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教学设计.docx
《红楼梦》优秀教案
![《红楼梦》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51c55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1.png)
《红楼梦》优秀教案《红楼梦》优秀教案「篇一」一、导入《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语文教案-《红楼梦》选读。
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
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多少次打动了我们的心,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诉肺腑》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
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
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
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
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红楼梦教案(精选10篇)
![红楼梦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e69cd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0.png)
红楼梦教案红楼梦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教案篇1教学说明:此课例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名著导读课。
建议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教学。
望各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掌握《红楼梦》相关常识;过程与方法:从人物、文学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古今研读状况四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体味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这幅画面简单、色彩黯淡的图画,却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
请你根据这幅画猜猜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并且引用书上的四个字来给它取个标题。
宝黛爱情的渊源: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了一块石头没有用完,便将这块石头丢在青梗峰下。
灵石来到人世之前,曾变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
他每天用甘露浇灌一株瘦弱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过渡语:一场凄美绝伦的爱情,曾令多少人扼腕叹息、情迷红楼。
几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二、情迷红楼梦(一)古人痴迷于红楼梦“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清·陈镛《樗散斋丛谈》卷二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
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
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难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吾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
”陈检视其书,乃精楷抄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72424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9.png)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价值。
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概述《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1.3 教学活动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片段,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讲述曹雪芹的创作背景及《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学生分享对《红楼梦》的了解和期待。
1.4 作业布置学生预习《红楼梦》第一回,了解故事背景。
第二章:人物关系分析2.1 教学目标掌握《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梳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
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各个人物的理解和分析。
2.4 作业布置学生绘制完整的人物关系图,并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写一篇简要的人物分析。
第三章:故事情节梗概3.1 教学目标概述《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教师讲述《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
学生跟随教师梳理故事脉络。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红楼梦》故事情节梗概。
3.4 作业布置第四章:经典片段品读4.1 教学目标品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分析经典片段中的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选择《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品读。
分析片段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经典片段。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片段的理解和感受。
4.4 作业布置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第五章:作品主题探讨5.1 教学目标理解《红楼梦》作品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
![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e5c74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e.png)
红楼梦教案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教案篇1高一选修课教案;《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教学设想;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难点;作者所处社会背景;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一选修课教案《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
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
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作者所处社会背景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
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 教案设计
![《红楼梦》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b8b95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7.png)
《红楼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生平。
《红楼梦》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成书背景、人物形象等。
案例分析法:分析《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作者与成书背景2.1 曹雪芹及其生平介绍曹雪芹的家族背景、生平经历。
分析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
2.2 《红楼梦》的成书背景讲述清代中叶的社会状况,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阐述《红楼梦》与清代中叶社会状况的关联。
2.3 教学方法与活动讲授法:讲解曹雪芹的生平及创作动机。
图片展示法:展示清代中叶的社会图片,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红楼梦》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第三章:主要人物形象3.1 贾宝玉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探讨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关系。
3.2 林黛玉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角色。
探讨林黛玉与贾宝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关系。
3.3 薛宝钗分析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
探讨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关系。
3.4 教学方法与活动案例分析法: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性格特点。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人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练习。
第四章:故事情节概述4.1 贾府的兴衰概述《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过程。
