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鸡不吃了_歧义现象再解释_陆俭明
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看的是电影 学的是英语 B 苦练的是他 违反的是他 吃过的是他
看书的是电影* 学本事的是英语* C 苦练他* 违反他* 吃过他*
“反对的是他” 既可以转换为 C 式, 又可以转换为 D 式, 因此有歧义。变换是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变换, 而不是某两个 句子之间的变换, 从而探求歧义结构类的分析解释。 三、 转换生成法分析歧义句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分化歧义句式上, “层次分析法” 优于 “句子成分分析 法” 而 , “转换生成法” 分析歧义句式的能力更强, 即是说层次 分析能解释的歧义句式, 变换分析也同样能解释。层次分析 不能解释的句式, 变换分析也能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由 于结构层次引起的歧义如果我们仍用变换分析来解释的话会 很麻烦。 所以, 对于这样的歧义句式, 我们还是应该用层次分 析法来解释。如: 打死敌人的队长。 (1) 打死 敌人的队长 动 宾 (2) 打死敌人的 队长 定 中
歧义问题》 为标志的, 该文对歧义界定、 歧义分类、 歧义成因、 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大脑里天生具有构成语言特殊规则和
310
2009 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说 文 解 字
(2)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这个句子可以派生出 两个句子: 一是'For someone to fly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开 飞机会很危险。二是'Planes that are flying can be dangerous.' ) (飞着的飞机会很危险。 )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乔姆斯基是将歧义句中的所有可能 出现的义项都将其转换成只具有一个意思的正确的句子。 这 对我们分析汉语中层次分析法所解决不了的歧义句是有启发 的。 例如: 1) ( 鸡不吃了。→ (动物) 不吃鸡 (鸡肉) 了。 鸡不吃食物了。 (2) 反对的是少数。→持反对意见的人是少数。 (某些人被) 反对的是少数。 (3) 老王已经问过了。 →老王已经问过 (某个人或某个事 情) 了。 (某个人) 已经问过老王了。 (4) 这姑娘谁都看不上。→这个姑娘谁都看不上 (她) 。 这个姑娘看不上 (所有的人) 。 这四个句子有下划线的部分都是既可做施事, 又可做受 事, 所以产生了歧义。我们运用添加和移位的变换方法把多 种意义区分开来。按照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 我们 平时交际中出现的句子都是表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 构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而来的, 转换过程中有添加、 移位、 替 换等, 所以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是不同的。因为同一个深层 结构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表层结构, 形成同义句。不同的深层 结构可以表现为相同的表层结构。如: (1) 反对的是他。→ (某人) 反对的是他。 反对 (某人某事) 的是他。 “他” 仍然是既可看作施事, 又可看作受事。这句话的词 类序列是: A 反对的是他 吃的是馒头 学的是英语 看的是电影 B 名词语 反对的是他 苦练的是他 违反的是他 吃过的是他 反对这个计划的是他 苦练基本功的是他 违反纪律的是他 吃过饭的是他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
歧义的产生和消除资料论述文章解读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的先决条件。
它是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
人们无论是说话或写文章,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只有正确地传达语意,才能给接受者以正确的信息,在听或读的时候不致造成误解。
因而研究歧义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方法,就显得致关重要。
汉语句子的表达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这种同形异义的句子称为歧义句。
这里所谓的“句子”,实际上包含了若干个句子。
它能作几种理解就能有几个句子。
造成句子歧义的因素很多,它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多方面,消除句子歧义的办法相应也有好多种。
一、词汇方面1、词的兼类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造成这个词在句子中的句法功能不明确,从而形成句子的歧义。
例如:(1)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2)我跟他去过。
(3)我要炒鸡蛋。
句(1)中的“没有”和“锁”可以分别是动词和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分别是副词和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2)中的“跟”可以是介词,有“随”之意,也可以是连词,有“和”之意。
例(3)中的“要”可以是动词,意为我需要一份炒鸡蛋,炒鸡蛋则为偏正词词组,也可以是副词,意为将要,我将要炒鸡蛋了。
这样就造成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从而形成歧义。
这种由于词性不明的歧义句,要消除它的歧义,应明确兼词的具体词性,可采用改换词语,增加词语,限定语境,近义词替换等方法来明确词性,消除歧义,像(1)可换词语,变为“没有锁上”(副词、动词)或“没有装锁”(动词、名词);(2)可近义词替换“我和他去过”(连词)、“我跟着他去过”(介词);(3)可限定语境,增加上下文,改成“现在,我要炒鸡蛋了(副词)”、“我还需要一份炒鸡蛋(动词)”这样便排除了歧义。
2、词语的多义这里所说的是一个词语的词性虽然相同,但一词有多种含义,使词义在句中不够明确,从而造成句子歧义,例:(4)这是我校的一辆机动车。
(5)洪书记,那个工程队就是让你停了职的那个王长兴承包的。
语言学纲要笔记第四章语法
第四章语法一、语法的内涵和研究范围1、语言结构和使用的规则性2、客观的规则和对客观规则的抽象3、对“语法”的多层次理智(1)语法的词的构成、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
(客观的,一种语言只有一套)。
(2)对客观语言结构规则的描写、说明和解释。
实际指语法学。
(有主观性。
不同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系统)。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P12-13:语法是一种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4、大语法和小语法(1)凡是能够体现为语言结构的规则性的部分都是语法。
(大语法)包括语音学、语义学、词法学(形态学)、句活学所研究的对象。
(2)只限于词和句子的构造规则。
