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课内阅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cc988e1a37f111f1855bd2.png)
《大雁归来》精品教案教材解读《大雁归来》选自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所著《沙乡年鉴》一书。
文章内容具体详实,描写生动细腻,情感真切动人,又饱含作者理性的思考。
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
在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
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鸣叫则使天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
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最恰当的定位。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挚情感,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
学习时,应要求学生仔细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提高其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本文生动的描写手法。
3.理解作者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
重难点突破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着重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
难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法与学法教法:1.阅读教学法:以学生为主,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探究研讨,教师点拨以解读文本。
2.听说法:从听入手,明确已学说明文文体知识,通过有价值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拓展运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搜集资料的能力和爱护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法:1.圈点批注法:通过圈点批注,提炼信息,概括文意。
2.合作探究法:以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0c369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d.png)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ceb08a763231126edb1187.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起的引力波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内语段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2fc58f5e192e45361166f55a.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内语段阅读训练阅读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2.“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中的“这种风气”具体指什么?3.从全文看作者目前的心态是怎样的?阅读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4.文章第一段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5.“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一句中的“这种风气”具体指什么?6.从全文看,作者成功的诀窍是什么?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
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
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也不以为意,知道是怎么回事。
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域,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笑声、掌声不断)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cfbfa52b160b4e777fcf7c.png)
八下《〈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及练习【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铺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问题探究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的画面。
雄雎鸠鸟在河中央长满青草和鲜花的小岛上悠闲地边散步边不停地鸣叫,它的歌声清脆悦耳,它在寻找自己的配偶。
2.关雎》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水鸟和鸣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引起下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得眼前之景和诗人的情感相契相合,情景交融。
3.诗中为什么要反复描写姑娘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①描绘了姑娘忙碌劳动的优美姿态,充满生机,刻画了她勤劳的形象。
②运用了比兴手法,少女追逐荇菜恰如君子对淑女的追求,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之情。
4.诗中是如何表现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思慕之情的?①运用了夸张修辞,写男主人公对意中人日夜思念,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②“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不平静。
③虚写手法。
男主人公想象意中人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使她快乐,进一步表达深切的思慕之情。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中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
由初遇时的爱慕到离别后的思念再到想象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登勃朗峰》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26e3402eefdc8d376ee3287.png)
《登勃朗峰》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林文华译。
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
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社提供了一次前往地中海地区进行轮船旅游的机会。
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大量的旅行信件,1869年收集成《傻子旅行》一书。
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2.文题诠释标题是一个动宾短语,“登”表明事件,“勃朗峰”点明“登”的具体对象。
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3.主旨本文作者通过记述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4.内容解读勃朗峰,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山势陡峻,为欧洲名胜之一。
本文主要写了登勃朗峰的经过,并借助典型的描写,赞美了勃朗峰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5.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至第6自然段)写登勃朗峰的经过及沿途见到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7至第11自然段)写下山路途的陡峭和车夫高超的驾车技术。
6.写作特色(1)细致的景物描写。
通过对勃朗峰自然景物的描写,准确细致地展现了勃朗峰迷人的景色。
例如:“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这些描写,都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
(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本文语言生动又不乏风趣幽默,避免了语言的干燥无味,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了既通俗易懂又余味无穷的效果。
或者说,如“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7.精彩语段①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八下《石榴》课内阅读
![八下《石榴》课内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87c60e7bf111f18583d05ace.png)
八下《石榴》课内阅读————————————————————————————————作者:————————————————————————————————日期:《石榴》阅读题一阅读《石榴》选段,完成1—5题。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1.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比较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柳树相比,突出了石榴的特征。
石榴与梅树、杨柳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细读第二段,谈谈你对“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的理解。
3.第三段中为什么说“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4.第四段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5.细细品读第五段,说说这段文字的优美之处。
答案(1.略。
突出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2.石榴以它的形态美、色泽美和精神美在夏季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3.骨朵逐渐翻红,花瓣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那样多的花瓶儿都插上了花4.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榴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5.运用反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籽实的情状,充满了情趣,给人以美好的印象《石榴》阅读题二(一)阅读郭沫若《石榴》选段,完成8—12题。
八下人教版语文课内重点现代文片段阅读题及答案
![八下人教版语文课内重点现代文片段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a98dce0c22590102029db3.png)
