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歧义现象浅析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领域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句子构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偏正结构都扮演着连接主次信息、构建句子框架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语言间的差异和复杂性,英汉两种语言在偏正结构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义现象。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属性。
在分析偏正结构时,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偏正结构是句子中主要信息(主语和谓语)与次要信息(定语、状语等)之间的组织关系,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语法结构,还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意义。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歧义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往往源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多义的词汇。
例如,“The man with a knife in the kitchen”这个句子中,“with a knife”的修饰对象可能是“man”也可能是“in the kitchen”,从而产生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歧义汉语的偏正结构歧义则更多地源于词序和语境的复杂性。
例如,“他吃了一碗面”这句话中,“一碗”是修饰“面”还是“吃”的动作,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因此容易产生歧义。
四、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1. 产生原因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产生都与语言的复杂性、句法结构的灵活性以及词汇的多义性有关。
此外,语境和上下文的不同也会导致歧义的产生。
2. 对比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句法结构的对比,二是语境和语义的对比。
从句法结构上看,英语偏正结构更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严密,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和语境的依赖。
从语境和语义上看,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意思时,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中英文歧义现象的文体学分析

中英文歧义现象的文体学分析摘要: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在比较歧义与模糊、歧义与“双关”辞格的基础上,阐述了歧义现象的语言特征,分析了运用歧义现象所创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并以实例说明了利用歧义不仅能创造出幽默诙谐的效果,还能表达严肃的思想、深沉的情感。
关键词:歧义;语言特征;表达作用歧义现象在文学语言中运用得很广泛。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常常起着重要作用。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歧义现象的语言特征,理解运用歧义现象所创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有利于增强读者对语言的敏感度,更深刻地阐述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提高作品欣赏水平。
一、歧义的定义及歧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辞海》认为“歧义现象指一个语言结构可以表达一种以上的意义。
”(《辞海》:1650)歧义是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所有语言都具有歧义现象。
但歧义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潜在的。
在正常交际中,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可以清除歧义。
按照普通语言常规,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表达要清楚明白,避免产生歧义。
而在文学语言中,作者有时有意识地精心地创造出特定语境中的歧义现象,使语言结构呈现多层意义,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其目的正是为了通过偏离语言常规达到“突出”的表达效果。
二、歧义与模糊性的区别语言的歧义与语言的模糊性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但为了对歧义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必要了解它们之间一些明显的、主要的区别。
歧义强调的是特定语境中词语意义的多重性,与意义的单一性相对。
而语言的模糊性强调的则是语义的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与清晰、精确相对。
在普通语言交际中,歧义是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障碍,往往要利用语境加以清除。
例如在科技、政治、公文等文体中歧义都是必须避免的。
如歧义消除不了则会影响交际,闹出笑话,产生不良后果。
吕叔湘先生曾举过一个很生动的例子:“相传北洋军阀时代有一个政客屈映光,官挺大。
人家请他吃饭,他不去,他说‘本人向不吃饭’。
英汉广告中的用词歧义现象研究报告_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

价值工程0引言广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传播产品消息,广告还是我们社会文化的一种主要交流工具。
为了更好的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达到商业目的,许多广告中运用了歧义的手段,并且运用的恰到好处,吸引了广大群众,同时这些广告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幽默感,不失为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与典范。
本文将阐述和研究有关英汉广告语中词汇歧义存在的形式及其语用价值。
1英汉广告语中歧义存在的形式“歧义(ambiguity )”在英语中的释义是:“An ambiguous sentence is usually of doubtful meaning because it can be interpreted in more than one way or many other ways.”即:歧义是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却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
[1]本文将从英汉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及语用等四个层面展示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
1.1谐音歧义谐音歧义由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歧义,因为此类歧义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译文:给您的孩子更多阳光、更清新的空气。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巧妙地运用了sun 和son ,air 和heir 这两对谐音词,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以此宣传其浴场环境优越,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宜人的休闲度假场。
②Power belongs to the people !译文:电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权力这是一则市民反对当地电力公司增加电费而举行的游行示威的横幅。
Powder 表示两层意思,“力量”和“电力”,这里歧义的运用使简短的标语意义丰富,耐人寻味。
英汉歧义现象简析

