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合集下载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创作背景的和作。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doc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doc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诗歌_古词风韵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作者:苏轼朝代:宋朝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拼音版:【hézǐyóu miǎn chíhuái jiù】rén shēng dào chùzhīhés ì?yīng shìfēi hóng tàxuění:níshàng ǒu rán liúzhǐzhǎo ,hóng fēi nàfùjìdōng xī。

lǎo sēng yǐsǐchéng xīn tǎ,huài bìwúyóu jiàn jiùtí。

wǎng rìqíqūhái jìfǒu ?lùzhǎng rén kùn jiǎn lǘs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苏轼的诗词大全苏轼的代表作写过的诗词《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陌上花三首》《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哨遍》《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贺新郎·夏景》《浣溪沙·咏橘》《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菩萨蛮·回文秋闺怨》《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双荷叶(湖州贾耘老小妓名双荷叶)》《送参寥师》《减字木兰花(琴)》《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诉衷情(琵琶女)》《守岁》《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三侍人妩卿)》《江神子(冬景)》《菩萨蛮(新月)》《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定风波·三月七日》《蝶恋花·京口得乡书》《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江神子·恨别》《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南乡子(自述)》《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河满子(湖州作)》《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行香子(与泗守过南山晚归作)》《蝶恋花(同安生日放鱼,取金光明经救鱼事)》《西江月(真觉赏瑞香二首)》《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如梦令(春思)》《谒金门(秋夜)》《花影》《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南歌子(雨暗初疑夜)》《南歌子(暮春)》《行香子·秋与》《浣溪沙(新秋)》《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杜处士好书画》《菩萨蛮·回文秋闺怨》《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卜算子·感旧》《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减字木兰花(胜之)》《醉落魄(苍颜华发)》《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南乡子(集句)》《好事近(湖上)》《黠鼠赋·苏子夜坐》《浣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西江月(咏梅)》《浣溪沙(前韵)》《蝶恋花(簌簌无风花自堕)》《减字木兰花·立春》《南歌子·寓意》《减字木兰花·立春》《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方山子传》《喜雨亭记》《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浣溪沙(有感)》《九日黄楼作》《满庭芳(三十三年)》《蝶恋花(送潘大临)》《南乡子(有感)》《行香子(清夜无尘)》《南歌子(感旧)》《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西江月·顷在黄州》《和侄女王城(东风未肯入东门)》《赠刘景文/ 冬景》《临江仙·送钱穆父》《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菩萨蛮(四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满江红》《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卜算子·感旧》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译文及注释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提示: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雪泥鸿爪”这个有名的比喻就出于本诗。

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的短暂。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译诗: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赏析: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和子由渑池怀旧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和子由渑池怀旧【评析】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

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

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注释及赏析《和子由渑池怀旧》是由苏轼所创作的,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和子由渑池怀旧》宋代: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译文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注释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翻译带拼音(实用版)目录1.渑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原文及翻译3.带拼音的翻译正文渑池,一个位于河南省的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使得渑池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渑池,有一篇著名的诗文《和子由渑池怀旧》,它是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创作。

这篇文章以渑池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如下:“渑池之水,清且涟漪。

女子有行,远游君子。

自彼齐鲁,至于渑池。

既替余子,俾静俾矣。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翻译如下:“渑池的水,清澈且荡漾着涟漪。

女子出行,远离家乡的君子。

从齐鲁之地,来到渑池。

已经代替我照顾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

思念却不得相见,无奈地搔首踟蹰。

思念却不得相见,无奈地搔首踟蹰。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提供了带拼音的翻译如下:“miǎn chí zhī shuǐ, qīng qiě lián yī.nǚ zǐ yǒu xíng, yuǎn y óu jūn zǐ.zì bǐ qí lǔ, dào zhì miǎn chí.yǐ tì yú zǐ, bǐ jìng bǐyǐ.ài ér bù jiàn, zhāo shǒu jū jū.ài ér bù jiàn, zhāo shǒu jū jū.”通过以上的原文、翻译以及带拼音的翻译,相信大家对《和子由渑池怀旧》这篇文章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苏轼著名诗词句之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著名诗词句之和子由渑池怀旧
子由渑池怀旧》 【鉴赏】 人生在世,总是到处流浪漂泊,这像什么呢?就恰似那 飞来飞去的鸿雁一样,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片刻,也许会留下一些 指爪的痕迹,但等到鸿雁飞去以后,又有谁会记得它是在东方还 是在西方呢?恰似,或作应似。常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吟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这两句诗了。 【原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 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赏析苏辙本诗收录于《东坡七集》。

创作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当时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

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苏辙原诗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作者的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

全诗动荡明快,意境恣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诗词原文: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 渑池:今河南渑(mi 6)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蹇(ji cn)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

(4分)(2)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2)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1分)【问题】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

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

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

作者遂作此和诗。

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

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6分)【参考答案】: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2.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古诗词阅读理解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古诗词阅读理解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②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③嘶。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职经渑池,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①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公元1056年),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①蹇驴:跛脚的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

B.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

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以叙事之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内涵的理解。

【答案】1.C2.(1)道理:人生征途漫漫恰如“雪泥鸿爪”,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2)诗人一开始就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含蓄地发出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的感慨。

