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合集下载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伤寒与六经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伤寒与六经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黄元御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人活一口气,即“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升浮,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降,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升半,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四圣心源》)。

即阴阳二气流行之机,阴升阳降,化生中土,升降之机,则成为木、火、金、水四象。

黄元御的意思是说,人体内一气周流以土气为中心,中焦脾胃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一个旋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人体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都是由中焦土气变化而来,或者说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不同状态而已(《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学生(有点明白了)问曰:哦!原来是一气周流过程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木火土金水某些象性特征而已,而把这些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得出的五行运行特点。

是这样理解的吧?老师(想想后)答曰:可以这样理解,但并不完全正确,先看下面两张图:五行整个圆运动图东左右西南上下北火金木水降90九、阴阳与五行图中所示,指出因为阴阳二气运行升降过程中所形成的5种运行现象,而阴阳在圆运动过程中,由于具备某些象性之特点,即自然界中5种事物特性进行类比,所归纳出的五行运行特征。

这个五行特点与阴阳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总结得相当好,他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把阴阳之气运行之际,乃为五行之本质特征。

况且,“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人身心、肝、脾、肺、肾五行俱存,而所以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者,何物也?有无形之相火,行阳二十五度,无形之肾水,行阴二十五度,而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医贯·玄元肤论》)。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甘温之晶,也常作为养阴治形的药 物。
③善用温补,而不偏执
张氏主张“阳非有余”,十分重视 中 人身之阳气,因此在治疗上,凡属正 医 虚者,就多以温阳补虚为要。
各 张氏所以主张如此用药,一是为了
家 纠正朱震亨的丹溪学派主张滋阴降火
学 之弊;二是纠正历来盛行的有关“伤

寒无补法”、“痢无止法”、“见血 无寒”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张氏的

医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 各 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
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 家 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 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 中 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 医 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 各 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 悟尤多。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类经》三十二卷,将《灵》《素》的精华合而为一,
并综述百家,剖析疑义。此书分为12类,即摄生、阴阳、

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 气、会通,共390条。
医 《类经图翼》十五卷,包括运气、经络、针灸等内容。 各 论宗《内经》并附有图象。
《类经附翼》四卷,包括针灸赋、医易、律原、求正录

阳气之力更专,同时又加入杜仲、菟丝子等品,
使温补阳气之力更宏,同时又加入鹿角胶、构杞

之类,于阴中求阳,使精中生气,达到阴生阳长、
温补阳气的目的。

右归饮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炙甘草、

枸杞、肉桂、杜仲、制附子组成。此方较右归丸 少鹿角胶、菟丝子、当归,加炙甘草,方中减少

填精补血之品,使温阳之力更强,因此,运用于 命门之阳衰阴盛。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导读:资料图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同时也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

他不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经典,而且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

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就是得益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启发,采用青蒿素治疟,并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等影响颇为深远的医著。

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炼制和内丹的修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名医,堪称大医,其医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孙真人。

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唐代王冰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闻名,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创新。

他少时笃好易老即道家之学,讲求摄生,号启玄子。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与道家颇有渊源。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他年轻时进道观当过几年道士。

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寻医,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学医,边修道边学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刘河间又名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术语,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

明末名医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纠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之偏,力主温补,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

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至今日在中医界仍颇具影响力。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

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

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故《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

