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初步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才能目的:通过定义的引入,图像特征的观察、发现过程使学生懂得理论与理论的辩证关系,适时浸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3、情感目的:通过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究、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难点:底数 a 的变化对函数性质的影响,打破难点的关键是利用多媒体动感显示,通过颜色的区别,加深其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比拟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事例引入T: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指数的运算性质,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指数有关的函数。
什么是函数?S: --------T:主要是表达两个变量的关系。
我们来考虑一个与医学有关的例子:大家对“非典”应该并不生疏,它与其它的传染病一样,有一定的埋伏期,这段时间里病原体在机体内不断地繁殖,病原体的繁殖方式有很多种,分裂就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来看一种球菌的分裂过程:C:动画演示(某种球菌分裂时,由1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一个这样的球菌分裂_次后,得到的球菌的个数y与_的函数关系式是: y = 2 _ )S,T:(讨论) 这是球菌个数 y 关于分裂次数 _ 的函数,该函数是什么样的形式(指数形式),从函数特征分析^p :底数 2 是一个不等于 1 的正数,是常量,而指数 _ 却是变量,我们称这种函数为指数函数点题。
二、指数函数的定义C:定义:函数 y = a _ (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 _∈R.。
问题 1:为何要规定 a 》 0 且 a ≠1?S:(讨论)C: (1)当 a <0 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 a=﹣3 时,当_=就没有意义;(2)当 a=0时,a _ 有时会没有意义,如_= - 2时,(3)当 a = 1 时,函数值 y 恒等于1,没有研究的必要。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我听你们的老师说,大家都非常的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教就会,我不信,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
二、检查复习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顺序)8+4+3= 13-4-5= 62-20=9+5+7= 16-8-4= 58-30=2、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28+34= 52-20=三、导入新课我对大家刚才的表现非常满意,果真是名不虚传,你们真的`是非常的聪明。
不过我还想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难倒你们。
将28+34改为例1 28+34+23四、教学新知师:这三个数相加,我们应该先算什么?生:先算28+34师:28+34我们已经算过了,谁能帮老师写出来?(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没有?还要算什么?(学生口述计算,教师板书。
)师:现在做完了吗?(注意,还要再在横式上写上得数。
)师:这几位同学真聪明,还有哪位同学和他同样聪明?好!现在我们就来比试一下,看谁最聪明?!完成“做一做”49+25+17师:大家看一下,我们刚才在计算时用了几个竖式?谁能只用一个竖式就能算出来呢?你是怎样想的?生回答。
真棒!现有我们把原来的两个竖式合成了一个竖式,比原来简便多了,这就叫“简便写法”。
好!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连简便写法都能自己想出来。
看来下面的这道题也难不住大家了。
不过也说不定,你们中间会有个“小迷糊”,看看谁愿意当小迷糊!把52-20改为例2:52-20-18对学生提出要求:先用两个竖式来写,然后再把两个竖式写成竖式的简便写法。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表扬,然后指着其中的52-20 说:这一步是两位数减整十数,我们学过它的口算,谁能口算出来呢?根据学生举手数的多少,说:真不错,有这么多的同学能口算出来,那么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题目,能口算的就不用再写竖式了。
数学教学设计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5篇数学教学设计1作为市教育局重点工作的优秀教学资源评选已进行了三年,这项工作得到了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其间我们也评选出了高质量的优秀教案和课件。
为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决定今学年对一二年级进行优秀教学资源评选,对三四五六年级进行资源的加工和完善,具体评选要求如下:一、评选内容1. 1~2年级教案、课件、录像课。
优秀教案:撰写格式、字号等要求同3~6年级一样,同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结合1~2年级学生特点,未必完全按照市“探究学习五环节”模式进行撰写,即体例上可灵活一些,不必局限于五大环节;二是三维目标要全,表述要具体、准确,达到可操作、可检测的要求,不要笼统;三是探究之前给学生一个设计方案,思考解决问题办法的时间和空间,即先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然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出示探究活动要求,活动要求质量要高,要有思考性;四是交流环节不能一味的只展示学生的作品,要设计师生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地思考;五是抽象概括与全课总结要具体,不要说虚话、套话,要将最核心的知识点、策略点提取出来;六是拓展环节要用好教材和新课堂中的题目,有的题目要从不同层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弄明白题目的训练意图,掌握解题策略;七是减少不必要的图示、语言及过多的预设,反思要把教案的真正特色说出来,不宜过长,总页码不超过6页。
凡上报的教案,须申报与教案匹配的优秀课件。
课件制作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课件的.文件名同教案一致,栏目模块及内容与参评教案一致;二是课件内容和形式可充分参考青岛版教材配套课件,局部可照搬,但不可全部照搬;三是课件操作要简单、幻灯片片数不宜过少或过多。
录像课:根据公示结果,市级教案入选者在完善教案和课件的基础上依据“一师一优课”的标准录制录像课,并上传枣庄市教学资源平台。
具体录制标准见市教研室总方案。
2. 3~6年级与入选教案配套的录像课。
20__—20__学年度,我们对优秀教案和与之配套的优秀课件进行了评选,但由于录制条件等客观方面的原因,部分20__-2015学年度入选的教案没能按时录制录像课。
优秀数学教学设计(优质3篇)
优秀数学教学设计(优质3篇)1.优秀数学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
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a??提问2: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没有公共点)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你认为方便吗?谈谈你的看法,并指出是否有别的判定途径。
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
数学教学设计(优秀4篇)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
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1、想想,说说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走的时间小明走的路程(米)小芳走的路程(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1分2分3分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小明走的'路程(米)小芳走的路程(米)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1分70601302分1401202603分210180390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
