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6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多 寐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多寐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多寐多寐又称“嗜眠”“嗜卧”。
其特点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唤之即醒,醒后复睡。
本证大多为阴盛阳气不足或气血虚损,脾被湿困所致。
早在《内经》已有关于本证的记载。
《灵枢。
寒热病》认为“阳气盛则瞠目,阴气盛则瞑目。
”阳主动,阴主静,故阴盛则多寐。
《灵枢.大惑论》又说。
“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张仲景亦宗此说,认为心阴不足则多寐。
如俭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提出;。
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
”后世医家根据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提出多寐嗜卧与脾胃病有密切关系。
如李东垣在《脾胃论。
肺之脾胃虚论》中指出。
脾气虚则怠惰嗜卧”,朱丹溪在《丹溪心法。
中湿》中亦指出。
“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
多寐的辨证亦分虚实,实证多属湿邪困脾,脾阳不振,虚证为脾虚不运,气不化精生血,或为病后,年迈,气血耗伤。
本篇所讨论的是以多寐力主证的病证。
至于某些热性病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嗜睡,每为病情严重的预兆,不在本篇讨论范围。
此外,本证应与热病向愈时出现的喜卧寐相鉴别,彼之多寐,大多脉静、安卧,无其他不适,无需治疗,待正气来复,自是神清气爽。
现将多寐的证治,分述如下。
(一)湿邪困脾症状及分析。
嗜睡身重,胸闷纳:卜湿困睥土,气不化湿,。
舌苔白腻、脉濡缓一一脾湿不化之象。
治法,燥湿健脾方药。
平胃散加味;苍术(泔浸)6克姜厚朴3克陈皮3克炙甘草3克生姜6克红枣3枚1.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2.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3.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4.若呕者,宜加半夏以和胃止呕;5.若兼食滞,而见腹胀满,大便秘结者,宜加莱菔子、神曲、槟榔、枳实发消食除满。
6.多寐证:若痰多湿盛可加入半夏、南星、菖蒲以化痰降逆开窍。
(1)方解.苍术,燥湿健脾,厚朴,燥湿除满,陈皮,理气化痰祛湿,甘草、生姜、大枣,和中,藿香、佩兰、苡仁,芳香利湿。
(2)加减。
中医医案——嗜睡(五)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气扶脾法治愈多寐证病案:徐某,男,62岁。
初诊:1979年9月15日。
主诉及病史:1周来多寐欲卧。
诊查:精神不佳,纳谷欠香,头昏乏力,面色㿠白,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象虚软无力。
辨证:脾气虚弱,清气不升。
治法:益气扶脾升清降浊。
处方:党参15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炙甘草6g 麻黄2g 生姜2片大枣5枚 3剂二诊:药后多寐减轻,惟感纳谷不香。
上方去麻黄,加香谷芽15g,再服药7剂而愈。
按语脾气虚所引起的多寐,一般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以面色㿠白、纳谷欠香、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如患者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疾患,可在益气扶脾之方剂中酌加少量麻黄,取其兴奋大脑之功,但应中病即止。
1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262,任达然医案。
任达然,字宝德,生于1921年6月,江苏省扬州市人,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任老出身于名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刻苦钻研,并得到祖、父之熏陶。
业医五十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名闻遐迩。
任老擅治温热病及脾胃病,亦治其他杂证。
在温热病方面,他除遵循叶天士、吴鞠通的卫气营血、三焦论治的学说外,常从热、痰、虚象去推敲琢磨,进行辨治。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灵活调节升与降、寒与热、虚与实、润与燥之间的关系。
对于杂证的治疗,也多从辨证施治入手,探其本源,立法处方。
用药风格以轻、灵见长,组方平稳。
他认为轻可祛实,灵可应变,切中病情。
曾发表《中西医治疗乙型脑炎的体会》、《脾胃学说在临床的应用》等二十余篇论文。
2。
睡眠障碍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
睡眠障碍的常见症状和治疗方法睡眠是人类身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过程,充足的睡眠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睡眠障碍的困扰,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探讨睡眠障碍的常见症状以及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睡眠障碍的常见症状1. 失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保持睡眠或早醒的症状。
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 嗜睡过多:嗜睡过多是指患者在白天感到无法控制的昏昏欲睡,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容易打瞌睡。
3. 睡眠呼吸暂停症:睡眠呼吸暂停症是指睡眠时出现多次呼吸停止的情况,常伴有鼾声和觉醒。
4. 夜惊:夜惊是指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惊醒,可能有尖叫、哭闹、出汗等症状。
5. 睡行症:睡行症是指患者在深睡眠状态下起床并进行各种活动而没有意识。
二、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1. 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一种无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人的行为和习惯来改善睡眠。
例如,确保有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在床上做除睡眠之外的活动,保持舒适的睡眠环境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安眠药、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然而,应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期,避免依赖和滥用。
3.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解决潜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改善睡眠障碍。