Ambiguity in Chinese and EnglishAmbiguit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Sometimes it comes into being due to writers’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words and phrases and sometimes it is used to create a humor and funny atmosphere. Aimed to clarify the common ambiguity that leads to confusion in our daily life, here four reasons are presented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ambiguity frequently foun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V oice of ambiguity1.1 As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 has a large vocabulary, the feature inevitably causes some kinds of ambiguity, one of which is voice of ambiguity. It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homophony and homonymy. When two or more different forms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they are described as homophones, like “whole” and “hole”. If we say “Here is the whole/hole”without context, the sentence can be interpreted as two meanings: “here are all the things”or “there is a hole here”. The term homonymy is used when one form has two or more unrelated meanings.A Example of homonyms are the pair “water”, one of which plays as a noun, representing the liquid, our necessity and the other of which plays as a verbs, indicating the action of sprinkling water for flowers or grass.1.2 The stress of sou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kills of pronunciation toexpress our accurate meaning. Here is an example: “1, 2, 5” and “1 to 5”. As “2” and “to” ha ve same pronunciation and sometimes both reasonable in the same context, it can easily cause confusion if no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tress of sound. Taken a close look at the two phrases, the differences can be found. In the former one, three figures are read in the same stress but in the latter one, “to” should be pronounced in a weak form.Thus if words are employed without certain background and a good knowledge of distinguish different meanings which is presented by different stresses, single pronunciation may cause many semantics, misunderstanding others and posing obstacle to communication.Lexical AmbiguityLexical ambiguity is caused b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a word or a phrase and two reasons account for its occurrence. The first reason is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itself and polysemy can well explain it. Relatedness of meaning accompanying identical form is technically known as polysemy,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one form having multiple meanings which are all related by extension. When a person speaks to you “head”, you may react to check if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your head or you may react to see if your leader is approaching you. The second reason is related to a word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 par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metimes, “cute”is heard to express our preference to something but if it is used to compliment anAmerican lady’s dress, you may no longer have a chance to talk to the lady as they treat it as some kind of insult.Structural AmbiguityStructural ambiguity appears due to two circumstances: grammatical relations ambiguity and semantic ambiguity.1.1 Grammatical relations ambiguity means that a same phrase or a same sentence in different grammatical components may hav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eanings. We can have general idea of the ambiguity in a simple phrase, “import goods”. “Import” in the phrase “import goods” can play either as a noun to indicate the identity of the goods or as a verb to imply the action that importers buy the good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s for grammatical relations ambiguity which is often found in sentences,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same word or phrase in the sentence syntax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lso, it can be simply thought as a sentence with different pause. For instance, in the sentence “The soldier kills the king with a knife.”, it is capable of showing two 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s. We can use syntax to analyze every minimal component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sentence. If it is divided as a noun phrase “the soldier”, a verb phrase “kills the king” and a preposition phrase “with a knife”, it means that the knife is taken as a tool for the soldier to kill the king. If the sentence is separated as a noun phrase “the soldier”, a verb “killed” and a noun phrase “the king with a knife”, it means that the knife belongs to theking to fight against the soldier.1.2 Semantic ambiguity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t and theme and the problem can be solved when the context and background are acknowledged. For instance, the sentence “Dad has a surgical operation”. If we know that dad’s profession is doctor and he is in good health, naturally it is interpreted as “dad will operate a surgery on a patient”. However, if dad is a patient, it tells us that doctors will operate a surgery on dad.Ambiguity takes place under many circumstances, it appears to be inevitable, however, if we look through the cases of it, we can still avoid it.Work-cited:1.