……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

以对人的认识为例: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

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

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着的统一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 )A、经络的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的功能失调D、内生五邪病变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肝B、肾C、脾D、心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 )A、阳盛阴虚B、阴盛伤阳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 )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气血的盛衰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C、气机失调D、脏腑阴阳失调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D、邪去而正不复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 )A、邪正俱盛B、邪正相持C、邪盛正衰D、正胜邪退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 )A、肢冷或汗出肢厥B、心烦失眠多梦C、脉伏而不出D、心悸怔状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 )A、眩晕、昏冒B、狂言、骂唇C、神昏、痴呆D、胸闷、心悸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 )A、心气虚B、心血瘀阻C、心气实D、心血不足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 )A、肾气亏虚B、脾虚不摄C、脾虚湿热D、痰涎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 )A、肺气虚弱B、肾气虚C、脾肺气虚D、肺气失宣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 )A、劳倦过度B、禀赋素虚C、嗜酒过度D、久病耗伤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 )A、水肿B、崩酒C、黄疽D、自汗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 )A、外感暑湿B、痰饮停胃C、饮食所伤D、感受湿邪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 )A、咯血吐血B、头胀痛,面红目赤C、晕眩目花D、耳暴鸣或暴聋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 )A、滑精B、自汗C、遗尿D、久泄脱肛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 )A、耳鸣B、夜尿多C、水肿D、气喘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 )A、咳喘胸憋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C、喘促痰涎壅盛D、喘而鼻煽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 )A、心火亢盛B、湿热蕴结膀胱C、心肾阴虚 D心火下移小肠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 )A、肝气犯胃B、肝气郁结C、肝气犯脾D、脾气虚弱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 )A、上病下取B、肺与大肠相表里C、六腑以通为用 D整体观念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 )A、子宫脱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久利脱肛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 )A、肾气不固B、脾气虚弱C、中气下陷D、宗气下陷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 )A、目睛上吊B、高热C、手足濡动D、神昏诡语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 )A、气郁B、气陷C、气脱 C、气闭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A、气逆B、气虚C、气滞D、气闭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暖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 )A、大便燥结B、肌肤干燥C、鼻干目涩D、烦渴引饮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 )A、阴盛格阳B、阳虚则寒C、阳盛格阴D、阴盛则寒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 )A、阴盛格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D、阳热病邪侵袭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 )A、正盛邪衰则病退B、正虚邪衰则病危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A、口苦B、多梦C、失眠D、易怒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 )A、脾阴B、肾阴C、胃阴D、心阴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 )A、巅顶疼痛B、少腹拘急疼痛C、肢麻抽搐D、两胁不舒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A、昏厥B、呃逆C、头胀痛D、咯血吐血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 )A、肝气的疏泄B、肺气的宣肃C、脾气的主升D、以上都不是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A、肾阳不足B、脾肾阳虚C、脾胃虚寒D、脾胃气虚4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理列哪项比较罕见:( )A、神昏谵语B、手足蠕动C、痉厥D、目睛上吊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 )A、脾气虚B、脾肺气虚C、肺肾气虚D、心气虚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 )A、三焦B、肺C、小肠D、肾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B、思虑无穷C、劳力过度耗伤D、失血过多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D、燥热之邪所伤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A、气消B、气陷C、气逆D、气滞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情志所伤B、痰湿阻滞C、脏腑功能减退D、宿食积滞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C、胃脘痞满不舒D、两胁胀满疼痛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D5、B6、A7、A8、B9、C 10、C11、B 12、A 13、C 14、D 15、C 16、C 17、A 18、B 19、B20、D 21、C 22、B 23、C 24、C 25、C 26、C 27、B 28、B29、D 30、D 31、C 32、D 33、B 34、A 35、B 36、B 37、D38、B 39、C 40、B 41、D 42、B 43、B 44、B 45、D 46、C47、C 48、B 49、C 50、B中医学基础知识点中医总括有四点:第一点是医道,医德。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总之,中医学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中医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把当时先进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哲学概念说明医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思想。哲学帮助了医学,,医学丰富了哲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水平。
(一)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阴阳言气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2012-5-28)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2012-5-28)

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李万源2012.5.26邮箱:wanyuan-yt@摘要:结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提出了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构建了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指出了其中的阴与阳、生与克、双进与双出这三种平衡,从三平衡和三定性的角度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碱基四维关系在遗传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对社会形态与执法系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三平衡;生克信息循环网络1 引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与阴阳学说的观点是一致的。

阴阳学说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古人使用阴阳关系来分析相关事物的对立属性及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认识并把握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规律[1]。

然而,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间由直接作用而引发的,辩证法中的矛盾系统只包含了对立双方两个要素,这种二维矛盾关系只反映了矛盾事物的简单、暂时的现象,对于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复杂的体系,则需从用多维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复杂体系中的事物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2]。

有利即为相生,有害即为相克。

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

六、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六、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

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

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

(二)气与五行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

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

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

《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学中医首先要打好基础

学中医首先要打好基础

学中医首先要打好基础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当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属于自然哲学形态。

但中医学是在古代医学中远较古希腊古岁马医学理论完善且医术高超的自然哲学,它以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时至今日,还无法用分析手段使其脱离自然哲学而成为独立存在的实证医学。

