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消亡论
“报纸消亡论”的再思考
力和时间。 戴维 申克在《 信息烟尘》 中写过“ 信息穷人最终反倒 被信息淹没 , 这真是信息 时代 的悲哀” 相比于新媒体 , 。 传统报 纸所刊登的信 息 , 大都经过记者编辑的认 真筛选加工 。 有选择
消失 。
关键词 : 报纸消亡; 传统报 纸 ; 优势 中图分类号: 2 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5 5 1 ( 0 0 1 — 1 2 0 G 1 A 1 0 — 3 2 2 1 )4 0 3 — 1
20 , 0 5年 菲利普 ・ 迈耶在《 正在消失 的报纸:拯救信息 时 富信息 的同时,也带来 了阅读选择上 的难 度 ,消耗更多 的精
社可能面临倒 闭。报纸面临的这些现实困境 似乎 在向我们 昭 示 :报纸消亡 的时代逐步 向我们袭来。但是 报纸 真的会消亡 吗? 笔者认为 , 存在于社会 中的事物 , 只要社会对它有需求 , 那
层建筑 ,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从报纸的发展历程
看, 大致经历 了封建集权 下的“ 官报时期 ”新 闻 自由下 的“ , 党
临着 破 产 的危 机 。2 0 0 9年 2 2 日, 办 于 16 月 4 创 8 5年 、 旧金 山
报纸都具有受众认 同的权威 性和深刻性 ,能够详细进行事件
4从 政治层面上看 , 、 报纸更容易受政府控制 。 纸属于上 报
湾区最大以及历史最悠久的《 旧金 山纪事报》 的母公 司宣布报 的深入调查和背景介绍 , 挖掘更深入的内幕。
的优势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表的一系列 网络暴力现象有愈演愈烈 的趋势 ,政府虽然采取 了各种措施 , 但抑制效果并不 明显 。
国内学界对“报纸消亡论”的回应与思考
结与梳理。
一
国内学 界对 于报纸是 否会 消亡 的看 法虽不一 致 , 但是他 们有一 个共识 , 即在
不能不有为代表 。 陈力丹 新媒体时代 ,报纸要继续生存 和发展 , 就 面对新媒体 的冲击 , 学者都意识到传
明确地说 : “ 所有印刷 品的形 式 ,已经 死 亡。 完 结 了。 过 去 了。 ” ① 国内学 界亦结 合 我 国报业 的现状 , 对此作了诸 多回应与反 思, 仅 中国知网可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即有
重要 的舆 论宣传 工具 ,出于政 治上 的保
护, 它具有 网络媒体无 法取代的地位和作
介批评家霍华德 ・ 库 慈用 “ 死亡气息”来 进行 学理性 的分 析研究 , 提 出报纸在不久 形容报 业发展态 势 , 而美 国 《 时代 》 周 刊 资深 编辑丹 尼尔 ・ 奥克 伦特在 2 0 0 0年 发 的将来 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性 。 郭全 中在 《 报纸消亡 , 信息长青 》 中指 出, 随着媒介 技术的发展 ,新 媒介必将替代 旧媒介 , 报 纸这种 旧的媒介 形态在 为人类 文明做 出 巨大贡献之后 ,终究要退 出历史 的舞 台。 另外 , 他还从 理论上说 明 , 发 达国家 的报
此外 , 学 者曾振华在 《 报纸不会 终结 的几 道屏障分析 》 中也 态度鲜明反对 “ 报纸消
亡论”, 认为 “ 互联网的兴起 , 在 世界上远
没有达到消灭媒体 的能力 ”,⑤ 他还 分析
了我 国报业的特殊情况 , 指 出报 纸是我国
表 的演 讲 《 纸媒 的死亡 ? 》 中更 是肯定 而
【 关键词 】 报纸消亡论 新媒体 中国报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 报业发达 的欧美 发 ,指出新媒体 具有纸媒不具有的优势 ,
2022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
在互联网的挤压下,学界和业界对传统媒体唱衰屡見不鲜。
这些关于传统媒体衰落的讨论中,有关“报纸消亡”问题的争议,声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自菲利普·迈耶的“报纸消亡论”开始,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辨说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菲利普·迈耶,他在2004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对美国“全球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数据进行了新闻业信任度方面的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菲利普·迈耶得出结论,即在2015年大众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度会降至零点。
由此,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
一些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的发展已经接近后期。
