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复习资料—23.隆中对
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的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的基础知识
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的基础知识,感谢您的阅读!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隆中对。
隆中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yuè毅徐庶shù诣yì因屏bǐng人
猖蹶jué沔miǎn吴会kuài殆dài
存恤xù胄zhòu箪dā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为信然谓: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4)度德量力度:估计。
(5)君谓计将安出出:产生。
(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将军既帝室之胄胄:后代。
(8)将军岂有意乎?岂:是否。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解释为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3 隆中对(基础版) 新人教版

☆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
【小题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课文《孤独之旅》描写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 长历程。文章选自中国当代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B.《故乡》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文章 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C.诸葛亮的隆中应对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隆中对》选自晋朝史 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他率师北上伐魏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是一篇传 颂千古的表文。 D.古今中外,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 《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金钱至上的典型形象。
南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而周邦彦的《苏幕遮》,以咏荷花为中心,以荷花为写作重
点,层层烘托,全词表达了词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除了记忆别无选择,丢分可惜。A.元曲四大家中没 有王实甫,将王实甫《西厢记》改为白朴《梧桐雨》或《墙头 马上》。B.揭露周朴园罪恶发家史的是鲁大海。D.全词表达 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B.《雷雨》让周朴园三十年前的情人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手法,揭露其故意让
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赚取昧心钱的发家史。
C.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
媚;南渡后多写国恨家仇,词风凄恻哀婉。《醉花阴》《声声慢》分别创作于前后
两个时期。
D.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都借写江南的美景抒发对江
☆温故知新☆
矫正一下
• 1.生字词。 • 好为《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jué) 屯新野(tún) • 先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亮躬耕陇亩(lǒnɡ) 不可胜数(shènɡ) • 乐毅(yuè) 欲信大义(shēn) 北据汉沔(miǎn) 帝室之胄(zhòu) • 2.积累文言词汇。 • (1)一词多义: • 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 ②已 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 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 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 ⑤用 遂用猖獗(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 此用武之国(运用) • (2)古今异义。 •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古:拜访 今:照顾 • ②凡三往 古:总共 今:平凡 • ③孤不度德量力 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 •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大概 今:危险 •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一天天 今:太阳 • 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可以把 今:可能,能够,许可 • ⑦利尽南海 古:南方近海的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 • 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参考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参考九年级上册《隆中对》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参考?一、文学常识《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
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二、重点字词1.字音乐(yuè)毅 ?徐庶(shù) ? 诣(yì) ?猖蹶(jué) ?沔(miǎn)吴会(kuài)殆(dài) ? 恤(xù) ?胄(zhòu) ?箪(dān)2. 字义(1)谓为信然 ?谓: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拜访。
(4)度德量力 ?度:估计。
(5)君谓计将安出 ?出:产生。
(6)挟天子而令诸侯 ? 挟:挟持,控制。
(7)将军既帝室之胄 ? 胄:后代。
(8)将军岂有意乎岂:是否。
3.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解释为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
三、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诸葛亮回答道:“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隆中对阅读及答案

《隆中对》复习资料解释重点词语1、通假字欲信大义于天下()自董卓已来()必能裨补阙漏()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词类活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3、一词多义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遂由是先主遂诣亮()自董卓已来()遂用猖蹶()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为好为《梁父吟》()因屏人曰()谓为信然()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贤能为之用()欲信大义于天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4、古今异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古:今:】此人可就见【古:今:】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今:】主上蒙尘【古:今:】遂用猖獗【古:今:】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今:】5、重点字词躬耕陇亩()先主器之()此人可就见()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因屛人曰()汉室倾颓()君谓计将安出()()度德量力()()曹操比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殆所以资将军()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总揽英雄()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内修政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先生解之曰()帝室之胄()三.翻译句子(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文理解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2.诸葛亮分析与曹操不可争锋的主要原因的是:3.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②孙权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五、对比阅读(一)【甲】亮躬耕陇亩...君谓计将安出?”【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
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
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
《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

《隆中对》复习资料一、重点字词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承认,同意)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说)为(是)信(确实)然(这样)。
时先主屯(驻扎)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是否)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接近、趋向)见,不可屈致(委屈他,招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也。
将军宜枉驾(屈尊)顾(拜访)之。
”亮答曰:“自董卓已以(通“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不仅)天时,抑(而且)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挟持、控制)天子而令诸侯,此诚(实在)不可与争锋(争胜,争强)。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总共)三往,乃(才)见。
因(于是)屏人(命人退避)曰:“汉室倾颓(崩溃、衰败),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估计)德量(衡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因此)猖蹶(失败),至于今日。
然志犹(还)未已,君谓计(计策)将安出(产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地势)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可以)以(把)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物资)尽(全部取得)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大概)天所以(用来)资(资助、给予)将军,将军岂(是否)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凭借)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昏庸懦弱),张鲁在北,民殷(兴旺富裕)国富而不知存恤(爱抚,爱惜),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信义著(闻名)于四海,总揽(广泛地罗致)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率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用箪盛)食壶(用壶装)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果)如(像)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3.隆中对》知识点

