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教案.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11.强项令》word教案 (5).doc
教学重点
读课文,掌握有关《后汉书》及范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感受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
二、探疑互动。
1、组织学生交流《后汉书》及范晔的相关知识并概括总结要点。
交流预习中收集的资料:
1、《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 十列传及八
激趣,明确教学重点。
3分钟。
交流收集的资料,培养信息整合能力。
7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2、朗读课文。
志,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 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的最大局限就是丢掉了《史记》重视农民起义的传统,对黄巾起义持否定态度。黄巾起义为东汉末的大事,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张角弟兄,竟不为立传。他们的事迹,只附在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
2、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 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 《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2、熟读第一段,背诵。
1、完成听写。
2、教师提示每句的第一个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完成。
落实本堂课教学重点。
10分钟。
强项 令
范晔
一、文学常识
二、生字
三、通假字
教学后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强项令》。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 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强项令》的文本。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工具。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和理解。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景。
(2)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探究学习(1)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交流和讨论。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2)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句子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坚持正义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强项令》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深入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提问、讨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考。
3.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强项令》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强项令》教学设计-教育文档
强项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中国历史上“清官”有哪些?俗话说“打狗看主人”,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县令,竟敢当街拦住皇帝姐姐的车驾,欲将无故杀人而藏于车中的凶手当街“格杀”。
他是谁,他的命运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硬脖子县令。
2.释题:刚强不肯低头。
简介作者、出处。
3.师范读课文、生读课文、齐读课文。
4.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课文大意,有不懂字、词、句提出来,共同解答。
5.找同学翻译课文,复述课文,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讲述了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洛阳县令董宣秉公执法,面对湖阳公主的包庇行为,光武帝的强权统治,誓不低头,获得了人们的赞誉,也改变了光武帝的看法,死后得到厚葬。
)6.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先交代事件的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写事件高潮,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
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由是搏击豪强……桴鼓不鸣董少平。
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二、整体感知。
第一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
董宣疾恶如仇的性格,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
强项令教案 《强项令》教学设计(4篇)
强项令教案《强项令》教学设计(4篇)强项令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
2.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3.学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4、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重点:1.了解有关董宣的故事,进而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吏**。
2.学习用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难点:了解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一、预习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
2.读准下列加点的字音。
第一课时范晔(yè)陈留圉人(y)骖乘(cánshàng)以头击楹(yíng)枹鼓不鸣(fú)臧亡匿死(cáng)因敕(chì)艾绶(shòu)二、导入新课。
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讲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古代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习《董宣执法》,了解古代社会的法制状况。
三、正课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比照阅读。
对照课文,根据下边注释,大体了解本文叙述的故事。
①征:征召。
②苍头:家奴。
③主:公主的简称,这里指湖阳公主。
④骖乘:陪乘。
⑤驻车叩马:拉住车马。
驻(zhù),停留。
叩(kòu),拉住,勒住。
⑥大言数主之失: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
大言,大声说。
数,列举罪状或过失⑦*:打死。
格,击打。
⑧菙杀:用鞭子打死。
菙(chuí)行刑的鞭子或棍子。
⑨良人:*民,百姓。
⑩理:治理。
11楹:柱子。
12盖:覆盖。
13谢主:向公主谢罪。
谢,认错。
14顿:叩头。
15据:按,撑。
16臧亡匿死:隐藏逃亡犯和**犯17敕(chì)(**)命令。
18臧(cáng)隐藏。
现在写作“藏”。
19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
强,硬。
项,脖子。
20悉:全,全部。
21班;分发。
22搏击;捕捉打击。
23震栗:害怕得发抖。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精选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之《强项令》(精选3篇)《强项令》记叙了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中学课文《强项令》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导入: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
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三、串讲课文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
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
解词: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
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
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解词: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
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一、串讲第二段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1.强项令》word教案 (4)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识记实词。
4.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5.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 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2、以 教师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
一词多义。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整理:
⑴征:征召。
⑺、因此,(他)捕捉打击土豪列强,(那些人)没有一个不害 怕得发抖。
落实教学重点。
12分钟。
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三、解疑归类。
这堂课我们要结合注释识记文章中的重点实词,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掌握这篇文章中的一词多义。在此基础上你就可以流畅的疏通文字了,相信你一定可以认识一位
⑾楹:柱子。
⑿盖:覆盖。
⒀谢主:向公主谢罪。谢,认错。
⒁顿:叩头。
⒂据:按,撑。
⒃臧亡匿死: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
⒄敕(chì)(皇帝 )命令。
⒅臧(cáng)隐藏。现在写作“藏”。
⒆强项令: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 ,硬。项,脖子。
⒇悉:全,全部。
完成练习。
积累实词,落实教学重点。
15分钟。
掌握一词多义。
⑶、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他(看到车马),就拦 住车马, 用刀在地上比画着,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喝叱(那)家奴下车,因而(能)打死他。
⑷、陛下圣明德政(才能)复兴,但是纵容家奴杀害(无辜)百姓,将凭什么治理天下呢?