因此,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必须弄懂中医学中所包含的哲学内容。

做到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和特点。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医学研究生命运动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和健康与疾病的运动规律,医学就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气一元论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

”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

当时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时代。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

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

读书——黄元御理论,贵阳贱阴,补火泄水

读书——黄元御理论,贵阳贱阴,补火泄水

胃,⾏于经络,⽽统于中⽓。

中⽓旺,则肝脾左升,⽽不下泄;肺胃右降,⽽不上溢。

中⽓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肝脾郁陷,则下脱于便溺。

”⼜说,“下⾎之证,固缘风⽊之陷泄,⽽⽊陷之根,全由脾胃之阴湿”(见《长沙药解》卷⼆)。

⽓机升降,全在于中⽓旺盛,脾虚寒湿,则升降悖逆。

⽽且⼼肾相交,与脾升胃降,关系⾄为密切,是以“⽔⽕不交,则热⽣于上,⽽寒⽣于下,病在上下,⽽实缘于中⽓之败。

⼟者,⽔⽕之中⽓也。

戊⼟不降,故⽕不交⽔,⽽病上热;已⼟不升,则⽔不交⽕,⽽病下寒。

升降之倒⾏者,⽕衰⽔盛⽽⼟湿也”(《长沙药解》卷四)。

脾胃为什么能升能降,⽽为升降之枢?这主要是由它的特性来决定的,是因为“⼟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之正,不酸不⾟,不苦不咸,其味⽈⽢。

不腥不燥,不焦不腐,其味⽈⾹。

味为阴⽽⽓为阳,阳性动⽽阴性静。

以其味⽢,则阴静⽽降;以其味⾹,则阳动⽽升。

升则⼰⼟左旋,⽽⽔⽊不陷;降则戊⼟右转,⽽⾦⽕不逆。

”⼜说:“盖中⽓者,交济⽔⽕之枢,升降⾦⽊之轴,枢轴输转,⽔⽊升⽽⾦⽕降”(见《长沙药解》卷⼀)。

中⽓⼜为经络之根本,荣卫⼜为中⽓所变化,所以说:“中⽓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

肝脾主荣,肺胃主卫,皆中⽓所变化
也”(《长沙药解》卷⼀)。

(如视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甲其。

五行等文化

五行等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对“五”的注重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可以肯定,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

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其神谓之五帝。

”那么,什么是五行,历史上又是如何诠释“五行”的呢?“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

”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

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

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的不同侧重点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

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着重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

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

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各脏都有阴阳,而且各脏生理功能之间,确也存在着相互生克制化的关系。

反之,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探讨五脏之间相互关系时,同样又离不开五脏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结和制约。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道家与中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源头。

古代民众防病治病的实践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儒释道,儒释道三家与中医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其中的道家与中医的渊源尤为紧密。

儒家主要是从道德观念的层面给予中医以影响;佛家传入中国是在两汉时代,此后,其“以法疗病”的理念及医疗技术才逐渐融入中医;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

”因此,道家与以防病治病为宗旨的中医最为贴近,不仅其理念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不少技术和法则也转化为中医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此外,从道家名士中产生了中医发展史上的不少大家。

本文对此试加阐述。

一、中医的主要理念源于道家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

众所周知,《易经》是百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源头。

张其成先生说:“在先秦典籍中,只有《周易》为儒、道两家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

”〔1.1〕儒家和道家均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进行各自的阐释。

《易传》作为《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儒家所阐发,它主要是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对《易经》进行诠释;而《易经》中与中医有关的理念却是由道家大力发扬的,如阴阳五行理论,道家将其进一步细化、系统化了。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不少观念源自于《易经》。

《易经》与《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均成为中医的指导理念。

阅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可知这并非虚言。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庄子。

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整部《易经》都被解读为阴阳两字。

《易经》里虽然没有说到五行,但按张其成先生的看法,《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就是五行〔1.53〕。

