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说课

合集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说课稿《工程力学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说课稿《工程力学基础》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说课稿《工程力学基础》一、选题背景《工程力学基础》是大学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案例,与工程伦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政教育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工程力学基础》的教学竞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竞赛内容与目标本次竞赛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需要对《工程力学基础》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实践能力的展示:学生需要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工程案例,展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政教育的融入: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体现工程伦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政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本次竞赛的目标是:1. 提高学生对《工程力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竞赛组织与安排竞赛的组织方式采取小组形式,每个小组由5名同学组成。

竞赛分为预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1. 预赛预赛采取闭卷形式,考察学生对《工程力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预赛内容涵盖课程的核心理论知识,并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复赛复赛分为两个环节:理论分析环节和实践操作环节。

- 理论分析环节:学生需要分析和解决一系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分析能力。

- 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需要实际操作一些简单的工程实例,通过实践操作检验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决赛决赛采取口头答辩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根据所给的工程案例,进行现场解答和分析,展示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思政教育素养。

四、评分标准与奖励竞赛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掌握程度:针对预赛和复赛的理论部分,评分主要根据学生对《工程力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学的基本原理。

解释力和运动的关系。

1.3 单位制和量纲介绍国际单位制(SI)和常用力学单位。

强调量纲一致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静力学2.1 概述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2 力的分解和合成讲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提供实例演示和练习。

2.3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区别和应用。

第三章:运动学3.1 运动学基本概念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运动学概念。

解释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

3.2 直线运动讲解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提供直线运动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3.3 曲线运动介绍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解释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等曲线运动的形式。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2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提供动量定理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4.3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材料力学5.1 概述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应力、应变和材料强度等基本概念。

5.2 应力和应变讲解应力和应变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提供应力和应变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5.3 材料强度和失效介绍材料强度和失效模式的概念。

解释弹性极限、塑性极限和断裂极限等材料强度的性质。

第六章:梁的弯曲6.1 弯曲基本概念介绍梁的弯曲现象及其基本参数,如弯矩、剪力、弯曲应力。

解释梁的弯曲理论,包括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6.2 弯曲强度计算讲解梁在弯曲状态下强度的计算方法。

分析影响梁弯曲强度的因素,如材料属性、截面形状和尺寸、加载方式。

6.3 弯曲变形介绍梁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梁的弯曲变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工程力学说课稿

工程力学说课稿

工程力学说课稿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数控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受力构件平衡条件,能够对工程中常见的受力平衡构件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能够熟练地对工程中常见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分析和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将力学知识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今后在生产第一线上运用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力学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内容根据现用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静力学部分第一单元: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基础)第二单元:平面力系;(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2)材料力学部分第三单元:轴向拉伸与压缩第四单元:剪切与挤压第四单元:圆轴扭转第五单元:平面弯曲内力第六单元: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第七单元: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2、重点:对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是静力学的落脚点;材料力学部分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各变形的基本概念、内力图的画法、强度条件及强度条件应用;3、难点正确地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内力图的画法及强度条件的应用。

4、重、难点处理课程教学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将力学基本原理与工程实际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课后留有一定量的作业题,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课堂教学实施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通常以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以概括归纳学科知识内在体系为形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概述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它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必要性。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的概念。

解释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其原因。

1.3 单位制和量度介绍国际单位制(SI)及其在工程力学中的应用。

强调正确使用量度和单位的重要性。

第二章:牛顿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的概念和第一定律的含义。

探讨惯性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2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解释质量、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

2.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探讨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力学中的能量3.1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在力学中的作用。

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2 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

探讨其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和限制。

3.3 能量转换和能量效率介绍能量转换的概念和能量效率的计算方法。

强调提高能量效率的重要性。

第四章:材料力学4.1 应力与应变解释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重要性。

介绍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和应用。

4.2 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解释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概念及其在材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塑性极限的差异。

4.3 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介绍材料疲劳和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

探讨其在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中的应用。

第五章:静力学5.1 力的分解和合成解释力的分解和合成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重要性。

