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是指在发生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制度,进行报告和处理的工作。
该制度的目的是及时掌握疫情信息、迅速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传染病报告系统,及时报告发生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病例数、病死率、病原体信息等,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处理。
根据报告的疫情信息,卫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疫情调查、病例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跟踪追踪、医疗资源调配等,以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恶化,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协作。
当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公安部门等应及时启动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建立跨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形成合力应对疫情。
最后,公开。
卫生部门要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救治情况等,以增加公众的科学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防止谣言的传播和恐慌的蔓延。
此外,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还应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明确各级卫生部门在疫情报告和处理中的权责,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故意隐瞒疫情或不按照规定报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
总之,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健全的制度、科学的应对措施和高效的协作机制,才能在疫情发生时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报告、迅速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危害。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
传染病概述
(二)、传染性 传染性是指感染轻易传播给新宿主旳程度
。全部旳传染病都有一定旳传染性,这是 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旳主要区别。例 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 临床上都体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 传染性,不必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 须隔离。
传染病概述
(三)、流行病学特征 在自然和社会原因旳影响下,传染病旳流
传染病概述
2、经水或食物传播:经水或食物传播旳传染病涉及许多肠 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经过食 物传播。
经饮水传播旳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停用污染水源或采用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 即可平息。
传染病概述
临床症状期病人旳传染源作用不但取决于所排出 旳病原体旳数量,也有赖于病人旳行为特点,因 为这些特点能够限制或增进疾病旳传播。
如重症病人在隔离条件下,其向外传播旳可能性 大大降低。假如隔离条件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传播 。轻型或非经典病人往往不加隔离,能够自由活 动,故流行病学意义相对较大。
传染病概述
传染病潜伏期 旳意义: 5)潜伏期旳长短可影响疾病旳流行特征。
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来势猛,常呈暴发型 ,如流行性感冒;而长潜伏期传染病旳流 行连续较长; 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旳消灭。只有在 传染源被消灭,采用了终末消毒措施,并 经一种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才 干宣告消灭疫源地。
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 素)旳特异性保护性免疫。 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流行性出血 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一次得病后几乎 不再感染。 而其他许多传染病其病后免疫状态均不能 连续终身,当免疫力下降或消失时,可第 二次得病。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一、简介本文档旨在规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程序,促进卫生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有效应对。
包括以下章节内容:二、报告要点1:报告对象:明确报告对象,包括相关卫生部门、当地等;2:报告内容:确诊病例数量、病例特点、疫情趋势、防控措施等必要信息;3:报告时间:规定报告时间的要求,如立即报告、每日报告等;4:报告方式:明确报告方式,包括方式、邮件、网上填报等。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清楚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与条件;2:基本原则:确保信息畅通、快速反应、科学防控、公开透明;3:应急指挥体系: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包括指挥机构、各级责任部门等;4: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防控措施、人员调配、物资保障等;5:信息发布:设立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及时传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情况;6:协调合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传染病防控措施1:传染病监测:建立传染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情况;2:传染病报告:规定传染病的报告程序和要求;3:传染病筛查:制定传染病筛查的具体措施,包括旅行者的入境筛查等;4:疫苗接种:推广疫苗接种,提高群众免疫力;5:卫生宣传:加强传染病的卫生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卫生意识;6:防控资源:加强防控资源的储备和调配,确保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7:传染病隔离:规定传染病隔离的程序和要求,防止传播。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以下附件: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表格;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3:传染病监测报告范本;4:防控措施宣传资料样本。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发生并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模版(四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模版一、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程序,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全体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并在工作中做到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报告程序1. 发现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所在单位负责人,并将相关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2. 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启动紧急响应机制。
3. 上级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并派出应急队伍进行应对。
三、相关措施1. 隔离措施- 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隔离,避免对他人造成传播风险。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设立隔离区域,限制人员进出,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 消毒措施- 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应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并进行专业化的消毒操作。
3. 医疗救治- 对传染病患者应及时进行医疗救治,并配备相应的医疗设施和药品。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设立临时医疗点,为伤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
4. 信息发布- 及时、准确地发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以便公众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 对虚假信息和谣言进行及时辟谣,避免引发社会恐慌和群体性事件。
四、责任追究1. 对报告滞后、隐瞒真相或虚报信息的工作人员,将进行责任追究,并依法予以处罚。
2. 对未按照规定程序落实相关措施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3. 对在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总结与建议1. 各单位应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2. 经常组织演练和模拟应急情景,以检验本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定期评估本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
传染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传染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传染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出现,给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威胁。
了解如何报告和处理这些情况,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传染病,简单来说,就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手足口病、肺结核、新冠肺炎等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疫情。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则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比如,某地突然爆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化工厂泄漏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等。
当我们发现或者怀疑有传染病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地报告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报告的责任主体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企事业单位等。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法定传染病,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一般来说,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如新冠肺炎),应在 2 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其他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在 24 小时内报告。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较多相同症状的学生或儿童,也需要及时向当地的卫生部门报告。
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事件的基本情况,如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数、主要症状等;初步的诊断结果或者怀疑的病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后续的处理建议等。
在报告的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不得隐瞒、谎报或者缓报,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会立即启动应急处理机制。
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专业人员会通过询问患者、查看病历、走访现场等方式,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源、密切接触者等情况,为后续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6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一、对辖区内服务人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监测二、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镇卫生院、村内卫生室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三、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____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病人后,按要求填写《____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按照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四、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五、发现____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____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____小时内报告。
