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重点词语解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2、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满;虽:即使)二、通假字1、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三、多义词1、朝:皆朝于齐(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2、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3、诚: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4、善: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好)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王曰:善(可以)5、间: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夹杂)四、词类活用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作状,当面)2、朝服衣冠(朝:名作状,在早上;衣:名作动,穿)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意动,以……为美)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使……听闻)5、王之蔽甚矣(蔽:形作名,被蒙蔽的事情)五、古今异义词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圆;今义:表地点)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侍从,近臣;今:表方位)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日;今:今天的下一天)六、文言句式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2、王之蔽甚矣。

译:大王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想对我有所求啊!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发表议论,使我听到的,给他下等的奖赏。

*《劝学》一、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5.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7.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通“苗”)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9.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二、古今异义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兰亭集序》一、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例:所之既倦。

(2)代词,例:以之兴怀。

(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三、词类活用少长咸集:映带左右:齐彭殇为妄作: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固知一生死为虚诞:足以极视听之娱:四、通假虽趣舍万殊亦由今之视昔或悟言一室之内五、古今异义【其次】古义:今义:【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悟言一室之内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当其欣于所遇虽无管弦之盛【本课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赤壁赋》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山川相缪4、杯盘狼籍5、举匏尊以相属(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鹿(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凌万顷之茫然(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望美人兮天一方2、歌:扣舷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3、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5、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7、而: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耳得之而为声8、之: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9、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3、何为其然也4、而今安在哉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又何羡乎7、凌万顷之茫然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高中语文重点背诵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重点背诵文言文知识点

1.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特别警示:“砺”的右半部分不要误写成“历”;“知”不要误写成“智”)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

(特别警示:“致”不要误写成“至”;“楫”的左半部分是“木”)3.积土成山,蛟龙生焉。

(特别警示:“蛟”的左半部分是“虫”)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特别警示:“跬”的左半部分容易误写;“至”不要误写成“致”)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特别警示:“锲”的左半部分不要误写成“木”;“镂”的左半部分容易误写)6.筋骨之强,下饮黄泉。

(特别警示:“黄”字不要误写成“皇”)《逍遥游》1.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特别警示:“翼”的最上部分是“羽”,不要误写成“北”)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特别警示:“抟”是较生僻的字)3.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

(特别警示:“芥”的上半部分不要误写)4.而后乃今培风,而莫之夭阏者。

(特别警示:“培”的左半部分是“土”;“阏”是较生僻的字)5.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特别警示:“反”不要误写成“返”;“犹”不要误写成“尤”)6.蟪蛄不知春秋,上古有大椿者。

(特别警示:“蟪蛄”是较生僻的字)7.翼若垂天之云,且适南冥也。

(特别警示:“翼”的最上部分是“羽”,不要误写成“北”)8.德合一君–而征,国者。

(特别警示:“合”不要误写成“和”)9.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乎荣辱之境。

(特别警示:“沮”不要误写成“阻”;“辩”不要误写成“辨”或“变”)10.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己。

(特别警示:“己”不要误写成“已”)《师说》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

(特别警示:“受”不要误写成“授”;“孰”不要误写成“熟”)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特别警示:“庸”不要误写)3.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特别警示:“道”不要误写)4.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特别警示:“犹”不要误写成“尤”;“耻”不要误写成“齿”)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看语文的文言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

女弟: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12.会论虞常。

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13.以货物与常。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3.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十字架”。

2.《诗经》全书共305篇,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的题目是:《节南山》、《采薇》、《卷首》和《大雅》。

3.《诗经》典雅优美,对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有独特的音乐性和诗意,流传至今属于古典的经典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楚辞》1.《楚辞》是一部具有丰富艺术形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诗歌文学最古老的精品,被誉为“古文学之精英”。

2.《楚辞》书写时间久远,分为三篇,即:“象棋曲神祖、衍衍珊瑚、江湖瑶藻”,内容情节丰富,富有艺术美,表达了中西夏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3.《楚辞》的影响非常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以“楚辞三绝”颂扬其精湛的文学艺术。

三、《史记》1.《史记》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编年体史书,由司马迁编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的古典四大史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大史书之一。

