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讲义: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学讲义: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学讲义: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上周我们着重讨论了语言的变化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综合一下: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那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语言中各种因素会产生相互影响,对语言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语言自身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重要原理: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和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灭亡而灭亡。社会以外没有语言。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运用之中,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2.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语言不断发展。词汇里留存下来的各个时代特色的词语,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使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使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从而使词汇不断丰富,语法不断改进。

3.不同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以及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徙,推进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发展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如何发展,要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

...........决定。

语言是符号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即语音、词义、语法等各要素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的有关部分应付重新调整达到新地平衡。

例如,藏语原本是没有声调的,由于语音变化(如:浊音清化,前缀辅音的脱落和辅音韵尾的简化),出现大量的同音现象,使本来互有区别的词不再有区别,原有的语言平衡被打破,于是声调产生,成为区别语言符号的重要手段。

古汉语是单音词占优势的语言。当时的语音系统复杂,音位和音位的组合有多种方式,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长期的发展中语音系统发生变化,如:浊音清化,辅音韵尾消失等,同音词大量增加,使语言符号的区别性渐渐模糊,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但达到新的平衡的途径,即解决语言符号区别性的办法不同于藏语。汉语是用双音节词的格局来加强区别同音词。所以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双音节词的产生,又使一个词内部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出现新问题:

语音上、语义上产生轻重主次的区别,出现轻音、儿化;

某些实词变成词缀(子、头、性、家、化、者、老等等);

派生词构词规则等等连环变化,以满足新的交际的需要,从而使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可见,语言各要素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关键在于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在满足社会交际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决定了每一种语言发展的方向。

(三)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不平衡性、渐变性。

二、语言的分化

促使语言分化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原因。

(一)社会方言

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行业语、阶级方言、黑话等等。阶级方言,课本提到的法国贵州的“沙龙语言”,把“日历”叫做“未来的记忆”;“森林”是“田园的美景”;“耳朵”是“智力之门”;“衬衫”是“生者和死者的永恒伴侣”。“闺秀”语言也与此差不多,招呼客人坐下时,说“请您满足这把椅子要想拥抱您的愿望吧”。这此语言极为矫揉造作。

黑话又叫做隐语,其特点是隐密性,使圈外的人听不懂,以便于保护自己。从前广东的盗贼集团,把“刀子”叫做“利”,“轿子”称为“黑马”,被抓的人叫“参”,“糖”叫“甜砖”,“茶”叫“清莲”等。

社会方言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都是全民共同的。社会方言中的行业语,成为丰富语言词汇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地域方言

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社会的分离,人民的迁徙,地理的阻隔,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接触,都能导致地域方言的形成。

社会的分离,书本上有较为详细的论证。

地域方言在语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古代的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古语里的成分在各种方言里的变化有快有慢,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因而,把各种方言里的有关成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可以找出语言发展的线索。

地域方言社会方言

对当地来说是全民通用的语言;只在部分人之中使用,不具备

“全民性”;

是一个自足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只有语音的、词汇的或某些表

达方式上的差异,语言的基础成分

是多种社会方言共有的。

语言系统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和整合而形成,虽然经常发生变异,但在一定的时代总有个稳定的系统。

不稳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掺杂着语用的需要。

(三)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一般认为,现在使用的语言在五千种以上,其中70%的语言没有文字。各种语言在地域上的分布不平衡。

有的地区和国家使用语言的情况比较单一:德国、奥地利几乎全讲德语;

波兰全国通用波兰语;日本除约50万人讲朝鲜语外,其他均用日语。

有的则非常纷繁:美洲印第安语约1000种以上;非洲的语言也接近1000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语言学概论复习大纲讲课讲稿

语言学概论复习大纲

导言 一、解释以下概念并指出其区别 语言学语文学小学 二、语言学理论在指导语言实践上有哪些作用? 第一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语言的主观性 二、举例说明 1、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 2、信息传递中接受存在的方式 三、论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传递信息第一性的、最重要的手段第一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语言能力 二、举例说明:语言的民族性 三、简答 1、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2、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3、聋哑人的语言问题与思维特点 四、论述 1、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过程基本一致

2、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第二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1、征候 2、心理现实 二、辨析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定义区别相同点分点答题) 1、语言和言语 2、征候与符号 3、语言与符号 三、简答 1、语言符号与心理现实之间的关系(分点答题不举例) 2、怎么理解“人的心理现实是不断增量的” 第二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1、语言符号的线条性 2、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 3、语言符号的聚合关系 二、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三、论述 1、语言符号系统是一种分层装置 2、语言层级装置靠语言单位的组合和替换来运转

