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批评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一、先秦两汉时期艺术批评的发展历程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萌芽与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评论和探讨上,以及对艺术家个人才华和成就的评价。
在先秦时期,诗人在作品中追求“言志”和“抒情”强调诗歌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诗经》中的诗歌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评价上。
如《诗大序》中对诗歌社会作用和道德价值的强调,体现了当时对诗歌艺术批评的要求。
艺术批评逐渐形成了体系,以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学批评应尊重作者个性和作品风格的观点。
汉代的绘画艺术批评则注重形神兼备,强调画家的技巧和表现力。
如《画品》中对绘画作品的风格、技法和意境的评述,展现了当时对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批评注重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强调个性与风格的统一,为后世艺术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先秦时期的艺术批评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思想最为活跃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质量和艺术价值上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艺术批评逐渐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艺术家们开始自觉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以促进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艺术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该为政治服务,弘扬道德伦理。
道家则主张“自然”,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由和超脱,反对艺术的功利性和教化功能。
墨家则注重艺术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责任,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揭示社会黑暗和弊端。
这些学派的艺术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也对后世的艺术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中和之美”就对后世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自然之道”则对后世的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书法批评体系
中国书法批评体系中国书法批评体系的演进历程自古以来,中国书法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高雅艺术,享誉世界。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书法批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书法批评体系较为简单,只有“文人墨客”进行评论。
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笔法、神韵等。
同时,他们还将与书法有关的理论思想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达到以书法起到人文修养的效果。
二、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阶段1.匠家阶段匠家阶段的书法批评体系主要依仗匠师世系与名气的传递,对于书法的要求主要是繁础治体,强调传承和规范性,并且强调笔法的规正、考究。
2.士人阶段士人阶段的书法批评体系主要倾向于关注书法功底。
同时,注重书法意境,比如变化、协调与平衡等方面。
在此时期,书法批评将艺术性、审美性与哲学性相结合,使书法逐渐步入成熟阶段。
3.文人阶段文人阶段的书法批评体系注重在审美领域外引入更多事物,比如文学、音乐、绘画等。
此时期,书法审美不再着眼于技巧和功底,而是注重表现墨者性情和人性的内涵,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
三、当代书法批评的趋势当代书法批评体系不再拘泥于传统规定,而是注重对独立及新形式的探索。
同时,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营造书法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氛围,将书法推向新的高峰。
总结中国书法批评体系在演进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创新,进入了现代创新时期。
当代书法批评体系既不放弃传统的文化内涵,又融合崭新的思想、艺术等要素,趋于多元化。
伴随着中国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书法批评体系也将继续不断完善。
书法历史及起源
书法历史及起源展开全文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从殷商甲骨文到金文大篆,虽然都有着人们对书法美的自觉不自觉的追求,可是书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用的工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人们欣赏、批评的对象,而且关于书法批评的记载很难见到,所以书法批评的历史并没有书法的历史那么悠久。