2.《史记》全书全部编写完毕后,它将三国历史生动地写于书中,记述了太史公、刘邦、秦始皇等伟人的大功与伟绩,反映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使三国本层次的历史事件、当时历史文化及哲学等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

3.《史记》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丰富多彩的文学素材,为后代编成了历史著作,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令人叹为观止。

四、《论语》1.《论语》是中国经典名著,由孔子门徒传下来,也被称为“四书五经”之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是一个称赞学习、推崇忠义的指导文学,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发展。

2.《论语》分为20篇,包括泰山、大戴、桑林、荡荡、昏倒等,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孔子和他的门徒的述论、对话、讲演为主,记录了孔子的作为和思想。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深远的,二千多年来仍然深受社会的崇敬和学者们的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本”。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

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高二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和应对考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二上学期文言文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实词1、古今异义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者,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

夫人:古义指那个人,今义指妻子。

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一词多义爱:①喜爱,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吝惜,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安:①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②怎么,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被:①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②通“披”,如“被发行吟泽畔”。

3、通假字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籍吏民:“籍”,登记。

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形容词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越国以鄙远:“远”,远方的国家。

二、虚词1、而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表示承接关系,如“登高而招”。

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2、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之作代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

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

作助词,如“怅恨久之”。

4、于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从”“到”等,如“乃设九宾礼于廷”。

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向”“对”“对于”等,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整理一、知识部分1、文言文:基础部分:(1)300个文言实词;(见每篇古文的重点实词卷)(2)16个文言虚词:何、之、以、于、其、而、因、则、焉、乎、与、也、矣、哉、诸、然(3)词类活用(主要名作动、名作状、形作动、意动、使动);(4)、古今异义、通假字(未发);(5)、文言四大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以“之”为标志:句读之不知以“是”为标志:唯利是图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未之有也介词宾语前置:何以战?反身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名+之+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名+动+者:骑能属者名+之+动(或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主谓倒装:形容词+感叹词,名词!快哉,此风!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为“于”: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为“以”:告以成功被动句:能翻译出“被”见(受)……于: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信而见疑被:忠而被谤于:不拘于时为:吾属皆且为之虏为……所:为巡船所物色无标志被动:戍卒叫,函谷举判断句:能翻译出“是”……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亡我者,刘邦。

……,……也: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为(乃、即、则、非、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乃天意;梁父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臣非文人画士;同是天涯沦落人直接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省主语:(左公)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省介词:臣战(于)河南省介词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6)固定格式1、安……哉:难道……吗?2、不亦……乎:不是……吗?3、得无……乎:恐怕、莫非……吧。

4、但(惟)……耳:只不过……罢了5、顾、独……哉:难道……吗?6、何……之有:有什么……的呢?7、何哉、何也:为什么呢?8、何以:凭什么?9、何如:怎么样?10、何其……也:(表感叹)多么……啊!11、奈(若、如)何:对……怎么办,把……怎么样12、其……乎:恐怕、大概……吧13、岂……乎:怎么……呢?14、孰与:与……比较,哪一个更……?15、所以:……的原因或者用来……的。

语文易懂知识点总结高中

语文易懂知识点总结高中

语文易懂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点1.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孝经》、《诗经》。

2.古代文学家:曹植、李白、杜甫、杜牧、苏轼、辛弃疾、王安石、陆游。

3.白话文意识:《红楼梦》、《石头记》、《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牡丹亭》、《醒世恒言》。

4.文言连词:邈、乃、乎、汝、佗、故、焉、兮、哉、徂、奚、甥、云、嘉、惟、虽、非、耳、也、岂、尚、何、或、兹、胡、尓、孰、既、纳、唯、且等。

5.文言代词:余、尔、人、吾、彼、其、是、斯、汝等。

二、现代文知识点1.现代文学家:鲁迅、莫言、老舍、巴金、沈从文、曹文轩、余华、王小波。

2.现代白话文:《围城》、《红高粱家族》、《茶馆》、《悲惨世界》、《解密》、《平凡的世界》、《烈火成鲁》、《青铜葵花》、《留得青山在》、《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倾城之恋》、《天若有情》、《山楂树之恋》等。

