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经典理论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
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
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
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
它们是:(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
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新闻传播的理论和实践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新闻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主要关注的是媒体的技术方面。
20世纪50年代,新闻传播学开始转移重心,更多关注的是消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研究者开始关注媒体本身的影响、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关系。
80年代后期以来,新闻传播学日益强调文化、全球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对消息的传播和媒体的运作所带来的影响。
二、新闻传播学的理论1.增值理论增值理论指的是在信息流程中,媒介加入价值,从而形成“增值”的过程。
根据这个理论,媒介可以通过对消息的一些形式和内容的处理,提高消息的质量和吸引力。
比如将一个简单的事件加工成轰动性的新闻事件,就是增值的过程。
2.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认为,消息传播可能会对人们的想法、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
传播效果理论的研究尝试去衡量这种影响,从而了解媒体和消息对人们的影响程度。
3.整体化媒介理论整体化媒介理论指的是,在数字化时代,传媒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相对模糊。
这种媒介形态对于现代新闻工作的影响非常大。
整体化媒介理论认为数字时代我们把所有的传媒综合考虑,就可以更好的把握宏观趋势,同时也可针对性能干预。
4.媒介批评理论媒介批评理论一般用于分析媒介对社会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这也成为媒介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传媒以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导向信息传输,所以批评性的看待媒介是非常重要的。
三、新闻传播的实践1.现场报道现场报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闻传播实践。
它能够直接、真实地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使人们更深刻地感受事件的现场氛围。
一些重要事件,比如灾害、暴乱等都需要现场报道。
2.社交媒体传播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于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很多人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消息,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
社交媒体的实时性和互动性对于新闻传播有非常大的影响。
3.新闻分析新闻分析指的是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后含义和影响。
第五章 列宁的新闻经典论著
2014-5-3
7
《火星报》编辑部声明
1900年,列宁起草了两稿《火星报》声明,
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办报方针”。 党报的马克思主义方针,并不意味着只允 许发表一种编辑部认为正确的意见,而是 体现在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另一方面能够使党报成为全党同志讨论一 切问题的场所,通过讨论,消除分歧,达 到新的思想一致。
第五章 列宁的新闻论著及其对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 义新闻思 想
目录
第一节 建党时期的新闻论著
第二节 夺权时期的新闻论著
第三节 建设时期的新闻论著
第四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发展
2014-5-3 2
第一节 建党时期的新闻论著
2014-5-33ຫໍສະໝຸດ 一、《火星报》和列宁的新闻论述
列宁称工人传单为“第一种社
2014-5-3 29
1、《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1918年3月31日,俄共中央全会确认,俄国夺取政 权时期已经结束,当前党和苏维埃的主要任务是进 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全会委托列宁起草党 内报告。 初稿的第十章、定稿的第六部分《组织竞赛》,集 中论述了新时期的报刊工作。
2014-5-3
2014-5-3 6
《火星报》
1900年12月,创办于莱比锡。随后转移到伦敦、日内 瓦出版。 第一个全俄马克思主义政治报。 超强的编辑部:国内党的活跃分子列宁、马尔托夫、 波特列索夫,国外劳动解放社成员普列汉诺夫、查苏 利奇、阿克雪里罗德,列宁承担主要编务。 列宁主持第1-51期。1903年11月,列宁退出编辑部, 孟什维克篡权,主持编务,至1905年第112期停刊。
2014-5-3
24
新闻理论基础
新闻理论基础7、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对新闻实践有何指导意义?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
只有明确肯定了新闻是对事实的能动反映,才能谈到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和党性原则,才能谈到新闻工作的使命任务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主新闻观的基本观点。
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新闻本源观一方面要求新闻工作者尊重事实,搞好调查研究,掌握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要求新闻工作者承担社会责任,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刊播等环节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尊重事实、尊重受众和尊重自我的统一。
8、为什么说新闻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1)从新闻实践上讲,传播主体的能动作用明显地表现在新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观察、采集新闻材料到选取报道角度、根据报道方式去处理材料,以及对受众需求的考察等等,传播主体的能动性无不贯穿始终。
那种所谓纯客观的报道即印版式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2)从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说,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后者是对前者的客观反映,那么反映主体即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认识也就理所当然地存在于整个反映活动中。
“新闻事实”也能够算作一个认识论范畴,是对客观事实的判断、描述或反映,是体现着新闻传播主体的主观性的“经验事实”;“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的主观化,或者说,是主观化的客观事实。
新闻事实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无论传播主体如何改造事实,都必须做到真实、新鲜,改造是有限的、适度的。
传播主体对新闻事实所进行的两次选择(即新闻过滤),都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