(小语法,本书的理解)(3)有的甚至只指句子的构造规则(句法学)。
二、语法规则1、语言结构(1)结构成分:音义结合体,如语素、词、短语、句子。
(2)结构方式:成分与成分的组合,如:成绩好——好成绩。
虚素“们、看、了、呢”与别的成分组合时,永远不会出现在句道:“第、初、问”与别的成分组合时,永远不会出现在句末。
[分布]2、语法单位的内涵即语法系统的组成部分,凡是能在组合的是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组合成分单位,如短语、句子,都是合义结合的。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1)组合规则:语法单位的组合起来的规则,链条,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中。
(2)聚合规则: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仓库,潜在地,存在于人脑中。
例如:小学生的句型练习:游戏中的语词龙(组合规则)及其后接的多种可能性(聚合规则)。
三、语法单位的层级性教材中从大单位到小单位,是解构式[分解]:应该从小单位到达单位讲,建构式[组合]。
(一)句子1、概念:语言交际的基本表述单位。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P21:是语言中前后有较大停顿、伴有一定句谓、表示相对完整意义有音义结合体,是最大的语法单位。
2、句型:按语气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张涤华等《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补充,不讲]句类:(1)句子的类型。
浅析汉语商业广告语中的语用现象_0
浅析汉语商业广告语中的语用现象篇一: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浅析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摘要:汉语歧义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汉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课程论文中,我将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类型、影响和消除办法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浅析.关键字:现代汉语语法歧义什么是歧义?一言以蔽之,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如:1、开刀的是他父亲。
句中“开刀的”既可指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指“被做手术的患者”。
同一个句子出现不止一种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要浅析的现象——歧义。
而我今天将从歧义的分类、影响和消除的办法这三方面对汉语中歧义现象进行论述一、歧义的种类歧义在划分种类时可以有多种依据,这里我将歧义划分为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两大类。
(一).句法结构造成的歧义1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汉语语法中结构关系有五种基本类型,分别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联合结构。
一个歧义句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句法结构,如:2、学生家长都来了3、他想起来了。
例五,是谁来了?句中的“学生家长”,到底是联合结构“学生和家长”,还是偏正结构“学生的家长”呢?而例六,是他要起床了,还是他想起了什么事?我们是该理解为述宾还是述补?(2)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相同。
4、新工人宿舍这句话的意思是工人宿舍是新建的?还是理解为这宿舍是新进来的工人住的?5、其他国家大事与例四类似,这个例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它一方面可以认为是本国其他的大事,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是外国的国家大事。
(3)层次构造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不同。
6反对哥哥袒护妹妹反对哥哥袒护妹妹7告别山区的青年告别山区的青年(二).语义造成的歧义1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8“鸡不吃了”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再看:9、这个人谁也没问过。
是大家谁也没有问过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没有问过其他人?这种歧义就是由于施事与受事同形造成的(2)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歧义。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三大观点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三大观点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点:语言能力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认识,而语言运用则是它具体使用语言的行动;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并不是符合的,语言运用并非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学观念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中发现,有许多现象是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
例如,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这个年龄的儿童的智力还很不发达,学习其他知识(如数学、物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这样容易。
这种现象,用“白板说”或“刺激—反应”论都解释不通。
在这一点上,“刺激—反应”或“模仿—记忆”等观点也不能自圆其说。
不仅如此,儿童所知的有些东西,似乎不可能是教会的。
比如在He lost his pen和He lost his way中的his的区别,在He told her to leave the party和He promised her to leave the party中,由于两个谓语动词的不同,使to leave的施动者也改变了。
况且,儿童听到的话语并不都是标准的,相当一部分是不标准、不合乎语法的、被简化了的话语(如中国妈妈们说的“吃甜甜”“吃果果”)。
但儿童最后学到的是标准的语言。
这显然不是靠简单模仿得来的。
儿童在五六年之内所接触的话语毕竟是有限的,然而,儿童能说出的句子却是无限的。
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亦称“转换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
是指一种新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20世纪50-60年代创立。
