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九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实语及译文。

3.赏析比喻句。

4.学习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句子赏析及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难点: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第一课时导学设计:1.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______字_____号_____谥号______,______时期______家____家本文选自《》背景:他22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至杭州通判。

虽然多次被罩入朝,但又多次被贬,甚至一贬再贬,多年出任地方官,写此文时,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于黄州。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写此文时他已在黄州快四年了,文中张怀民也贬居黄州,暂居承天寺中。

2.自主检测:一.注音。

遂()寝()藻荇()竹柏()二、(一)解释下列字词。

1、欣然:2、念:3、月色入户:4、遂:5、寝:6、相与;7、空明、8、藻荇9、盖 10但 11闲人:12何处(二)古今异义:但:古义:今义:闲人:古义:今义:耳:古义:今义(三)特殊句式:省略句: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三、合作探究: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默全文2、认识作者3、识记文言词语4、翻译文言句子5、掌握课文内容6、分析文章写法【复习重点】1、重点句子赏析。

2、“闲人”的理解【复习过程】一、目标导学明确目标二、自主复习依据提纲自主复习(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欣然:咼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步:散步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若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思考、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C2)地点:承天寺(3)人物作者与张怀民(4)事件:赏月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

答:念无与为乐者。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荐,写出了月影交叉错杂的特点。

全句写月却无一月字,新颖贴切,构思巧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找出文中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带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带答案
课题
第三单元11.《记承天寺夜游》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解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伤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念友之情)今天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2、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这篇文章中的“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复杂的意味。(1)这里“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闲人”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闲人”也包含自我排遣的豁达和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文本解读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朋;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真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语句,感受作者澄澈的心境。

3、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复杂的心境。

2、难点(1)感受文中月色描写的妙处,学习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解()衣藻荇()遂()至未寝()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交横()(8)盖竹柏影也()(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翻译下列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

3.通过学习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导学内容:1.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文学家之一,擅长散文、词、诗等各种文体,作品数量众多,风格独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承天寺的夜景,展现出诗人豪迈悲凉的情感,表达对时代的感叹和对生命的思考。

2.《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以承天寺的夜景为背景,描绘了承天寺的庄严壮丽和夜晚的幽静神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兴奋和悲凉之情。

诗歌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结构严谨,章法分明。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时代的感慨,表现出对人世沧桑的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3.诗歌鉴赏。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通过对承天寺的描绘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玄妙的艺术境界和生活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品味这首诗歌,感受到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作启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以承天寺夜景为背景,撰写一首古体诗或现代诗歌,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和思考,体会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三、导学过程:1.导入: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讲解:详细讲解《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结构和写作手法,分析诗歌的表现技巧和意义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鉴赏:带领学生逐句逐段欣赏《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深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以承天寺夜景为背景,撰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文学创造力。

2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读通文句,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现四川眉山)人。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汪洋慈肆,明白畅达。

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2、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傍讪朝廷”罪被捕下狱。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

但又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继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文忠。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怀民亦未寝.()(2)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加点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4、本文作者是,字,号,他是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将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体会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时,我们将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提升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学会在写景中融入个人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最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将培养起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更能够在其中汲取智慧,丰富人生体验。

二、学习重难点《记承天寺夜游》的学习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理解并掌握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是学习的重点。

苏轼在夜游承天寺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同时也透露出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内涵,理解苏轼的人生哲理。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技巧是学习的难点。

本文作为一篇文言文,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需要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推敲,掌握其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将文言文的知识与现代汉语相结合,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需要我们在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与哲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篇优美的散文。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他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____”。

2.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3.积累咏月名句。

课前预习案一、熟记文学常识苏轼,字,号, (朝代)著名的,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均在“ ”之列。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

“四大家”指:、、、。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二、了解写作背景1.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三、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1.人生经历①坎坷的一生“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②有作为的一生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

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

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
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描绘画面: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
“闲”
复杂情感:
四、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4、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___________,
突出其__________的特点,“藻、”、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