《23.隆中对》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二、课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重要实词★重要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三、通假字(⊙)⊙陇:通“垄”⊙父:通“甫”⊙已:通“以”,表时间。
⊙信:通“伸”,伸张。
⊙蹶:通“獗”四、重要实词(*)*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莫,没有人。
之,代词,代“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
许,承认,同意。
*1信然:确实这样。
*2岂:大概,是否。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陈寿)课文分析体裁:人物传记一、初识课文1、关于《三国志》: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市北)人,史学家,著史书《三国志》六十五卷。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
《三国志》分《魏书》《蜀书》《吴书》。
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
2、局势:曹操:汉室丞相,挟天子而令诸侯(200年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基本统一黄河流域;207年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牢固地占有长江下游南部地区。
)刘备:出身于贩屦织席之辈(相继投靠孙瓒、陶谦、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199年起兵攻打曹操失败,依附袁绍;次年因袁绍全军覆没,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受排挤被送到新野小县屯兵——虽号称“帝室之胄”但二十余年流亡各地。
)3、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
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
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就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
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二、内容梳理1、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诸葛亮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
2、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3、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4、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表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一、问题解析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战略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初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初三年级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2014年1月8日《隆中对》复习题阅读文段: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尽.南海 ( )2、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此殆天所以.资将军B则名微而.众寡国险而.民附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4、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1)(2)(3)5、请用原文的语句填写以下空白①诸葛亮认为与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什么的重要性?试从文中找出相应词语作答。
7、你还知道有关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吗?请列举一两例来。
《出师表》复习题1、《出师表》中的“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2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2)先帝不以臣卑鄙4、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伤先帝之明C、悉以咨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5、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或四字概括: )。
6、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隆中对背记知识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隆中对背记知识
【—
初三
语文总结之隆中对背记知识】,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2)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人马,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争胜。
(3)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迎接将军呢?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总结: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被后世称为“智圣”,后来东晋政权
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隆中对知识点隆中对知识点:文章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隆中对知识点:文章分段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
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
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
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隆中对知识点:重点句子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隆中对复习资料

《隆中对》复习资料1、《三国志》是部纪传体史书,共六十五卷,人们把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3、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成霸业,兴汉室。
(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4、曹操能打败袁绍的主要原因是:人谋(或“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5、曹操当前的优势在于: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宝可兴矣”。
7、诸葛亮认为与曹操“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8、诸葛亮认为刘备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
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不可与争锋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③刘表、刘璋:取而代之④诸戎、夷越:西和犬戎,南抚夷越10、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跨有荆、益,最终的策略目标是“成霸业”“兴汉室”,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修明政治,外交方面的方针是跟西、南方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跟孙权结为同盟,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另一路是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
1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
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1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13、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14、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及答案

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及答案23、《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积累:《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字示祚(音zuò),是晋朝安汉人,史学家,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好.《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chāngjué)屯.新野先(tún)主遂诣.亮(yì)汉室倾.颓(qīng)躬耕陇.亩(lǒng)不可胜.数(shēng)自比乐.毅()欲信.大义(shēn)不知存恤.(xù)帝室之胄.(zhòu)颍.川徐庶元直(yǐng)殆.(dài)刘璋.()北据汉沔.(mián )箪.食壶浆(dān)东连吴会.(kuài)民殷.国富(yīn)西和诸戎.(róng)(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先主器.之。
(器重、重视)(3)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4)宜枉驾顾.之。
(拜访)(5)凡.三往(总共)(6)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7)不可胜.数(尽)(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亲自)(四)、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意思是伸张(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意思是从那时以来(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意思是缺点(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意思是挑选(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意思是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五)、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遂用猖蹶..。
古义:失败,今义:凶猛而放肆。
15-16学期初三上册语文第23课复习要点整理:隆中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doc

15-16学期初三上册语文第23课复习要点整理:隆中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为大家整理了15-16学期初三上册语文第23课复习要点整理:隆中对,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yuè)毅徐庶(shù) 诣(yì) 猖蹶(jué) 沔(miǎn)吴会(kuài) 殆(dài) 恤(xù) 胄(zhòu )箪(dān)2.解释下面的词。
(1)谓为信然谓: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拜访。
(4)度德量力度:估计。
(5)君谓计将安出出:产生。
(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
(7)将军既帝室之胄胄:后代。
(8)将军岂有意乎? 岂:是否。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解释为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人马,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争胜。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迎接将军呢?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15-16学期初三上册语文第23课复习要点整理:隆中对,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15-16学期初一上册语文第22课复习要点:看云识天气|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为大家整理了15-16学期初一上册语文第22课复习要点:看云识天气,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一、重点字词1.注音。
隆中对复习资料