(板书:相遇时间)“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1、尝试例5(稍做改动)。
(精选模板)数学教学设计(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5篇)数学教学设计1(4551字)一、设计思想教材的第113页和第116页练习二十五的相关练习第4~6题。
例2教学简单的排列,用3个数字卡片摆三位数,数字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就表示不同的三位数。
教学例2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例2下面的"做一做"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练习二十五中的配套练习,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丰富经验积累。
突现合作学习的优势。
平时教师上课,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可是有些学生总是敷衍了事,起不了合作的作用,教师也说服不了他们。
在这堂课上,需要思维的严密性,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既可选择独立思考,又可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汇报时通过比较,结果就是很好的说服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其他的合作环节中合作得更好。
要求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1)数学要解决的活动应由学生独立地进行,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引导方向上;(2)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体现在问题具体解决的过程中;(3)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学生,唤醒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力。
一方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另一方面通过在现实生活中提取问题、合作探究、积累经验,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二、教材分析练习二十五中第4、5、6题与例2是一样的,属于排列。
其中4、5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一下,实践过程中注意有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要求,这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能感受到与顺序无关,不要提高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优秀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一:《数的认识与运算》(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数字,并能正确书写和念读0-9的数字;- 了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符号和运算规则;-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口算和计算练习;- 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0-9的数字,让他们念读和书写数字,并在黑板上呈现。
2. 理解数字: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字排序。
然后复习和讲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和大小比较的符号。
3. 认识运算符号:通过讲解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让学生理解运算符号的含义和用法。
4. 进行运算练习:以口算和计算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并逐步增加难度。
5. 拓展思维:通过提问和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思考和探索,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问题思路。
6. 小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并学会正确书写和念读几何图形的名称;- 能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属性;- 通过绘制和拼凑,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发展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几何思维能力。
(2)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并让他们念读和书写几何图形的名称。
2. 了解几何图形:通过展示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分类,讲解各个图形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图形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圆规等工具,自己绘制出几个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进行命名和比较。
4. 图形拼凑:通过给学生一些图形的碎片,让他们进行拼凑,以完成一些复杂的图形,并思考图形的分类和属性。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7篇
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7篇数学教学设计万能模板【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集合图的价值,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调整或反思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学习的借助集合图分析问题的方法你学会了吗?有什么感想?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怎么样。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107页第6题)生:知道了3个小朋友比赛写出带“春”字的成语的个数分别是多少。
师:读完题,你觉得怎么样呢?生:这道题的信息很多,有点乱。
师:对于这样的问题,你想怎样分析解答呢?生:也许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题意吧。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分析理解之后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
求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多少个成语,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小佳写出了8个”,且“小佳写出的8个成语小刚都写出来了”,可以画图表示为......所以小刚和小佳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个。
要求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同样首先要找出与这两个人所写成语有关的条件:“小刚写出了15个成语”,“小红写出了10个”,且“小红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小刚也写出来了”。
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写出的成语中有5个是重复的,可以画图表示为......所以说小刚和小红一共写出的成语个数是15+10-5=20(个)。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师:通过练习题的解答,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生:面对很多信息时要思考清楚了再列式计算。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1. 教案名称:四则运算之加法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教学内容:加法的概念、运算法则、计算练习。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加法的概念;呈现:讲解加法运算法则并进行示范计算;实践:由学生进行加法计算的练习;梳理:总结加法的运算法则和注意事项;拓展:提供更复杂的加法计算题目进行拓展练习;巩固:布置加法练习作业。