”9、新闻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一实用性强,第二主题单一短小精悍。
第三与读者关系密切。
10、我国公认度最高的新闻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第三章新闻活动的要素和规律1、新闻活动的三要素是什么?及时、准确、客观。
2、什么事新鲜事实?新近发生的实施、新近消失的事实、新近发现的事实、新近变动的事实。
新闻传媒的四种理论
1.西伯特论“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按照不同的传媒理论问世的时间顺序排列,西伯特阐述“集权主义的传媒理论”的文章,被放在这本文集的第一篇。
按照西伯特的阐述,任何有关传媒同其所属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传媒理论,都是由某些特定的有关人和国家的哲学上的假设所决定的。
[8] 这些假设被西伯特归纳为围绕这样几个方面:(1)人的本性,(2)社会与国家的性质,(3)人同政府的关系,以及(4)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知识和真理的性质。
西伯特的文章概述了集权主义理论有关这些问题的基本假设,回顾了该理论的兴衰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还探讨了集权主义理论的最极端的形态――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分析了集权主义理论下的传媒控制制度,讨论了集权主义理论和其他理论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世界上的集权主义理论的形态。
西伯特的文章概括说,关于人的本性,集权主义的理论认为,“个人唯有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才能实现其全部潜能。
作为个人,人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但作为社会或有组织的社区的成员,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大大增加。
在这一理论假设下,群体的重要性超过个人,因为只有通过群体,个人才能达到其目的。
”[9] 关于社会和国家的性质,以及人同国家的关系,集权主义理论持这样的论点:“群体组织的最高形式――国家,在价值的尺度上压倒个人,因为没有国家,个人就不能发展出文明人的特性。
……人正是在国家中并通过国家实现其目的;没有国家,人会依然处于原始状态。
” [10] 根据西伯特的诠释,在集权主义理论中,导致有关国家性质的某些基本结论的,是这一假设,即:国家对于人的充分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个人成员外,国家成为所有值得想望的特性的总和。
通过一种人类一般不能完整分析的过程,国家得到了决定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之权力。
有时,这是神的引导,有时这是对更高的智力或对领导才能品质的依赖,有时这是由于对任何其他过程缺乏信心”。
[11] 西伯特还阐述说,关于知识的性质和真理的性质这些更为基本的哲学问题,集权主义理论承认“知识可以通过智力上的艰苦尝试来发现”,但是认为,“人们之间利用智力过程的能力和施行智力尝试的内驱力差异很大。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新闻学理论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
3、“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孙处玄发出“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的感叹。
4、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
它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开元杂报”,也属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5、除了朝报,新兴传播媒介中还有“进奏院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
汉朝初建时称邸。
6、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7、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这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8、宋代封建官报除被称为进奏院状报、邸报外,还被叫做“朝报”。
9、宋代的新闻传媒除有合法的邸报以外,还有非法的“小报”。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11世纪我国已经有了印刷新闻。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小报还有一批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采访人员,南宋末年赵升的《朝野类要》中说:“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10、元代取消了进奏院,也没有中央级的封建官报,邸报制度至此中断。
11、明代邸报的主要内容还有诏令、章奏之类的宫廷动态,但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即开始采用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明代官报业务上的重大革新。
12、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翻印邸报稿件,公开出售,人称京报。
13、明末农民起义军还出刊旗报、牌报,即把消息写在旗帜上、木板上,让官兵与群众阅览。
14、清代,咸丰多次申斥朝廷刻印邸报,使邸报仍停留在手写状态。
乾隆允许抄印邸报内容的京报在民间出售,民间报房又兴盛起来。
15、民间报房人原来多在提塘报房干过,民间报房出的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新闻学中的传播理论
新闻学中的传播理论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的学科,传播理论是新闻学中的重要分支。
传播理论探讨了新闻是如何被传递和接收的,以及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播理论,包括媒介效果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互动媒体理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媒介效果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它研究了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媒体可以通过传递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对观众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
媒介效果理论主要关注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比如暴力电影是否会导致观众的攻击性行为增加等。
这个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和调查等手段来验证媒体效果的存在和影响程度。
社会认知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传播理论。
它研究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形成的,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化机构,通过塑造媒体形象、提供社会规范和榜样等方式来影响观众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和深度访谈,以了解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认知模式和行为规律。
互动媒体理论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传播理论。
它研究了互动媒体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和变革。
