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学分:3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教学基本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1.教学基本内容:(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22页
第三节 细 菌 分 类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一个基础方法。咱 们要认识、研究和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 也必须对他们进行分类。
分类学内容包括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分 组成个别: 分类、命名和判定。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23页
第三节 细 菌 分 类
分类(classification)是依据一定标准(表 型特征相同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 进行分群归类, 依据相同性或相关性水平排 列成系统, 并对各个分类群特征进行描述, 方 便考查和对未被分类微生物进行判定;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31页
第三节 细 菌 分 类
三、细菌分类和伯杰氏手册
20世纪60年代以前, 国际上不少细菌 分类学家都曾对细菌进行过全方面分类, 提出过一些在当代有影响细菌分类系统。 但70年代以后, 对细菌进行全方面分类、 影响最大是《伯杰氏手册》。所以该书 当前已成为对细菌进行分类判定主要参 考书。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32页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判定特征 和技术
鉴于微生物体形微小、结构较简单等特点, 微 生物分类和判定除了像高等生物那样, 采取传 统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特征之外, 还必须 寻找新特征作为分类判定依据。
在这方面微生物分类学家比动植物分类学家表 现了更高热情, 他们从不一样层次(细胞、分 子)、用不一样学科(化学、物理学、遗传学、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17页
三、rRNA次序和进化
2. 全序列分析法
寡核苷酸编目分析法, 只取得了16SrRNA分子大 约30%序列资料, 加上采取是一个简单相同性计 算方法, 所以其结果有可能出现误差, 应用上受 到一定限制。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主要仪器设备
通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X射 线衍色、核磁共振波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 激光显微镜等。 专用:阻抗测定、放射测量、微量量热计、 生物发光测量仪、药敏自动测量仪、自动微生物 检测仪。
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 DNA探针,PCR、DNA芯片、ELISA、免疫 荧光、放射免疫及全自动免疫诊断。 计算机的应用 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分类单位确定、选择 分类特征;特征资料收集;资料编码、标准化; 相似性数值聚类分析。 在线控制:pH、温度、时间、压力、搅拌 转速、溶氧、补料等。 图像处理、分析、三维模拟,资料存储。
菌株或品系(strain):同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 纯培养。模式菌株:按照命名法规的要求,当命名一 个新种时,需要指定一个菌株为这个种的命名模式。 群(group,series):某些微生物特性介于两 种微生物之间,不易区分,两个种及它们之间的微生 物统称为群。
2、分类单元的命名
每一种微生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专门名称。名称 分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俗名(common name, vernacular name);另一类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 称,即学名(scientific name)。 中国科学院命名(俗名) As1299―――――“1”表示细菌。 As2604―――――“2”表示酵母菌。 As3758―――――-“3”表示霉菌。 As4650――――――“4”表示放线菌。 As5604――――――“5”表示真菌。
噬菌体分型 根据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可将细菌分为不同的噬 菌型和利用噬菌体裂解作用的特异性进行细菌鉴 定。
3 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蛋白质是基因的产物,蛋白质氨基酸顺 序直接反应mRNA顺序而与编码基因密切相关。 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些同源蛋白质氨基酸比 较来分析不同生物系统发育的关系,序列相 似性越高,其亲缘关系愈近。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整理汇总
微生物考研名词解释汇总【20XX年】1.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2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负染色(negative staining):染料使背景颜色加深而样品没有着色的染色法。
【2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2013、2007)3.糖被(glycocalyx):指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糖被有数种:1.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
2.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
3.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粘液层。
4.包裹在细胞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为菌胶团。
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宿主免疫活性细胞的吞噬。
荚膜的功能:1、保护作用2、贮藏养料3、保护屏障4、表面附着5、信息识别6、堆积代谢物【3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域功能】4.PHB(poly-β-hydroxybutyrate,聚β-羟丁酸):PHR是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
是细菌独有的可作为医用材料。
【3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域功能】5.原养型微生物(prototroph):与自然发生的同种其他个体一样,具有相同营养需求的微生物。
【4章微生物的营养】6.基因转位(group translocation):物质通过载体帮助,在一个较复杂的运输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的跨膜主动运输,被运输物质在该过程中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4章微生物的营养】(2013、2011、2009)7.对数生长期(logarithmic phase):微生物经过延滞期后,以最大的速度进行生长和分裂至微生物数量呈对数增加的时期。
在对数生长期微生物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增加,微生物呈平衡生长。
(也称指数生长期或指数期。
)【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2013、2010)8.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使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转变成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群体细胞的培养方法称为同步培养。
721生物综合一考试大纲
基因,中心法则,复制的基本规律,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DNA生物合成过程,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DNA的损伤(突变)与修复。
9.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复制与转录的异同点,转录模板,RNA聚合酶,模板与酶的辨认结合,转录过程,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0.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动物进化基本原理
生命的起源,动物进化的例证,进化理论,动物进化型式与种系发生,物种及其形成。
5、动物地理分布