3.现代文辞别:叙事文、描写文、论说文、议论文、说理文、小说、散文、戏剧等。

三、修辞知识点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设问、夸张、反问、对比、比照、拟人、反复、借代、转义、比兴、衬托、举一反三、连环比喻等。

2.修辞效果:生动、形象、抒情、感染、揭露、鲜明、震撼、烘托、富有诗意等。

四、古代诗词知识点1.古代诗词形式:词、曲、赋、绝句、律诗、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2.古代诗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辛弃疾、王安石、柳永、姜夔、秦观、纳兰性德、杨万里。

五、现代诗词知识点1.现代诗词形式:自由诗、新体诗、现代诗、词牌、现代词等。

2.现代诗词家:徐志摩、郭沫若、朱自清、张彦、李贺、余光中、汪国真、北岛、顾城、叶嘉莹、舒婷等。

六、文言作文知识点1.文言作文形式:议论文、杂记、应制、奏疏、词赋,每种都有固定的格式特点。

2.文言作文家:欧阳修、苏轼、晏殊、贺知章、郑文宝、周邦彦、刘辰翁。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重点掌握以下词、句1.一词多义:(1)“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3)“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②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

“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4)“极”:①尽,-尽情享受。

“极夫游之乐”。

②至多,最多。

“亦极七八万耳”。

(《赤壁之战》)(5)“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6)“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7)“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8)“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