分析贾府兴衰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4.2 主要故事情节梳理《红楼梦》中的重要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关联。
4.3 教学方法与活动讲授法:讲解贾府的兴衰及主要故事情节。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825ff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5.png)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准备】1.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span>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2.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自行阅读教师推荐书籍,观看《红楼梦》电视剧。
做出简单的阅读摘记和阅读报告。
【教学内容确定】《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历代文人学者都对其赞誉有加。
但是初读或未读《红楼梦》的青年学生会有所质疑:《红楼梦》真的如此了不起吗?他的优秀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揭示它的伟大之处?老师能不能通过几堂课的时间让没有阅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也初步领略到《红楼梦》的不凡?针对这样的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应该确定为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佳妙。
《红楼梦》的佳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事实见其一斑。
一,红楼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文盲老太,都会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评析、阐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歌、曲、赋、骈文、古文等),并且每体都有传世之作。
其语言表达精致、雅洁、优美程度已臻绝境。
三,《红楼梦》的创作和研究(最突出的是脂砚斋的评批)几乎同步进行。
现在已形成了显学“红学”。
它具有独特的文艺和思想研究价值。
鉴于此,同时因应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学的主要范畴确定为小说的“人物”、“语言”和“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一)人物:离恨天中,有你有我1.从各种媒体及著作中收集利用《红楼梦》中人物评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资料。
教师示例如下:怎样和林黛玉一样的女孩相处?(网络文题)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王熙凤一样的女人,你一定会幸福。
(宣传广告)某某,就是真实版的呆霸王薛蟠。
《红楼梦》优秀的教学设计
![《红楼梦》优秀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17a0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8.png)
《红楼梦》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红楼梦》文本分析目标:通过分析《红楼梦》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及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3.探讨《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文本分析:2.学生分组阅读《红楼梦》指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组讨论:就分配的章节讨论人物形象的对比和衬托,以及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思想和价值观。
4.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将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
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的探讨:5.教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例如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和形象的象征意义。
6.教师示范分析一段文本,解读其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7.学生分组选择另一段文本,分析其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8.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将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
总结:9.教师对全班进行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和文本分析的重点。
10.提问和回答环节,确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1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一篇写作的形式,总结《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并对其中一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二:《红楼梦》人物研究目标:通过对《红楼梦》人物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研究《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物研究:2.教师向学生展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简要介绍他们的性格特点。
3.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位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分析,以及对其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探讨。
4.每组派代表进行小组报告,将研究结果展示给全班。
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分析: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红楼梦导读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红楼梦导读教案(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503f1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2.png)
红楼梦导读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红楼梦导读教案名著导读《红楼梦》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人物关系等。
(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3)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4)掌握名著欣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的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的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2.《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描写。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程】导入:清朝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就算你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你不读《红楼梦》的话,你的知识还不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是了不起的。
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畅谈中国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红楼梦》。
一、展示课题:名著导读《红楼梦》二、导读名著1.《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展示课件,老师还可做如下补充:《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写成于清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
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
《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的批语是:文笔细如牛毛。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0f8e80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d.png)
曲终人散情未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任务||1.了解《红楼梦》前五回叙事结构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曹雪芹建构《红楼梦》叙事形态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1分钟)整本书阅读,一定要把握整体性原则,要避免“碎片化”学习。
只有胸有全牛,我们才不会孤立地看待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前五回的故事梗概,但是仅有内容概括是不能走进文本内部的。
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前五回,了解它之于整部《红楼梦》的意义所在,伟大所在。
二、感知与交流1.感知情节。
(1)有人说:“《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悲剧的一个缩影。
”曹雪芹是如何把百年兴衰的时间之长,叙事内容之繁,浓缩在前五回这么短的篇章里的呢?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以谈谈你的困惑。
