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合集下载

你怎样看待啃老的现象 辩证看待“啃老”现象

你怎样看待啃老的现象 辩证看待“啃老”现象

你怎样看待啃老的现象辩证看待“啃老”现象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因此,有专家称,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鞭策作用。

网友却表示:“真心不想啃老,现在就业难、房价高、物价涨,不啃老‘压力山大’。

”随着年轻一代所承受的生活压力的增大,类似啃老的现象可能会日渐普遍、见怪不怪,甚至不啃老反倒少见多怪也未可知。

个中曲直,值得分析。

有人直言:“啃老是个社会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房价问题、医疗问题、养小孩的高成本问题,能解决啃老问题吗。

再者,对于啃老族而言,社会上有什么福利值得被取消。

”话语很犀利。

在一些人的想法中,“啃老”是很不好的事情,不仅做人没面子,而且道德上有罪。

剥夺啃老者社会福利待遇一说就是代表性言论。

细究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啃老现象其实不简单,最好一分为几、多元看待。

首先在概念上尝试界定一下,“啃老”说的是家庭内部的代际经济关系“儿靠老”,即子女成年后在经济上继续依靠父母的现象,代际财富流向下净流动。

但“依靠”是否就是“盘剥”,不能简单视之。

“啃老”需要区别对待一方面,空巢父母愿意“被啃老”。

如果父母高兴,旁人就莫生闲话,免得无趣。

在少子老龄化、空巢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一些父母宁愿在经济上多付出点,不要成年但未婚的儿女交伙食费,却希望孩子能和自己同住,这种主动“被啃老”的行为背后却有空巢父母对亲情的渴望和成年儿女对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其实,在经济发达、生活优裕的日本,双方都不会计较“啃老”的经济账。

所谓啃老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代际的财富流是双向的,向下的是财富,向上的是情感。

对儿女来说,吃用部分依靠父母,是所谓啃老;对父母来说,能够享受到亲情,这是无价的甚至用钱买不到的,实为养老。

类似上述的“被啃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儿女的经济帮助和爱子情深,甚至可以用父母的金钱“购买”或者“交换”儿女亲情也是说得通的。

啃老现象的议论作文

啃老现象的议论作文

啃老现象的议论作文引子:"啃老"现象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却也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严重损害了子女的尊严和独立性,同时也加重了老年人的负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正文:1.啃老现象的主要成因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啃老现象。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子女孝敬父母、供养老人是应尽的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责任,这使得一部分老年人产生了"有子无虞"的想法,从而依赖子女、依靠子女养老。

其次,部分家庭的经济状况较为困难,子女难以完全独立,只能长期依赖父母的资助。

再次,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老年人的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还难以满足生活所需,只能寄希望于子女的赡养。

2.啃老现象的主要危害啃老现象造成了人口红利的流失,子女长期无法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缺乏自立自强的动力,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是巨大的损失。

此外,啃老加重了父母尤其是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他们安享晚年。

更为严重的是,啃老现象引发了家庭矛盾和代际冲突,破坏了家庭和睦,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3.对策建议要加强家庭理财教育,增强自立意识,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次,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减轻家庭的负担。

再次,要建立科学的家庭赡养模式,鼓励分工养老,子女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即可,而不必长期啃老。

最后,要重塑传统孝道观念,既要珍视传统美德,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结语:啃老不仅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而且有违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应当认清其中的危害,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啃老现象的有效遏制,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啃老族的看法

啃老族的看法

啃老族的看法1. 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啃老族这一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啃老族指的是那些已经成年但依然依赖父母生活、无意愿或能力独立生活的人群。

他们不愿意自食其力,过度依赖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和生活条件。

针对啃老族,社会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啃老族的看法,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2. 啃老族现象2.1 啃老族的定义啃老族是指那些已经成年但仍然依赖父母供养、无意愿或能力独立生活的人群。

他们不愿意自食其力,无努力谋求工作或创业机会,完全依赖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条件。

2.2 啃老族的特征•缺乏独立性:啃老族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面对困难。

•懒惰无动力:啃老族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愿意努力工作或创业,过度依赖他人。

•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啃老族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缺乏关注。

3. 啃老族的看法3.1 负面看法3.1.1 肩负不起家庭负担一些人认为啃老族的存在给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父母本应享受退休生活,但因为子女的依赖而不得不继续工作以供养他们。

这对于年迈的父母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3.1.2 缺乏责任心和独立性啃老族的行为被认为是对社会责任和独立性的背离。

