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3 隆 中 对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段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隆中对》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评估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句式,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隆中对》相关的拓展知识,如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隆中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智慧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6.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相关拓展知识,拓宽了知识视野。同时,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 掌握了《隆中对》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语法,如:“卧龙”、“凤雏”、“三分天下”等。
2. 理解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学习《隆中对》,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其次,强化历史意识,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再次,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论证方法,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后,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刘备和诸葛亮的崇高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初三语文复习 第6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 优质课件(人教版九上)

初三语文复习 第6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 优质课件(人教版九上)

本文通过诸葛亮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人事、地理环
境等方面的深刻分析,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天下的政策和 策略,表现了青年政治家诸葛亮的卓越见识和政治军事才干。
4.背景资料 公元 201 年,刘备自汝南被曹操打败,即投奔荆州,依靠 刘表,等待时机,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 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 207 年,刘备在荆州已经六年,长期寄人篱下,没有
出头的机会,非常需要有才能的人协助他。这时徐庶把诸葛亮 推荐给刘备,刘备亲自访问诸葛亮三次,最后才得相见。这篇 《隆中对》,就是陈寿在《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 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23 隆中对
1.字音
诣( yì) . 殆( dài ) .
u 胄( zhò ) .
陇亩( lǒng ) . 存恤( xù ) . 夷越( xié ) .
枉驾顾之(wǎng) .
2.作家作品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48 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 三国的历史。 3.文意感知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3 隆中对(基础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3 隆中对(基础版) 新人教版

☆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
【小题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课文《孤独之旅》描写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 长历程。文章选自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B.《故乡》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文章 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C.诸葛亮的隆中应对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隆中对》选自晋朝史 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他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是一篇传 颂千古的表文。 D.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金钱至上的典型形象。
南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而周邦彦的《苏幕遮》,以咏荷花为中心,以荷花为写作重
点,层层烘托,全词表达了词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除了记忆别无选择,丢分可惜。A.元曲四大家中没 有王实甫,将王实甫《西厢记》改为白朴《梧桐雨》或《墙头 马上》。B.揭露周朴园罪恶发家史的是鲁大海。D.全词表达 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B.《雷雨》让周朴园三十年前的情人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手法,揭露其故意让
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赚取昧心钱的发家史。
C.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
媚;南渡后多写国恨家仇,词风凄恻哀婉。《醉花阴》《声声慢》分别创作于前后
两个时期。
D.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都借写江南的美景抒发对江
☆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 1.生字词。 • 好为《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jué) 屯新野(tún) • 先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亮躬耕陇亩(lǒnɡ) 不可胜数(shènɡ) • 乐毅(yuè) 欲信大义(shēn) 北据汉沔(miǎn) 帝室之胄(zhòu) • 2.积累文言词汇。 • (1)一词多义: • 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 ②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 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 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 ⑤用 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 此用武之国(运用) • (2)古今异义。 •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 • ②凡三往 古:总共 今:平凡 •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 •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大概 今:危险 •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 • 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可以把 今:可能,能够,许可 • ⑦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 • 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3课《隆中对》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理解诸葛亮人物特征。

2.理解详略精当的选材。

3.学习高度精练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释疑,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和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在历史上享有盛名,而刘备的“三顾茅庐”也一直被当作历史佳话广为流传,通过课文学习,学生应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击败,被迫四处逃避。

就在这时,他与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相遇了,那个人就是我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他们见面的地方叫隆中,由此展开了一场十分有名的谈话——《隆中对》。

(板书课名)二、作者简介陈寿(223~297年),西晋晚期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权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遣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

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课文分析1.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理解字词,弄清文章大意
解决文字
理解上的
障碍,理
解文章大

