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3课 隆中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领悟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学习其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2.分析诸葛亮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诸葛亮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有哪些著名的言论和事迹吗?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点拨。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诸葛亮的“隆中对”所指的具体内容。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观点?(1)分析曹操的势力: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分析孙权的势力: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3)分析蜀汉的势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4)提出自己的观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诸葛亮的语言特点(1)诸葛亮的语言简练明了,条理清晰。

(2)诸葛亮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势。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诸葛亮的“隆中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的“隆中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对蜀汉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二、课文分析2.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诸葛亮的表达方式(1)诸葛亮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操、孙权、蜀汉三方的势力特点。

(2)诸葛亮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1)联孙抗曹:诸葛亮认为,孙权势力可用为援而不可图,因此主张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2)占据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是成就帝业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段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隆中对》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评估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句式,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隆中对》相关的拓展知识,如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隆中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智慧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6.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相关拓展知识,拓宽了知识视野。同时,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 掌握了《隆中对》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语法,如:“卧龙”、“凤雏”、“三分天下”等。
2. 理解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学习《隆中对》,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其次,强化历史意识,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再次,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论证方法,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后,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刘备和诸葛亮的崇高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1新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1新版新人教

22、隆中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了解《隆中对》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期背景反复朗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进程与方式:能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并积存相关的文言词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诸葛亮的形象。

教学重点:反复朗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翻译课文,并积存文言词语。

教具预备:PPT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一、导入新课介绍《隆中对》写作背景及作者板书课题并解题二、初读文言文,解决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诵文言文,找出难认字璋箪戎陇亩倾颓胄殆夷越存恤猖獗2、教师指导难认、难读的字3、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读并了解文言文三、粗读文言文,了解文章大意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必然的时刻内借助工具书、参考注释,扫除文字障碍2、找学生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3、翻译课文(重点)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表示时间)古今异义字抑亦人谋也(古:而且,今:压抑抑制)时人莫之许也(古:承认同意,今:赞许)孤不度德量力(古:衡量,今:度过)由是先主遂诣亮(古:造访,今:造诣)词类活用先主器之(器,名词作动词,重视重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四、课堂小结咱们这节课可能了解了课文,也明白了诸葛亮是一名超级有才能的人,那么咱们下节课将继续来探讨这篇课文。

五、作业翻译第一、二自然段六、板书设计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板书到黑板上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隆中对》,熟读并了解课文。

知识点并非是很多,因此在讲解与明白得上并非难。

学生们大多能够把握,可是个别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词落实不到位,尔后要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温习。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2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学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讨论交流3.1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这样的战略思想?3.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有哪些?3.3你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4.分析讲解4.1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4.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2结合实际,谈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6.3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板书设计1.诸葛亮简介2.隆中对内容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4.对今天的启示五、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哪些现实情况?生1:诸葛亮分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方的实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了解作者。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难点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好(hào)乐(yuè)父(fǔ)诣(yì)屏(bǐng)度(duó)胜(shēng)数(sh ǔ)沔(miǎn)殆(dài)胄(zhòu)塞(sài)孰(shú)箪(dān)陇(lǒng)颖(yǐng)躬:亲自。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隆中对》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内涵、意义以及可能的现实应用。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隆中对》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内涵、意义及现实应用。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隆中对》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隆中对》的基本概念、人物、情节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隆中对》在历史和文学领域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隆中对》的智慧。
9. 请简述《隆中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答案:《隆中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包括:一是选择合适的人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制定正确的策略和保持国家的稳定发展是治国之道的重要内容;三是忠诚、智慧和勇敢等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10. 请分析《隆中对》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方式。
答案:《隆中对》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方式表现为刘备请教诸葛亮治国之道,诸葛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
5. 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课堂上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6. 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隆中对》是一篇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学生可能对于其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中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第23课 隆中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第23课 隆中对

隆中对K教学目标』K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K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K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K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K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清晰严谨的结构布局。