探讨力的分解和合成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5.2 静力平衡的条件介绍静力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和条件。

解释如何应用静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静力学中的作用。

探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六章:动力学6.1 质点运动学介绍质点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速度、加速度和位移。

探讨运动学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6.2 牛顿运动定律的扩展解释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说课人李贞系部电力工程系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说课内容一、课程设置1、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类型: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学时:5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中学物理授课对象:大一文理兼收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2、课程性质与定位《工程力学》是我院面向机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主干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双重性质;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亦具有代表性。

研究对象从刚体到变形体,研究内容从静力学到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了矢量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丰富多彩的教案内容为全面培养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它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其它后续课程的教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建设、教案改革和教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的学习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1)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基本计算;(2)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3)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4)圆轴扭转的概念;(5)平面弯曲的概念;(6)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8)点的运动描述、刚体的基本运动概念;(9)点的合成运动概念及速度计算;(10)刚体的平面运动概念及速度分析。

能力目标——(1)掌握静力学基础知识力的概念;力矩和力偶的计算及力偶系的平衡条件;(2)掌握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的分析计算方法;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及其运用;(3)掌握杆件内力图的画法;截面法的思想方法;简捷法和叠加法的运用;(4)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应力状态的分析;组合变形强度条件的应用;(5)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简单运动机构中构件之间的速度关系应用。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作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工程力学说课(课堂PPT)

工程力学说课(课堂PPT)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
对专业兴趣缺乏,对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和就业 联系不大。
解决办法:
1.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将辅导答疑落实并使用电话、网络等手段交流 2.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 践相结合的原则。 3.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21
教师向学生推荐网络下载课件地址及一些参 考习题集,供学生自我学习。
13
二.教学资源—教学条件
14
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
15
三、教学方法手段
理实结合法
讲授法
讨论教学法
教学 方法
问题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多效例题教学法
16
教学方法举例
多效例题教学法
重心(汽 车重心的 测定)
力矩平衡 的应用 (车轮约 束反力的 求解)
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 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注重有启发性、代表性,能够达到举 一反三的目的。减少理论,加强应用,多结合生产工程实际
加强师生交流
20
四、教学效果—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 存在问题: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 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
课程难点:
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 静定结构内力图的绘制、用相关理论 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
9
04解决办法
1)讲授理论知 识与实验及工 程实践相结合 2)理论与工程 模型有机结合 3)教学与科研 实践的结合
注重专业特点 选择例题或工 程实例等教学 细节,突出教 学重点和难点 ,
发挥学生主观 能动性
五、教学设计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机械分院:王亚茹,年龄45岁。

我授课的对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进行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二、教学资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设计五、考核方式六、改革方向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方面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第二方面课程地位前期后续课程的关系前期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工制图》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模具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第三方面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以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知识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力目标基本的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材料的力学实验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方面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与变形分析,解决方法是通过项目完成、作业及习题。

课程难点: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杆件内力图的绘制。

解决方法:利用生活实例,掌握受力和平衡规律,并逐步培养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大方面教学资源:1。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3人,职称:副教授2人、讲师1人。

2、教材:《工程力学》(2014年第二版) 主编:邱家俊机械工业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特点:教材内容适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体系合理;突出工程应用,淡化过程推导。

第三大方面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学生都有,但是课程难度较大。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

工程力学教案(详细讲稿)讲课稿

工程力学教案(详细讲稿)讲课稿

本次讲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建筑物中承受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称为结构。

结构是由若干构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组成结构的各单独部分称为构件。

例如:支承渡槽槽身的排架是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刚架结构,如图1-1a所示;单层厂房结构由屋顶、楼板和吊车梁、柱等构件组成,如图1-1b所示。

结构受荷载作用时,如不考虑建筑材料的变形,其几何形状和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图1-1ab结构按其几何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杆系结构:由杆件组成的结构。

杆件的几何特征是其长度远远大于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2)薄壁结构:由薄板或薄壳组成。