(9)“悲”:①感叹、叹惜。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10)“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B.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2.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A.恶之如鸱枭B.辍耕之垄上C.孔子云:“何陋之有?”D.醉翁之意不在酒3.下列对__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5.把“文言文阅读”【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掌握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对于大家进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文言文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文言文知识2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无如:没有像5,加少:更少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如.请,有“请答应我”的意思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攻击.古人击鼓攻击,鸣锣退兵.鼓,动词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 è,拖着12.走:跑,这里指逃跑13.或:有的人14.笑:讥笑,讥笑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6.无:通“毋”不,要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反,违反,这里指耽搁18.谷:粮食的统称19.不行胜食:吃不完.胜,尽.数,c ù,密.罟,g ǔ网,.洿,w ū深, 20.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衍22.斤:与斧相像,比斧小而刃横,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季节进行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6.憾:遗憾27.树:种植29.豚:t ún,小猪30.彘:zhì,猪31.畜:xù,畜养,饲养32.无:通“毋”不,要33.夺:失,违反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5.教:教化36.申:反复陈述.悌,t ì37.孝悌:敬重父母和兄长38.义:道理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44.检:检点,禁止,约束45.涂:通“途”道,路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同o,“殍”饿,死的人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8.岁:年岁,年成49.罪:归咎,归罪.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对于,介词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之1: 结构助词,的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两个“之”:结构助词,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拿;介词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相伴的状态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7,以五十步笑百步,就何如?以:用,拿;介词就:那;连词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8,曰:“王如知此,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那,就;连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比,介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以:根据,依照;介词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1:的,助词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助词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都是:的,助词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之2:他们;指代同学之3:的,助词;于:介词,在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17,人死,就曰:‘非我也,岁也;’就:便,就;连词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介词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之:助词,的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直不百步耳4,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无失其时(“颁”通“斑”,花白)(“涂”通“途”,路途)(“直”通“只”,只是)(“无”通“毋”,不要)(“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树之以桑5,王无罪岁鼓:名词作动词,打鼓衣:名词作动词,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古今异义1,河内凶3,或百步而后止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5,谷不行胜食也6,数罟不入洿池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收成不好;(古义:有人,有时;(古义:逃跑;(古义:尽;今义:心肠狠)今义:挑选连词)今义:行)今义:成功)(古义:细,密;(古义:锛子;今义:数字或者数数)今义:计量单位)特别句式1,判定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就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就何知(应是“就知何”))《过秦论》一:重点实词非兵不利秦以攻取之外破灭之道也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兵:武器;利:锐利以:凭借道:缘由互:交互,相继;丧:灭亡率:全都,一概厌:满意弥繁:更加;多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判:确定以地事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事:侍奉与:靠近理固宜然此言得之:道理原来应当这样得:相宜,得当终继五国迁灭五国既丧始有远略始速祸也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可谓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六国迁灭继:随着既:已经始:起初始速:才;招致再:两次洎:等到智力:智谋和力气;孤危:势孤力微诚:的确;灭:灭亡得:能够;已:停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亡:失去土地数:天数,较:抗衡理:命运(互文手法)或未易量而为秦人积威所劫易量:简单判定劫:胁迫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然就诸侯之地有限然后得一夕安寝二:文言虚词1.而向使:假使然就: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1)(2)(3) 也(4)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并列;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2.之(1)(2)(3) 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苟以天下之大子孙视之不甚惜( 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 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以(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1)(2)(3)(4)(5) 介词,由于;介词,凭借;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洎牧以谗诛苟以天下之大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 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介词,把;介词,用;举以予人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 指获得的土地)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 指六(2) 6.就(1)(2) 7.与(1)(2)(3)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 指燕,赵二国)连词,就;连词,那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就秦国之所大欲动词;亲附,靠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暴露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意;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日:一每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义:行正义不能独完独: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始速祸焉速:招致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译为打退(5)动词作名词秦以攻取之外五:古今异义攻取:攻取的方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形(承上文而含转折);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爷爷;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古:智谋,力气;今:懂得,解决问题的才能;5.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6.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7. 后秦击赵者再今:用做叙述对象的事情;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形之后;古:两次今:又一次8.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不去今: 才能差9. 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 吞咽六: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定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思厥先祖父,暴( 于) 霜露,斩荆棘(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鸿门宴重点实词玉玦(玦,ju. ,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 ǎng,用酒食招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说,劝诫)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 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 ì,挺拔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 ,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 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 án kuài )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亡去不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副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窃;私下里)窃为大王不败也坐须臾( 须臾:片刻)( 去,距离)相去置车骑( 置;舍弃)( 督过:批评)督过之一词多义1,如: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 似乎)2,沛公起如厕( 往, 到,, 去)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 ”( 比得上)2,意: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4,谢:( 料想) ( 举起)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 感谢)( 赔礼, 动词)乃令张良留谢( 兼赔礼和告别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5,军沛公军霸上( 驻军, 动词)从今道至吾军( 军营, 名词)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 名词)6 ,言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 动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 名词)7,幸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 幸亏, 副词)8,去亡去不义( 离开, 动词)相去四十里( 距离, 动词)9,当当是时( 正值,, 时候, 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故( 对等, 比得上)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形容词作名词)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副词)故听之(所以,连词)11,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动词)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 名词)12,从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随, 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胜( 带领, 使,, 跟着, 动词)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14,击为击破沛公车因击沛公于坐( 尽, 形容词) ( 禁得起, 动词)( 动词, 攻打) ( 动词, 刺杀)15,辞卮酒安足辞( 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辞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特别句式1,判定句①. 用“,, 也”表示判定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②. 用“,, 者, ,, 也”表示判定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亚父者, 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 用“为”表示判定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④. 无标记表示判定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 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沛公安在.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②.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籍何以至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因击沛公于坐贪于财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3,被动句①. 用“为所”“为,,如属皆且为所虏.所”表示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②. 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 省介词宾语“之” ) 击破沛公军就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行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 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 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 无所,, , ,, 无所,, ”, “即,, 没有被,, , ,, 没有被,, ”其中“无所”仍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 孰与,, ”, 表挑选问的句式, 可译作“ ,, 比较,, 哪一个,, ”)3,何辞为( “何,, 为”, 表反问的句式, 可译作“为什么,, 呢”, “为”是语气词.)4,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 ”, ,, 没有,, 的)通假字1,张良出, 要项伯.