如果从产生了具有明显艺术审美形式的小篆书体和有史可证的第一批书法家(李斯、胡毋敬、赵高)的秦代算起,那么,直至1911年清王朝灭亡的这样一段漫长的书法批评史,就完全是在封建社会制度的笼罩下完成的。
李斯编的《苍颉》,中书令赵高编的《爰历》,太史令胡毋敬编的《博学》在封建制度下,从庶民到皇帝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层人民要想进入社会上层或统治阶层,必须通过选拔,这种选拔到隋唐发展为科举。
《汉书'艺文志》载:“汉兴,萧何草律,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以上,乃得为史。
’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另外,马宗霍在其《书林藻鉴》中说到唐代对书法的重视时说:“以书为教仿于周,以书取士仿于汉,置书学博士仿于晋。
至专立书学,实自唐始。
”自唐以后,书法在选拔中的作用有增无减。
于是,天下文人学士莫不倾力于此,再加上毛笔在古代的书写工具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科举与实用的目的共同推动着书法的普及与提高,不仅培养了一代代的书法家,更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书法批评者与书法欣赏者。
除了科举制度之外,最高层统治阶级的个人好恶往往也会影响这一时代书法的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不但自己书法学王羲之,而且还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加以褒扬,从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至于后世以得王羲之真传为荣,甚至在书法批评中也常常以王羲之的书法为标准。
还有宋徽宗赵佶,他本人不仅是出色的书画家,还是艺术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
他扩充翰林书画院,集中众多书画家,编辑《宣和书谱》,组织刻印《大观帖》,还广泛搜集流散民间的文物,不仅有利于当时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
中国书法批评史读后感
中国书法批评史读后感
自觉没有多少本领可以驾驭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只是简单的做自我品评罢了。
书法起于甲骨文,观甲骨文,虽无汉字那般规整、统一,却透露出了几分活泼与灵动,这大概该归功于它是一种象形文字。
历史上同时期的象形文字还有古埃及的象形文与玛雅象形文,但都最终以文明的消失而未现于世,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留存并至今。
而象形文的发现也同样具有神奇色彩,若不是清代王懿荣因病求医,后得药方取药,遂得甲骨,也许至今我们也没有这般荣幸看到它的面貌,也就无法研究后来的金文的渊源。
金文的出现,依托于青铜器的铸造,字形同甲骨文相像,但比甲骨文要规整,排列也有序。
后至战国时期,为方便书写,对篆书做出了笔画上的简化,称为大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统一文字,一改昔日的写意字体,而增强了文字的符号价值。
隶书的形成是在满足其功用价值的基础上更多的倾向于它的审美性,如“蚕头雁尾”的字形。
楷书笔画规范,法度较严,书写速度较慢,其形象最易识别,多用于正式场合。
行书是从楷书的快速书写而形成,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其法度较楷体宽松。
草书书写最快,有些笔画、部分甚至被简化掉了,难以辨认。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与魅力。
那么,后人是如何评价颜真卿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
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
米芾(1051~1107年)在对《乞米帖》的跋语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
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
论张怀瑾书法批评之艺术特色
九 十 八人 。 此 对 应 的 是 , 关 的 书评 书论 与 相
书法 是一 门抽 象 的艺 术 , 书法 批评 涉 及 历 史 时 期 自然 美 日浙 凸 显 其 重要 地 位 的 美 内在神 韵 、 势字 形 、 构 体 结 学 思 想是 一致 的, 并且 这 一传 统 在 后世 一 直 书 家 的整体 风 格 、 无论 对 哪个 层面 进行 阐释 , 得 以 延续 。 怀璀 的书 法 批评 里亦 多 以 自然 运笔 等诸 多 方面 。 张 让 使 意 象 为喻 的, 书 断 中 》 :至 于行 草兴 合 , 书评 家 都会 力 求化 繁 为简 , 抽 象具 象化 , 如《 有 “ 因此 书论 中常见 赏评 如孤 峰 四绝 , 出天 外 …… 或大 鹏抟 风 , 鲸 深奥 的书理 通 俗 易懂 。 迥 长 张 喷浪 , 坠 石 , 电遗 光 。 其所 由, 意 逸 者用 人 所共 知 的事 理 喻 书。 怀 璀评 书 时 即 悬崖 惊 察 则 使 乎笔 , 未见 其 止 , 夺 龙蛇 之 飞动 , 盖欲 掩钟 、 张 大量 采 用 了 这种 批 评 方式 , 得其 书 论 异彩
神彩 即是 象外 , 境相 通 , 与 因此境 喻 比象 喻能 更好 的传达 出书评 家 的鉴 赏心 得 和体 验 。 为 了表 现 草 书带 给 观 者 的奇 特 感 受, 《书议 》 篇 里张 怀 璀 这 样 来形 容 :观 之者 似 入 庙见 神 , “
如窥 谷 无底 。 俯猛 兽 之 牙爪 , 利 剑之 锋 芒 。 逼 肃 然 巍然 , 方知 草之 微妙 也 。 其 将 四种意 象 ) ” 境 ) 合 在 一 起 , 是 为 了让 人 能 有 一 种 “ 组 就 肃
