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睡(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什么是嗜睡(中医)?

嗜睡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症状。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好卧”、“嗜卧”、“善眠”、“安卧”、“多卧”。在《伤寒论)中有“欲寐”、“多眠睡”之称。在(金匮要略)中谓之“欲卧“、“欲眠”。后世又有“喜眠”、“喜卧”、“欲眠睡”、“多睡”、“多寐”、“卧寐”等不同名称。

嗜睡(中医)怎么引起?嗜睡(中医)发病原因?

嗜睡又名多寐、嗜卧、善眠、多卧等。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临床表现。嗜睡以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即指出了多卧嗜睡的病机所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可见嗜睡病位在于心脾,在临床上又与肾阳虚衰有关。目前,对嗜睡的辨证分型,主要以本虚、标实来区分。本虚主要是心、脾、肾之阳气不足,标实则为痰、湿、瘀血闭阻脉络,故心神蒙蔽,多寐嗜睡。

嗜睡(中医)诊断标准&嗜睡(中医)做哪些检查?

常见证候

湿困脾阳嗜睡:日夜昏昏嗜睡。头重如裹。四肢困重,食纳硪少,中脘满闷,口粘不渴。大便稀薄,或见浮肿。舌苔白腻,脉濡缓。

心脾两虚嗜睡:倦怠多寐,面色无华,纳呆泄泻,心悸气短,妇女月经不调,色淡量多,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肾阳虚衰嗜睡:精神疲惫,嗜睡懒言,畏寒肢冷,健忘。腰部冷痛,身重浮肿,唇甲青紫。舌体胖,舌质紫黯或淡,苔白润,脉徽细。

肾精不足嗜睡:怠情善眠,耳鸣耳聋,善忘,思维迟钝,神情呆滞,任事精力不支,舌质淡。脉细弱。

瘀血阻窍嗜睡: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程较久,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鉴别分析

湿困脾阳嗜睡:本证因久处卑湿之地,或长时间冒雨涉水而感受湿邪。以致湿邪束表,阳气不宣;或过食生冷肥甘,饮酒无度,以致脾胃湿从内生,或内湿素盛,湿困脾阳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胜阳困,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即成嗜睡。临床以头重如裹,四肢

沉重,中脘满闷,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濡缓为辨证要点。此即(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若湿留日久,寒凝成痰,痰阻清阳,则嗜睡症状更为明显,治以温中化湿,健脾醒神。方用胃苓汤加菖蒲、藿香等。

心脾两虚嗜睡:(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心脾两虚嗜睡,多因痛后失调,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失血,以至心血耗伤,脾气不足,心神失养,则神志恍惚,心怯喜眠。辨证要点为:倦怠嗜睡,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纳呆泄泻,舌质淡嫩,脉细弱。治疗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本汪与湿困脾阳嗜睡不同,心脾两虚嗜睡是纯虚之证,临床表现为心脾气血皆虚弱不足的证候。湿困脾阳嗜睡为本虚标实之证,既有脾虚不运之征,又有湿阻清阳不升的证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肾阳虚衰嗜睡与肾精不足嗜睡,两证均属肾虚证。但肾阳虚衰嗜睡:起因,或由病久及肾,或由病邪直犯少阴,或失治、谡治,阳气屡经克伐,以致阳虚阴盛,昏沉欲睡。(类证治裁):“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辨证以畏寒蜷卧,腰冷身重浮肿,肢冷尿少或小便清长,舌体胖质淡苔白为主症。肾精不足嗜睡,多由劳伤过度,或久病迁延

不愈,高年体衰,致肾精亏损不足,髓海空虚,头昏欲睡。(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辨证以头眩嗜睡,神疲怠情,耳鸣耳聋,每任事则精力不支等为主症。两证区别在于:前证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后者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为特点,虽都有肾虚证候。但侧重点不同,斯作鉴别。肾精不足嗜睡。治疗用填精补髓的方法,可选用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等;肾阳虚衰嗜睡治宜温补元阳。用右归丸、肾气丸等。

瘀血阻滞嗜睡:常因头部外伤,血脉瘀阻。或惊恐气郁,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或痰浊入络,阻塞血络,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痹阻而致嗜睡,其辨证要点为:头昏痛,嗜睡。舌紫黯有瘀斑,脉涩。治宜活血通络。方选通窍活血汤。

嗜睡(中医)的治疗用药

【证治方药】

(一)脾气虚弱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多卧,饭后尤甚。肢体困重,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脘痞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细而沉。

2,病因病机:脾虚失于健运,水各精微无以上承,心

神失常,故嗜睡多卧。

3,治法:健脾益气,养心醒神。

4,方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

药物:木香6g,砂仁3~6g(后下、打),党参10~

15g,茯苓10~15g,白术10~15g,生甘草6g。法半夏10g,陈皮6~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和胃化痰,木香、砂仁理气醒脾。

加减:纳呆,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焦神曲、谷麦芽消导;脾虚便溏者,加山药、扁豆、苡仁健脾利湿。倦怠嗜卧者,加石菖蒲、麻黄通窍醒神。

5,变通法:若中气下陷,气短、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益气升阳。若暑湿伤气,长夏倦怠嗜睡者,用清暑益气汤(同上)加减,清暑益气。

(二)脾阳虚寒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多卧,饭后尤甚。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或沉迟。

2,病因病机:脾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阴盛,心神失养,故嗜睡多梦。

3,治法:温中散寒。

4,方剂:附子理中丸(《局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5~10g,干姜6g,白术10~15g,党参l0~15g,茯苓15g,石菖蒲10g,郁金10g,生甘草6g。

方义:附子、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菖蒲、郁金通窍醒神。

加减:大便泄泻日久者,加补骨脂、吴萸、五味子、肉豆蔻(煨)温补脾肾,敛肠止泻。

5,变通法:若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可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补肾益气。若见心气不足,中气虚陷者,可用人参益气汤(《杂病源流犀烛》)益心气、健脾气,药用黄芪、党参、肉桂、升麻、防风、地黄、川芎、五味子、甘草等。

(三)湿困脾胃

1,临床表现:倦怠身重,头重如裹,嗜睡多卧。纳呆呕恶,胸闷脘痞,头晕目眩。小便少,口中粘腻。舌淡胖有齿痉,苔白厚腻,脉濡。

2,病因病机:内湿素盛,中阳受困,清浊相干,气机失司。

3,治法:燥湿健脾。

4,方剂:胃苓汤(《局方》)加减。

药物:苍白术各10g,厚朴6~10g,茯苓15g,陈皮6~10g,猪苓10~15g,泽泻10~15g,桂枝6~10g,石菖蒲l0g,麻黄3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