( 要, 通“邀”, 邀请).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 具,通“俱”,全,都,倍( 蚤, 通“早”, 早些), 通“背”, 违反)4,不者, 如属皆且为所虏( 不, 通“否”不这样.)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6,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坐通“座”)7,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隔阂, 嫌怨)8,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 通“毫”)9,吾令人望其气,, 成五采( 采, 通“彩” , 颜色)10,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具, 通“俱”, 全部)11,①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坐, 通“座”, 座位)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 通“骖”, 古时乘车时的贴身侍卫)13,距关, 毋内诸侯( 毋, 通“无”, 不要,“内”通“纳”, 接纳,“距”通“拒”,把守)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15,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虚词1,为客何为者(w.i, 做, 干, 动词)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w.i, 做, 干, 动词)窃为大王不取也(w.i, 认为, 动词) 我为鱼肉(w.i, 是, 动词)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w.i, 是, 动词)为击破沛公车(wai, 替,给, 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ai, 被, 介词)何辞为(w.i, 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 可译为“呢”)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第一个“为”,wai, 给, 介词; 其次个“为”,w.i, 动词, 成为)军中无以为乐(w.i, 动词, 作为)且为之奈何(wai,对,动词)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 是,动词)君为我呼入(wai,替,介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ai,替,介词,w.i,做,动词)2,因因言曰:,,( 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3,以具告以事( 介词, 把)籍何以至此( 介词, 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介词, 拿)仍军霸上, 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 来)4,且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副词, 尚且)如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 将要) 且为之奈何( 副词, 况且)5,于长于臣( 介词, 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 对, 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 在)6,然然不自意( 然而, 连词)不然( 这样, 代词)项王默然不应(,, 的样子, 形容词的词尾)7,之珍宝尽有之(代珠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项王就受壁,置之坐上(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言,说)不行不语(语,告知)籍吏民(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惩处)道芷陽间行(道,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如入前为寿(入前,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奉,祝(项伯)身体健康)2,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夜,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上,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道芷陽间行(间,从小路)3,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 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 停步内:使,, 进入)拔剑撞而破之(破,使,, 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 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 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 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与,, 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近,靠近)5,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6,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继,后继者)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特别,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认真说来)今:现在的人)7,沛公已去(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之所以的连词),, 是由于,, 今:表示因果关系9.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10,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岁数大)今:鱼的肉)《劝学》一,虚词1.而(1)(2)(3)(4)(5)(6)(7)(8)(9)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 连词,表承接)(10)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焉(1)(2)(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1)(2)(3)(4)(5) 4 .(1)(2)(3) 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词,代“冰”)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 介词,比)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已:停止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7,规:圆规, 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干. 槁暴, 枯干.9,挺:直.. 有, 通“又”. 槁, 枯. 暴, 同“曝”晒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 磨刀石. 就, 动词, 接近, 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14,须臾:片刻.15,跂:提起脚后跟.. 参, 检验, 检查. 省, 省察. 乎, 介词, 于.16,博见:观察的范畴广, 见得广.18,疾:快, 速, 这里引申为“嘹亮” , 指声音宏大.19,假:借助, 利用.20,舆:车.21,利足:脚步快.22,致:达到.23,水:指游水. 名词. 用如动词.24,绝:横渡.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26,物:外物, 指各种客观条件.27,兴:兴, 起.28,渊:深水.. 生, 通“性”天赋, 资质.30,积善成德, 而神明得意, 圣心备焉:积存善行而养成品德, 达到很高的境域, 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1,跬:古代的半步.. 得, 获得.32,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3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 劣马. 架, 马拉车一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36,锲:用刀雕刻.37,镂:雕刻.. 舍, 停.38,专心一也:(这是)由于专心专一(的缘故)41,躁:浮躁, 不专心.. 用, 以, 由于.1. 通假字(1)(2)(3)(4) 鞣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又”,再;通“曝”,晒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聪明))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资,禀赋)(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 古今异义(1) 鞣以为轮古义:把,, 做成今义:认为(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古义:黄泉:地下的泉水;专心:由于心思(5) 非蛇鳝之穴不行寄托者,专心躁也;古义:藏身3. 词类活用(1)(2)(3)(4)(5)(6)(7)(8)(9)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使动,使,, 弯曲) 其曲中规( 形名,弯曲的弧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动,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状,向上,向下)专心一也( 数形,专一)輮使之然也(动名)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10)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11)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三,文言句式1.判定句(1)(2)(3)(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定)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专心躁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定( 用“者”“也”表示判定))专心一也(判定句,“,, 也”表判定)2.介宾后置(1)(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也( 于物假)( 乎己参省置)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状语后置(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 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省略句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师说》1. 重点实词从而师之:跟从他;师,意动用法,以... 为师学校而大遗:遗,丢弃,舍弃;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术业有专攻:学习,讨论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说明经文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相像也(名词,道德学问)2. 重点虚词(1)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致)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示感叹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于其身也(介词,对于)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3)焉就耻师焉:(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4)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 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缘由)(5)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学校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就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表递进)(6)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定)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8)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学问,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 今义:年长之人
整理ppt
15
❖ 4、将军岂有意乎 ❖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 ❖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 7、终已不顾 ❖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检查
整理ppt
1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复习检查
整理ppt
2
(三)本文的词类活用 • ①晋军函陵
• (名词作动词)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 ④越国以鄙远
•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 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马上)
整理ppt
19
2.名词作动词
❖ ① 前为谢曰 ❖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 ③乃朝服,设九宾 ❖ (朝服:名作动,穿朝服)
整理ppt
9
4、 (1) (2) (3) (4) (5) (7)
其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可怪也欤
整理ppt
10
• 5.之 • 臣之壮也,尤不如人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唯君图之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 13.诸郎中执兵
❖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 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整理ppt
18
三、词类活用
❖ (一)名词的活用
❖ 1.名词作状语
❖ ① 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 ②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 ③ 发尽上指冠 ❖ ④ 箕踞以骂曰
❖ ②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整理p用pt 法,以……为怪)
21
四、一词多义
虚词
❖ 【之】 ❖ ①使工以药淬之 ❖ 愿大王少假借之
代词,代“匕首” 代词,代“秦舞阳”
❖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 也可不译
❖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整理ppt
20
❖ (二)动词的活用
❖ 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 (三)形容词的活用
❖ 1.形容词作名词
❖ 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 2.形容词作动词 ❖ 则秦未可亲也 (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
❖ 3.形容词的意动 ❖ ①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整理ppt
11
1/何陋之有 ?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提宾作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感吾生之行休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悟以往之不谏
动词“去,到”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的”
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代词,指代人或事“这些、这类
4. 吾尝跂而望矣 5. 时矫首而遐观
6. 吾尝终日而思矣