沙孟海对书法批评的贡献
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意谓书写用的是纯任自然的帖学 孟海认为此砖前后的书写者为同一人,而书写形态与刻 这里以实物为依据,说明写刻是两回事。当时,沙
文则笔 方饬,不类书翰。窃意碑版文字,先书后刻,
称合葬,当是一人手笔。丹书落毫收 ,纯任自然;刻 官职讳期年寿,后三行记张氏讳期年寿,更无他语,既 五行刻字填丹,后三行丹书未刻; 前五行记画承名字 的表述。他在信中说:I_一《 画承暨妻张氏墓表)一前 年他在(与吴公阜书)中,对书与刻之不同已有了明晰 砖志),埋藏于心中的原始发现忽然找到了证据。这一 一九1 一年,沙孟海看到了吐鲁番新出土的(高昌
即刻手也是一位新线条的创造者,
龙门各造像是前者的代表。氏吊比干文够、 碑形式的发现,也是广为流传的新观点。他说:
是一种对书法史的发现,其意义不可低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沙的观点才算是发现。
法,保留隶意。前者由于写字用右手执笔关系,自然形 经:》,《:唐邕写经颂够是后者的代表。后者是继承隶 《:泰山金刚
学术b墨l妻:
书法批评。 到详尽的探究。 着积极的意义。
/琳疋眦趴/
一.书法史批评:需要发现
硬的北碑,当然更困难了。学书的死守着一块碑,天 况又要把原一枝绵软的笔,去摹写那猛凿乱斫、尖锐粗 毛笔去摹写依毛笔所写而刻的南帖,还怕不能相像,何 书学),对康有为尊碑的偏激提出批评。沙说:1搦着 一九二八年,沙孟海二十八岁,发表(近三百年的
把柄。 的区别。
沙孟海对书法批评的贡献
刻手佳恶,所关非细。_I 泥匠,有什么价值呢0.I…
说:1个人认为,(画承砖志)之前五行和后三行,
砖志v问题),对沙孟海的观点提出了修正。王文结论 先生的灸一个影响颇广的错误实例I高昌^画承夫妇 一九 四年第五期的(书法)上,发表了王玉池
魏晋书法理论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云: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由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 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象。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 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 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 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 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而忘象,得象而 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 忘也。
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一书中指出: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之重要问题实以“得意忘言”为 基础。言象为意 之代表,而非意之本身,故不能以言象 为意;然言象虽非意之本身,而尽 意莫若言象,故言象 不可废;而“得意”(宇宙之本体,造化之自然)须 忘 言忘象,以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故忘象而得 意也。 趋向于对“意”的追寻可以说是魏晋文艺批评的主题。 而这一时代主题无疑是从哲学领域发端的。王弼是魏晋时 期哲学领域中对言、意、象三者之关系作进一步阐发的关 键人物。他的理论不仅是在哲学领域中发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对整个文艺领域都产生了领导作用。
论书以筋骨,一是必须把汉字书写当成有生命的形体来认 知,因为只有有生命的形体才有筋骨可言。另外,筋骨讨 论又建立在对人物评论的基础上。宗白华先生说:“这字 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 位,„„”“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 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 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但在这 里不是完全象绘画,直接模式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 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 里的骨、筋、肉、血,就象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 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书法批评这种事在历史上很平常,评简军海和胡铁军书法之争
书法批评这种事在历史上很平常,评简军海和胡铁军书法之争早起码字不易,望各位书友耐⼼看完。
说的好,您右下⾓点个赞。
说的不好,您评论区发个⾔。
废话不多说,下⾯开始正题。
⼀、书法批评在书法史上很平常,但是简军海和胡铁军之争不够格列⼊书法批评。
为什么呢?我从两⽅⾯来说⼀下。
1.这完全是⼀次书法实⼒不对等的对决。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家就明⽩了。
我⼤学是物理专业,后来在辅导班做物理⽼师,⽔平也就⽐⾼中⽣强⼀点点,能指导他们应付⾼考题⽬⽽已。
胡铁军对简军海发难,就好⽐是杨振宁这种级别的物理学家突然发微博说xxx(这⾥指我的名字)的物理不理就是好物理”之类的话。
哈哈,当然,这个应该现实中很难发⽣。
我的学⽣肯定都知道杨振宁那个物理是真的厉害的物理,⽽维护简军海的粉丝肯定不知道胡铁军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
为什么呢,我的学⽣对物理⼊2.历史上的书法批评是真正书法家之间的批评。
最出名的当属苏东坡和黄庭坚之争。