他们无视自己成年后应该承担的责任,依赖父母提供生活费用和其他支持。

这种行为使得他们无法成长并逐渐失去独立性。

有人认为啃老族过度依赖父母,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

父母的资源和财富被啃老族占用,而其他有需要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3.2 正面看法3.2.1 家庭观念的延续一些人认为啃老族是家庭观念的延续。

他们依赖父母并与他们保持亲密联系,这种亲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加珍贵。

3.2.2 经济压力减轻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供养啃老族可能并不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相反,他们可以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并减轻子女独立生活带来的经济压力。

3.2.3 家庭关系更和谐啃老族与父母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这有助于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分析00 后社会啃老的现象

分析00 后社会啃老的现象

分析00 后社会啃老的现象“啃老族”是类特殊的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过程中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激烈碰撞的产物。

“啃老”已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并已从一种家庭现象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颠覆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价值观。

伴随着“啃老族”群体日益扩大,以及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啃老族”现象的成因分析首先是个人因素,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每件事情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啃老族”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有些是对职业和收入预期过高,谋求不到中意的岗位而宁愿失业在家;没有一技之长,文化低,好吃懒做,或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宁愿在家“啃”父母;有的则是平时享受惯了,吃不了苦;有的是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结果其原有知识、技能也就渐渐与时代脱节,等到想就业已很难,于是最终失业在家,堂而皇之地继续“啃老”;还有的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作为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在父母抚养孩子的过程中,00后都比较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关注00后是否吃饱穿暖,父母通常很少关注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更不会关注孩子是否有什么心理疾病。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00后提什么要求父母都想方设法满足,这就使得孩子在精神上依赖父母,经济上无法独立。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坚持唯学习论,只要成绩好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种思想使得孩子们只是认真的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00后不关心社会上的事,对外界的事一无所知。

00后只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关心现在社会上需要什么。

在家中00后是小公主、小皇帝,衣食无忧,没有责任心。

以至于成人后进入社会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只好成为“啃老族”。

再次是社会因素,是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啃老族”的形成。

评判啃老的标准

评判啃老的标准

评判啃老的标准在当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啃老"这一现象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啃老一词指的是成年子女依赖父母经济上或生活上的支持,而不依靠自身努力谋生。

然而,对于啃老现象的评判标准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从经济独立性、个人责任以及社会支持等角度,对评判啃老的标准进行探讨。

一、经济独立性经济独立性是评判啃老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应该能够负担自己的经济开销,并承担起自己的生活责任。

啃老者因依赖父母而不愿或不敢独立谋生,这种行为往往削弱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

因此,经济独立性可以被视为评判啃老的关键指标之一。

二、个人责任个人责任是评判啃老的另一标准。

一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并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立。

啃老行为表明个人对自己的责任意识不强,仅仅依赖他人的支持生活。

相较之下,积极独立的个人会努力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依赖他人。

三、社会支持评判啃老的标准还应考虑社会支持的角度。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暂时依靠家人的支持可能是合理的,特别是在面临突发事件或困境时。

家人对于提供临时经济或生活上的支持是理解与互助的表现。

然而,啃老现象与此不同,它涉及到长期依赖和无动力自立。

因此,评判啃老的标准应考虑到社会支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评判啃老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独立性、个人责任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

啃老者的经济独立性和个人责任感都较低,且缺乏自主独立的能力。

同时需要注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家人的短期依赖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这些标准的明确界定将有助于理解和评价啃老现象,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啃老族调查报告

啃老族调查报告

啃老族调查报告啃老族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个新的社会现象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啃老族。

啃老族指的是那些成年人依赖父母长期生活的群体。

他们不愿意独立生活,依赖父母提供物质和经济支持。

本文将通过一项调查研究,探讨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调查对象为25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共有500人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是啃老族。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依赖父母呢?首先,经济压力是主要原因之一。

当前社会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房价高涨、就业难度增加,使得年轻人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依赖父母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他们希望通过依靠父母来减轻经济负担,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发展。

其次,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导致啃老族现象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对大学学历的追求导致了教育负担的增加。

许多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继续深造,而这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

父母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愿意承担经济压力,这也导致了啃老族现象的出现。

此外,文化传统和家庭观念也对啃老族现象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应该报答,因此,许多年轻人认为依赖父母是一种孝顺的表现。

加之家庭观念的影响,许多家庭认为子女应该依靠父母,而不是独立生活。

这种观念的传承,使得啃老族现象在一些地区得以长期存在。

然而,啃老族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啃老族的出现导致了家庭财务压力的增加。

父母需要承担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能影响他们的退休计划和生活品质。

其次,啃老族的存在也削弱了年轻人的独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长期依赖父母,使得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和挑战。

为了解决啃老族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年轻人的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