也有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报纸终究会被互联网替代。
在国内学者中,刘建明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
从这一形态上来讲,报纸演变成网络报纸之后,报纸本身就已经消失。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夸大的预测,媒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不断提升。
纸媒消亡论的看法
纸媒消亡论的看法
关于“纸媒消亡论”的看法,存在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纸媒确实面临一些挑战,但不会消亡。
理论角度分析,纸媒和电子媒介虽然都处在一种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但是,由于各类媒介的特点不同,其受众群也就不相同,就是同一媒介,由于其内容的差异性,也会形成不同的受众群。
这就是说,报纸的读者群与网络媒介或其他电子媒介的受众群是不相同的,即使是相同的受众群,他们从不同的媒介所获取的信息也是不相同的。
另外,纸媒具有更高的舆论地位,因其区别于互联网媒体的不可修改、不可撤销、严谨到几乎一字不易的高用词要求、专业度和深度的高审核标准等属性造就的权威性影响力;至少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70、80年代人群中,因其少时阅读习惯而留存的纸媒情怀,仍然存在大量纸媒受众;稀缺性,深层的稀缺性说的是在纸媒越来越艰难的大环境下,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逆流而上的必定是精华;浅层的稀缺性说的是纸媒独有的质感、时代的印迹、文化情怀的符号,不缺乐意收藏的大家。
也有人认为,纸媒会逐渐消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报纸、杂志、电视到现在的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通过互
联网获取信息,而逐渐远离传统的纸媒。
总之,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但纸媒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介环境的变化,纸媒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
纸媒的命运:逐渐减少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纸媒的命运:逐渐减少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2019-08-29“报纸消亡论”早已不是新鲜论点。
⾃2008年以来,西⽅先后⼜有⼏⼗家报纸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我国的中央级报纸《中华新闻报》也宣布清产结算,报纸是否会消亡的讨论再次炙⼿可热。
随着⼿机的普及和⼿机阅读功能的完善,报纸的市场呈现明显的萎缩。
但报纸的消亡毕竟还没有成为现实,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仍是见仁见智。
纸媒是指报纸、杂志、图书等以纸张为载体的媒体。
作为纸媒的不同形态的报纸、杂志、图书具有不同的功能,其⽣命周期也有⼀定的差异,包括发育期、成长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
本⽂将从传媒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类代际更替、⽣态环保需求和市场供给需求五个⽅⾯讨论这个问题。
⼀、由传媒发展规律看纸媒将退居次位传播媒介是传播赖以实现的中介,是传播活动中具有⾃⾝内在特性与规律的客观存在。
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直接⽽有⼒的影响,因此加拿⼤著名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是⼈体的延伸”、“媒介就是信息”的观点。
⼈类早期主要依靠⼝语进⾏信息传播,在相当长的⼀段时间,⼈类社会只有⼈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众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使⼤批量复制信息成为可能,⼈类传播由此进⼊了⼤众传播时代。
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
电⼦传播技术的发展,引领⼈类进⼊了⼀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传播媒介也进⼊了⼀个前所未有的整合和发展的新时代。
⽹络和⼿机被定义为继报纸、⼴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和第五媒介。
