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合集下载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

微生物实验指导书-教材

微⽣物实验指导书-教材微⽣物学实验指导书⽬录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 (3)实验⼆培养基的配制 (8)实验三从⼟壤中分离微⽣物及纯化 (11)实验四微⽣物的接种技术 (14)试验五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及霉菌的形态观察 (17)实验六细菌的简单染⾊和⾰兰⽒染⾊ (20)实验七⼤肠杆菌⽣长曲线的测定 (23)实验⼋实验室环境和⼈体表⾯微⽣物的检查 (25)实验九乳酸菌的检测 (28)实验⼀玻璃器⽫清洗、包扎与常⽤灭菌技术【⽬的要求】1. 学习并掌握棉塞制作的⽬的、原理及⽅法;2. 学习并掌握玻璃器⽫清洗及包扎⽅法;3.掌握⾼压蒸汽灭菌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法。

4.了解其它常⽤消毒灭菌技术原理及技术【基本原理】棉塞的作⽤有⼆:⼀是防⽌杂菌污染,⼆是保证通⽓良好。

因此,棉塞质量的优劣对实验的结果有较⼤的影响。

微⽣物学实验所⽤的器⽫,⼤多数要进⾏清洗、消毒、灭菌,才能⽤来培养微⽣物。

玻璃器⽫的包扎⽅法正确合理,在使⽤过程中才能有效防⽌杂菌的污染。

玻璃器⽫包扎好后,⼀般⽤⾼压蒸⽓灭菌法进⾏灭菌。

⾼压蒸⽓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沸腾⽽产⽣蒸⽓。

待⽔蒸⽓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从排⽓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不能溢出,⽽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从⽽使沸点增⾼,得到100℃以上的⾼温,导致菌体蛋⽩质凝固变性⽽达到灭菌的⽬的。

此外,常见灭菌⽅法还有⼲热灭菌、灼烧灭菌、紫外线灭菌、过滤除菌等。

对空间灭菌常使⽤甲醛加⾼锰酸钾熏蒸、喷洒消毒灭菌药剂等消毒灭菌⽅法。

【实验⽤品】棉花,试管,培养⽫,纱布,三⾓瓶,棉线,量筒,⽜⽪纸(或旧报纸),LDZX-50KBS ⽴式⾼压蒸⽓灭菌锅,常⽤灭菌⽤具、药剂等等。

【⽅法步骤】⼀、棉塞的制作正确的棉塞要求形状,⼤⼩,松紧与试管⼝(或三⾓瓶⼝)完全适合,过紧妨碍空⽓流通,操作不便;过松则达不到滤菌的⽬的。

制作过程见图1,包括取棉花、整理、折⾓、卷紧、成形、塞试管等步骤。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要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在于验证有关理论,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无菌操作,建立无菌观点,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形式分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两种,前者主要验证理论,后者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反复练习,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从而掌握一些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此外,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一、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时,须时刻牢记实验的对象是病原微生物,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自身有可能招致感染,且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传给他人。

因此决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和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

进入实验室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进入实验室时必须穿白大衣,离室时脱下反折,白大衣要经常清洗消毒。

2.书包、衣物等勿带入实验室,必要的文具、实验指导、笔记等带入后,放在指定的地方。

3.在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和吸烟,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嘴中,也不要用手抚摸头面等部位。

4.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安静,禁止高声谈话,不准打闹嘻笑。

5.必须按照老师指定的方法,小心地处理传染性材料、培养物和污染的物质,要正确地使用存放污染器材的各种消毒容器。

6.必须谨慎操作,避免任何有菌材料的溅出,若不慎污染了工作台、手、眼、衣服和地面等处,应立即报告老师,以便及时作适当处理。

7.培养物和传染性材料须放在工作台的安全部位,尽可能保持台面的清洁整齐。

8.爱护公物,合理使用实验材料和器材,如不慎损坏了某些器具,应及时报告老师,听候处理。

9.每次实验完毕后均用消毒药水擦洗工作台面,并用紫外线灯照射过夜。

10.实验完毕后清理台面,将需培养的标本及时放入培养箱。

关闭水、电、煤气和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1.离开实验室前,应用消毒液(2%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将双手浸泡5-1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前言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必设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及实验教学在学科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设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本书结合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实际,编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附有一定量的思考题。

本书依教学进程安排实验次序,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学时:4学时形态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实验一细菌分布检测、理化及药物因素对细菌影响的检测(一)细菌分布的检测【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熟悉细菌菌落的观察及计数方法。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增强无菌观念。

【实验原理】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细菌存在。

通过本次实验理解微生物学科实验中强调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和感染的重要性,为今后在医疗实践中建立牢固的无菌观念打下基础。

【实验仪器、器材与试剂】1.实验仪器和器材:无菌平皿、普通琼脂平板、血平板、高层琼脂培养基、微波炉、无菌吸管、胶帽、酒精灯、打火机、无菌试管、试管架等。

2.实验试剂:自来水或纯净水、生理盐水等。

【实验项目、方法与步骤】1.空气中细菌分布的检测——沉降法(1)取一个普通琼脂平板并作好标记。

(2)置于实验室某处,揭开盖。

操作时不要用手接触培养基,以免造成结果误差。

(3)让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30min,然后盖好皿盖,置37℃生化培养箱内培养18~24h。

