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23课 隆中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的理论
文中展现了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教师以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词汇理解全文,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老师的提问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起到了重要的积极的引导作用.反馈和强化,问题引导的理论为本课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支持,生字的学习主要通过“从做中学”来达到教学目标.
全班分小组进行交流,积极思考参与回答.
对比阅读,凸显各自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色.
拓展
延伸
诸葛亮的故事
10分钟
老师:1.请用一段精炼的话表达你对诸葛亮的感受.
2.你还知道关于诸葛亮的那些故事?
学生答:战无不胜.智慧的化身……
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挥泪暂马谡等
个性化的感悟唤醒学生对感悟对象固有积累.
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小说为参照,对比阅读,凸显各自的表达风格和语言特色.
结合小说《三国演义》探讨小说与史籍写法的不同.
10分钟
老师:刚才我们阅读了晋代史籍《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以此作为影子,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小说里的文字,看看小说与史籍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习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欣赏水平和文学常识,自我意识更加强烈.
教学目标
教学标准:
1.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
2.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
3.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流利的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全文的字词,熟悉句意,了解字词使用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大家预习掌握字词,进行诵读;
理解字词,弄清文章大意
解决文字
理解上的
障碍,理
解文章大

布置
作业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5分钟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复习预习
能帮助学
生更好的
衔接课文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
内容
所用
时间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由上节课的预习展开
提问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5分钟
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讲述本文的大致内容?(学生主动回答或者提问个别同学,老师再对学生回答加以评点)
学生回答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事
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
结合文学和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作品和题目.
文史结合,了解关于作品的基本文学知识
9分钟
老师介绍《三国志》.作者及历史背景(多媒体展示)
学生了解文学历史基本知识
通过文史结合,,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面
布置
作业
让学生课后解决的问题
5分钟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2.文中字词句的整理和记忆.
课后文言词语的积累,对文章内容.主旨等加深理解
加强课文理解,全面掌握知识.
通过课下预习回答问题
过渡衔接,引起学生思考,增加课堂氛围
简要分析课文
源自文库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重点读人物对话
25分钟
老师:1.刘备拜访诸葛亮时的态度和心情怎样?2.诸葛为什么依次分析曹操.孙权.刘备?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的,得出了什么结论?3.你从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学生自读课文,对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组织语句回答.
朗读
课文
各种形式的朗读
8分钟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同时其他同学看课文,并用笔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
通过朗读学习课文
各种形式
朗读,帮
助学生学

疏通
字词
字词解释
18分钟
1.采用学生提疑,学生解疑的方法解决课文中不懂的一些问题.2.老师提疑并引导学生解释.翻译.理解一些语句.3.全文疏通完毕后,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隆中对》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隆中对》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
容分析
“三股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的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式,同时展现了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的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2.让学生自己准备相关材料,了解《隆中对》的时代背景;
3.大家交流对本文的阅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分析诸葛连这一人物形象.2.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
解决措施:首先要扫清文言文词句上的阅读障碍,学会诵读.诵读的过程可以按照“老师范读.学生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展开,讨论的过程就是分析评价的过程,一定要结合人物的语言体悟.
教学难点及解决
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
解决措施:文章的选材和结构安排都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要学生紧抓本文的主旨理解即可.
教学设
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部分:
1.导入,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2.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3.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对话为重点,品读.4.以小说为参照,对比,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5.感悟.评价,促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接近.理解作者,理解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从诗开始新课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
导入新课
5分钟
老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是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从事中那里看出来的呢?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