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等。
4.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通过外部刺激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例如,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可以佩戴睡眠呼吸机来维持正常的呼吸。
5.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睡眠障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
中医药通过调理人的体内环境,平衡阴阳,以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枸杞子等。
6. 运动治疗:适量的体育锻炼被证明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睡眠障碍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安神剂知识点总结
中医安神剂知识点总结安神剂是中医药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药物,用于治疗心身疲乏、失眠多梦、健忘嗜睡等症状,具有调整情绪、平复神志、舒缓紧张等作用。
安神剂的使用非常广泛,是中医药中治疗心理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本文将从安神剂的功效、适应症、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供读者参考。
一、安神剂的功效1. 调节情绪:安神剂能够起到舒缓情绪、减少焦虑、平复心神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心情平静,缓解紧张情绪。
2. 镇静安眠:安神剂对于失眠、多梦、健忘、嗜睡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能够帮助人们改善睡眠质量,消除睡眠障碍。
3. 调节神经功能:安神剂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神经衰弱、脑力衰退等症状,增强人的抗压能力。
4. 养心安神:安神剂还可以起到滋养心脏、安定心神的作用,对于心悸、胸闷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二、安神剂的适应症1. 情绪失调:包括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2. 失眠多梦:包括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睡眠不深等症状。
3. 神经衰弱:包括疲劳乏力、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4. 心悸胸闷:包括心悸不宁、胸闷气短等症状。
5. 健忘嗜睡:包括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
三、安神剂的使用方法1. 药物治疗:中药配方中常常含有安神剂成分,如黄芪、首乌、远志、酸枣仁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配制合适的中药方剂。
2. 食疗调理:一些食物中也含有安神剂成分,如枸杞、核桃、龙眼肉、板栗等,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进行安神养心的调理。
3. 草药熏蒸:一些草药能够通过熏蒸的方式起到安神的作用,如艾叶、薰衣草、天竺葵等,可以用来熏蒸卧室或者泡脚,帮助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4.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也是一种安神的有效方法,通过调理经络、平衡阴阳,可以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读者对于安神剂的功效、适应症、使用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对于读者有所帮助。
在使用安神剂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或者误用,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17122730_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临床现状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4CB543203);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北京地区中医康复服务能力与技术平台规范化建设项目方案作者简介:敖与天(1994 0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名家经验继承与应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杂病,E mail:348867206@qq com通信作者:孙敬青中医睡眠医学SleepMedicineinTCM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临床现状敖与天1 孙敬青2(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 摘要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多寐”“嗜睡”范畴。
本文检索2008年至今的中国知网相关资料,总结中药、针灸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但研究方法有待提高。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中药;针灸中图分类号:R277 7文献标识码:Adoi:10 3969/j issn 2095-7130 2018 07 016ClinicalStatusofTCMintheTreatmentofNarcolepsyAoYutian1,SunJingqing2(1 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2 Thedepartment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Beiji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ffiliatedtocapitalmedicaluniversity,Beijingkeylaboratoryofacupunctureneuromodulation,Beijing,100010)Abstract Narcolepsyisakindofchronicdysfunctionalcentralnervoussystemdiseasewithunknowncauses Itbe longstothecategoryof“dozing”and“drowsiness”inTCM ThispaperretrievesrelevantinformationofCNKIsince2008,andsummarizesthetreatmentideasandmethodsofherbalmedicineand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 TCMhascertaincurativeeffectonthisdisease,butthemethodsofresearchneedtobeimproved.KeyWords Narcolepsy;HerbalMedicine;Acupuncture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
