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第23课《隆中对》(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3课《隆中对》学案教师寄语: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
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二:检查预习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3、给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w w w .x k b 1.c o m结合注释,疏通文义,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小组翻译文章,明确文中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要求从文中找根据。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隆中对》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隆中对》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对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隆中对》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其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隆中对》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课程讲解(15分钟)介绍《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蜀汉建立的背景和困难。
分析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刘备、诸葛亮等,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3.小组合作与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隆中对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性格特点。
(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4.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过程和结果。
(2)其他小组和教师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设置相关练习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并写一篇短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使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方式: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程度。
2.作业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时,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分析能力方面,同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学习态度。
可以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批等方式进行。
隆中对练习题(共10篇)
隆中对练习题(共10篇)隆中对练习题(一):《隆中对》练习题从各个侧面写人物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的行为,是从______面写其理想;徐庶推举,则是从______面赞其才能;刘备的“三顾”表现其并非______的俗人.从爱好方面写其理想;从侧面赞其才能;并非趋炎附势的俗人.隆中对练习题(二):给点初三《隆中对》的古文阅读练习《隆中对》练习《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隆中对练习题(三):隆中对练习题:对选段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段隆中对策,层次清楚.先论“不行争”与“不行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终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自己的见解.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C.作为人物传记,选文是对仆人公的正面描写,与隆中对前、隆中对后的侧面烘托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丰满突出.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具有鲜亮的史书特点.应当选哪个?why?选C 由于隆中对前后没有什么正侧面描写的,他说的压根不着边隆中对练习题(四):九班级语文隆中对课后习题最终一题答案原文与三国演义的37.38回比较.有何艺术加工?原文说的是诸葛亮始终回答刘备的问题,回答完后便与刘备一起打天下,而三国演义中先是刘备三顾茅庐,最终一次才见到他,在交谈的过程中诸葛亮还拿出了一张分析势力,地形的战略图,给刘备回答完后他还不想出山,刘备哭求,感动了诸葛亮,他就准备和刘备一起兴复汉室.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给刘备的诚意进行了许多加工,还有卧龙冈的环境,诸葛亮的巧言善辩,以及手下人的看法都有进行夸张描写.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隆中对的基础上加了许多加工. 我是9班级的同学,刚学完这课,这是我的看法.隆中对练习题(五):隆中对练习题在诸葛亮眼里刘备是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练习题(六):帮我做几道隆中对练习题1.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隐居隆中又自比管仲乐毅,他是不是自高自大?对此你怎样看?3.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当今社会,还需要刘备这样的人吗?4.依据本文内容拟一组不少于五言对偶句是练习册上的题,没答案,我不会做,感谢了依据《隆中对》的内容拟对偶句1假如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假如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假如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2.不是,诸葛亮的确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从后来的政治,军事方面可以看出来(可以参见等《三国志》史料)3.需要我们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发觉人才的眼睛.4.不清晰本文内容是什么..隆中对练习题(七):关于《隆中对》的习题1、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访问诸葛亮?2、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4、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示意刘备的?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1 卧龙指的是这龙还没有遇到明主,不能腾飞,就像凤雏一样,不能孵化. 刘备当时处于事业的衰败时期,他苦于没有贤士来辅佐他,徐庶说了诸葛亮是卧龙,有才而无处施展,既然他不愿出仕,那当然要想方法让他出仕,假如把他叫来,自然显得没有诚意,要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用真心感动诸葛亮,所以他要亲自去访问诸葛亮.2 刘备很虚心、很敬重诸葛亮,从“孤不度得量力……君谓计将安出”就可以看出3 由于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确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4 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冲突,可结为外援.5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示意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奇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6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依据地,因此最终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牢靠的依据地.隆中对练习题(八):初三上语文课本23课隆中对的练习题1.诸葛亮认为应用什么策略对待曹操?缘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文中诸葛亮提出怎样的策略?提出该策略的目的是什么?1.策略:此诚不行与争锋.缘由: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2.策略: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取荆州益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目的:接和当时背景以多个力气对抗曹操,并使刘备处于一个好的地位隆中对练习题(九):隆中对练习对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诸葛亮制定了"不行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行图"战略,他的依据分别是针对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诸葛亮制定了"不行与争锋","可以为援而不行图"得战略,他的依据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楼主您好,依据您的描述,一句应如下: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行图也.以句号为分界,两句分别阐述了对曹操和孙权两方面的策略.