苏东坡对黄庭坚说:“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笔势有时太瘦,⼏如树梢挂蛇。
”黄庭坚也毫不客⽓:“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压蛤蟆。
”⼤体意思就是苏东坡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新劲健,但是笔势有时候显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了⼀条蛇。
黄庭坚回怼,苏⽼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头压着蛤蟆的样⼦。
然后呢,两⼈就哈哈⼤笑,认为对⽅都说的⾮常中肯,说出了⾃⼰书法的⽑病。
这个故事结局还不错。
东晋的时候,王献之精⼼写了⼀副书法送给谢安,但是不被重视并被加了评语退了回来。
王献之⼼⾥不爽。
后来见⾯,谢安问王献之“你的书法和你⽗亲相⽐如何?”,献之答道“当然⽐他好!”,谢安⼜说“但是别⼈这个故事呢,感觉没有结尾,哈哈。
还有褚遂良曾被虞世南批评过,但是褚遂良⾼⾼兴兴地⾛了。
我书法史⽔平也有限,但是历史上同时代的书法家之间互怼的事情,应该也不少。
后世的书法家对前世的书法家的批评那就更多了,不论是从东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欧、虞、薛、颜、柳,宋代的苏、黄、⽶、蔡,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等等等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当时和后世的⾮议总之,书法批评在历史上,不管是同时代的书家互怼还是后世对前世的批评,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书品即人品”——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
书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
中国的艺术品评受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强调艺品出于人品。
宋代郭若虚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历朝历代人品受到赞扬的书法家,其作品备受推崇,而人品颇受诟病的书法家其作品则往往难以流传。
一、“书品即人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品评的影响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影响了中国人的书法品评。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品格情操的过程。
俗话说“书如其人”,就是因为书法艺术可以充分地表现出作者的精神气质。
自魏晋以来,书法评论家将书法作品视为书法家的人格化产物,对书法的欣赏、品鉴,常与书法家本人的品行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如其人”常作为评价书法家与其书法艺术的评判标准。
后人对前人的评价,常以书品论人品,或以人品论书品。
元代郝经在《临川集》中说:“羲之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故其书法韵胜道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貌不可及,为古今第一。
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
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
”书以人贵,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批评的一个独有现象。
历史上很多奸佞虽擅长书法,却因品德低下,因人废字,其作品往往也难以流传。
北宋蔡京字势豪健,痛快沉着,自成一家。
然其为人凶谲,谗害忠良。
明代大收藏家张丑称,世人因恶蔡京为人,遂把原先“宋四家”中的蔡京,换为其同乡先辈蔡襄。
蔡京虽书法造诣颇高,却因其人品低下,遭人唾弃,故而无法列入“宋四家”,其作品流传于世的也寥寥无几。
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
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
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
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
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2]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时。
起义军对抗叛军。
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
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书法批评现象辨析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论张怀璀书法批评之艺术特色
论张怀璀书法批评之艺术特色【摘要】张怀璀是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家,其书法批评极具审美特性。
在张怀璀书论中常采用的批评方法有以境象喻书,以事理喻书,精炼性词汇概括等。
这些批评方法创造性地表达出张怀璀对书法艺术的主观印象和独特感受,并为后世书评家所秉承。
【关键词】张怀璀书法批评象喻张怀璀是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家,其关于书法的著述甚丰。
对于张怀璀的研究,今人多集中于论述其书法理论的创新之处和对其书法美学思想进行阐释。
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批评方式本身来分析其书法批评之艺术特色。
