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游戏理论流派

合集下载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儿童天生也有着种种欲望需要得到满足、 表现和发展,但由于儿童所生活的客观环 境不能任其为所欲为,从而使他们内心产 生抑郁,导致自私、爱捣乱、乱发脾气、 怪癖等不良行为。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 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 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 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生活中 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关于在游戏中模仿什么人和什么事,儿童具有较 强的选择性,如果没有情感内驱力,也就没有模 仿。角色和情景的选择建立在由游戏主题引起的 特殊的动力和动机的基础上。佩勒分析了儿童在 游戏中经常选择的特殊角色和人物,并讨论了其 选择背后的动机,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
但他却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游戏 理论的基调,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在弗洛 伊德游戏理论的基础上,扩展了他的理论 并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精神分析学派发端于精神病学,所以该派 的游戏理论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 它更注重于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 游戏,而且这些游戏往往只是个别儿童在 某段时间内所玩的游戏,所以使得该理论 的基本出发点是泛性论,把性和本能冲动 的作用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其缺陷是 显而易见的。
(三)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儿童游戏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 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 情感上的快乐。他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 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游戏 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 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 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 “安全岛”。
四、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
主要观点: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 的准备、是为成熟做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 或“练习说”。新生儿或动物在遗传上承续了一 些不够完善或部分的本能,这些本能与生存有关,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法帮助他们去练 习,使本能更完善,以便日后生活使用。这种游 戏行为主要表现在高等动物的幼年期,从进化的 角度看,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需要更长的哺乳期, 它们迅速发育的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运动量,因此 便表现为“无目的”的好奇好动。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调能力。 • 表演游戏则是指儿童通过扮演角色、表演故事情节等途径,培养表演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02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游戏对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01
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解决自我和本能的冲突,并获得成长
和发展的机会。
游戏与潜意识的关系
02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游戏与潜意识有关,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揭
在研究方法上,还需 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的 设计和分析方法,以 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 有效性。
在研究对象上,还需 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 、不同性别、不同社 会文化背景的儿童的 差异,以便更好地推 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在研究领域上,还需 要关注游戏与儿童发 展的关系,以及如何 通过游戏来促进儿童 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以便更好地为实践提 供指导。
和兴趣爱好。 • 根据游戏的内容,学前儿童游戏可分为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 角色游戏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的游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培养良好的
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 • 建构游戏是一种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建筑、构造、创造的游戏,旨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空间认知和手眼协
示学前儿童的潜意识动机和愿望。
游戏治疗的作用
03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强调对学前儿童人格的重建,帮助学
前儿童解决情感冲突,促进其自性化进程。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
游戏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可以 建构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2023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3)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3)

学习建议
1.观察儿童游戏的活动,分析儿童游戏的目的 2.尝试运用“剩余精力”理论解释儿童游戏的原因
第一节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中首先提 出动物在生活的需要之外,有剩余精力。“游戏就是动物 所剩余精力的活动”“从游戏而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乎认 识游戏的方法,只不过因为精力的使用和自由”。
二、松弛说(娱乐论)
松弛说(娱乐论):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 家拉扎鲁斯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拉扎鲁斯认为游戏 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松弛、恢复精力的 一种方式,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疲劳 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解 除紧张状态时,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 20世纪初,哲学家帕特里克扩展了拉扎鲁斯的理论。 指出:游戏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理论的局限性: • 理论缺少证据支持,在演化的问题上也没有限定范围 •,它未解释那些需要高度技术的诸如骑自行车、开汽车之 •类的游戏活动。
五、游戏欲望说
• 在20世纪初,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登代克反 •对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的观点,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 •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是一般欲 •望的表现。引起儿童游戏有以下三种欲望:
•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象征性的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
•(四)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符号机能
•的出现和发展。即理解一种东西能代表另一种东西。这种
•游戏反映了对环境的同化倾向。儿童实行的是把符号物与
•被符号所表示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方法,象征性游戏是符号
•化的一种类型,词和表象是符号化的另一些类型。
跳绳是幼儿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锻炼身体所用的。在 户外活动中孩子对跳绳非常感兴趣,并且能创造出多种玩法 ,如:将绳子两头扣在一起,可做套圈游戏。总之,跳绳的 玩法多种多样,幼儿在玩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探索跳绳的更多 玩法,种种玩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