隆中对练习题(十):隆中对阅读题(一)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化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解词(1)将军既帝室之胄(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3)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4)故五月渡泸,深化不毛2.译句(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才智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许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二)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给.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解词(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2)由是先主遂诣亮(3)不耻劳辱(4)尝辍业投笔叹曰2.译句(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给.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附《隆中对》阅读题答案:(一)3.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4.“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安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二)2.(2)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给家庭).3.左右皆笑之.4.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大部分都属正面描写,“左右皆笑之”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3 隆 中 对
23 隆中对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陇.亩( )/遂诣.亮( )/度.德量.力( )( )/帝室之胄.( ) 沔.( )/存(xù) /汉室倾(tuí) /箪.食壶浆( )/西和诸(róng)因屏.人( )/乐.毅( )2.《隆中对》选自《》,作者,字,朝史学家。
所著《》记载了、、三国的历史。
课内达标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好.为《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谓为信然..( )(4)先主器.之( )(5)此人可就.见( )(6)不可屈致.也( )(7)将军宜枉驾顾...之( ) ( )(8)凡.三往( )(9)因屏..人曰( ) ( )(10)孤不度.德量力( )(11)遂用猖獗..( ) ( )(12)名微而众寡..( )(13)抑.亦人谋( )(14)利尽..南海( )(1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16)不知存恤..( )(17)保其岩阻..( )(18)内修政理..( )(19)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自董卓已来。
B.欲信大义于天下。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西和诸戎,南抚吴越。
5.下面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义著于四海。
B.时人莫之许.也。
| 高可二黍许.。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 先主曰:“善.!”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全石以为.底。
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陈寿所著《三国志》。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老师课程教学的整体设想。
制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同学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2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了解本文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锋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同学熟悉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理想、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育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1、指导同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解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现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隆中对》
《隆中对》它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下面,我就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先看第一部分:本课的地位。
《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这篇对策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下面说学生情况。
九年级学生积累过一些文言虚词,如:以、之、其、因、于、而等;实词也有一定量的积累,但其掌握不够牢固。
一般同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语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能基本翻译距今较近的文章,但对于《隆中对》距今年代更远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时字音认读尚有一定难度,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更存在难度。
接下来说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确定: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所以教学重点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及确立: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
结构布局为清晰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
接着看第四部分:学法。
九年级学生已完全具备搜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但如何更好地解决调动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制定如下学法指导: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23课隆中对一. 教材分析《隆中对》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教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故事。
课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慧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国家理想。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隆中对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品质和智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决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式和语法结构。
2.针对措施: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翻译课文,加强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
4.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刘备、诸葛亮的品质和智慧,体会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隆中对