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mbiguity作者:程海刊名:魅力中国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13期2.《汉语歧义现象分析》作者:黄世平刊名:科教视野出版日期:2007 期号:第35 期3.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Ed. Caisujun: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116-117. Print.。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结构的歧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偏正结构是句子中常见的结构之一,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出现,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指句子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结构。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通常由定语从句或分词短语等修饰语构成,而在汉语中,偏正结构则主要由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构成。
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偏正结构的表达方式和歧义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三、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在英语中,定语从句或分词短语等修饰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容易导致偏正结构的歧义。
例如,The man with a long face.(那个有着长脸的男子。
)这句话中,“a long face”既可以是用来描述“人”的外貌特征,也可以是用来形容“面孔”本身。
因此,这个偏正结构的歧义可能使得读者对句子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解释。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与英语相比,汉语的偏正结构更容易出现歧义现象。
在汉语中,定语和状语等修饰成分往往较为复杂,其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需要依赖上下文和语境才能确定。
例如,“大红苹果”这个短语中,“大”和“红”的修饰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苹果很大,颜色为红色;二是苹果是红色的,并且大小可变。
这种歧义现象在汉语中非常常见。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解释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可以归因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相互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因此,同一种偏正结构在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
英汉句法歧义是语言研究领域研究者和译者研究极具共性的一个主题,然而各
种惯用法、习惯表达和句子结构之间的背景差异,往往会使英语句子语义的建构以及普遍的歧义现象变得令人困惑,影响到表达的准确性和翻译工作的效率。
在英汉句法歧义研究中,人们常常注意到语法系统之间的差异对英文歧义现象
有很大影响。
比如,在英文中,比较分类例句使用双重定冠词时,一般是用不定冠词,而在汉语中,则使用定冠词,这会影响到句子中名词解释的表达方式。
此外,不同的句法结构设计也会导致歧义。
比如,句子“He said that he was the one”在汉语中可以被理解为“他说他就是这个人”,而在英语中,可以被理解为“他说他是第一个”。
这些细微的句法区别,往往会带来普遍的歧义现象,从而造成不正确的解释。
然而,深入探讨这些歧义的形成及其两种语言之间不同的句法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考量专业翻译人员能力的重要标准。
这样,翻译人员就可以对英汉语言句法特征有更清晰的认知,帮助他们在理解可能形成歧义的句子时有更大的准确性和更快的翻译效率。
因此,深入洞见英汉语言句法歧义共性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正
确理解英汉不同语言之间的歧义现象,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翻译工作效率。
从而实现翻译的准确性,也让人们不再因英汉句法歧义而心烦意乱。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语言在交际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如何实现其交际和表达功能。
偏正结构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句法结构,指在句子中某一成分通过偏正关系修饰或限定另一成分的句法现象。
这种结构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体现,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尤其是其产生歧义的情况。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1. 英语偏正结构英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定语从句、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形式实现。
例如,“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我昨天买的书)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结构。
2. 汉语偏正结构汉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实现,如“红色的花”(红色的为修饰语,“花”为中心词)。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由于英语句法结构的复杂性,有时定语从句或其他修饰成分的添加可能导致句子产生歧义。
例如,“The man who sold the car is hones t.”(卖车的那个人是诚实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卖车的人是诚实的,也可以理解为车的卖主为人诚实。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由于词序和语境的不同,偏正结构也常常产生歧义。
如“他红色的衣服”(他的红色衣服)和“红色衣服的男子”(穿红色衣服的男子)虽然句法结构相似,但意义却大相径庭。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二是语境和文化的差异。
1. 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各有特点,导致偏正结构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定语从句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而汉语中词序的微妙变化也可能导致意义的大相径庭。
2. 语境和文化的差异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英汉句法歧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到许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
从句法歧义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深入地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也可以学习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内容准确地进行翻译。
本文将对英汉句法歧义的共性进行探讨,以期为语言学研究以及英汉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要谈到英汉句法歧义的共性,就不得不谈及英汉句法的基本结构的不同。
英语的句法结构普遍采用SVO(主语-谓语-宾语)结构,而汉语的句法结构则采用SOV(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
由于句法结构的差异,使得英汉句法歧义有着显著的差异。
其次,英汉句法歧义也可以从语义层面来考虑。
在英汉句法歧义中,语义上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释。