嗜睡抑郁症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嗜睡抑郁症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导致出现了抑郁症,抑郁症的表现有很多种,其中嗜睡也属于抑郁症当中的一种,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嗜睡属于抑郁症,对于判断抑郁症的特征不太了解,那么,如何判断抑郁症呢?出现抑郁症的时候,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应该怎么治疗呢?抑郁症主要特征: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两周,此期间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4项。
1、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减退。
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同时,其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符合以上症状标准至少已持续两周。
抑郁症中医治疗:1、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以养肝解郁为主。
表现为在情感抑郁等的症状的基础上,兼见嗜卧少动,惊恐多疑,自责自罪,甚或有轻生厌世的意念或行为,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滑,脉象沉细,或兼弦滑。
2、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以理气解郁为主。
表现为在情感抑郁等症状的基础上,兼见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自觉思维迟钝,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有自责自罪及疑病倾向,消极缄黑,倦怠乏力,腹胀便溏,或口干便结,舌淡苔白,或边有齿痕,脉象细弦或细缓。
3、肝虚气滞治宜温胆养肝,以理气解郁为主。
表现为情感抑郁,悲观失望,忧心忡忡,兴致索然,面容愁苦,沉默寡言,其情感变化有昼夜轻的特点(如白昼抑郁,入夜稍缓或兴奋,甚或判若两人),可伴有两胁不适或胀满,失眠多梦,容易疲倦,纳呆少食,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或虚弦。
嗜睡也属于抑郁症,如果出现这种状况的话,应该及时进行治疗,不论采取中医治疗方法,还是西医的治疗方法,大多数都是药物进行治疗。
在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同时,作为病人家属,也要多鼓励多安慰病人,适当的精神治疗饮食非常必要的。
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分 为 虚 实 两 端 , 为本 虚 标 实 、 实 夹 杂 之 证 ; 医药 治 疗 多 常 虚 中
采 用 药 物 疗 法 、 灸 治疗 等 , 具 有 一定 疗效 , 尚缺 乏 大样 针 虽 但 本 、 中心 的研 究 , 证 及 治 疗 尚 无 统 一 的 认 识 及 标 准 。 近 多 辨
中医 研 究
21 0 2年 2月 第 2 5卷 第 2期
T M R sFbur 2 1 o.5N . C e. era 0 2V 12 o2 y
・ 7‘ 7
文 章 编 号 :0 1— 9 0 2 1 ) 2— 0 7— 3 10 6 1 (0 2 0 07 0
・
综 述
・
睡 ” “ 卧 ” “ 眠 ” 称 。 中 医 学 对 于 睡 眠 的 认 识 和 理 论 、多 、善 之 是建立在《 内经 》 四时 五 脏 阴 阳” 础 之 上 的 。结 合 古 代 医 “ 基
籍 及 现 代 医 家 的认 识 , 将 该 病 病 因病 机 概 括 为 以下 几 点 。 可
2 12 健 脾 升 清 , 湿 开 窍 .. 化
“ 阳气 不 足 、 阴气 有 余 , 先 补 阳 , 后 泻 阴 ” 原 则 , 愈 发 当 而 为 治 作性 睡病 1例 。 慈 勤 仁 等 采 用 针 刺 治 疗 发 作 性 睡 病 1 8 例 , 穴取风池 、 府 、 柱 、 沟 、 堂 、 主 风 天 水 印 内关 、 星 , 以 辨 上 辅 证 取 穴 , 效 显 著 , 期 疗 效 巩 固 。 赵 因 等 指 出 , 脉 在 疗 远 督
发作 性 睡病 的 发生 发展 过程 中具 有重 要 地 位 , 证 时 应 通 过 临 调理 督 脉来 治疗 该 病 。朱 慧 明 等 以 电 针 “ 脉 十 三 针 ” 督 与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薛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和《中国推拿百科全书》(骆仲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年)的相关内容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
(1)无明显脏器器质性病变,以虚损性疲劳为主;(2)多以懈怠、劳倦、失眠健忘等为主要表现;(3)多伴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的相关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4年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
(1)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压痛:;④肌肉疼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⑦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二) 证候诊断1肝郁脾虚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头部及周身窜通不适,抑郁寡欢,悲伤欲哭,或急躁易怒,情绪不宁,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胸胁满闷,喜出长气,头晕,低热,睡眠不实,纳食不香腹部胀满,大便溏软或干稀不调,月经不调。
舌胖苔白,脉弦缓无力等。
2.心脾两虚证: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劳则加重,神情忧郁,不耐思虑,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心悸健忘,胸闷气短,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头晕头痛,身痛肢麻,面色不华。
舌质淡,脉细弱等。
3脾肾阳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肢软无力,腰膝冷痛,困倦嗜睡,懒言易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或遗精阳痿,性欲减退。
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以精神疲倦、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3年),结合2005年颁布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二版(ICSD-2)诊断标准。
1)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眠病(1)主诉日间过度嗜睡,几乎每天发生,至少持续3个月。
(2)有猝倒史,猝倒被定义为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一过性肌张力丧失。
(3)诊断应尽可能经过MSLT及随后的夜间多导睡眠检测证实。