用符号化和演绎方法描写自然语言生成语法的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有:语言基本上不是习得的,而是天赋的。
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随着儿童的发展,这种内在机制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发,儿童即能自然获得语言。
语言是一种结构,设想人有一种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称LAD。
深层结构,指短语或句中的基本语法关系和语义,决定句子的内涵与意义,属语法的基础部分和语言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论文
多义短语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歧义的消解侯怡心摘要:多义短语的分析和研究是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
由于语音变化、语义关系和语法结构不同造成多义短语。
本文主要从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两个方面去观察各种类型的多义短语,多义短语可以被分为五种类型。
多义短语歧义的消除,可以利用调整词序、换用或增删词语、运用标点符号和变换句式、依靠语言环境、重音和停顿等方法。
关键词:多义短语语法关系语义关系歧义正文:在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意义的短语叫单义短语,不止一个意义的短语叫多义短语。
多义短语能够表示多种语法结构或多种语义关系。
例如,“学习文件”,作为名词短语,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即“用来学习的文件”;作为谓词短语,可表示动宾关系,即“学习这个文件”。
汉语中出现多义短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由于汉语基本上是属于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语法关系主要靠虚词、词序两种语法手段来表示;二、由于组成短语的某些词本身具有多义性和语音节奏的变化所导致;三、由于语法规则是一个有限的系统,而客观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人们用有限的语法关系来表达无限的语义关系,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体表示多种结构关系或多种语义的现象,即多义短语。
下面从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面去观察各种类型的多义短语,多义短语可以分为五个主要类型。
一、结构关系不同的多义短语这类多义短语是由于构成这一短语的某个词有几个词性而形成的。
例如,“进口机电产品”,作为谓词短语,它表示的是“进口什么,进口机电产品”,是动宾关系;作为名词短语,它表示的是“什么机电产品,是进口的机电产品”,是偏正关系。
又如,“学习雷锋的故事”,作为谓词短语,它表示的是“去学习什么,学的是雷锋的故事”,是动宾关系;作为名词短语,它表示的是“学习的是雷锋的故事”,是偏正关系。
又如,“她和你的同学”,作为名词短语可以表示两种含义,一是“她的同学和你的同学”,一是“你的同学和她”。
再如,“冰心的书”,“冰心”作为“书”的修饰成分,可以表示几个意思,比如“冰心写的”、“冰心拥有的”、“冰心带来的”、“冰心丢的”、“冰心买的”、“冰心赠给的”等含义,由此造成“冰心的书”这一短语具有多义。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跃武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5期摘要: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
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
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
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
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
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的类型;歧义的消除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
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该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就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作一小议: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说明歧义的各种类型和消除的方法。
一、歧义的类型(一)语音因素造成的歧义⒈词语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1)他叫什么绊了一跤。
“什么”重读,是疑问句;“什么”轻读,是陈述句,意思是被一样东西绊了一跤。
(2)骑马去。
“去”字重读,意思是说不是徒步去,“去”字轻读,意思是说“去骑马”。
2.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1)A.你现在’怎么想了?(’号表示它后面的字或词重读,下同)B.你现在怎么’想了?(A意思是过去是那么想的,现在怎么想?B是过去不想,现在为什么想了?)(2)A.老师’都听不懂。
B.’老师都听不懂(学生当然更听不懂了)。
A.我’都买了。
B.’我都买了(你怎么不买)A.孩子’都学会了。
B.’孩子都学会了(何况大人)3.不仅重读的位置不同,而且结构的组合关系也不同(1)A.’叫老王出来。
B.叫老王’出来。
A重音在“叫”字上,是述补结构带补语,相当于叫出来老王。
B重音在“出”字上是连谓结构。
(2)A.热得’我都出汗了。
B.热得我都’出汗了。
A是主谓结构“我都出汗了”做补语,强调“热”。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语言学概论简答题分析题笔记小抄
30.以下面几个组合为例,说明消除歧义的常用方法。
烤红薯我想起来了鸡不吃了33.利用以下材料分析什么是变音类型中的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33.考察下列词语的读音,根据语流音变的类型将其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①分[fən]+配[p‘ei]→分配[fəm p‘ei]②喇[lA]+叭[pA]→喇叭[1A bə]③豆[təu]+腐[fu]→豆腐[təuf]④慢[man]+慢儿[mar]→慢慢儿[mai mar]⑤look[luk](看)+ed[d](动词过去时)→looked[lukt]⑥in[in](在……上)+bed[bed](床)→in bed[im bed]A.同化:①⑤⑥B.异化:④C.弱化:②D.脱落:③30.请先将下表绘制在答题卡上,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并分析其音节结构(填表)31.按照传统“六书”理论,分析下面汉字的结构:33.比较和归纳下列汉语普通话音节和英语音节在音节类型上的异同。
34.请分别指出下列两个语言片断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结构和意义在语音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A.想起来了 B.北京人多33.根据语素间的组合关系,将下列复合词分别填入A、B、C、D四项中:34.用义素分析法的矩阵图分析和描写“叔叔、舅舅、姑姑、婶婶”这组亲属词语的语义差别。