(5分钟)提示:学生对第二、三、五回的作用不难理解,这三回分别介绍了贾府的图谱,透过林黛玉的眼睛去写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有一定理解难度的是第一回和第四回,即为何要从神话写起,为何要写贾雨村和甄士隐这些无关紧要的人物。
此处不作深究,谈出各自的理解与困惑即可。
(2)如果把《红楼梦》的前五回比作一朵盛开的向外伸展的花朵,展示的中心是花蕊,那么,你觉得花蕊应该是什么?(4分钟)提示:前五回叙述的内容不论多么云遮雾障,总有一个中心、一条主线——贾府。
曹雪芹领着读者从天上走来,从远处走来,一路介绍贾府,走进贾府,进入了这个百年望族之家。
(3)前五回中,统领全书的有三个神话故事和三个现实故事,分别是什么?请找出来。
(3分钟)参考答案:《红楼梦》前五回出现统领全书的三个神话故事是“石头补天”“绎珠还泪”“太虚幻境”,三个现实故事是甄士隐故事、黛玉进京和“葫芦案”。
(4)当这三个神话故事、三个现实故事组合到前五回中的时候,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4分钟)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能有一两点发现即可。
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前五回作者架构故事的方式及其如何成为整部小说艺术结构的总纲。
初一语文课程教案红楼梦的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课程教案红楼梦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eee6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f.png)
初一语文课程教案红楼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红楼梦【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掌握《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3. 能够运用了解的知识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辨析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情节。
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教学准备】1. 课前布置《红楼梦》的阅读任务。
2. 准备教学课件、PPT以及相关教学资料。
3. 确保教室内足够数量的《红楼梦》实体书籍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向学生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回顾前期阅读任务中的重要情节。
二、知识讲解(约15分钟)1. 分析《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描写。
2. 解读《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如宝玉的出生、荣府的变故等,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三、思考拓展(约20分钟)1.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和思想:学生可以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文中所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2. 引导学生就小说中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封建礼教、阶级差距等。
四、思维激活与小组讨论(约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人物形象或情节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和互动。
五、整合扩展(约20分钟)1. 让学生再次思考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与前期讨论的主题和思想进行联系。
2. 引导学生表达对《红楼梦》的个人理解和感受,可以以写作、绘画等方式展现。
六、课程总结(约5分钟)1.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续深入阅读《红楼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书写)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创作背景- 内容概述- 重要人物形象- 重要情节- 主题和思想【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学习内容,继续阅读《红楼梦》。
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
![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907e6d0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1d.png)
高一选修课《红楼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人物形象。
2.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阅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人物形象。
2.《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3.《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及经典片段。
2.难点: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
二、课堂讲解1.分析《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2.讲解《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细腻的心理描写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四、课堂小结2.强调《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第二课时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的经典片段。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红楼梦》中哪个片段最吸引你们?二、课堂讲解1.分析《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等。
2.讲解经典片段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经典片段的艺术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课堂小结2.强调《红楼梦》的经典片段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第三课时一、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美的赞美等。
2.分析主题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0a4a4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0.png)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掌握《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引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概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强调《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利用多媒体展示《红楼梦》的封面、插图等资料。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了解学生对课程导入的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红楼梦》的基本了解程度。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形象。
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探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体情节和描写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利用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深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和转折点。
理解情节安排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分析思维。
3.2 教学内容分析《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如贾宝玉的通灵石身世之谜、林黛玉进贾府等。
探讨情节转折点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情节安排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采用逐段解析法,对重要情节进行详细解读。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情节发展的脉络。
《红楼梦》教学设计3篇
![《红楼梦》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c4f1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b.png)
《红楼梦》教学设计《红楼梦》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美”2、学习如何评述文学作品的“美”(初步学习写作书评)【教学设想】1、合理进行教材整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部分),笔者将之安排于授完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一文后,原因有三:① 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较严密的文学鉴赏思维,这必须立足于对鉴赏对象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之上;②从学段学习整体设计思考: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