2020中考语文课本知识隆中对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3隆中对之一第一部分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一.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二.古今异义词1.将军宜枉顾之(顾古义:拜访今义:照顾)2.凡三往(凡古义:总共今义:平凡)3.孤不度德量力(孤古义:王侯自称今义:孤独)4.此殆所以资将军(殆古义:大概今义:危险)5.遂用猖獗(用古义:因此今义:使用)6.遂用猖獗(猖獗古义:失败今义:凶狠而放肆)7.抑亦人谋也(抑古义:而且今义:压抑)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谓谓为信然(谓:说)谓先主曰(谓:对……说)君谓计将安出(谓:说)2.为好为《梁父吟》(为:唱)谓为信然(为:是)以弱为强者(为:变为)贤能为之用(为:被)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为:结为) 3.已然志犹未已(已:停止)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已:已经)自董卓已来(已:通“以”)4.遂由是先主遂诣亮(遂:就)遂用猖獗(遂:就)然操遂能克绍(遂:终于)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诚:确实)诚如是,则霸业可成(诚:如果)6.因因屛人曰(因:于是,就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凭借)7.然谓为信然(然:这样)然志犹未已(然:然而)四.重点字词1.躬耕陇亩陇:田地2.莫之许莫:承认,同意3.先主器之器:器重,重视4.此人可就见就:接近,趋向5.不可屈致也致:招致,引来6.将军宜枉驾顾之枉驾:屈尊顾:拜访7.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8.因屛人曰屛:命人避退9.汉室倾颓倾颓:崩溃、衰败10.度德量力度、量:估计,衡量,估量11.君谓计将安出计:计策出:产生12.曹操比与袁绍比:与……相比13.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14.此殆所以资将军资:资助、给予1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16.总揽英雄揽:招致、罗致17.若跨有荆、益跨:占据18.保其岩阻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19.内修政理整理:政治2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身:亲自2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22.先生解之曰解:劝解23.帝室之胄胄:后代第二部分《隆中对》学习要点提起诸葛亮,相信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他那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9、诸君勿复.言古:今:三、一字多义:1、好:好.为《梁父吟》()与亮情好.日密()外结好.孙权()2、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君谓计将.安出()3、谓:君谓.计将安出()谓.先主曰()谓.为信然()4、国:用武之国.()国.险而民附()5、然:然.志犹未已()谓为信然.()秦王怫然.怒()6、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7、已:然志犹未已.()已.历三世()壮士不死即已.()已.拥百万之众()自董卓已.来()8、欲:欲.信大义于天下()从民欲.也()9、隧: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然操遂.能克绍()10、为:谓为.信然()好为《梁父吟》()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11、而:而.智术浅短()国险而.民附()而.不可图()而.其主不能守()名微而.众寡()挟天子而.令诸侯()12、之:时人莫之.许()先主器之.()岂愿见之.乎()已拥百万之.众()孤之.有孔明()贤能为之用()因之.以成帝业()天府之.土()帝室之.胄()将军宜枉驾顾之.()13、于:自比于.管仲()欲信大义于.天下()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益州之众出于.秦川()14、以: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以.迎将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5、身:将军身.率益州之众()身.长八尺()16、比:每自比.于管仲()曹操比.于袁绍()17、善:元直与亮友善.()先主曰:“善.!”()18、因: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9、用:遂用.猖蹶()贤能为之用.()20、犹:然志犹.未已()犹.鱼之有水也()21、许:时人莫之许.()高可二黍许.()22、诚:诚.如是()此诚.不可与争锋()四、词性活用:1、与亮情好日.密()2、所以资.将军()3、西.和诸戎,南.抚夷越()()4、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5、不箪.食壶.浆()()6、不可屈.致也()7、贤能为之用()17、君.谓计.将安出.()()()18、非惟天时()19、抑.亦人谋()20、挟.天子()21、不可与争锋()22、利尽..南海()()23、民殷.国富()2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25、不知存恤()26、总揽.英雄()()27、保其岩阻()28、内修政理()29、身.率益州之众()30、情好日.密()31、遂用.猖蹶()()32、箪食壶浆()()33、国险而民附.()34、屯.新野()35、豪杰并.起()36、然志犹.未已.()()六、翻译句子: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六单元 第23课 隆中对(陈寿)
4、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自学成果
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
2、文体常识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3、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在割据混战的初期,曹操、袁绍、刘表、孙策、刘焉、刘璋父子等分别占领土地,而刘备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后来又到荆州投靠刘表,企图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复汉室”的名义,广揽人才,称雄天下。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二、理解历史故事
同学们,现在我们尝试翻译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然后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如果有疑难问题我们一起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教师巡视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文中的词语和句子都理解了吗?我们进行小组PK赛吧!看哪个小组的回答最准确。
九年级语文上:第23课《隆中对》课件(人教新课标)(1)
教学设计
一、背景介绍 初步感知 二、资料助读 导入新课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四、译读课文 把握文意
五、思读课文 探究交流 六、自主探究 互动交流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一、背景介绍 初步感知
隆中对 二、资料助读 导入新课
陈寿
二、资料助读 导入新课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 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 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 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 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 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 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 扬诸葛亮。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 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 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 一段记载。
期 魏 、蜀 、吴 的历史。《三国志》与《史记》、
《 汉书 》、《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单击页面 即可演示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单击页面 即可演示
四、译读课文 把握文意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式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古义:
今义:
四积、累译梳读理课文
把握文意
古 遂用猖獗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隆中对
⑥箪食壶浆: (用)箪盛 饭,(用) 壶盛浆
汉室可兴矣。”
优选课件
[译文]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 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如饥似渴想得到贤能的人, 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向西和 各族和好,向南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
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
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
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
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优选课件
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
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 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 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 打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做 分析。 “对”:回答,应对。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 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
重点词语
①附: 依附 ②为:被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 ③图:谋取
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
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
④殆:大概
军,将军岂有意乎?