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

有关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孙一奎B.张景岳C.李中梓D.赵献可E.薛己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A.心B.肾C.肝D.命门E.脾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二)B型题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自制()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自制()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阳非有余,阴亦不足”C.“阳常有余,阴本不足”D.“阳非有余,阴非不足”E.“阳常有余,阴非不足”3.朱丹溪提出()4.张介宾提出()(三)X型题1.张景岳医学著作有()A.《类经》B.《类经图翼》C.《类经附翼》D.《景岳全书》E.《质疑录》2.张景岳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A.阴阳一体思想B.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C.阴阳的常与变D.阳非有余,阴亦不足E.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在五行之中,张景岳最为重视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4.张介宾在其《大宝论》中,重点论述了真阳的重要,阐发了“阳非有余”的论点。

他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论证()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命门之辨”5.张景岳从几个方面对真阴作了阐发()A.真阴之象B.真阴之用C.真阴之病D.真阴之治E.真阴之脏6.张景岳称命门者()A.为水火之府B.为阴阳之宅C.为精气之海D.为死生之窦E.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7.张景岳喻为“治世之良相”的两药是()A.熟地B.人参C.黄芪D.当归E.白芍8.张景岳提出在治疗上也有常变之别,下列哪些属于治疗中的变法()A.以寒治热B.以热治寒C.热因热用D.寒因寒用E.虚则补之二、填空题1.张景岳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和最为突出。

2.张景岳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____的法则,指出“善补阳者,,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什么是阴阳五行

什么是阴阳五行

什么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那你知道阴阳和五行都是什么意思呢?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与五行的概念,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阴阳的概念阴阳源於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认为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以阴阳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例如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发展的根源。

凡是旺盛、萌动、强壮、外向、功能性的,均属阳;相反,凡是宁静、寒冷、抑制、内在、物质性的,均属阴。

阴阳学说亦应用於中医学上,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的规律。

简单来说,阴是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包括血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

至於阳,则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和气。

五行的概念五行,所指的是水、火、木、金、土。

但是我们要明白,这里所指的水火木金土并不是指真正的实物,而是对具有水火木金土特性的事物的一种抽象的概括。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五行还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相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此相克也。

五行的生克关系,对应了万事万物的关系,从事物对应的五行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变化。

思想灵感 五行之水

思想灵感 五行之水

五行之“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大元素,这些一直存在于中国悠远的历史里,是一种很有存在感的物质观,和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相辅相成。

人们常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所以五行又带给我们一种很抽象的存在于万物间相生相克的循环观念。

在五行中,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所以水润总是连在一起说的。

具体的应该可以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而万物的起源又是从水中开始,所以,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万物休眠,可都在为春天蓄积养料,准备爆发自己新一轮的生命,所以冬天属水。

五行中,水属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

主深沉宁静,其实很容易理解,黑色本来就不算在颜色之中,而水的“透明”,似乎本来就是一种很难用具体的形容词去描述的颜色,也就可以理解为无色。

而水生木,木为青,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Iris Van Herpen这个有着奇异创造力的荷兰设计师,2011年Haute-Couture秀场上的四溅的水花应该是今年最让人难忘的一幕吧,现在的时尚圈两个极端,要么很复古,要么就新锐,复古相对会容易做到,提取一点点经典元素,就会让人恍然大悟,噢,原来今年又开始XX年风,而新锐,完全是科技和创造力的大爆发。

材质已经不仅仅从传统的纤维面料入手了,各种高科技材质,打造出人类曾经想象中想定格的那一瞬间。

高科技复合材料,一次成型压制出的“水花”这个世界仿佛一瞬间只为你存在,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说的那样,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一般。

外表再刚强的女子,也是水做的骨肉。

也是血肉通透的人儿。

而诗人眼里的水是富有灵性的,是为美的精灵,力的化身,他们结合了对生命的感悟又让水演绎出来美丽的意象。

看到这幅照片不得不说个题外话,因为这个照片的主人,是一位专门拍摄水下时装照的摄影师。

他专门研究和拍摄了各种各样的水下题材的照片,美轮美奂,对镜头,光线和拍摄衣物在水下的纤维感运用也研究十分细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

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

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和阴阳本质有二:
一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的组合状态。

二五行是阴阳交互运动的不同阶段,如果把太极图阴阳S曲线比作波浪运动,那么五行是阴阳波浪运动的不同波段。

太极图恰好说明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水木火土金
太阴极限状态阴消阳长状态太阳极限状态阳阳平衡状态阳消阴长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