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消亡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大量裁员。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数据,2004 年的 报业从业人员数量比 1990 年减少了 18%。美国报业平均 每个月都会辞退1000 名报社员工 ; 目前美国报社没有一 家招收新员工……2008 年,甘尼特公司主席迪奇在致员 工信中表示,整体经济恶化令甘尼特公司盈利及运作受损, 所以被迫裁员。


( 三) 两分论。持此观点的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 陈力丹教授为代表。他从对现代历史演进的过程分析中得 出,没有哪一种大众传媒,因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走向 消亡。新媒介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出来。当新 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 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每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都 程度不同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传媒形式,各媒体间能够共 存共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融媒”时代。各种传 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 了适应不同的接收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再是本 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因此,从某家报纸改变发行、 出版方式便推断出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已经过时,某个媒 介时代已经结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他强调,在新 的媒体环境中,传递信息,只要接收者和发送者都乐于接 受,选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种媒介的外在形 式,都会有不同的人群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纸质媒体 也不会消亡,可能未来的总体发展中,会呈现下降趋势, 但不会消失。

总之,这个论点把报纸和报业放在两个层次来理解, 虽然近年来总是有一些传统纸媒停刊的消息,但是个别报 刊的停刊并不意味着报业的消亡。纸,是经过二千年历史 考验而得到确认的方便的、可触摸和留存的信息载体,不 能轻易断言新媒体将取代纸质媒体,相反,现实将是新媒 体与纸质媒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 四) 发展论。持此观点的以《京华时报》总编吴海民 为代表。吴海民指出,随着媒体结构的改变,报纸的市场 需求和市场规模逐渐缩小,都市报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将 更加残酷,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报业大战会越打越凶,报纸 的平均利润将越摊越薄,广告价格下降或明升暗降是必然 趋势。经济学上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将那些弱小的报纸无 情淘汰,也会将那些曾经强大但生命力衰退的报纸拉下马。
一、“报纸消亡论”提出的背景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并非无稽之谈,而是有深刻的 报业实践背景: 1.停刊转网。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不少报纸经营惨淡, 美国一批百年报纸甚至停止发行印刷版,转而加入网络经 营的行列。 拥有 102 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拥有 147 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及拥有174 年历史的 《安阿伯新闻报》先后转报为网。2005 年,拥有多家美 国日报的奈特里德公司卖掉报纸,结束了114 年的历史。 我国的中央级报纸《中华新闻报》也宣布清产结算。

2.发行量下降。 据全球报纸协会提供的数字,从 1995 年到2003 年,报纸发行量在美国下降了 5%,在欧 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 2%。另据统计,全美 507 份 报纸 2009 年前两季的发行量减少了4.64%。 这些数据明 确显示,更多的选择使得报纸的社会角色逐渐式微。

3.广告收入下降。 在美国,分类广告中的招聘广告是 检验报纸经济的晴雨表,而事实是,招聘广告在大规模缩 减,拿 2001 年来说,甘尼特公司旗下的大型报纸招聘分 类广告减少20% , 奈特—里德报团日报减少26%,华盛 顿邮报减少 31%。
二、有关“报纸消亡”的四种论说

关于报纸消亡论,目前有经验说、融合说、两分说和 发展说几种不同的观点。 ( 一) 经验论。持此观点的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 保卫教授和杨保军教授为代表,互联网出现以后,由于它 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引发了传媒领域的 深刻变革,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它形 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互联网将取代传统媒体”,“用 不了几年,报纸将不复存在”的声音甚嚣尘上。

Biblioteka Baidu
美国学者托马斯· 包德温等人所说的媒体“大汇流”正 是指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电子媒介的汇流,不包括 报纸。他对将来的预期是: 不久的将来,电视将和网络合 一,出现网络电视; 广播也融入网络,大量各类媒介都汇 入网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宽带化将改变网络新闻的文 字形式,大量采用视频方式,网络报的编排方式最终也要 改变。问题在于,报纸转化为网络报纸后,纸媒已消失得 无影无踪,也没有印刷的过程,更没有送报员、发行员的 庞大组织和队伍,这就意味着纸媒彻底改变了形态。网络 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把它叫做报纸只是一 种习惯称呼,二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同时,报纸具有价格低廉以及阅读、使用和保留的便利性; 信息的 可靠性和可确认性; 对新闻事实信息的深度开掘能力,以及所作解释 和评述的权威性; 读者对纸质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形态长期形成的 依恋性等等。由于报纸所具有的这些独特优势,所以它在今后还有很 大的展示和发挥的空间。目前,报纸等传统媒体所需要的,是认真思 考应当采用怎样的生存方式和寻找怎样的发展空间。杨保军教授分析 了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史,他指出,新闻传播业诞生以来,经历 了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目前正在经历网络时代。“传播媒介的发展 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迭加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互相彻底取代的 过程。” 在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中,传播媒介以前后相继的方式 更新换代、不断提升,后诞生的媒介并不是以彻底替换前代媒介的方 式进入传播领域,而是以不断扬弃、迭加发展的方式,共同构成后继 时代的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系统。因此,他认为,依据传播媒介迭加发 展规律,我们可以猜测: 即使人类新闻传播进入后新闻传播业时代, 有了更加神奇的传播媒介出现,也不会彻底抛弃既有的新闻传播媒介, 只能是一种扬弃的承继式发展。他得出结论,目前就现实的新闻传播 来说,是一个复合的、并驾齐驱的时代,是印刷新闻、广播电视新闻、 网络新闻等共同塑造新闻世界的时代。不可能有了报纸,就没了口语; 有了广播,就没了报纸; 有了电视,就没了广播; 有了网络,就没了先 前的一切。


