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面积的教学反思(热门8篇)

面积的教学反思(热门8篇)

面积的教学反思(热门8篇)面积的教学反思第1篇我但任三年级数学教学,现就我的一节面积概念教学反思如下。

《面积》是北师大版数学小学三年下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本内容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的概念,两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算法也大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周长计算方法来进行对比,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我结合了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一种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合理选择测量它的面积单位,学会估计图形的面积等等,这些学习活动既需要学生以一定的空间观念为基础,又能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充分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材中有大量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我在教学中都把它变为现实,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身经历活动过程。

此外,还创设更多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在教学中重视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

估测活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

在学习中让学生剪下附页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一比较活动就有多种估测和策略。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这些策略的特点,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四、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面积计算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对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再发现过程,防止对公式的机械记忆。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10篇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10篇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10篇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1片段一:师:请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学生动手操作)师:操作后思考:①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和有没有变化?②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重叠1次,表面积减少2个面。

师:那么重叠2次,表面积会减少几个面?重叠3次、4次呢?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呢,请你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正方体的个数2345拼接的次数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交流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拼接的次数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

生2: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就等于拼接的次数。

生3: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的差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

生4:就是这些小正方体必须排成一列。

师生共同小结:(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面的个数反思:学生答案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出人意料,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认真思考,积极动脑。

由此看来,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需要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想想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可能做的还不够,今后应每堂课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那样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

片段二:出示题目:把10个火柴盒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省材料?师:题目问哪一种包装方法最省料?实际上就是比的什么?生:比哪一种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师:怎样判别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大还是小?生1:数一共减少了多少个面,减少的面的面积大而且要尽量的多。

生2:数外面还有多少个面。

生3:量一量,算出表面积。

师:我们先不用量量算算的方法,而要凭眼睛去看看数数,现在用10个火柴盒拼成的大长方体,你们觉得是数减少的面容易,还是数外面留下的面容易。

生:数外面的容易。

师:现在手中只有10个火柴盒,一次摆一种,每摆一种,就记下三种面的个数,填在表中。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每次大中小三种面的个数情况记下来。

最后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摆法表面积最小。

生:自由活动,摆、记、比。

关于面积的教学反思【10篇】

关于面积的教学反思【10篇】

关于面积的教学反思【10篇】关于面积的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圆环,把握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圆环面积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进行欢乐填空,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作为学问铺垫,预习展示环节设计了三道小题,把握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紧接着就设计了两道计算题,一道是已知半径求面积,一道是已知直径求面积,每组的1号同学板演,2号批改。

结果发觉学问把握比较牢固。

第三个小题是检测对新学问的预习效果,画出圆环的外圆半径。

学生经过预习展示,收获颇多。

课堂顺利进入交流展示环节,我首先组织大家小组合作说说圆环的特点,并讨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汇报展示时依据同学们的总结课件出示圆环的特点,两个圆的圆心在同一个点上,也就是同心圆。

俩圆之间的距离到处相等。

然后先自主学习例2,独立计算圆环的面积,这时,我让每组的2号同学板演。

当大多数同学都准确计算出结果时,我看着讲台上的4位同学,心里一愣,怎么会是这个结果呢?刚才假如让4号上台多好啊!时间的关系我立刻让他们停了下来,通过评讲发觉,4人中仅有一人做对了,其余三人都是计算错误。

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三位数乘法计算把握的不够好,有的计算了两位就写出了结果,有的虽然计算方法正确,但准确率低。

对比学生的板书,我准时让大家观察,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一致认为郭江龙的计算简便,他利用了乘法安排率使运算简便。

为了让学生好记,我和学生又一起推导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S环=3.14×(R2—r2)。

然后,看着公式我又追问:要想求圆环的面积,必需知道什么条件?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必需知道R和r。

假如没告诉怎么办?学生一起研究R、r和环宽之间的关系。

得出:R—r=环宽。

课堂进入反馈展示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两个习题,结果做的还是不抱负,许多同学出错。

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缘由有三点:1、第一小题是告诉了大圆的直径和小圆的`直径,没有直接告诉R和r,必需先求出来,比例题多了两步,造成有些学生列综合算式出错。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0篇)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面积的变化》是利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已有认识,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拼接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情境导入,唤醒意识——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拼拼说说,运用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一、情境导入,唤醒意识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出示3盒包装的面纸。

提问:面纸为什么这样包装?生1:这样包装比较省包装纸。

生2:携带方便。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包装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刺激了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1)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2)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并对猜测进行了验证。

(3)将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验证时出现了两种方法:方法1:用拼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求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省 2《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点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课的。

主要让学生经过把几个同样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 ,研究并发现拼接前后相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质问题。

本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此在设计教课设计时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侧重学生的着手操作,经过实践操作自主研究掌握规律的教课流程进行教课。