英汉句法歧义一般是由汉语词汇和短语在英语中的理解不同所引起,而在汉语中经常则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正确理解。
例如,“老人家”在汉语中是指“年老的人”,而在英语中则指“好朋友”。
或者,“赶鸭子上架”在汉语中是“把鸭子放在架子上”的意思,而在英语的语境中则可以表示“把鸭子出去”的意思。
此外,英汉句法歧义还可以从句子结构的层面来考虑。
英语的句子结构一般比汉语的句子结构更加简单,所以在英汉句法歧义中,很容易出现主谓宾和定语从句等句法结构上的歧义,从而产生语义上的歧义。
例如,“老师让孩子们读书”,在汉语的语境中可以表示老师要求孩子们去看书,而在英语的语境中可以是表示老师让孩子们朗读书籍的意思。
最后,英汉句法歧义还可以从虚拟语气来考虑。
英语的虚拟语气表达方式要比汉语傻乎乎,所以在英汉句法歧义中,很容易出现虚拟语气上的歧义,从而产生语义上的歧义。
例如,“如果他来,就去”,这句话在汉语的语境中可以表示“如果他来了,你就去”的意思,而在英语的语境中则可以表示“如果他有可能来了,你就应该去”的意思。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语义、句子结构以及虚拟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句法歧义具有一定的共性。
要想准确理解英汉句法歧义,语言学研究者和翻译者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两种语言的特性,要多注意英汉句法歧义的产生及其特点,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地进行对照、理解和翻译。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运用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本文将通过这一理论视角,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
偏正结构作为句法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常用于表达事物的属性或关系,其不同的排列组合往往会导致歧义现象的出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歧义分析中的应用。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特点偏正结构是句法结构的一种,指由修饰语(偏)和中心语(正)组成的结构。
在句子中,修饰语通常用来描述或限定中心语,二者的关系密切且具有特定的语义指向。
然而,由于语言的多义性、语境的复杂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偏正结构往往会产生歧义。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形容词短语等方面。
例如,在“a tall building”中,“tall”作为修饰语,可以理解为“高大的建筑物”,也可以理解为“高层的建筑”(如高层住宅楼),这就产生了歧义。
此外,介词短语如“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山上的顶部)也可能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体现在词序、语序以及多义词的组合上。
例如,“红太阳”中的“红”既可以理解为“红色”,也可以理解为“新出现”,这种不同的理解就会导致句子的歧义。
此外,在“吃了一碗饭”中,“一碗”作为修饰语,既可以理解为“一整碗”,也可以理解为“部分一碗”,这也产生了歧义。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复杂现象,其产生与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语境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在分析英汉偏正结构歧义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因素:语境是影响偏正结构歧义的重要因素。
浅谈英语和汉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浅谈英语和汉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摘要:歧义是语言的共性现象,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歧义方面有不少异同点。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词语意义引起的歧义和词汇层结构引起的歧义两方面对汉英词汇歧义进行对比,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
关键词:汉语英语歧义词汇歧义歧义词歧义现象的研究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汉英歧义现象的对比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这两种语言在各个层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这两种语言的内在本质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文旨在运用语言学对比研究方法,在考察两种语言的词汇层面上歧义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歧义的定义歧义和多义的第二个区别性特征:主观和客观的对立。
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歧义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一种特殊矛盾,是一种语言表达式出现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作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意义分析,且其中不同的意义分析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这种现象就是歧义。
二、汉英词汇歧义比较(一)词语意义引起的歧义1.同音(同形)异义词语引起的歧义a.同音异形异义词同音异形异义词指的是一组读音相同,字形不同,意义不同的词。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此类现象。
例如:①今天我们举行了qī zhōng(期中/期终)考试。
②我喜欢看yuè jù(越剧/粤剧)。
③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āng。
”在这个例句中,zhā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
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歧义。
在英语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同音异形异义现象。
比如:[mai di?],即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此外They are [s?ui?]sowing/sewing.他们在(播种/缝纫)。
此类歧义只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就能化解歧义。
2.同形音异词语引起的歧义①把小李调过来(diào/tiáo)。
两个“调”都是动词谓语。
英汉语词汇歧义对比分析

2020年11月(总第139期)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意义或者一个语言结构对应一个以上的含义,歧义的显著特点是多重解释。
伍谦光(1991)对歧义现象做了具体的定义,即“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任何语言都是音形意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因而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符号的有限性和语言表达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歧义由此而生。
1英汉语词汇来源汉字起源于古代甲骨文,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有六种造字法;而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字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来源于法语的词汇约占35%;来源于拉丁语的词汇约占28%;来源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古丹麦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的词汇约占25%;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汇比例为5%。
2语音导致的歧义2.1一词多音多音字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字是一字两音,甚至有一字三音或四音的现象。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给人们日常交流造成的歧义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如何正确选择读音和意义。