第二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语言能力 二、简答 1、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后天的语言环境决定着人的语言能力的现实和维持 2、语言是其他动物与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论述 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1、音标 2、国际音标 二、辨析区别和联系 语音学和音乐学 三、简答 1、语音与自然界声音的异同 2、语音学研究的诸方面 第三章第二节 一、名词解释 1、纯音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1. What is 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问:什么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答:广义的把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语言的都看成社会语言学等等范围,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等等。狭义的是研究语言使用中的变异现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异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上的变体表现出来。具体来说,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语和土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最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的延伸,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社会语言说的研究会取得更大更多的成就,同时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Generalized to study from different angles to the language areas are regarded as social linguistics, etc。Such as sociology,

anthropology, ethnology, psychology, geograph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 on. Narrow the variation in use of language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Variability refers to the change in language and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use of different language variants shown. Specifically, social linguistics includes: (1)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or region, such as two-word system status, bilingual, multi-lingual or multi-dialect situation; (2) variations in various languages, including regional dialects and social dialects, standard language and dialect, 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body language bod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3) The conversation scenarios and se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e and the Code Selec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4) Social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or language groups on evaluation and attitude variations and the resulting social effects; (5) The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asons, as well as language contact caused by changes in the way of language and law, and so on. 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inguistics is constantly extending the scop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内容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预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流行语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中。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其源头和原因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而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有三种:1、图片式。人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考虑娱乐心理,往往不会输入许多的字来表现情感,而是用简单的图像来代替文字或者心情。这些表情符号“使原本冰冷的网络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情,这种幽默的表情打消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时的某些顾虑”。2、数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网络聊天中出现的“88”“9494”分别是“拜拜”和“就是就是”的简写形式。用数字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3 分类:我的阅读 2006.9.1 00:34 作者:ittho | 评论:0 | 阅读:323 “社会语言学与方言学专题”讲义(四) 复旦大学游汝杰 第五节底层语言、上层语言和傍层语言 一、关于底层语言理论 底层语言理论(Substratum theory)认为在一种上层语言里有可能残留底层语言的成分;底层语言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对上层语言产生影响;上层语言的演变与底层语言的影响有关;如果一个地区的语言被另一种语言所替代,那么前者就有可能成为后者的底层。所谓底层语言(Substratum)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竞争的结果,战胜的语言所吸收的战败的语言成分。战胜的语言即是上层语言,战败的语言即是底层语言。 语言底层须有民族底层作为前提。外来民族在征服土著民族或移居到土著民族的住地的时候,同时带来一种新的语言。新的语言如果在文化、经济或使用人口上占优势,那么就可能成为上层语言。土著民族不得不放弃土著语言,改而使用新的语言。他们在使用新的语言的时候,一方面受到原有的语言习惯的制约和影响,造成有规律的错误;另一方面有时候在新的语言里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多是词汇),就保留原来语言中那些有用的成分。这些有规律的错误和保留下来的有用的成分,即是底层语言成分的两大源流。底层语言成分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但是以词汇为最常见。 底层语言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借用现象。底层成分和一般的所谓借 词(loan word)都是指从一种语言渗透到另一种语言的成分。但是借词的产生不必以底层民族作为前提;底层成分的渗透更深入、更隐秘、更不易觉察;底层成分 可以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底层语言理论最初是由意大利语言学家雅科夫布列兹托尔夫(J H Bresdoff 1790-1841)奠定的,其代表作是“Om aarsagerne til spiogenes forandringer”(1821),法译本名“Des causes des changements Linguistiques”(1933,哥本哈根)。而后意大利语言学家阿思科里在1881年的著作里,具体运用底层影响的概念来说明语音演变。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360docs.net/doc/2a1685844.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360docs.net/doc/2a1685844.html,。 订购方式