游戏理论流派PPT优质资料

游戏理论流派PPT优质资料
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 认知结构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 练习型游戏的发生发展
皮亚杰提出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 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3.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4.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
• 练习论(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
主要观点: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 作预备性练习。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 将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在天赋 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为生存竞争所必需 的能力。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一种练习本能的手段 。例如女孩玩娃娃即是为将来做妻子、做母亲养育子 女做准备。
4.提出游戏治疗的方法,对研究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很 大的启发。
5.精神分析学派注重个别儿童个别阶段的游戏研究,忽视 儿童游戏的普遍性。
6.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使其具有局限性,强调个体的 生物性,忽略个体的社会性。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游戏的实质 皮亚杰:
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常 常不能够保持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 游戏就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布平衡,在游戏时 ,儿童并不发展心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 己的经验适合于当前存在的结构,游戏的实质 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对经典理论的评析
•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
1.对游戏分类的影响 2.霍尔的复演说促成了皮亚杰的研究 3.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帮助布鲁纳提出了有关游戏及发展的思想
•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1.研究范围小,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做出解释 2.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

第二章 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教案

第二章 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教案

第二章游戏治疗的主要学派重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难点:格式塔学派游戏治疗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一、历史回溯⏹运用游戏治疗是精神分析学派之首创⏹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源于一个或几个人格结构无法发展,或这些结构之间的冲突。

⏹精神分析的精髓在于解释,这种解释聚焦的是无法倾诉出来的深层次的纠结。

⏹1.弗洛伊德为儿童游戏治疗奠定了基石。

⏹他认为:游戏对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因内驱力受社会制约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帮助儿童积累处理适应不良的经验,因而具有“治疗”的作用。

受“快乐原则”的驱使。

⏹2、赫尔姆斯架起了精神分析学派和游戏治疗的桥梁。

⏹她是经精神分析学派理论与游戏治疗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3、安娜·弗洛伊德与梅兰妮·克莱因拓展了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

⏹二、核心概念⏹补充:⏹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1. 意识:能被人感知和觉察的心理活动和内容,如记忆、思考、观念、态度等。

⏹2. 前意识:通常情况下潜隐,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去可以回到意识能够被人觉知的心理内容,如通过努力回忆而想起的往事,梦和日常生活中口误所显露的内容。

⏹3. 潜意识:心理结构中深藏不露的潜隐意识,包括各种本能和被意识(各种社会规范和观念)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一)人格理论概念⏹1.本我指人格结构中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非理性的冲动和本能,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由于被压抑的缘故,本我处于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层面,但压抑并不能使之消失,本我总是试图冲破压抑表现自己。

它在个体的精神生活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自我:指人格中理智又现实的部分,调节着本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3. 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良知部分,它超越生存需要,追求美德与卓越。

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超我的大部分处于潜意识之中。

⏹三、游戏治疗实践⏹儿童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的一种方式。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五、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和奇尔摩 主要观点:他们以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
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机体练习基恩能够的 一种手段,生长的结果就是游戏;游戏是 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生 长。
六、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 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 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 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把儿童 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 表现。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7成人期(25~65)生长性对自我停滞专业与共同的家庭教 育和传递的继承照顾
8成熟期(65岁~)综合性对绝望人类我的种族智慧面临死 亡
(二)游戏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阶段1:游戏对于亲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 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和母亲往往相互凝视,这 种视觉的相互作用具有游戏性。母亲的眼神不仅 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含有游戏性的鼓励。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 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 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 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 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 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 上的活动;而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 人的活动等。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 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 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游戏理论基础流派总结与反思

游戏理论基础流派总结与反思

游戏理论基础流派总结与反思随着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游戏理论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在游戏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出发,对游戏进行分析和理解,为游戏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本文将对游戏理论基础流派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反思。

1.形式主义流派形式主义流派强调游戏的内在结构和规则。

它认为游戏需要具备一定的形式特征,如目标、规则、挑战等。

形式主义流派通过对游戏规则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抽象化的分析方式,可以用数学模型等形式化的方法来解析游戏。

然而,形式主义流派有时忽视了游戏的情感和故事性方面,过于强调了形式上的特征,可能导致对游戏整体性的误解。

2.内容主义流派内容主义流派将游戏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强调游戏中的故事、角色和情感体验。

内容主义流派认为游戏应该传达一种特定的主题和情感,通过故事和角色塑造来激发玩家的共情和情感共鸣。

内容主义流派注重游戏的主题和情感,对游戏的叙事性和艺术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然而,内容主义流派有时忽视了游戏的形式和机制,可能导致游戏的可玩性和交互性不足。