薄板或薄壳的几何特征是其厚度远远小于另两个方向的尺寸。

(3)实体结构:由块体构成。

其几何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基本为同一数量级。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系结构。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工程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以及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研究平面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为结构设计合理的形式,其目的是保证结构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并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使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求在受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使各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结构,以确保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几何形状不发生发变。

结构正常工作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强度是指抵抗破坏的能力。

满足强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发生破坏。

刚度是指抵抗变形的能力。

满足刚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变形不超过允许范围。

稳定性是指结构或构件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满足稳定性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突然改变原有平衡状态,以免因变形过大而破坏。

按教学要求,工程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静力学基础。

这是工程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等刚体静力学基础理论。

(2)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说课

(完整word版)工程力学说课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说课稿建工学院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组一、简析教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结构或构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结构构件的内力与强度。

而结构构件的内力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所引起的,因此要研究结构构件的内力,就要从变形出发去进行介绍。

构件在外力作用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基本变形,即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

今天所讲的《轴向拉(拉)杆的内力》这部分内容,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是从前面课程介绍的结构外力计算到接下来结构构件内力计算的过渡内容,并且是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正确而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通过本章节内容教学后,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内容的处理本次课是《土木工程力学》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继前几章静力学基础内容之后,为材料力学知识学习打基础。

这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计算,而本次课要讲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变形是最主要的变形。

结合教材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点与理解能力,决定利用2个课时对本课内容进行讲解。

本次课主要讲清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以及截面法求轴力与轴力图画法等内容,为以后讲解其余三种变形和各种结构的内力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如何采用截面法来求解轴力与轴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说课

工程力学说课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王瑞请。

我所说的课程是《工程力学》一、课程定位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工程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是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

《工程力学》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工程学》、《液压传动技术》、等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处理简单工程实际力学问题;同时学习《工程力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课程的讲授对象是高中毕业三年制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课程任务:研究物体平衡、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和变形问题,是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素养。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力学知识,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习力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文化基础知识;2、了解静力学的基本知识;3、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利用静力学知识求解构件受力问题的方法;2、掌握利用运动学知识求解机构运动问题的方法;3、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的应用方法。

(三)素质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3、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在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上,注意处理好前修课和后续课间的衔接,处理好本课程相关内容间的关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做到精简内容,降低难度,减少理论,加强应用,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同时兼顾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蒋)范文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蒋)范文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进行概述:一.课程概述二.课程设计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手段四.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概述第一大方面,课程概述主要从师资队伍、本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就业岗位需求以及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五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方面,师资队伍本课程具有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水平较强的师资团队。

现有教授3名,讲师2名2助讲,研究生5名2本科生,7名主要承担了力学教学同时还承担了机械设计及原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金属工艺学等其他课程的教学。

以及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教科研项目,其中发表论文多篇。

团队成员积极承担力学教学任务并努力参与力学的教学改革。

本课程组的教师大部分具有双师证书,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作用,使的教学改革和专业见识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方面,本课程开设的专业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机械设计、数控、焊接等专业。

第三方面,课程的性质与作用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机械设计、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以及有限单元法等课程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是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设计的技术学科,具有工程背景。

无论对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还是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理工类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第四方面,就业岗位需求通过工程力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机械加工和简单的机械及零件的设计,再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培训,也能胜任从事数控车床、数控加工、机械制造业的设备的加工、调试、维护等,从事其建筑施工业、从事汽车的修理、保养,以及技术管理、组织等。

多年的就业情况也证明了工程力学的适用性。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1.2 力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力的概念,包括力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单位。

解释牛顿三定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3 坐标系统与矢量运算介绍笛卡尔坐标系统和球坐标系统。

教授矢量的加法、减法和点积、叉积的运算。

第二章:静力学2.1 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利用坐标系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

2.2 平衡条件介绍平衡条件的概念和判断准则。

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工程中的静力平衡问题。

2.3 摩擦力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材料力学3.1 应力与应变介绍应力和应变的概念及其定义。