如何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讲课稿

如何学好汉语言文学 专业

马景仑教授谈如何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马景仑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专业)是大学里比较普遍的一个专业,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众多,本文就如何学习该专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努力培养对中文专业的学习兴趣。 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渴望熟悉、了解、研究、领会某种对象的一种心理指向性,它在人的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常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如果广大学员培养了对中文专业的浓厚兴趣,那么,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会有一种昂扬、奋发、不怕任何困难的斗志,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到“乐之”,是治学过程中的三个台阶,而兴趣则是攀登这些台阶的重要动力。 其次,要注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学习中文专业,要注意运用哪些学习方法呢? (一)要认真分析各门功课的特点,了解各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抓住学习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中文专业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文学类。包括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等。作品侧重在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主要的文学作品,要把功夫花在理解和熟悉有关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节、矛盾、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写作线索、段落结构、主要人物形象、社会影响、体裁、作品的隐含深义、构思特点等等方面。学习作品选,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不能只看教材不看作品。文学史重在介绍文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因此,要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入手,抓住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原因、历史影响等等。学习文学史,既要抓纵的历史发展线索,又要抓横的时代剖析。文学理论重在介绍文学的本质、构成、特点、流派、创作过程、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外部因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和文化的论述、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种种探讨,等等。自学文学理论,应当在理解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上着力。

宏观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探索

宏观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探索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 语言学的发展。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1857-1913)首先提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向,他认为language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即平时热门研究的语言系统或是总结语言的使用。另一方面便是言语(parole),即社会语言学,语言的当代的使用偏好均为当代社会的研究方向。布莱特(W.Bright,1966-)他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变异。费希曼(Fisherman)他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微观社会语言学从语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方言和语言变异。考察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宏观社会语言学则以社会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 对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诸多角度进行塔索,我这里将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这里的微观与宏观研究不完全与费希曼相同,这里的宏观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习惯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微观只要是指个体或企业,名人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 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风俗习惯等因素。政治主要指政治事件,法律观念以及因政治引起的军事行为所造成的影

响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经济主要是指经济的发展商品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开拓所给语言学带来的影响。文化科技主要指文学、宗教、哲学、艺术、科技为社会语言学所带来的变革。风俗习惯主要指民族的风俗习俗、方言俚语为社会语言学带来的变化。 政治对语言学的影响 政治对语言学的影响可以从英语的发展史中就可以明晰。英语的发展可以说是典型的窃取其他语言为己用的语言发展类型。英语的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英语的起源,其次为核心英语词汇的产生发展,然后是英语的爆发和完善期,最后为核心词汇的固定边缘词汇爆发时期,也可以说是当代英语的成熟期。 起初,英语属于一种西日耳曼语言。古英语是一个多样化的群方言。罗马人入侵时尚不存在英语,威尔士英语。公元五世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撒克逊等部落定居不列颠,他们留下众多农耕词汇,包括sheep,ox,earth和wood等词。北欧海盗也为英语带来了众多以sk 开头的词汇如sky和skirt,与此同时,从五世纪开始,古英语的元音就开始有了,由“开”向“闭”的发展趋势。九世纪英语的辅音系统受到外来部族的影响逐渐稳定,资产阶级革命后一系列政治性的活动催生了一大批英语词汇。 经济对语言学的影响 经济对社会语言学的影响主要是从中世纪开始加大的,之前的英国史主要表现为外来势力对本土英语的催生,中世纪之后,英国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繁荣,同时也加大了与外部势力的交流,借鉴和吸纳众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徐君善 从语言史研究的观点出发,有理由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折衷主义思想的直接产物。最能体现这种折衷主义思想的,则是社会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应用型特征。这一特征,充分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新兴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因此,当我们面向新世纪,展望语言学发展之时,有必要对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特征做一研讨,旨在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流派。它不是源于一个理论构造的种子,而是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蔓生出来。由于这一特定的学术背景,社会语言学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门户之见,而以其宽厚的学术胸怀,包容了来自各种不同学术背景与传统的研究者。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派与折衷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潜势成为现实中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语言学才体现出理论模式多样性、研究方法随机性、研究群体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驳杂性的学科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回顾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开拓者身上,即可见到这一点。北美学派的几位首领人物鲍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人,有的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具体使用现象,有的从文化传统与语言结构的关联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异军突起这一事实本身,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语言问题持续的关注,以及语言学内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渴望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这一特色,导致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随机性,是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特色的另一种体现。虽然,20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三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A. 变体 B. 本体 C. 客体 D. 受体 9.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是(A)。 A. 索绪尔 B. 布龙菲尔德 C. 乔姆斯基 D. 拉波夫 10. 从本质上讲语言是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是(C)的符号系统。 A. 系统性 B. 交际性 C. 工具性 D. 阶级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2社会语言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 Introduction Language emerges and develops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irstly and simply, it is used a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Besides, it is a mirror of people’s thoughts. That is to say, individually, a person can express his ideas to others by the way of speaking or writing down the words.Furthermore, language is also related to culture. The thing is: how ar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does language determine cognition? .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 II Bod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pair of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is unique to human society. Language cannot be cut out from the culture as a whole for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the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exist, they interact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more knowledge a person knows about language, the more he can know the world around him, especially his abstract thinking. Language determines cognition in a certain sense. 1 Language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re impossible without language. All the previous work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stored in language. National culture is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various forms, especially and importantly through using language. It is language that reflects and preserves culture. We can get to know people’s awarenes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objective world by virtue of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For example, “bat”is,by western people, seen as the evil and dark forces associated with devil. We can usually see in some foreign fictions or movies swarms of bats fly out with strange and ghastful noises when evil-doers and ghosts occur. While in China, it is auspicious, this is because “bat” and “Fu” in Chinese are homophone. “Fu” in Chinese means “lucky”“happiness”“beauty”. From this example we can see that the same thing can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s culturally. Thus, when later generation are learning national language ,they, actually,are learn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s. 2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culture Phonetic sound, vocabulary and grammar, parts of language system, are related to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 so the meanings of concepts elements of their language system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初探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社会语言学与性别选题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初探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社会语言学与性别 选题 内容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男士与女士的语言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并且当我们在面对一些词语时,头脑中总会有相应的画面,比如当遇到“美丽”这个词时我们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位窈窕淑女,而非一位翩翩君子,这其实就是我们潜意识中对语言与性别下的定义。事实上,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差异比比皆是。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就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男女自身不同的生理特征,且表现在语音,语调,词语,话题,语义等各个层面。关键词:语音词汇句法性别歧视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受到文化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被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贴上标签,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然而,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之间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的地方。语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到结构,词汇和具体使用之间的联系。在社会语言学中,这个话题受到了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一方面陈述了目前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从以下的四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了不同性别在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即:语音,词汇,句法,性别歧视,一文献综述语言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对语言和性别之间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语言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ItsNature,Development and Off-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而另一方面,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 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生命力流行语 论文摘要:网络语言是信息社会迅速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以及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探求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早已被大家知晓甚至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1月19日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并非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必然有其源头和原因。回顾2010年的网络新词“给力”,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强大的生命力。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广是网络语言的显著特点。我们就“给力”等网络流行语现象来讨论网络语言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现在人们习惯使用“给人力量”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由此略知,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娱乐新闻传播,如“闹台套”;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纵观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