互动媒体理论认为,互动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使传播过程更加双向、多元化和交互式。
互动媒体理论主要研究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互动媒体环境中的信息获取和使用行为。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网络调查和实时数据分析等,以获取互动媒体的使用和影响的量化数据。
综上所述,新闻学中的传播理论涵盖了多个不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传播的机制和影响。
媒介效果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互动媒体理论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它们分别研究了媒体效果、社会化过程和新媒体变革对传播的影响。
研究传播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原理和规律,也为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新闻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新闻重点掌握:●新闻的定义●新闻的真实性一、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该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
该定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事实和新闻的关系作了科学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事实和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两者万万颠倒不得。
这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
二、新闻的真实性1、“新闻真实”的意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本质的要求。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2、新闻真实的要求要做到具体真实。
具体说就是要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运用的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必须符合实际,确有其事。
要做到整体真实或总体真实。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还要求新闻报道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的反映。
3、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具体包括(第八章)第一,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第二,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第三,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第四,精彩地报道事实了解内容:●新闻的起源和本源一、新闻的起源人类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提供的传播手段西方新闻学有关新闻起源的观点结论: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以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并根据已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要求:第一,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新闻学的理论框架以及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学的理论框架1.马斯洛金字塔理论马斯洛金字塔理论是新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新闻的价值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新闻媒体通过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信息和服务。
2.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旨在研究新闻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其中包括媒体对观众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该理论通过观察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反应,揭示了媒体在公众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门控理论门控理论认为,新闻媒体是信息流动的门控者,决定了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公众视野。
该理论强调了新闻编辑、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在选择和呈现新闻内容时的主动性和影响力。
二、新闻学的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新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受访者的意见、看法和对新闻报道的评价。
通过统计和数据分析,可以了解观众对不同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2.实地调研法实地调研法是新闻学研究中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新闻现场的背景、新闻报道的过程和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细节和个案,对于深入理解新闻产业和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作用。
3.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常用于分析新闻报道的文本和图片。
研究者可以通过制定研究规范,对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主题、观点进行统计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揭示新闻报道的趋势和偏向,了解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和呈现方式。
4.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在新闻学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控制变量,观察不同因素对公众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和验证新闻媒体对受众的潜在影响。
总结:新闻学的理论框架包括马斯洛金字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和门控理论等。
《新闻理论十讲》阅读笔记
