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阴阳与五行十神的关系与对应

阴阳与五行十神的关系与对应

阴阳与五⾏⼗神的关系与对应阴阳与五⾏的关系与对应阴阳是论命的灵魂,平衡是吉凶的核⼼,吉凶祸福都是通过阴阳的作⽤结果是否和合平衡即太极来决定。

阴阳在⼋字中以什么来体现?通过四相即四季到地球上的落实来体现,也就是五⾏,五⾏⽓通过⼲⽀形来表述阴阳。

1、地道⽔代表阴、⽕代表阳。

⾦⽔⼰为阴,⽊⽕戊为阳。

但⾦⽊为少阴少阳,阴阳性不稳定,容易变化,只有⽔⽕才是不变的阴阳。

⾦⽊⼟不理⽓时,⽊阳、⾦阴、戊阳、⼰阴。

所以,论阴阳就是以⽔⽕为中⼼,以⾦⽊⼟为调整⼯具,以⽔⽕的阴阳平衡为吉凶结果的⼀个过程。

吉凶必与⽔⽕有关,⽔⽕出现作⽤时、⽔⽕被引动作⽤、被引动受伤或平衡时才有吉凶。

2、为什么戊阳、⼰阴?论⽓,戊⼰⼟都为⼟⽓,戊强⽓⼰弱⽓。

论阴阳戊阳、⼰阴。

戊克⽔厉害,且戊见弱丙丁不伤为护卫,说明是阳的。

⽽⼰⼟泄⽕厉害、克⽔⽆⼒,最关键⼰见嫩⽕不管是强⽕丙还是弱⽕丁都是必有灾,尤其是⼰对丁的伤害最为厉害,⼰丁就是丑午害,丙寅⼰亥丁巳丁未。

⼰克⽔克不尽,只有见旺⽕⽓的⽕时变阳克⼒才厉害,戊午⼰未壬⾠⼰⾣。

3、阴阳在⼈道就是⽔⽕⼲⽀,壬癸亥⼦、丙丁巳午。

⾦⽊⼟是调整阴阳即理⽓的⼯具,不理⽓时⾦阴⽊阳戊阳⼰阴。

形法论命就是看⽔⽕阴阳的平衡与征战,平衡吉、征战凶。

⼋字以形告,⼀定要看⽔⽕形,当然⾸先是要⽔⽕⽓的⾃由,⽔⽕理会时才会有吉凶:出现作⽤时、引动作⽤时、被控制失衡时凶平衡时吉、被救出⾃由平衡吉失衡凶,受伤时肯定不能平衡当然是凶。

4、所以,五⾏分阴阳肯定是对⽴的。

所以,对⽴的五⾏平衡时就是阴阳平衡必有吉,伤害时阴阳征战必是凶。

当然要看护卫,是伤个体形的主⼼性脾⽓,伤阴阳的是主吉凶。

阴阳与⼗神的关系与对应五⾏是阴阳的代表,⼗神是对⼲⽀五⾏个体社会⼈事的表述,也可分阴阳,主要是⽤于⼈事取象⽽不能直接断吉凶。

以⾃⾝与外界定位阴阳,以吉凶神定位阴阳。

吉凶神定位⼈事的好坏优劣,以旺衰平衡看⼈事关系的有情⽆情,个体五⾏⽓的平衡论个性脾⽓健康疾病。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1、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阴阳五行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使人处于正常 的生理状态——平人。
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生理活动 阳 兴奋、亢进、温煦、功 能活动 抑制、衰退、滋润、营 养物质 气机运动 升、出

降、入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阴阳平衡——生理状态
中医学的阴阳属性: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精 气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的质料元素,万物的生 成皆是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宇宙就是气
自然界之清阳之气上升为天 “清阳为天”
自然界之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浊阴为地”
有形的生命生于无形之气,无形化有形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 复散为气。 《庄子· 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 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四)阴阳的消长 ●“消长”的含义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 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 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消长必须在一定限度内。
长而不偏盛 一定限度 消而不偏衰
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平衡)
自然界四时气候
由冬至春至夏,气候由凉转 热——阳制约阴,阳长阴消 由夏至秋至冬,气候由热转 凉——阴制约阳,阴长阳消
●五行相克 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 (所胜,所不胜关系)。 相克次序:
克 克 克 克 克






例: 以木为例
(母)

