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20年春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2859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d.png)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平衡状态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状态的判断:根据受力分析,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平衡力的特点: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掌握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平衡条件的探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提问桌子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状态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介绍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接着讲解平衡条件的探究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衡力的特点。
3.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平衡状态和失衡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如:一个物体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衡状态的判断和平衡条件的掌握程度。
6. 知识拓展:介绍平衡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行驶时的平衡、人体运动的平衡等。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平衡。
3. 平衡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作业设计2. 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解释原因。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第3节 力的平衡 教案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第3节 力的平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057e9ebceb19e8b8f6bae9.png)
《力的平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3) 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学会分析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及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于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难点【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小车、两边有定滑轮的木板、细绳、钩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僵持的“人象大战”匀速行驶的汽车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即使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有些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这涉及力的平衡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叫做平衡状态。
匀速行驶的汽车处于平衡状态2、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杯子在桌面上静止不动是因为作用于杯子的重力G和支持力F是一对平衡力。
跳伞运动员在某段时间内能匀速下降因为运动员和降落伞作为整体受到的重力和空气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上述的物体虽然都受到了力,但是由于其所受力是平衡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它们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平衡状态。
那么,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物体受力才会平衡呢?下面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实验器材:小车、两边有定滑轮的木板、细绳、钩码(2)实验步骤:1、在一边的两个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即小车受到大小方向相同的两个力,放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
2、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当F1大于F2时,放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
3、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当F1等于F2时,放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
沪科版 八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七章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 八年级全一册 物理 第七章 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addfc70242a8956bece4ba.png)
课题:第三节力的平衡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约2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认识到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体状态变化的原因。
(2)、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7.3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7.3力的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99500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1b.png)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7.3 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平衡状态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的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 物体的受力分析:利用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4. 平衡状态的判断: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
2. 教学重点:平衡状态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器材(如尺子、重量相同的物体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悬挂在教室天花板上的电风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风扇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平衡。
2. 知识讲解:(1)讲解平衡状态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平衡状态。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讲解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利用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 课堂互动:(1)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平衡条件和受力分析的理解。
(2)设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平衡平衡状态:1. 静止状态2.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条件:1.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 大小相等3. 方向相反4. 同一直线物体的受力分析:1. 利用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2. 判断平衡状态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一个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一定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教案3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f152bb5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3.png)
教案3: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3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平衡状态的定义: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力的概念: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称为平衡力。
3. 平衡条件的推导:二力平衡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平衡力的判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5. 平衡力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进行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让学生掌握平衡力的概念,了解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辨别,平衡条件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平衡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平衡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挂在墙上的吊灯,让学生观察吊灯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 知识讲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平衡状态的定义,并解释平衡状态的两种表现形式: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然后,教师引出平衡力的概念,并介绍二力平衡条件。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例子,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这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a2ac5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e.png)
教案: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力的平衡的概念:介绍力的平衡的定义,即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些力就是平衡力。
2. 平衡力的判断:讲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3. 力的平衡的条件:介绍力的平衡的条件,即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
4. 平衡力的应用:讲解平衡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的平衡、滑轮组的平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力的判断方法和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力的判断方法和平衡的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力的平衡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滑轮组模型。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杠杆的平衡和滑轮组的平衡,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讲解力的平衡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何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讲解平衡力的判断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4. 讲解平衡的条件:讲解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
5. 讲解平衡力的应用:通过示例,讲解平衡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的平衡、滑轮组的平衡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平衡概念: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些力就是平衡力。
判断方法: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判断平衡力。
条件:平衡力必须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3节 力的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75debd1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66.png)
2020届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3节力的平衡教案:力的平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并能够运用力的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学会使用平衡尺进行力的平衡实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
