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标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
传染病概述
(二)、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感染轻易传播给新宿主旳程度
。全部旳传染病都有一定旳传染性,这是 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旳主要区别。例 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 临床上都体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 传染性,不必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 须隔离。
传染病概述
(三)、流行病学特征 在自然和社会原因旳影响下,传染病旳流
传染病概述
2、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旳传染病涉及许多肠 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经过食 物传播。
经饮水传播旳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用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 即可平息。
传染病概述
临床症状期病人旳传染源作用不但取决于所排出 旳病原体旳数量,也有赖于病人旳行为特点,因 为这些特点能够限制或增进疾病旳传播。
如重症病人在隔离条件下,其向外传播旳可能性 大大降低。假如隔离条件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传播 。轻型或非经典病人往往不加隔离,能够自由活 动,故流行病学意义相对较大。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潜伏期 旳意义: 5)潜伏期旳长短可影响疾病旳流行特征。
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来势猛,常呈暴发型 ,如流行性感冒;而长潜伏期传染病旳流 行连续较长; 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旳消灭。只有在 传染源被消灭,采用了终末消毒措施,并 经一种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才 干宣告消灭疫源地。
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 素)旳特异性保护性免疫。 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流行性出血 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一次得病后几乎 不再感染。 而其他许多传染病其病后免疫状态均不能 连续终身,当免疫力下降或消失时,可第 二次得病。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内容—1.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原则: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
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修订要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以上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 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需要,可调整传染 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既往
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 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 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 和内容。
施办法》
地方性卫生法规
卫生行政规章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36部)
(2015年版)
地方性卫生规章
其他
传染病报告法制建设历史
沿革 十届人大修订通过:《传
七届人大审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 9月1日
染病防治法》(主席令 (第十七号)),12月1 《乡日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86号))
★2015年10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 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 (2016年征求意见稿)(中国疾控中心)
小结
与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
1.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方各级疾控: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 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 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 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 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 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 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1. 目的为确保对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准确报告和有效处理,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公共场所、工矿企业、农(牧、渔)村等,以及与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处理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3. 报告责任(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单位。
(2)上述单位的从业人员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人。
(3)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
4.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1)病例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
(2)病例发病情况:发病时间、症状、体征、诊断等。
(3)病例相关接触者信息:姓名、联系方式、健康状况等。
(4)其他可能有助于疾病防控的信息。
5. 报告时限(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小时内报告。
(2)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报告。
6. 报告方式(1)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无法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时,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报告。
7. 调查与处理(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发病情况、接触者健康状况等,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医疗机构应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必要的消毒、灭菌措施。
(3)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8. 培训与宣传(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防控能力。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及早发现、控制和应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建立的一套报告机制和相关法规体系。
该制度的目的是快速、准确地收集和传递关于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报告者和报告对象:明确哪些机构和人员有责任向相关部门报告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应该报告什么样的信息。
2. 报告渠道和时限:确定报告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明确最迟应报告的时限,以确保及时传递信息。
3. 报告内容:规定应该报告的相关信息,包括疾病或事件的名称、病例数、症状、传播途径等具体内容。
4. 报告机构和责任:明确哪些机构负责接收和核实报告信息,以及对报告者的保密义务和奖励机制。
5. 数据收集和分析:规定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报告信息,以便及时发现疫情和公共卫生风险。
6. 信息共享和通报:明确信息共享的渠道和方式,确保及时向相关机构和公众通报疾病和事件信息,以便启动有效的应急响应。
7. 处理程序和措施:确立针对不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应对措施和处理程序,包括病例追踪、隔离措施、药物研发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对于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5.经节肢动物传播: 其传播方式有两种:
①机械性传播 ②生物性传播 流行特征包括: (1)地区性分布特征; (2)明显的职业性; (3)一定的季节性; (4)青壮年发病较多。
6.经土壤传播:
经土壤传播疾病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病 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 机会与频度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按一般流感报告)、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丙类共计。
非法定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 (不是血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 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二、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报告时限: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 报告(网络报告)。
2、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报告时限: 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网络报告) 。 非法定传染病也要报告。
四、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
(一)、传染的概念及特点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 途径、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
动物。它包括: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1—7天,一 般为2—3天。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到病后10天内具 有传染性。 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 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样,短至数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工作指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报告和处理