(4)取出观察并纪录结果。

2.水中细菌分布的检测——倾注培养法(1)取已灭菌的吸管,套上胶帽。

(2)右手持吸管带胶帽的一端,其余部分迅速通过火焰,以杀灭吸管表面可能存在的细菌。

(3)以挤压胶帽的办法,吸取1ml自来水或纯净水,置于无菌平皿中(注意:不要错放入平皿盖内)。

(4)取已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手握感觉热而不烫手)的高层琼脂培养基,迅速倾15~20ml 入已盛有1ml待测水的平皿中,立即加上平皿盖,在实验台上轻轻水平摇动,使琼脂与水样充分混合,静置于台面,等待琼脂凝固。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菌的分布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菌的分布

一、实验题目:细菌的分布
二、实验目的:
1.熟悉细菌分布的常用检查方法。

2.了解细菌分布的广泛性,树立“有菌”观念,认识“无菌操作”对于微生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意义。

3.了解常规消毒方法
三、实验原理
通过不同途径,采集各种状态下的细菌标本,经过培养观察,证明细菌的分布状态。

四、实验材料
1.自来水、土壤悬液、碘液
2.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血平板、酒精灯、接种环、恒温培养箱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空气中细菌的分布:采用暴皿沉降法,取5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分别置于实验室、办公室、无菌室、卫生间、走廊,在空气中暴露30min后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2.水中细菌的分布:采用划线法。

①取1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培养皿底部用记号笔划线将培养皿平均分成两部分。

②用酒精灯外焰灼烧接种环杀菌,用接种环接取中段自来水,在培养基一侧表面划线。

③再次灼烧接种环,用接种环取土壤悬液,在培养基另一侧表面划线,再次灼烧接种环。

④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3.手上细菌的分布:采用涂抹法。

取1个无菌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在皿底将其平均分为3个部分。

①用手指在第一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②用自来水简单冲洗手,在第二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③用碘液将手指消毒,风干后在第三个区域内轻轻压涂两下。

④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4.咽喉部细菌的分布:取1个血平板,近皿咳嗽4-6次,确保有飞沫进入培养皿。

盖上盖子,37℃恒温培养48h。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微生物学类实验指导书(下)

微生物学类实验指导书(下)

实验一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选育酶是生物体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生物体中已发现的酶有2500多种。

由于酶促反应的特异性强,反应条件温和,安全无毒,环境污染少,在洗涤剂、皮革、纺织、造纸、诊断、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目前,能由工业生产的50多种酶制剂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异构酶等,这些酶大部分是由霉菌、细菌、链霉菌和酵母菌产生的。

通过本实验项目,使学生学会从自然界中分离产酶微生物的方法,菌种的纯化技术及其高产菌的选育技术。

1.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1.1 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淀粉酶产生菌,并进行分离与纯化。

1.2 实验原理淀粉是由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构成的直链淀粉和α-1,6位有分支的支链淀粉组成的。

按照水解淀粉方式的不同,主要的淀粉酶可分为α-淀粉酶、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和解枝酶(或异淀粉酶)4大类。

产淀粉酶的微生物有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

利用淀粉遇碘液变为蓝色的特性,将分离的芽孢杆菌(或其他微生物)接种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利用滴加碘液后菌落周围出现的透明圈判断该菌是否产生淀粉酶及初步判断淀粉酶活力的高低。

1.3实验仪器与材料土壤样品或其他富含淀粉质的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淀粉培养基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等。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1.4.1分离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制备1:10土壤悬液;2)取1:10土壤悬液5 ml,注入已灭过菌的试管中,将此试管放入75-80 ℃水浴中热处理10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3)取加热处理过的土壤悬液100-200 μL,涂布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将平板倒置,于30-32 ℃培养24-48 h;4)对长出的单菌落进行编号,选择表面干燥、粗糙、不透明的菌落,挑取少许菌苔涂片,做芽孢染色,判断是否为芽孢杆菌。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实验目的和要求一、实验前务必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及理论依据等,避免或减少错误的发生,以保证实验在预期内完成。

二、实验操作严格按要求进行,严防污染和感染。

三、对示教实验联系理论认真观察。

对光镜下标本不得擅自挪动视野,其他示教标本看后必放回原处。

对录像教学应作重点、简要的笔记。

四、客观真实地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若与理论不符,要加以分析讨论,找出原因,必要时重复实验。

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报告,报告要求字迹清楚,说明问题简单扼要。

实验室规则1. 非实验必需品禁止带入实验室。

2. 穿白大衣,按规定就坐。

3. 实验室应保持安静和良好的秩序,不得高声谈笑、乱动物品或随便走动。

4. 实验室内严禁吸烟、进食、饮水或用嘴湿润铅笔和标签等,也不要用手搔抓抚摸机体。

5. 实验时若不慎发生皮肤创伤,或病原菌污染衣物、卓(地)面等事故,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进行紧急处理。