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且经过充足的睡眠(至少6个小时)后,次日MSLT可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SOREMP)。
或者脑脊液的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1)≤110 pg/ml或正常值的1/3。
(4)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神经疾病、药物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2)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眠病(1)诉日间过度嗜睡,几乎每天发生,至少持续3个月。
(2)不伴猝倒发作或仅有可疑或不典型的发作。
(3)诊断应尽可能经过MSLT及随后的夜间多导睡眠检测证实。
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且经过充足的睡眠(至少6个小时)后,次日MSLT可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SOREMP)。
(4)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神经疾病、药物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3)继发性发作性睡眠病(1)诉日间过度嗜睡,几乎每天发生,至少持续3个月。
(2)观察到下述一项:①明确的猝倒史,猝倒被定义为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一过性肌张力丧失。
②若无猝倒或发作不典型,则夜间多导睡眠检测及随后的MSLT须证实:MSLT 的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且经过充足的睡眠(至少6个小时)后,次日MSLT 可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SOREMP)。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
July.2023,Vol.10,No.7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标准与指南Standards&Guidelines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R741;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7.001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睡眠疾病,病因不明。
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思睡、突发猝倒、睡眠麻痹和睡前幻觉等。
发作性睡病常常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其发病时临床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发作性睡病发病率低,临床识别率不高,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类疾病而延误治疗。
中医机构人员对发作性睡病认识不足,为避免误诊误治,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刘艳骄主任医师牵头,组成了“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研究小组,对近20年已经发表的发作性睡病中医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经过4年的努力,达成“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发作性睡病的识别和治疗能力提供帮助。
1 术语和定义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élineau在1880年首次提出,临床上以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DaytimeSleepiness,EDS)、猝倒(Cata plexy)及夜间睡眠紊乱(NocturnalSleepDisturbance)为主要特征。
发作性睡病可发生在幼儿阶段,从发病到确诊平均延迟8~22年,病程贯穿求学和个性发展关键时期,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功能,导致患者无法接受正常教育、就业困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1]。
2 临床诊断2 1 西医诊断2 1 1 诊断标准依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ICSD 3)[2],将发作性睡病分为2型:发作性睡病1型,即Hcrt缺乏综合征,既往称为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为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痰湿困脾型嗜睡30例临床观察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计划 (No:17A360020)。 作者简介:王冰 (1991-) 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E-mail:15937175875@163com 通信作者:崔书克 (1969-),男,汉族,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E-mail:shuke618 @163com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 3月第 27卷第 5期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2018,Vol27,No5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数 <7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 < 35%。疗效指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 / 治疗前评分 ×100%。总有效率 = (治愈 +显效 + 有效) 例数 /总例数 ×100% 17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用 χ2 检 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 t检验。以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嗜睡;痰湿困脾;半夏泻心汤加味 【中图分类号】 R749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05-0090-02
嗜睡是以不分昼夜,时 时 欲 睡,呼 之 能 醒, 醒后复睡 为 主 要 表 现 的 病 症[1]。 美 国 睡 眠 协 会 调 查显示,40%的成年人每个月可有数天产生嗜睡现 象,并影响到日常生活;20%的成年人甚至每周都 有几天会出 现 嗜 睡[2]。 嗜 睡 可 导 致 认 知 功 能、 记 忆功能障碍, 甚 至 一 定 程 度 上 危 害 生 命 健 康。 笔 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痰湿困脾型嗜睡,取 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嗜睡症的患病类型和发病症状