⼈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阅读习惯都发⽣了巨⼤的变迁。
从媒体的历史演进过程来看,每⼀次新的媒介的产⽣都对旧的媒介造成巨⼤的冲击,但没有哪⼀种⼤众传媒,因为⼀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向消亡。
各种媒介在你来我往中逐渐找到⾃⼰的位置,分⾷着⼈们的⽣活和时间,从传媒发展规律看,报纸、杂志、图书等纸媒不会被⽹络取代,但随着⽹络的⽇益普及,通过⽹络获取传统纸媒所承载的信息越来越便捷和⼴泛,纸媒势必会退居次位。
报纸消亡论
( 三) 两分论。持此观点的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 陈力丹教授为代表。他从对现代历史演进的过程分析中得 出,没有哪一种大众传媒,因为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走向 消亡。新媒介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出来。当新 的传媒形式出现后,传统的媒介形式往往不会死亡,而是 会继续演进和适应新的情况。每一种新兴媒体的出现,都 程度不同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传媒形式,各媒体间能够共 存共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融媒”时代。各种传 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 了适应不同的接收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再是本 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因此,从某家报纸改变发行、 出版方式便推断出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已经过时,某个媒 介时代已经结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他强调,在新 的媒体环境中,传递信息,只要接收者和发送者都乐于接 受,选择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各种媒介的外在形 式,都会有不同的人群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纸质媒体 也不会消亡,可能未来的总体发展中,会呈现下降趋势, 但不会消失。
同时,报纸具有价格低廉以及阅读、使用和保留的便利性; 信息的 可靠性和可确认性; 对新闻事实信息的深度开掘能力,以及所作解释 和评述的权威性; 读者对纸质媒体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形态长期形成的 依恋性等等。由于报纸所具有的这些独特优势,所以它在今后还有很 大的展示和发挥的空间。目前,报纸等传统媒体所需要的,是认真思 考应当采用怎样的生存方式和寻找怎样的发展空间。杨保军教授分析 了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史,他指出,新闻传播业诞生以来,经历 了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目前正在经历网络时代。“传播媒介的发展 过程,是一个不断扬弃、迭加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互相彻底取代的 过程。” 在人类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中,传播媒介以前后相继的方式 更新换代、不断提升,后诞生的媒介并不是以彻底替换前代媒介的方 式进入传播领域,而是以不断扬弃、迭加发展的方式,共同构成后继 时代的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系统。因此,他认为,依据传播媒介迭加发 展规律,我们可以猜测: 即使人类新闻传播进入后新闻传播业时代, 有了更加神奇的传播媒介出现,也不会彻底抛弃既有的新闻传播媒介, 只能是一种扬弃的承继式发展。他得出结论,目前就现实的新闻传播 来说,是一个复合的、并驾齐驱的时代,是印刷新闻、广播电视新闻、 网络新闻等共同塑造新闻世界的时代。不可能有了报纸,就没了口语; 有了广播,就没了报纸; 有了电视,就没了广播; 有了网络,就没了先 前的一切。
大众传播通论之 报纸
• 中国纺织报
– 原来是轻工业部主管,后划归《经济日报》集团
• 电力部 • 中国电子报
– 参考阅读:“中国行业报全观察”
• 中国证券报 • 与政府机关报有相当多的重叠
(政府)社团组织办报
–由政府主办的社团组织办的报,如各级团委、工会 和妇联办的报纸
• • • • • • 《工人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妇女报》 《中国企业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一些与南方周末有关的人名
– 左方 – 江艺平 – 沈灏
– 陈菊红 – 方三文 – ......