6. 实验所用的玻片、试管、吸管等,用后应随即投放盛有消毒剂的指定容器内,不得放在桌上,也不可在水池中冲洗。

7. 每次实验完毕,按实验要求应及时清理实验物品,清扫卫生;离开实验室时,消毒洗手后离开实验室;对白大衣经常清洗消毒。

油镜的使用和维护目的:掌握油镜的使用与维护,熟悉油镜的使用原理。

材料:显微镜,拭镜纸,液体石蜡油,二甲苯原理:油镜的透镜极小,工作焦距最短,光线通过玻璃和空气,由于介质密度不同发生折射,射入镜筒的光线极少,视野暗,物象不清晰。

如在玻片与镜头(透镜)之间加上折光率和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就可减少光线的折射,加强视野的亮度,获得清晰的物象。

步骤: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维护1.将显微镜平稳地安放在实验台适宜处。

识别油镜头:标有100×、OIL、HI等字样。

2. 打开电源,用低倍镜对光,打开光圈,调节聚光镜的位置,使视野光线充足。

3. 标本上加镜油一滴,转动粗螺旋,使油镜头缓缓下降,用眼从侧面观察,直到油镜头浸入油中接近玻片为止。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0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工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要性。

0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02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等。

微生物学概述01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实验室安全守则、危险标识识别、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

02实验操作规范介绍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实验后清理等注意事项。

03生物安全阐述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级别的划分及相应防护措施。

实验室安全与规范介绍显微镜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显微镜介绍离心机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

离心机阐述培养箱和摇床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箱与摇床包括分光光度计、电泳仪、PCR 仪等设备的简要介绍和使用方法。

其他常用设备常用仪器与设备实验报告格式包括标题、作者、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的撰写要求。

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介绍数据处理的方法、图表的制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讨论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实验报告提交与评审说明实验报告的提交方式、评审标准及相关注意事项。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03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如营养琼脂、马丁氏琼脂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按照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各成分,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热溶解后调整pH 值。

配制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试管、培养皿等容器中,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或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培养基分装与灭菌培养基制备与灭菌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接种前准备准备好无菌操作台、无菌接种环、酒精灯等接种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接种采用划线法、倾注法等方法将待测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

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设置好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观察前准备准备好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观察工具,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微生物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记录并描述观察结果。

微生物实验指导

微生物实验指导

二零零六年十月目录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3实验二细菌形态的观察-------------------------------------------------------------4实验三细菌简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5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7实验五细菌的芽胞染色 ------------------------------------------------------------8实验六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实验 ---------------------------------------------- 10实验七霉菌的形态观察----------------------------------------------------------- 12实验八细菌大小的测定----------------------------------------------------------- 14实验九细菌数量的测定(血球板计数) ------------------------------ 16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 19实验十一消毒与灭菌--------------------------------------------------------------- 21实验十二稀释平板计数及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观察 -------------- 27实验十三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30实验十四抗生素对微生物的作用 ------------------------------------------ 30实验十五比浊法测定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 31实验十六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附划线分离法)33实验十七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计数 -------------------------------- 35实验十八土壤中真菌的分离与计数 ------------------------------------ 36实验十九纤维素分解试验----------------------------------------------------------- 37实验一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目的: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内容: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2、用油镜观察细菌三型和放线菌染色装片二、实验材料和用具细菌三型、放线菌的染色装片,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是研究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遗传特性,探究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学实验的常见内容和方法,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1. 常见(1)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将微生物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环境因素使其生长繁殖。

利用孵育箱或培养皿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孢子、菌丝和菌落等形态特征,通过分离与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利用培养皿或发酵罐等装置,监测微生物在不同时间内的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

通过分析曲线上的不同阶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包括潜时期、对数期、平稳期和死亡期等。

(3)微生物的代谢分析:通过测定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如酸、气体、酶等,分析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生物工艺和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

(4)微生物的遗传分析:通过构建基因工程菌株或利用遗传标记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基因表达、突变和遗传传递等现象。

例如,利用PCR技术检测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分析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2. 微生物学实验方法(1)杀菌与消毒: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前,需要对实验器材、培养基和试剂等进行杀菌和消毒处理,以防止外源菌的污染。

常用的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酒精喷雾消毒和过滤器材消毒等。

(2)无菌技术:在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实验时,需要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常用的无菌技术包括细菌装液的操作在无菌台上进行,采用无菌培养皿、培养基和工具,以及穿戴无菌手套等措施。

(3)微量液体处理:有些微生物实验需要处理微量的液体,如微生物菌液的接种、稀释和移液等。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微量吸管、微量移液器和微量离心机等微量操作工具,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统计分析:微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通常需要进行统计处理,以确定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显著性差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皖南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研室2006年5月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课是本课程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讲课内容的明白得和体会,并在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并把握微生物学的差不多操作技术,培养独立摸索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成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每次实验前作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操作中注意点及其理论依据,幸免或减少错误发生。