在教授第一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时评;教授第二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短论;教授第三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书评。
③结合第三单元的“点击链接”(《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共同学习。
2、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课内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文章写作手法课外延伸:① 研讨《抄检大观园》,进一步鉴赏《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②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写作书评的一些方法;③ 引导学生走入《红楼梦》的艺术殿堂。
课内外结合,体现“阅读探究——评价总结——学习借鉴——反思发展”的学习过程。
3、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重点】1、学习“如何赏析”(结合本文,重点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2、学习“如何写作”(结合本文,重点学习例证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注:此时已进行了《宝玉挨打》一文的整体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转而分析其情节波澜的设计。
)(此环节可安排在《宝玉挨打》一课中进行)1、思考《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波澜设计:① 学生简述课文情节,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② 学生阅读思考:a 读完此文,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其情节设计的评述。
《红楼梦》 教案设计
![《红楼梦》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35b8b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e.png)
《红楼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诗词、典故、人物形象等艺术特色;(3)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高鉴赏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3)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导言: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地位;2. 第一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关系的梳理;3. 第二章: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感情纠葛;4. 第三章:鉴赏作品中的诗词、典故,领会作者的写作风格;5. 第四章:剖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王熙凤、贾母等;6. 第五章: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2)分析作品中的诗词、典故、人物形象等艺术特色;(3)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性格特点;(2)鉴赏作品中的诗词、典故,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3)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提高鉴赏能力;2. 案例分析法:剖析作品中的精彩片段,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3. 小组讨论法: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精神;4. 影像资料辅助法: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对作品人物的分析、情节的概括、主题的思考等方面的记录,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8510f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4.png)
《红楼梦》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1.1 作品背景1.1.1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1.1.2 儒家文化的影响1.1.3 文学艺术的繁荣1.2 作者简介1.2.1 曹雪芹的生平1.2.2 作者的创作动机1.2.3 红楼梦的创作过程第二章:故事梗概与主要人物2.1 故事梗概2.1.1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2.1.2 贾府的兴衰2.1.3 社会风俗的描绘2.2 主要人物2.2.1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2.2.2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2.2.3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第三章: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3.1 艺术特色3.1.1 细腻的心理描写3.1.2 丰富的象征手法3.1.3 独特的叙事结构3.2 审美价值3.2.1 人物形象的审美特点3.2.2 情感世界的审美价值3.2.3 社会风俗的审美批判第四章:经典片段品读与赏析4.1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4.1.1 片段内容概述4.1.2 片段的艺术特色4.1.3 片段的审美价值4.2 林黛玉进贾府4.2.1 片段内容概述4.2.2 片段的艺术特色4.2.3 片段的审美价值第五章:教学目标、方法与评价5.1 教学目标5.1.1 知识与技能5.1.2 过程与方法5.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2 教学方法5.2.1 讲授法5.2.2 讨论法5.2.3 欣赏法5.3 教学评价5.3.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5.3.2 学生作业评价5.3.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第六章:课程拓展与比较研究6.1 课程拓展6.1.1 相关历史与文化背景的学习6.1.2 比较研究其他古典名著6.1.3 红楼梦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6.2 比较研究6.2.1 与《西游记》的比较6.2.2 与《三国演义》的比较6.2.3 与《水浒传》的比较第七章:教学实践案例分析7.1 教学案例一:宝玉黛玉的情感分析7.1.1 教学目标与方法7.1.2 教学过程描述7.1.3 教学效果评价7.2 教学案例二:贾府衰败的社会意义7.2.1 教学目标与方法7.2.2 教学过程描述7.2.3 教学效果评价7.3 教学案例三:曹雪芹的创作艺术7.3.1 教学目标与方法7.3.2 教学过程描述7.3.3 教学效果评价第八章:教学资源与活动建议8.1 教学资源8.1.1 教材与辅助读物8.1.2 网络资源与影视作品8.1.3 专家讲座与学术研究8.2 教学活动建议8.2.1 角色扮演与情景再现8.2.2 写作与创意表达8.2.3 小组讨论与研究报告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9.1 教学反思9.1.1 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9.1.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9.1.3 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9.2 改进策略9.2.1 调整教学内容与难度9.2.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9.2.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第十章:10.1 总结教学收获10.2 展望未来学习10.3 表达对经典文学的敬意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解析: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于深入理解《红楼梦》的整体架构和深层寓意至关重要。
优质课《红楼梦》教学设计
![优质课《红楼梦》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2169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d.png)
优质课《红楼梦》教学设计概述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和讨论《红楼梦》,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并分析文学作品。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活动1. 阅读小说的选段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3. 组织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欣赏名句,分析作者的修辞手法和意义。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针对选段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表现和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让他们通过表演来理解和展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教学资源1. 《红楼梦》全文或选段。
2. 课堂讲义和教学辅助材料。
3. 文学鉴赏和写作指导材料。
结论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和欣赏《红楼梦》,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将有机会展示和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分析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
——《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喻与暗示
李爽
一、导入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提问:这一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关于谁的判词?
