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编教案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感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能力:体验换位思考的感受,指导平时的修身养性与行为实践。
3、知识: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二、教学准备:1、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预设一些矛盾事例,组织学生分析和演练。
2、情境导入环节事先请两位同学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准备。
三、教学流程:(一)情境表演:一位学生配音,一位学生表演: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我一瞧,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这个小品表演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归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但往往大家都不注意,我们在抱怨别人的同时,是否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也作出了让别人抱怨的事。
其实,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课题。
(板书,导入新课)(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互动1、理解至理名言:2、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小品表演中的行为?可以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先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总结: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需求考虑,而忽视N 了他人的感受,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教学精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积极面对集体生活,培养学生待人宽容的生活品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待人宽容。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换位思考。
2、难点:怎样做到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一、换位思考。
情景一:不平等的待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
她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
她坐了约15分钟。
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教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当我们做着一些别人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要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议一议:李勇的故事。
(教材68页)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认为李勇同学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很生气。
教师: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他的这种情绪会给自己、他人和集体带来一些怎样影响?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认为李勇都很冲动,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果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就不会有这么多不开心的事情了。
活动:自我剖析。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经历中肯定有许多不顺心、不能释怀事情,现在回忆一下,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请大家进行“自我剖析”。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 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来源。
2. 掌握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内涵。
2. 探讨成语的背后含义和道德原则。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一成语的情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与他们的做法有关?2. 引导思考: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更和谐?是否有什么原则或准则可以遵循?二、讲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分钟)1. 解释成语的意义:亲身感受到的不愉快,不要去做给别人。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注: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中伤,那就不要去中伤别人。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运用和反思。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让他们描述这个案例,阐述成语在这个案例中应该如何运用。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拓展学习(10分钟)1. 提示学生,这一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国际关系中。
2.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贵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享,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
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第一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过程与方法:同学间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3.知识与能力: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的深刻道理2.难点:怎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生活在线(教材P53)【讨论1】:读了“生活在线”中的有关材料,大家有何体会呢?教师小结: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
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
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不和谐的行为。
)【讨论2】: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现上述不和谐事情的(主观)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是社会缺乏“爱”引起的。
教师总结: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2.孔子提出“仁”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爱人”。
在孔子看来“爱人”就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什么提问:这句话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 学会将道德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友善行为;2. 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简介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 学生活动手册;3. 道德故事或案例。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使用PowerPoint简要介绍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其含义和重要性,并与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Step 2: 学习(15分钟)让学生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中关于道德原则的相关内容。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经验。
Step 3: 道德故事分享(15分钟)讲述一个道德故事或案例,其中涉及到一个人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导致了不良后果。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个故事中的错误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影响。
Step 4: 分组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例如在学校、家庭或社交活动中,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制定相关行为准则,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成果。
Step 5: 总结(5分钟)回顾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成果,强调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这个原则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提醒他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要思考后果。
Step 6: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情境,如何应用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在班级或学校组织道德活动,如义卖、志愿者服务等,以实践道德原则。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一原则。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1.3 教学活动:通过一个故事或情景来引出这个主题,例如一个人不喜欢被嘲笑,他也不应该嘲笑别人。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例子。
第二章:理解他人的感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感受。
分享一些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例如倾听、观察和非语言沟通。
2.3 教学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
小组讨论,分享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观察到的他人感受。
第三章:尊重他人的权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引导学生学会在冲突中寻求平衡,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3.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尊重他人的权利很重要。
分享一些尊重他人权利的例子,例如不抄袭他人的作品、不侵犯他人的隐私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或知道的权利侵犯案例。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
第四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不伤害他人。
4.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这个原则,例如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
分享一些实践这个原则的技巧,例如主动帮助他人、避免八卦和恶意评论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实践这个原则。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由整理]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问知知通智。
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文言句式:何谓也宾语前置句选于众状语后置句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翻译: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能够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参考
1229 074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五、课型:多媒体授课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七、教学过程
1.导语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
(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
“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
(尽量使用实
例)(整体感知文本)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
(什么叫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
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什么。
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
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
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
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
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
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5.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6.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
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
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