二、在实验过程中,应持严肃认确实科学态度,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刻。

三、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四、实验结果须真实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应探讨缘故,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实验完成后,要写出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微生物学实验的对象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因此必须严格贯彻“无菌观念”,防止实验中自身感染和环境污染是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最重要原则。

一、尽量不带个人一辈子活、学习用品入实验室,必要的用具带入后,应放在远离操作的位置。

二、进入实验室后穿上工作衣,离室时脱下反叠带走。

在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整洁、有秩序,不得高声谈笑,随便走动或拆卸仪器、搬弄标本。

三、实验室内严禁吸烟、进食、饮水,严禁用嘴吸移液及润湿标签,尽量不要用手触摸头面部及躯体其他暴露部位。

四、如遇不慎而打破菌种管或使有菌材料污染皮肤、衣物、桌面等情形,应赶忙报告指导教师,切勿隐瞒或自行处理。

五、被污染过且需要回收的吸管、滴管、试管、玻片等物应用完后赶忙投入已预备的消毒液中,不得放在桌面上或水槽内。

六、爱护公物,节约试剂材料,不得将实验室任何物品私自带走。

如遇仪器、用品损坏,应报告指导教师并按规定予以赔偿。

七、实验完毕,整理桌面,值日生打扫室内卫生,最后离开的同学应注意关好水电、门窗,洗手后离室。

实验一自然界与人体的微生物检查实验目的:了解微生物在空气、物体表面及正常机体表面的分布,增强消毒及无菌操作的观念。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温度低于饱和蒸气的温度。灭菌锅内留有不同分量空气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见(表 2—3)
温度/℃
时间/h
干热
4
130-140
湿热 105.3
3
表 2-2 干热温热穿透力及灭菌效果比较
透过布层的温度/℃
灭菌
20 层
10 层
100 层
86
72
70.5
不完全
101
101
101
完全
表 2—3 灭菌锅留有不同分量空气时,压力与温度的关系
自控高压蒸气灭菌锅(autoclave)的使用可参照厂家说明书。
图 2—2A 卧式灭菌锅
图 2—2B 手提式灭菌锅
1. 安全阀; 2.压力表; 3.放气阀; 4.软管; 5.紧固螺栓; 6.灭菌桶; 7. 筛架; 8.水
(三)器材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皿(6 套一包),手提式高压蒸气灭菌锅等。 (四)操作步骤 1.首先将内层锅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 切勿忘记加水,同时水量不可过少,以防灭菌锅烧干而引起炸裂事故。 2.放回内层锅,并装入待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气流通而影响灭 菌效果。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锅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锅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 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 4.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待冷空气 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气压力增加到逐渐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 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本实验用 0.1Mpa,121.5℃,20min 灭菌。 灭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不是压力。因此锅内冷空气必须完全排尽后,才能关上排气阀, 维持所需压力。 5.灭菌所需时间到后,切断电源或关闭煤气,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 压力降至“0”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 压力一定要降到“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否则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 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 污染,甚至灼伤操作者。 6.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需摆斜面的则摆成斜面,然后放入 37℃温箱培养 24h,经检 查若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 (五)实验报告 l.结果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以及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一)了解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

(二)观察细菌的个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三)掌握压滴法制作标本的方法。

(四)通过显微镜观察,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及特殊结构。

二、实验仪器、材料光学显微镜,目测微计、物测微计,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细菌、示范片,活性污泥混合液等。

三、显微镜的结构、光学原理及其操作方法(一)显微镜的结构(图1)和光学原理显微镜分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部分。

1.机械装置(1)镜筒: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接转换器。

镜筒有单筒和双筒两种。

单筒有直立式(长度为160 mm)和后倾斜式(倾斜45º)。

双筒全是倾斜式的,其中一个筒有屈光度调节装置,以备两眼视力不同者调节使用。

两筒之间可调距离,以适应两眼宽度不同者调节使用。

(2)转换器:转换器装在镜筒的下方,其上有3个孔,有的有4个或5个孔。

不同规格的物镜分别安装在各孔上。

(3)载物台:载物台为方形(多数)和圆形的平台,中央有一光孔,孔的两侧各装1个夹片,载物台上还有移动器(其上有刻度标尺),可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动器的作用是夹住和移动标本用。

(4)镜臂:镜臂支撑镜筒、载物台、聚光器和调节器。

镜臂有固定式和活动式(可改变倾斜度)两种。

(5)镜座:镜座为马蹄形,支撑整台显微镜,其上有反光镜。

(6)调节器:调节器包括大、小螺旋调节器(调焦距)各一个。

可调节物镜和所需观察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调节器有装在镜臂上方或下方的两种,装在镜臂上方的是通过升降镜臂来调焦距,装在镜臂下方的是通过升降载物台来调焦距,新式显微镜多半装在镜臂的下方。

2.光学系统及其光学原理1图1 显微镜的结构(1)目镜:每台显微镜备有3个不同规格的目镜,例如,5倍(5×)、10倍(10×)和15倍(15×),高级显微镜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20倍(20×)的。

医学微生物实验二(新)