难点:力的平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尺、重物、绳子、三角板。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实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平衡实验,使用平衡尺测量力的平衡状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
4.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
5. 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和结果。
难点:力的平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力的平衡的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难点的把握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对于力的平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我将在课后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7.3力的平衡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
![7.3力的平衡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195d1b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5.png)
教案:7.3 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全的教材,主要涉及力的平衡这一概念。
具体章节为第七章第三节,内容包括:1. 平衡状态的定义: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平衡条件的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 平衡状态的判断:利用平衡条件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
4. 平衡力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问题、拉力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能够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条件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如悬挂的物体、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悬挂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吗?为什么?2. 概念讲解:介绍平衡状态的概念,解释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都是平衡状态。
3.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力的作用下物体的状态,引导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的条件。
4. 平衡条件的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5. 例题讲解: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悬挂问题、拉力问题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力的平衡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条件:二力平衡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的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并说明原因。
a) 一个悬挂的苹果b) 一个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杯子c) 一个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2. 答案:a) 平衡状态,因为苹果处于静止状态,符合平衡状态的定义。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f64b5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3.png)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力的平衡的概念:介绍什么是力的平衡,以及力的平衡的条件。
2. 力的平衡的判定:讲解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力的平衡的应用:探讨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杠杆、滑轮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衡的条件。
2. 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了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如杠杆、滑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是如何实现力的平衡的。
2. 理论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力的平衡的条件,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力的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平衡概念:条件:判断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力的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
2. 请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3.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答案:1. 力的平衡的概念:条件的答案: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的答案:3. 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力的平衡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平衡的判定力的平衡的判定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力的平衡状态感到困惑。
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d0a19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15.png)
教案: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一、教学内容1. 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介绍力的平衡的定义,以及力平衡的条件。
2. 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讲解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力的平衡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力平衡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平衡的现象。
2. 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平衡的定义,力的平衡的条件,并进行解释。
3. 讲解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通过示例,讲解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4.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力的平衡的定义,力的平衡的条件,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
7. 作业设计:答案:题目1:物体A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它的受力满足力的平衡的条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条件的掌握程度如何,对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的应用是否熟练,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的应用力的平衡的判定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这就需要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3《力的平衡》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3《力的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4ea00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a.png)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7.3《力的平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根据您给出的主题,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路,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亲身体验,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知道平衡状态的特点。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衡尺、重物、轻物、绳子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和画图。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孩子们观察和思考力的平衡现象。
例如,拿一个平衡尺,挂上重物和轻物,让孩子们观察平衡尺是否保持平衡。
2. 讲解:讲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和特点,让孩子们理解力的平衡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使用平衡尺、重物和轻物,尝试保持力的平衡。
4. 记录与分享: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在白纸上,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通过实践和思考,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力的平衡的概念。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对于力的平衡的判断方法还是有些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2.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有关的课后作业,让孩子们继续思考和探索力的平衡的应用。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和记录一些生活中的力的平衡现象,并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进行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八年级沪科版7.3力的平衡教案
![八年级沪科版7.3力的平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be565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f.png)
教案:八年级沪科版 7.3力的平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特点;2. 掌握平衡力的判断方法;3. 能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特点,能够判断平衡力;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平衡力的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平衡尺、钩码、弹簧测力计;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走钢丝的人、荡秋千的人等,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利用平衡尺、钩码、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二力平衡的条件。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平衡力的题目,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衡力。
5. 知识应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答案:1.(1)√;(2)×;(3)×2. 应用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是10N,向东;另一个力是8N,向西。
判断这两个力是否平衡,并说明理由。
答案:这两个力不平衡,因为它们的大小不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二力平衡的条件,并通过随堂练习和实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第三节 力的平衡—2020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6dac803186bceb19e8bbfb.png)