嗜睡症的患病类型和发病症状由于嗜睡症是近些年来才在我们的身边所掀起的一种新兴疾病,所以大家对于这种疾病并不是非凡的清楚,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患者在患上这种疾病之后,因为对这种疾病的症状不是非凡了解,所以也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并进行治疗,那么嗜睡症这种疾病都有哪些患病类型和发病症状呢!1.湿浊蒙蔽型头重如裹,口干粘不思饮水,胸闷不饥,二便不利,舌苔厚腻。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头为诸阳之会,若被湿浊蒙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困倦嗜睡。
中医治嗜睡原则为芳香化浊醒脾开窍,方用醒脾开窍汤加佩兰、苍术、白寇等。
2.肝郁脾虚型长期忧愁思虑,精神萎靡不振头昏欲睡多梦时有两胁不适,纳呆食少,大便不利或腹痛泻泄,泻后痛减,舌苔薄白或稍腻,脉玄细或涩。
中医治嗜睡原则为舒肝健脾开窍,方用醒脾开窍汤加柴胡、党参、枳壳等。
3.痰湿困脾型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胸闷、纳呆、大便不爽,痰多泛呕、口中粘腻,身重嗜睡舌苔白腻脉孺缓。
中医治嗜睡原则为燥湿健脾豁痰开窍,方用醒脾开窍汤加竹茹、半夏等。
4.脾气不足型多见于病后或高龄之人,神疲乏力、腹胀食少,食后困倦嗜睡,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等,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中医治嗜睡原则为益气健脾,方用醒脾开窍汤加人参、白术、黄芪等。
5.气血两虚型面色萎黄无华或淡白,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心悸多梦、气短懒言,或有自汗,头晕目眩,舌淡嫩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治嗜睡原则为益气养血醒脾开窍,方用醒脾开窍汤加黄芪、当回、人参等。
嗜睡症的治疗办法1.一般治疗主要从生活规律方面进行调节。
(1)严格作息时间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解释,白天有意识地让患者小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克服嗜睡,首先生活节奏要把握好,不要三天两头一时冲动要学习就熬通宵,睡觉时间时早时晚,应养成比较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实践证实,对冬日里养成的生活习惯作适当调整,使机体逐渐适应气温上升的气候,是解除嗜睡的要害一环。
例如,冬天为保热,通常会关门闭户,到了春天就要经常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畅。
大青龙汤治疗嗜睡验案1则-论文
大青龙汤证见于《 伤寒论》 第3 9 条云 : “ 伤寒 ,
( 下转 第 9 2页)
% 基金项 目 : 山东省 中医药科技发展计 划项 目( 2 0 0 9— 0 1 9 )
陕
・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1 3年 l 1月第 3 6卷第 6 期
N o v . 2 01 3 Vo 1 . 3 6 N o . 6
案嗜睡患者体型肥胖 , 因肥人多痰 , 皮腠之间湿浊
亦盛 , 卫 气通 道 涩滞 , 不 得 滑利 其 问 , 自然 “ 行迟” ,
故久 留于阴而多卧 ; 平素无汗 、 皮肤干涩 , 说明卫气 闭郁 , “ 肥腠理 , 司开合” 功能失 常; 湿性下注 , 阻滞 经络 , 故患者 自 觉下肢肿胀 ; 汗不得 出而热不得泄 , 更生烦躁 ; 清 阳郁滞 , 不出上窍 , 则疲倦 、 头 目不清 ;
关键 词 : 大青龙汤 ; 嗜睡 ; 姜建 国
中图分类号 :R 2 8 9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2—1 6 8 X( 2 0 1 3 ) 0 6— 0 0 6 5— 0 2
嗜睡在 中医古籍 中又称“ 多卧” 、 “ 多寐 ” , 近年 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报道伤寒名家姜建 国教授运 用大青龙 汤治疗 嗜睡验案一则 , 以期 对经方 的活 用、 临床辨证思维 的提升有所启迪 。
1 典型 案例 张某 , 女, 3 6岁 , 嗜 睡 近 十 年 。患 者 无 明确 诱
除胀 之法 调理 善后 。
2 讨 论
嗜睡 是指 不分 昼夜 , 时 时欲 睡 , 或 醒后 复 睡 , 随
醒随寐 的病症。《 灵枢集注 ・ 营卫生会第十八》 认 为人体起 卧的机理 为 : “ 卫气昼行于 阳二 十五度 ,
嗜睡症怎么治-中西医结合
嗜睡症怎么治?中西医结合嗜睡症患者总是处在睡眠状态,家人和周围的人就会认为嗜睡症的患者特别懒惰,这就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应及时治疗,西医和中医结合的方法对控制嗜睡现象效果好。
★一、嗜睡症西医治疗一旦出现嗜睡现象,就不容易消除。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疗、有规律的小睡和良好的睡眠习惯成功地控制解决这些嗜睡症状。
治疗以对症为主,可适当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利他灵5~10mg 在早饭或午饭前半小时服用,从小量始,后渐加量,一日总量30mg,或苯丙胺5~10mg 1次/d渐加量,每日总量20mg,或匹莫林37.5mg 1次/d,有效量为37.5mg~75mg。
嗜睡的主要症状——白天过多的睡意可以用好几种方式来治疗,如服用兴奋剂象modafinil(Provigil)、甲苯盐(Ritalin 和其他品牌名)或右旋安非他命(Dexedrine),以及白天有规律地进行小睡。
猝倒和睡眠瘫痪可用三环抗抑郁剂来治疗。
猝倒也可以通过服用羟基丁钠盐来治疗,尽管这种药物的服用需要严格控制,因为它被娱乐界滥用。
★二、嗜睡症中医治疗1、气血不足:素体虚弱,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头晕作眩,心悸不安。
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经行之际昏昏嗜睡,每以进餐后尤甚。
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补气养血。
首选方药:十全大补汤。
党参、白术、茯苓、熟地、当归、白芍药,黄芪,川芎,肉桂、甘草。
若以脾气不足为主,宜首选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若血虚明显者,倍芍药、当归,加阿胶(烊化)10克,以养血充营。
方中并可加石菖蒲、益智仁等药以开窍提神。
2、脾虚湿因:素体肥胖,常伴浮肿,动则气喘,食欲欠佳,胃脘满闷,白带量多,质粘而稠。
经行之际精神疲惫,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困倦嗜睡,终日昏昏嗜睡。
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宜燥湿健脾,益气提神。
首选方药为太无神术散(《医方集解》):苍术、陈皮,藿香、厚朴、石菖蒲,生姜,红枣。
湿邪蕴郁化热,小便黄,舌苔黄腻者,宜酌减香燥行气之品用量,并加黄芩、山栀子,薏苡仁,通草,以清热化湿。
久坐嗜睡中成药治疗方案
一、久坐嗜睡的病因分析1. 气虚:久坐不动,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从而出现嗜睡、乏力等症状。
2. 湿阻:久坐湿地或饮食不节,容易导致脾胃湿阻,湿邪内蕴,阻碍气机,引起嗜睡、头昏脑胀等。
3. 血瘀:久坐少动,血脉运行不畅,导致血瘀,进而引起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二、久坐嗜睡中成药治疗方案1. 补气醒脑类中成药(1)参芪健脑颗粒:具有益气养血、健脑安神的作用,适用于久坐嗜睡、乏力、头晕等症状。