医学微生物实验二(新)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实验要求
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 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 法。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 实验数据。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保持实验室卫生和安全。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器 材和试剂,撰写实验报告。
02
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微生物培养
将采集的样本接种在适宜的培养基 上,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培养条件, 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显微镜检查
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染色 反应等特征,进行初步的微生物鉴定 。
生化实验
进行必要的生化实验,如糖发酵实 验、酶活性测定等,进一步确定微 生物的种类。
结果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包括微生物的 形态特征、生化反应等,进行分析 和总结。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分裂繁殖、孢子 繁殖、出芽繁殖等。了解其繁殖方式 有助于理解微生物种群的增长和变化 规律。
03
实验材料与试剂
实验材料
培养基
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基质,提供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显微镜
观察微生物形态和结构的工具。
实验试剂
01
02
03
04
染色剂
用于给微生物染色,以便更好 地观察其形态和结构。
实验方法
细菌分离培养
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分离纯化样本中的细菌,获
得单一菌落。
染色与镜检
对细菌进行染色处理,通过显 微镜观察其形态、染色反应等 特征,初步鉴定细菌种类。
生化鉴定
利用生化实验方法,对细菌进 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类。
血清学试验
通过血清学试验方法,检测细 菌的抗原或抗体,以确定细菌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指导2009.7一、《微生物学检验》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并掌握比较全面的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

2.在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建立无菌观念,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各种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程序和方法。

4.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室意外处理方法1.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由于微生物学实验是以病原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任何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引起实验人员的自身感染或实验室和周围环境的污染。

因此,实验中应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

(1)试验前须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发生错误,提高实验效率。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必要时还须戴口罩、帽子和手套,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非必需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带入实验室的物品应远离操作区,放在指定的区域。

(4)实验室内不准大声喧哗、嬉戏,应保持实验室的安静、整洁和有序。

不准在实验室内吸烟、饮水和进食,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头、面部,防止感染,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

(5)实验中注意节约试剂,爱护仪器,避免有菌材料的污染,如有传染性材料污染桌面、地面、手、衣服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应立即报告老师及时作适当处理。

(6)用过的污染物品应放到指定的地点,经专人消毒灭菌之后再进行清洗,切勿乱丢或冲入水池中。

禁止将本实验室的物品带出实验室外。

需送温箱培养的物品,应标记清楚后送到指定地点。

(7)实验完毕后应将桌面整理清洁,试剂、仪器放回原处,并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打扫卫生,关好水、电、门窗。

(8)离室前脱下工作服,反折放在指定的地方;双手在2%来苏液中浸泡5min左右,再用肥皂、清水洗净,方可离开实验室。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完整版)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本实验以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为主线,综合包括了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分离等内容,在给定的时间内由学生自主完成。

包括以下知识内容。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时候,不能照抄袭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实验过程,在别人看完你的实验报告后,能够知道你是怎样做的,能够重复你的实验过程。

一、目的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2.掌握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学习、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稀释分离、划线分离等技术.4 学习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菌株。

5 学习并掌握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放线菌及霉等种类的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二、原理培养基是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各种营养基质。

其中除含有水分、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无机盐类。

此外,微生物还必须在最合适的酸碱度范围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将培养基制成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三种形式。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5~2%的琼脂作凝固剂,半固体培养基则加入0.5~0.8%的琼脂.有时为了特殊目的,也可用明胶或硅胶等作为凝固剂。

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不同,应提供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在分离、培养异样微生物时,对一般细菌常用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对放线菌常用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霉菌则用麦芽汁或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有时也常用马丁培养基分离霉菌。

马丁培养基除含有霉菌所含需的各种营养物外,还有孟加拉红染料,能抑制放线菌和细菌,链霉素可杀死或抑制细菌,但对霉菌均无害,所以这种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