第三节力的平衡1.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或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二力平衡的条件阅读课本第135~137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1.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__静止__或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__平衡__状态,这两个力是__平衡力__.2.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__改变__.(填“改变”或“不变”)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实验方法:①将系于纸板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定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钩码,观察纸板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__当两边挂上的钩码质量相同时纸板平衡(或两边拉力相等时)__,可得出__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__.②在纸板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纸板转过一小角度,使纸板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纸板却不能保持平衡.这样做说明__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__.③在纸板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纸板剪成两半,纸板不能保持平衡.这说明了__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__.结论:作用在__同一物体上__的两个力,__大小相等__、__方向相反__、且作用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思考:实验中能否把纸板换成木块?__不能,因为会增大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__.1.二力平衡条件用四个字概括“一、等、反、一”,实验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2.注意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区别.1.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D)A.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B.减速进站的火车C.腾空而起正在加速上升的火箭D.在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2.下图中,F1与F2是平衡力的是(C)3.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老师指出实验桌面越光滑越好,其原因是__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或减小摩擦力或使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作用)__.(2)实验中保持F1和F2相等,用手拉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__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__.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阅读课本第137~138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1.放在桌子上静止的花瓶,受到__竖直向下的重力__和__桌面对它竖直向上的支持力__,二力平衡.2.悬挂着的吊灯,受到__竖直向下的重力__和__吊线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__,二力平衡.3.在水平道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水平方向受到方向相反的__牵引力__和__阻力__,二力平衡;在竖直方向,汽车受到__竖直向下的重力__和__路面对它竖直向上的支持力__,二力平衡.重力忽略不计的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请作出小球受力的示意图.并说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反映的就是小球重力的大小.解:1.平衡的两个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注意力的作用点;2.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哪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状态.1.如图所示,饮料罐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B.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罐对手的力与手对罐的力是一对平衡力D.罐对手的作用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2.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C.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D.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和桌面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3.向日葵因生长在茎顶端的花盘随太阳转动而得名.如图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向日葵,请在图中作出花盘的受力示意图.解: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练习部分.。
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新版沪科版
![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教案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6ac9ce8258f5f61fb736666d.png)
第三节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实验中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状态变化的原因。
2.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难点:
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设计】。
2020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第3节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2 (新版)沪科版
![2020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第3节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2 (新版)沪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ec9ba426fff705cd170a46.png)
第三节力的平衡1、教学目标:⑴让学生认识到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对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⑶在探究实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物态变化的原因。
⑷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⑸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教材分析: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材首先展示的是一组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图片,然后在二力平衡中提出力的平衡状态与平衡力的概念。
通过一组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物体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具体了解成对出现的平衡力的情况。
第二部分“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这样的设置是让学生先通过自然、生活现象认识“力的平衡”,然后用抽象的概念来总结“力的平衡”,接着用“力的平衡”观念来解释自然、生活中一些事例,最后具体知晓在什么情况下物体才会处于“力的平衡”条件。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本节的难点在于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课时安排:本节内容用1课时。
4、教学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5、教学设计:教师可演示⑴小车受到的水平方向上的二力是平衡力,6、板书设计:第三节力的平衡1、常见处于静止的物体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2、二力的平衡。
⑴平衡状态⑵平衡力3、二力平衡的条件。
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 文
受到的重力为 2N。 教师总结: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判断出作用在物体上的两
②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③转动木块,使木块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④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到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
同。
将实验条件和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木块所受二力情况
木块运动情况
大小
方向
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静止与否)
4.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情况下木块不能保持静止,哪些情况下木块能保持静止,从而得出 结论。 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 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5.评估。 可以向学生指出,木块在水平方向还会受到摩擦阻力,但实验中控制这个阻力很小,与 拉力相比可以忽略。 教师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同一直线上。八字口诀: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探究点三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 思考:如图所示,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电灯,若电线的拉力为 2N,则灯受到的重力是 多少?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二力平衡 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二、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4/5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 文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二力 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节 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 二力平衡的条件。
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 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 ①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2/5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 文
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如果 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 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探究点二 二力平衡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 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 样的条件呢?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实验探究: 1.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等有关) 2.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 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 文
《第三节 力的平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的探究及其应用。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前准备 卡片、棉线、铁架台、木块、两个定滑轮、两个大吊盘、大砝码、细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匀速上升的潜水艇、缓缓降落的降落伞、放在课桌上的书本、吊在天花板下 的电灯等。
个力是平衡力,进而判断所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思考:如图所示,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水平方向上受牵引力和阻力。如果牵引
力大于阻力,火车将怎样运动?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又将怎样运动?牵引力和阻力相 等时,火车又将怎样运动?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 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思考:这些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二、讲解新知 探究点一 二力平衡 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 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探究:(1)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 力作用会保持静止?(2)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
5/5
1/5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 文
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书包下落
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 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教师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 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思考: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试着把它 们加以区别。 学生交流后,回答:相同点是都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不同点 是一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而一对相互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 上的力。两个力,只要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就不可能是平衡力;两个力中,发生作用的 物体只要出现第三个,就不可能是相互作用力。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