•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 的弟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 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 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 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 4、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 自己”?(3分) • 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 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 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 是爱护我们自己。
八《端午的鸭蛋》第2段(10分)
•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腌蛋》所述的内 容。(2分) • 高文端公喜食高邮腌蛋,且常用来待客, 并极讲究食用的方法。 • 2、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作用? (2分) • 印证高邮咸鸭蛋的好。
• 3、这里写“高邮的咸鸭蛋”与写“端午的 鸭蛋”有联系吗?(2分) • 为下文写“端午的鸭蛋”渲染气氛,作铺 垫。
• 这孩子的皮肤有点黑,长得虎头虎脑的, 脸上长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 神。 • 我的表妹小海燕说起话来,两个眼珠一闪 一闪的.好像一对明亮而美丽的珍珠在闪耀。 • 我的姐姐,今年18岁修长的眉毛下闪动着 一双水晶般明亮而又纯洁的大眼睛。 • 我有一个表弟,还不到10岁,长得虎头虎 脑,脸蛋又胖又圆,两只大眼睛又圆又亮。
•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都写了塑雪罗汉,两文在写到塑雪罗 汉时的写法和目的有何不同(4分) • 《百草园》主要是为了反衬雪地捕鸟的乐 趣,本文是通过塑雪罗汉的一种缺憾美来 为下文“朔方的雪”出场做铺垫。
(五)《海燕》(11分)全文
• 1、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试从“海 燕”“暴风雨”“大海”“海鸥”“海鸭”“企 鹅”中任意选择三个谈谈他们的象征意义。(3分) • 海燕,暴风雨的预言家,海上的勇敢者,无畏、 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的豪情,象征俄国革命即 将暴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命先驱者。 • “暴风雨”象征日益迫近的革命风暴;“大海” 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 “乌云、狂风、雷电”象征沙皇反革命的黑暗势 力; •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革命暴风雨来临前害 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3a6c3ddd3383c4bb4cd2e9.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桃花源记》【原文略】,做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诣.太守诣:拜访。
C.寻向所志.志:做记号。
D.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忘路之.远近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欣然.规往豁然.开朗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花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理想社会?答:6、请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的话。
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你理解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1)桃花源美,美在(2)我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二、阅读《小石潭记》【原文略】,做题。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冽:凉。
B.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C.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冷清。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马之.千里者B.不可知其.源其.如土石何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乃.记之而去乃.石性坚重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八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八下语文课内现代文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29b92a240c844768eaee43.png)
初二(下)期末语文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一、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问题。
(一)快速诵读本文6——23段,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答:2.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那几件详写,那几件略写?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答: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4.理解下列句子。
1)“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2)“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5.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第二三天便.还我”2)“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3)“……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较晚了他所担任的功课……”4)“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二)仔细阅读24—-38段,回答问题.1.简要概括选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及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2.作者为什么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这种选择对你有哪些启发?答:3.简要概括24-31段的主要内容。
答:4.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认识?答:5.如何理解29—-31小节中的三个“他们"?答:6.“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7.“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一句中“良心发现”是指:。
“增加勇气”是指:9.“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0.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请综合文中32 、38两段的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链接材料】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他说:“我的梦想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a679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b.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课内现代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②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6bd7ae150e2524de5187eda.png)
遵循认知规律追寻美的脚步——《安塞腰鼓》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板书)。
【说教材】本文位于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单元之中,学生通过学习,“领略豪放粗犷的西北文化,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这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新课标第四学段有个重要目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内涵。
”鉴于此,我将“从关键句段入手,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学法】这篇像诗一样的散文被称为“奇文”,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本课我将运用情境教学、对比阅读、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对安塞腰鼓有感觉,再对课文有感觉,对词句有感觉,最后,对西北有感觉。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默读、批注、交流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说过程】接下来,我就详细介绍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导入——让学生对腰鼓有感觉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激发学习兴趣,然后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看图之后的感受。
学生交流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资料。
意图:通过图文让学生对腰鼓有初步认识。
环节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课文有感觉这一环节我将播放配乐朗诵,加强学生感受。
然后自由朗读,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段来展示。
请学生用文中的话再来谈谈: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安排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安塞腰鼓的力量,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文本细读——让学生对词句有感觉文本细读的环节包含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将围绕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活动1.提纲挈领——围绕一句话展开讨论“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板书)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6——22段,边读边做批注,扣住“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全班交流,重点分析鼓声,舞姿和气势。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2021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97126ee0ee06eff9aff807ae.png)