都市报
– 都市报的兴起
• 最早的都市报:华西都市报
– 南方都市报
• 主流化进程
– – – – – – – – – – 1997:“南方都市报,看了都说好” 1998:大众的声音 1999:南方都市报:你要我也要 2000: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 2001:办中国最好的报纸 2002:改变使人进步 2004:成熟源自责任 2005:品牌决定价值 2006:品位决定成就 2010:南都无处不在
从周末版到周末报
– 金陵周末
• 软性新闻为主
– 南方周末
•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舆论监督报 纸 • 被海外称为“开明报纸”,或“自由主义报纸” • 也有一些学者称其为专业主义的代表
– 专业主义的文本体现 – 专业主义的制度基础
– 南方周末口号的变迁,可看出其自身定位的 变迁
• 90年代末: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 2001-2003:深入成就深度 : 2003-2006:记录时代进程 • 2007以后:在这里,读懂中国
– 行政机关报(也称政府机关报)
纸质报刊消亡论
纸质报刊消亡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纸质报刊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通过智能设备获取新闻资讯。
虽然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许多报亭、报摊和新闻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纸质报刊的销售量和读者数量正在逐年下降,有些人提出了纸质报刊将会消亡的论点。
本文将分析纸质报刊消亡的原因和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1. 数字技术的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媒体开始取代传统的纸质媒体。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新闻媒体资讯,这些数字媒体具有实时性、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的特点,使得它们逐渐代替了纸质媒体。
2. 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阅读纸质报刊。
相比之下,数字媒体更加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对年轻人而言尤其重要,他们更愿意通过电子媒体获取信息,而不是购买纸质报刊。
3. 价格纸质报刊的价格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年轻读者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免费或者低成本的电子媒体获取信息,而不会购买纸质报刊。
1. 减少就业机会随着纸质报刊的销售量下降,许多媒体公司选择裁员,以节省成本,这将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2. 信息不平等虽然数字媒体普及,但是仍有很多人无法通过数字渠道获取信息,如老年人、农村地区居民等,这将会加剧信息不平等的问题。
3. 缺乏纸质材料的保留纸质报刊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物,如今,许多人选择直接删除数字文件,而不会保存它们。
所以,如果纸质报刊消失,文化资料的保留将受到威胁。
结论虽然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取代纸质媒体,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纸质报刊的重要性,因为它是保留历史文化和知识遗产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支持和购买纸质报刊,并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传统和现代媒体相结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报纸消亡论”的再考察——生态批评的视野
护 , 国的中央级报纸《 我 中华新 闻报》 也宣布清产结算 , 报纸是否会消亡 的讨论再次炙手可热。虽然各方考察
的 理 论 路径 有 所 差 异 , 归纳 起 来 争 论 的 焦 点只 有一 个 , 就 是 在 互 联 网 的冲 击 下 , 者 之 间 是 共 生 还 是 取 但 那 两
代, 最后 的结 论不外乎 三个 , 一是报纸 必然消亡 , 二是 报纸不会消亡 , 是消亡 的是 纸( 三 纸张 )永恒 的是报 、
主 题 专 栏
新 的 理论 阐释 和 深 入 分 析 , 图为 更加 入 的研 究提 供 新 的 思考 方 向 和 理 论路 径 。 试
关 键 词 : 生 态批 评 报 纸 消 亡论 新 闻 媒 介 生 态环 境 自然 生 态 社 会
生 态 精 神 生 态
l
一
、
“ 纸 消 亡 论 ” 理 论 困境 报 的
“ 纸消亡论” 报 的讨 论 似 乎 不 是 什 么新 鲜 话 题 , 业 “ 型 论 ” “ 点 论 ”“ 冬 论 ” 论 调 也 先 后 盛 极 一 报 转 、拐 、寒 等 时, 报业 在 一 阵一 阵 的骚 动 中 归于 平 静 。 而 , 2 0 然 自 0 8年 以来 , 方先 后 又 有 几 十 家 报 纸倒 闭 或 申请 破 产 保 西
释理 论 , 态 批评 理 论 就 是 一 种 重 要 的学 术 智 慧 。 生
产、 输和治理成本 , 运 已经 令 报 业 和 消费 者 不 堪 重 负。加 之 新