生物圈的概念、演化、特点和意义。动物的栖息地、分布区的形成及特点,及其制约因素。动物的分布,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6、动物生态
生态因子的概念、组成分类及各因子对动物的影响。种群的概念、特性、增长及调节。群落的概念、特性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转。环境保护。
7、能量代谢与体温
掌握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熟悉能量代谢的计算方法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机体散热方式。重点掌握能量来源和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
8、尿的生成与排出
掌握肾小球的滤过机能和肾小管的分泌与重吸收机能。熟悉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重点掌握尿液的生成过程。
9、神经系统
掌握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及特点;中枢抑制;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脊休克、腱反射及肌紧张的形成;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及其受体;条件反射的建立。熟悉神经递质的概念和种类;脑干的抑制区和易化区;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的功能;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睡眠。重点掌握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方式及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脊休克与牵张发射。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及其受体。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总1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1201022.课程名称:微生物学3.学时/学分:51学时/3学分4.开课系(部)、教研室:生命科学系、生物工程教研室5.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6.面向对象:生物工程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
以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微生物还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而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微生物学通常在基础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先行课程之后开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奠定了基础。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3课时)(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发展;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教学具体内容1.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课时)2.微生物科学(1课时)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及其分科3. 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1课时)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学的奠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展望我国微生物学发展的概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2.难点: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第11章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生物特征的相似程度 将其分群归类。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150万,其中微生物超过10万种, 而且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生物分类的二种基本原则:
(参见P313)
a)根据表型(phenetic)特征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 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 物亲缘关系为目标; b)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 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 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
------------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 ------------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
2.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
1)在所需研究的种群范围内,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
2)在所有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
上个世纪60-70年代:
(参见P314)
分析和比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特别是
蛋白质、RNA和DNA这些反映生物基因组特征
的分子序列,作为判断各类微生物乃至所有 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指征。
分子计时器(molecular chronometers) 进化钟(evolutionary clock)
1.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 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 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 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
b 进化距离,即任意两个生物RNAs 间非同源序列的比例
(参见P317) 2. 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signature sequence)
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特别是采 用计算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异的 特征性寡核苷酸序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列位 点上出现的单碱基印记。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03
生物信息学方法将有助于发现 新的进化规律和模式,为进化 生物学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见 解。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微生物的进化关系分析
进化关系分析主要关注不同微生物种 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和相似性,通过比 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法来研 究。
VS
进化关系分析有助于揭示微生物种群 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对于理 解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具 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的进化速率和方向
进化速率是指பைடு நூலகம்种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序列、形态特征等发生变化的速度,而进化方向则是指物种在进 化过程中所呈现的趋势或路径。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目录
• 微生物的进化历程 • 系统发育学的基本概念 •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 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的应用 • 微生物进化系统发育的未来展望