2. 教案名称: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了解它们的属性和特点。
教学内容:圆形、三角形、矩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几何图形;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几何图形的特点和属性;总结: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定义、命名和性质;实践:进行几何图形的辨认和分类练习;拓展:引导学生应用几何图形进行问题解决;巩固:设置几何图形的记忆和运用作业。
3. 教案名称:小数的认识与应用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小数的概念、读法和性质,并能够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小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读法、加减乘除运算及应用。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小数,并讨论小数的应用场景;讲解:详细解释小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读法和性质;练习: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练习;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小数进行计算;拓展:提供更复杂的小数问题进行拓展练习;归纳:总结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
4. 教案名称:整数的运算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整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并能够熟练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内容:整数的定义、加减法运算法则、计算练习。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整数,并讨论整数的应用场景;讲解:详细解释整数的定义、加减法运算法则;练习:进行整数的加减法运算练习;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整数进行计算;拓展:提供更复杂的整数计算题目进行拓展练习;归纳:总结整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律。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10篇教案1:主题 - 整数运算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整数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整数的定义和运算规则,并讲解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
3. 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订正。
4. 拓展:设计一些扩展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整数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案2:主题 - 分数的运算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分数例子,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分数的定义、基本运算规则和化简方法。
3. 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订正。
4. 拓展: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更高级别的分数运算。
教案3:主题 - 几何图形的认识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3. 绘制: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自主绘制各种几何图形,并进行讨论和纠正。
4. 拓展:设计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的扩展应用。
5. 总结: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更多的几何图形。
教案4:主题 - 代数方程的解法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代数方程的解法,正确地解决简单的代数方程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引发学生对代数方程的思考和兴趣。
2. 概念讲解:介绍代数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如等式的两边相等性质、移项法等)。
3. 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订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9篇教学设计1:认识数字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并掌握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1. 教师先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猜测数字,然后进行逐个正确回答。
2.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按照数字顺序排队。
然后进行数字大小比较,让学生进行数字的排序。
3.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进行数学游戏,比较大小。
教学步骤:1. 介绍数字卡片,并展示数字卡片示例。
2. 教师展示数字,学生猜测数字并逐个回答。
3. 学生游戏,按照数字顺序排队。
4. 学生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进行数字的排序。
5. 制作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大小。
教学设计2:加法与减法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教具展示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应用练习。
3. 分组游戏,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竞赛。
教学步骤:1. 介绍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展示教具。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练习。
3. 分组游戏,让学生进行加法和减法的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3:长短与高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长短和高矮的概念,并能进行比较。
教学内容:1.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长短和高矮的概念。
2. 制作图片卡片,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高的物品。
3.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长短和高矮的比较。
教学步骤:1. 展示一些实物,并让学生观察和讨论它们的长短和高矮。
2. 制作图片卡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最长和最高的物品。
3. 教师设计长短和高矮的比较游戏,让学生参与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4:时间的认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的认识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钟表展示时间的概念。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日常活动的图片,让他们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3. 制作时间卡片,让学生进行时间的排序游戏。