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

┊┊┊┊┊┊┊┊┊┊┊┊┊装┊┊┊┊┊订┊┊┊┊┊线┊┊┊┊┊┊┊┊┊┊┊┊┊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摘要: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成为寄生家里的“NEET”“啃老”一族。

青年失业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 1.2 个失业人员。

其中,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型的“NEET”一族也为数不少。

同时,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 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啃老族”在生活中不计其数,他们比“4050族”更怯于竞争,对社会压力产生极大恐惧感。

关键词:啃老族;青年;教育;社会影响;危害一.“啃老”的社会现象“啃老族”一词是舶来品,又称“尼特族”,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啃老族”是指子女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但精神上仍未“断奶”,在经济上需要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人社会学家将他们称为“新失业”群体,网民则形象称之为“啃老族”。

据调查和观察,“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这样的“啃老族”队伍正在日益庞大,其中主要有以下六类人群:第一类是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年轻人,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因为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当少爷。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索性不找工作转而考研究生,“全职考研”心安.理得由父母养活的人也不少见。

第三类是虽然教育程度和能力都不差,但好逸恶劳,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休养生息的。

第四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是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于是,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后只能向父母要钱。

第五类是家庭条件优越,家里吃穿用度相当宽裕的,少爷公主们不愿意出门工作,只待在家里“享受生活”。

当今社会“啃老族”现象解析

当今社会“啃老族”现象解析

当今社会“啃老族”现象解析传统上人们以经济独立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

但如今,中国出现了“啃老族”,即那些已成年,有谋生能力,但主动或是被动放弃了谋生意欲,依旧躺在父母怀里,在不“断乳”的状态下生存的年轻人。

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父母,“长大不成人”是这些“成年孩子”及社会面临的共同尴尬。

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依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与赡养老人相对应,人们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啃老”。

“啃老族”的出现,已经成为全国性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有一则调查报告总结“啃老族”6类常见人群: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个打工者;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啃老族”的形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就业压力大、父母的溺爱等。

但纵观所有“啃老族”的,他们“啃老”的根本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的形成来源于人的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而这些青年人由于平时沉溺在种种其他安逸的活动,从而没有了正常社会生产与实践,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

而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他决定的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正是由于这些青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得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没有明确的方向,并且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所发上的一些事情。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紧密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增劳动 力中只有 4 … . 够实 现就业 ,新成 长失业青 年增 幅为 6. 32 %。由于小孩从小 只强调读 书的重要性而忽视对其进行 相关 的行
若要理解“ 啃老 ” 这一行动的原因, 必须将其放 到该群体形成 、 发展的整
个 系统 中去分析。 换言之 , பைடு நூலகம்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 、 中观 、 观等视角 宏 来求证 , 以求获得合理的解释。 f 个体微观层次的因素 一)
国, 以后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 至今 。近些年来 , 伴随
着社会转 型, 我国“ 啃老族” 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 布范围更加广泛 , 分 由此带来 了许多不 和谐的社会问题 。 许多社 会学家预测 , 伴随着未来十 年我 国人 E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0 “ l , 啃老族 ” 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 中国家庭生活的“ 第一杀手” 如今 ,啃老族 ” 。 “ 问题已经引起 了社会的广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审视 当 代 【 国的 “ 老 族 ’ 象 l 】 啃 ’ 坝
苏州 大学社 会 学院 王 娟
[ 摘 要] 在我 国, 啃老族” “ 的数量呈持续上升趋 势, 日 正 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现 象存在 普遍 而且 影响严 重, 已经 引起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 分析 了“ 啃老族” 象出现的原 因, 现 并根据原 因分析提 出一 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 养心 ” 即更 多地 关注其温饱 、 , 营养状况等生理性指标 , 而忽视了对孩 子独立 、 强 、 自 勤俭等人格的培养 以及传统 家庭价值观 、 责任观的教育。
这样 的根深蒂 固的传统观念 , 也让孩子形成 “ 在父母心 目中永远都是孩 子” 的性格依附心理 , 得孩子 往往 在生理上成年 以后仍难 以从精神上 使 “ 断奶 ”经济上也难以独立 。 , f 社会宏观层面的影 响因素 三) 韦伯主义的解释社会学 的观点 , 为了获得真正 的理解 ,必须将个 “ 别的行为放到行动的社会环境 中去 ,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发生在一种社 会和经济结构里。” 此 , 咽 要探讨 “ 啃老” 现象产生的原因 , 必须要将之 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 中去分析。

关于啃老族的一些看法

关于啃老族的一些看法

关于“啃老族”的一些个人看法-----------------------在实习中偶然想到的实习期间在社区里看到很多不同的个案,我发现其中以子女教育问题最为严重。