灭菌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加压蒸汽灭菌法。

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

在每平方厘米为一个大气压(即15磅/时2)的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持续15~20分钟后,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由于加压蒸汽灭菌是通过提高蒸汽压力而使其升高温度以杀死微生物的,所以,该法只有当灭菌锅内的空气完全排尽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编写组淮阴师范学院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淮安 2004目录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 (1)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实验 1 培养基的配制 (3)实验 2 消毒和灭菌 (7)实验 3 土壤的稀释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 (10)实验 4 微生物菌落的观察 (14)实验 5 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17)实验 6 细菌形态的观察 (21)实验7 细菌单染色法及口腔微生物的观察 (24)实验8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7)实验9 细菌鞭毛染色及其运动的观察 (29)实验10 细菌芽孢、荚膜的染色及观察 (32)实验11支原体、衣原体的形态观察 (34)实验12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36)实验13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 (39)实验14 霉菌的形态观察 (42)实验15 细菌大小的测定 (45)实验16 细菌数目的测定 (48)实验17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V.P.反应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糖发酵试验) (52)第二部分应用性实验部分实验18 酒精发酵及糯米甜酒的酿制 (56)实验19 抗生素抗菌谱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 (58)实验20 微生物菌种保藏 (61)第三部分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实验21 食用菌的抑菌实验 (66)实验22 酸乳的制作和酸乳生产菌的分离实验 (68)实验23 泡菜的制作以及乳酸菌的分离 (69)实验24 表面活性剂的降解菌的筛选 (72)实验25 蛋白酶生产菌的筛选与鉴定 (74)实验26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纯系分离 (76)实验27 PDA培养基的微波灭菌研究 (78)实验28 蛋白酶生产菌的产酶条件研究 (80)实验29 松菇母种培养基的研究 (82)第四部分微生物实验技能的测评基本实验技能的检测 (84)实验设计及实施能力的测评 (86)后记 (88)《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简介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学时46学分 2.5课程性质必修预修课程生物化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同时也是为了配合微生物学的教学而开设的。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六各种微生物形态、病毒学检查法(综合性实验)………49
微生物学各论自学提纲……………………………………………59
第二篇医学免疫学
实验一天然免疫功能的检测(综合性实验)……………………60
实验二常见抗原抗体反应(综合性实验)………………………67
实验三细胞免疫检测I:细胞因子的检测(设计性实验)………86
1.皮肤破损:先除去异物,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洗净后,涂2 %红汞或2 %碘酊。
2.烧伤:局部涂凡士林、5 %鞣酸或2 %苦味酸。
3.化学药品腐蚀伤:强酸--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中和。强碱--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5 %硼酸溶液洗涤中和。如受伤处为眼部,经上述步骤处理后,用橄榄油或液体石蜡1~2滴滴眼。
三、细菌动力的观察(悬滴法)
许多杆菌、弧菌具有鞭毛,有动力,在液体中能从一个地方较快速地移动到另一个地方。一般球菌无鞭毛,没有动力,但受到所处环境中液体分子的冲击而仅呈位置变更不大的颤动。
四、电镜观察细菌的菌毛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
第二篇医学免疫学
实践教学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重要途径。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将免疫学的16学时实验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综合性实验,包括了解天然免疫的组成与生物学功能的检测;常见体液免疫检测指标的设计,使学生能较熟练应用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术,能针对不同的临床病例开展相关免疫学项目的基本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临床解释和分析。为了学生既能适应一般临床与科研工作,又具有一定的创新工作能力。第二部分我们开设设计性实验:市场有某一生物制剂有免疫增强作用,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在这部分内容要求同学们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证实某产品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实验设计,掌握与了解常见细胞免疫的检测技术和应用(ELISA检测细胞因子)、免疫标记技术的种类、原理、特点、应用、淋巴细胞分离记数技术、淋巴细胞增殖等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生物技术教学部初立业编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2003年12月30日前言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

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与微生物学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将书本知识用于实验,在实验中更深地理解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逐步使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比较它们与其它生物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点样分析,并加以解决。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1.教学要求1)注重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克服盲目追求新颖而忽视基础的倾向;2)实验课前要预习,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与基本步骤;3)在实验中要有严紧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与实验结果,要善于发现新现象;4)树立密切合作的风气,包括学生与老师、班与班、组与组、组长与组员之间的密配合。

2.教学方法1)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在适当时间予以提示;2)对实验中所出现的一些现象多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它们学会分析结果,并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3)根据实验的进行程度,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逐步树立他们的创新意思;4)严格要求使操作技能规范化,老师作示范,强调其要点学生自己练。

三. 教学学时分配与安排本课程按每周3学时安排,共6个实验,总学时18。

目录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3)实验二根霉、酵母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4)实验三培养基制备 (6)实验四灭菌与消毒 (9)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12)实验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14)实验七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9)实验八放线菌形态的观察 (21)实验九细菌的芽胞染色 (22)实验十微生物菌种保藏 (24)实验一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目的: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遗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1)革兰氏染色法(2)芽孢染色法(3)抗酸染色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无菌操作技术(2)接种与分离技术(3)纯培养的鉴定与保存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平板计数法(3)生长曲线的测定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1)碳源利用实验(2)氮源利用实验(3)维生素需求实验(4)酶活性实验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DNA提取与纯化(2)PCR扩增技术(3)基因克隆与表达三、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课时)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4课时)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6课时)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4课时)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6课时)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6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设施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2.实验室:配备光学显微镜、PCR仪、电泳仪、恒温培养箱等实验设备。

3.试剂与耗材:提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株,以及实验所需试剂和耗材。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实验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效果与反馈1.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第一次实验课内容实验内容1. 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内容2. 实验室规则实验内容3. 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实验内容4. 染色标本的制备—革蓝染色实验目的与要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实验课的目的是:1. 使学生加深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实验操作技术,为以后的医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实验的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训练学生严格的科学作风、严肃白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在集体工作环境中互帮互让,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好实验的精神品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实验课前做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课的内容及其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2. 实验中要仔细认真,注意分工与协作,操作实验要按操作步骤进行。

学会正确操作手法、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示教实验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好相关内容;3. 详细讨论实验结果,提倡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并紧密联系理论课内容。

要注意不论实验结果与理论符合与否,都有讨论的价值,并分析其原因,有可能的话还应重复实验;4.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上,要树立“有菌观点”,严格掌握和不断完善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室规则一、进入实验室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除必要的书籍文具外,其它个人物品一律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在实验室内,禁止饮食、吸烟及与学习无关的其它活动,不得大声喧哗或嘻戏。