更 以 其 实 , 生 态 的 关 注 已经 引 起 了部 分 学 者 的 注 意 , 华 闻纸 价 格 的 市 场 波 动 、 廉 价 的 信 息 渠 道 的利 用 , 及 纸 张 对 清 大 学 王 君 超 对 “ 纸 消 亡 论 ” 过 较 为 全 面 的 梳理 [ 他 从 四 报 作 2 1 , 替代品的出现 , 报纸 的消 亡 的 日益 逼 近 也 不 再 是 危 言 耸 听 。 个 方 面 对 此 作 了学 理 分 析 : 是 从 传 媒 的 发 展 规 律 看 报 纸 的 一 正 如 西 方学 者 指 出 的 那 样 : 对于 我们 身 边 环 境 和 废 弃 物 可 “ 命 ”二 是 从 传 播 技 术 的 替 代 性 看 报 纸 的 “ 势 ”三 是 从 管 理 日益 增 加 的担 心 , 能 很 快 就 会 使 印 刷 媒 介 成 为 昂贵 的 宿 , 劣 ,
如何解读和应对_报纸消亡论_对话_报纸消亡论_提出者菲利普_迈耶教授
将在2043年第一季度消失”的说 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五个 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特定读者对
法,将他的数据分析和推理绝对 阶段中,欧洲的报纸,特别是北欧 象的小众出版物。
化了。
报纸目前已经走过成熟期,进入
第三,“报纸消亡论”的提出
第三,探讨“报纸消亡论”必 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衰落期;罗伯 有其积极意义。“报纸消亡论”的
后,“争论是大量而复杂的。由谷
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
同时,“报纸消亡论”也引起 歌的搜索结果判断,该书的书名
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 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 图— ——1972- 2002年读者对报纸 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 2002年日 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
了极大争议。纽约时报执行总编 比尔·凯勒(Bill Keller)在《在数 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 文中,对此表示了异议;⑤瑞典增 长最快的报业集团———M et ro 报
报所采用。
实质的“报网互动”,则很容易规 21st Century".
默多克建议报业抓住互联网 避竞争的风险。
⑧ Meyer, Philip."The Elite
长足发展的机遇,为读者提供新
综合迈耶教授的观点,他开 Newspaper of the Future."
的服务。他说:“报业的机遇就在 出的报纸应对消亡的药方是:收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已经多到泛滥,读者们已经接受 了错误的信息。”⑧在发给笔者的 电子邮件中他也直言,自己的观 点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了:
第一,他认为,广为传播的
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 业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派里·汤 “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 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 恩 伯 格 (Pelle Tornberg ) 认 为 : 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
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 (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 、“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 999 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 )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 ,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报纸消亡的原因总结(实用4篇)
报纸是一种印刷媒介,在我们的认知思维中,空口无凭,“白纸黑字”更有信任感。
报纸的这种表现形式,能带来一种无形中的权威和信任。
而且报纸作为纸质资料,还有一种价值是保存在档案室、阅览室,作为历史资料。
而广播以声音为载体,多了一些感性,并且依时间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保存性差。
电视呢试听兼备,更容易沦为娱乐阵地。
《娱乐至死》这本书就是尼尔波兹曼对电视时代的忧虑,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了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第四个问题报纸消亡的原因总结第2篇虽然报纸在及时性信息的发布方面无法比及速度快捷的新媒体。
但是要发现新媒体的新闻信息通常简短,只是抢先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
这就为报纸的优势提升提供了空间。
报纸在内容生产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独家视角和新闻评论,对于某一事件进行深层分析。