3.社会构造主义流派社会构造主义流派认为游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实践。

它强调游戏中的社会互动和社交关系,将游戏视为一种社会交流和社会组织的方式。

社会构造主义流派注重游戏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通过对游戏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研究,揭示了游戏与社会的关系。

然而,社会构造主义流派有时过于强调游戏的社会性,忽视了游戏的个体体验和情感连接。

4.资本主义流派资本主义流派认为游戏是一个商品,是一种经济交换的对象。

它强调游戏产业和游戏市场的发展,以及游戏的商业策略和商业模式。

资本主义流派注重游戏的商业化和经济效益,通过对游戏市场和游戏商业模式的研究,为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然而,资本主义流派有时过于强调了商业化的目标和利益,可能导致对游戏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忽视。

综上所述,不同的游戏理论基础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出发,对游戏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二章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二章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
治疗 2、发泄性游戏治疗 3、关系性游戏治疗 4、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第二章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 流派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斯宾塞。 理论观点: 二、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察鲁 斯和帕特里克。 理论观点:
三、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 生活预备说也叫预言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理论观点: 四、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和奇尔摩 理论观点: 五、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理论观点:
(二)佛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 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是受“唯乐原则”的驱使。 (1)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 (2)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 创伤性事件
(三)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游戏理论发展的 奠基作用 二、佩勒和蒙尼格的游戏理论 (一)佩勒的角色动机说 角色选择完全受内部动机,即受情绪的驱使, 儿童扮演的角色一般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模仿自己爱戴、尊敬的人; 第二类,模仿自己恐惧的人; 第三类,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
六、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 克。 主要观点: 七、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作发泄论、 补偿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 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 人格有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二)蒙尼格的宣泄说 1、宣泄说 2、相关研究:攻击性游戏,刺激并提高了 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费奇贝克的实验。 (2)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班杜拉的研究。

第二章 有关儿童的游戏理论

第二章 有关儿童的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它们是哲学思辨的产 物,不太注重实验结 果,主要解释游戏存 在的原因以及游戏的 目的,未对游戏行为 进行全面的解释。
缺乏可靠的 科学实验的 依据
现代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二、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埃里克 森、佩勒、门宁格等人。其游戏理论是建立在弗洛伊德人 格学说的基础上。
弗洛伊德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为了追求快乐,补偿现 1 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
将受压抑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埃里克森主要观点:(1)把游戏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 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 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人格从一个阶段 2 向另一个阶段发展。 (2)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 健康的发泄方式,游戏有助于自我的积极发展。
2 主要观点:(见图)
新异刺激
单调、乏味 的刺激
觉醒水平增高
特殊性探究
回复
觉醒水平降低
最佳唤醒水平
回复
多样化探究
游戏的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揭示了游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启示我们应
1
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合理创设与组织
2 对新生入学的适应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社 会学家贝特森。