联合本课的教课实质状况,谈几点反省: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寒是少儿语言发展的阻碍。

许多少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寒: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面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重点,面向全体,倾向差生。

一是和少儿成立和睦的语言沟通关系。

每当和少儿发言时,我老是笑容相迎,声音和蔼,动作亲昵,除去少儿恐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谈话。

二是侧重培育少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讲堂教课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课模式,撤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拘束,多采纳自由议论和发言的形式,给每个少儿许多的当众说话的时机,培育少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少儿,我老是仔细地耐心地听,热忱地帮助和鼓舞他把话说完、说好,加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停提升,我要求每个少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少儿,即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夸奖,并要其余少儿模拟。

长久坚持,不停训练,少儿说话胆子也在不停提升。

一、能做到指引学生踊跃参加。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汲取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身参加的、生动开朗的、主动的和富裕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 3 次着手操作研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状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2《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把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点及会运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要紧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究并发觉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觉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本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此在设计教案时有别于一样的数学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把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形,谈几点反思: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进展的障碍。

许多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可怕: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那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排除幼儿恐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适应。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爱好,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关心和鼓舞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夸奖,并要其他幼儿仿照。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识也在不断提高。

一、能做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爽朗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3次动手操作探究规律的活动: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形。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面积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4 面积的变化|苏教版教案:面积的变化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内容,关于面积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并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的章节是“面积的变化”,具体内容包括:1. 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面积的单位换算;3. 面积的增加和减少;4. 实际问题中的面积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 理解和掌握面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能够进行面积的单位换算;3. 能够理解和应用面积的增加和减少的规律;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面积计算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难点是理解和应用面积的增加和减少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例题卡片、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了,宽减少了,让学生们观察面积的变化,引发学生对面积变化的思考。

2. 讲解:接着,我会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并进行讲解,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面积的单位换算。

3. 练习:在讲解之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4. 应用: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面积计算,提高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面积的计算方法:长方形面积 = 长× 宽正方形面积 = 边长× 边长面积的单位换算:1平方米 = 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 = 100平方厘米面积的增加和减少:1. 长增加,宽减少,面积可能增加或减少;2. 长减少,宽增加,面积可能增加或减少;3. 长和宽同时增加或减少,面积可能不变。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求它的面积;2.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它的面积;3.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如果长减少2厘米,宽增加3厘米,求新的面积;4. 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如果长增加5厘米,宽减少3厘米,求新的面积。

面积教学反思(实用8篇)

面积教学反思(实用8篇)

面积教学反思(实用8篇)篇1:面积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恰当指导下,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学习方法,学的主动积极、生动灵活。

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学生在自身的自主探索中或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篇2: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进行探究的。

学生已经有了应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面积公式的经验。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

《面积》的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积》的教学反思1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这几天一直对圆的进行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节“圆的面积”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

一、从圆的周长到圆的面积体验其中不同本课开始,先与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比较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学具演示,激发探究通过上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学生有点不知所措。

现在回想起来,应该先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能让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

通过学生观看一个个的图片,从8等份、16等份、32等份分圆再把圆片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是的一个长方形。

再在这个长方形让学生中找到圆的周长,从4等份拼成的不规则图形到32图形拼成的近似一个长方形,从中得出规律。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今天的教学内容是《面积的变化》。

一节课下来,许多想法涌上心头。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故事。

故事如下:熊猫盼盼这几天忙着选址和筹备材料,准备盖新房。

原来的房子太小了,地面仅有5平方米,孩子又多,太拥挤了,应该盖什么样的房子呢?她决定请智多星小猴帮她设计设计。

小猴看了看盼盼准备盖房子的地址,建房用的粗竹竿,说:“这样吧,我给你画一张图,你们就按照图纸建造吧!”小猴很快把平面图设计好了(如右图) 64比例尺1:100 单位:厘米盼盼看了看图纸,说:“这个图纸的面积只有6×4=24(平方米),按比例尺1:100再扩大100倍也只有2400平方厘米,2400平方厘米也就是平方米,比我现在住的房子还小的多,这怎么行呢?”然后设疑:“盼盼的想法对吗?为什么?”我的设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如果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的学习效率应该会有很大的提高。

利用数学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同时又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际情况:孩子们对这个故事很不“感冒”,毕竟六年级了,这种“幼稚”的故事很难打动孩子们的心。

对策:用学生的“眼”来看生活、看数学,观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这样的活动看似是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其实是学生对数学的再学习的过程,是对于数学学习的应用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

第二个步骤探究p52页两个成比例放大图形的长度比,说出什么是对应长度的比,然后学生进行操作运算。

操作后,让学生估计面积的比与长度比是不是相等。

通过计算验证,学生搞清楚了面积比不等于长度比。

接着,教师让学生探究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面积比与长度比。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0篇)(精简版)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0篇)(精简版)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0篇)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0篇)篇一:《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面积的变化》是利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已有认识,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拼接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情境导入,唤醒意识——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拼拼说说,运用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一、情境导入,唤醒意识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出示3盒包装的面纸。