在答题纸上列表作答。
30.找出下面各项中的成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走了员工好吗胖乎乎朋友答:成词语素:走了好吗胖不定位语素:走员工好胖朋友32.分析下面组合中变元的语义角色答:吃食堂喝开水写文章飘雪花涂蜡笔读课文(住所)(受事)(结果)(随事)(工具)(受事)33.用适当的方法证明[p][p‘][t][t‘][m][n]在汉语普通话中分属不同的音位,并根据在汉语普通话音节中所能占据的位置的不同,对它们进行分类。
34.下面都是“动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构成的词组。
试判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词组(词组的结构类型),并分别填入各项中:31.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面结构一位昨天才从部队下来的干部答:34.试将下面给出的词组按照(A)体词词组、谓词词组,(B)向心词组、离心词组,(C)基本词组、特殊词组三个标准进行分类,分别将词组前面的序号填入各项中:①学习汉语②汉语学习③学习汉语的④汉语的学习⑤汉语学习过⑥学习的是汉语⑦对汉语学习(有兴趣)(A1)体词词组:②③④(A2)谓词词组:①⑤⑥⑦(B1)向心词组:①②④(B2)离心词组:③⑤⑥⑦(C1)基本词组:①②④⑤⑥(C2)特殊词组:③⑦33.在下列词语后的括号内填写词语所包含的语素数量,并根据构词方式将词语分别填入下列各项中。
试论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类型
试论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类型作者:李珊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摘要:歧义一般是指一个句法结构的外部形式不变但是却能够分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五个部分详尽阐述歧义的类型。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歧义类型作者简介:李珊珊(1988-),女,汉族,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就读于黑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1前言歧义是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歧义既是促使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衍生物,同时也是产生语病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五个角度全方位、更细致地来探讨歧义的类型。
一、语音歧义1、同音同形歧义,这主要是由于同音词造成的。
例如:“注意仪表。
”“仪表”既可以表示“人的外表风度”,又可以表示“测量温度、气压、电量与血压的仪器”。
在句中说话者又没有指明它所属的范畴与性质,造成了同音同形歧义。
2、同音异形歧义,这也是口语中的同音词造成的。
例如:“这是一种zhì癌物质。
”句中的“zhì”,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含义为“导致”的“致”,同时也可理解为含义为“医治”的“治”。
没有前后文的语境联系,我们无法得知究竟属于那个字,这就引起了同音异形歧义。
3、多音歧义,即由形同义异的多音字产生的歧义现象。
例如:“这个人好说话。
”句中的“好”既可以读作“hǎo”,表“便于”之意,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很随和;当然,它又可以读作“hào”,表“爱好”之意,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喜欢说话。
这便引起了多音歧义现象的产生。
4、重读歧义,即由于重读位置的不同所引起的歧义现象。
例如:“我喜欢她十年了。
”如果此句重音落在“她”上,表明这句话强调的是我喜欢十年的人是“她”,而不是别人;若此句的重音落在“十年”上,就表明说话者强调的是我喜欢她的时间很长,足足有十年了。
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
(4)我们需要进口设备。 “进口设备”有可能是动宾关 ( 系, 也有可能是定中关系。 ) 因结构层次、 结构关系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句是我们用 层次分析法能够解释的, 打死敌人的队长。很明显, 如: 有两 种不同的结构层次。 一是先定中, 再动宾; 二是先动宾再定中。 但是由于语义关系的不同而导致的歧义就无法运用层次 分析法加以分析和解释, 鸡不吃了。 如: 用层次分析法就无法 来解释它的歧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转换生成语法的 理论。 二、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歧义的分析和解释 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er ) 是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 乔姆斯 原则的理论设计的能力, 语言学的任务正是要揭示儿童大脑 的初始状态和内化的语法规则, 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语言 能力是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 研究语言能力就是为了 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 生成语法是对语言能力 作出的形式化的描写, 用一套公式将其内容表达出来, 不局限 于对个别语言的研究, 而是要揭示个别语法与普遍语法的的 统一性。 其发展阶段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标 准理论时期、 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在第一语言模 式时期, 提出了短语结构规则: 一种不受上下文的制约 (con, (context-dependent) 同时乔 。 text-free) 一种受上下文的制约 姆斯基也举出了短语结构语法规则的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 一, 短语结构语法无法处理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 第二, 表现在动词上; 第三, 表现在处理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关 系上。 这些是短语结构语无发解决的。 所以乔姆斯基发现了 转换规则, 可以增加语素、 减少语素和改变语素的顺序。 乔姆斯基认为有些歧义结构, 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是解释 不清的, 可以用转换生成法来分析解释。例如: (1) paintings of madmen.这个例子有两种可能: 一是 The “疯人做的画” 二是 , “关于疯人的画” 可以派生出两个句子: 。 (他们画疯人)和 Madmen paint 疯人作 ( They paint madmen 画) 。
从语言对比的角度谈“动物 不吃了”结构的歧义问题