2021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题——八下第三单元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复行/数十步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D.寻/病终(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_______②黄发垂髫垂髫:_______________③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庄子二则》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部编版八下第21课】
![《庄子二则》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部编版八下第21课】](https://img.taocdn.com/s3/m/8850f74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a.png)
《庄⼦⼆则》注释、翻译、简答、阅读习题【部编版⼋下第21课】《北冥有鱼》《庄⼦与惠⼦游于濠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下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翻译】【课⽂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1、北冥:;冥:。
南冥:2、怒:。
3、垂天之云:。
4、海运:。
5、天池:。
6、志怪:。
志:。
7、⽔击:。
8、抟扶摇⽽上者九万⾥:。
抟:。
扶摇:。
9、去以六⽉息者也:。
息:。
10、野马也,尘埃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
11、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所⾄极邪:其:。
12、其视下也:。
其:。
13、亦若是则已矣:。
是:。
⼆、《北冥有鱼》重点句⼦翻译:1、鲲之⼤,不知其⼏千⾥也;2、鹏之背,不知其⼏千⾥也;3、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5、鹏之徙于南冥也,⽔击三千⾥,抟扶摇⽽上者九万⾥,去以六⽉息者也。
6、野马也,尘埃也,⽣物之以息相吹也。
7、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所⾄极邪?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课内简答题:1. 本⽂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4、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5、本⽂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谈谈想象⼿法的运⽤。
三、课外⽂⾔⽂阅读:涸辙之鲋《庄⼦》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诺!我将得⾢⾦,将贷⼦三百⾦,可乎?”庄周忿然作⾊,⽈:“周昨来,有中道⽽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鲋鱼来,⼦何为者耶?’对⽈:‘我东海之波⾂也。
君岂有⽃升之⽔⽽活我哉?’周⽈:‘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迎⼦,可乎?’鲋鱼忿然作⾊⽈:‘吾失吾常与,我⽆所处。
吾得⽃升之⽔然活⽿。
君乃⾔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参考答案⼀、《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1、北冥:北海;冥:同“凕”,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af8b1665ce050877321372.png)
(一)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
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
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
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 " 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
(二)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 月色便朦胧在这
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
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
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 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比喻有 什么特点?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
,说明了
。
3.结合以下两句话,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情谊和眷恋。
2. 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3. 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
4. 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
5 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
6. 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
四、课内语段阅读
(一)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word版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word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838857bceb19e8b9f6ba22.png)
人教版语文八下《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17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屋舍俨然..交通( )..( ) ②阡陌③不独子.其子(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88ad13773968011ca30091e4.png)
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阅读《社戏》片段回答问题一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哮毕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 ),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时正对着船头的已从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中括号处是互为照映的语句,请补充完整。
2.解释段中加点词语。
朦胧:弯:3.第二段中的大概同第一段中的哪个词相呼应,它们起什么作用?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使用了______修辞手法,________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写景侧重__________ 角度,第二段侧重___________角度。
它们都是为了突出我去看戏时____________ 的心情。
6.比较直接地抒发了看戏途中心情的语句是:7.第三段中画曲线句子从记叙方法上看是( )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二[甲]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甲段中加点的回望一词在文中作用是什么?2漂渺通常写作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社戏,这段对戏台的描写表现我的什么样的心情?(1)所见:(2)所闻:(3)我对社戏的___________________ 之情。
4乙段中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 ,作用是①②5乙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二、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的深厚感情。
(6)“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故乡亲人对________。
(7)“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采用________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母亲之间________的关系。
三、阅读《灯笼》回答问题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这篇文章,围绕“灯笼”写了作者的一些记忆和联想,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喜欢灯笼呢?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如何理解这句话?四、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17.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
”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2分)18.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19.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作用:(2)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作用:20.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分)五、阅读《恐龙无处不在》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0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一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2.“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加点的“驮”字换成“背”或“扛”可以吗?为什么?六、阅读《时间的脚印》,回答下面问题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势’: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雨水落到河湖里,渗入到地下,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即使在海洋中,海水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岸上的石壁。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1.用简练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选段说明时很有层次:由自然到__________,说明自然对岩石的破环时,先说明有生命的空气、水等,然后介绍到________对岩石的破环,最后说到________对岩石的破灭。
3.选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作者是怎样写得生动有趣的?请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