01
微生物的进化历程
微生物的起源
生命之源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大约在35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目前普遍认为,微生物是通过自我复制的分 子逐渐演化而来,这一过程发生在地球的原始大气和海洋环境中。
微生物鉴定
通过比较未知微生物与已知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种群,为疾病 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依据。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生态位分析
微生物群落分析
通过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揭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的基因序列,了解微生 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为环境保 护和生物修复提供指导。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 术,通过比较不同微生物的基因序列、 蛋白质序列等分子标记来推断它们的进 化关系。
常用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包括基因序列 比对、系统发生树构建等,这些方法能够揭 示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径。
(完整版)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微生物学》授课大纲学时数: 72讲课:72学制:四年制本科适合专业:生物科学有关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以取代的重要作用的学科,故本课程分为理论解说和实践授课两大部分(实验部分还有授课大纲)。
理论课授课主要解说微生物发展的历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和代谢特点、遗传规律、生态、传染与免疫和系统分类等内容。
(二)课程的任务:本课程主要面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讲课,是专业必修课。
经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化、生长生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判断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互有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认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课程关系亲近,应在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进步行学习,并为今后专业课,如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确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一)第一章绪论一、本学期的授课安排二、微生物和你三、微生物学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五、 20 世纪的微生物学六、 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授课基本要求:学习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必定第一认识什么是微生物、主要种类、特点、发展情况、研究意义等等。
本章要修业生在联系本质的情况下掌握微生物的见解、特点,并提起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
主要知识点与重点:微生物的见解、类群及特点。
(二)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一节微生物的分别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四、单细胞(孢子)分别五、选择培养分别六、微生物的珍藏技术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第三节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一、细菌和古菌二、真菌三、藻类四、原生动物授课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即无菌技术、纯种分别技术、培养技术及显微镜技术。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
系统发育树的解读
物种分类
01
系统发育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
进行正确的物种分类。
生物进化历程
02
系统发育树揭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进化
的规律和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03
通过系统发育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
化过程,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01
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如工业废水排
放可能影响水生微生物群落结构。
02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自然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和进
化。
03
农业活动与转基因生物
农业活动中使用农药和转基因生物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改
变其进化轨迹。
THANKS
病原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其致病力增强或传播 方式改变,从而引发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疾病更难治疗。
耐药性进化
微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发展出对抗生素等药物的耐药性,使得一 些常见的感染病变得难以治疗。
共生微生物进化
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和谐共存,其进化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状况,如肠 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可能影响人体消化、免疫等方面。
微生物的进化机制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微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 基因和性状,使微生物能够适应新的环境。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也是微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基因重组,微生物 可以获得新的遗传物质,从而产生新的性状和适应性。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微生物进化的关键机制之一。在自然环境中,只有适应 环境的微生物才能生存和繁殖,从而推动微生物的进化。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界(Kindom):真菌界 门(Phyllum):真菌门 纲(Class):子囊菌纲 目(Order):内孢霉目 科(Family):内孢霉科 属(Genus):酵母属 种(Species):啤酒酵母
(二)种的概念
在微生物中,种的定义是很难下的。至今还找不 到一个公认的、明确的种的定义。 种的定义: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是一大群表型 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 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 新种(species nova,sp. nov或nov sp.):是指权 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 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如北京棒杆菌AS 1.299,新种(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 sp.nov AS 1.299)
“subsp”)或变种(variety,简称“var”,) 时,学名应三名法拼写。
学名 = 属名+种名加词 + 符号subsp或var + 亚种和变种的加词
排斜体 排正体(可省略) 排斜体(不可省略)
例: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
禽流感病毒
照片中的蓝色部分就是H5N1禽流感病毒, 下面的红色部分则是健康人体细胞,照片 显示H5N1正在攻击健康的细胞。