生 我 克我 我克

所不胜

所胜 我 生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

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

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和阴阳本质有二:
一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的组合状态。

二五行是阴阳交互运动的不同阶段,如果把太极图阴阳S曲线比作波浪运动,那么五行是阴阳波浪运动的不同波段。

太极图恰好说明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水木火土金
太阴极限状态阴消阳长状态太阳极限状态阳阳平衡状态阳消阴长状态。

中医阴阳五行图解

中医阴阳五行图解

肺位于胸中,上通咽喉。 主要功能是: 1. 主气,司宣肃,通调水道。主皮毛。 2. 开窍于鼻。 3. 与大肠相表里。
肺属金

脾位于腹中。主要功能是: 1.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2.开窍于口。 3.其华在唇。 4.与胃相表里。
相生
相克

脾属土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主要功能是: 1.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阳虚则外寒。阳虚——寒症——功能衰退,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 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夜尿多(五更泻)。 阴虚则内热。阴虚——热症——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五心烦热、面色潮红 、 烦而多言、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尿黄、便干。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邪入时灰病进!
2、辩证施治:证,指疾病的原因和性质。不同于“症”。症是指疾病的现 象, 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同病异治;呼吸问题可能由肺、肾或心脏疾病引起。 要用不同方法解决。异病同治:85%以上的疾病与免疫失调有关。固本扶正、调节 免 疫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3、阴阳学说: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四季养生之食物与颜色
春季:宜养肝、不动怒;多吃绿色食物:青菜、韭菜、
夏季:宜养心,注意控制情绪!勿大喜。多吃红色食物:红署、蕃茄、胡
萝卜、红辣椒、西瓜、瘦肉或红色肉类。 秋季:宜养肺、忌悲伤。白色和秋气相吻合。多吃白色食物:梨、莲子、白萝卜 、
白菜、山药(横栽直长、益肾润肺补脾)。
冬季:宜养肾、防惊恐,固本扶正。多吃黑色食物:黑木耳、黑米、葵瓜籽、坚
肾属水相生相克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时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液五官五形五情五德五魔角酸青生风平旦东春木肝胆泪目筋怒仁财微苦赤长暑日中南夏火心小肠汗舌脉喜礼贵宫甘黄化湿日西中长夏土脾胃涎口肉思信胜商辛白收燥合夜西秋金肺大肠涕鼻皮毛悲义杀羽咸黑藏寒夜半北冬水肾膀胱唾耳骨恐智淫肝属木3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二、阴阳的关联性 按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三、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现对于其对立面来确定的;阴阳属性会相互转化。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完整综合版)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完整综合版)

水一北斗与四时八极关系口令一六太一北斗二十八宿关系口令一气灵布场口令六气灵成象口令水阴阳五气口令坎气灵场态类性口令坚五行气内蕴关系凛五行气内化关系寒五行气机制属性关系操五行气物化关系肃五行气生化关系静五行气所主关系严贞阴阳造化功能关系凝冽五行与时令关系冰雹阴阳违逆关系
夜半地球自转与太阳关系冬太阳辐射场的关系水气太阳系五大气态关系北天地磁场与地球自转关系
壬癸二十八宿与太阳关系
寒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环境气候关系玄天地、日、二十八宿关系黑日光分解与水气关系北宫北极星与二十八宿关系水星行星与太阳关系水运五气生化与四时关系
水运临子(丙子)一天阳之气口令冬胜夏天阳制约关系盐五物味气属性关系圆事物外显性状关系下人与空间关系藿菜气类性关系栗果气类性关系藏
天地气消长关系
坎万物阴阳气灵象数理类性关系北斗星每月所指向及黄道十二星座位置关系申酉坤无极太极生化关系口令宇宙信息与生命节律关系子亥五星六十年中宿位与天气主气关系。

精气阴阳五行

精气阴阳五行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1)大体部位划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
阳,体内属阴。

(2)腹背四肢内外划分,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
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脏腑划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
•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 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 长4种形式;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 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 长4种形式。
•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 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 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正确答案』A
五行学说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 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
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木曰曲直:是指木具有生长、升发、能屈能伸的特性,凡具有 的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于木。
系)。 2.相克 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 顺序: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
系)。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
“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 二、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资助、又相互制约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总之,中医学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中医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把当时先进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哲学概念说明医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思想。哲学帮助了医学,,医学丰富了哲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水平。
(一)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阴阳言气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阴阳五行篇一: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阴阳五行八卦、干支、二十四节气是中医学术理论的根一些力求中医“科学化”,并且诟病中医事业发展滞后的人士认为,中医是“新瓶装老酒”。