用法:每次1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
(2)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久坐嗜睡、乏力、气短等症状。
用法:每次1丸,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祛湿醒脑类中成药(1)甘露消毒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窍的作用,适用于久坐嗜睡、头昏脑胀、湿阻等症状。
用法:每次1袋,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2)湿毒清胶囊: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便的作用,适用于久坐嗜睡、大便溏泄、湿阻等症状。
用法:每次2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1)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久坐嗜睡、记忆力减退、血瘀等症状。
用法:每次10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血府逐瘀胶囊: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久坐嗜睡、头痛、血瘀等症状。
用法:每次4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三、注意事项1. 久坐嗜睡患者在使用中成药的同时,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适当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2.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中成药,避免盲目用药。
3. 如病情严重或久治不愈,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4. 中成药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
在使用中成药的同时,仍需遵循医嘱,进行综合治疗。
总之,久坐嗜睡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合理使用中成药,结合调整生活习惯,可以有效缓解久坐嗜睡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
嗜睡中医临床评价初步研究许彦臣;刘艳骄;孙书臣;汪卫东【摘要】This project aims to find a way to evaluate somnolence from clinical viewpoi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Finally,we will develop a TCM syndrome scale for evaluating somnolence in adul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Method:Philological method and clinical method were applied in our research.The preliminary TCM evaluating scale was used to test patients randomly with OSAHS in sleep medical center and ENT department of Guang' 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Moreover,modern evaluating methods were combined,such as Daytime Sleepiness Scales,Epworth Sleepiness Score,Stanford Sleepiness Scale(SSS),polysomnography(PSG)),which help to evaluate from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s.Result: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core of TCM evaluating scale of somnolence and AHI demonstrated by PSG data:r =0.925 (P < 0.05)o The result suggests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core of TCM evaluating scale of somnolence and minimum SaO2 (%)demonstrated by PSG data:r =-0.700 (P < 0.05),which suggest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core of TCM evaluating scale of somnolence and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r =0.768 (P <0.05),which implie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Parallel validity analysis proves that TCM evaluating scale of somnolence has a goodparallel validity.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score of TCM evaluating scale of somnolence and SSS:r =0.394 (P < 0.05),which demonstrated a compared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Conclusion:Score of TCM evaluating scale of somnolence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core of ESS and SSS.The result proves i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which entail its ability to evaluate sleepiness degree of patients with OSAHS.TCM evaluating scale of somnolence is also useful to evaluate other sings and symptoms of OSAHS patients.By analyzing these symptoms,the common TCM syndromes of OSAHS include damp-heat syndrome,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especially the compound of them.%目的:为了寻求一种从中医临床角度评价嗜睡的方法,旨在建立评价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嗜睡状态的中医证侯量表.