宣传与新闻宣传: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新闻: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新闻重新意,宣传重反复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新闻对受众的价值: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最具有传播力的新闻,往往不是最复杂的新闻,而是被简化了的新闻新闻的职能:对环境进行检测使社会各部分为适应环境而建立相互关系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提供娱乐赋予人和事知名度麻醉功能报道和辩论职能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事实或状态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发生与手中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新闻影响力,三个条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人物或地点,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越能表现人物的情感的事实,月具有新闻价值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事实在比较中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宣传宣传的本质:说服宣传形式:以单项传播为主宣传对象:同道者、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宣传策略:影响未被卷入的人群宣传效果:受宣传者素养(智慧思维风格知识)的直接影响,宣传者要根据受宣传者的反应调整内容和方式。
一流的宣传家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做到在目标受众尚未知觉、未及防范的情况下实现宣传目标常用宣传技巧标签法:如反动派美化:把事物与美好的词连接起来,如“有路必有丰田车”假借:如“黄继光式的英雄——杨朝芬”现身说法:引用名人以平民百姓自居洗牌作弊:在表扬时只看中有利的方面去说,或批评时只看中不利的方面去说号召随大流(巡游花车法):人人如此,你也这么干吧!最大—最大策略:双赢,这么干彼此都能获益求同存异:如“触龙说赵太后——大家都爱自己的孩子”无我策略:如“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小骂大帮忙:仿佛有矛盾,实际上是做给别人看,增加知名度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微调:宣传上不出现过大的变动,慢慢调整。
新闻学理论 第五讲 新闻自由
“观点的自由市场”
“ 人 民 主 权”
• “人民主权”是“天赋人 权”在理论上的延伸,也 是现代西方民主社会的理 论基石。 • 理论要点:政府合法性的 基础来自广大人民的同意, 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如果 变成损害人民利益以保障 自己权利的政府,人民就 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建立 新的政府。
“民意是我政府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先 于一切的目标就是保持这一权利;若由 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 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迟疑立 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
■新闻 自由的 基本内 容:
2、新闻自由的发展历史
新闻自由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产物;
新闻自由诞生于资产阶级革命 新闻自由目前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法律 承认。
新闻自由 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
• 1644年英国诗人弥尔顿首次提出出版自由” (Freedom of Press); •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规定了新闻自 由是天赋人权; • 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即著 名的《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第 一条规定宪法不可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 自由; • 1948年12月《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应 有思想之自由和发表之自由。
——美国总统托马斯· 杰弗逊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 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 禁止宗教的自由;剥夺言 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剥夺 人民和平集会和政府请愿 申冤的权利。 ——美国《权利法案》 第一条
亚太地区新闻自由度排行榜(视频)
排名 1 国家/地区 香港(7.5) 排名 8 国家/地区 印尼
2
3 4 5 6 7
自由主义理论
核心是确立、维护、发展新闻自由 成形于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 是西方主导新闻理论,完成了制度性安排
新闻学理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理论复习资料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理论知识对于我们理解新闻现象、从事新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理论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强调了新闻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新近发生”,表明新闻具有时效性;二是“事实”,说明新闻必须基于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
2、新闻的特点(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有任何虚假成分。
(2)时效性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过时的新闻价值会大打折扣。
(3)准确性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都必须准确无误。
(4)客观性新闻报道应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二、新闻价值1、新闻价值的要素(1)时新性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新闻价值越高。
(2)重要性事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越大,新闻价值越高。
(3)显著性涉及知名人物、著名地点或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新闻价值较高。
(4)接近性事件与受众的距离越近,如地理、心理、利益等方面的接近,新闻价值越大。
(5)趣味性具有新奇、有趣、富有人情味等特点的事件,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2、影响新闻价值判断的因素(1)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导致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有所差异。
(2)媒体定位不同类型的媒体,如党报、都市报、专业报等,其新闻价值取向也会有所不同。
(3)受众需求受众的兴趣、关注点和需求会影响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三、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事业产生的条件(1)社会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外部信息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2)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为新闻事业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如印刷术的发明、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民主制度的建立为新闻自由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的自由主义理论
真正的自由,是生来自由的人, 有话要对公众说时,便能畅所欲言, 能说又愿意说的,博得高度赞扬, 不能说也不愿意说的,尽可保持缄默, 在一个国度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公平的呢?