六、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七、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八、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5.经节肢动物传播: 其传播方式有两种:
①机械性传播 ②生物性传播 流行特征包括: (1)地区性分布特征; (2)明显的职业性; (3)一定的季节性; (4)青壮年发病较多。
6.经土壤传播:
经土壤传播疾病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病 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的 机会与频度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按一般流感报告)、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 、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丙类共计。
非法定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 (不是血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 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二、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报告时限: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 报告(网络报告)。
2、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报告时限: 于24小时内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网络报告) 。 非法定传染病也要报告。
四、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
(一)、传染的概念及特点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 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 途径、人群易感性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
动物。它包括: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 3.受感染的动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潜伏期1—7天,一 般为2—3天。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到病后10天内具 有传染性。 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 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样,短至数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模版(三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模版一、制度目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掌握、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理,保护公众健康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和危害,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行政区域、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
三、报告要求1.所有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感染患者时,应立即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报告给当地公共卫生部门,并按照规定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进行相关数据的上报。
2.各级公共卫生部门应及时通过电子信息系统收集、汇总和分析上报的传染病报告数据,并定期向上级公共卫生部门报告。
3.除传染病外,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食品中毒、职业病爆发等)也应及时向当地公共卫生部门报告,并尽快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危害范围和传播风险。
四、信息发布1.公共卫生部门应及时将重要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给公众,包括病情介绍、传播途径、预防控制措施等,以提高公众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2.媒体应严格遵守公共卫生部门的信息发布程序,不得发布未经确认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以免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必要的恐慌。
五、卫生应急响应1.公共卫生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卫生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并按照实际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2.各级卫生部门应及时组织应急队伍,调配应急物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对感染人群的救治和隔离,减少传染风险。
六、职责分工1.各级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数据分析、疫情防控等工作。
2.医疗机构负责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感染患者,提供必要的救治和隔离措施。
3.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协助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等。
4.企事业单位负责做好员工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配合公共卫生部门开展防控措施。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是一套针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规定,旨在及时、准确地报告、监测、控制和处理这些事件,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一般流程:
1. 报告:任何医疗机构或个人在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立即向相关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确保及时获得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 监测:卫生主管部门会加强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来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并提供及时的预警和警报。
3. 控制: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卫生主管部门会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病例、追踪接触者、关闭公共场所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风险。
4. 处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主管部门将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应急处置,调拨资源、制定应对计划、开展疫苗研发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
5. 宣传:卫生主管部门将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南,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应急能力。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细节会因国家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
有效的疫情报告和处理可以减少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02
疫情报告
报告原则与程序
01
02
03
及时性
疫情报告应遵循及时性原 则,一旦发现疫情,应立 即进行报告。
准确性
报告内容应准确无误,包 括疫情的确诊人数、死亡 人数、疫情地点、范围等 。
完整性
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疫情数据的透明度和可 追溯性
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为应对新型传染病提供 更多可能性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高疫情监测和预警 的准确性
利用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提高疫情处理的效 率和安全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报告内容应完整,包括疫 情的起始时间、发展趋势 、影响范围等。
报告对象与责任人
责任人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及其指定的负责疫情 报告的专职人员。
报告对象
疑似和确诊的传染病患者、疑似和确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人员。
报告内容与方式
报告内容
包括疫情的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疫情地 点、范围、起始时间、发展趋势、影响范 围等。
疫情期间社会稳定 维护
在保障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该地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如物资供应、医疗服务等。
06
总结与展望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成效与问题
成效 提升了疫情的发现与报告速度
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成效与问题
演练
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 对能力。
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知识。
基本公卫服务第三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 分诊记录
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 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没有设 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 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
◦ 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2.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
、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 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成或者可能造成社 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的事件
20
《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可使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要完整、准确、填报人须签名。纸质报告卡要 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 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如下:
◦ 1. 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建议按年度编制,如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 位),如“2016-03-0001”,或者采用网络直报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
11
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 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 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 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 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 ◦ 健康损害严重性 ◦ 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
◦ 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5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并予以公布的在本行政 区域内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
1.6对当地公共卫生产生影响的非法定传染病 及新发传染病。
目前,我国列入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共39种,其 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 染病11种。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7.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8.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预案
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不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
1.3报告方式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将传染病
报告卡的信息在规定时限内录入到《疾病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 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将传染病报告卡 及时报至属地代报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或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由代报机 构进行网络报告 未及时报告(漏报或现场调查时发现)的应该随时补 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
.