从语言对比的角度谈“动物+不吃了”结构的歧义问题作者:郭伏良李开明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2期摘要:“动物 +不吃了”结构的存在歧义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汉语里只有常食用肉类且整体都能被煮的小动物在“动物+不吃了”结构中充任主语时才会出现歧义。
反而对于使用法语、西班牙语、乌尔都语等语种的学生来说,该结构中的主语不管是小动物还是大动物,他们都理解为有歧义。
不同语言词汇的差异是造成第二语言习得时产生歧义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意目的语的固有歧义外,还应了解汉语和留学生母语之间词汇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进行讲解和练习。
关键词:歧义;语言对比;跨语言词汇理解;“动物+不吃了”中图分类号: 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2-0060-05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2.011一、引言歧义指的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一个词、词组或句子甚至一个语段,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而且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1]。
歧义是每一种语言固有的现象。
根据陈珂的说法,歧义可分为语法歧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2]。
Robert 在《英语句子结构》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
”[3]24这说明歧义并不是说语言有问题而是由非逻辑性的语言使用与习惯引起的。
在有些情况下,歧义是由于对同样语境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往往会觉得汉语里的一些词或句子是有歧义的,但是汉语母语者并不感觉到这种歧义。
自赵元任先生始,很多学者对汉语里“鸡+不吃了”的歧义问题进行过研究,并对该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进行过深入分析。
以前的研究者一般从语法和词汇角度进行阐述。
本文以前人所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语言对比的角度进一步解释该结构的歧义问题。
赵元任[4]提出,在不同的语境中这句话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如果是在喂鸡的时候说这句话,意思是“鸡不吃食了”;如果是在吃饭的时候说这句话,那么意思是“我不吃鸡了”。
论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解释功能
论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解释功能语境对言语交际的作用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提出对两种功能的熟悉后,着重探讨语境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功能。
[关键词】语境;解释功能;言语交际从言语交际角度来讲,所谓语境是指语言利用的现实环境,是言语交际行为所发生的环境。
具体来讲,语境不仅包括作品的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还包括言语交际发生的时间、地址,话题,交际方式,交际两边的地位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时期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
语境影响着言语交际行为。
从言语表达与言语接受来看,语境对言语交际的作用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
对于言语表达而言,语境限定、制约着表达者的话语内容和利用的语言形式,表达者只有运用适合语境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对于言语接受而言,语境对语言形式和语言接受者都有解释的作用,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意义联系起来,语言形式的意义因语境而明确、唯一;接受者只有把话语放置到特定语境中来解码,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表达者的会话含义。
本文主要探讨语境的解释功能。
语境的解释功能是针对听读者和针对语言分析而言的,所以语境的解释功能还可宽泛理解为语境对言语活动中的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必然的语言形式,只有依托相应的语境才能取得解释,相关的语境因素也能够给话语含义的理解提供一个大致肯定的语义指向,听读者也正是在语境的帮助下推断并最终取得说话者想要传递的大体信息。
语境的解释功能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一、语境使抽象、模糊的语言意义具体化、明确化在语言系统中,语言中的词义、句义都有必然的抽象性、归纳性,每一个词语有它自己的概念意义或语法意义,由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等语法结构的意义也都是能指的、抽象的,归纳性、抽象性是语言意义的最大体的特点。
比如“鞋”的词义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而又没有高简的东西”。
这个意义就是从皮鞋、布鞋、旅游鞋、拖鞋等各类具体的鞋子中抽象归纳出来的,它反映了各类鞋所一路具有而其他类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这样各类各样的鞋就都可以用“鞋”这个词去指称。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及其消解
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及其消解作者:张晓红万玲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繁多,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歧义现象常常造成误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消解歧义有多种方法:加注拼音法、补充语境法、调整语序法、更换词语法、添加词语法、增加标点法、改变句式法、明确指代法、适当停顿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歧义消解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2095-7394(2016)05-0018-04歧义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多种理解。
对汉语歧义现象较早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赵元任、朱德熙等。
著名例子“鸡不吃了”和“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是他们分别提出来的。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歧义的研究成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本文拟从现代汉语常见的歧义现象、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消解歧义的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现代汉语常见的歧义现象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繁多,可从不同角度来分类。