比如这副经典的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读者乍一看可能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把读音标出来,其含义就很清楚了,即上联: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这是一副同字却不同音不同义的对联,由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送给一位卖豆芽的老翁,寓意是“常长常长,生长不止,越长越长”。
虽然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可以看出多音字的使用容易产生歧义。
第二是多音字容易与其他词混淆产生歧义(梁石,2017)。
比如下载的“载”的读音应该是/zài/,而很多人将它读成/zǎi/,那么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下崽/zǎi/”,从而产生歧义。
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

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歧义现象通常是由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等因素所致。
该现象是会话双方未能成功进行交际的重要原因,但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避免。
本文在阐释英汉语言中歧义现象分类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消解无意歧义及更好地利用蓄意歧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话语意义研究和成功会话等有所助益。
标签:歧义成因消解利用一、引言歧义(ambiguity)是指一个词或句子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可能,换句话说,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歧义是人类语言不断丰富化、多样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歧义现象往往容易造成误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然而,歧义现象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需要辩证地加以分析和对待。
本文拟通过对以何种方式消解无意歧义及有效利用蓄意歧义的分析,化解人们在沟通交往中的障碍,增强人们语言的使用效果,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歧义的分类歧义现象的的分类标准有许多。
根据会话双方意图的不同,可以将歧义现象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
所谓无意歧义,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经意间造成的歧义现象。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系列有限符号的结合,从而生成无限个语言形式。
由于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矛盾客观存在,人们使用有限的语符系统去表达和界定主观事物时,在客观上必然导致承载某些所指意义的语义符号在语音或语法形式上的类同和相似。
[1](P371-398)同时,由于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世界都不尽相同,信息接收者在将其接收的语符系统解码时所得语义并非总是与信息发出者所表达的语义等值[2](P81),进而导致歧义现象的产生,给交际双方带来未曾预料到的沟通障碍,降低沟通的效率。
因此,这类歧义现象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
蓄意歧义则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效应或目的,基于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刻意制造的歧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对于语言中的各种现象有着深入的解读。
在语言实践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偏正结构在表达时常常会产生歧义。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强调语言使用及其功能的语言学理论,它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系统,通过与其他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功能性作用来表现其价值。
在这种理论下,语言的任何一个结构都与整体语言系统的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通常由修饰语(偏)和中心语(正)组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英语偏正结构多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出现,而汉语则多以中心词和修饰词的组合形式出现。
四、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偏正结构有其共性,但在具体表达时却经常出现歧义。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不明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有时并不明确,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在英语中,“a virtual reality game”(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修饰语“virtual”可以理解为“虚拟的”,也可以理解为“真实的”,这取决于语境的不同。
在汉语中,“红色汽车”的“红色”可以指代颜色,也可以指代某种象征意义。
2. 语法结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偏正结构在表达时产生歧义。
例如,汉语中的“红玫瑰”和“红颜色玫瑰”在英语中可能翻译为“red rose”或“rose of red color”,而不同的翻译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
3. 文化背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会影响偏正结构的理解。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的新视角。
在语言对比分析中,偏正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偏正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为代表,注重语言在社会功能、意义和文化语境中的运用。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为一种资源,人们通过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分析偏正结构歧义的理论基础。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差异1. 英语偏正结构的特点英语偏正结构以名词短语为主,通常由限定词、形容词、名词等组成。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语序相对固定,通常为定语在前,名词在后。
然而,由于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复杂的句法结构,使得英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也容易导致歧义的产生。
2. 汉语偏正结构的特点汉语偏正结构以短语和句子为主,其语序与主谓结构密切相关。
在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这种语序与英语截然不同。
此外,汉语偏正结构的表达更加注重语义的连贯性和语境的依赖性,这使得汉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四、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1. 语义歧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同一偏正结构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
例如,“red car”在英语中可能被理解为“红色的车”,但在汉语中则可能产生“红车”或“一辆红色的汽车”等不同的理解。
这种语义歧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 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是指由于句法结构的不明确或复杂导致的理解困难。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句法歧义都可能存在。
例如,在英语中,“the girl with a red hat”可能被理解为“戴着红帽子的女孩”或“那个女孩有一顶红帽子”,而在汉语中,“穿红衣服的人”也可能因为语境不清而产生歧义。
英汉歧义对比

•23
例句4:He is the best man to choose. 例句可以理解为:a.He is the best man to do
the choosing. b.He is the best man that We can choose.