而在昨天,有一位老人来社区求助,他的情况使我有了一些想法。

他家的情况是:他的儿子没有工作,并已离婚,有一女儿。

他家房子是两室一厅型,原本是他与老伴住一间,还有一间出租,但因儿子没有房子结果也住他家,并把孙女赶去和两老人住一间。

他儿子本有一套房子可分,但他儿子没要房子要了钱。

他儿子不去找工作,每天在家混日子,吃父母的用父母的,还恶待父母。

原本那件出租的房间可收租金一千,老人现在每月除了给儿子做饭洗衣还给他500元,结果他儿子居然说“你明明租金拿一千,怎么能只给我5百?太没良心了!”。

老人表示,他是打算要把儿子赶出去,后来因老伴觉得这样不妥,所以来社区咨询可以如何解决。

这个个案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这不就是当前很“热门”的一个词:啃老族!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在中国社会出现的,并且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那么到底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呢?我们的父辈甚至是祖辈为什么大多数都是靠着自己出去打天下而不是窝在家里问父母要生活费呢?我认为,“啃老族”产生的原因,最最根本的有两个: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二、计划生育使得独生子女成为普遍现象。

先来说说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第一,这是我的亲身感受!父亲跟我说过很多关于他小时候的事,那个年代,不要说在家里等着父母给生活费了,就是等着吃到一碗饭都不容易,谈何“啃老”?根本就没有东西可以让子女去“啃”嘛!那么,为了生存,所有的人都是抱着“必须要出去闯、要走出去”的想法和信念,所以我认为由于经济条件的关系,在那个年代要“啃老”是根本不现实的。

第二,现在打孩子由于从小生活条件就好,出来闯天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能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当然就不愿意出来靠自己独立生活了,而父辈的年代,因为从小生活条件就没有改善过,吃苦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所以就算出来闯得头破血流对他们来说也不过就是重头再来,不存在很大的落差感。

“啃老族”现象的反思

“啃老族”现象的反思

“啃老族”现象的反思今年33岁的孙某,五年前从外打工回家后,不再工作,开始“啃老”。

当父亲收入供不上他的开支后,他竟瞄上商铺、饭店,干起了偷鸡摸狗的勾当。

过去,只听说过大学、高中毕业生等一些小有知识的年轻人害怕吃苦,不想从事一些不体面的工作而甘愿宅在家里,靠父母养活自己,不曾想现在连一些初中毕业生也跻身“啃老族”,这无情地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下年轻人“啃老”现象已经到了十分普遍和严重的地步,实在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

更重要的是,从孙某由“啃老”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来看,年轻人“啃老”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巨大的负担,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了新的隐患,如果不认真予以解决,今后势必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麻烦。

为什么会出现“啃老族”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有专家认为,除了年轻人就业观念的偏差和就业技能的缺乏以外,更主要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溺爱和不当的育儿方式。

尽管专家的观点不无道理,但笔者以为这其实只是一个表面原因,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缺失。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几乎都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人上人”,一味要求和鼓励通过知识即所谓的考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一旦这种理想破灭或是找不到条件优越的工作后,孩子们便一蹶不振,万念俱灰,再加上缺乏一定的就业技能,他们在社会上就难有立足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殊途同归,成为“啃老”一族。

其实,学校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元的教育,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单纯培养社会精英,更应该把目光放在培养各种人才包括劳动人才上。

记得小时候笔者上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天,班主任就挨个问每个同学的理想是什么,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想当科学家、解放军、文学家、工人,甚至想当农民的,什么都有,而老师都无一例外地对每个同学的理想给予热情的鼓励,希望同学们长大后都能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可反观现在的教育,学生的理想除了考大学,其他几乎都没有,再加上应试教育把学生都培养成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孩子对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偏见和歧视,也为滋生“啃老族”播下了思想的种子。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啃老族”现象的分析“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

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 经的场所。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教化下,孩子逐渐形成独特个性, 适应社会生活。

另外,社会化强调一种互动。

家庭中的一对主要关系就是亲子之间的互动。

因 此在父母传授、教育、引导的同时,孩子也在主动接受和学习。

父母的引导正确与否,关系到 子女社会化的方向正确与否;孩子的主动认知和态度行为的形成合乎社会规范与否,也关系到 其社会化的成败。

城市 NEET 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 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