语言发声研究及相关领域1讲课讲稿

语言发声研究及相关 领域1

语言发声研究及相关领域1 孔江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 本文从语音学嗓音发声类型研究的角度,介绍了语言发声类型的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此 基础上讨论了语言发声类型基础研究的各个方面和相关的领域.嗓音研究的信号有语音声学 信号,声门阻抗信号和高速数字图像信号.研究的方法包括语音学研究,多维嗓音研究,声 门阻抗信号研究,嗓音的小波变换研究,声门高速成像的研究和语音合成研究等.在学科上 涉及语音学,言语声学,嗓音生理学和言语工程等.文章包括以下十一个方面:1)嗓音发 声类型的语音学研究;2)多维嗓音分析;3)声门阻抗信号与声带振动;4)信号类型与基 频提取;5)基于高速数字成像动态声门研究;6)基于高速数字成像的动态声门模型;7) 基于高速数字成像的嗓音病理研究;8)基于小波变换的嗓音研究;9)嗓音的变换;10)语 音合成研究;11)其它.这些基础研究对语音学,言语声学,嗓音医学,言语工程以及声纹

鉴定和声乐等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嗓音发声类型的语音学研究 言语的产生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声源",语音学称为"发声",另一部分是"共鸣",语音学称为"调音".语言发声类型是指声带以不同的振动方式所产生的具有 不同性质的声源.对于不同的学科嗓音发声类型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语音学定义的原则是 看其是否具有语言学意义,言语声学主要是根据声学特性的差异,而嗓音医学主要是根据感 知的评价结果,但无论哪个学科大家都一致认为声学参数是最终量化语言嗓音发声类型的基 本依据.常见的发声类型有:1)正常嗓音;2)高音调嗓音;3)低音调嗓音;4)假声; 5)气泡音;6)气嗓音;7)吸气音;8)紧嗓音;9)双周期嗓音;10)耳语等. 现有语音学理论对元音的定义基本上是从调音上来定义的,如舌位最高点的位置,开口 度的大小和圆展唇等,并没有涉及到嗓音发声类型.然而,不同的发声类型在我国的许多民 族语言中相当普遍,如果仅用现有元音的定义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民族语言的现实,根据我们 对嗓音发声类型的研究,元音有两种不同的音色(quality),一种是由调音产生的音色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