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隆中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体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2、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2、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

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走进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三、检测预习:给加粗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2)汉室倾颓()(3)不知存恤()(4)遂用猖獗()(5)挟天子()(6)帝室之胄()(7)枉驾顾之()(8)南抚夷越()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听读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学生自由读4.指生读5.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已疏理字词义,把握大意。

(不会的字词标识出来,小组交流,全班质疑交流)6.学生交流7.指生用现代汉语陈述文章,教师明确五、合作探究:1.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2.你认为诸葛亮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富有智慧,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段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隆中对》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评估教学效果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句式,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隆中对》相关的拓展知识,如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隆中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智慧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6.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了解了三国时期的相关拓展知识,拓宽了知识视野。同时,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 掌握了《隆中对》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语法,如:“卧龙”、“凤雏”、“三分天下”等。
2. 理解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构想,如:“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
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学习《隆中对》,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其次,强化历史意识,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再次,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论证方法,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最后,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刘备和诸葛亮的崇高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2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学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讨论交流3.1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这样的战略思想?3.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有哪些?3.3你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4.分析讲解4.1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4.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2结合实际,谈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6.3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板书设计1.诸葛亮简介2.隆中对内容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4.对今天的启示五、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哪些现实情况?生1:诸葛亮分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方的实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隆中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理解字词,弄清文章大意
解决文字
理解上的
障碍,理
解文章大

布置作业
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5分钟
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了解文章的大意,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复习预习
能帮助学
生更好的
衔接课文
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上节课的预习展开
提问学生讲述课文大意
5分钟
老师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讲述本文的大致内容?(学生主动回答或者提问个别同学,老师再对学生回答加以评点)
教学难点及解决
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
解决措施:文章的选材和结构安排都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要学生紧抓本文的主旨理解即可。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部分:
1、导入,通过吟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关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对上。2、突破作品坚硬的外壳,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3、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对话为重点,品读。4、以小说为参照,对比,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和小说与史传文学的渊源。5、感悟、评价,促使学生在精神层面接近、理解作者,理解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隆中对》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隆中对》
计划学时
2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三股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X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X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的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式,同时展现了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的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3* 隆中对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背诵课文,了解作者。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难点积累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3.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占据兖州、豫州(山东南部、河南),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刘表占据荆州(湖北、湖南省),孙策占据江东(长江下游),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四川)。

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

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式。

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好(hào)乐(yuè)父(fǔ)诣(yì)屏(bǐng)度(duó)胜(shēng)数(sh ǔ)沔(miǎn)殆(dài)胄(zhòu)塞(sài)孰(shú)箪(dān)陇(lǒng)颖(yǐng)躬:亲自。

九年级语文23. 隆中对 教案3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23. 隆中对  教案3人教版

23隆中对教学设想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确结论的说理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应该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对隆中对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怎样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当时形势,推断未来发展,为X备确定了建立帝业的政策和策略,从而认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教学过程中注意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

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

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某某省和某某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

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某某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X围。

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某某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某某省的某某、某某省的某某等地。

X表据有现在的某某省荆州二带。

X璋占有现在的某某省。

X鲁占据了现在某某省北面的某某一带。

X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

曹操袁绍作战时,X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

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X表,屯驻在新野(今某某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X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某某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X备的军师,辅佐X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对,对策。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隆中对》教案(新人教版).doc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 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 民起义一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 的大小武装力量,为 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 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 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 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 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 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 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 “三 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 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 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 沛。 2.请学生翻译第 1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喜欢。[每]常常。 [时]当时。[莫之许 ]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3.请学生翻译第 2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4.请学生翻译第 3 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 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5.请学生翻译第 4 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 军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隆中对(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出师表》九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523.《出师表》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一、教材分析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

《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

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

学习这篇文章, 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 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 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 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 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 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 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实词,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国文化,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 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 重视人才, 虚怀若谷, 不耻下问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难点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五、教法学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学生猜一个谜语: 有一诗如下:“先生晦迹卧山林, 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二、出示学习目标1 1.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

2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3、隆中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

2.学习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故事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背景?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断句错误。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四、分析诸葛亮形象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从课文中找出诸葛亮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奇才”?二、学习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如“对曰”、“善”、“因”等。

2.学生跟读,理解词语和句式。

三、分析课文结构与表达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如总分总、前后呼应等。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诸葛亮的才智和远见,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其智谋。

2.品味诸葛亮的语言表达艺术,特别是其辞令的严谨和精妙。

3.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启发学生。

二、教学难点1.诸葛亮的分析和评价,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2.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理解和运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抚:安抚,抚慰()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益:利益()
难点
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课型
教读课
教法
2+2师友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课的重点词语
1、学生自主完成学案。
2、小组交流,订正答案。
3、教师出示难点试题。
学案试题:
①解释下列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
②古今异议词:
猖蹶:古义今义
顾:古义今义
孤:古义今义
遂用猖蹶:古义今义
【参考译文】:
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信)也必定会处罚.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无论多麼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多么细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抑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著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实职,对於虚伪造假的人不予录用.最后全国的百姓,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个性化设计
板书设计
全文结构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3新人教版

隆中对章节(课题) 名称隆中对学时 3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过程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结构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理清文章的思路,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的深层含义二、课文解读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3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3 隆中对教案3 新人教版 教案
(二)、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三)、学生齐诵第4段
4.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箪,名词用做动词,用竹筐装着。壶,名词用做动词,用水壶盛着水酒。
三、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请你与课文参照阅读,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三十八回的部分内容。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
章节(课题) 名称隆中对学时 3
总课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熟悉课文,疏通文意,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内容
过程
方法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
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时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
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学生特征分析教
学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一、新课学习(一)、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
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
对策。

四、(第6段) 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
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

“每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
做铺垫。

(三)、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理清文章
的思路,
易于理解
课文内容
品味文中
的深层含

二、课文解读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
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
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
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
的非凡人物。

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
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
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

为下文“凡三
往,乃见”埋下伏笔。

又从侧面烘托了
他的才干。

(一)、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在这一部分里,
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
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
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
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
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
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
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
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
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
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
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
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
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
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
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

那么对
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
理解隆中
对策的主
要内容,
把握其要
旨及战略
方针。

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9.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

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1)怎样准备?
①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 内政上革新政治。

(2)如何行动?
①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

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二)、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三、重点探究
四、学生齐诵第4段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三.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
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

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

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四、学生齐诵第4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段
2、填写本课配套册
五、布置作业
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