教学步骤:1. 展示钟表,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时间的概念。
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0篇
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0篇1. 教案1教学目标:研究数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加法的概念和原理;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练;3. 讲解减法的概念和原理;4.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减法运算练。
2. 教案2教学目标:巩固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引入乘法的概念。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
教学步骤:1. 复加法和减法运算;2. 讲解乘法的概念和原理;3.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乘法运算练。
3. 教案3教学目标:研究乘法和除法运算,并引入分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除法运算和分数。
教学步骤:1. 复乘法运算;2. 讲解除法的概念和原理;3.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除法运算练;4. 引入分数的概念,并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规则。
4. 教案4教学目标:继续研究分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分数的加减运算和分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2. 讲解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3. 给学生做一些分数的加减运算练;4. 引入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5. 教案5教学目标:研究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数运算练;3. 引入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6. 教案6教学目标:继续研究小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小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 引入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7. 教案7教学目标:研究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整数运算练;3. 引入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8. 教案8教学目标:继续研究整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整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 引入整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通用7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通用7篇一、数的认识与数的拆分(适合一年级)本节课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并学习如何拆分数字。
活动一:数的认识游戏1. 教师准备大量纸牌,每张上面写有一个数字。
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出一名学生接受挑战。
3. 教师随机出示一张数字纸牌,学生需要迅速识别并说出数字。
4. 所有组中获胜学生在纸板上写下这个数字。
活动二:数字拆分探索1. 教师准备一组小球与数字卡片,每个数字卡片上写有一个两位数的数字。
2. 学生将小球按照数字卡片上的数字进行分组,了解数字的组成元素。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讨论他们拆分数字的方法和策略。
活动三:数字图像的拆分1.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幅简单的图像,例如一个房子。
2. 学生观察图像并说出图像中出现的数字。
3. 学生尝试用拆分数字的方式,在纸上画出图像中的数字,并用数字卡片代表每个数字。
活动四:数字对应的物体1. 教师准备一组小球或者其他小物件,每个物件上贴有一个数字卡片。
2. 学生根据数字卡片上的数字,将物件进行分组。
3. 学生将每组物件按照数字的大小进行排序,并用数字卡片标记。
二、加法与减法的初步认识(适合二年级)本节课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加法和减法,并学习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活动一:加法探究1. 教师准备一组小物件,并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加法算式。
2. 学生根据算式,在物件的数量上进行操作,完成加法计算。
3. 学生将计算结果写在纸上,并进行验证。
活动二:减法游戏1.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准备一个计算器。
2. 教师出示一张卡片上写有一个减法算式,学生需要迅速计算并按下计算器上对应的按钮。
3. 每组的学生通过回答正确的速度和正确率进行比较和竞争。
活动三:数的拆分与运算1. 教师为每位学生发放一枚硬币。
2. 学生将硬币按照数字进行拆分,并用加法或减法算式来描述拆分过程。
3. 学生将算式写在纸上,并与同桌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7篇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7篇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活动分析: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一、导入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二、展开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
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
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习将物品按不同特征及用途进行归类;发展幼儿按数取物的能力。
2、在活动中学会有条理的收拾、整理物品,养成学会整理的好习惯。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按标记或用途分类的基础2、教学准备:(1)桃子、苹果、葡萄、香蕉、西瓜、皮球、小汽车、洋娃娃、动物玩偶、青菜、茄子、玉米、胡萝卜、黄瓜、青椒、西红柿的模型多个,以及具有明显不同的大小区别(2)小兔子头饰5个,小篮子一个,小白兔挂图一张,玩具区、水果区、蔬菜区的图示卡片各一张。
数学教学设计活动教案7篇
数学教学设计活动教案7篇数学教学设计活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2、知识目标:通过演示和对简易天平的实际操作,观察,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从等式出发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是不是方程。
3、能力目标:通过简单的天平实验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
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数学教学设计活动教案篇2课题:二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三篇案例一:探究分数乘法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乘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探究任务。