——欧里庇得斯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提出了自由主 义报业理论的基本概念,作为自由主义理 论的奠基者,他在新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
而一个自由独立的新闻媒体及其舆论监督 ,可以有效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第五,它的专业主张,可以归结为三个自 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具 体说就是要求不受任何约束的采访权、报 道权和发表权。
第六,自由传播总是同民主政体联系在一 起的。 第七,19世纪末以来,“报刊的自由主义 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报业,越来越暴露出 一些固有的弊端,黄色新闻的泛滥就是典 型。
1、约翰·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2、约翰· 洛克——自由思想的先驱 3、托马斯· 杰斐逊——自由思想的化身 4、约翰· 密尔——自由思想的集大成者
1644年初次印行,是弥尔顿对国会质询的 答辩词。 强调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们运用 理性就可以辨别正确与错误,分辨好坏, 而要运用这种才能,就必须不受限制地去 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假定全人类都坚持一种意见,而只有一个人 持有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使这个人沉 默,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而使全人类沉默 更加正当合理。” 言论的三种:全部真实,部分真实,全部虚假。 “如果没有谎言,真理就不会值千金”(贝尔 纳· 瓦耶纳《当代新闻学》) 真理的发展有两种形式:渐进,突变 压制言论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对当代人或后 代人、对赞成者或反对者都是一种掠夺。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型理论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型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1)古希腊、柏拉图“贵族哲人传播权力论”2)传播权力论:传播者与被传播者是对立两极,其中必有一小部分作为权力主体,其他大部分是无条件服从的传播对象。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产生背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中诞生的。
内容:①主要是为了维护、确立、发展新闻自由,它探讨的是新闻自由与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关系。
②xx:报刊是行政、司法、立法之外的国家第四实力或第四种权力。
(一种制度性权力和工具性权力。
)③xx:约翰·弥尔顿:“意见自由市场”理论。
“意见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
3.社会责任论内容:①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是伴随义务和责任的。
②社会责任论认为,自由理论所主张的自由,实际上只是报刊媒介的自由,而不是公众的自由,在实际中,报刊反而损害公众的自由,应当明确提出公众自由高于媒介自由。
③社会责任论提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反对“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认为这是消极的自由。
主张对社会承担义务和责任是积极的自由。
新闻的基本知识1.新闻的两种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表达新闻的形式)2)新闻史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表达新闻的实质)2.新闻的实质:①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人类有接受信息的欲望和要求,尤其是接受最新信息的欲望和要求。
新闻就是为满足这种欲望和要求而产生的。
3.新闻的基本特征①真实性(第一性)②xx性③公开性(媒体的传播特点:无定向)4.新闻的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如何理解新闻的本源是事实?1.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
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
3.新闻是事实派生的,被事实决定,是第二性的。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A.新闻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按照哲学和现代物理学的解释,信息就是所有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及其表述。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1、新闻的根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史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
2、新闻的倾向性:指新闻报道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有时直接而明显,有时含蓄而隐晦,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和形式,新闻的倾向性是一定会发生的。
3、新闻敏感:要求新闻报道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即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和潜在变化的能力。
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将客观事物中变化定,稍纵即逝的最新变化和发现潜在变化,将其制作成新闻,加以传播。
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新闻敏感。
4、新闻敏感的特点:快捷、灵活、准确、5、威尼斯公报:称手抄报。
在16世纪,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威尼斯公报在威尼斯应运而生。
同时也出现了采集新闻和传播新闻的专职人员。
主要报道船舶航期,市场行情等商业新闻以及和商业贸易有直接关系和政治,战事和宗教信息,是公开发售的。
6、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性质的集中体现。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体现。
7、媒介的经营管理:指新闻媒介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新闻政策的前提下,按新闻媒介的发展目标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在社会行业,市场范围内,合理的调配组织人、时、物、信息等有形无形的资源,使其保值或增值,从而使新闻媒介更好的实验其社会职能的管理活动,经营行为等一切运作方式。
8、新闻事业的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斗阵,为传播真理而不倦地探讨。
9、集权主义理论: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新闻思想所做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
10、自由主义理论: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子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发展并达到顶点,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自由,简历资本主义生产和政治制度的要求。
填空1、决定一个信息是不是新闻主要的因素:必须是事实、必须有新意、必须及时、必须公开报道、2、“新闻史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是1943年陆定毅《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来的。
新闻理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2、新闻的本源3、好奇说4、群居说5、新闻欲(99新)6、硬新闻和软新闻二、简述1、新闻的特点第二章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法人,其生命力也必然短暂;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
新闻客观性制约着新闻倾向性。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