张怀璀生活在唐代的开元年间,在此之前已出现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书法大家。
仅以张怀《书断》所评自秦至唐初书家,居神品者就有二十五人,列为妙品的更是多达九十八人。
与此对应的是,相关的书评书论也很丰富。
如蔡邕、王羲之、王僧虔、袁昂、萧衍、孙过庭等都有许多对于书法精辟独到的论述和见解,张怀璀无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
这些人不仅是书评家,更是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孙过庭的书法论著《书谱》其真迹也被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而张怀璀亦不例外,他对自己的书法高自矜许,宋代朱长文《续书谱》引其自评语云:“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问。
”可惜他的书作现在已见不到。
在这些书评家中,多数人是因其书法创作留名后世的,他们对书法的品评,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书家的客串。
其实,在中国古代艺术中,不仅是书法,其他如绘画、诗歌等艺术领域里的批评家,同样具有一身二任的特点,既是批评家,更是画家或诗人。
因此上,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家集创作、鉴赏、批评于一体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具有比一般人更为敏锐、细腻的艺术感悟和体味能力,注重艺术的审美特性,使得其艺术批评主观性强,艺术特色尤其突出。
同样,张怀在批评的方式方法上非常注重技巧和艺术性,其常用的批评方法有:一、以境象喻书在书法批评里,境象喻书是极为常见的,大致可分为象喻和境喻两种。
象喻即是意象批评。
主要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喻书,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使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书如其人 意法相成——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
书如其人意法相成——刘熙载《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用自身的美来表现人的学问、气质、品格、情操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理念。
清人刘熙载所著《艺概·书概》中的书法理论,体现了其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主张。
刘熙载提出了“书为心学”“书如其人”的论断,把书法和书家的精神情感和品性志趣联系起来,成为他品评书法的重要特征。
刘熙载对书法特别重视“意”和“法”,主张“意法相成”,二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对中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进行了独到地批评理解,使《艺概·书概》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刘熙载;书法;意法清人刘熙载所著《艺概》一书中,有《书概》一篇,约一万五千多字。
这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言简意赅,言近旨远。
对于中国书法各种书体以及用笔方法等,都有深刻、精到的论述。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学问、气质、品格、情操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生活理念。
”[1]同时书法还具有修身养性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书法的灵魂,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为之如痴如醉。
一根富有意味的线条,抵得上一堆组合有序、五彩斑斓的色块。
中国书法家赋予线条具有哲理的内容,在极大的抽象意境中,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诗意人生。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上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愈来愈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没有哪门艺术能像书法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几乎所有认识汉字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对书法感兴趣,但又没有谁能轻易道出书法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艺术底蕴。
”[2]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文》)这里讲得十分形象,但也只是谈及了书法艺术特性的一个方面,更有许多研究者从书法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甚至把书法史看作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缩影。
书异其人--论黄庭坚其人其书
书异其人--论黄庭坚其人其书引子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书如其人”之说,至今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词语。