• H和N都是指病毒的糖蛋白(蛋白质),一种糖蛋白 叫血凝素(HA),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A)。 这两种糖蛋白容易发生变异。 • 根据糖蛋白变异的情况,HA分为H1—H15十五个不 同的型别,NA分为N1—N9九个不同的型别。 • 其中H5与H7为高致病亚型。
4.菌株(strain)
菌株:又称品系,表示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 (或单个病毒粒)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 一切后代。 菌株===纯培养物===纯分离物 菌株===克隆 菌株的名称,可随意确定,一般可用字母加编号 表示,字母多表示实验室、产地或特征等的名称, 编号表示序号等数字。 例如:大肠埃希氏菌的两个菌株 E.coli K12 基因组已于1997年发表 E.coli O-157:H7 基因组已于2001年发表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一、名词解释:01.系统学(systematics):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及其分类和演化关系的科学。
分子系统学是检测、描述并揭示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及其演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了群体遗传结构、分类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等领域。
02.系统树: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支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支的图型也称为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03.分子系统树: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树称为分子系统树。
04.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是一门按微生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例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其具体任务有三,即分类、鉴定和命名。
05.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文献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和理性的思考,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
即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
06.鉴定(identification):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对其知类、辨名的目的。
即解决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问题07.命名(nomenclature):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确定一个新学名的过程。
08.培养物(culture):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
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如果某一培养物是由单一微生物细胞繁殖产生的,就称之为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09.菌株(strain):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10.标准菌株:指能代表这个种的各典型性状的一个被指定的菌株。
(NEW)沈萍《微生物学》(第8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3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第7章 病毒第8章 微生物遗传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10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第13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第14章 感染与免疫第15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1柯赫提出的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是( )。
[武汉科技大学2019研]A.巴斯德原则B.柯赫定律C.菌种原则D.免疫原理【答案】B【解析】柯赫在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①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④配制培养基及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2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发明者是(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巴斯德B.柯赫C.列文虎克D.别依林克【答案】B3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C源B.N源C.生长因素D.A,B,C都提供【答案】D【解析】牛肉膏富含水溶性糖类、有机氮化合物、维生素、盐等,可以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和生长因子。
4某种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 )。
[沈阳农业大学2019研]A.拮抗B.共生C.寄生D.捕食【答案】AB项,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相互有利,二者之间是一种专【解析】性的和紧密的结合,是协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
C项,寄生指一个种群对另一种群的直接侵入,寄生者从寄主生活细胞或生活组织获得营养,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
D项,捕食指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完全吞食,捕食者种群从被食者种群得到营养,而对被食者种群产生不利影响。
804《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2
804《普通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普通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学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相关内容,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生物学类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类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相关内容,内容比例为植物学50%、动物学20%、微生物学30%。
植物学部分:1、绪论了解和掌握植物范畴的界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
2、植物细胞了解和掌握细胞的概念;植物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发展;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壁、胞间连丝、原生质体、原生质、质膜、内质网、细胞核、线粒体、质体、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圆球体、微体、细胞骨架、微管、微丝、液泡及细胞内含物);植物细胞周期(间期G1、分裂期S、间期G2和有丝分裂期M等四个时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征与区别;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3、植物组织了解和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和分泌组织)。
4、植物种子和幼苗了解和掌握种子的构造与类型;种子休眠机理与萌发条件;幼苗出土类型及其在生产播种中的指导意义。
5、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1)了解和掌握根的生理功能;根的外部形态;单、双子叶植物初生根的结构特征、根的增粗生长与次生结构特征;侧根的生长发育;内皮层和中柱鞘的功能;根的生长特性及其与农林业生产的关系;根瘤与菌根的含义。