三、未经老师许可,不得擅自搬动实验器材及示教物品,不准随意摆弄和旋转实验仪器上的开关及旋扭等。

四、按照实验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安排要进行的实验,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争取顺利地完成实验。

五、实验中使用完毕的器材和试剂,必须放回规定的位置。

废弃物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理或归放于指定的容器内,不能随便乱丢乱放。

六、实验中万一有菌液打翻、有菌材料污染桌面或衣物、割破手指等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老师进行处理,切勿自作主张不按规定处理。

七、爱护实验室内一切设备、挂图、仪器。

注意节约使用消耗材料及药品试剂,注意用电安全及节约水电。

八、实验结束,要清理桌面,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值日同学要搞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保持室内整齐,离开实验室前要关好门窗、水、电,并将手洗干净。

九、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内任何物品带出实验室。

实验一细菌形态学观察技术将细菌培养物或含菌标本材料制备的染色标本片,置显微镜油镜头下,可以观察到细菌的形状、大小、结构、排列及染色特性等,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鉴别各种细菌。

一、显微镜油镜头的使用与保护【使用原理】用油镜观察标本、是在使用高倍镜的基础上,采用同玻璃折光率相似的油状物(如香柏油、液体石腊等),滴加在标本与油镜头中间,以避免光线散射,提高显微镜的清晰度和分辨能力。

使观察物象更加清楚明了。

【操作方法】1. 调试:打开电源,先采用低倍镜,使视野达到清晰光亮。

2. 加油:双手向上转动粗螺旋,使镜筒上升,将标本片固定于载物台上,使染色面对准集光器央,加镜油于标本面,调换油镜头对准标本面。

3. 调焦点:用左手向下轻转粗螺旋,使镜筒下降,同时眼睛从右侧观察下降程度,待镜头入油后接触上玻片,用眼观目镜,反转粗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待看到模糊物象时,改用细螺旋上下调节,使物像达到完全清晰为宜(一般转动细调节前后半圈)。

4. 观察:观察时只使用细调。

需改换视野时,右手操纵推进器,左手转动细螺旋,做到配合自如。

并养成左眼观察,右眼绘图的习惯。

【油镜头的保护】油镜头使用完结后,必须用擦镜纸滴加少量二甲苯将油擦洗干净(二甲苯用量宜少,以免镜片间粘胶溶解)。

下降集光器,半接物镜转成“八”字,再下降镜筒,轻触镜台表面,双手平持显微放入镜箱,避免直射日光,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注意事项】1. 使用直筒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必须两眼同时睁开,训练使用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如用油镜头观察,勿将镜身歪斜,避免镜油流出片面。

2. 观察染色标本时,光线宜强,可上升集光器,开大光圈。

观察不染色标本时,光源宜弱,可下降集光器,缩小光圈。

3. 使用完毕,一定擦去镜油。

二、细菌不染色标本不染色的细菌和标本镜检,虽可观察细菌在自然生活状态下的大小、形态、活动等,但主要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

(一)悬滴法【材料】1. 细菌:枯草杆菌8~12小时肉汤培养物。

2. 凹玻片,盖玻片,凡士林等。

【方法】1. 取凹玻片一张,于凹窝周围涂少许凡士林(见图1)。

图1 悬滴法2. 用接种环沾取枯草杆菌8~12小时培养物,置于盖玻片中央。

3. 反转凹玻片,使凹窝对准盖玻片中央,盖于其上,轻压后,迅速翻转玻片,使盖破片面向上。

4. 标本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弱光线,低倍镜找物象,再改换高倍镜观察,密切注意,勿压破盖玻片。

5. 观察:细菌在镜下为灰色半透明体,并呈现真运动,如在明亮的海洋中,深入浅出游来动去。

(二)压滴法用途同悬滴法。

【材料】1. 细菌:枯草杆菌8~12小时肉汤培养物。

2. 载物玻片:盖玻片等。

【方法】1. 取无油污物玻片1张。

2. 用接种环沾取枯草杆菌8~12小时肉汤培养物置于载物玻片中央。

3. 加盖玻片于菌液表面,观察方法同悬滴法。

三、细菌染色标本片的制备(操作)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基本上无色透明,故将其用适当染料染色观察,方能显示它的形态、大小、构造及染色特性等,在细菌和鉴别上有重要意义。

【材料】1.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

2. 革兰染色液。

3. 生理盐水,载物玻片,接种环等。

【方法】(一)细菌涂片的制作1. 涂片:取清洁无油污载物玻片一张,接种环沾取生理盐水1~2环置于玻片中央,再将接种环火焰灭菌待冷后,沾取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菌苔少许,混于生理盐水中,轻轻涂成均匀薄膜。

2. 干燥:室温自然干燥,也可将涂面向上,远离火焰上方微加温干燥(切勿加热过度,以防将标本烧枯)。

3. 固定:标本干燥后,通过酒精灯火焰三次(约2~3秒钟),以杀死细菌并使之固定于玻片上。

4. 染色:可根据不同的染色要求,用相应染色液进行染色。

(二)革兰染色法:涂片的制备方法同前,革兰染色方法可分为四步。

1. 初染:于涂抹面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数滴,覆盖整个涂面,室温作用一分钟。