布置作业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5分钟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复习预习
能帮助学
生更好的
衔接课文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上节课的预习展开
提问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5分钟
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讲述本文的大致内容?(学生主动回答或者提问个别同学,老师再对学生回答加以评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
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
解决措施:文章的选材和结构安排都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要学生紧抓本文的主旨理解即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部分:
1、导入,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2、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3、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对话为重点,品读。4、以小说为参照,对比,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5、感悟、评价,促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接近、理解作者,理解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隆中对》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三股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X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X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的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式,同时展现了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的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隆中对》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话题的内涵、意义以及可能的现实应用。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隆中对》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话题的内涵、意义及现实应用。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隆中对》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隆中对》的基本概念、人物、情节和案例分析等。
强调《隆中对》在历史和文学领域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隆中对》的智慧。
9. 请简述《隆中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答案:《隆中对》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包括:一是选择合适的人才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制定正确的策略和保持国家的稳定发展是治国之道的重要内容;三是忠诚、智慧和勇敢等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10. 请分析《隆中对》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方式。
答案:《隆中对》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对话方式表现为刘备请教诸葛亮治国之道,诸葛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和信任。
5. 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课堂上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6. 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隆中对》是一篇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学生可能对于其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中的内容。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23课《隆中对》(共54张PPT)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23课《隆中对》(共54张PPT)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 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 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 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 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 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 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 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 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 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抱负
作铺垫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侧面烘托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
隆 中 对
展的可能性 三、
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
2、夺取荆、益州二州, 作为根基
3 侧面烘托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一、古 今 异 义
猖 獗
今 猖狂、凶猛而放肆
将军宜枉驾顾之
度德量力 遂用猖獗
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 人没有谁同意这一点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
3.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四、五、六段的翻译。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通“以” 一起 占据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小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战胜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而且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争胜

新人教版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3[1].《隆中对》ppt课件

新人教版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23[1].《隆中对》ppt课件
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如何对曹操? “此诚不可与争锋。” 理由? 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
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 优势——“抑亦人谋也”。
如何对孙权? “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 理由? 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
如何看自己? 政治优势 —— 帝室之胄
信义优势 ——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英雄,思贤如渴。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箪( dān )食壶浆 好(hào )为 诣( yì)
乐( yuè)毅 屏(bǐnɡ)人
2.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认为 ) 谓先主曰(对……说 )
然志犹未已( 停止 ) 自董卓已来 通“以”

已) 经
已历三世(确实 )
诚信
谓为信然(
同“)伸信”义,著伸于张 四海

)这样
但是
欲信大义于天因下此(
(3)时人莫之许也(

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段)介绍诸葛亮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顾茅庐后的隆中
对策。 第四部分:(5、6段)刘备得到诸葛亮后
的感受。
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
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 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 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 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 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 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 有匡汉室之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学习前人按必然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把握文章用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式。

3.通过朗诵体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1.诸葛亮如何提出自己的策略?2.诸葛亮什么缘故提出如此的策略?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材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对抗。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材,筹谋大计。

而现在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依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探讨新知:一、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那时的政治形势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人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人起义军的进程中,占据地盘,相互混战,形成割据局面。

那时局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

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此刻中国北方的大部份土地,刘表占有此刻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此刻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此刻的四川3.曹操有雄才粗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军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操纵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前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

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振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面时谈话的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熟悉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把握以下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三、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四、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是如何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能够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23.隆中对(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23.隆中对(3)

23 隆中对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把握文章大意,概括段落层次。

能力目标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重点)2.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情感目标1.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

2.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难点)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2.写作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教学备注】☞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 中 对》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 中 对》课件

遂用猖蹶(因此)
然志犹未已(停止)
已 自董卓已来(通以)
用 贤能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国(运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已历三世(已经)
好为《梁父吟》(吟唱)
谓 信
谓(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谓为信然(是) 以弱为强者(成为) 贤能为之用(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也(结为)
5. 词 类 活 用
不可屈致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委屈
百姓孰敢. 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箪装、用壶盛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
先主器之:名词活用作动词,器重
东连吴会. ,西通巴、蜀: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
6. 文 言 句 式
(1)省略句 时先主屯新野: 省略“于”,即“时先主屯于新野” 谓先主曰: 省略主语“徐庶” (2)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者……也”表判断 (3)倒装句 欲信大义于天下: “于天下”状语后置 (4)被动句 贤能为之用: “为”表被动
跟孙权结为同盟。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另一路是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根据课文内容、下面提 供的情节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 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 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

5.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陈寿 ,是西晋时期史学 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隆中对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3 隆中对教学目标(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陇:通“垄”。

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

本文中的“陇”与“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好:喜欢。

颍:注意不要写成“颖”。

诣: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颓:崩坏,倒塌。

度:估计、衡量。

胜:尽。

数:计算。

挟:挟持,控制。

沔:水名。

会:指会稽郡,今某某北部。

殆:大概。

暗:昏暗,愚昧。

殷:富裕。

(二)积累常识1、关于《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2、关于陈寿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某某某某)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蜀亡后,仕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积累知识1.《隆中对》节选自,作者,是朝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2、文章《隆中对》中的“隆中”是地名,在现在某某襄樊;“对”是的意思。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听两位同学示X朗读,进行评议。

评议标准如下:①读准字音;②读清句读,特别是句中语意停顿;③读出重音,特别是逻辑重音;④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2)概述课文大意。