回答:林黛玉、薛宝钗
提问:这四句判词判定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什么?
回答:人物性格: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人物命运:“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从这一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就已经为两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命运埋下伏笔,脂砚斋评价曹雪芹的这种写法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谶语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借此理解《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给出金陵十二衩判词,请学生判断哪首是元春、探春的判词,为什么。
(一)元春分析
元春判词: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学生回答)原因分析:判词中提到宫闱,所以应该是指入宫为妃的元春。
元春判词提问:
1、“榴花”的寓意是什么?
榴花是什么:石榴花
石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怎样的寓意呢?多子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在说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可是我们看这里只有花没结果能说明什么呢?
元春无子或流产,这是她悲剧的其中之一。
2、“三春争及初春景”怎么理解?
争及解释为:怎么比得上,三春呢?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
那么这句话是说:其他三姐妹其他三个姐妹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看来均不及元春。
可以看出元春是贾府最优秀的女儿,所以她承担了贾府兴衰的重任。
3、虎兕指的是两种凶兽,刘心武根据判词推断,元春应死于宫廷斗争,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元春是自然死亡,你更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虎兕两凶兽相逢就像贾家与政敌的宫廷斗争,元春梦归于虎兕相逢,就是魂归于宫廷斗争。
大家回顾我们在专题研究王熙凤的时候,72回凤姐的梦就隐喻了元春卷入宫斗。
元春的谜语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玩物(爆竹)
提问:
1.“妖魔”的象征什么?
在中国传统中,过年时的爆竹能够吓跑妖魔“夕”,这里的妖魔对贾家来讲应该是什么?
贾家的政敌。
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
2. “回首相看已化灰”怎么理解?
贾家对于妖魔(政敌)的震慑是一时的,剧烈的爆炸燃烧后,整个家族变会化成灰,预示着贾氏家族的衰败没落。
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贴切的谶语。
元春的谜语成为了整个贾氏家族的谶语,可以看出元春对于贾家的意义重大,她是贾家的支柱、靠山。
元春人物形象总结:
元春,四姐妹之首,因才貌加封贤德妃,其性格可以这么概括:1,稳重精细。
2,孝顺。
对于第一点,能在宫廷斗争中得以胜出,没有稳重精细是不行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她赐玩物给众姐妹弟兄的时候,独把宝钗的和宝玉的一样份例,可以说这是个委婉的表示。
她为何选宝钗而非黛玉?就是因为宝钗稳重精细,这是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第二点,她虽知道宫廷是见不得人的去处,但她还是去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她是贾家的一个政治资本,不得已而为之的,当然,她是可以不用去的,但是为了整个家族,她最终去了,也就是说,她选择了妥协。
看元春省亲视频,加深人物性格印象
(二)探春分析
探春判词: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提问:
1.第一句表现出探春怎样的性格特征?
“才自精明志自高”。
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2.找出原文中能够表现探春性格中这种精明能干却又偏逢末世的片段(从目录中找答案)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我们一起来看看探春理家这一段视频,验证我们对探春性格特征的分析
3.这首判词预示了探春怎么样的结局?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
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物(风筝)
谜语分析: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
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
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而且她的从“清明妆点最堪宜”可以看出她远嫁的时间是在清明时节。
三、同学自主探究合作,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谜语,分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成果展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自然是种讥讽。
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值得一说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结局是抄家后蓄财一空,从此走下坡路,管理大权旁落,郁郁而终。
这与王熙凤的判词不相符,应该说是一个失败的续写。
四、拓展
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写一段人物记叙小片段。
五、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我们要学会通过理解这些谶语伏笔,找出人物命运,分析人物性格,并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你的记叙文写作之中,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具有大家风范了。
《红楼梦》是一条风光万千的长河。
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撷取了其中几朵美丽的浪花。
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走进《红楼梦》,感受古典文学的经久不衰的魅力。
科教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