我们不妨先来关注一个个案。

小静的父母都是老师,家庭条件比较优裕,自小受到娇宠, 连学校打扫卫生都是父母代劳。

小静 2002 年大学毕业后,一心想成为一名高级白领,做一份 “压力不大,薪水不低,离家近,舒舒服服”的工作。

但 4 年里,她面试了多家单位,都不合 心意。

但总是在家靠父母养着,小静也感到难堪。

但小静的爸妈却总劝她说,没关系,找不到 称心如意的工作,咱不去上那个班也行,家里养得起!但对于未来,小静真的没有什么信心去 面对。

……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家庭社会化的主体是子女,关键在父母,父母和子女共 同构成了家庭社会化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如果说家庭社会化是失败的,那么原因也要从这 两者中去寻找,不能只简单地归因于其中一方。

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首先来看子女。

成为 NEET 成员的人,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 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 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

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 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

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 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论文导读: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

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

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原因,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关键词:“啃老族”,原因,对策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啃老族”,是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的新词汇,也是个舶来品。

他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以薪水少等理由拒绝工作的年轻人。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今天的“啃老族”又称“NEET”族,它发源于英国,以后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啃老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

许多社会学家预测,伴随着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如今,“啃老族”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已经做出题目为青年“傍老族”现象分析报告;有关网络、报纸、杂志等各媒体也纷纷对“啃老族”这一群体进行观察与采访,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

一、“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分析本该在经济上自立、并且能够赡养老人的成年人却成了“啃老族”,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家庭问题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在只局限于家庭本身,还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年期比人的任何时期都更富有朝气,精力更充沛,情绪更饱满,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欲与表现欲,都是很强烈的,正是从依附走向独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那么与之相悖的“啃老族”的形成原因何在呢?在社会学中,行动是一个专业术语,即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行动的目标,即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同时也是采取行动的原因或动机。

啃老的发展趋势

啃老的发展趋势

啃老的发展趋势啃老是指成年人长时间依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或生活帮助的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啃老现象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人口和教育等方面探讨啃老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方面1. 高房价和低收入:如今,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许多年轻人无法负担购房的压力增加。

此外,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他们更加依赖家庭的经济支持。

2. 贫富差距的加剧: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富人的财富不断积累,而贫困的年轻人却面临生活困境,只能依靠父母的财力来维持基本生计。

3. 养老金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系统的不完善导致许多退休人员依然需要继续工作以维持生活。

这可能减少他们能够提供给下一代的支持,从而增加年轻人啃老的比例。

二、社会方面1. 个人主义观念的改变:随着家庭观念的松散化和个人主义观念的盛行,年轻人更追求自由和个人发展。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婚姻和独立,而是更倾向于依赖家庭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2. 家庭角色的变化:传统家庭角色的改变也是影响啃老现象的因素之一。

在过去,子女有责任照顾年迈的父母,但现在年轻人更强调个人发展和追求个人幸福,因此更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

三、人口方面1. 高龄化社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需要长时间为养老金存钱或照顾年迈的父母,从而延长了他们依赖家庭的时间。

2. 生育率下降:现代社会的压力和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许多年轻人推迟结婚和生育。

这使得他们更长时间地依赖父母经济支持,延迟了独立生活的时间。

四、教育方面1. 教育压力增加:随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教育压力不断增加。

许多年轻人为了能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选择继续深造。

这使得他们依赖父母在学业上提供更长时间的经济支持。

2.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部分学生无法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以啃老现象作文

以啃老现象作文

以啃老现象作文
标题:啃老现象,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啃老现象是指成年子女长期依赖父母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不愿意独立自食其力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屡见不鲜,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啃老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一些年轻人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过于依赖父母,认为父母有责任无条件地供养自己。

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房价高企等客观因素,也加剧了年轻人的经济压力。

此外,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子女,唯恐子女吃苦,反而无形中纵容了子女啃老的行为。

啃老现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对家庭而言,它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庭和睦;对个人而言,长期啃老会让子女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影响个人发展;对社会而言,啃老现象会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社会进步。

要解决啃老现象,需要政府、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缓解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家庭应正确引导子女树立独立自主意识;个人则要增强自食其力的意识,勇于承担生活责任。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啃老现象的蔓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当代“啃老”现象的伦理审视