意思是经过数十年的中医科学化与中医现代化,中医学仍然无法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

笔者恰恰与这些人士的观点相反,认为真正的中医根本就不应该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之中!现代人所理解的中医理论是“老瓶装新酒”,即其内容与本真中医学术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根本原因在于:近现代以来,中医出现了学术混乱三步曲:第一步:中国人翻译西医学著作,借用了大量中医学的概念和术语;第二步:又用变成西医学概念的词汇来解释与套用、编写中医教材;第三步:再用西医学外语词汇把所谓的“中医学”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历史性的学术混乱以难以抗拒之势,在近现代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迅猛扩展。

尽管中医的名称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距离真正的中医学却越来越远!其实不仅仅是中医学科!中国学术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混乱与舛讹,同样厄运难逃!运用古代中国天文学观测系统基本知识,分析古代中华先哲所界定的天地框架----以地球为天地的球心,以北天极为上,以南天极为下,以与地球赤道相平行的二十八宿为圆形天道。

阴阳五行八卦、干支这些气数,就是天地框架之中的北斗徊转、五大行星迁移与气候变化相互感应的规律之数。

中华传统科学思想认定,阴阳五行是既包容着天,又包容着地的天地之气五种特点与性质。

这五种特点与性质体现为春、夏、长夏、秋、冬。

中医学脏腑、经络,其数目、性质与功能,不是与解剖出来的器官、神经相吻合,而是与阴阳五行、八卦、十干、十二支的数目分毫不差,这种对应原理是“天地之阴阳五行”与“人体之阴阳五行”相参相应。

古人将四时与五行合并称谓,就是因为四时是指春夏秋冬这四个时节;五行,则是指与四时意义相通的阴阳五行,即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这五个时节。

六、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六、气、阴阳、五行的关系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

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

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

(二)气与五行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

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

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

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

《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

精气阴阳五行

精气阴阳五行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人类是宇宙万物之一,由精气构成; “无形”:肉眼看不见 “有形”:肉眼能看清性状“气合而有形”
(二)精气是不断运动变化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精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精气的运动取决于其本身所固有的阴阳两种力量 的相互作用。
阴阳的偏盛、偏衰
疾病
治疗上:因药物有阴、阳之分,又有
四气、五味之性。
温热、燥烈的药物
} 辛、甘、淡的药物 阳
寒凉、滋润的药物
} 酸、苦、咸的药物 阴
用药物的阴阳来调理机体的阴阳,
以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五行学说目的要求
1.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五行的特性。 3. 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4. 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
精气阴阳五行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精”、“气”,充塞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 且亦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
指一切细微、精粹的物质,亦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 始物质。
是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共同物质基础和客观 存在。
构成人类的本原。
目的要求
1. 掌握精气学说的的基本内容。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认为:
地气虽居下,但内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涵阳,有 “亲上”之势,故地气在其所涵天之阳气的鼓动下上 升于天。
如此则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感。
阴阳互藏,是指相 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 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 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宇宙中的任何事 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 属性不同的成分,属 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 分,属阴的事物也寓 有属阳的成分。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八纲辨证就是分别从病性(寒热)、病位(表里)和正 邪消长(虚实)几方面来分辨阴阳,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临床辩证,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
2020/6/20
40
(四)治疗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 补之
38
(三)诊断方面
1.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
口色:红、黄、赤紫者为阳;白、青、黑者为阴;
脉象:浮、洪、数者为阳,沉、细、迟者为阴;
声音:高亢、宏亮者为阳,低微、无力者为阴。
另外,身热属阳,身寒属阴;口干而渴者属阳, 口润不渴者属阴;躁动不安者属阳,踡卧静默者属阴 等等。
2020/6/20
39
(三)诊断方面
凡是向下的、静止的、有形的、寒凉的、 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 弱的等都属于阴。
2020/6/20
21
阴阳属性划分举例
属性 空
间 时间 季节 温度
阳 上外左南天 昼 春夏 温热
阴 下内右北地 夜 秋冬 寒冷
2020/6/20
22
(三)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 变化的总规律。
阴虚则内热----阴液亏虚,不能制阳, 相对地会出现阳的有余,而发生阴虚 阳亢的虚热证
2020/6/20
37
外寒,内热
阳虚则外寒----外,指人体外部(四 肢,耳鼻)寒冷,温度低。严重者四 肢厥冷(手冷过肘,脚冷过膝)
阴虚则内热----内,指内部或里边的 热向外透发。阴虚内热也叫骨蒸潮热。
2020/6/20
2020/6/20