1.4报告时限 1.4.1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国务院卫生行 政部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 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国务院卫生 行政部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2小时内 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 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报告和处理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程图及说明 第三节 工作内容与要求 第四节 服务对象和服务要求
.
第一节 概 述
一、目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 三、主要制定依据
.
一、目的意义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content/11/1004/03/7651326_153241982.shtml
2.统一口径,严格按照标准报告,不得自行其是
第二十二页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具体事项
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可使用纸质
第十八页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重点传染病报告原则
②梅毒
Ⅰ.复发病例不需要报告。 Ⅱ.年度内或跨年度的梅毒血清随访检测阳性病 例不需要报告。 Ⅲ.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而未做梅毒螺
旋体血清学试验,按疑似病例填报。
第十九页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重点传染病报告原则
③丙肝 Ⅰ.既往已治愈再次感染的病例需要报告。 Ⅱ.抗-HCV检测结果阳性,符合临床诊断但未开展HCV RNA检测的病 例,填报“临床诊断病例”。 Ⅲ.HCV RNA检测结果阳性病例,填报“确诊病例”,并进一步填报 “急性”或“慢性”。 Ⅳ.18个月及以下的婴儿或幼儿,抗-HCV阳性并不一定代表HCV感 染,应以HCV RNA阳性作为其HCV感染报告的依据;6个月后复查 HCV R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Ⅴ.HCV RNA检测结果阴性的病例,不论抗-HCV检测结果如何,均 不需要报告;已按抗-HCV检测结果阳性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应 订正为其他疾病。
③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 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
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
④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 的其他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征、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一、引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及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国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报告和处理制度。
本文将围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其内容和实施情况。
二、传染病报告制度1.传染病报告制度的目的传染病报告制度是为了及时获取传染病的信息、监测传染病的流行情况、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其主要目的包括:及时获得传染病疫情信息、指导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监测传染病疫情的流行动态、及时通报疫情信息并向公众提供相关指导和防护措施。
2.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内容传染病报告制度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例报告、病原体检测、信息收集和传输、疫情调查和监测、病例追踪、疫情通报和防疫措施。
(1)病例报告传染病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对确诊或疑似的传染病病例进行报告,包括病例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情况、病原体检测结果等。
(2)病原体检测传染病报告制度需要医疗机构对疑似患者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包括采集样本、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等。
(3)信息收集和传输传染病报告制度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传输系统,确保各级卫生部门及时获得传染病疫情信息。
(4)疫情调查和监测传染病报告制度要求进行相关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包括对传染病病例的来源、流行病学特征、传播途径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5)病例追踪传染病报告制度要求进行病例追踪,追踪已报告的传染病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
(6)疫情通报和防疫措施传染病报告制度要求对疫情信息进行及时通报,并提出相应的防疫措施和建议,包括公众宣传、个人防护和社区隔离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二)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旨在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置和管理,保障公众和社会的健康安全与稳定。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内容包括预警、报告、调查、处置、防控、资源保障等方面。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 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 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 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报告:1.传染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处置: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员管理
3.流行病学调查 5.落实预防性措施
2.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
4.疫点疫区处理 6. 宣传教育
服务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 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 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 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 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中应注意重点事项
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的病例必须有肝炎的临床症状 或者肝功能损害的指标,如转氨酶高于正常值.携带 者或非活动型肝炎无需上报.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位进 行网络直报
(一)鼠疫:注明旅行史或感染地. (二)甲肝和乙肝:病例在15 岁以下需注明疫苗接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9.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
报告管理办法 1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
工作规范(试行) 12.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
救援信息相关工作的通知(卫办应急发 [2011]17号)
.
第二节 流程图及说明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信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代报代报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专业机构对于涉及10人以上人员伤亡事件的不良医疗救援信息各地专业技术机构通常为急救中心和医疗机构直接报告或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续保
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 的住址,而不是病例的户籍地址。
④“诊断时间”的小时为必填项。 ⑤发病日期: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
明确的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病原初次检出日 期或就诊日期。
.
⑥诊断日期 ⅰ.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ⅱ.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
.