用自来水轻轻冲洗,甩干水分。

2. 媒染:滴加鲁戈碘液,室温作用一分钟,自来水冲洗,甩干水分。

3. 脱色:将载物玻片浸于95%酒精缸中,上下提取,边提边看,见涂面无色素下流为止(约30秒钟)。

自来水冲洗,甩干水分。

4. 复染:加稀释复红染液染30秒钟,自来水冲洗,吸水纸吸干玻片水分。

5. 加油镜检:染色片待干后,于油镜下,调强光视野观察,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菌,呈红色的为革兰阴性菌。

(三)美兰染色法【方法】将涂片固定滴加美兰染液于玻片上,染1~2分钟,水洗、待干、镜检。

【结果】此法为单染色法,菌体和细胞均染成蓝色。

常用于脑膜炎球菌及白喉杆菌等细菌染色。

四、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观察(一)基本形态(示教)1. 球形:葡萄球菌革兰染色标本片——菌体正园形,染成兰紫色,呈现葡萄串状排列。

G+球菌。

2. 杆形:大肠杆菌革兰染色标本片——菌体短杆状,染成红色,呈分散排列。

G-杆菌。

3. 螺形:霍乱弧菌革兰染色标本片——菌体弧形,染成红色,呈分散排列。

G-弧菌。

(二)特殊结构示教1. 鞭毛:伤寒杆菌鞭毛染色片——菌体较粗大杆状,染成兰灰色,单个或成堆存在,周围可见到波浪状弯曲、较长、呈兰灰色的鞭毛。

2.荚膜:肺炎双球菌荚膜染色片——视野背景为红色,其中可见到染色呈深红色,矛头状菌体,纵向成双排列,菌体周围有未染上颜色的空白区,即荚膜。

3. 芽胞:破伤风梭菌芽胞染色片——菌体为细长杆状,顶端有染成红色、并大于菌体的球状物即芽胞,呈“鼓槌状”,其他散乱分布的红色球体,为菌体脱落的成熟芽胞。

《附录》革兰(Gram)染液的配制1. 结晶紫染液将1份结晶紫酒精饱和液与4份1%草酸铵水溶液混合即成(14克结晶紫加95%酒精100毫升即为酒精饱和溶液)。

2. 鲁戈(Lugol)碘液碘1克碘化钾2克蒸馏水300毫升3. 稀释复红液1份硷性复红饱和液(硷性复红3.2克溶于95%酒精100毫升中。

即为硷性复红饱和溶液)加9份5%石炭酸水溶液,先配成石炭酸复红染液(抗酸染色用),取1份石炭酸复红染液加9份蒸馏水即为稀释复红染液。

第二次实验实验内容1;细菌培养技术(操作)实验内容2;细菌的生化反应检测(示教)实验内容3:播放录象—《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实验二细菌培养技术给细菌提供适宜的条件,细菌即可以生长繁殖,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培养物,学习细菌培养技术可以纯化细菌,了解细菌的生长特征,并能进一步检测细菌生化反应、变异性,制备细菌抗原,深入进行分子生物学工作等。

了解细菌的培养特征也有助于鉴别细菌。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将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各种营养物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以供细菌培养使用。

一般培养基的主要成份为蛋白质、糖类、盐类、水分等。

另外还有一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还必须加入血液或血清、鸡蛋、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物质。

有时为了鉴别或抑制某些细菌,则可加入各种专用基质(如某种糖类、氨基酸等),指示剂,染料等。

由于对培养基的使用目的不同,故在培养基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按其成分和用途可分为普通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专用培养基等。

培养基需加入小试管、中试管、三角瓶、平皿等内使用。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一般制备原则有三条:1. 足够和适当的营养成份。

籍以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要求,获得典型细菌培养物,达到研究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抗原结构及致病力等方面的目的。

2. 合适的酸硷度。

培养基的酸硷度直接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

一般细菌最合适PH为7.2~7.6。

测定的方法常用普通比色法或精密PH试纸来测定(见附录)。

3. 绝对无菌。

培养基务必进行除菌处理,由于培养基所含成份不同,除菌的方法也不同。

如普通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气灭菌法。

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一)普通肉汤培养基【材料】1. 新鲜牛肉或牛肉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蒸馏水。

2. 酚红指标剂,比色架及标准比色管或精密PH试纸。

3. 漏斗,量筒,三角烧瓶,试管等。

【方法】1. 称取去脂去腱绞碎的鲜牛肉500克,浸于1000毫升蒸馏水中,冰箱过夜,次日煮沸30分钟,纱布过滤,蒸馏水补足其量,(也可用牛肉膏3克加蒸馏水1000毫升加热溶化),即为肉浸液。

2. 取肉浸液1000毫,氯化钠5克,蛋白胨10克混合加热溶化。

3. 调整PH为7.6,用滤纸过滤分装于中试管或三角烧瓶内,塞紧棉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