•17
(三)语法歧义
• 含义 语法歧义是指由于语法的原因造成的歧义现象 的发生。语法的复杂就决定了语法歧义相对于 语音歧义和词汇歧义来说更为复杂。当同一词 语或短语在句中具备不同的语法功能时会引起 歧义。
•18
• 在汉语中,有很多语法歧义句型。比如兼类 词引起的歧义,结构关系不同引起的歧义, 指向对象不明引起的歧义等。
(四)语义结构歧义
•10
(一)语音歧义
• 含义 语音歧义即相同的语音形式表达不同的语言 意义。汉语中,这种歧义现象多是由同音词 或多音词引起的;英语中,这种歧义现象也 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包括同音异义词,单 词连读等。同音异义词指的是一组读音及字 形相同或相近,但是意义不同的词。
•11
例句1: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 “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 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例句2:“今还欠款2万”。 如果读hai说明仍然欠款2万,但是读huan,说明已 经返还了2万,一字之差也许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多 音字造成的歧义对语义有很大影响。
•12
• 各种语言都有同音词。
•21
例句4:They called John a teacher. 此例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例句中John 和a teacher之间作双宾语 关系时, 可以理解为:“他们为约翰叫了一 位老师。” 第二种,例句中John 和a teacher之间作宾语— 补足语关系时,可以理解为:“他们称约翰是一 位老师。” 英语中语法歧义主要体现在主谓、述宾 、偏正等结构关系。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歧义主 要都集中在句型结构层面,汉语较英语来说,其 歧义句型结构较为固定,且更偏重语义方面;英 语的歧义结构则更为灵活,更偏重句型方面。
浅析英语和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析英语和汉语中的歧义现象[Abstract]Ambiguity that makes language colorful is very comm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it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s and writings. Sometimes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ambiguity can convert the negative use into a positive one. And ambiguity analysis can help improve the ability in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ree types of ambiguity,i.e. phonetic ambiguity,lexical ambiguity and structural ambiguity and its funct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Key words]ambiguity,phonetic,lexical,structural,functions,contextAmbiguity is an instinct feature of any natural language. As is defined in 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ambiguity is “the quality of having more than one meaning on idea,statement or expression capable of being understood in more than one sense.” To put it in a simple way,the term can be also defined a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that a word,phrase or sentence may have more than on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It is,therefore,necessary to have a general knowledge of the triggering and manifestation of ambiguity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This may in turn help to disambiguate the language or even,if used appropriately,make one’s words or essaysmore artistic.I. Type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Ambiguity can exist in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forms of English and arise in a variety of ways.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point of view,however,ambiguity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mainly three factors:the phonetic,the lexical and the structural,hence three types of ambiguity:phonetic ambiguity,lexical ambiguity and structural ambiguity.\[1\]156 Although English and Chinese fall in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the ambiguity of Chinese shares the same types.1.1 Phonetic ambiguityPhonetic ambiguity occurs mostly in the spoken form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can contain many more types of ambiguities,where 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compose a set of sounds into words,fo r example “ice cream” and “I scream”. Such ambiguity is generally resolv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1. Phonetic ambiguity in EnglishPhonetic ambiguity in English is mainly connected with homonyms (words are written in the same way and sound alike but have different meanings),homophones (words sound alike but are written differentlyand often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sound linking.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can be comprehended in two ways if they are spoken rather than written on the paper.A. The woman can’t bear children.(1) The woman can’t give birth to children.(2) The woman can’t tolerate children.B. Arms for the Mainland,alms for Taiwan.\[2\]185(1) Arms for the Mainland,alms for Taiwan.(2) Alms for the Mainland,arms for Taiwan.C. My young brother had a /’greid’ei/(1) My young brother had a grade A.(2) My young brother had a gray day.2. Phonetic ambiguity in ChineseIn Chinese,there is no sound linking. The ambiguity,therefore,can result from the stress on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the use of homophones.A.他想起来了。
英汉中共有的歧义现象

式去理解 。其实简单说 , 也就是语言文字的意义不 明确 , 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 。
作为语言的内部本质和语 言学 的普遍 现象 , 义存 歧
在 于 每一 种 语 言 , 存 在 于 每 一个 语 言 层 面 。歧 义 受 到 也
调、 连读等。但是 , 不管是英语 还是汉语 , 语音歧 义都是
第 1 卷 第 5期 1 21 0 1年 5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RNA I NI RS OU L OF JXIU VE ⅡY
V0 . l NO 5 11 .
M a . 01 y2 1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 1 )5— 10— 17 6 5 (0 1 0 0 2 2 2
二
英汉中的主要歧义类型
1英 汉 中 的语 义 歧 义 。 .