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结合临床医学方法,运用初步研制的嗜睡中医评价量表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睡眠医学科及耳鼻喉科门诊中随机抽取OSAHS嗜睡患者进行调研,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嗜睡量表: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斯坦福嗜睡量表(SSS)、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等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102例OSAHS患者的嗜睡中医评估量表与PSG结果中的AHI比较相关系数r=0.925(P <0.05)有统计学意义,故二者存在较强正相关;嗜睡中医评估量表与PSG结果中的最低Sa02(%)比较相关系数r=-0.700(P <0.05)有统计学意义,故二者存在负相关;嗜睡中医评估量表评分与Epworth嗜睡评分比较相关系数r=0.768(P<0.05)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存在适度正相关且r=0.768,通过平行效度分析可知中医嗜睡量表有较好的平行效度.嗜睡中医评估量表与SSS嗜睡评分比较相关系数为0.394(P <0.05)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存在较弱正相关.结论:嗜睡中医评估量表与Epworth嗜睡评分(ESS)、斯坦福嗜睡量表(SSS)比较分析均呈正相关性,有较好的平行效度,能有效地评价OSAHS患者的嗜睡程度.嗜睡中医评估量表还能评价出0SAHS患者的其他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归纳出OSAHS患者常见的证型为痰湿证、湿热证、血瘀证,尤其以痰湿血瘀复合型最多见.【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07【总页数】5页(P753-757)【关键词】中医;OSAHS;嗜睡;临床评价;量表;PSG【作者】许彦臣;刘艳骄;孙书臣;汪卫东【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海南省三亚市中医医院,三亚 572000;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8.63本文主要研究嗜睡中医评估量表评价OSAHS白昼嗜睡状态,并结合研究PSG监测数据与现代各种嗜睡量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来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睡(中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什么是嗜睡(中医)?嗜睡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症状。
本症在《内经)中称为“好卧”、“嗜卧”、“善眠”、“安卧”、“多卧”。
在《伤寒论)中有“欲寐”、“多眠睡”之称。
在(金匮要略)中谓之“欲卧“、“欲眠”。
后世又有“喜眠”、“喜卧”、“欲眠睡”、“多睡”、“多寐”、“卧寐”等不同名称。
嗜睡(中医)怎么引起?嗜睡(中医)发病原因?嗜睡又名多寐、嗜卧、善眠、多卧等。
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临床表现。
嗜睡以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
即指出了多卧嗜睡的病机所在。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脾病也。
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可见嗜睡病位在于心脾,在临床上又与肾阳虚衰有关。
目前,对嗜睡的辨证分型,主要以本虚、标实来区分。
本虚主要是心、脾、肾之阳气不足,标实则为痰、湿、瘀血闭阻脉络,故心神蒙蔽,多寐嗜睡。
嗜睡(中医)诊断标准&嗜睡(中医)做哪些检查?常见证候湿困脾阳嗜睡:日夜昏昏嗜睡。
头重如裹。
四肢困重,食纳硪少,中脘满闷,口粘不渴。
大便稀薄,或见浮肿。
舌苔白腻,脉濡缓。
心脾两虚嗜睡:倦怠多寐,面色无华,纳呆泄泻,心悸气短,妇女月经不调,色淡量多,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
肾阳虚衰嗜睡:精神疲惫,嗜睡懒言,畏寒肢冷,健忘。
腰部冷痛,身重浮肿,唇甲青紫。
舌体胖,舌质紫黯或淡,苔白润,脉徽细。
肾精不足嗜睡:怠情善眠,耳鸣耳聋,善忘,思维迟钝,神情呆滞,任事精力不支,舌质淡。
脉细弱。
瘀血阻窍嗜睡: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程较久,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脉涩。
鉴别分析湿困脾阳嗜睡:本证因久处卑湿之地,或长时间冒雨涉水而感受湿邪。
以致湿邪束表,阳气不宣;或过食生冷肥甘,饮酒无度,以致脾胃湿从内生,或内湿素盛,湿困脾阳所致。
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湿胜阳困,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即成嗜睡。
临床以头重如裹,四肢沉重,中脘满闷,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濡缓为辨证要点。
此即(血证论)所谓:“身体沉重,倦怠嗜卧者,乃脾经有湿。
”若湿留日久,寒凝成痰,痰阻清阳,则嗜睡症状更为明显,治以温中化湿,健脾醒神。
方用胃苓汤加菖蒲、藿香等。
心脾两虚嗜睡:(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
”心脾两虚嗜睡,多因痛后失调,思虑过度。
或饮食不节。
或失血,以至心血耗伤,脾气不足,心神失养,则神志恍惚,心怯喜眠。
辨证要点为:倦怠嗜睡,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纳呆泄泻,舌质淡嫩,脉细弱。
治疗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
本汪与湿困脾阳嗜睡不同,心脾两虚嗜睡是纯虚之证,临床表现为心脾气血皆虚弱不足的证候。
湿困脾阳嗜睡为本虚标实之证,既有脾虚不运之征,又有湿阻清阳不升的证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肾阳虚衰嗜睡与肾精不足嗜睡,两证均属肾虚证。
但肾阳虚衰嗜睡:起因,或由病久及肾,或由病邪直犯少阴,或失治、谡治,阳气屡经克伐,以致阳虚阴盛,昏沉欲睡。
(类证治裁):“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
辨证以畏寒蜷卧,腰冷身重浮肿,肢冷尿少或小便清长,舌体胖质淡苔白为主症。
肾精不足嗜睡,多由劳伤过度,或久病迁延不愈,高年体衰,致肾精亏损不足,髓海空虚,头昏欲睡。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辨证以头眩嗜睡,神疲怠情,耳鸣耳聋,每任事则精力不支等为主症。
两证区别在于:前证以肾阳不足为主要表现,后者以阴精不足,髓海空虚为特点,虽都有肾虚证候。
但侧重点不同,斯作鉴别。
肾精不足嗜睡。
治疗用填精补髓的方法,可选用左归丸、河车大造丸等;肾阳虚衰嗜睡治宜温补元阳。
用右归丸、肾气丸等。
瘀血阻滞嗜睡:常因头部外伤,血脉瘀阻。
或惊恐气郁,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或痰浊入络,阻塞血络,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痹阻而致嗜睡,其辨证要点为:头昏痛,嗜睡。
舌紫黯有瘀斑,脉涩。
治宜活血通络。
方选通窍活血汤。
嗜睡(中医)的治疗用药【证治方药】(一)脾气虚弱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多卧,饭后尤甚。
肢体困重,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脘痞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脉虚细而沉。
2,病因病机:脾虚失于健运,水各精微无以上承,心神失常,故嗜睡多卧。