2.字词句过关(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欲信大义于天下。

董卓已来。

(2)辨析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义:。

今义:。

②凡.三往。

古义:。

今义:。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义:。

今义:。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义:。

今义:。

⑤抑.亦人谋也。

古义:。

今义:。

⑥此可.攀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①谓:A、谓为信然。

( ) B、谓先主曰。

( )②然:A、谓为信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

23.《隆中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法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里有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虽然三国英雄生命已逝,但他们那鲜活的面容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解读题目。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

隆中,地名,在湖北襄樊,诸葛亮曾隐居此地。

“对”即下对上之意,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又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故名“隆中对”。

三、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学习,后来对《尚书》《史记》《汉书》等都很有研究。

拜同郡人谯周为题,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罢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复习: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复习: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复习:隆中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yuè毅徐庶shù 诣yì 因屏bǐng人猖蹶jué 沔miǎn 吴会kuài 殆dài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谓为信然谓:说。

(2) 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3) 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4) 度德量力度:估计。

(5) 君谓计将安出出:产生。

(6) 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 将军既帝室之胄胄:后代。

(8) 将军岂有意乎? 岂:是否。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解释为伸张(2)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人马,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争胜。

(3)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迎接将军呢?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知识点复习:隆中对,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相关链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复习知识点:致女儿的信精选初三上册语文第7课知识点复习:傅雷家书两则。

人教版九上语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测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课件(39张)

人教版九上语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测第六单元第23课隆中对课件(39张)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感情 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好象
复言。”羽飞乃止。
汉代十三州地图
知道荆、益二州的位置了吗?
“天下有变”进军路线 图
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
上页
返回
下页
回答问题 深入理解
上页
返回
下页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狂? 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 管仲、乐毅。 •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
朗读,正音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 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 飞乃止。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经常 田地 喜欢唱 当时的人 赞许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只有 友好
善,谓为信然。
说是确实这样
1. 跨有 荆、益; 2. 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 修政理; 3. 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上页
返回
下页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1. 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 与争 锋。 2. 孙权据有江东,已 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 荆州北 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 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 4.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 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 存恤……
上页 返回 下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诸葛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二、明白得题目。

积存生字3、熟读课文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滔滔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确实是如此一个英雄。

今天咱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

二、解题: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出名。

2.“对”,计谋。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计谋”。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计谋,那时诸葛亮只有26岁。

尔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忙刘备成立蜀汉政权。

三、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熟悉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把握以下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二、学生自由朗诵课文。

3、划分朗诵节拍。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4、齐读课文4、多种方式读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一、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二、积存文言辞汇(一)、疏通文意。

一、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爱。

[每]常常。

[时]那时。

[莫之许]确实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如此。

二、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屯】驻军防守。

[器]重视、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路。

[就见]到那里造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

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造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说明。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那个地址是造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隆中对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 )/遂诣.亮( )/度.德量.力( )( )/帝室之胄.( ) 沔.( )/存(xù) /汉室倾(tuí) /箪.食壶浆( )/西和诸(róng)因屏.人( )/乐.毅( )2.《隆中对》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

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课内达标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好.为《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谓为信然..( )(4)先主器.之( )(5)此人可就.见( )(6)不可屈致.也( )(7)将军宜枉驾顾...之( ) ( )(8)凡.三往( )(9)因屏..人曰( ) ( )(10)孤不度.德量力( )(11)遂用猖獗..( ) ( )(12)名微而众寡..( )(13)抑.亦人谋( )(14)利尽..南海( )(1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6)不知存恤..( )(17)保其岩阻..( )(18)内修政理..( )(19)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自董卓已来。

B.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5.下面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义著于四海。

B.时人莫之许.也。

| 高可二黍许.。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 先主曰:“善.!”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全石以为.底。

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陈寿所著《三国志》。

B.这篇文章是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

C.诸葛亮在对策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确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充分展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D.文中写道“时人莫之许也”“关羽、张飞等不悦”,说明诸葛亮不善于与人相处,像杨修一样恃才放旷。

扩展阅读(一)亮少有逸群之才[晋]陈寿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②,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③,刘琮举州委质④。

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

权既宿服仰备⑥,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

备称尊号⑦,拜亮为丞相。

(选自《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

②解带写诚:解下衣带赠送给对方,以表示诚意。

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其父曹操为魏武帝。

④刘琮:当时荆州牧刘表之子。

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自己也投降当了人质。

⑤吴会:吴国。

⑥宿:一向。

⑦尊号:帝号。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时人异.焉( )(2)江南悉.平( )(3)以亮为军师,将.军(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10.从这段文字看,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的?(用原文回答)(二)七擒孟获选自《三国志》建兴三年,(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