对:回答、应对。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hào):喜欢。
为:唱。
每:常常。
于:和、与。
时:当时。
莫:没有人。
之:代词,代“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同意。
惟:只有。
友善:友好,关系好。
谓:对······说。
信然:确实这样。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对……说。
岂:是否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致,招致,引来。
枉(wǎng):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由是:因此。
遂(suì):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就。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等.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尘:暗指皇帝被俘等皇权受到了损害的事,使皇帝蒙受风尘之苦,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信:通“伸”,伸张。
智术:智谋,才识。
遂(suì):终于。
用:因此。
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犹:仍,还。
已:停止,罢休。
谓:认为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出:产生。
已来:已,通“以” 。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克:战胜。
为:胜。
非唯…,抑亦:不仅仅……而且也;非唯:不仅抑:而且亦:也谋:筹划挟(xié):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诚:的确争锋:争强,争胜。
已历:已经经历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贤能为之用为:被可以为援为:作为援:外援。
图: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连:连接通:到达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
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九年级语文上册 6.23《隆中对》教学参考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隆中对》一、背景常识。
1.“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了这段佳话。
陈寿,西晋史学,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隆中对》历史背景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他想寻找个好助手。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
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
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
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
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
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
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解:
对-----回答、应对。是诸葛亮对刘 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 答。
隆中-----当时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在现在湖北襄樊。因而后人称这次对话 为“隆中对”。
本文节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 》 ,作者是传陈寿 ,字 承祚 ,晋
朝安汉人,史学 家,所著《 三国志 》 共 65 卷,记载三国时期 魏 、蜀 、吴 的历史。
器重
判断句“是”
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
是否
一俱起来。”庶曰:“此接人近可、就趋见向,不委可屈屈招来 致
屈尊 拜访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 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 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 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 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 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 “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 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 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第”二部分(2):
国
国险而民附 地势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国家
去国怀乡 国都
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 凶猛而放肆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古义: 可以把 今义:表可能,能够
据汉、沔,利尽南海 古义:南方近海地方 今义: 南中国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古义: 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 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 的计策呢?” 7)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由弱变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更重 要的还是人的谋划得当。 8)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 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 : 用竹器盛 (名词作状语) 壶: 用水壶装 (名词作状语)
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说 谓 谓先主曰 对……说
遂用猖獗 因此 用 此用武之国 运用,使用
贤能为之用 出力,效劳
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可信,确实 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伸”,伸
信义著于四海 诚信张,信义
此用武之国 地方
关于《三国志》:
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 《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
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 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划,从而 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物征,文学价值很 高。《三国志》与《史记》、《汉书》、 《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读准下面的字音:
lǒng yuè yǐng yì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 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 被动句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 有谁承认这一点。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 4将军宜枉驾顾之。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 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 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 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 好,说是确实这样。
第一部分 写诸葛亮的身世、抱负及怀才不 (1): 遇的情形。为下文埋下伏笔。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 驻扎
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
第三段: 刘备三顾茅庐问计。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
州
同“以” 一起
郡者不可胜尽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少,然操遂能战克胜绍,以弱为强者,不非仅惟天
时,而抑且亦人筹谋划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挟持天 子而令诸侯,此的诚确不可与争锋。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郡 者不可胜数shŭ。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 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诚不可与争锋。
疏通词句
亮躬耕陇亩,好 为《梁父吟》。 亲自 田地 喜欢唱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
经常
当时的人
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
莫许之 只有
直与亮友善,谓 为 信然。
说 是 确实这样
亮躬耕陇亩,好 为《梁父吟》。身长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 友 善,谓为信然。
9)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xù。
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 人民。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老百姓 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 您呢? 10)诚于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 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1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1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13愿诸君勿复言。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停止
怎么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 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 “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 上逃难出奔。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 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 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 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 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 取怎样的计策呢?”
bǐng
shēn
陇乐
颍
诣
屏
信
duó chāng jué
miǎn
kuài
度猖
蹶
沔
会
dài zhāng yīn xù zhòu
殆
璋
殷恤胄
lǎn róng
wǎn
dān
揽
戎
宛
箪
(三)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 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四)解释句子中加点的活用的词。
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为下文“三 顾茅庐”作铺垫,从侧面烘托亮的才能。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 拜见 总共 才
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
命人退避
崩溃 窃取皇帝的命令
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
பைடு நூலகம்
估计
通“伸”,伸
智术浅短,遂 用 猖獗张,至于今日。然志犹
就 因此 失败
未已,君谓计将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