3,治法:健脾益气,养心醒神。
4,方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
药物:木香6g,砂仁3~6g(后下、打),党参10~15g,茯苓10~15g,白术10~15g,生甘草6g。
法半夏10g,陈皮6~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半夏、陈皮和胃化痰,木香、砂仁理气醒脾。
加减:纳呆,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焦神曲、谷麦芽消导;脾虚便溏者,加山药、扁豆、苡仁健脾利湿。
倦怠嗜卧者,加石菖蒲、麻黄通窍醒神。
5,变通法:若中气下陷,气短、脱肛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益气升阳。
若暑湿伤气,长夏倦怠嗜睡者,用清暑益气汤(同上)加减,清暑益气。
(二)脾阳虚寒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多卧,饭后尤甚。
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便溏。
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或沉迟。
2,病因病机:脾阳不足。
寒从中生,阳虚阴盛,心神失养,故嗜睡多梦。
3,治法:温中散寒。
4,方剂:附子理中丸(《局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5~10g,干姜6g,白术10~15g,党参l0~15g,茯苓15g,石菖蒲10g,郁金10g,生甘草6g。
方义:附子、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菖蒲、郁金通窍醒神。
加减:大便泄泻日久者,加补骨脂、吴萸、五味子、肉豆蔻(煨)温补脾肾,敛肠止泻。
5,变通法:若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可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补肾益气。
若见心气不足,中气虚陷者,可用人参益气汤(《杂病源流犀烛》)益心气、健脾气,药用黄芪、党参、肉桂、升麻、防风、地黄、川芎、五味子、甘草等。
(三)湿困脾胃1,临床表现:倦怠身重,头重如裹,嗜睡多卧。
纳呆呕恶,胸闷脘痞,头晕目眩。
小便少,口中粘腻。
舌淡胖有齿痉,苔白厚腻,脉濡。
2,病因病机:内湿素盛,中阳受困,清浊相干,气机失司。
3,治法:燥湿健脾。
4,方剂:胃苓汤(《局方》)加减。
药物:苍白术各10g,厚朴6~10g,茯苓15g,陈皮6~10g,猪苓10~15g,泽泻10~15g,桂枝6~10g,石菖蒲l0g,麻黄3g。
方义:苍术、厚朴燥湿,茯苓、白术、猪苓、泽泻利湿,陈皮和胃。
菖蒲、麻黄醒神通窍。
加减:纳呆气滞者加枳壳、砂仁理气。
5,变通法:若无小便少者。
用平胃散(《局方》)合二陈汤(同上)加减。
亦可用藿朴夏苓汤(《医原》)芳化渗湿,药用杏仁、苡仁、蔻仁、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等,其化湿作用佳,(四)痰浊内阻l,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倦怠多卧,嗜睡时作,鼾声如雷,口多痰涎,肢重眩晕,胸闷呕恶;舌苔白厚腻或水滑,脉滑。
2,病因病机:脾运不健,痰湿内生,阴浊久居,清带不升,心神受蒙。
3,治法:涤痰泄浊。
4,方剂:涤痰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祛半夏l0~15g,陈皮l0g,茯苓10~15g,生甘草6g,竹叶10g,石菖蒲10g,郁金10g,炙麻黄3~6g,杏仁10g,枳实6g。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冒化捩。
菖蒲、郁金涤痰通窍,竹叶和胃降逆,枳宴理气宽胸,麻黄醒神,合杏仁则宣肺降逆。
加减:痰浊甚者加制南星、远志涤痰,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口苦颊躁有热者加黄连、黄芩、山栀清热除烦。
5,变通法:可用导痰汤(《济生方》)或温胆汤(《千金要方》),均涤痰醒神之剂。
若精神昏愦,昼夜耽眠,口苦,舌苔黄滑,脉弦滑数。
痰热所致者用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清热化痰。
(五)瘀血阻络1,临床表现:头部沉重或有刺痛。
嗜睡多卧,面色灰黯,肌肤不泽,但欲嗽水不欲咽,有头部外伤史。
舌黯紫有瘀点(斑),脉沉涩。
2,病因病机:淤血阻滞,络脉不畅,心神失养,故嗜睡多卧。
3,治法:化瘀通络。
4,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柴胡10g,桃仁10g,赤芍10~15g,红花6g,川芎10g,生地10~15g,当归10~15g,牛膝10~15g。
桔梗6g,石菖蒲10g,郁金l0g,生甘草6g,枳壳6g,方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生地、当归活血化瘀,柴胡、枳壳、赤芍、甘草理气疏肝。
牛膝、桔梗一升一降,通利气机;石菖蒲,郁金,通窍醒神。
加减:气滞甚者加青皮、陈皮理气,瘀血甚者加乳香、没药化瘀。
5、变通法:若蒹见阳虚者,上方合附子理中汤(《局方》)温阳化瘀。
若痰瘀互阻者,上方合温胆汤(《千金耍方》)化痰活血同用。
(六)髓海空虚1,临床表现:头脑昏沉。
嗜睡多卧,耳鸣目眩,健忘前言,腰膝酸软,夜间尿频。
舌质淡,脉沉细弱。
2、病因病机:肾精不足。
髓海空虚。
无以养脑,心神不充。
3,治法:补肾填髓。
4,方剂: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鹿角片10g,龟甲10g,熟地10~15g,山药15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牛膝10g,杜仲10g。
方义:鹿角片、龟甲通补任督,益肾填髓。
熟地、山药、山萸肉补肾益精,枸杞子、菟丝子、牛膝、杜仲强腰固肾。
加减:健忘者可加益智仁、石菖蒲、远志,通窍醒神、养脯益智。
5,变通法:若肾阳不足者可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补肾温阳。
(七)气血不足1,临床表现:嗜睡时作,精神不搌,四肢无力,少气懒盲,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怔忡。
舌质淡苔薄,脉虚细。
2,病因病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神机失养,嗜睡多卧。
3,治法:益气养血。
4,方剂:人参养荣汤(《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10g,黄芪10~15g,白术10g。
茯神15g。
熟地10g,白芍10g,陈皮6g,五味子10g,炙远志6g,桂枝6g,当归10g,炙甘草6g。
石菖蒲1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茯神、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宁心醒神,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血,桂枝、甘草温阳。
加减:有痰者去熟地、白芍、当归,加半夏、陈皮、郁金化痰。
5,变通法;可用人参益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加减,该方益气升阳、养血补心。
【针灸治疗】(一)毫针洼1,取穴:鼻交,配神门、三阴交。
方祛:鼻交为经外奇穴,位于鼻背部正中线,鼻骨基底之上方鼻骨间缝处,用提捏进针法,向鼻尖方向刺人2~3分深,小幅度捻转得气后留针。
然后依次取神门,三阴交,用提插捻转法,务使针感心性循经传导,留针1小时,每加分钟对配穴行针1次。
疗程:日1次,5次为1疗程。
2、取穴:申脉、照海,配百会、三阴交。
方法:先取申脉,用捻转补法;继刺百会,用捻转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