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实际上为了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4、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
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
这种外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
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法撰写评论。
5、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它寓理于事,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的要求和新闻文体要用事实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基本特征,因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到受众,更具说服力。
新闻理论十讲(详细版)
新闻理论⼗讲(详细版)新闻理论⼗讲第⼀讲新闻——叙述事实⼀.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的是让对⽅了解⼀件事,只要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各种符号传播⼀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为的⼀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的⾏为,所以宣传⾏为的中⼼不是接受者,⽽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3. 宣传分为两类:A.政治宣传: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会积极接受这种宣传,⽽观点相左者,则会回避或地址这种宣传。
B.商业宣传:需要某些商品的⼈会积极响应,但这样的⼈不太多,多数⼈因为与某个商品的宣传没有关系,很少会主动接受这种宣传。
4.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种传播⾏为,可以相互渗透,⽽且有交叉的地⽅。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的是其中⼀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5. 从表现⽅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个⽅⾯: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B.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C.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D.新闻重实效,宣传重时机E.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F.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然产⽣的、⾃在的意见形态。
在⼀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个⼀个⾮常具体的事实,⽽且往往与⼤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经典理论
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栏目的责任编辑,由于工作的要求,笔者可以接触到新闻传播领域的绝大部分专业学术期刊。
作为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成果的发布、展示以及交流平台,新闻传播专业学术期刊客观反映了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总体现状,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综合水平。
下面,我结合在工作中的所见所感,谈谈自己对加强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三点粗浅看法。
重视本土化研究
西方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与探索走在中国之先,中国的传播学是个舶来品,其理论体系自然都是西方的。
中国在过去也引入了许多西方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西方在国情、政情、媒情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
纵然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堪称经典,但也不可能毫无差池地放之四海而皆准,再科学的理论也必须与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相结合,即西方理论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直接引入并生硬套用理论,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搬硬套的理论移植,“水土不服”的理论很难存在下去,更莫谈进一步发展成长,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来说,也无法有效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理论的引入肯定是失败的。
更重要的是,盲目地模仿和迷信西方理论,反而迷失了我国的特色、风格与气派,这难道不是一种理论上的“邯郸学步”吗?
所以,本土化研究摆在首位的是总结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
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然认识到新闻传播理论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投入到对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的有益探索之中。
例如,刘海龙先生在《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标准及行动路径》一文中,全面回顾并深刻反思了传播研究本土化这一问题,指出传播研究本土化应采取两个维度、四个行动路径;①蔡惠福、顾黎先生在《关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要把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作为学习研究西方理论的目的;要根据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研究中国问题,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以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为着力点,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②等等。
重视本土化研究,是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的基础与前提。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能引进西方的既有理论范式与经验,只是说我们要在引进之后,不能放任不管,要进一步加工或者改造,通过吸收精髓、借鉴精华,弃其糟粕,融合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实现新闻传播理论的中国化与再创造,并继而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的自我建构,提升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
换句话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充分引进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摆脱“学徒身份”,甚至能够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
进一步来说,我们对理论的引入,不只是为了学习理论本身,更要学习借鉴国外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先进研究方
法与科学研究手段。
掌握了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才有利于我国新闻传播本土自主理论的创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化上。
加强前沿热点研究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新闻传播学不仅肩负着解释新闻传播现象、总结新闻传播特点与规律的任务,还担负着为新闻传播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创造提供专业智慧的使命。