提问:面纸为什么这样包装?生1:这样包装比较省包装纸。

生2:携带方便。

……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包装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刺激了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1)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2)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并对猜测进行了验证。

(3)将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面积教学反思10篇

面积教学反思10篇

面积教学反思10篇面积教学反思【10篇】面积教学反思篇1面积的含义这一课是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继学习有着很大影响。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这节课体现了执教老师充分的预设和对课堂生成的较好把握,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有两点比较突出。

1、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

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和突破,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适时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这样潜移默化,逐步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虽然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但似乎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再分别给予充分的交流。

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了不同的发展。

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针对学生一般只能想到观察法与重叠法的原有的知识状况,教者对教材进行改造和重组,以促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与作用产生感悟、反省与建构。

4、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我设计了四组图形的比较:第一组是有明显的大小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观察法。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精选20篇)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精选20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反思篇1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

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

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量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

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面积单位换算教学反思(汇总7篇)

面积单位换算教学反思(汇总7篇)

面积单位换算教学反思(汇总7篇)面积单位换算教学反思(1)上周在学校开展的数学组青年教师教研课中,我执教了三年级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

因为从教过三年级的数学,对教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准备起来不是那么的不知所措。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学生获得了知识,而我丰富了人生的历练。

并且其中夹杂着一点点的感受,在感受中我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三年级在小学属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上下来,我相信有一些是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孩子们活跃积极,整个课堂有序而活泼。

但我要反思的更多的是这节课上不成功的环节。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知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

并且因为前面环节的拖沓,使得周长和面积的精彩比较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与拓展没能通过练习体现出来,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

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己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面积单位换算教学反思(2)一、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理解程度出发:本节课的面积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其中的“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大小”,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这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理解,也就只能浮在概念的字眼表面,泛泛而谈了,更给后面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制造了障碍。

小数六下《面积的变化》教案+实录+反思

小数六下《面积的变化》教案+实录+反思

《面积的变化》教学案《面积的变化》教学设计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面积的变化》。

执教时间:2010年3月26日执教班级:执教老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题: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也是1:1000吗?生:是的。

生:不是的。

生:……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的变化。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师: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用尺量一量,是几比几放大的?生:长:3:1 宽:3:1,是按3:1放大的。

师: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生:9:1生:3:1生:……师: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看看面积比是多少。

生:原来图形小长方形的面积是2×1=2平方厘米,放大后大长方形面积是6×3=18平方厘米,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18:2=9:1师:我们发现原来对应边的比是3:1,放大后面积的比是9:1。

师:刚才谁猜得对?师:那其他图形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

三、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师: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师:可以用尺量一量,然后确认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生:我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正方形:3:1 三角形:2:1 圆:4:1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

师:猜一猜,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分别是多少?生:我想是正方形:9:1 三角形:4:1 圆:16:1生:……师:同样,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得出结果。

师:请同学们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师:我们交流表格中的数据,……师:我们发现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分别正方形:9:1 三角形:4:1 圆:16:1。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面积的变化》是利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已有认识,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拼接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情境导入,唤醒意识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拼拼说说,运用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一、情境导入,唤醒意识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出示3盒包装的面纸。

提问:面纸为什么这样包装?生1:这样包装比较省包装纸。

生2:携带方便。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包装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刺激了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1)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2)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并对猜测进行了验证。

(3)将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等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面积的变化》是利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已有认识,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新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发现拼接前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展空间观念和总结、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动手操作,按照情境导入,唤醒意识拼拼算算,体验规律拼拼说说,运用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反思:
一、情境导入,唤醒意识
导入部分,我创设了以下情境:
出示3盒包装的面纸。

提问:面纸为什么这样包装?
生1:这样包装比较省包装纸。

生2:携带方便。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包装有关的数学问题。

这一情境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刺激了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为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二、拼拼算算,体验规律
页 1 第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由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组进行了讨论:如(1)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2)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并对猜测进行了验证。

(3)将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拼法?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大?哪种拼法表面积最小?为什么?等问题在小组里
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的讨论结果是否正确,验证时出现了两种方法:方法1:用拼成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求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方法2:计算拼成的三种长方体分别比原来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的面的面积。

减少的面积越多,
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

再比较这两种方法,进行方法的优化。

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页 2 第
而且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大胆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三、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后,我安排了拼拼说说,运用规律这一环节。

(1)用6 个体积是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
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集体交流后,学生明确:拼成一排的方法减少的表面积最少,所以表面积最大。

(2)用10 盒火柴,把10 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包法?
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有哪些不同包装方法?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了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
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页 3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