比如,从语体角度可分为口语的歧义和书面语的歧义,从歧义产生的根源角度可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我们拟从语言单位角度将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分为词组的歧义和句子的歧义。
(一)词组的歧义1.单重词组的歧义单重词组是指只有一个层次的词组。
尽管单重词组结构层次简单,但有些单重词组的结构关系却有多种理解,这就造成了歧义。
有时即可以理解为述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如“修改方案”;有时即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联合关系,如“奶油面包”;有时即可以理解为述宾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述补关系,如“想起来”,有时即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主谓关系,如“生活困难”等。
2.多重词组的歧义多重词组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词组。
有些多重词组可作多种分析,这就造成了歧义。
朱德熙先生举的著名例子“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是多重词组歧义的代表,可以分析为“咬死了/猎人的狗”,这是述宾关系;也可以分析为“咬死了猎人的/狗”,这是偏正关系。
六年级容易产生歧义的事例
六年级容易产生歧义的事例吕叔湘先生的的经典歧义例句是:鸡不吃了(鸡不吃食了/人不吃鸡了)。
朱德熙先生的经典歧义例句是:咬死了猎人的狗(猎人被咬死了/狗被咬死了)。
徐仲华先生的经典歧义例句是:热爱人民的总理(一位热爱人民的总理/我们都热爱人民的总理)。
传统笑话的经典歧义例句是: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儿大似象老鼠死干净财主写这段话的本意是: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儿大似象,老鼠死干净。
可叫财主的儿子一念,就成了: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猪儿大似象老鼠,死干净。
结果把财主的鼻子都给气歪了。
生活中的歧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在学校里,说“快要qīzhōng(期中/期终)考试了”,到底是期中还是期末不能肯定,这是同音词造成的歧义。
“他几天没有吃饭了”,一个是真的几天没有进食,一个是几天没有吃米饭,这是多义词造成的歧义。
书面上的例子。
“我想起来了”,到底是想起床,还是想起一件事儿,这是重音不同造成的歧义,在口语中没有歧义。
书面上的另一类例子,“头发长(cháng/zhǎng)得怪”,这是同形词造成的歧义,在口语中也没有歧义。
“这辆自行车没有锁”,锁是名词还是动词,意思是不一样的,这是兼类词造成的歧义。
“新学生宿舍”,到底是新生的宿舍,还是新的宿舍,这是层次结构不同造成的歧义。
“没一次看完”,是从来没看完过一次,还是分好几次看完的,这是由副词的管辖范围大小不同造成的歧义。
“进口彩电”,是说彩电是进口的,还是说业务是负责从国外进口彩电,这是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军人妻子”,是军人的妻子,还是妻子是军人,这是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是老张骄傲,还是女儿骄傲,这是由于省略造成的歧义。
“赵大姐刚来两天,村里的人都不认识”,是赵大姐不认识村里人,还是村里人不认识赵大姐,这是由于施受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最后讲一个歧义的笑话。
一个中国学生跟他的外国留学生朋友说:“方便的时候,给我打电话啊。
“不吃了”歧义现象综述
“不吃了”歧义现象综述作者:刘智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4期摘要:上个世纪以来,从赵元任先生提出“鸡不吃了”歧义现象这一典型例子后,很多学者都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分别从语法、词汇、语境等各个角度分别解释这一现象,最终并没有能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进行整合,希望能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歧义现象;多角度;分析整合作者简介:刘智力(1992-),男,汉,山东临沂人,广西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1王士元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这说明很多年来语言一直在不停地变化中,歧义现象也就随之而来。
对歧义的定义学术界单纯定义就有不下二十种,这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歧义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很难去解释清楚;另外,这也反映了很多學者对歧义现象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同。
近年来,诸多学科领域的不少学者对歧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是,到目前为止,歧义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语法角度很多语言学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鸡不吃了”,这也是每个学语言学语法角度专业的人耳熟能详的例子。
首先,我们从形式上来看,这个句子的歧义,主要是“鸡”和“吃”之间的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
在这个句子里边“鸡”有两种语义成分,其一是“鸡”可以作为“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那么,第二种句法成分是“鸡”也可以是“吃”这个动作的受事。
例如“狼不吃鸡了”等。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讨这个句式的歧义现象,分析其歧义的形成机制。
请看以下两种句式:(1)鸡不吃食了。
(2)狼鸡不吃了。
从这两个例句我们可以这样看,“鸡不吃了”分别是例(1)和例(2)的句法省略格式,先看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省略句,其中省略了一个施事名词或者是受事名词,因此造成了这个句子中动名关系之间的句法关系发生含混,从而造成歧义。
第七节歧义现象分析@学习要点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
正
b. 联
合
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除了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 原因之外,还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
没有买票 的
a.