课时:2课时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第一课时K教学内容斗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说明:本课时的二、三两个环节可在早读课进行,以节省时间,争取一课时完成课文的翻译。

一、导入新课:1、《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作品作者及背景1、《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的节选,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

2、背景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领读或范读,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特殊读音的字词以及长句的停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

3、学生讨论交流疑难词句。

师生共同翻译课文。

四:小结五:1、基训字词练习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K教学内容』:继续翻译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对策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方针。

探究人物形象及写法。

一、导入课文。

以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己知天下三分”导入二、思读课文,探究交流(一)、理清全文思路。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一. 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

课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国家理想。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隆中对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品质和智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决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

2.针对措施: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翻译课文,加强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刘备、诸葛亮的品质和智慧,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3课隆中对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3课隆中对
5分钟
老师提问:哪位 冋学能够讲述本文的 大致内容?(学生主 动回答或者提问个别 同学,老师再对学生 回答加以评点)
通过课下
预习回答
问题
过渡衔 接,引起 学生思 考,增加 课堂氛围
简要分
析课文
理清文 章思 路,了 解文章 的大致 内容.
重点读 人物对 话
25分钟
老师:1.刘备拜访诸 曷亮时的态度和心情 怎样?2.诸葛为什么 依次分析曹操.孙权.刘备?从哪几个方面 分析的,得出了什么 结论?3•你从文中读 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 亮?
学习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欣赏水平和文学 常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教学目标
教学标准: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流利的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全文的字词,熟悉句意,了解字词使用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大家预习掌握子词,进行诵读;
2.让学生自己准备相关材料,了解《隆中对》的时代
背景;
3.大家交流对本文的阅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曷亮在青年时代有远大的 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 日成才.
教学重点及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分析诸葛连这一人物形象.2.体会本文精 炼生动的语言.
解决措施:首先要扫清文言文词句上的阅读障碍,学 会诵读.诵读的过程可以按照“老师范读.学生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展开,讨论的过程就是分析评价的 过程,一疋要结合人物的语言体悟.
学生 回答 刘备 三顾 茅庐 请诸 葛亮
通过吟 诗勾起 学生的 好奇 心,把 关注的 目光逐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第23课 隆中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第23课 隆中对

隆中对〖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 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

23.《隆中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法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里有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虽然三国英雄生命已逝,但他们那鲜活的面容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解读题目。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

隆中,地名,在湖北襄樊,诸葛亮曾隐居此地。

“对”即下对上之意,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又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故名“隆中对”。

三、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学习,后来对《尚书》《史记》《汉书》等都很有研究。

拜同郡人谯周为题,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罢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dānyuán)第23课《隆中对》教案课文题目:《隆中对》课堂(kètáng)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重点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积累∙欣赏《蜀相》唐·杜甫·七律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学习路径】教师学生批注栏:【翻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导入课文:《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基础练习:1、读课文,画出生字,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通“”意思是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齐读课文,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友善信然屯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汉室倾颓窃命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临…,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囹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险塞天府之土因暗弱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赏析】诗人游览武侯祠,描写了武侯祠周围的景色,抒发了对诸葛亮崇敬的心情及深切的缅怀。

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更让诗人倍感惋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

2.学习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故事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背景?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断句错误。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四、分析诸葛亮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从课文中找出诸葛亮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二、学习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对曰”、“善”、“因”等。

2.学生跟读,理解词语和句式。

三、分析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智谋。

2.品味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特别是其辞令的严谨和精妙。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启发学生。

二、教学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优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优质教案

《隆中对》陈寿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二)、能力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4、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5、领会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三)、德育目标: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1、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理解。

2、有关历史人名及故事。

3、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法及学法:情景教学法、点拨法、朗读、思考、质疑、合作探究法。

课型:新授课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重点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播放录音,能唱的跟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你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三顾茅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等)二、介绍作家与作品。

1、文章出处。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西晋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2、介绍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记载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