10.工作指标
①传染病疫情报告率
•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 数×100%
• 分母“登记的传染病病例数”:是指在某一周期内,根据医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构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实验室检测登记本、出入院登 记本等记录,在指定范围内登记的病例中,凡符合传染病诊断 标准或病例报告标准的病例数量
• 分子“报告及时的病例数” :指在报告传染病病例中,于规 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病例数量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信息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 分母“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 :指医疗机构在发现 应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后,按照相关规定将信息通 过网络直报报告至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 或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 告至当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数量
估, 参与应急预案制定;
• 4.报告处理流程:发现→报告(责任人、内容、方式、程序、时 限)→处理(①病人医疗救助和管理;②密切接触 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管理;③流行病学调查;④疫 点疫区处理;⑤应急接种和预防服药;⑥健康宣教)
• 5.工作指标:①传染病疫情报告率;②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
• 分子“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 :指在已报告 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中,于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告的信息 数量
小结
• 1.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分类; • 2.服务对象:含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 • 3.风险管理:协助风险排查,收集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
基本公卫服务第三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 分诊记录
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 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没有设 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 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
◦ 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2.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
、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 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成或者可能造成社 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的事件
20
《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可使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要完整、准确、填报人须签名。纸质报告卡要 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 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如下:
◦ 1. 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建议按年度编制,如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 位),如“2016-03-0001”,或者采用网络直报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
11
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 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 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 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 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 ◦ 健康损害严重性 ◦ 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
◦ 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标准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标准一、服务目标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一)流行症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情危险办理在疾病防备操控组织和其他专业组织辅导下,城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帮忙展开流行症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情危险排查、搜集和供给危险信息,参加危险评价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情是指忽然产生,形成或许或许形成社会大众健康严峻损害的严重流行症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严重食物和作业中毒以及其他严峻影响大众健康的事情。
(二)流行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情的发现、挂号城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标准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挂号本、X线查看和实验室检测成果挂号本。
首诊医生在医治过程中发现流行症患者及疑似患者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流行症陈述卡》;如发现或置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情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情相关信息陈述卡》。
(三)流行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情相关信息陈述2.陈述时限。
发现甲类流行症和乙类流行症中的肺炭疽、感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或疑似患者,或发现其他流行症、不明原因疾病爆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情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陈述。
发现其他乙、丙类流行症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则陈述的流行症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陈述。
3.修订陈述和补报。
发现陈述过错,或陈述病例转归或确诊状况产生变化时,应及时对《流行症陈述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情相关信息陈述卡》等进行修订;对漏报的流行症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情,应及时进行补报。
(四)流行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情的处理1.患者医疗救治和办理。
依照有关标准要求,对流行症患者、疑似患者采纳阻隔、医学观察等办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情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载及其他有关材料并妥善保管。
2.流行症密切触摸者和健康损害露出人员的办理。
帮忙展开流行症触摸者或其他健康损害露出人员的追寻、查找,对会集或居家医学观察者供给必要的根本医疗和防备服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5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并予以公布的在本行政 区域内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
1.6对当地公共卫生产生影响的非法定传染病 及新发传染病。
目前,我国列入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共39种,其 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 染病11种。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7.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8.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预案
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不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
1.3报告方式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将传染病
报告卡的信息在规定时限内录入到《疾病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 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将传染病报告卡 及时报至属地代报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或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由代报机 构进行网络报告 未及时报告(漏报或现场调查时发现)的应该随时补 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
1.4报告时限 1.4.1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 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小时内 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 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报告和处理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程图及说明 第三节 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节 服务对象和服务要求
.
第一节 概 述
一、目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 三、主要制定依据
.