(2)了解茎的功能;茎的形态结构特征(节、节间、叶腋、腋芽、顶芽、叶痕、维管束痕、皮孔、芽鳞痕);芽的类型;分枝方式(二叉分枝、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和假二叉分枝)及其在生产中的意义;茎尖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特征;双子叶木本植物茎的木材三切结构特征;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NEW)沈萍《微生物学》(第8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第3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4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第7章 病毒第8章 微生物遗传第9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10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第11章 微生物的生态第12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第13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第14章 感染与免疫第15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选择题1柯赫提出的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是( )。
[武汉科技大学2019研]A.巴斯德原则B.柯赫定律C.菌种原则D.免疫原理【答案】B【解析】柯赫在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①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④配制培养基及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2菌种的分离、培养、接种、染色等研究微生物的技术发明者是(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巴斯德B.柯赫C.列文虎克D.别依林克【答案】B3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
[中国计量大学2019研]A.C源B.N源C.生长因素D.A,B,C都提供【答案】D【解析】牛肉膏富含水溶性糖类、有机氮化合物、维生素、盐等,可以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和生长因子。
4某种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 )。
[沈阳农业大学2019研]A.拮抗B.共生C.寄生。
微生物分类的三域学说鉴定依据
5. 三域学说的意义
五界分类系统的依据主要为营养方式、形态和 细胞结构。 三域学说主要根据遗传特性 研究意义: 三域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 分界的划分进行了新的探讨 对于研究生明的起源和生物进化也具有重要科 学价值。
理解真核生物起源的内共生学说 地球上所有生物有同一祖先 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 与宿主发生内共生关系,后演变为线粒体 好氧细菌被变形虫状的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 经过长期共生能成为线粒体 蓝藻被吞噬后经过共生能变成叶绿体
2. 三域学说的建立
Carl Woese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 C.R.Woese(伍斯)等人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 物进行16s和18srRNA的寡核苷酸测序 并比较其同源性水平后,提出了一个与以往各种 界级分类不同的新系统,称为三域学说(Three Domains Theory) “域”是一个比界更高的界级分类单元,过去曾 称原界。三个域指的是细菌域(以前称“真细菌 域”)、古生菌域(以前称古细菌域)、和真核 生物域
高等动植物化石资料丰富,可根据形态学、比较 胚胎学等进行分类 微生物个体小,形态简单,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变 异,有些种类缺少有性繁殖,化石资料少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要按微生 物的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分类 单元或分类群的科学
分类,建立分类系统 鉴定是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 生物的各种形状特征,查找分类系统,确定其在 系统中的位置,达到知类、辨名的目的 命名是为一个新发现的微生物,按照国际命名法 ,给予一个新的学名 分类是宏观战略工作,鉴定是细微工作,命名是 重新总结
The Three-Domain Syste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种: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 他类群的菌株有明显的区别。
二、微生物的命名
命名:给予菌种一个科学名称。菌种的学名是 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命名的国际学术 界公认,并通用的名称。
双名法,由二个拉丁字或希腊字或拉丁化了的其它文字
组成,一般用斜体表示
属名在前,一般用拉丁字名词表示,字首字母大写 种名在后,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全部小写
不同分为不同的噬菌型等
菌株与型的区别:
菌株之间不存在鉴别性特征的差异,命名不同的菌株无需分类学
依据, 不同型的细菌之间存在鉴别性特征的差异,命名或鉴定不同的型 高等生物中,“生殖隔离”被看作是区分物种的标准 必需有分类学依据。
4)种(species): 物种,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
高等生物中,“生殖隔离”被看作是区分物种的标准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生物特性的特征的相似程度 将其分群归类。
地球上的物种估计大约有150万,其中微生物超过15万种, 而且其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生物分类的二种基本原则 a)根据表型(phenetic)特征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这种 表型分类重在应用,不涉及生物进化或不以反映生 物亲缘关系为目标; b)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 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 统发育的分类系统。
第二节 细菌分类
分类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要认识、 研究和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也必须对它们进行分类。
分类学涉及三个相互依存又有区别的组成部分:
分类、
命名、
鉴定
分类(classification):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 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 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 微生物进行鉴定;
第十章 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
第一节 进化的测量指征 第二节 细菌分类命名概述 第三节 细菌分类鉴定技术
地球形成,大约46亿年前;
大约35亿年前,通过“前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
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主要是些类似简单杆状 细菌的原始生物。
漫长的进化历程
千姿百态的生物种类
形成于35亿年前的微生物化石
形成于8.5亿年前的微生物化石
主要是些类似简单杆状细菌的原始生物
20亿年前以后的岩石中的微生物的化石形态多样性明显增多
形 成 于 10 亿 年 前 的 微 生 物 化 石
形态上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蓝细菌, 进行不产氧光合作用的光能自养 菌,及化能无机营养的硫细菌。
形态上类似于现代的绿藻(真核生物)
最原始的生命
三、rRNA和系统发育树
1. rRNA的顺序和进化
培养微生物
提取总的DNA作为模板 PCR反应扩增16SrDNA片段
rDNA序列测定 分析比较
微生物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特征序列或序列印记(signature sequence)
通过对r RNA全序列资料的分析比较(特别是采用计算 机)发现的在不同种群水平上的特异特征性寡核苷酸序 列,或在某些特定的序列位点上出现的单碱基印记。
各种微生物形成的菌落特征
菌落或菌苔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
电镜下的大肠杆菌(示鞭毛)
二、生理生化特征
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
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
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