中医:道、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起源的奥秘

中医:道、太极、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起源的奥秘

中医:道、太极、阴阳、五⾏、五运六⽓起源的奥秘如果您喜欢我的⽂章,请长按“”给我⼀个“太棒了”,⾮常感谢您的⽀持!五运六⽓的推演必须⾸先建⽴⼀个始点,始点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推演的成败。

⽬前学术界主要有3种观点:⼤寒说、⽴春说和正⽉朔⽇说。

因此初运和初⽓起始时间如何界定,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章从⽂献沿⾰、原理评价、现代⽓象数据验证3个⾓度,讨论为何初运和初⽓起于⽴春。

⽴春⽇与正⽉朔⽇是同⼀天的不同说法,下⾔⽴春说。

从⽂献沿⾰上讲,内经原义主张⽴春说,⼤寒说多见于经注;从原理评价上讲,⽴春说⽐⼤寒说更加说理通畅,透彻圆融;从现代实际⽓象数据验证上讲,⽴春说证据较多且能符合中原地区⽓候变化。

暂论证认为,初运和初⽓起始时间应为⽴春。

在进⾏五运六⽓禀赋与疾病具有相关性的数据验证时,构建合理的统计模型是⾄关重要的环节,其中,初运和初⽓起始时间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推演的成败,是⼀处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必须⾸先明确。

历史上有关初运和初⽓起始时间的问题,历代认识较为统⼀,绝⼤多数皆⾔起于⼤寒,直⾄近⼆⼗年,不断有学者质疑⼤寒说的科学性,提出初运和初⽓起于⽴春和正⽉朔⽇贴合内经原旨,说理通畅,且较为符合中原地区⽓候变化。

多种运⽓起始时间并存,使得模型推算结果多样性,所得结论不具有可⽐性。

起始时间如何界定尚未达成明确共识,成为当代五运六⽓研究领域的⼏⼤争论之⼀,具体可归纳为3种观点:⼤寒说、⽴春说和正⽉朔⽇说。

本研究⽀持⽴春说,下⽂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献沿⾰、原理评价、现代⽓象数据验证3个⾓度,讨论⽀持初运和初⽓起于⽴春的原因。

1 ⽂献沿⾰1.1 ⼤寒说多见于经注唐代王冰作为补⼊和⾸个注解运⽓七篇⼤论的⼈,后⼈将其注解看的分量很重。

《重⼴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不同篇章中多次注解道:“凡⽓之⾄,皆谓⽴春前⼗五⽇,乃候之初也。

”“初之⽓,起于⽴春前⼗五⽇,余⼆、三、四、五终⽓次⾄,⽽分治六⼗⽇余⼋⼗七刻半。

风水之气、阴阳、五形、八卦、方位、24山法详解

风水之气、阴阳、五形、八卦、方位、24山法详解

风⽔之⽓、阴阳、五形、⼋卦、⽅位、24⼭法详解风⽔之⽓⽓,在古代是⼀个很抽象的概念。

唯物论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论者认为它是客观精神的派⽣物。

先哲普遍认为,⽓⽆处不存在,⽓构成万物,⽓不断运动变化。

《⽼⼦》云:“万物负阴⽽抱阳,冲⽓以为和。

”宋张载在《正蒙·太和》云:“太虚⽆形,⽓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在风⽔术中是⼀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

有⽣⽓、死⽓、阳⽓、阴⽓、⼟⽓、地⽓、乘⽓、聚⽓、纳⽓、⽓脉、⽓母等等。

⽓是万物之源,⽓变化⽆穷,⽓决定⼈的祸福。

⼈要避死⽓、乘⽣⽓,就得请风⽔师“理⽓”。

“理⽓”是⼗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有了“⽣⽓”就能富贵。

因此,风⽔术实际是“相⽓术”。

风⽔术以⽓为万物本源,《管⽒地理指蒙》卷⼀《有⽆往来》云:“未见⽓⽈太易,⽓之始⽈太初。

……⼀⽓积⽽两仪分,⼀⽣三⽽五⾏具,吉凶悔吝有机⽽可测,盛衰消长有度⽽不渝。

”这就是说,世界是从⽆(未见⽓)到有(⽓之始),⽓是本源(⼀),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分出⾦⽊⽔⽕⼟五种物质(五⾏),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这段话,是对《周易》“太极说”的发挥,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彩。