1. 鸟倦飞而知还
2.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可
整理ppt
假设 8
3、 焉 (1) 子亦有不利焉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且焉置土石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 盘盘焉,囷囷焉
整理ppt
16
❖ 8、左右乃曰 ❖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 9、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 ❖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整理ppt
17
❖ 11.持千金之资币物
❖ 古义:礼物
今义:货币
❖ 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
动用法,使…..作 为 疆界。)
整理ppt
3
• ⑦夜縋而出 ⑩与郑人盟 ⑾共其乏困

整理ppt
4
(四)本文古今异义:
介词,用
❖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 ④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1、 以 (1) 以其无礼于晋 (2) 敢以烦执事 (3) 越国以鄙远 (4) 焉用亡郑以陪邻 (5)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整理ppt
6
2、 而 (1) 今急而求子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整理ppt
7
1. 觉今是而昨非

2. 门虽设而常关 3.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列 转折
整理ppt
22
❖ 【而】 ❖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③荆轲和而歌 ❖ 伏尸而哭 ❖ 自引而起 ❖ 秦王还柱而走 ❖ 倚柱而笑
❖= ]❖=
连词,表修饰
却,连词,表转折
整理ppt
23
❖ 【以】
❖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 ❖ 以故荆轲逐秦王
介词,因
❖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而乃以手共搏之 ❖ 使工以药淬之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整理ppt
12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③夫晋,何厌之有? • ④是寡人之过也。
整理ppt
13
《荆轲刺秦王》
---知识点复习检查
整理ppt
14
二、古今异义
❖ 1、仰天太息流涕
❖ 古义:眼泪。
❖ 今义:鼻涕
❖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①行李之往来 •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 ④亦去之 •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
整理ppt
5
(五) 掌握下列虚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