综观书法史上的书家,有不少书法大家并不“书如其人”,如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者,首先让来看一则苏东坡《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的评论:鲁直以平等观作欹斜字;以真实象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
[i]由此可知,苏东坡早就对自己的门人黄庭坚提出了人书“三反”之论,之后清人冯武《书法正传》也论黄氏“书瘦劲波峭,磊落不犹人”[ii],但都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现在我们将东坡评论作为主要线索,来探讨研究山谷“书异其人”的具体表现。
一、以平等观作欹斜字黄庭坚出生于名门望族,《宋史》载其:“幼惊悟,读书数过辄成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
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名声始震。
”[iii]黄庭坚二十三岁便进士及第走入仕途,且荐举连任国子监教授,得到了文彦博、苏东坡的赏识,名声大振。
“(苏)轼为(皇帝)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者如此。
”[iv]可谓山谷是一个早年得志“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的天才人物。
宋时党争激烈,正直不阿之人多有灾难,黄庭坚也难以避免。
其中遭到了两次沉重打击,一次是绍圣二年正月(51岁),因预修《神宗实录》,遭到章惇、蔡卞等人谗毁,由鄂州太守贬谪入蜀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二是因撰写《承天院塔记》被赵挺之、陈举谗毁,于崇宁二年十一月(59岁)被除籍羁管于宜州。
山谷对于坎坷的人生仕途,始终能以平常心视之。
《宋史》记曰:“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点,下笔皆可观。
”[v]山谷在被贬谪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能讲学施教从游者众多,表现出了其平静的心态及巨大的人格魅力。
书法批评史
书法批评史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书法批评史绪论一.特指含义:所谓“批评”,主要是指评论,我们日常所用的“批评”,一词常常是贬义的,带有一种责备的意思,在古代,批评一词没有这个含义,它只是一个中性词,他既非赞赏也不是责备,而是客观的进行评论。
二.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1)书法批评和书法理论有密切,但又有明显区别2)书法批评所注意的直接对象是个别的、现实存在的书法作品,偏重于评价,具有主观论辩色彩。
3)书法理论所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书法的一般规律和,是冷静客观的研究。
三.书法批评史与书法理论史的区别1.书法理论研究对象必须构成理论并被后世保存下来,又必须见诸于文字。
2.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文献资料、批评观念、批评方式等。
四.传统书法批评观念举例1.自然意识【(1)自然万物(2)人本思想:*一,生命之美*二、人品书品论*三、书者散也】2.中和之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理解。
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攀生出了汉字的文化性书写,渐次化育成书法技法与审美习惯相结合的艺术精神,从而最终形成书法艺术的审美传统。
】【中庸:1)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强调“时中”“用中”,要求人们随时选取适中的标准,随具体情况采用乎事物的标准,都会损坏事物的稳定性。
其间尤为强调勿太过,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
】3.意象之境【《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已尽意。
”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这样解释道:“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故立象已尽意,而象可忘也。
”“立象已尽意”→“得意而忘象”·如庄子所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拘泥于形式的作品,至多是或优或劣的模仿。
·此谓“忘”,并非“没有”,因此并未否定艺术形式的重要性。
形质本身固然重要,但只是,并非终极指归。
·清人刘熙载就对“象”、“意”关系这样阐释道“圣人作《易》,立象已尽意。
古代书论作业
请论述汉代书论的特点。
对于《非草书》,我们一般认为它是最早论及书法的对草书进行非议的一篇赋文,文中对草书产生的渊源作了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对当时的习草之风之盛也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并对这一流行时风予以了尖锐的批评,阐述了他对草书的认识和持有的态度。
对后来的书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后世对此篇的评价褒贬不一,以非议居多,或认为赵壹缺乏书法艺术的素养,根本不理解草书,更不应该对草书横加指责;或认为他是切实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否定了艺术的种种功用;或以是篇的生动描述为据,而作为书法艺术自觉化的重要标志。
书法理论的篇章,最早出现在东汉。
由于在东汉时期已经出了纯い法而不是以官职或经学等原因而成名的书法家,并形成流派与家学鸿都门学这样专门从事艺术的中央官学,书家的片纸只字,都被世人功,此可以说,到东汉时书法已完全成为一个自觉的艺术门类。
书法理论篇章的出现,也就实属必然了。
汉末,草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风行,保守的儒士赵壹作《非草书》从传统儒家立场出发加以反对。