优选课件
[译文]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地势 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 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 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 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 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
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优选课件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徭役繁重、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一、整体把握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
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
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
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
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
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及答案
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及答案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积累:《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示祚(音zuò),是晋朝安汉人,史学家,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chāngjué)屯.新野先(tún)主遂诣.亮(yì)汉室倾.颓(qīng)躬耕陇.亩(lǒng)不可胜.数(shēng)自比乐.毅()欲信.大义(shēn)不知存恤.(xù)帝室之胄.(zhòu)颍.川徐庶元直(yǐng)殆.(dài)刘璋.()北据汉沔.(mián )箪.食壶浆(dān)东连吴会.(kuài)民殷.国富(yīn)西和诸戎.(róng)(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先主器.之。
(器重、重视)(3)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4)宜枉驾顾.之。
(拜访)(5)凡.三往(总共)(6)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7)不可胜.数(尽)(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四)、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意思是伸张(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意思是从那时以来(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意思是缺点(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意思是挑选(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意思是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五)、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遂用猖蹶..。
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三课隆中对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课文中几句话的历史背景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
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
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
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集团在董卓集团被消灭后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击败了他。
在战前的一年,袁绍已拥有冀、青、并、幽四州,但在攻曹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于是趁其踌躇之机,降张绣、刘勋,攻刘备、昌,以巩固自己的战略后方,然后回兵官渡,与袁绍对阵。
当时袁绍的数十万众悉集官渡,而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粮亦不足,但曹操的谋士荀认为袁绍是“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坚决主战。
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又用荀攸计,烧掉了袁绍的运粮车。
在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叛绍降操,劝操偷袭袁绍的粮仓,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带兵出击,结果取得完全的胜利。
在这次战役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时间,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可参阅下面两段史料: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
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
九年级语文上册23隆中对
诸葛亮生平及成就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成就:在政治上,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励精图治、赏罚严明 、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 化的发展。
《隆中对》创作背景
素导致了这些构想的落空?
角色扮演
假设你们是当时的蜀汉重臣,你 们会如何评价和看待诸葛亮的
“隆中对”?请分别从支持、反 对和中立的角度阐述理由。
小组辩论
有人认为“隆中对”是蜀汉政权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有人认为 它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请就
此展开辩论,阐述各自观点。
06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04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延伸
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提出了 著名的“隆中对”战略。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
联吴抗曹,取益州为根据地,积蓄力量,待时机成 熟后两路北伐,统一全国。
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通过隆中对展现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以及他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
《隆中对》对后世影响及意义
对后世影响
《隆中对》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战略文献之一,对后世的军事思想、战略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提出的联吴 抗曹、取益州、夺天下的战略构想,被后来的历史发展所验证,显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远见卓识。
意义
《隆中对》不仅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后来的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同时,《隆中对》所体现的战略 思想和智慧,对于今天的企业经营、国家发展等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 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隆中对》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隆中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和相关注释疏通文章词句。
2、概括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势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才能与人格魅力,培养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和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与方针。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课文播放歌曲《曹操》,引出课题。
歌曲中唱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让我们也来当一回英雄,一起探究三国那段纷繁精彩的历史,走进那些个性鲜明的三国人物。
有诗云:“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请问这首诗涉及了哪两个历史人物和典故?这是怎样的一种君臣情缘,诸葛亮又何以得刘备赏识重用,我们不妨走近千古名文《隆中对》一探究竟。
出示课题,解题。
二、资料助读1、作者和《三国志》介绍。
2、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朗读课文,正音。
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结合课文正音。
好(hào)为乐(yuè)毅诣(yì)屏(bǐnɡ)人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箪(dān)食壶浆四、读懂课文,翻译。
1、解释各段的重点字词,重点翻译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