⑸、董宣不顺从,勉强使他跪下,董宣两手撑在地上,始终不愿意低头。
⑹、公主说:“您是平民百姓时,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门前。”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代故事,不加以议论。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解题思路。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的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文化知识。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3.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与其他文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评价:结合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强项令》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强项令》的背景知识、解析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合作探讨课文主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强项令》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朗读、默读等阅读方法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文学常识的掌握,如作者背景、创作背景等。
学生朗读、默读等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纸质教材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背景知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惑。
4.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6 小结与布置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相应的作业,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2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强项令》全文。
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能够理解并描述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和复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强项令》,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正义的追求。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强项令》是《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主要讲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和悲惨结局。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和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中的课文文本。
使用相关的图片、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楚汉战争的背景,引起学生对项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项羽为何被称为“强项令”。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他在战争中的表现。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4 表达与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评价标准:阅读理解测试的评价标准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结构的分析。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项羽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报告。
学生可以参加班级或学校的历史知识竞赛,展示自己对项羽的了解。
5.2 活动目标:通过研究和报告,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和表达能力。
通过参加竞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项羽的案例,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历史影响。
《强项令》教学设计
《强项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强项令》的背景和内容。
2.分析《强项令》中的重要论点和观点。
3.能够运用《强项令》的理念来探讨个人兴趣和优势。
教学重点:1.分析《强项令》的论点和观点。
2.运用《强项令》的理念来探讨个人兴趣和优势。
教学难点:1.运用《强项令》的理念来探讨个人兴趣和优势。
教学准备:1.《强项令》的文本材料。
2. PowerPoint或白板和笔。
3.学生纸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强项”,并分享给全班。
2.引入《强项令》的背景,并提出引导性问题:“你认为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强项?”第二步:分析《强项令》(40分钟)1.引导学生读一遍《强项令》的文本材料,指导他们理解文本的大致内容。
2.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和分析《强项令》中的重要论点和观点。
3.每个小组指定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
第三步:探讨个人兴趣和优势(40分钟)2.让学生分成小组,分享和讨论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优势,并探讨如何运用《强项令》的理念来发挥自己的优势。
3.每个小组挑选一个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四步:总结评价(10分钟)1.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强项令》的重要论点和观点。
2.提醒学生,要运用《强项令》的理念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
3.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挥个人兴趣和优势。
扩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庭作业中进一步思考和实践《强项令》的理念。
2.邀请一些成功人士来学校分享他们如何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3.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他们个人兴趣相关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专长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强项令》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和优势,并运用理念来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加深了对《强项令》的理解和运用。
但是本节课在设定个人兴趣和优势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强项令》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司马光的生平和思想。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领会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解释。
2. 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 讨论和思考: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3.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一些复杂句式的分析和翻译。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讨论法: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法: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司马光的生平和思想。
2. 课文朗读和翻译: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解释。
3. 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4. 讨论和思考: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总结和作业布置:对课文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
4.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课文朗读和翻译:15分钟3. 分析文章结构:20分钟4. 讨论和思考:15分钟5.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1.强项令》word教案(4)
《第11课强项令》教案 2 课题:强项令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2
课时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
知
识
与
技
能
积累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
从字、词、句入手疏通文意。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感受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
教材分析
教
学
重
点
积累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
学
难
点
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目
的、时间分
配等)
3. 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 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激趣,明确目标。
3分钟。
5. 课文在塑造董宣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6.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采用过这样写法(侧面烘托)的篇章?请举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清廉的优秀品质,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
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课文语言精练、详略有致。
作者在记叙故事过程中客观地交代故事,不加以议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1.强项令》word教案(3)
《第11课强项令》教案 3
"
课题:强项令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3
课时
总课时数:
教
学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提高学生阅读
分析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
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欣赏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感受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
值观
教材分析
教
学
重