对于《非草书》,我们一般认为它是最早论及书法的对草书进行非议的一篇赋文,文中对草书产生的渊源作了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对当时的习草之风之盛也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并对这一流行时风予以了尖锐的批评,阐述了他对草书的认识和持有的态度。
对后来的书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后世对此篇的评价褒贬不一,以非议居多,或认为赵壹缺乏书法艺术的素养,根本不理解草书,更不应该对草书横加指责;或认为他是切实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者,否定了艺术的种种功用;或以是篇的生动描述为据,而作为书法艺术自觉化的重要标志。
赵壹认为,草书的起源,本是秦末以来“趋急速”的结果,其作用在于“易为易知”、“临事从宜”,但时人把草书当成艺术形式来从事之后,写草书反而变为“难而迟”了,有违其本旨。
而且,草书“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并不值得潜心专研。
他认为:“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批评史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书法批评史
绪论
一.特指含义:所谓“批评”,主要是指评论,我们日常所用的“批评”,一词常常是贬义的,带有一种责备的意思,在古代,批评一词没有这个含义,它只是一个中性词,他既非赞赏也不是责备,而是客观的进行评论。
二.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
1)书法批评和书法理论有密切,但又有明显区别
2)书法批评所注意的直接对象是个别的、现实存在的书法作品,偏重于评价,具有主观论辩色彩。
3)书法理论所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书法的一般规律和,是冷静客观的研究。
三.书法批评史与书法理论史的区别
1.书法理论研究对象必须构成理论并被后世保存下来,又必须见诸于文字。
2.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包括文献资料、批评观念、批评方式等。
四.传统书法批评观念举例
1.自然意识
【(1)自然万物(2)人本思想:*一,生命之美*二、人品书品论*三、书者散也】
2.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理解。
正是在此文化背景下,攀生出了汉字的文化性书写,渐次化育成书法技法与审美习惯相结合的艺术精神,从而最终形成书法艺术的审美传统。
】
【中庸:1)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强调“时中”“用中”,要求人们随时选取适中的标准,随具体情况采用乎事物的标准,都会损坏事物的稳定性。
其间尤为强调勿太过,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以免适得其反。
】
3.意象之境
【《周易系辞》云:“圣人立象已尽意。
”
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这样解释道:“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故立象已尽意,而象可忘也。
”
“立象已尽意”→“得意而忘象”
·如庄子所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拘泥于形式的作品,至多是或优或劣的模仿。
·此谓“忘”,并非“没有”,因此并未否定艺术形式的重要性。
形质本身固然重要,但只是,并非终极指归。
·清人刘熙载就对“象”、“意”关系这样阐释道“圣人作《易》,立象已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
”
·若以书法技法为“象”来理解,则其艺术目的实为追求“意”的实现,是故艺术乃为尽情随意而生。
五.传统书法批评术语举例
势、妙、媚、妍、筋、肉、雅、俗、神、妙、能
(一)直接客观的阐释原作的原初含义
·首先追求符合原初意义的阐释,继而追求精辟的阐释,对于原作的阐释,引申过多,过于主观的方法不可取。
(二)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书法批评家的批评观点不仅应该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来考察,而且要把每个书法批评家在作为有机联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考察,了解每个书法批评的术语、观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渊源关系。
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实学习的不仅是书法批评家代表着作中的最终结论,还应该学习书法批评家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进程,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隶变:汉字由小篆到隶书的变化。
这种变化,使汉字书写体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所以说它是今文字的开端。
古隶和今隶:隶书分两种: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
第一节
秦隶:战国后期产生,经程邈整理加工用于书写公牍的隶书。
秦时,供隶人佐助小篆施行,至汉隶同行而废,由小篆脱胎而来,变隶书之圆长形为方正行,变隶书笔画圆转为方折,且颇多省简,但尚无点画波磔,仍含有一定篆意,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种过渡性的文字体式。
西汉隶书:西汉初期,是隶书的蜕变时期。
存留作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