3. 应用: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几何图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认识: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几何图形的特征,通过实物展示、模型制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 应用: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三:概率初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难点:概率的意义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概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概率的计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探究任务。
3. 应用: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概率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一:分数除法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8篇)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细心的小编午夜为大家收集的8篇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感知、比较和讲述5以内两组物体数量的多与少。
2、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ppt2、幼儿操作材料活动过程:1、情景导入,引出活动话题。
今天小兔家特别热�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兔妈妈请来了谁,还有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2、出示课件,引导幼儿一一对应进行比较。
小猫来了,看看有几只小猫。
来了两只小猫。
兔妈妈准备了多少条鱼呢?三条鱼。
引导幼儿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三条鱼比两只小猫多一。
来了四只小猴。
兔妈妈准备了多少个桃子呢?五个桃子。
引导幼儿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三条鱼比两只小猫多一。
汪汪汪,来了一群小狗,兔妈妈不知道准备的骨头够不够。
让幼儿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把一只小狗一块骨头对应进行比较,发现有四只小狗,三块骨头。
小狗比骨头多。
3、情景引导,幼儿动手操作,一一对应比较多少。
兔妈妈也想邀请小朋友们来参加兔宝宝的生日宴会,她想请小朋友们做一张生日贺卡,来送给小白兔。
幼儿动手操作,比较数一数贺卡上的兔子和胡萝卜,谁多谁少。
回答正确的就可以参加游戏小白兔的生日宴会啦。
数学优秀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1、小黑板出示:写出下列各数十二万三百零五万四千零六万五千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一级的?再写哪一级?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能说出数位表在写数时能给你什么帮助?4、学生写数:十二万写作:120000三百零五万写作:3050000四千零六万五千写作400650005、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写法。
6、学生自由说一说。
数学教学设计的教案
数学教学设计的教案数学教学设计教案7篇教学设计,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爱好,熬炼乐观探究、发觉新学问、总结规律的力量,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数学教学设计教案7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动手操作,促进思维进展动手操作是一种进展同学思维和创新的重要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同学主动探究、猎取学问的重要方法。
数学学问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同学对数学缺乏爱好。
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同学数学学习爱好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利用学校生好动、奇怪的心理,从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和感爱好的事物动身,供应观看和操作机会,可充分发挥同学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同学在爱好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学问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熟悉。
通过操作,同学在轻松、开心的环境中不但把握了学问,而且各种力量得到了提高,这样给予同学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情形,他就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就会产生一种开心的心情体验,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学问的剧烈动机和深厚爱好。
如,为关心同学建立千克的概念,我们先让同学购买不同重量的物品,再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多次感受后尝试估量一些物品的重量。
同学对重量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感性熟悉之后,很简单地解决了千克有多重的问题。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学问后,组织同学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
然后加以统计,并发觉规律。
同学通过动手和实践操作,爱好很高,学问也在消遣中得到了巩固和应用。
再如梯形的面积计算,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不仅探究出了教材上所示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还制造性地探究出了多种推导途径。
这种同学自己制造的新知,同学简单理解和记忆,同时,在操作中培育了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量。
巧用评价语言,激发学习爱好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老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评价性语言,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调动同学乐观思维,培育良好的情感。
老师采纳各种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变抽象为详细,化枯燥为好玩,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根本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
大洼子小学钱立珠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选择儿童身边最熟悉的事,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各种生活情景使学生爱学,乐学。
2、通过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活动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6、7的概念;知道7以内的数序,能够正确读写6、7。
2、经历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丰富6、7的概念,获得数感的发展。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能熟练的数出6和7。
2、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
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五、教学重、难点:
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读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六、教具准备:
小卡片、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喜欢吗?