这样的内容能够吸引更多的高脑劳动者。
高脑劳动者需要的多是一些具有深度分析的信息或知识,而高脑劳动者在信息社会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趋势。
同时,报纸还要在内容上彰显自己的立场,做好观点传播,为受众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参考。
对于投入巨大人力成本和优势资源的新闻内容要深度开发、多次销售。
报纸消亡的原因总结第3篇报纸能够帮助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出于身体健康的角度或是其他,家庭、学校都应该出力培养年轻一代的读报兴趣,促进国民报纸感情的代际传承。
早在_年,日本在中小学就推广了“报纸参与教育”,收效显著。
在新媒体带来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读报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其批判性思维的提升和注意力的培养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五、结语不可否认,“报纸消亡论”背后折射出来的报纸经营所面临的困境。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也是报纸提升的机会。
通过观念的主动调整以及主动参与媒介融合,扩大报纸的优势,同时利用新媒体规避自己的短处,报纸一定会扩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网络时代报纸会消亡吗
网络时代,报纸会消亡吗自打网络在全球勃兴,一天比一天红火,“报纸终将消亡”之说,不绝于耳。
前些年似乎消停些,近段时间,随着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刊改出电子版,《纽约时报》陷入亏损大幅裁员之类“利空”消息频频传来,“报纸消亡论”再度升温。
甭说其他媒体,就是报纸自身,亦大多谈网络而色变,对前途颇感忧虑。
网络时代,报纸真会消亡吗?且让我们慢慢分析。
讲两个故事说到报纸网络之争,不由想起一个故事。
若干年前,电视在全球迅速普及蹿红,一时间对广播形成极大冲击。
“广播终将消亡”之说,亦曾风行一时。
乍一看,电视既有“声”,又有“像”,一身兼二任,边看且边听,广播怎么是它对手,不消亡往哪里逃!但是且慢,地球围着太阳转了一圈又一圈,广播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渐渐回过神来,找准自身定位,扬长避短,高歌猛进,竟然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年赛一年兴旺!有的电台(如北京交通台)还创出低投入高产出、人均创利数十万元的良好业绩,令同行既羡慕又吃惊!网络时代的报纸生存对策2008-09-25 17:06:59作者:高南佳来源:新华报业网0网友评论0条分享| 摘要:网络传播冲击下,报纸开始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生存危机,网络传播时代报纸必须寻找自救之路。
报纸在与网络的竞争中,并没有明显的可以完全战胜对手的把握和优势,因此报纸所要做的关键词:新闻网络“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滑坡、报纸预算不断减少、上千编辑记者下岗、报社管理层频繁更换、不少报纸被母公司卖来卖去。
”这些成了时下美国报业不景气的真实写照。
《华盛顿邮报》去年第三季度营运收入因广告减少而降至2.256亿元,减幅11%。
过去几个月,宣布裁员的美国报纸排起了一条长队,《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论坛报》、《达拉斯晨报》、《圣保罗先锋报》、《亚利桑纳共和报》、《费城问询报》、《圣荷西水星报》……不少知名品牌夹杂其中。
美国报业协会2007年底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读者及广告客户投资都向互联网涌入,美国报纸的网上读者数量去年增长了6%。
报纸消亡论
报纸会消亡吗?——新媒体时代传统报纸生存发展问题的思考2005年7月,我国国内网上公布了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尔普〃迈尔对报纸寿命的预言,他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近年来美国报纸收入逐年递减;平均每个月都会辞退1000名报社员工;目前美国报社没有一家招收新员工……新媒体(互联网等)的冲击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纸媒体的生存。
报纸媒体面对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真的会消失吗?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及业界的讨论,关于新媒体对报纸媒体冲击这一问题大致有三种看法。
一、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肯定会消亡。
全球范围内的报业正在面临生存危机,就拿我国来说,从2005年开始,我国报业开始走下坡路,广告总量下降,成本快速上升,发行量、人力开支和行政支出都在迅速提高。
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认为,报纸在网络媒体的大兵压境下,总有一天束手待毙,这是先进媒介战胜落后媒介的必然结果。
报纸主要靠广告而绝不是单靠读者生存,新媒体夺走大量受众的同时也把广告额夺走;,在广告费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报纸倒闭是无法逃脱的命运。