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
学
难
点
了解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应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
(教学目
的、时间分
配等)
二、探疑互动。
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以下
复习上堂课内容。
激趣,明确教学重点。
3分
在教师提问
后思考、讨论回答
钟。
理解文
章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问题。
:
1、归纳段意
2、找出“董宣执法”这一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答:
1、第一段:
记叙了“董宣执
法”的故事。
第二段:
记叙了董宣去世
后家中贫困的景
况。
2、起因:湖
18分
钟。
[总结范文]强项令教案6则
[总结范文]强项令教案6则强项令教案强项令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述方法。
2.理解故事资料,分析人物形象。
潜力目标:透过讨论、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情感价值观:帮忙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
难点分析1.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此刻的“法”与“执法”不同。
2.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透过对问题的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重点分析1.采取合作、讨论等形式,把握人物形象;同时可透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2.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透过新旧知识相融合,学习写作方法;合作讨论,把握人物形象;古今社会生活相联系,透过探究,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熟悉课文,查找资料,准备小组表演。
教学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指导复述1.回顾旧知2.诱思导学2.思考探究3.组织讨论3.讨论发言4.探究学法4.辐射练习5.指导写作5.片断练习一、情境导入播放多媒体贪官“李真伏法记”透过“贪官李真”的录像,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
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使表现资料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参与学习兴趣和热点,结合现实,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加以拓展,认识到“为官刚正,执法严峻”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2.复述课文3.那么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找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遇到疑难,可相互讨论。
二、新课诱思导学出示展思考题,学生直观、形象的参与学习。
采取合作讨论等应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住董宣人物的事迹,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从这些事迹中显现出来的。
例如: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等等。
分小组讨论1.光武帝对董宣前后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个故事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他的变化2.董宣为什么要“大言数主之失”?3.课为什么称董宣为“强项令”?4.汉光武帝为什么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这对表现董宣的品质有何作用思考回答:因为刘秀发现,董宣死后,是用布做的被子盖尸体,只有妻子和儿子在相对哭泣,只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家境十分贫困,由此可知,董宣生前十分廉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强项令
范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重点)
2、了解董宣人物性格,学习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公正、廉洁的品质。
2、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难点)
教学突破:
教学中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采用合作讨论等形式疏通文意,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联系古今社会生活,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探究,帮助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有句话叫“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出了百姓对为官者的要求和期盼。
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官才是称职的官,才是好官呢?(学生回答)那么东汉的董宣是怎样用他的言行来诠释“好官”的概念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强项令(板书课题)董宣的世界。
二、相关简介:
1、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博览经史,精通音律,尤善为文,著有《班超传》、《张衡传》等,最著名的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的《后汉书》。
2、《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三、指导初读:
1、请先自读一遍课文。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标注生字词读音。
)
2、请互相讨论自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也可请教老师。
(小组互读,纠正读音,质疑问难。
)
3、小组讨论,共同译文。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集中质疑,解疑。
)
四、验收效果:
1、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掌握下列字音:圉、匿、箠、楹、敕
(2)、解释划线字词:
后特征为洛阳令()臣不须箠()
使宣叩头谢主()由是搏击豪强()
宣悉以班诸吏()妻子对哭()
2、观看PPT课件5-9,进一步理解文意,请划出“董宣执法”这一故事情节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可相互讨论)
3、归纳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
(可相互讨论)
五、指导朗读:
在对课文情节有所了解,对课文中的词句也基本掌握之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来:字音要读准,节奏要分明,语调要抑扬。
多听多思,自由朗读。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为复述故事作准备。
2、现实社会中的我们应如何看待董宣“格杀”家奴一事。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合作疏通文意,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初步感受到了董宣的那种凛然正气,愿他的这种精神能留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的身上。
第二课时
一、指导复述: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强项令》,请大家先齐读一遍文章,然后复述“董宣执法”的故事。
(强调细节,可让一位同学完整复述,也可让四位同学分别复述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均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发挥。
)
二、诱思导学:
(一)、自主学习:
请独立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董宣为什么被称作“强项令”?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2、课文反映了董宣的哪些优秀品质?采用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预设:不畏权贵,执法严明,清正廉洁,语言动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合作探究:
请思考、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
1、汉光武帝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从哪些字眼看出来?你怎样看待他的这些变化?
预设:汉光武帝对董宣先是“怒”,表现在“召宣,欲箠杀之”。
接着听了董宣的陈述后,改为“笑”,表现在“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
最后,董宣死后,他“伤”,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运用了对比手法)由此可看出刘秀这个皇帝还是比较开明,知错能改,爱惜人才的。
“怒”也许是为了顾及他那骄横,仗势欺人的姐姐的面子。
2、由湖阳公主包庇家奴杀人的情况,可看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怎样的?
预设:可见当时的法制不健全,权贵们可以无视律法,甚至可以草菅人命,并且不受法律制裁。
刘秀起初也不以为然,直到董宣冒死陈言,才改变了看法,
要“圣德中兴”。
3、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你对此有何看法?
预设:董宣此举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贵族阶级拥有特权,他们犯了法,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如果依照法律程序,湖阳公主一定会百般阻挠,包庇自己的家奴,对董宣的执法造成困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董宣未经审判杀了公主的家奴,伸张正义,这是可以理解的。
4、董宣未经审判就“格杀”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请说说在当今社会,能否这样?
预设:当今社会的“法”与“执法”与古代的不同。
古代执法审判、执行多由县令施行。
当今法律分公安、检察、法院三个部门,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公安局是侦查机关,检察院是公诉、监督机关,法院是审判机关。
刑事案件首先要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是纪检机关立案侦查),侦查终结后提交检察院,检察院根据证据、情节和后果决定是否公诉,若提起公诉,就由法院进行审判。
三、拓展延伸:
生活在法制社会且应有正义感的同学们,如果现在遇到不法之事,请说说你们该做些什么?将来的你如果成了一位执法者,又该怎么做?
预设:现在若遇到,应向相关部门举报,使其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法律意识,不要意气用事,做知法守法的好学生……
将来若是执法者,应不畏权,不徇私,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牢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人民的好公仆……
四、课堂小结:
积累知识增加技能积极探究学会欣赏学法守法理智做人
五、作业布置:
1、课文第一段是从()面来写董宣的,通过对他的()描写,并且运用()和()的手法,写出了他的()的性格;第二段从()面写出他的()品格。
2、请写一个小片断,运用侧面描写来介绍一个人,要能够准确体现这个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