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①,募生致之②。

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今蒙赐观营阵,若祗如此③,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

七擒七纵,而亮犹释获。

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遂至滇池。

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④。

[注释]①夷汉:指当地少数民族人和汉人。

②募:要求。

③祗(zhǐ):只是。

④渠率:同“渠帅”,头领。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向者..不知虚实( )(2)亮笑,纵使更.战( )(3)南人不复反.矣(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夷汉并所服。

A.谓为.信然。

B.以弱为.强者。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向者不知虚实,故败。

(2)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14.诸葛亮为什么要生擒孟获,而且要七纵七擒?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神医华佗选自《三国志》佗行道①,见一人病咽塞②,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栽欲往就医。

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④,县车边⑤,欲造佗⑥。

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⑦,自相谓曰:“似逢我公⑧,车边病是也⑨。

”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注释]①佗:即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②病咽塞:患咽喉堵塞的病。

③蒜齑(jì)大酢(cù):蒜泥和大醋。

④蛇:此指一种寄生虫。

⑤县:通“悬”,悬挂。

⑥造:到……去。

⑦逆见:迎面看见。

逆,迎着。

⑧公:指父亲⑨车边病:指悬挂在车边的寄生虫。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嗜食而不得下.( )(2)即如.佗言( )(3)病自当去.( )(4)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17.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华佗是怎样一个人?(四)江东对选自《三国志》权即见肃①,与语,甚悦之。

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②,合榻对饮。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③。

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④,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犹昔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⑤,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⑥。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⑦。

规模如此,亦自无嫌⑧。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⑨,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板⑩,据而有之。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注释]①权:孙权。

肃:鲁肃,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引:拉。

③桓文: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都曾经建立以周王室的名义统率天下诸侯的伟大功业。

④高帝:指汉高帝刘邦。

区区:诚挚,一心。

义帝:项羽立楚王孙为帝,以从民望。

不曰楚帝,而曰义帝,犹假帝。

⑤窃:私下;私自,谦词。

⑥卒:通“猝”,仓促,这里是“短时间内”的意思。

⑦衅(xìn):争端。

⑧此句的意思是说,天下局势就是这样,(我方)自己也不要谦让。

规模:局势。

嫌,通“谦”。

⑨黄祖: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部下,他的部下曾射死孙权的父亲孙坚,与东吴结下世仇。

⑩此句的意思是说,占据整个长江流域。

竟,完全。

极,尽。

1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即见.肃(拜见)B.何以佐.之(辅佐)C.肃窃料.之(认为)D.因其多务.(事)19.用“/”符号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21.说说看鲁肃为孙权献的是什么计策。

(五)诸葛亮故事两则选自《三国志》(一)刘表长子(刘)琦,亦深器亮。

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①。

琦乃将亮游观后园②,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

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③?”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④?”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⑤。

(二)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十二年春,亮悉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⑥,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⑦。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⑧,军无私焉⑨。

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⑩,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注释]①处画:谋划。

②将:带领。

③不(fǒu):疑问句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④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公子申生因被晋献公的宠妃骊姬谗害,自杀身亡。

公子重耳出奔,流亡十余年,后来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⑤江夏:地名,今湖北武汉一带。

⑥“武功”和“五丈原”都是地名,在今陕西境内。

⑦司马宣王:司马懿。

渭:渭水,陕西境内的一条河流。

⑧安堵:安定。

⑨私:掠夺。

⑩案行:巡视。

2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阴.规出计(偷偷地) B.会.黄祖死(恰逢)C.亮每患.粮不继(患病) D.冢足容.棺(容纳)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不悦于.琦。

| 欲信大义于.天下。

B.敛以.时服。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因山为.坟。

| 为.坛而盟。

D.重耳在外而.安。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2)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25.这几段文字表现了诸葛亮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回答。

课文知识链接1.陈寿与《三国志》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

西晋史学家。

他自幼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

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等职。

公元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

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

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以后,陈寿的父亲和马谡一样受到处罚,马谡被诸葛亮投进大狱,死在狱中,陈寿的父亲受到髡(kūn,削发)刑,并被逐出军营。

此后,陈寿的父亲回到家乡,几年之后生了陈寿。

陈寿的父亲把他在失街亭当中满腔的义愤和不得志化作教育儿子成才的动力,从小对陈寿要求非常严格。

后来,陈寿在其编撰的《三国志》中,对于因街亭战败而受牵连的老父却只字未提,对于惩罚父亲的诸葛亮却大加颂扬,足见陈寿对待历史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