当代“啃老”现象的伦理审视
理论探索
青年与社会
当代 “ 啃老 ’ ’ 现象的伦理审视
潘 露 莹
(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 1 0 0 3 4)
【 摘 要】 近年来, “ 啃老”一词频频 出 现。随着 “ 啃老”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家庭问题也随着扩大化成为了社会上广
为研 究的社会 问题 。文章从伦理 学视 角 ,从 这样三个方面来论述 “ 啃老”的问题 。
家啃老 的。 ( 二 )“ 啃老”现象的反 思 要想 减少 甚至消除 “ 啃老”的现象 ,国家和社会 ,学校
值是在一个又一个 的理想 的实现 中体现的 。理想 、梦想 、希 望本来这些都是属 于年轻人 的词 语。在 “ 啃老族”这一个异 化的年轻人群体里 面是不存 在的。现代的 中国社会 ,许 多家 庭的孩子都是含着蜜罐 长大的 ,没吃过苦 ,没受过 累。对未 来的生活没有期待 ,对将来 的事业 没有规划 ,对于 自己人生 价值的实现没有概念 。每一个人 都是一个个体 ,都有追求 自 己存 在价值 的权利 和义务 。而有些 孩子 ,不仅把这些生活 中 应该 自己奋斗 的过程推 给父母 ,甚至有的还埋怨父母没有那 么的有势力 ,有地位 ,有钱 。啃老族们所 追求的不是个人 的 自我实现 ,而拼 的是父母社会价值 的最大化。谁的父母社会 地位越高 ,自己的价值实现 的就越 大。所 以我们不禁 的去担 心 ,去质疑 ,这样的庞大的啃老族们 ,将来该何去何从啊?
【 关键词 】 “ 啃老” ; “ 啃老族” ;道德


“ 啃老族” 的含义
“ 啃老族 ”是指 已成 年 ,没有在 读 ,没有 工作 ,也 不参 加职业培训 的这类 具有劳动能力 ,而却 因为各种原 因不 外出 工作 ,在家依 旧靠 父母 供养的年轻人 。在我 国,由于家庭 生 活条件和家庭结构 的变化 ,以及社会大环境 的发展 ,使 许多 刚刚毕业 的年轻人 ,一毕业 、就失业 。回归家庭成 了许 多年 轻人 的选择 ,而有些 家长却也不反对这样 的继续养着 自己的 儿女 。在孩子 的成 长中 ,每一位父母都付 出了极大地辛 苦和 巨大 的物质条 件。在慢慢 的期待 和盼望 中 ,孩子终 于长大 , 当父母骄傲并 自 豪 的参 加完孩子 的毕业典礼并憧憬着孩 子美 好 的未 来 的时候 ,而孩子 却选择 了 回家 “ 啃老” 。这是一个 个家庭 的家庭 问题 ,但 同时这个 日益增长 的 “ 啃老族 ”也 变成 了一个社会问题 、国家 问题 。

我国社会的“啃老”现象评析

我国社会的“啃老”现象评析

我国社会的“啃老”现象评析摘要:目前,我国城市中出现的“啃老”现象是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种现象一方面会使“啃老”群体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难以实现正常的社会就业,另一方面,会给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带来更为消极的影响。

此现象表明,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忽视了对社会道德规模的控制。

关键词:啃老;社会转型;因素;影响一、“啃老”的含义及分类近年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个被人们命名为“啃老族”的群体。

何为“啃老”,是指不包括正式脱产在学人员在内的、拥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中青年群体(18―35岁),依赖于父母提供全部或者部分生活费用,或者索取一定物质、非物质资助的行为。

“啃老”群体分为以下两类人群:(一)失业、待业人员群体这一群体即是备受社会及学界关注的“新失业群体”。

其中包括近些年比较突出的所谓“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群体和一些下岗失业的中青年人员。

(二)就业人员群体与无业、待业人员群体不同的是,就业人员每月都有收入,本应能够独立生活,但由于他们没有掌握高技术,从而仅能获得较低的薪水,不能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

二、“啃老”现象产生的现实因素(一)社会因素1.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上升,导致独立生活成本增大。

“啃老”群体面对的是一个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转型社会,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城市中的生活成本也急剧攀升,客观上形成了“啃老”群体向父母和家庭伸手的社会原因,只升不降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给“啃老”群体带来的独立生活成本压力,很容易使其因无力承担而转向父母伸手求援。

我们可以用三组数据进行说明。

表1和表2说明我国在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但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生活成本也急剧攀升。

在表3中,我们以住房为例,证明了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表中数据均截至2002年,但从2002年到现在,从各种渠道公布的数字看,表中项目数据仍呈逐年上升趋势)。

社会学家对啃老的评价

社会学家对啃老的评价

社会学家对啃老的评价啃老现象是指青年人长期依赖父母经济支持,无法独立生活的现象。

近年来,啃老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不少社会学家对啃老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啃老现象是由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的。

当前,随着房价、物价等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年轻人的收入难以满足日常需求,导致很多人选择继续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

此外,由于就业机会不足和就业歧视等问题,很难找到稳定和高收入的工作,因此啃老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其次,啃老现象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对青年人的自立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

