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中对
23.《隆中对》
第四部分(六自然段)刘备劝说关、张信任诸葛亮。
课文理解
诸葛亮的形势分析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
隆中对
课文理解
一论曹操
军事优势—— 政治优势—— 结论——
第四段:写隆中对策。
1、诸葛亮的“隆重对策”可以分有哪“三论”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 感情 一天 好日密。
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 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 好象 君勿 复言。”羽飞乃止。
先主曰: “善!”于是与亮 情好日密。 关羽、张 飞等不悦,先主解 之曰:“孤之有孔 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刘备说:“好!” 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 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 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 说:“我有了孔明,就 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 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第二十三课
隆中对
陈 寿
作者:陈寿
西晋历史学 家,著《三 国志》。
关于《三国志》: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 四川南充市北)人,仕蜀,后在晋任著作郎(史 官),著史书《三国志》六十五卷。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 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 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 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高。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 《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
课文理解
第三段:写刘备拜见诸葛亮 的原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第三段:“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 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 五个字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 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 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 )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23隆中对湖北省宜昌市第四中学郭锋教学依据“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
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
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
本文是史书中最早记载诸葛亮的篇章,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新课标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体会“记言”的史传写法这篇文章对刘、诸葛二人会面的经过写得相当简略,大部分笔墨都用来写二人的对话,这种“记言”的写法是我国史传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节性,但却将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反映得清晰明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
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记言”写法有效地突出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
他身居乡野而指点江山、定鼎天下。
教学中,要能领会这种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追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学习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古代词语,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辨析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不同意义,在把握大体内容的基础上,对精彩环节和重点内容要能够复述甚至诵记,以不断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式推动合作学习文言文的学习要加强诵读,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23隆中对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隆中对》的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1.3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先贤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1.2掌握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教学难点:2.1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2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学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讨论交流3.1诸葛亮为什么要在隆中对中提出这样的战略思想?3.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有哪些?3.3你认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4.分析讲解4.1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对当时局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4.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6.2结合实际,谈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对今天有何启示。
6.3深入阅读《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板书设计1.诸葛亮简介2.隆中对内容3.诸葛亮的战略思想4.对今天的启示五、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提高整体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基于哪些现实情况?生1:诸葛亮分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各方的实力。
23用《隆中对》ppt课件
由是先主遂诣yì 亮,凡三往,乃见。因 屏bǐng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主上蒙尘。孤不度dú o德量力,欲信 shē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 獗chāng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田地 经常 只之许
益州险塞,沃野 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原野方 千里,天府之土,圆千里,是自然条件优越,物 高祖因之以成帝 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 业。刘璋暗弱, 高祖凭着这个地方来成就帝王 张鲁在北,民殷 的业绩。刘璋昏庸懦弱,张鲁 国富而不知存恤,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 智能之士思得明 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 君。将军既帝室 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 之胄,信义著于 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 四海,总揽英雄,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 思贤如渴, 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 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 一般,
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占据
险阻,地势险要的地方
安抚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 政治 将将jiā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
率领 从 果真 亲自 用箪盛饭(用)壶装着酒
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浆以迎将 军乎?诚于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代词,这
拜见 总共 才 命人退避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窃用皇帝的政令 蒙受灰尘 崩溃,衰 败 孤不度duó 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估计
因此 失败
通“伸”,伸张
才智谋略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仍,还 停止
谓计将安出?”
认为 怎么
由是先主遂诣亮,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 去了三次,才见到。于是(刘 凡三往,乃见。 备)叫(旁边的人)避开,说: 因屏人曰:“汉 “汉朝衰败,奸臣窃取了皇帝 室倾颓,奸臣窃 政令,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 命,主上蒙尘。 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 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 人),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 而智术短浅,遂 大义,但是自己才智谋略,就 用猖獗,至于今 日。然志犹未已, 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 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 上册 课件 第23课《隆中对》(共54张PPT)
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 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 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 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 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 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 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 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 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 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
一、诸葛亮青年时代之事
抱负
作铺垫
二、徐庶推荐诸葛亮
侧面烘托
1、不具备向东或向北发
隆 中 对
展的可能性 三、
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
2、夺取荆、益州二州, 作为根基
3 侧面烘托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一、古 今 异 义
猖 獗
今 猖狂、凶猛而放肆
将军宜枉驾顾之
度德量力 遂用猖獗
然志犹未已
君谓计将安出
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 人没有谁同意这一点 。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
3.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4. 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完成四、五、六段的翻译。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通“以” 一起 占据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小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战胜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而且 谋划 挟持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争胜
23 隆中对.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 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 龙也,将军岂愿见 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 曰:“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将军 宜枉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 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 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 备说:“您和他一起来 吧。”徐庶说:“这个人 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 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 如渴,若跨有荆、 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 夷越,外结好孙 权,内修政理;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 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 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 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 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 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 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 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 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 政治;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感情 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好象 复言。”羽飞乃止。
先主曰: “善!”于是与 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 不悦,先主解之 曰:“孤之有孔 明,犹鱼之有水 也。愿诸君勿复 言。”羽、飞乃 止。
刘备说:“好!”从此 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 地深厚了。
5.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 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 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 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 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 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 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 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 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第23课 隆中对(课件) (共37张PPT)
陈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 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 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 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 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题解:
对-----回答,是诸葛亮对刘备 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 作的回答. 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 地方. 因而后人称它为隆中对
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⑴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自傲,如果不够 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⑵亲自前往拜 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 尊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拜访 总共 才 于是、就此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崩溃 窃取皇帝的命令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估计 通“伸”伸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张 因此 失败 停止 谓计将安出?”