颈联写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更见出人事无常。

(3)诗歌后两联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以及情感分析鉴赏的能力。

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错误。

颈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此联中说的僧死壁坏是雪泥鸿爪的具体化,并不是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对诗歌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能力。

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嘉祐六年(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

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鉴赏一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

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

[3]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

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

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

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

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2]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

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

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

[3] 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

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

在这首早期作品中,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赏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诗人用“飞鸿踏雪泥”来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和短暂无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诗人认为人生就像飞鸿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一样,是偶然的、短暂的,而飞鸿飞走后,也无法预料自己会飞往何方。

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与老僧的交往,如今老僧已经去世,只剩下一座新塔,而自己曾经题诗的墙壁也已经破败,无法再看到旧日的题诗。

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人回忆起自己和弟弟苏辙曾经一起经历的崎岖路程,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人生的漂泊不定和短暂无常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诗人运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使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翻译】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飞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

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昔日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

进京途中的崎岖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疲惫,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

【赏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语文版选修《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译文

语文版选修《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和译文

原文:
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③,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⑥嘶。

诗词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

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诗词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和子由渑池怀旧重点句子

和子由渑池怀旧重点句子

和子由渑池怀旧重点句子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全诗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在新造的那座佛塔里面了,从前曾经题诗的墙壁也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看到当时的题诗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诗中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不定,短促无常的感叹,也体现了他对往事的深情眷恋。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子由渑池怀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子由渑池怀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子由渑池怀旧》
高考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运用了哪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②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 表达的情感内容,即诗人对人生的理解。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苏辙诗中的感慨 ,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 一段议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 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 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 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 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 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 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 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 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 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 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 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 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 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 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 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画学文同的解析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
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 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著名画家、诗人。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 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 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的苏轼,妙手偶得 般创造出的这一艺术形象,总令人嗟叹生命 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者, 百代之过客。”(李白语),面对这仅有的 一次生命,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有什么理 由不去珍惜?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
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 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 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 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和 子 由 苏 轼 渑 池 怀 旧
人生到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 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 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 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 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 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4.苏轼的美学思想必然追求一种“萧散简远” 的艺术风格,而老庄也提倡虚静寡欲,两者 暗暗相合。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 说:“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 妙在笔墨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 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 钟、王之法益微。”钟、王书法,笔意洒脱 自如,字形简古而意味深远,笔画之外妙趣 横生。颜柳虽备尽古今笔法,只在字的形式 上极求变化之能事,却失掉了钟、王之妙趣, 这是不可取的。而苏轼向往的是笔墨之外的 意韵,追求超然物外、萧散简远的情趣,这 与道家的意旨十分吻合。
5.苏轼还提出了“技道合一”的观点。在他看 来,《庄子》中所言的“道”,是指存在于 具体的事物之中的自然之理,可由具体技艺 中提炼而得。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庄 子借庖丁与文惠君之言阐述了这一思想: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只有 “技进乎道”,方能“游刃有余。”由此可 见,庄子不仅重技,而且更为重道。这是苏 轼技道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诗题分析 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 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 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 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 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 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 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 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
老庄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文 人士大夫普遍遵循的一种处世模式。苏轼以儒家 思想为正统,但不拒绝对其它文化思想的接纳。 这与苏轼的家学渊源有关,他父亲苏洵即是一个 杂家。因此,苏轼尽管上期对老庄思想有过排斥, 不过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但实际上,苏轼 的早期思想,已经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他少年 时读《庄子》,曾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吾心淡吾累,遇境即 安畅。”“安得独从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 超世无有我独行”这是他随遇而安,仰慕老庄思 想的最初流露。
分析成语“雪泥鸿爪”
①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 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 ②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 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 出爪印一样。如老僧新 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 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 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 ③比喻新奇,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内容概括
前四句:以比喻写人生短暂、不定
后四句:叙事为主,以所见所闻深化人生哲思

作者的和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 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 中有整,行文自然。“雪泥鸿爪” 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题的惊 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 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 的名篇。
2.伴随着政治上不断受挫,道家思想对他影响 逐渐加深,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在道家的 自然本论框架中,道的特点就是合乎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庄子也强调:“游心于淡,合气于 淡,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老庄讲的 “自然”,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意 思。道家教人顺应自然,以淡泊宁静的心态 去面对人生。苏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小结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 事旧迹的深情眷念,散中有整,行文自然。 “雪泥鸿爪”的比喻,老僧新塔、坏壁旧 题的惊叹,含意丰富,意味隽永。全诗动 荡明快,意境恣逸,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
诗人一生宦海沉浮,展转做官与流浪中。但
诗人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 中随缘自适、旷达豪放,仍保持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王国维曾评价“东坡之词旷” (《人间词话》)。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 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 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但是 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 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我们从苏轼的诗文 中可以透视苏轼这一人生态度 。
3.道家思想中的朴素辩证法。苏轼对其加以继 承和发展,使他能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 问题。 苏轼书论提出了以天真自然、无意求 工为核心的创作观,这与道家的本体论思想 密切相关。苏轼在《题鲁公书草》中评颜书 云:“信手自然,动有姿态。”这里的“自 然”等同于老庄口中的“自然”,即没有一 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同时又透露出一种天真 烂漫、似不经意的情致。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
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 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 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 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 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 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 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 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 诗中的感慨。
诗词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 一些痕迹,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 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 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 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 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 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 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 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