他认为,今后,报纸数字化将来的形态大致是一个核 心平台,三类纸媒的报纸,四项数字化产品,还有多元品 牌的延伸。竞争之后,三类报纸可能会留存下来。一类是 刊登解释性报道的报纸,以对事件的深度挖掘,以权威性 解释来影响读者,以独到的思想观点来影响读者; 第二类 报纸是社区类报纸; 第三类报纸是免费报纸,主要是提供 一些资讯广告。而传统报纸将转化为多种数字化的产品形 式,如网络报纸、手机报纸、定制新闻、电子纸等等。在 这里,可以预见的未来是,网站在未来的内容传播上,会 逐步开始唱主角,经济上也会给报纸以补充。吴海民总编 提出了报网互动的理论,指出,除了印刷之外,在报纸出 版流程和各个环节均可进行报网互动,比如信源互动,宣 传互动,受众互动,发行互动,广告互动和品牌互动等。 而最后,报网互动的结果将达到媒体的融合发展,今 后,各种形态媒体将互相渗透,逐渐融合,内容资源将在 各种媒体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发布,复合使用,从而实现内 容的增值服务。
报纸消亡论
艾岚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世界报业影响较大的一个 假说。2005年,菲利普· 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 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 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 1972- 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 2002年日 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 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 后者的分析,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 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 归于零。这两个预测,特别是“日报读者将归于零”的提 法经过媒体的报道,对世界报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 尔· 盖茨和默多克等都曾对此加以引用;清华大学刘建明 教授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于2005年11月做出 了“在30 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的预测;2006年,他 再次撰文提出:“在2030~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 药”。刘建明:《关于报纸消亡的对话》,《新闻界》,2006年第
1期第16页。刘建明:《报纸消亡与媒介市场激变》,崔保国主编: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11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6。

同时“,报纸消亡论”也引起了极大争议。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 凯勒(Bill Keller)在《在数 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此表 示了异议;2008年11月,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 每年一度的系列广播演讲中说:“太多的新闻工 作者以沉思他们的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 谬的。” 他嘲笑那些预测报纸死亡的新闻工作者 过于着急地为自己写讣告,以至于没有对面临的 机会感到激动。“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 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说。

( 二) 融合论。持此观点的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的刘建明教授为代表,他通过列举最早的实物新闻介质— ——贝壳、结绳、石头和后期的手抄新闻介质甲骨、竹简、 草纸、泥板、纸张等的发展历史,阐释了传媒发展史中的 “质媒移动灭失规律”,指出附载信息的介质经过移动才 能传播信息,而且会在更便捷的媒介出现后逐渐大宗消亡。 他指出,报纸是附载信息的最后一个移动媒介,这种性质 决定它必然会灭亡。他指出,像广播电视这类非附载信息、 又非移动的媒体是不会灭亡的,它们虽然比网络落后,但 只能与网络融合而不会绝迹。而网络的迅速普及则是报纸 的天敌,在30 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5.年轻读者大量流失。2005 年,鲁伯特· 默多克对美 国报纸编辑协会说:“报纸正在遭到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 的唾弃……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乃至三十几岁的人‘不 想让一个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重 要,他们肯定不希望新闻报道像是传道’。 ” 他认为年 轻一代是“数字原住民”,他们已不太接受报纸,而是习 惯于靠电子媒介获取新闻。 根据上述种种迹象可见,报纸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不是 个别现象,也不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报业整体衰 败的征候。 毫无疑问,报业遭遇寒潮并陷入了深度危机, 这直接催生了人们对报纸未来的悲观情绪,“报纸消亡论” 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

郑保卫教授在分析了广播、电视出现后 报纸的发展历史后谈到,印刷媒介在20 世 纪就经历了两次大的挑战。第一次是广播、 电视的挑战,第二次是互联网的挑战。但 是“广播出现以后,报纸并未像有些人说 的那样面临困境,而是以其深层次的报道 顶住了被喻为“心灵剧场”的广播的冲 击。”而电视出现后,“报纸在新的挑战 下,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依靠其深入而又 有说服力的解释性报、评述性报导和调查 性报导等特殊报导形式的优势再次渡过了 难关,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上站住了脚 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