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 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 和信赖。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诸葛隆中对
分析时局,制定对策
研读4段
1、分析曹操有哪些优势?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 诚如是 已 然志犹未已 自董卓已来 已历三世
说 君谓计将安出 告诉 实在,确实 果真 停止 通“以” 已经
一词多义:
好为梁父吟 为 谓为信然 以弱为强者 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
做,吟唱 是 成为 被 作为
一词多义:
把 以弱为强者 以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用来 以迎将军者 而 以向宛、洛
23 隆中对
位满怀报国之情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
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好 为《梁父吟》(hào) . 猖蹶 (jué) . 先主遂诣 亮(yì) . 亮躬耕陇 亩(lǒng) . 乐 毅(yuè) . 北据汉、沔 (miǎn) . 因屏 人(bǐng) . 屯 新野(tún) . 倾颓 (tuí) . 不可胜 数(shèng) . 欲信 大义(shēn) . 帝室之胄 (zhîu) .
(3) 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 , 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交流点拨】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 朗读课文 , 分析人物形象 , 掌握人物塑造方法 , 同桌之 间交流。 【交流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 , 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从正面描写他的非 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表现了诸 葛亮的“卧龙”才干。 ②刘备和诸葛亮的问答 ,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 , 从正面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③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 与亮情好日密 ” 、关张不悦、 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
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 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 哪些艺术加工。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 诸 葛亮传》。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 ,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 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 ,领略诸葛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 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人的军队与曹操几万人的军队作 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ppt精美课件
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
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
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
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 重点词语 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 ①并:一 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②胜:尽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 ③克:战胜 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 ④谋:谋划 ⑤挟:挟持 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⑥诚:确实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侧面烘托
未 出 茅 庐 而 知 天 下 三 分
书《三国志》六十五卷。
《三国志》分为《魏书》、《蜀书》、《吴书》。
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
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 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
重点词语
中考前沿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诸葛亮收复的蜀国两处根据地:东川、西川
三顾:三顾茅庐 五丈原:诸葛亮出征时病死的地方 六出:六出祁山 北拒:北拒曹魏 七擒:七擒孟获 东和:东和东吴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
形象。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 刘 备: 形象 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诸葛亮: 3.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
23.隆中对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 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 天所以资将军 天所以资将军,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有意乎?
由是先主遂诣 亮 凡三往,乃见。 由是先主遂诣yì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拜见 崩溃 估计 因此 失败 总共 才 就 屏退 蒙受灰尘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倾颓 蒙尘
窃取皇帝的命令 伸张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德量力, 大义于天下, 孤不度 德量力
dài
上页 返回 下页
朗读, zhòu 朗读,正音
xù
zhāng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 暗弱,张鲁在北, 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 róng 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 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 若跨有荆、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dān sì ;天下有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 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 汉室可兴矣。”
23、隆中对(陈寿)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好象
复言。”羽飞乃止。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 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 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 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 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难道没有意思吗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 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 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 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 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 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 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 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 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
⑤ 弓如霹雳弦惊 ”,用典以抒怀;书生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 论史,偏说“⑥ 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诗仙饯别,且吟 “⑦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 生子当如孙仲谋 谁敌手?曹刘。⑧ ”,总论 三国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多少事, 都在诗文中!