一、目的意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本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描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范本。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报告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事件至关重要。
二、背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一类能够迅速传播,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秩序产生重大威胁的疾病或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疫情、自然灾害、生物恐怖袭击等。
及时、准确地报告这些事件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三、报告对象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实验室、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
四、报告要求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机构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2.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信息,如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人数、病情严重程度等,并详细描述事件的特点和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3.报告者应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卫生部门随时与其沟通和获取进一步信息。
4.报告涉及的个人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用于其他目的,且在信息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五、报告渠道1.医疗机构应通过现有的卫生监测系统和报告平台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2.公共卫生部门、实验室和学校等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报告渠道,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
3.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六、报告流程1.报告者发现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2.卫生部门收到报告后,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报告事项进行分析和评估。
3.根据评估结果,卫生部门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卫生部门负责调查和追踪事件的传播情况,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5.卫生部门与报告者保持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卫生部门负责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七、报告分析与评估1.卫生部门应对报告事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包括事件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感染风险等方面。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疫情和事件的相关信息,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一、报告的责任主体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均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责任主体。
这些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报告的范围(一)传染病疫情1、法定传染病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和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局部范围内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如发生鼠疫、霍乱、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疾病的暴发或流行。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包括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造成人员伤亡或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如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核和辐射事故等。
三、报告的程序和时限(一)报告程序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
1、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
2、医疗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收集、审核、登记和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查重、订正,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报告和反馈。
(二)报告时限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 2 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规范
工作内容及要求
❖ 系统记录增加“订正报告时间”,作为订正后的 “报告卡生成时间/录入时间”进行及时报告和及时 审核质量统计,避免出现统计时报告时间间隔为负 数、审核不及时。
工作内容及要求
❖ 门诊日志
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 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 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 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 不能填写症状。
工作内容及要求
❖ 出/入院登记
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 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 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 基本内容。
由院领导和负责具体工作人员两方面组成
3、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自查小组
成员含院长、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工作人员及临床医务人员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由院长、相关领导和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组成
工作内容及要求
❖ 二、规章制度建设
一个方面的制度, 并非一项制度
(一)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工作内容及要求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工作内容及要求
❖ 注意: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 簿、化验室登记簿和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 直报系统中的上报信息必须一致。
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管理规定
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管理规定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管理,以加强对这些事件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背景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和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及时准确地报告这些事件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因此,制定相应的报告管理规定对于应对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和人员。
报告义务1. 任何发现或怀疑有传染病病例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单位和个人都有报告的义务。
2. 报告者应当及时向所在单位或所属的上级机构报告,并将报告信息传达给相关部门。
报告内容1. 报告应包含以下信息:- 病例或事件的基本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地点、人数等。
- 病例或事件的详细描述,包括症状、传播途径等。
-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
2. 报告信息应准确、全面,不得隐瞒或篡改。
报告渠道1.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应设立24小时报告电话和在线报告系统,供报告者使用。
2. 报告者也可以直接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报告处理1. 收到报告后,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核实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2. 相关部门应将报告信息及时上报至上级机构,并在报告处理过程中保持信息的保密性。
处罚措施1. 对于故意隐瞒、虚报或篡改报告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责任。
2. 对未按规定报告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总结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管理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各级单位和个人应积极履行报告义务,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以上是《传染病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管理规定》的内容。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 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 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报告:1.传染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员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5.落实预防性措施
2.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
4.疫点疫区处理 6. 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 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 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 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位进 行网络直报
(一)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二)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 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院办,通知医务科、院感科、防保科、节假日报总值班。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缘故原由的群体性疾病的;(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防保科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体式格局向下级疾控部门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系、职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一)基本准绳: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
(二)按照法令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随时发生。
了解其报告范围与标准对于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事件至关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单来说,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首先,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
例如,当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发病人数众多,或者出现了新的传染病病种,又或者是常见传染病的致病病原体发生了变异、出现了抗药株等等,这些情况都需要及时报告。
像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典型的需要迅速报告和采取行动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也在报告范围之内。