局限性: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2 只强调智力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单向性影响,而 忽视游戏对于智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称维列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 昂节夫、鲁宾斯坦、艾利康宁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 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理论”。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第一部分《学前游戏论》各章复习题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论1、名词解释:剩余精力说;生活准备说;松弛说、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结合实际谈谈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意义、简述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发展、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学前儿童游戏应遵循哪些原则、结合幼儿园游戏实际,设计一个观察幼儿游戏的计划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一、单选题、维果斯基认为,游戏的价值在于()愿望的满足同化超过顺应宣泄与降低焦虑创造最近发展区、幼儿实现角色扮演的途径是()物品动作语言情景、、关于游戏动作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活动的规定是指()游戏任务游戏构思游戏规则游戏结果、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是()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按国家有关规定,幼儿园各班的户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教师请有关角色的双方双向地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反映式评价交往式评价情感式评价参与式评价、幼儿园的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扮演角色规则性强创造性成分大观赏性强、提出“剩余精力说”游戏理论的是()格鲁斯霍尔斯宾塞皮亚杰、把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它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其历史有()多年多年多年多年二、问答题、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论述皮亚杰关于游戏与认知发展关系的观点、论述认知发展理论游戏不同阶段的发展、论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比较分析现代三大理论流派游戏理论的异同、简述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简述研究游戏的元交际特征的意义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1、名词解释:主体性;动机;游戏性体验2、论述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过程3、论述建立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简述游戏特征的“三内说”、简述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简述国内学者对从游戏和非游戏的辩证关系上对游戏特征的分析、游戏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请你结合教育实践谈谈你的看法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1、名词解释:情景转变;角色扮演;角色行为;角色意识2、试对比分析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儿童游戏发生时间和儿童游戏能力获得的不同看法3、简述儿童游戏的基本要求及各种需要的基本含义4、列举儿童游戏的动机类型以及它与儿童基本要求有什么关系、象征性游戏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在幼儿前期、幼儿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试分析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与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关系、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之间有何关系?举实例说明、学前儿童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呈现出何种发展模式、论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1、名词解释:游戏;教学;课程2、试述游戏活动对儿童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影响3、试述游戏活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4、简述游戏活动对儿童人格成长的意义、结合教育实际,试分析儿童在游戏中是如何学习的、简述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游戏教学的启示、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学说、用自己的观点分析游戏、教学、课程的关系、案例分析)给性别、文化背景及认识水平相同的二个幼儿提供相同的玩具餐具,并提出同样的指示语,但两个孩子对玩具的组织和利用方式不同。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二)游戏的虚构性 儿童由“本我”发展到“自我”时,其所玩的游戏也凸显出了虚构性, 即“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其按照自己中意的新方式,重新安排他的世界 里的一切”。 (三)游戏时期的短暂性 弗洛伊德主张人格发展是在幼儿期,因此随着幼儿逐渐生长成熟,一 方面“本我”在社会规范的理性思维中逐渐产生了“超我”,而此时游戏 的发展被束缚和限制;另一方面在“自我”不断协调发展中,“本我”表 达愿望的象征方式越来越少。因此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七、天赋本能说
代表人物:19世纪德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 内涵:在福禄贝尔看来,游戏是一种天赐的“神的本领”,不仅是儿童 内部本能的表现,更号召社会和教育者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本能,要允许 儿童自由的游戏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及自主性。 主要观点: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和必备品。在游戏中需要媒介 和工具,也就是玩具,被他称之为“恩物”。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发展期
(二)0-6岁游戏与人格发展时期的联系 阶段一:0~1.5岁,亲子游戏时期。这一时期安全感和信任感的获得至关重要。 阶段二:1.5~3岁,练习性游戏时期。幼儿在此阶段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 肉控制并产生自信和自主感。 阶段三:3~6岁,角色扮演游戏时期,也称游戏期。这一时期必须解决主动与 内疚的冲突,帮助孩子形成主动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产生初期
起源: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源于弗洛伊德基于其人格结构理论。 特点: (一)游戏的唯乐性