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 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 合性学习。
5. 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按编号填写诗文。
昔魏武吟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①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其志宏阔如宇; 武侯临表:“受任于败军之际, ② 奉命于危难之间 ”,其情沛然如注;孙 士别三日 权劝学,蒙曰:“③ ,即更 刮目相待”,其事芳流千古。太守出猎,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 书“④ ,亲射虎,看孙郎”, 托古以言志;
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 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后代 布 广泛的罗织 揽:招致 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地势险要的地方 和好 占据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安抚 政治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jiāng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带领 谁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dān食壶 亲自 (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 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 兴矣。”
23《隆中对》课件流程及教案
23《隆中对》课件流程及教课设计Ⅰ流程背景音乐:知己 .mp3一,课文引入1、历史背景公元 207 年,刘备屡败,只能投奔刘表,借居新野,势单力孤。
渴求贤者辅助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感动,为他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做剖析。
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聊天下大事的一段记录。
“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 公元 207 年) 十月刘备第三次接见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说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 岁。
今后,诸葛亮即出山辅助刘备,做刘备的军师 ( 后为丞相 ) ,帮助刘备成立蜀汉政权。
2、人物简介诸葛亮:隐居隆中,耕田人。
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后成为三国时有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管仲、乐毅:春秋战国闻名的将相,辅助国君成霸业。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辈,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以后,以收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后成蜀开国皇帝。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致使四海鼎沸。
曹操:开始没闻名望,兵力也弱,此刻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命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官渡之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有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软弱。
张鲁:占有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殊不知珍爱。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和手下。
二、走进作者1、作者简介陈寿( 233— 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年青时勤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政期间,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抗争,因此多次遇到谴黜。
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2、文学成就《三国志》是记录魏、蜀、吴三国对峙期间历史事件较为完好的一部史册,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
《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隆中对》是魏晋的陈寿所作,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隆中对》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隆中对魏晋: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第23课 隆中对
第23课隆中对一、词类归纳1.通假字①欲信大义于天下②自董卓已来2.古今异义①遂用猖蹶猖蹶,古义:今义:②遂用猖蹶用,古义:今义:③凡三往凡,古义:今义:④孤不度德量力孤,古义:今义:⑤将军宜枉驾顾之顾,古义:今义: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古义:今义:⑦抑亦人谋也抑,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①箪食壶浆箪:壶:②西和诸戎西:③南抚夷越南:④外结好孙权外:⑤内修政理内:⑥情好日密日:⑦思贤如渴贤:⑧亮躬耕陇亩躬:⑨身率益州之众身:⑩先主器之器:○11保其岩阻岩阻:4.一词多义许:①时人莫之许也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高可二黍许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信:①欲信大义于天下②信义著于四海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④愿陛下亲之信之⑤谓为信然谓:①谓为信然②谓先主曰③太守谓谁④余谓莲,花之君子者也⑤太守自谓也顾: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元方入门不顾③三顾茅庐用:①遂用猖蹶②贤能为之用③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已:①然志犹未已②死者长已矣③且壮士不死即已④骨已尽矣因:①因屏人曰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③罔不因势象形④因以为号焉⑤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殆:①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②思而不学则殆将:①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②君谓计将安出③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遂: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然操遂能克绍③遂迷,不复得路诚:①此诚不可以争锋②诚如是然:①谓为信然②然志犹未已③然操遂能克绍5.重点词汇考查①时人莫之许也莫之许②谓为信然信然③先主器之器④此人可就见就⑤不可屈致也屈致⑦枉驾顾之顾⑥遂诣亮诣⑧汉室倾颓倾颓⑨挟天子而令诸侯挟⑩总揽英雄揽二、课文重点知识理解1.本文节选自《》。
作者,晋朝史学家,著有《》卷。
2.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3.诸葛亮对策的主要内容是: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诸葛亮根据什么形势提出了这个战略方针?5.在文中,诸葛亮充分强调了“人谋”的作用,文中体现这个观点的句子是:6.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通过一步步说理提出了怎样的战略?7.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8.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9.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10.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1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的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为和语言能看出来?12.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的情况?主要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13.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孙权加以分析的?得出什么结论?1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么暗示刘备的?15.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 • • • • • •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总之,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
填歇后语(这也是知识积累)
神出鬼没 1. 诸葛亮用兵—— 2. 诸葛亮当军师—— 名副其实 3. 诸葛亮的锦囊—— 神机妙算 4. 诸葛亮隆中对策—— 有先见之明 计上心来 5. 诸葛亮弹琴—— 6. 诸葛亮的鹅毛扇—— 神妙莫测 7. 诸葛亮三气周瑜—— 略施小技 8. 诸葛亮草船借箭—— 用的是疑兵计
然志犹未已 还
犹
犹鱼之有水也 好像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罢休 自董卓已来 同“以” 今操已拥兵百万 已经
然志犹未已 然而 然 谓为信然 这样
欲信大义于天下 同伸,伸张 信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 信用 谓为信然 确实
谓为信然 说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 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 据是什么?
蓝图: “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
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 A、先论述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B、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C、又论述占据益州的必要性;
1. 先消灭割据势力中最弱的刘表和刘璋, 跨有荆、益两州——建立根据地,形 成鼎足之势。 2.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积蓄力量。 3. 从荆、益二路伐曹——兴复汉室,统 一中国。
三国地图
新野
益州
请找出荆州、益州
荆州
“天下有变”进军路线 图
率益州之众 出于秦川
将荆州之军 以向宛、洛
xié
miǎn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 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kuà i),西通巴、蜀,此用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dà i
zhò u
xù
zhāng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 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 ró ng 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 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 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dān sì 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 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 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先主曰。 感情 一天天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解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如同 复言。”羽飞乃止。
先主说:“好!”从此和诸葛亮的感情一天 天地亲密。 关羽、张飞等人都不高兴,先主解释说: “我有诸葛亮,如同鱼有了水一样啊。希望诸位 不要再说。”关羽、张飞才不再说了。
“ 孤之有孔明,犹鱼有水” 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起什么作用?