一
词多义是英汉语 言 中的普 遍现象 , 绝大多数 词都
有着一种以上的意思 , 这点 随便 翻开字典 的某页就能 发 现 。先看看 以下句子案例 。
例 1T m rnt tebn .( 岸/ 行 ) . o l o h ak 河 t 银 例 2 他 已经走 了 。在 这 个 例 句 中 ,走 ” 以 有 两 种 . “ 可 理 解 。一 个 是 指 “ 开 此处 ” 另 外 一 个 是 “ 世 ” 因 为 离 , 去 ,
派语法家则称之为“ 结构歧义” 。 英语 中的“ d 和汉语中的“ ” n a ” 和 都是被广为使用 的 连接词 , 但是这两个词时不时地会导致歧义 。 例 3 akadR s r m r e . .Jc n oeae ar d 这个句子 可理解为 i
d o a ak 、w udcm . 天 啊 , )Y usi Jc d ol o e( 杰克 这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歧义现象浅析中本0701班霍晓婷指导教师:姚勤智摘要:语言运用中的歧义现象常会影响人们对话语意思的正确理解,但歧义并不总是消极的,它也有可取之处。
本文在简介歧义现象的成因及分类的基础上,以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为例,探讨了歧义现象在语言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歧义;歧义分类;歧义作用引言英语作为世界性的官方语言,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
本文将就英汉语言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歧义在语言运用中的积极作用。
一、歧义现象的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和汉语尽管语种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民族性特征,但语言作为一种全人类共有的社会现象,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总有某些反映语言共同规律的东西,语言歧义是任何自然语言的内在特性。
英语中有歧义现象,汉语中也时常会出现此种现象。
歧义显露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和语言的各个层面。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词是有限的,句式也是有限的,而事物却是无限的。
故而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式便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
”①(一)语音歧义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存在。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范围和频率远比文字大得多,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主要是通过声音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转引自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338.传递和接受来实现的。
而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及说话时语气的停顿、语调的不同、读音的轻重都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1.停顿停顿指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声音间歇。
同一个话语,停顿的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义就不同。
例如:①John said Mary is a fool.a. John said/Mary is a fool.约翰说:‚玛丽是个傻瓜。
‛b. John/said Mary/is a fool.玛丽说:‚约翰是个傻瓜。
‛②Those who bought quickly made a profit.a. Those who bought quickly/made a profit.卖的人很快能够获利。
b. Those who bought/quickly made a profit.买的人很快能够获利。
③奶奶爱吃鸡蛋面包。
a. 奶奶爱吃鸡蛋/面包。
(鸡蛋和面包是并列关系)b. 奶奶爱吃/鸡蛋面包。
(鸡蛋和面包是偏正关系)④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a. 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b. 六加,四乘以八,减三。
2.同音异义同音异义词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包括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异形异义词,在此只讨论后者。
例如:①She is fond of [səuing].a. She is fond of sewing. 她喜欢缝纫。
b. She is fond of sowing.她喜欢播种。
②这个方案没有yi yi。
a. 这个方案没有意义。
b. 这个方案没有异议。
3.重音英语单词有单词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而汉语除了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基本声调外,也有重音和轻音之分。
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
像“I will do it”这样的句子,如果重读“do it”意思是“我将做这件事”;如果重读“will”则是“我愿做这件事”。
同样“是去年发表的诗歌”,如重读“是去年”强调的是时间;如重读“诗歌”则强调作品的类型,侧重点明显不同。
再比如“我请你去”这句话也可能有两种解释:如果其中“去”读的是重音就相当于英语中的“I ask you togo”;反之“去”读轻音,则为“I will invite you”。
此外,语调的不同也同样造成歧义。
“I do not know”如用升调,表示反问;如果用降调,则为陈述。
同样“我不知道”加不同的标点符号,或使用不同的语气都可能表明说话者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可见,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而又灵活的过程,对语义的理解,除了和词义、词序、语法相关之外,和语音也有重要的关系。
(二)词汇歧义由词汇产生的歧义主要也有两种:词形同词性不同和词形同词义不同。
1.词形同词性不同①我的房间没锁。
a. 我的房间没有锁头。
(锁用作名词)b. 我的房间开着,没锁上。