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奏议的一种,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二、字词解释1. 崩殂: 死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 殂.. 死亡 2 秋: 时3. 殊遇,优待.厚遇4. 光:发扬光大5. 开张圣听: 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 恢弘: 发扬扩大,也:作“恢宏.” 7. 引喻: 称引譬喻8. 义: 适宜.恰当 9. 宫中: 皇宫中 10. 府中: 朝廷中 11. 臧否: 善恶12. .陟: 奖惩 13. 刑: 罚 14. 昭: 表明彰显 15 理: 治 16. 简拔: 选拔17. 遗: 给予 18. 咨: 询问 19 裨: 弥补 20 性行淑均: 淑: 善均: 平21 猥: 辱 22 驱驰: 奔走效劳 23. 倾覆: 兵败 24 .尔来: 那时以来 25 .夙: 早晚 26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27.驽钝: 比喻才能平庸.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28.攘除: 排除.铲除 29. 损: 除去 30 益: 兴办.增加 31. 慢: 怠慢.疏忽 32.彰: 表明.显扬 33 .咎: 过失 34. 诹: 询问 35. 雅言:正言36.效: 实现 37. 临: 面对 38. 诚: 确实三、用原文语句回答:1. 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2. 作者分析当时有力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3. 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4. 形成有力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5. 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1)开张圣听(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6. 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8. 体现’赏罚分明”的句子(第二段中提出的建议的具体内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本文中意思一致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0.强调依法办事的语句(如何具体执行,”赏罚分明”):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2.第二段中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13.严明赏罚的目的是: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4.推荐”郭攸之”等人的原因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拨以遗陛下15.提出亲贤的具体做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恶以咨之,然后施行16.任用这些贤臣带来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17.推荐将军向宠的原因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18.如何具体举用向宠:营中之事,悉以咨之19.任何向宠带来的良好局面好处是: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20.作者认为先汉兴隆的原因是(本段的中心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21.作者认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22.作者提出”亲贤远佞”建议的原因是:(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4.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5.(1)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无意于功名的名句(3)诸葛亮《诫子书》中有一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了作者恬静寡欲,但又志趣过人,由此可联想到<<出师表>>中的一句话(4)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5)表明作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的过人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6.概述”三顾茅庐”的故事即”感激”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27.成语”三顾茅庐”出自于<<出师表>>中的原句(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一诗中,写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第一句在本文中的原句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8.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29.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历史的句子: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31.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32.受命以来的心情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3.受命以来的行动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34.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5.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6.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37.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贯穿全文的句子(诸葛亮一切行动的情感基础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8.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报先帝,忠陛下39.表明作者严于律己的句子:不效则治臣之罪40.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五、问答题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求出师北伐,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表达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 主旨是: 亲贤远佞3.这篇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4.怎样理解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之间的关系?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 亲贤远佞是核心5.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7.为什么在分析不利的形势之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呢?要后主即意识到客观形势的危机,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8.作者在第二段针对什么情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针对刘禅跟宫中亲近,宠信宦官等小人,跟府中疏远,有所偏袒,如任其发展下去,则内外异法而政治不行,法治不行则在诸葛亮离开国都的情况下,政局必乱.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隆中对》练习题一、文学知识《隆中对》节选自《·》,作者,.字(音),是朝人,家,所著本书共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对,是的意思。
二、翻译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回答问题1.解释加点字⑴亮躬耕陇庙躬:⑵将军宜枉驾顾之顾:⑶欲信大义于天下信:⑷隆中对对:⑸非惟天时非惟:⑹将军既帝室之胄胄: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存恤: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好为《梁父吟》为:②谓为信然为:③以弱为强者为:④贤能为之用为: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为:⑵①先主器之之: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之: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之:④先主解之曰之:⑤孤之有孔明之:⑶①因屏人曰因: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⑷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于:②欲信大义于天下于:③曹操比于袁绍于: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⒊“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用孟子的话该如何说?⒋公元200年,袁绍的几十万大军被曹操的几万兵力打败,成为“以弱胜强”的战例。
请再举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
⒍“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本文中只有一句话,请你找出这句话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⒎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⒏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怎样的政治蓝图?(请用原文回答)⒐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⒑“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答案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陈寿承祚晋《三国志》魏、蜀、吴三、⒈⑴亲自⑵拜访⑶通“伸”伸张⑷对答⑸不仅仅⑹后代⑺爱惜⒉⑴①做,引申为唱,吟诵②是③变为④替⑤作为⑵①他②的③它,代益州④他们,代关、张⑤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⑶①于是,就此②凭借⑷①跟,和②在③跟,和④向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⒋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强大的齐国⒍“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如此,刘备于是就亲自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⒎从曹操、孙权、荆州和益州的地理位置、民心所向及刘备的“思贤如渴”等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⒏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⒐示例:太精彩了!孔明真是神人啊!真乃天助我也!有了孔明,不愁我大业不成! ⒑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