风⽔术认为,⽓是⽆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也可以积淀为⼭川。

明代蒋平阶在《⽔龙经》论“⽓机妙运”时说:“太始唯⼀⽓,莫先于⽔。

⽔中积浊,遂成⼭川。

经云:⽓者,⽔之母。

⽔者,⽓之⼦。

⽓⾏则⽔随,⽽⽔⽌则⽓⽌,⼦母同情,⽔⽓相逐也。

夫溢于地外⽽有迹者为⽔,⾏于地中⽽⽆形者为⽓。

表⾥同⽤,此造化之妙⽤,故察地中之⽓趋东趋西,即其⽔之或去或来⽽知之矣。

⾏龙必⽔辅,⽓⽌必有⽔界。

辅⾏龙者⽔,故察⽔之所来⽽知龙⽓发源之始;⽌龙⽓者亦⽔,故察⽔之所交⽽知龙⽓融聚之处。

”由此可知,⼭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于 “⽓”中,寻找⽣⽓就是要观察⼭川的⾛向。

黄帝内经之气阴阳五行详解

黄帝内经之气阴阳五行详解

原文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 大论)
名词解释
张介宾注:“始者,肇其生机。散者, 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于 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 生化,指胎孕繁殖。有形 有形,指发育成形。 生化 有形 蕃育,指生长、壮大。象变 象变,指动植物衰 蕃育 象变 亡而物象改变。
理论阐发
《内经》把物质运动的形式概括为升降 出入,并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指要
于×× ,男,29岁.夏日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 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心烦口苦等证.脉 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 辩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泻之余,胃 气焉能不伤.中为中虚而寒热相杂之证. 处方:黄连6g黄芩6g人参6g干姜3g 嘱另捣 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一剂即吐止病愈. (伤寒论十四讲)
按语
本段说明天六气的始成、流散、布化到 终未的运动,导致生物的生化、成形,蕃 育、象变的生命过程。
1103原文阐释
万物形成始于气的生化;其气扩散,形 成事物的形态;其气的布化,使事物能够 以育、生殖;气化终止则物体发生变易。 以此说明气之聚散决定物之变化
原文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 于天1。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
1106原文阐释出入---化收藏
凡有生之物体内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 机;依赖于外在气化作用而成立者。名曰 气立。若升降出入停止,则神机毁灭、气 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与升降,就不会 有事物生长壮衰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 程。以此说明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
110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升降出入,存在于任何物体。说明气的升 降出入运动形式区广泛性。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子气:五行相生中的我生之气。
木生火:在五行相生中,木资生、助长火的作用。用以说明肝对心的资助作用。
火生土:在五行相生中,火资生、助长土的作用。用以说明心对脾的资助作用。
土生金:在五行相生中,土资生、助长金的作用。用以说明脾对肺的资助作用。
金生水:在五行相生中,金资生、助长水的作用。用以说明肺对肾的资助作用。
五行相侮:在五行相克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其顺序与五行相克相反。
木侮金:在五行相侮中,木金的反克。用以说明肝对肺的克制作用。
金侮火:在五行相侮中,金对火的反克。用以说明肺对心的克制作用。
火侮水:在五行相侮中,火对水的反克。用以说明心对肾的克制作用。
水侮土:在五行相侮中,水对土的反克。用以说明肾对脾的克制作用。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季。
五气:风、暑、湿、燥、寒五种气候。〈运气〉木、火、土、金、水五运之气。
五化:生、长、化、收、藏五个生化阶段。
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
五音:角、征、宫、商、羽五个音阶。
土克水:在五行相克中,土制约水的作用。用以说明脾对肾的制约作用。
水克火:在五行相克中,水制约火的作用。用以说明肾对心的制约作用。
火克金:在五行相克中,火制约金的作用。用以说明心对肺的制约作用。
金克木:在五行相克中,金制约木的作用。用以说明肺对肝的制约作用。
五行相乘:在五行相克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其顺序与五行相克相同。
土侮木:在五行相侮中,土对木的反克。用以说明脾对肝的克制作用。
五行生克: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的合称。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阅读全文分类:中医学理论|阅读(38)|评论(0)五行学说2010-02-22 00:27阅读36评论0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要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即所谓"五行大系"。