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隆中对》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教学过程】《隆中对》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主遂诣亮()倾颓()陇亩()不可胜数()乐毅()欲信大义()存恤()帝室之胄()颍川()殆()刘璋()北据汉沔()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着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着《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隆中对》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智慧才能。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诸葛亮与其他人物的性格差异。

(3)学会运用文本中的成语和典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敬业精神。

(2)培养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和智慧才能。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诸葛亮与刘备、曹操等人物的性格对比。

(2)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隆中对》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的形象。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比较阅读(1)引导学生比较诸葛亮与刘备、曹操等人物的性格差异。

(2)分析人物性格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5.分析重点字词和句式(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文章中的句式特点。

6.成语和典故运用(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讲解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意义。

(2)拓展讨论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分析诸葛亮与其他人物的性格差异,写一篇短文。

3.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讨论积极,对诸葛亮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在分析人物性格时,部分学生对于诸葛亮与其他人物的性格差异把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3.成语和典故的讲解还需深入,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置
作业
让学生课后解决的问题
5分钟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2.文中字词句的整理和记忆.
课后文言词语的积累,对文章内容.主旨等加深理解
加强课文理解,全面掌握知识.
全班分小组进行交流,积极思考参与回答.
对比阅读,凸显各自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色.
拓展
延伸
诸葛亮的故事
10分钟
老师:1.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诸葛亮的感受.
2.你还知道关于诸葛亮的那些故事?
学生答:战无不胜.智慧的化身……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挥泪暂马谡等
个性化的感悟唤醒学生对感悟对象固有积累.
依据的理论
文中展现了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教师以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词汇理解全文,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老师的提问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反馈和强化,问题引导的理论为本课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支持,生字的学习主要通过“从做中学”来达到教学目标.
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小说为参照,对比阅读,凸显各自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色.
结合小说《三国演义》探讨小说与史籍写法的不同.
10分钟
老师:刚才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此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自己准备相关材料,了解《隆中对》的时代背景;
3.大家交流对本文的阅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分析诸葛连这一人物形象.2.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
解决措施:首先要扫清文言文词句上的阅读障碍,学会诵读.诵读的过程可以按照“老师范读.学生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展开,讨论的过程就是分析评价的过程,一定要结合人物的语言体悟.
学生回答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
结合文学和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文史结合,了解关于作品的基本文学知识
9分钟
老师介绍《三国志》.作者及历史背景(多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面
学习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欣赏水平和文学常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教学目标
教学标准: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流利的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全文的字词,熟悉句意,了解字词使用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大家预习掌握字词,进行诵读;
朗读
课文
各种形式的朗读
8分钟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同时其他同学看课文,并用笔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
通过朗读学习课文
各种形式
朗读,帮
助学生学

疏通
字词
字词解释
18分钟
1.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不懂的一些问题.2.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3.全文疏通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教学难点及解决
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
解决措施:文章的选材和结构安排都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要学生紧抓本文的主旨理解即可.
教学设
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部分:
1.导入,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2.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3.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对话为重点,品读.4.以小说为参照,对比,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5.感悟.评价,促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接近.理解作者,理解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从诗开始新课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
导入新课
5分钟
老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是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从事中那里看出来的呢?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隆中对》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隆中对》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
容分析
“三股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的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式,同时展现了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的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通过课下预习回答问题
过渡衔接,引起学生思考,增加课堂氛围
简要分析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重点读人物对话
25分钟
老师:1.刘备拜访诸葛亮时的态度和心情怎样?2.诸葛为什么依次分析曹操.孙权.刘备?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的,得出了什么结论?3.你从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学生自读课文,对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组织语句回答.
理解字词,弄清文章大意
解决文字
理解上的
障碍,理
解文章大

布置
作业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5分钟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复习预习
能帮助学
生更好的
衔接课文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所用
时间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由上节课的预习展开
提问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5分钟
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讲述本文的大致内容?(学生主动回答或者提问个别同学,老师再对学生回答加以评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