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代数教学方法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与代数”教学方法初探
常丰镇中心小学杨维涛与传统的小学数学相比,“数与代数”这一部分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变是:“把数学看作是大量概念的记忆与技能的掌握”转变到“认为数学是一种数感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数学素养的提高,不是学习一些孤立的概念与技能。针对此,特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数与代数”知识教学建议:
一、教材处理办法
小学阶段的“数与代数”与其他三个知识领域相比,涉及面最广、知识点最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板块: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式与方程以及探索规律,另外解决问题的教学是融入其中的。因此,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数的认识——理解意义培养数感
1.数的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数。
(2)理解数的意义要与数的读写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的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二)、数的运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得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人教版实验教材在编排计算内容时,最突出的变化是不再孤立的进行计算教学,而是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常见的量——重视体验体会意义
小学阶段常见的量很多,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应把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来体会“量”的意义作为重点。
“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的操作性比较强,而教材的编排中也安排了很多活动,如毫米的认识中的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课桌,千米的认识中要求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秒的认识中要求学生通过踢毽子、画画、走楼梯、写字等活动体验1分钟的长短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创造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并且要注意活动素材的选择应与教学重点相结合。
(四)、式与方程——把握转折:从“算术”走向“代数”
“式与方程”是代数学习的开端,作为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转折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所以只能择其主要,概述如下:
1.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要循序渐进。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也是在后续学习中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交流的前提条件。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一些典型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
2.认识方程,要体验“数学建模”
方程思想的首要方面是“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因此,教学应通过设计丰
富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
3.解方程的教学,要突出“等式性质”
解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相等关系”。
(五)、探索规律------培养兴趣发展思维
这一部分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作为重点。具体做法建议如下:1.从无序到有序
2.要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3.倡导计算器的使用
(六)、解决问题——重视建模发展能力
1.抓住“描述――建模――说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2.要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多途径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发展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根据人教版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特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可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总结概括。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师总结,而是教师引导、组织全班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完成由特例归纳一般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初步形成符号感,并体会到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
三、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