(锁用作动词)②More beautiful girls.a.更多漂亮的姑娘。
(more用作形容词)b.更漂亮的姑娘。
(more用作副词)③Is he that kind?a. 他真是那种人吗?(that用作指示代词,kind用作名词)b. 他真的那么和蔼吗?(that用作副词,kind用作形容词)2.词形同词义不同①这三箱书要送图书馆。
(这三箱书要送到图书馆;这三箱书要送给图书馆。
)②公路一边有一棵树。
(公路的两边各有一棵树。
公路的一边有一棵树。
)例①中,“送”这个动词有两个含义:运送、赠送;②中,“边”有旁边和边缘两个意思,因此给以上两个例子造成歧义。
③He is a kindly Fagin who harbors a nest of adolescent thieves.他是个面相和善的贼头,窝藏了一批少年盗贼。
“Fagin”是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专门教唆少年犯罪的贼首,现在已经变成了教唆犯的代名词。
(三)语法歧义语法层面上也有“同形异义”结构所造成的歧义,有的学者称其为“语法歧义”或“结构歧义”。
它既可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亦可表现为一个短语,即表层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或短语有一个以上结构分析或语义解释。
1.切分不一①fish blood systema. [fish] blood systemb. [fish blood] system②基本建设基金a.[基本]建设基金b.[基本建设]基金这两例中英汉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均是名词串,且前两个名词可以结合一体来修饰后一个名词,或后两个名词作为一个单位被第一个名词所修饰。
这类歧义在英汉修饰语名词化的趋势中是一种值得关注的问题。
2.词类或结构不明①Ship sails today.a. Sails are to be shipped today.b. The ship is leaving today.②学习文件(动宾\偏正)例①中的“ship sails”既可以构成动宾关系,也可以构成主谓关系;例②中究竟意为供学习用的文件还是让人学文件,不清楚。
3.省略内容不详①Lucy likes music better than her dog.a. Lucy likes music more than her dog likes music.b. Lucy likes music more than she likes her dog.②‚宝玉!宝玉!你好……‛(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语)a. 你好狠心b. 你好好保重4.施动和受动①The cat is ready to eat.a. It is ready to eat the cat.b. The cat has got ready to eat something.②爸爸要开刀了。
a. 爸爸要接受手术了。
b. 爸爸要给人做手术了。
这种歧义产生的条件:一是主语可兼任施动者或受动者,二是动词必须可以和主语构成主谓或动宾结构。
(四)语用歧义“语用歧义是在不同的语用背景或不同的语用前提下产生的歧义。
”①第一,它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说话者提供了一种不确定语境因素或间接的话语,如:1.他们都去了。
“都”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重读是说:“他们全都出去了(一个没剩)”,轻读是说:“连他们都去了,(我们也应该去)。
”这是一个在语用平面上产生歧义的实例。
它主要是由于语音形式的不同而造成的。
语音形式,通常是指句调,而句调是由停顿、轻重音、长短音组成。
语言是通过语音形式表示意义的,而语音形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不一样,这里的语音形式不同,是指书面语音,正是因为语用为歧义的成立提供了解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对于同一个句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因而导致歧义的产生。
2. Son: 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 ?Father: You are not going to die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you ?Son: Oh,yes,I am .I heard him say a hundred and two.Father: People do not die with a fever of one hundred and two.That is a silly way to talk.Son:I know they do .At school in France the boys told me you can not live with forth-four degrees.I have got a hundred and two .父亲所说的体温记数是华氏温度,而这一语境知识在话语中并不明朗。
儿子在对父亲所提供的这一语境要素不了解的情况下,把102度理解为摄氏温度,从而产生歧义。
这样,语境因素的不明朗就导致了话语有摄氏记数和华氏记数的不同解读。
第二,不同的背景知识为同一语句提供不同的解释而产生的语用歧义。
在语言交际中,说写者常常是在已知背景的制约下进行表达的,听读者如果不了解这类背景,是会对说写者所表达的语义产生歧解的。
朱德熙说:“通常认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杨亦鸣.试论"也"字句的歧义[J].中国语文,2000(5):114.没有歧义的句子在某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里仍然有产生歧义的可能。
”①例如:1.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说到:‚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②曹操在亡命之中,思想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加之生性多疑,所以一听“缚而杀之”便以为吕伯奢要杀他,而误杀了吕一家。
其实,吕伯奢家人的对话,对于对话的人来说,没有歧义,他们知道杀的是猪;隔墙而听的曹操,因为不知道对方的语言环境,故误解了对方的好意。
2.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有时也会对语言信息的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下面一组对话:A.“What will lawyers do after they die?”B.“lie still.”以上对话可译为译句(1)A.“律师死后干什么?”B.“还是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