如果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了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就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报告。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新的病原体、环境因素或者其他未知原因导致的。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同样不容忽视。
当发生了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急性中毒,中毒人数众多或者出现死亡病例时,必须及时报告。
比如,某一工厂内多名工人因接触有毒化学物质而出现中毒症状,或者某一地区大量居民因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而发生集体中毒,都属于需要报告的范畴。
另外,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也包括在内。
比如,医源性感染爆发、药品或生物制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等等。
那么,具体的报告标准又是怎样的呢?对于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发现 1 例病例就需要报告。
对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等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发现 1 例病例也要报告。
对于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一个单位或一个村庄、社区,在一定时间内,发病数达到了规定的数量,也需要报告。
在食物中毒方面,如果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 30 人,或者出现了死亡病例,就应当报告。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以下是 8 条关于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1. 咱得建立一套快速响应机制呀!就像消防员听到警报立马出动一样,一旦有传染病的苗头或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咱得嗖的一下就反应过来,马上开始行动!比如,当发现有几个发热病人同时出现了,这不就是个信号嘛!得赶紧行动起来啊!2. 信息的及时传递多重要啊!这就好比战场上的情报,必须迅速准确!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就是这条传递链上的关键一环。
要是有个病人没上报,那可不得了,就像大坝有了个小口子没补,后果不堪设想啊!好比上次那个村子,有人隐瞒病情,多吓人!3. 培训得加强啊!医生、护士,还有咱普通老百姓,都得知道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咋应对。
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学会了才能稳稳当当上路。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不懂,那遇到事儿不就抓瞎啦!4. 物资储备可不能马虎!这就像冬天你准备的厚棉袄,关键时刻能救命呀!口罩、防护服、消毒用品,都得备足足的。
上次疫情初期物资短缺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5. 宣传也要跟上呀!要让大家都知道传染病的危害和怎么预防。
就跟每天告诉你要好好吃饭一样,得入耳入心。
你想想,要是大家都不重视,那不是等着传染病来肆虐吗?6. 社区的力量得发挥出来!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发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反馈。
这不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多了吗?上次一个社区就是靠大家互相提醒,及时控制了疫情传播呢!7. 学校和单位也不能放松啊!孩子们在学校,员工们在单位,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更得严格防控。
这就像给大楼装上坚固的防火墙,能把危险挡在外面。
记得那个学校因为防控到位,没有发生大规模感染,多棒啊!8. 政府部门要做好统筹协调呀!这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得让大家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没有好的指挥,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吗?不能啊!所以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呢!结论就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太重要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得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4、报告
• 报告流程 ✓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突 发公共卫生相关信息报告卡→(寄送代报机构)→网络报告人 员收卡并核对信息→上网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中须填报患者有效证件或居民健康卡、社会保 障卡、新农合医疗卡等身份识别号码;患者为学生或幼托儿 童须填报其所在学校/幼托机构全称及班级名称。4Fra bibliotek2、发现
• 机构要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管理制度:预 检分诊、信息报告、转诊、消毒隔离等制度。开展医护人员培 训
• 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掌握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发现与甄别 传染病,提高发现能力
• 提高责任意识,及时判定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
3、登记
• 规范门诊登记和出入院登记 ✓门诊日志:至少包括病人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 生填写学校)、联系电话、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11项基本内容。 ✓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写学 校)、联系电话、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 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2项基本内容
—2015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9
4、报告
• 订正报告与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 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 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10
5、处理
• 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对于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和所 患传染病的传染性、危害性、传播途径等采取隔离、医学观察、 救治等措施,不具备隔离、医学观察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 位,应按转诊要求,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 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病历记录原件妥善保存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伤者进行急救,根据病、伤情的严 重程度分期分批将不具备收治条件的病人及时转诊,书写医学 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
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
(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
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3.流行病学调查。
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4.疫点疫区处理。
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
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6.宣传教育。
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五)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三、服务流程
发现、登记
1.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2.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报告处理
1.报告程序和方式: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2.传染病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4.疫点疫区处理。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6.宣传教育。
风险管理
1.协助进行风险排查。
2.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
3.参与风险评估。
4.参与应急预案制订。
四、服务要求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协助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五、考核指标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应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民。
二、服务内容
(一)食品安全信息报告
发现或怀疑有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或可能造成危害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卫生监督机构并协助调查。
(二)职业卫生咨询指导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现从事接触或可能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服务对象,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对发现的可疑职业病患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报告。
(三)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城市二次供水和学校供水进行巡查,协助开展饮用水水质抽检服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
(四)学校卫生服务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开展巡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报告;指导学校设立卫生宣传栏,协助开展学生健康教育。
协助有关专业机构对校医(保健教师)开展业务培训。
(五)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定期对辖区内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开展巡访,发现相关信息及时向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协管工作制度和管理规定,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县(区)卫生监督机构要采用在乡镇、社区设派出机构或派出人员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卫生监督协管的指导、培训并参与考核评估。
(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建立健全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有关工作制度,配备专(兼)人员负责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明确责任分工。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零报告制度。
(四)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范的要求提供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及时做好相关工作记录,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
五、考核指标
(一)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报告的事件或线索次数/发现的事件或线索次数×100%。
注:报告事件或线索包括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
(二)协助开展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实地巡查次数。
六、附件
1.卫生监督协管信息登记报告表
2.卫生监督协管巡查登记表
附件1
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登记表
注:1.信息类别: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职业病危害、学校卫生、非法行医(采供血)。
2.信息内容:注明发现问题(隐患)的地点、内容等有关情况简单描述。
1 / 1文档可自由编辑
附表2
卫生监督协管巡查登记表
机构名称年度
注:对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采供血)开展巡查,填写本表。
备注栏填写发现问题后的处置方式(如报告卫生监督机构或帮助整改等内容)。
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
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
1 / 1文档可自由编辑
议。
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1 / 1文档可自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