1.5.3实验室登记本:包括姓名、采样日期、 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及医师、检验方法、检验 结果、检验医生、检验日期、报告日期等项目。
传染病类检测项目的阳性结果应进行标注并告 知接诊医生。
1.5.4上述资料及传染病报告卡至少保存3年。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B、开展应急监测
• a.尽快落实应急监测任务 • b.及时、完整、准确上报相关信息
⑤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协助开展人群应急协接助开展群体预防性
③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实行报告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
情调查:a.开展个案调查,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 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史,核实诊断;b.开展疫情主动搜索。
• B、聚集与暴发疫情调查:a.初步核实后报所在地县级疾控 机构;b.组织人员在疾控机构指导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查清病例流行病学史和三间(时间、空间、人间)分布特 征。
似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确诊前单独隔离 • 协助疾控机构采集相关标本 • 消毒和无害化处理:主要针对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
可能污染的场所、物品及医疗废物、污水等 • 协助做好疑似或确诊甲类传染病死亡病例的尸体卫生学
处理
隔离和医学观察
• 隔离:是将处于传染期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安置在指定 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最大限 度地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因此,隔离期至少应与传染期 相同。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对其病人、病原携带者均需予以 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验结果确定。
• 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污染物品处理。
①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D、医疗废物及医源性废水处理和医院感染控制
• 医疗废物管理:分类收集,做好登记,按照就近原则交由医疗废弃物集 中处置单位处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不能日产日清者,应建立暂存 场所和设施,暂存时间不能超过2天;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者,应按照当 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环保部门要求自行就地、及时处置,并接受监督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并予以公布的在本行 政区域内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的 传染病。
• 1.6对当地公共卫生产生影响的非法定传染 病及新发传染病。
• 目前,我国列入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共39种 ,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 丙类传染病11种。
六安市长安小学
三、主要制定依据
项。 六安市长安小学
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 (1)传染病报告卡重要信息的填报要求 • ①职业:选择学生、托幼儿童、工人、干
部职员、民工等时,应填写其所对应的工 作单位。其中学生、托幼儿童的工作单位 填写其所在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 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 ②病人属于:指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时间 ≥3个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
六安市长安小学
• 1.4报告时限
• 1.4.1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 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国务院 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 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人—2小时内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 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 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六安市长安小学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 定传染病病人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 报告。
• 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 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 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至当地 负责传染病管理的部门(如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目前传染病报告卡主卡共包含23项内容, 报告卡项目中带“*”为必填项目,共10
六安市长安小学
第二节 流程图及说明
填卡、查错、查重
六安市长安小学
第三节 工作内容与要求
• 一、报医疗卫生机构
•
报告人:其执行职务的人员
• 1.2报告程序和报告卡填报规则
• 传染病病人信息通过《传染病报告卡》收 集,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进行网络直报
明确的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病原初次检出日 期或就诊日期。
六安市长安小学
• ⑥诊断日期 • ⅰ.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 ⅱ.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
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填 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 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诊断 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
六安市长安小学
二、基本概念
• 1、传染病 •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
、丙类传染病。 • 1.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列入乙、丙
类的传染病。 • 1.3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的,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其他乙类 传染病和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 • 1.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传染病防控方案 (指南)中要求进行报告的传染病。
六安市长安小学
• 1.4.2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伤 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 疾的病原携带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觉 定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病人 、疑似病人;省级人民政府觉得列入乙类 传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病人、疑 似病人—24小时内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 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报出传 染病报告卡到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 告和处理
六安市长安小学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流程图及说明 • 第三节 工作内容与要求 • 第四节 服务对象和服务要求
六安市长安小学
第一节 概 述
• 一、目的意义 • 二、基本概念 • 三、主要制定依据
六安市长安小学
一、目的意义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常是患者就诊的首诊 场所,也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 发现、早报告的关键环节;同时,基层医 疗卫生机构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调查处理以及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重 要参与者。为了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 任务职责,规范报告与处置工作,依据有 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制定本规范。
六安市长安小学
• 9.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
息报告管理办法 • 1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
理工作规范(试行) • 12.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 1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
疗救援信息相关工作的通知(卫办应急发 [2011]17号)
•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3.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 6.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7.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 8.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预案
六安市长安小学
• ③现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实际居住的地址,可以是 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应详细 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
• 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 的住址,而不是病例的户籍地址。
• ④“诊断时间”的小时为必填项。 • ⑤发病日期: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
六安市长安小学
• ⑦注意“报告病种”、“病例分类”和实 验室结果“间的逻辑校验
• ⑧订正病名:填写订正前所报告的疾病名 称。
六安市长安小学
• (2)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 虫病等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以前 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不再进行 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 在同一年内多次接诊该病例(包括复发病 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 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不再进 行报告。
• 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不要求进行网络直 报。 六安市长安小学
• 1.3报告方式 • 有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通过网络将传染病
报告卡的信息在规定时限内录入到《疾病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 • 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将传染病报告卡 及时报至属地代报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或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由代报机 构进行网络报告 • 未及时报告(漏报或现场调查时发现)的应该随时补 报,按初次报告进行报告和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