2021游戏理论流派.完整资料PPT

2021游戏理论流派.完整资料PPT
• 2.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 在他的激发模式中,过高或过低的刺激水平是反向的。
游戏采用的形式使随着心理社会问题和自我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的桥梁和中介。 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带现代金花的各个开展阶段。
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强调儿童的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造,是随着儿童心理的开展不断地完善和充分的。
• 4.强调游戏的情感开展价值。 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那么 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
• 5.从认知角度研究游戏,对传统的研究是以大 在他的激发模式中,过高或过低的刺激水平是反向的。
游戏对儿童开展的奉献不在于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奉献是学会学习。
• 3.经典游戏理论具有生物学的倾向,没有解释 游戏的本质,游戏并非只以纯机械的练习和运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他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
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
满而游戏。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 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
自我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 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价
• 1.认为儿童游戏就是发泄潜意识中的能量 ,这是一种典型的泛性论。
• 2.强调早期经历对安康成年生活的意义, 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开展、心理安康的价 值。
• 3.把儿童的游戏研究与开展理论结合起来 ,注意儿童心理开展的阶段性,重视儿 童游戏的动机,对后世影响很大。
• 4.提出游戏治疗的方法,对研究人格开展 的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启发。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游戏与社会化的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培养 社会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类型与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将游戏划分为自我中心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四种类型,不同 类型的游戏对儿童人格发展的作用不同。
03
社会学派游戏理论
Chapter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观
THANKS
感谢观看
当代游戏理论主要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情感和内心冲突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可以了解 儿童的内心世界。
认知发展学派
强调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感 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社会文化学派
关注游戏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 活动,可以反映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游戏作为文化工具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一种文 化工具,通过游戏,儿童可 以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中的
规则、价值观和习俗。
游戏与认知发展
他认为游戏促进了儿童的认 知发展,通过游戏中的角色 扮演和想象,儿童能够理解 和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
境。
游戏的社会性
维果茨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 ,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与他人互动 、合作和协商,从而发展社 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汇报人:XX
目录
• 游戏理论概述 • 心理学派游戏理论 • 社会学派游戏理论 • 认知学派游戏理论 • 教育学派游戏理论 • 当代新兴游戏理论流派
01
游戏理论概述
Chapter
游戏定义与特点
游戏是一种自愿参与、具有明确规则、以娱乐为主要目 的的活动。 游戏具有虚拟性、互动性、挑战性、趣味性等特点。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考点二 幼儿游戏的特点 • 考点三 幼儿游戏的功能 • 考点四 幼儿游戏的理论流派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长期以来都未达成定论, 不同的研究根据不同 的理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分类, 因而, 出现了各种各 样的游戏分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一 幼儿游戏的类型
• 二、 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帕登 ( Pa rten) 根据儿童
• (2 ~ 6 岁) 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 划分为 6 类行为: • ( 一)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 • 儿童无所事事, 独自发呆, 或玩弄衣服, 东游西荡, 偶尔会注
• ( 一) 自发游戏 • 自发游戏是儿童自己发起的、 自愿参加的、 自主支配的游戏。 它一
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儿童的兴趣爱好。 儿童的自发游戏对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是极有价值的。 游戏的主题、 材料、 规则都是儿童自己规定、 自己 确立的, 这些都源于儿童创造性的萌芽和发展。 儿童的自发游戏是 儿童的权利, 应得到尊重。 当然儿童的自发游戏有时也需要成人加 以适当的引导, 使游戏的题材和内容更加健康、 有趣、积极。
• 1 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 2 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 3 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 4 依据教育目的性分类 • 5 以游戏的教育作用为依据的分类
下一页 返回
考点与解析
• 考点二 幼儿游戏的特点
• 1 游戏是幼儿自愿、 自主的活动 • 2 幼儿游戏具有趣味性 • 3 幼儿游戏具有虚构性 • 4 幼儿游戏具有社会性 • 5 幼儿游戏具有具体性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游戏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六、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 内涵:游戏不仅仅是生物体的本能,而是一种动力。游戏是儿童借助或 操作运用物品而进行的一项活动,是生物体幼时动力的一般特点表现。
主要观点:游戏的发生有三种欲望
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 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 重复练习的欲望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四、预演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格鲁斯。 内涵:与复演说相反,预演说认为游戏并不是消除原始本能,而是要在 游戏中加强练习以加强未来所需的本能,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五、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 内涵:游戏是幼小儿童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游戏不仅是生物体练习技 能的手段,也是促进生物体自身发展的一种方法。美国奇尔摩还认为, 生物体要生长有多种渠道、方式,但是游戏是一种内驱力,促使生物体 在游戏中产生生长的动力,从而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生长。
是游戏产生的本质。 (二)游戏的属性——想象性情境和游戏的规则 儿童要满足自己想实现的愿望,就需要通过游戏创造想象的情境,这种
虚拟的情境是游戏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标志。当游戏的想象部分消失之后,取 而代之的就是游戏的规则,规则也成为了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部分。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学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二、松弛消遣说
创始者:德国诗人拉扎鲁斯。
内涵:松弛消遣说的本质与精力过剩说都是将游戏看作是对精力的一种 调节,但是与其不同的是,松弛消遣说的观点认为:工作会消耗能量而 使其亏空,而睡眠或游戏等与工作不同活动可以减轻人们在劳动或者学 习上的疲劳,使人们恢复能量。

【优】游戏理论流派优选PPT文档

【优】游戏理论流派优选PPT文档

• 娱乐论(松弛说)
代表人物:
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主要观点: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儿时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 式。叫苦的脑力劳动使人身心疲劳,这种需要一定的 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人接触紧张状态时 ,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游戏和娱乐互动可 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 的技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强调儿童的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是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断地完善和充分的。
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 认知结构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 练习型游戏的发生发展
皮亚杰提出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 1.反射练习期(0-1个月) 2.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3.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4.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
游戏理论流派
经典的游戏理论
• 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
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 主要观点: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外, 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 过剩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 就越多。低等动物用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 力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高等动物用于维 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有较多的游 戏。