述
宾
b. “的”字结 构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可与“名2”并列,它们是属于同一义类的事物; B.“名1”可以修饰“名2”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宾
述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 偏 | |正|
|联 | |合|
b. |联 | | 合 | |偏| | 正|
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联合关系)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能与“名2”并列; B.“名1”能与“名2的+名3”并列。
一、什么是歧义现象
例1: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例2: 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 理解的语言现象。
“不吃了”歧义现象综述
文化长廊“不吃了”歧义现象综述刘智力 广西民族大学摘 要:上个世纪以来,从赵元任先生提出“鸡不吃了”歧义现象这一典型例子后,很多学者都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分别从语法、词汇、语境等各个角度分别解释这一现象,最终并没有能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进行整合,希望能为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歧义现象;多角度;分析整合作者简介:刘智力(1992-),男,汉,山东临沂人,广西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80-01王士元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这说明很多年来语言一直在不停地变化中,歧义现象也就随之而来。
对歧义的定义学术界单纯定义就有不下二十种,这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歧义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很难去解释清楚;另外,这也反映了很多学者对歧义现象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同。
近年来 ,诸多学科领域的不少学者对歧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是,到目前为止,歧义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语法角度很多语言学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鸡不吃了”,这也是每个学语言学语法角度专业的人耳熟能详的例子。
首先,我们从形式上来看,这个句子的歧义,主要是“鸡”和“吃”之间的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
在这个句子里边“鸡”有两种语义成分,其一是“鸡”可以作为“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那么,第二种句法成分是“鸡”也可以是“吃”这个动作的受事。
例如“狼不吃鸡了”等。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探讨这个句式的歧义现象,分析其歧义的形成机制。
请看以下两种句式:(1)鸡不吃食了。
(2)狼鸡不吃了。
从这两个例句我们可以这样看,“鸡不吃了”分别是例(1)和例(2)的句法省略格式,先看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省略句,其中省略了一个施事名词或者是受事名词,因此造成了这个句子中动名关系之间的句法关系发生含混,从而造成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对“鸡不吃了”歧义现象再解释摘 要: “鸡不吃了”, 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
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
王士元先生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关键词: 歧义现象;词义延伸;语义关系;语境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31(2011)03-0002-01陆俭明a,b(北京大学 a.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b.中文系,北京 100871)“鸡不吃了”,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
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
这个例子最早是由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
以往是从句子成分的移位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两方面来解释这句话的歧义现象的。
请看实例(例中的“鸡[A ]”代表“吃”的施事,“鸡[P ]”代表“吃”的受事):甲 乙a 1. 鸡[A ]不吃白菜了b 1. 张三不吃鸡[P ]了a 2. 白菜鸡[A ]不吃了 b 2. 鸡[P ]张三不吃了a 3. 鸡[A ]不吃了 b 3. 张三不吃了a 4. 白菜不吃了 b 4. 鸡[P ]不吃了句子成分移位、省略的结果,造成a 3和b 4同形,表示的意思则不同。
王士元教授(美籍华裔,原先在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任教,后应聘至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现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被誉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家。
2006年他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学院作系列演讲,部分演讲内容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
其中有一篇,发表在2006年第6期上,题目是《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在这篇文章里,王士元先生对汉语语法学界的这个经典例子“鸡不吃了”的歧义现象,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具体是:“鸡”既能用来代表一种家禽,也能代表家禽的肉。
同样的,也可以说“鱼不吃了”有歧义,因为“鱼”可以指一种动物,也可以指这种动物的肉。
但是,如果说“牛不吃了”或者“马不吃了”,就没有这样的歧义了,因为“牛”和“马”只能指动物,而不能指这些动物的肉。
王士元先生的上述看法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可取之处是,他注意到了表示动物的词在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既能表示某种动物,也能表示那种动物的肉;另一种情况是只能表示某种动物,不能表示那种动物的肉—这无疑是对汉语词义研究的一种贡献。
目前一般辞书上,还未见有对“鸡”、“鱼”、“虾”这类词注出上述两个义项的。
但是,王士元先生以此来解释“鸡不吃了”的歧义,就欠考虑了。