讲解应力-应变关系的胡克定律。

3.2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解释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利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计算材料的应力和应变。

3.3 塑性变形与极限强度讲解塑性变形和极限强度的概念。

介绍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和相关参数。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4.2 动能与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和守恒。

4.3 动力方程介绍动力方程的概念和应用。

利用动力方程解决工程中的动力问题。

第五章:振动学5.1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讲解单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2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介绍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方程。

利用振动方程解决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

5.3 振动的控制与利用讲解振动控制的方法和应用。

介绍振动利用的原理和案例。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六章:流体力学基础6.1 流体的性质介绍流体的定义和分类。

讲解流体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基本性质。

6.2 流体静力学解释流体静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

探讨流体静压力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6.3 流体动力学介绍流体动力学的原理和基本方程。

工程力学教案 (详细讲稿)

工程力学教案 (详细讲稿)

理论力学教案1本次讲稿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建筑物中承受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称为结构。

结构是由若干构件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组成结构的各单独部分称为构件。

例如:支承渡槽槽身的排架是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刚架结构,如图1-1a所示;单层厂房结构由屋顶、楼板和吊车梁、柱等构件组成,如图1-1b所示。

结构受荷载作用时,如不考虑建筑材料的变形,其几何形状和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图1-1ab结构按其几何特征分为三种类型:(1)杆系结构:由杆件组成的结构。

杆件的几何特征是其长度远远大于横截面的宽度和高度。

(2)薄壁结构:由薄板或薄壳组成。

薄板或薄壳的几何特征是其厚度远远小于另两个方向的尺寸。

(3)实体结构:由块体构成。

其几何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基本为同一数量级。

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杆系结构。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工程力学的任务是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以及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研究平面杆系结构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为结构设计合理的形式,其目的是保证结构按设计要求正常工作,并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使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求在受力分析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几何组成分析,使各构件按一定的规律组成结构,以确保在荷载的作用下结构几何形状不发生发变。

结构正常工作必须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强度是指抵抗破坏的能力。

满足强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发生破坏。

刚度是指抵抗变形的能力。

满足刚度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变形不超过允许范围。

稳定性是指结构或构件保持原有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满足稳定性要求就是要求结构的构件在正常工作时不突然改变原有平衡状态,以免因变形过大而破坏。

按教学要求,工程力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静力学基础。

这是工程力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等刚体静力学基础理论。

(2)杆件的承载能力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我是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王瑞请。

我所说的课程是《工程力学》一、课程定位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工程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等计算原理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是工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而且是能够直接用于工程实际的技术学科。

《工程力学》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工程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分析与计算能力,是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工程学》、《液压传动技术》、等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理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处理简单工程实际力学问题;同时学习《工程力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课程的讲授对象是高中毕业三年制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高职高专学生。

课程任务:研究物体平衡、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和变形问题,是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素养。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力学知识,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习力学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文化基础知识;2、了解静力学的基本知识;3、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利用静力学知识求解构件受力问题的方法;2、掌握利用运动学知识求解机构运动问题的方法;3、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的应用方法。

(三)素质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3、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容在教学容方面,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在教学容组织安排上,注意处理好前修课和后续课间的衔接,处理好本课程相关容间的关系;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容和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做到精简容,降低难度,减少理论,加强应用,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同时兼顾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重视工程综合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课程之间的科学分工和有机联系,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综合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学容和现代化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课教学和课外辅导、课外练习融为一体。

使培养出的学生成为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10学时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要求: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处理工程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简单工程实际力学问题的能力。

能对静力学问题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能正确应用公式对受力不很复杂的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

课程的核心是材料力学部分,但静力学部分又是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因此,正确理解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基本概念,掌握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并进行相关计算,既是工程力学要求的重点又是难点。

正确的力学理论分析是材料力学部分正确进行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的相关计算的基础理论知识。

