写出该实验制备硫酸亚铁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溶液过稀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反 应 时 铁 屑 过 量 的 目 的 是 ( 用 离 子 方 程 式 表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溶液趁热过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静置冷却一段时间后,在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讲
二、图形的基本画法 1.常用仪器图的画法 (1)标准画法。实验室中所用的仪器种类众多,大小各异, 但平面直视每个单仪器,它们都具有比较统一的比例形 体。如果要获得比较标准满意的图形,就必须掌握各种仪 器的体形比例,防止绘画过程中的高矮胖瘦现象。在绘制 时往往要借助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第4讲 科研规范

⑧在图像处理时,如果对整个图像进行亮度、对 比度或色彩平衡的校正,且不会模糊、消除或 歪曲原始图像所展示的所有信息,通常可以被 接受。但不应当为了强调或掩盖图像的某些部 分而对其进行欺骗性的或不当的处理,包括添 加、移除或移动对象,去除或模糊背景等。关 于图像处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应当参考不同学 科或学术出版单位的规范。在投稿时,应当指 明对图像进行过的电子处理。
③使用他人未正式发表的数据,必须事先征得数据所有者的 同意,并明确说明数据来源。
④如果在研究中需要收集人类受试者的可辨别的私人信息, 包括声音、图像数据等,应当事先征得相关人员或其监护 人的知情同意。如果是在公共场所通过自然观察收集信息, 而且不能预知使用相关记录会暴露个人身份或对其造成伤 害,则可以例外。
在合作研究和讨论科研问题中要共享信息,提供相关数据 与资料。
在向公众介绍科研成果时,要实事求是。
(3) 公正原则
对竞争者和合作者做出的贡献,应给予恰当认 同和评价。
进行讨论和学术争论时,应坦诚直率,科学公 正。
对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 予以承认。
不得以各种不道德和非法手段阻碍竞争对手的 科研工作,包括毁坏竞争对手的研究设备或实 验结果,故意延误考察和评审时间,利用职权 将未公开的科研成果和信息转告他人等。
数据保存
①应以严谨的方式保存数据。如果是书面记录,就要存放在
安全的地方;如果是计算机文件,就应备份,并注意将备 份的数据保存在安全处,备份数据应与原始数据分开保存, 并且定期为所保存的数据重新备份。
②原始数据Leabharlann 由产生这些数据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共同保
存。
③要慎重保存涉及机密或危险的数据。
④应做好数据保存相关事项的预先协议。
第4讲 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 物质的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某种物质分子的直径为2×10-10 m,假设将这种物质的分子一个个紧挨着排列,则在1 mm内可以排列5×106个分子。
知识点2 分子热运动2.雾霾是由PM2.5等有害扬尘大量弥漫在空气中造成的,其中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 的颗粒物。
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不属于(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分子热运动。
3.校门口新搬来了一个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快。
4.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D.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5.下列景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的是(B)A.柳絮飞扬B.桂花飘香C.落叶飘零D.烟波浩淼知识点3 分子间的作用力6.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D)A.分子之间有空隙B.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C.分子之间有引力D.分子之间有斥力7.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A)综合能力提升练8.泡绿茶时,水由无色变为绿色,这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冷水泡茶慢慢浓”,这一事实表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缓慢。
9.用如图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
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应是B(选填“A”或“B”)瓶。
根据B瓶内红棕色变淡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④(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10.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会做无规则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