• 侧面描写。 • 烘托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作铺
本文结构
一、诸葛亮的理想抱负 自比管、乐(正面描写) 谓为信然 (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 二、徐庶向刘备荐贤 诸葛亮,卧龙也 1、曹操 不可争锋 三、 刘备问计 诸葛亮对策 2、孙权 为援不图 天资将军 天 才 预 见
• 兴复汉室,统一中国。
对曹操为什么“不可与争锋”?
• 曹操占有“以弱为强”的“天时”与“人 谋”。 • 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
对孙权,为什么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 民附,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被史家称为“千古奇策”,请指出这 “奇策”分为哪几个步骤(或战略方针):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三次前往,才 见到。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 统治)崩溃,奸臣盗用皇帝的政令,皇帝遭难出奔。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 (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 义,然而智慧和手段浅薄不足,就因此失败,(弄) 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 还没有罢休,您认为将要采取怎样的计策?”
抑亦人谋也(古义:而且。今义:压抑)
此可以为援(古义:可以把。今义:表示许可)
此用武之国(古义:地方。今义:国家)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因屏人(古义:命人退避。今义:除去、排除)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 立)
三、一词多义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表并列 依附 为之用,此可 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被 谋取 可以把 然而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 以 资将军, 大概 来 资助
将军岂有意乎?
孙权占据江东地区,已经经历了父兄三代的经 营,地势险要而且百姓乐于依附,贤良而有能力的 人被他所用,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 取他。荆州北面有汉水、沔水,能获取南方沿海地 区的物产,东面连接吴、会稽两郡,向西可通巴、 蜀二郡,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然而他的主人不能 据守,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 否有夺取它的意思呢?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后代
思贤若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
占据 安抚
险要的地方
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
带领
来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 是,则霸业可成,汉室
果真 这样
三国地图
新野
请找出新野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否太 狂?作者这样写是什么意图? • 并不“狂”。实际上诸葛亮的才能远高于 管仲、乐毅。 •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才能非凡。
为什么“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 将军直枉驾顾之”
• 暗示诸葛亮有大才,不会轻易投靠刘备; • “就见”才能表现出刘备的诚意,才有可 能感动诸葛亮并赢得他的信任。
在湖北 襄樊
回答、应 对
隆中对
《三国志 · 诸葛亮传》
“隆中”所在位 置
隆中
朗 读 课 文 正 音
shù wé i
yǐng
yuè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 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 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 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可兴矣。”
将军您既然是皇家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 天下,广泛招纳英雄,求贤若渴,如果能占据荆、 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西面与西部民族和好, 南方安抚南部各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修好政 治;一旦天下形势有变化,就命令一位上将带领 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统率益州 的兵马出击关中地区,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 用壶盛浆来迎接您呢?果真是这样,那么称霸的 大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复兴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 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 飞乃止。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亲自 田地 喜欢唱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常常、自己 当时的人 承认 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只有 善,谓 为 信然。 说 是 确实这样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仅仅是 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吗? 1. 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 2. 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 “奸臣”是谁?“主上”是谁? 这句话指的是什么事? • “奸臣”指曹操;“主上”指汉献帝。 • 这句话指曹操逼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挟 天子而令诸侯。
刘备的“信大义于天下” 具体是指什么?
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 他是我国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各地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建筑 请欣赏——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湖 北 襄 阳 诸 葛 亮 铜 像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
bǐng
yì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 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 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shēn
duó
chāngjué
shēng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 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上耕作,喜爱唱《梁父吟 》。身高八尺,常把自己比作齐国名相管仲、燕 国名将乐毅,当时的人没有承认这件事。只有博 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和诸葛亮友好,说是确 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驻扎 器重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对……说,告诉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是否 一起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接近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驾 顾之。” 屈尊 拜访
当时先主刘备领兵驻扎在新野。徐庶求见先主, 先主很器重他,徐庶对先主说“诸葛孔明,人称卧 龙,您是否愿意见到他呢?”先主说:“您和(他) 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里 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 (您)应该委屈自己大驾亲自去拜访他.”
叫(旁边的)人避开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 屏 拜访 总共 才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崩溃 盗用皇帝的政令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衡量 估计 通“伸”伸张 然而,表转折 浅短,遂 用 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因此 失败 还 停止 谓 认为 计 计策 将 将要 安 怎样 出?” 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