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
营养类型;
伯杰氏手册
《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细菌学教 授伯杰(D.Bergey)(1860-1937)
1957年第七版后,由于越来越广泛地 吸收了国际上细菌分类学家参加编写 (如1974年第八版,撰稿人多达130多 位,涉及15个国家;现行版本撰稿人 多达300多人,涉及近20个国家),所 以它的近代版本反映了出版年代细菌 分类学的最新成果,因而逐渐确立了 在国际上对细菌进行全面分 类的权威地位。
特征序列有助于迅速确定某种微生物的 分类归属,或建立新的分类单位。
2.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的系统树称为系统发育树, 其特点是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 系。
分枝的末端和分枝的连接点称为结,代表生物类群,分枝末端的 结代表仍生存的种类。系统树可能有时间比例,或者用两个结之 间的分枝长度变化来表示分子序列的差异数值。
(根据现有系统确定未知微生物分类归属的过程)
主要以细菌为例介绍微生物分类、命名和鉴定的有关知识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根据Carl Woese的 理论,现在还在界 之上使用域(domain)
(把全部生物先分为 古生菌域、细菌域和 真核生物域, 域下面再分界。)
常用的细菌分类学术语:
1)培养物(culture):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如微
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
2)菌株(strain):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
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
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
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 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一、形态学特征
培养特征、 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 特殊的细胞结构、 运动性、 等等 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a)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和具有特殊 形态结构的细菌; b)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表达,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
漫长的进化历程
千姿百态的生物种类
今天仍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种类, 彼此之间都有或远或近的历史渊源。
进化(evolution):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其遗传系统随时间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在大多 数情况下,导致生物表型改变和对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系统发育(phylogeny):各类生物进化的历史。
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是最常用 的细菌分类、鉴定指标
在以实用为主要目的表型分类中,生理生化特征往往是细菌分类鉴 定的主要特征。肠道菌科细菌属和种的分类鉴定就是如此。
不同微生物的不同重点鉴定指标
霉菌等形体较大的真菌——以形态特征为主 放线菌和酵母菌——形态和生理特征并用 细菌——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等指标 病毒——电子显微镜、生化、免疫、致病性
Carl Woese
1 生物大分子作为进化标尺依据
为什么蛋白质、RNA和DNA序列可以作为进化的分子计时器? 进化速率恒定 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 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 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 ------------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 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 ------------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
二、RNA作为进化的指征
16S rRNA被普遍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 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 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又有中度保守和高度变化 的序列区域,因而它适用于进化距离不同的各类生物亲缘关系的研究; 3)16SrRNA分子量大小适中,便于序列分析; 4)16S rRNA的基因(16S rDNA)在细胞中含量大(约占细胞中RNA 90%),也 易于提取; 5)16SrRNA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真核生物中其同源分子是 18SrRNA)。因此它可以作为测量各类生物进化的工具。
与氧的关系;
与盐的关系; 对温度的适应性; 对渗透压的适应性; 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等 对pH的适应性;
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等: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碳源利用实验; 糖发酵实验;
由此产生的生化试验还有:甲基红试验(methyl red test,简称MR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 靛基质试验(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硝酸盐还原 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氧化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 验等。
a)由于微生物可利用的形态特征少,很难把所有 生物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比较;
b)形态特征在不同类群中进化速度差异很大,仅 根据形态推断进化关系往往不准确;
六、七十年代以后:
分析和比较生物大分子(蛋白质、RNA和DNA)的结构特征。
分子计时器 进化钟
判断各类微生物乃至所有生物的进化关系
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
细菌鉴定的主要步骤:
1、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2、测定一系列必要的指标;
3、查找权威性鉴定手册,确定细菌分类地位。
从不同层次(细胞的、分子的),用不同学科(化学、物理
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技术方法来研 究和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细胞、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从中 发现的反映微生物类群特征的资料。
2 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
1)在所研究的种群范围内,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 2)在所有的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 3)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区,要求所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 能严格线性排列,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
4)分子上序列的改变(突变)频率应与进化的测量尺度相适应
大量的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 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
随着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人们发现
生物在进化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很多 科学家都认为不能仅靠对16SrRNA的序列比较来确定生物 之间的亲缘关系,还必须借助各种信息对这个进化树进行 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