笔者始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是由于该领域的客观现实不断发展变化而出现对该学科的理论需求,这是实践需求在理论创造层面上的一种投射,同时,这种理论的创造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这是任何一门学科产生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所在。
新闻传播学当然也不例外。
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必须源自于新闻传播鲜活的实践,必须经受住新闻传播实践的检验。
身处数字化的时代,对新闻传播领域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自然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与不可推卸的责任。
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热点事件频发的当下,传播手段和技术突飞猛进,新闻传播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这些前沿热点问题的关注,是这个领域必须直面的。
这种传播技术的革命,对新闻传播领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因为我们可以借此东风,大力提升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
全社会都在关注,全世界也都在关注,这对我们新闻传播领域来说也是一种促动力。
同时,关于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体现着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水平的高低。
对不少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中西方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可能都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和运用,这一改之前的“引进”模式,对我们提出了本土自主理论创造的要求,同时也直接把我们的研究推向了国际前沿。
这就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创造力,从学理方面把前沿热点问题研究透彻,适时地构建起相应的理论体系,这种构建必然是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同时必然是世界性的。
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将会大大提升我们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创造力,同时,从理论引进模式转化为理论输出模式也是可追求的。
我们有一批研究者对新闻传播前沿热点问题颇为敏锐、多有关注,涌现出了一批理论研究的突出成果。
例如,关涉理论前沿方面的有:童兵先生的《关于当前新闻传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其在文中深入论述了当前新闻传播领域亟待加强的五个方面的前沿问题,陈力丹、廖金英先生的《2013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等,这些都给当前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涉社会热点方面的有:毕宏音先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新媒体传播效用、模式及对策研究》、姜胜洪先生的《网络谣言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与舆情引导》,等等。
毕宏音一文发表于芦山地震之际,当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地震中充分发挥了传播的正能量,不仅在短时间内汇聚起了巨大的抗震救灾力量,更是在通信受阻的灾难状态下成为很多灾民与外界沟通联系的“生命通道”,以其独到的传播优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文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当下,指出新媒体传播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新媒体传播的模式是怎样的,新媒体传播的效用又该如何发挥到极致,切中当时社会热点问题。
姜胜洪在文中对网络谣言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
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形成机理、传导机制与引导策略。
这些研究均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提倡跨学科研究
传播学的诞生本身就是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施拉姆所褒扬的传播学研究的四位“祖师爷”——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以及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和卡尔·霍夫兰,无一不是来自其他学科的。
就目前来说,在世界范围内新闻传播学依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还处在理论构建的摸索阶段,在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身的理论相对贫瘠,本土自主理论创造尚在努力之中,如果不做跨学科互动研究,结果必然是进一步滑向、跌入“内卷化”的深渊,陷入新闻传播理论匮乏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方面已经引起了一些新闻传播理论界学者的警惕。
譬如,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就在《传播研究的典范与认同》一文中指出,传播学理论贫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传播学研究出现了“内卷化”现象。
他认为,所谓传播学研究的“内卷化”现象可以引申为,“学者们抱住一个小题目,在技术上愈求精细,眼光愈向内看,问题愈分愈细,仿佛躲进自筑的一道墙围,得到心理安全,拒绝与外界来往的压力,其结果是不但忘记更大的关怀,更阻碍思想的创新”,“…内卷化‟是学术创造力的退化”。
所以,新闻传播这门学科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充分借鉴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来灌溉、滋润新闻传播学这一块新兴园地。
尤其是在目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科的交叉,领域的交集,有时候不是一种可选择的尝试,而是时代与社会发展倒逼跨学科的研究。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与法律、经济等许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很好地解决了我国发展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也完善与充实了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体系建设,同时使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笔者认为,魏永征先生的《新闻传播法教程》、喻国明先生的《传媒经济学教程》等等,都不失为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对这种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创建做出了积极探索,对跨学科专业的建设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综上,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对先进理论的借鉴是一种科学方法论的学习与运用,这就需要重视新闻传播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而理论的本土化及本土自主理论的创造,是对中国新闻传播领域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是为了用更科学、更合理的理论去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前沿热点研究;当前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导致更多领域的交流与融合,跨学科领域问题的出现,急需跨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对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这就需要提倡跨学科研究。
对上述三点的重视与关注,于提升中国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促进中国积极为世界新闻传播理论宝库贡献出自己的经验与理论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