如果我们按照义项将“鸡”分化为“鸡1”和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mbiguity in “Ji Bu Chi Le”LU Jian-ming a b(a.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b.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 : “Chicken” in the sentence “Ji Bu Chi Le” (literally means in English “chicken not eat”) can be understood both as the subject and as the object of the verb “eat” in Chinese, which is a typical case of ambiguity in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grammar.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reinterpreted the sentence from a lexical perspective, i.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Such an attempt has both merits and loopholes. Key words : ambiguity;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sense relations; context- 3 -“鸡2”—“鸡1”表示鸡这种家禽,“鸡2”表示鸡这种家禽的肉。
语言事实告诉我们,表示某种家禽时的“鸡1”所形成的“鸡1不吃了”,照样还可能产生歧义。
设想某动物园里,给狮子、老虎这些肉食动物每天只是喂鸡,结果狮子、老虎吃得有点倒胃口了,看到鸡,如果是死鸡,只是闻闻,咬一两口就不吃了;看到活鸡,只是戏弄,不怎么吃了。
饲养员向领导汇报,说“狮子、老虎现在鸡不吃了”。
这里的“鸡不吃了”里的“鸡”在理解上完全可以理解为鸡这种家禽,即“鸡1”。
这说明,“鸡”作为家禽理解时,也可能形成受事主语句“鸡1[P ]不吃了”。
至于“羊不吃了”、“牛不吃了”、“马不吃了”在某种语境下也可能会有歧义—一指“牛/马/羊不吃什么东西了”,一指“老虎/狮子不吃牛/马/羊了”。
其实,“鸡不吃了”这一句式是否有歧义,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按“NP 不V 了”(NP 代表名词语,V 代表动词)这种句式所造成的句子里,NP 与V 之间是否既可以理解为“施事—动作”语义关系,又可以理解为“受事—动作”语义关系。
如果按“NP 不V 了”这一句法格式造出的句子,其NP 与V 之间可以作两种语义关系理解,这样的句子就可能会有歧义。
当然,在实际上下文里是否表现出歧义,还得看上下文语境。
我们说王士元先生“考虑不周”,就指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以上事实也告诉我们,对于学者专家、学术权威的论著我们一定首先要好好地学,虚心地学,但他们毕竟也是人,而不是神,也难免会有思考不周之处,特别是如果所谈内容并不是他所专注的研究领域的话。
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对前辈、时贤的论著首先要虚心地学习,认真地吸收;同时也不要盲从,不要以为专家学者特别是权威的论著里的内容都是对的。
重要的是自己要勤于思考。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文学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摘 要: 汉语里的首词重复构式的基本格式是“X 是X”,另外还有两种格式“X 是X,Y 是Y”和“X 是X,……”,可以看成基本格式的变体形式。
这种格式是一个家族,内部成员的意思和句法特征并不一样。
这些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既不能从语义解释的一般规则推测出来,也不能从交际语用学的规则推测出来。
多种语言的相关情况表明,首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与特定语言有关(language -specific ),每一个此类构式都有特定的意义,这一意义不能根据普遍语用准则(maxims )全部预测出来。
因此首词重复是基于个性的现象。
然而,多语言的首词重复构式都有句法限制,都有一定程度的非范畴化倾向,因此该现象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关键词: 首词重复;类型学;家族;约定俗成;构式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31(2011)03-0003-08陈满华1,2(1.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Epanaphoric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CHEN Man-hua 1, 2(1. School of Liberal Art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2. International College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Suzhou 215123, China)Abstract: In Chinese, the basic construction of epanaphora (a kind of equational tautologies) is “X是X” and it has two varieties: “X是X,Y是Y ” and “X是X,…”. The subtypes in the family of the construction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both semantically and grammatically. Th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differences derive from neither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rules nor pragmatic rules. Relevant multi-linguistic facts show that “epanaphoric constructions” are partly conventional and language-specific, and each such construction has a specific meaning, which cannot be fully predicated in terms of any universal pragmatic maxims. Therefore, epanaphora is an individuality-based phenomenon.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multi-linguistic facts, there are syntactic constrains and decategorization to some extent for the epanaphora. Thus, epanaphora is somewhat of universality.Key words : epanaphora; typology; family; conventionality;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