一二三四五,上山找老虎。
老虎没找着,找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师:同学们,你们从儿歌中能找出几只小松鼠呀?
师:那谁想来当这5只小松鼠啊?
师:可是老师还想再要一只松鼠,谁来?(那现在有几只松鼠?)(6只)。
师:那老师最后再要一个松鼠好不好?那现在有几只松鼠?(7只),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6和7。
(导入课题)
2、书写:同学们会写6和7吗?(生答)
师:非常好。
知道6像什么吗?(生答,师提示像哨子)它是一笔写成,从右上角起笔,下半部像零,要写圆滑。
师:那7像什么呢?(师提示像镰刀)。
7同样也是一笔写成的,从左边起笔,快到竖中线的时候转,横要短而平,折要斜而直。
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看,1只小松鼠可以用一个小圆圈表示,2只小松鼠可以用两个小圆圈表示,那6只小松鼠可以用几个小圆圈表示? (生答)7只
小松鼠又可以用几个小圆圈表示呢?(生答)
3、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数字6和7
师:我们的7只小松鼠可爱吗?
师:那你们准备了什么礼物送给小松鼠吗?
师:老师准备了5个苹果送给7只小松鼠,够分吗?
师:那老师再给一个,谁来贴上?现在是几个了?那6是怎么来的?(5添上1就是6)
师:老师再给一个苹果是几个了?那7是怎么来的?(6添上1就是 7)师:那7去掉1是几?6去掉1是几?
(2)教学6、7的数序和比较大小
师:我们的小松鼠看到小朋友们送了这么多苹果可开心了,又从树林中跑出来了,小松鼠快出来!小松鼠这一蹦啊跑啊,又把顺序给弄乱了,大家能帮它们重新排队吗?
师:嗯,同学么太棒了,下面我们就要和小松鼠们一起做游戏了。
我们先看小松鼠是怎么表演的?(如果他们表演对了,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表扬一下,如果他们错了,那我们就请同学来说说他们哪里错了?好不好?)
师:现在开始表演了,我们请前6只小松鼠蹲下。
(对了吗?)
师:下面请第6只小松鼠向前迈一步。
(对了没有?)
师:好,我们再请前3只小松鼠拍一下手。
(他们做对了吗?)
师:最后请第7只小松鼠跳一下。
(很好)同学们能理解几个和第几了吗?(前6个就是从1数到6,指前面这6个总的同学,第6个就是数到6,指的只是一个,第6个这个。
)好,小松鼠表演完了,我们请小松鼠回到座位上去。
师:下面轮到我们表演了!老师想请几个同学上来贴几朵花,谁愿意来?
①从左边数第5朵花是什么颜色?
②从左边数第6朵花是什么颜色?
③从左边数第7朵花是什么颜色?
④谁能上来在前6朵花下面画横线吗?
⑤老师最后问一个问题了,从右边数第6朵花是什么颜色呢?
师:非常好。
那告诉老师这七朵花颜色一样吗?(不一样)
师:老师觉得颜色不一样的太丑了,把黄色和蓝色拿掉,还剩几个?(生答)因为老师今天剩下的花太多了,所以老师再贴几朵分小朋友们欣赏一下。
(在下面贴上6朵)那我们再来比一比什么颜色的花多?
师:下面有几朵?上面有几朵?是6大还是5大?(就是6大于5,反过来说也叫5小于6)
师:那老师要变了,那我们再来比一比什么颜色的花多?黄色有几朵?红色有几朵?是7大还是6大?(就是7大于6,反过来说也叫6小于7)
(同学们太棒了,太聪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练习,答对了的小朋友,老师下课后就把这些小花分给他。
)
八、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
①出示水果图。
从左数第6个是什么水果?
从右数第7个是什么水果?
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它排在第几?
有一种很神秘的水果,它就排在从左数第四,从右数第四的位置,它是什么水果啊?
②出示尺子图。
6的前面是多少?
6的后面是多少?
6的相邻数是多少和多少?
九、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