另一重点和难点是能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这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解决办法:采用讲授理论知识与实验及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与工程模型的有机结合讲解,鼓励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注重专业特点选择例题或工程实例等教学细节,做到因人而异,因课制宜,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学对象本课程适用于高中后三制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开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根据授课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学目的根据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的区别与联系,采取形式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部分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复习思考的“双向互动”的方式,以“多功能例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示教学法”灵活教学,达到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容,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实施过程常根据不同教学容开展课堂讨论,采用“精讲、多练”的形式进行教学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初步达到分析工程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习题课,解决工程力学计算中诸如恰当的力学建模、力学简图的建立等疑难与技巧问题,在巩固力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达到掌握一些解决复杂工程力学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并适当示,并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开展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容的理解,加深对工程力学常用材料性能、材料拉伸、扭转、弯曲等基本变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以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具体说明:2)教学实例:以“多功能”例题教学法为主线,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五基”教学在讲解重心、力矩平衡、平面一般力系平衡及空间力系平衡等章节中,选择与生活实践中的“四轮汽车”作为“多功能”典型例题的题干。

其贯穿了近多个知识点:重心(汽车的重心的测定)——力矩平衡的应用(车轮约束反力的求解)——平面一般力系平衡——空间一般力系平衡---力偶的性质(汽车方向盘力偶传递)等多个知识点,教学中讲解生动形象,易于进行联想发散思维的培养,且学生研究的兴趣较浓厚,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因人而异, 在此不便展开,但应注意以下一些方式和方法。

“多功能典型”例题在讲解时,因其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和贯穿主线,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主。

而不应灌输死知识,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应在例题讲解之前进行置疑,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点,先进行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演练,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之后再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起完成例题的解答。

在讲解中抓住三基,开展“五基”教学。

适时强调重点、难点所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举多得”的很好效果。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在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试探新的教改举措。

充分注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相容并进。

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曾发表教学改革及教学法论文多篇;注重平时作业的批发与学生平时成绩挂勾,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开展教学讨论与教学小论文等能力锻炼;积极开发试题库,建立教学立体动画模型,已建成部分工程力学多媒体课件,拟建立网络测试、网络答疑、网络作业批改与反馈,网络讲座、网络讨论等教学改革与措施,并努力向网络教学推进。

5) 在考试与考核办法方面,课程组设计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办法.其涵是:(1)课堂发言,考核学习情况、即兴发挥与表达能力,10分;(2)平时小测验,考核知识积累能力,10分;(3)撰写研修报告,考核查阅资料、研究问题与撰写报告的能力,10分;(4)实验表现,考核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成绩为10分。

(5)期末考试,60分。

综合使用上述“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基本上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是采用注入式教学,部分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尽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为他们的独立思维和激发创新精神,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把一些问题有意识的留给学生去思考,这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的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精力集中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中注意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善于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结合工程力学的特点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从正问题引出反问题等。

其次是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强化定性分析,强化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第三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得出某些结论。

第四是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经常留出一些问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去想。

第五是对例题和习题加以精选,注重例题和习题要有启发性,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工程力学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的技术基础课,是基础理论课与工程专业课的桥梁。

面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需求;面对学时要少、容要新、要求要高、效果要好的要求;面对相关学科各自体系的规化、理论的严密性与完整性以及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模式;通过多次反复的教学研讨,任课教师们达成共识:工程力学课的改革重点是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主要体现在:“教学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验教学”、“考试与考核办法”四个方面的改革。

通过“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化地了解工程中常见到的力学问题,如:平衡、运动、破坏、设计准则等,掌握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以达到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为此我们以培养具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充分考虑到目前教学对象的要求,对工程力学课程的容和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做到精简容,降低难度,减少理论,加强应用,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阐述同时兼顾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讲述和看录像相结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得资源共享,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使用Flash 、Powerpoint 制作的课件,使复杂枯燥的理论容,变得活龙活现,栩栩如生;加强实验环节,实验所使用的指导书与教材有机结合,弥补了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且采用动态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动手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巩固、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自学参考资料等多种形式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