,儿童并不发展心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 为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研究范围小,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做出解释
己的经验适合于当前存在的结构,游戏的实质 (3)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
游戏和娱乐互动可使机体解除紧张状态,具有一种恢复精力、增进健康的技能,所以人需要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乌申斯基、艾 里康宁等 •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个人从 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 转化过程。 • 首先,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其次,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第三,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 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游戏是一种 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二、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 三、游戏的功能
游戏的认知本质: 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同化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 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是指使主体改变自己的原有动作 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 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当 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 • 只有当同化、顺应平衡时所产生的活动才具有智力活动的特 征。 • 游戏只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它的价值不促进认 知水平的提高,而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第五节 后皮亚杰理论
• 一、唤醒理论 • 二、元交际理论
唤醒理论
• 代表人物:伯莱因、艾利斯、亨特 • 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由一种内驱力(内 在动机)引起的行为,内驱力是由机体的 需要状态引起的,它的功能在于引起或激 发行为或给予行为以动力。 • 原始内驱力/继起内驱力
唤醒理论
• 核心概念:“觉醒”。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状态,或机体的一种内驱力状态。 • 觉醒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外部刺激或环境 刺激,另一个因素是机体的内部平衡机制。 • “特殊性探究”/“多样化的探究”(伯莱因) • 认知性行为/嬉戏性行为/游戏和学习二者是对立的 (享特)
•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1. 人格构成学说: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在调节和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 的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是在游戏中获 得的。 2. 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 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 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 帮助儿童积累处理困难的经验,具 有“治疗”的作用。 3. “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的出发点; “强迫重复”
生活预备说
• 代表人物:格鲁斯(K.Gross) • 主要观点: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足以
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因此要有一个准备生活 的阶段,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练习本能的一 种手段。提出了幼稚期的概念。
• 评价:无法说明儿童游戏模仿动物等非人类
生活的行为,也无法解释成人喜欢游戏。
复演说
• 代表人物:霍尔 • 主要观点: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共同特征 1. 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2.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把儿童 游戏生物学化; 3. 认为“游戏”的对立面是“工作”; 4. 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影响 1. 对现代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2.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一节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 • • • • 一、剩余精力说 二、生活预备说 三、复演说 四、松驰说 五、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物:席勤(F·Schiller) 斯宾塞(H·Spencer) • 主要观点: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 评价:引申出一个贬义判断;无法解释孩子 精疲力竭仍要游戏的问题。
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 重点研究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 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 变化而产生的。 • 游戏结构:一是角色;二是游戏行动;三是游戏式地运用物 体;四是游戏者之间的真实关系 。 • 游戏内容: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影响。儿童 的周围现实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物,包括自然和人造的 东西;二是人的活动、劳动和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 的各个阶段。
• 评价:它是基于生物学中的获得性遗传学说。
但是这样的观点至今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可以 说复演说建立在了一个并不可靠的基础上。也 无法解释游戏内容的变化问题。
松驰说
• 代表人物:拉察鲁斯(zarus) 柏屈克(F.Patrick) • 主要观点:儿童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而是恢复精力的方式。 • 评价: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需要游戏的 原因;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需要游 戏的原因。
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练习性游戏; • 前运算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处于 高峰期; • 前运算阶段(4-7岁)——象征性游戏下降;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规则游戏。
游戏的功能
• 一、对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和巩固, 使之得到丰富和发展; • 二、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 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唤醒理论
• 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是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 产生的内部需要。探究游戏行为的内部动机主要是 维持机体觉醒水平的最佳状态,与刺激物特点有关。 这一理论运用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使游戏过程的 整个描述更为精确和严谨。 • 这一理论还指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为我们如 何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作出了有价值有意义 的提示。
元交际理论
• 代表人物:贝特森 • 主要观点: 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认为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 而且也有意义含蓄的交际,即元交际。 元交际不仅发生在非言语交往中,而且发生在 言语交际中。 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在学习 关于角色的概念。
我們五個人伸長了 手臂才將樹抱住。 樹後的兩個人更聰 明,更可愛,可惜你們看 不見。 我還聽到他們在說 笑話,可惜你們聽不見。 太多躲在世界背後 的人,我們都看不見,聽 不見。
作业与思考
• 1、试评述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2、试分析精神分析理念下的游戏理论有何现 实意义? • 3、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 的主要游戏理论是什么? • 4、什么是游戏的觉醒理论? • 5、什么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 6、如何把游戏理论应用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 育?
第二章
游戏的理论流派
游戏的理论流派
• 了解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游戏理论 有多种研究; • 理解不同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和 研究的目的; • 掌握精神分析流派、认知发展流 派以及社会文化历史流派心理学 家对游戏的分析和意义。
游戏的理论流派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早期(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后皮亚杰理论
第二节 精神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艾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 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 和整合。 2. 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游戏在帮助儿童从一 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过程中,起着“催化剂” 作用。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