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游戏理论流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预备说
• 代表人物:格鲁斯(K.Gross) • 主要观点: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足以
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因此要有一个准备生活 的阶段,游戏即是准备生活阶段练习本能的一 种手段。提出了幼稚期的概念。
• 评价:无法说明儿童游戏模仿动物等非人类
生活的行为,也无法解释成人喜欢游戏。
复演说
• 代表人物:霍尔 • 主要观点: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
唤醒理论
• 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是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 产生的内部需要。探究游戏行为的内部动机主要是 维持机体觉醒水平的最佳状态,与刺激物特点有关。 这一理论运用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使游戏过程的 整个描述更为精确和严谨。 • 这一理论还指出了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为我们如 何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作出了有价值有意义 的提示。
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 的各个阶段。
• 评价:它是基于生物学中的获得性遗传学说。
但是这样的观点至今还需要更多的论证,可以 说复演说建立在了一个并不可靠的基础上。也 无法解释游戏内容的变化问题。
松驰说
• 代表人物:拉察鲁斯(M.Lazarus) 柏屈克(F.Patrick) • 主要观点:儿童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而是恢复精力的方式。 • 评价:无法解释体力劳动者需要游戏的 原因;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需要游 戏的原因。
•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1. 人格构成学说:本我、自我、超我; 自我在调节和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 的冲突和矛盾的机制是在游戏中获 得的。 2. 游戏对于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具有 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儿童释放 受社会压制而产生的紧张与压力, 帮助儿童积累处理困难的经验,具 有“治疗”的作用。 3. “唯乐原则”是儿童游戏的出发点; “强迫重复”
作业与思考
• 1、试评述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2、试分析精神分析理念下的游戏理论有何现 实意义? • 3、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 的主要游戏理论是什么? • 4、什么是游戏的觉醒理论? • 5、什么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 6、如何把游戏理论应用于我们今天的幼儿教 育?
• 一、游戏的认知本质:游戏是一种 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二、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 • 三、游戏的功能
游戏的认知本质: 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 同化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 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是指使主体改变自己的原有动作 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 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当 顺应大于同化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模仿活动的特征。 • 只有当同化、顺应平衡时所产生的活动才具有智力活动的特 征。 • 游戏只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活动,它的价值不促进认 知水平的提高,而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
第五节 后皮亚杰理论
• 一、唤醒理论 • 二、元交际理论
唤醒理论
• 代表人物:伯莱因、艾利斯、亨特 • 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由一种内驱力(内 在动机)引起的行为,内驱力是由机体的 需要状态引起的,它的功能在于引起或激 发行为或给予行为以动力。 • 原始内驱力/继起内驱力
唤醒理论
• 核心概念:“觉醒”。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状态,或机体的一种内驱力状态。 • 觉醒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因素是外部刺激或环境 刺激,另一个因素是机体的内部平衡机制。 • “特殊性探究”/“多样化的探究”(伯莱因) • 认知性行为/嬉戏性行为/游戏和学习二者是对立的 (享特)
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练习性游戏; • 前运算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处于 高峰期; • 前运算阶段(4-7岁)——象征性游戏下降;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规则游戏。
游戏的功能
• 一、对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和巩固, 使之得到丰富和发展; • 二、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 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第一节 早期(经典)游戏理论
• • • • • 一、剩余精力说 二、生活预备说 三、复演说 四、松驰说 五、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物:席勤(F·Schiller) 斯宾塞(H·Spencer) • 主要观点: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发泄 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 评价:引申出一个贬义判断;无法解释孩子 精疲力竭仍要游戏的问题。
元交际理论
• 代表人物:贝特森 • 主要观点: 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认为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 而且也有意义含蓄的交际,即元交际。 元交际不仅发生在非言语交往中,而且发生在 言语交际中。 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在学习 关于角色的概念。
我們五個人伸長了 手臂才將樹抱住。 樹後的兩個人更聰 明,更可愛,可惜你們看 不見。 我還聽到他們在說 笑話,可惜你們聽不見。 太多躲在世界背後 的人,我們都看不見,聽 不見。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共同特征 1. 不关注游戏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2.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把儿童 游戏生物学化; 3. 认为“游戏”的对立面是“工作”; 4. 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早期游戏理论的共同特征与影响
• 影响 1. 对现代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2.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乌申斯基、艾 里康宁等 •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一个人从 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 转化过程。 • 首先,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其次,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第三,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 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艾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 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可以帮助自我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 和整合。 2. 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游戏在帮助儿童从一 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过程中,起着“催化剂” 作用。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 重点研究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 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 变化而产生的。 • 游戏结构:一是角色;二是游戏行动;三是游戏式地运用物 体;四是游戏者之间的真实关系 。 • 游戏内容: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影响。儿童 的周围现实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物,包括自然和人造的 东西;二是人的活动、劳动和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章
游戏的理论流派
游戏的理论流派
• 了解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游戏理论 有多种研究; • 理解不同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和 研究的目的; • 掌握精神分析流派、认知发展流 派以及社会文化历史流派心理学 家对游戏的分析和意义。
游戏的理论流派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早期(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后皮亚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