五行大系还寻求和规定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统摄自然与人事。

人在天中,天在人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人交相生胜。

五行学说认为大干世界是一个"变动不居"的变化世界,宇宙是一个动态的宇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阴阳、五行
一、A1型题
1.血生脾是指
A.脾统血
B.火生土
C.血生于脾
D.血病治脾
E.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是
A.五脏、下窍、六腑
B.四肢、五脏、六腑
C.六腑、上窍、腠理
D.腠理、四肢、五脏
E.腠理、下窍、五脏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3.《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了气的运动具有A.代表性
B.对立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E.相关性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
4.飧泄是指
A.大便稀溏
B.泄泻无度
C.大便完谷不化
D.下利脓血
E.濡泻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5."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
A.肺气
B.水谷精气
C.胃气
D.卫气
E.清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揭示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相互交感
B.相互制约
C.相互为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7."治病必求于本"中"本"的含义是
A.肾
B.脾
C.体质
D.阴阳
E.病因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8.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形归气,气归精
E.精食气,气生形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9."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之"能",与下列何字通借
A.胎
B.
C.耐
D.罴
E.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0."气归精,精归化"之"气"是指
A.药食之气
B.卫气
C.人体之气
D.肾气
E.药物之气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二、A2型题
11.某男,70岁。

两天前高热,面红,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服阿司匹林后汗出如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

据此分析,其病机应为
A.阳胜则热
B.重热则寒
C.阳胜则阴病
D.热胜则肿
E.热伤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12.某男,60岁。

突发两耳齐鸣,音量大而音调亦高,且耳中有堵塞及胀感,拒纳外来噪音,舌苔薄白,脉细。

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析,其最适宜的病机是A.清阳不升
B.下虚上实
C.浊气在上
D.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E.阳胜阴衰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13.某男,55岁。

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舌苔浊腻,脉滑。

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其治法宗
A.辛甘发散为阳
B.酸苦涌泄为阴
C.味厚则泄
D.味薄则通
E.气厚则发热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4.某男,25岁。

高热数日不退,又见喘喝,气不能接续,甚则心悸气短。

其病机是A.壮火食气
B.气食少火
C.阳胜则阴病
D.阳胜则热
E.阴胜则阳病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5.某女,48岁。

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痞结,胸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胀痛,脉弦。

最合适的诊断为
A.肤胀
B.胁胀
C.膜胀
D.单腹胀
E.鼓胀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
16.某女,45岁。

因思虑过度,二年不寐,百药无效,脉缓。

据《内经》情志相胜的原理,当采用以下何种治法
A.喜胜忧
B.怒胜思
C.恐胜忧
D.恐胜思
E.悲胜思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三、A3/A4型题
(17-19题共用题干)
某男,41岁。

在两周内,送了两个患尿毒症的同事到医院后出现尿频,伴腰酸痛,睡眠不安,乏力,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数。

据此分析。

17.其病因为
A.恐伤肾
B.思伤脾
C.怒伤肝
D.忧伤肺
E.悲伤心
18.其病机为
A.肝郁化火
B.脾虚生湿蕴热
C.心火下移小肠
D.肾虚湿热内生
E.肺虚水道失司
19.其治法为
A.心理疏导合清心安神利小便
B.心理疏导合疏肝清热
C.心理疏导合益肾清热祛湿
D.心理疏导合健脾利湿清热
E.心理疏导合补肺行水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17.A;18.D;19.C
(20-22题共用题干)
某女,37岁。

近期低热不退,颧红盗汗,失语,手足蠕动,舌红绛,苔无,脉细数。

20.其临床病机最可能是
A.阴胜则阳病
B.阳胜则热
C.风胜则动
D.热胜则肿
E.阳胜则阴病
21.其治法为
A.柔肝息风,育阴安神
B.清热镇痉
C.泄热存阴增液
D.益气养阴,退热止痉
E.祛风通络和营
22.治疗应首选
A.羚麻白虎汤
B.阿胶鸡子黄汤
C.增液承气汤
D.圣愈汤
E.瓜蒌桂枝汤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20.C;21.A;2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