年轻人长期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没有机会独立生活,缺少自立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啃老现象带来的不良后果。

长期啃老的年轻人,往往缺乏自我意识和自立精神,缺乏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机会,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带来严重的困境。

再次,啃老现象还会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在经济上长期支持着孩子,希望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但很难保证孩子能够理解这一点。

长期啃老的年轻人,往往对父母与家庭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感恩之心,缺乏独立思考和理解家庭的真正价值。

这可能会导致家庭矛盾的加剧,影响家庭的和谐气氛。

最后,啃老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解决。

应该鼓励青年人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经济独立。

同时,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社会上应该加强宣传和倡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年轻人充分认识到独立、担当、责任的重要性。

总之,啃老现象虽然具有一定现实背景和经济原因,但长期以往却会对个人和家庭带来消极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共同应对这一现象,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价值,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对啃老族的看法和评价

对啃老族的看法和评价

对啃老族的看法和评价
最近,一种新社会现象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那就是啃老族。

啃老族是指以靠父母赡养为主,不参加任何工作或者学习活动,基本上不做任何贡献社会的人们。

很多人不支持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啃老族是一种非常自负的行为,这种行为完全对被护理者所大力开拓的未来做出了不利的贡献,当然也有人批评他们拿着一己的小利索取家庭的财富和权力。

然而,也有人为啃老族辩护。

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孩子们受到时代挑战而表现的表现之一,他们认为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孩子没有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能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无论是为什么而生,啃老族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应当以最尊重的看法来看待这群人。

而不是一味的批判或指责,更不能因此自满自己,认为自己的生活就非得比他们好。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啃老族,一定要提倡责任感和自立,正确对待孩子们,引导他们长大,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发挥自己的作用。

对新式啃老看法作文250

对新式啃老看法作文250

对新式啃老看法作文250
新式啃老这事儿,现在可是热议不断啊。

说实话,这不仅仅是
家庭的事儿,更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年轻人嘛,都想独立,但现实
往往很骨感,压力山大,工作不好找,生活成本又高,有时真的得
靠家里帮衬一下。

说起这新式啃老,社会上可是吵翻了天。

有人说年轻人就是懒,不想担责任;但也有人觉得,这其实是社会变化带来的结果,年轻
人也是没办法。

我觉得吧,还是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啊,这新式啃老也不是永远不变的。

社会在发展,年轻人
也在成长,未来肯定会有所改变。

关键是要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别总是批评和指责。

家里人也得跟上时代,跟年轻人一起探索
新的生活方式,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总的来说,我觉得新式啃老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多方面去看待。

希望大家都能多理解、多包容,一起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论文导读: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

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

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原因,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关键词:“啃老族”,原因,对策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啃老族”,是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的新词汇,也是个舶来品。

他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以薪水少等理由拒绝工作的年轻人。

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今天的“啃老族”又称“NEET”族,它发源于英国,以后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啃老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

许多社会学家预测,伴随着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如今,“啃老族”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已经做出题目为青年“傍老族”现象分析报告;有关网络、报纸、杂志等各媒体也纷纷对“啃老族”这一群体进行观察与采访,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

一、“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分析本该在经济上自立、并且能够赡养老人的成年人却成了“啃老族”,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家庭问题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在只局限于家庭本身,还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年期比人的任何时期都更富有朝气,精力更充沛,情绪更饱满,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欲与表现欲,都是很强烈的,正是从依附走向独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那么与之相悖的“啃老族”的形成原因何在呢?在社会学中,行动是一个专业术语,即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行动的目标,即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同时也是采取行动的原因或动机。

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总会有其原因和动机,“啃老”行为也是一样。

论文检测,原因。

若要理解“啃老”这一行动的原因,必须将其放到该群体形成、发展的整个系统中去分析。

换言之,即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等视角来求证,以求获得合理的解释。

(一)个体微观层次的因素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啃老”者背后都有其自身的原因:要么是没有一技之长,或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则是平时享受惯了,吃不起苦;要么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结果其原有知识、技能也就渐渐与时代脱节,等到想就业已很难,于是最终失业在家,堂而皇之地继续“啃老”。

青年创业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社会上出现‘啃老族’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4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是“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认为是“主观上存在心理困惑”的占24%;认为是“就业形势所迫”的占23%;认为“家长也有责任”的占5%。

不难发现,前两者主观因素相加已经占绝大多数。

故从此角度而言,“啃老者”个人仍是关键性的因素。

(二)家庭中观层次的因素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人性的摇篮”。

家庭作为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人的社会能力、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等都与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啃老族”的出现绝非偶然。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其深层的心理渊源在于我国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和亲子一体化心理,“养儿防老”就是这种观念支配下的典型心态。

这种亲子观,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让亲子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近消失,而“独生代”现象更是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现在的“啃老族”也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代。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分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基本社会化阶段,相当部分家长养育子女时,往往只注重“养身”而忽略“养心”,即更多地关注其温饱、营养状况等生理性指标,而忽视了对孩子独立、自强、勤俭等人格的培养以及传统家庭价值观、责任观的教育。

这样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让孩子形成“在父母心目中永远都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往往在生理上成年以后仍难以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也难以独立。

(三)社会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韦伯主义的解释社会学的观点,“为了获得真正的理解,必须将个别的行为放到行动的社会环境中去,因为所有的行动都发生在一种社会和经济结构里。

”因此,要探讨“啃老”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要将之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

论文检测,原因。

1.生育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啃老”现象的产生。

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假说:“在未来的一百多年里,家庭结构将由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

”近几十年来,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假说。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特别是城市,基本出现的是核心家庭,通常只有一个子女,而目前“啃老族”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他们从小就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备受父母的溺爱,凡事均是在家长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从小缺乏历练,即使生理性成年以后,也未必能实现心理上的“断乳”,对其父母仍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啃老”现象。

2.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速了“啃老”现象的来临。

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3—2004:国家就业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

由于小孩从小只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忽视对其进行相关的行为、意识教化,致使长大后缺少健全人格和面对挫折、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又因自身也没有熟练技能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在纯学历时代似乎已经过去的今天,无疑使得广大毕业生在劳动市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北京大学的夏学銮教授也认为,“啃老族”的出现是因为我国的人才市场出了问题,它折射出了目前我们的就业市场的一种短视行为。

现在我们的人才市场和人才消费出现了学历越高越难找工作的情况,这就是人才市场的短视表现。

论文检测,原因。

无疑,这使得毕业生再就业市场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教育体系的局限性直接催生了“啃老”群体的形成、壮大。

教育不仅要教给人技能、知识,而且更要教会人们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以及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现实的责任心。

但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教育的部分功能偏废,特别是相关部门往往为了其直接利益或荣誉,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灌输,将孩子们培养的只知道埋头读书,却不知如何“立人”。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片面工具化、功利化,甚至不断异化为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求文凭”,而不利于年轻人实现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

当然,也有相当部分家长主动让孩子“啃”,甚至倘若孩子不依赖他们,反而又有失落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易于受到外界参照群体的影响,这样一来,那部分父母有条件被“啃”的,更是理所当然;即使没有条件的,很可能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加入“啃老”这一族。

二、解决“啃老”问题的对策“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而逃避的最终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废人,但问题的严重性绝不仅止于此。

“啃老”并非仅仅是微观的个人现象,更牵涉到家庭、社区、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理应重视这一问题。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啃老”问题,我在这里援引一个比喻来说明:“啃老族”就如一壶没烧开的水,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柴”有缺陷,自身素质之“柴”又缺乏时,这壶水怎样才能烧开呢?答案是:众人拾柴,火焰才高。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改进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弊端,构建新的养育观念。

一方面,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弊端。

NEET族的父母要深刻的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厚,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

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对孩子说“不”,而不应一味地迁就“成年孩子”。

父母应该适当地慢慢地减少对他们的经济支援,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认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负起应负的责任;对其进行正确开导,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社会,鞭策其尽快地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培养。

应该让父母认识到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其健康心理的培育;不仅要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更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如何有利于其自立自强;不仅教育孩子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尽快走出及时行乐的“游戏时空”,更要求家长主动割断“脐带”,把孩子推出去,孩子才有可能自立成才。

论文检测,原因。

(二)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以实现理想社会化。

从我国的教育来说,目前的应试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承,缺乏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冒险精神的机制。

尤其是我们的大学,应进行“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因为企业家是社会发展的引擎,是诸多优秀品质集合体。

学校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与独立的人格;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培养其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务实的就业观,及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而不依赖于家长。

论文检测,原因。

改革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提倡终身教育,才能帮助青少年尽快的融入社会,避免沦为“啃老族”。

(三)善用社区资源,引导其积极融入社会。

每一个人都生活于一定的社区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可建立、可维持的支持网络,诸如邻居、同辈群体、社区机构等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网络,可为家庭及其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对此,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纪德尚说,年轻人脱离了学校教育系统,政府可通过开办社区学校,对“啃老族”培训,促进其就业观念和技能的转变,社区教育是消灭“啃老族”的良方。

(四)强化政府职能,整合社会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