刘建建明教授还认为,任何媒介都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报纸也不例外,它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挪威媒体顾问伊瑞克〃威尔伯格(Erik Wilberg)认为,像任何产品一样,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
目前报纸正处于衰落期。
二、报纸永不会消失。
关于传播方式的预言已经“升级换代”太多,诸如广播会取代报纸、电视会取代广播、网络会横扫一切……事实是,预言过去了那么长时间,我们依然会早餐或晚饭前后在家里读报、开车走在路上听广播,闲暇时打开电视。
究其原因,不同传播介质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特定传播空间。
就算报纸的纸质载体消失了,报纸也不会消失,只是其存在的介质发生了转变而已。
和文字由竹简为载体转由以纸张为载体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消失的是载体,而并非报纸本身。
三、报业会受到新媒体很大冲击,规模缩小,通过重组改良而与新媒体共生共存。
报纸消亡论
美国学者托马斯· 包德温等人所说的媒体“大汇流”正 是指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电子媒介的汇流,不包括 报纸。他对将来的预期是: 不久的将来,电视将和网络合 一,出现网络电视; 广播也融入网络,大量各类媒介都汇 入网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宽带化将改变网络新闻的文 字形式,大量采用视频方式,网络报的编排方式最终也要 改变。问题在于,报纸转化为网络报纸后,纸媒已消失得 无影无踪,也没有印刷的过程,更没有送报员、发行员的 庞大组织和队伍,这就意味着纸媒彻底改变了形态。网络 报纸绝不是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把它叫做报纸只是一 种习惯称呼,二者在形态上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2.发行量下降。 据全球报纸协会提供的数字,从 1995 年到2003 年,报纸发行量在美国下降了 5%,在欧 洲和日本分别下降了3%和 2%。另据统计,全美 507 份 报纸 2009 年前两季的发行量减少了4.64%。 这些数据明 确显示,更多的选择使得报纸的社会角色逐渐式微。
3.广告收入下降。 在美国,分类广告中的招聘广告是 检验报纸经济的晴雨表,而事实是,招聘广告在大规模缩 减,拿 2001 年来说,甘尼特公司旗下的大型报纸招聘分 类广告减少20% , 奈特—里德报团日报减少26%,华盛 顿邮报减少 31%。
持此观点的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和杨保军教授为代表互联网出现以后由于它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引发了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深刻变革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它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互联网将取代传统媒体用不了几年报纸将不复存在的声音甚嚣尘上
报纸消亡论
艾岚
郑保卫教授在分析了广播、电视出现后 报纸的发展历史后谈到,印刷媒介在20 世 纪就经历了两次大的挑战。第一次是广播、 电视的挑战,第二次是互联网的挑战。但 是“广播出现以后,报纸并未像有些人说 的那样面临困境,而是以其深层次的报道 顶住了被喻为“心灵剧场”的广播的冲 击。”而电视出现后,“报纸在新的挑战 下,坚持发挥自身优势,依靠其深入而又 有说服力的解释性报、评述性报导和调查 性报导等特殊报导形式的优势再次渡过了 难关,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上站住了脚 跟。
论报纸不会消亡
作者简介 :曾 嘉 ( 1
) ,女 ,重庆人 ,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 闻传播 系副教授。
李习 ( 8 - ) 男, 辉县人,南 文、1 o 9_ , 河南 京政治学院军 事新闻 传播系 助教。
师献兴 (99 I ) 1 7_ r ,男 ,河南新 乡人 ,防化研 究院第六研 究所政 治部 干事 。
并不充分 ,还远不能宣告报纸的末 日,更重要 的是 ,
个热点话 题 ,经 济收 入 、新兴 媒体 的挑 战 、受众 兴趣是讨论 的三个核 心议题 。尽管 学界 、业 界都 有
一
报纸有着其他 媒介不 可代替 、现代生 活不可或 缺 的
传播特质 。
声音 “ 力挺”报 纸 ,但 悲观论 断仍 大有 市场 。上 个 世纪因成功创办有线 电视 J N而享誉全 球 的美 国人 泰德 ・ 特纳 曾经 预言 :2 纪 9 0世 o年代就 是报纸 的末 日。近期关于报 纸命运 的讨论 重新 高涨 ,似乎也 从
发展 。
关键 词 : 报纸报 业 ;传播特 质 ;品牌 效益 ; 权威信 息提供 者 ; 媒介 素养
中国分类号 :( 1 ;5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74 (O6 60 0-4 0 1 7 2O )0-14 9 0
“ 纸是否 会消亡 ”的讨论 是近段 时 间以来 的 报
论 报 纸 不 会 消 亡
曾 嘉 ,李 习文 ,师献兴
(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00 ;防化研 究院,北京 100 ) 10 3 0 00
摘要 :在 电子传媒兴盛 的今 天,报纸会 不会 消亡?认真研 究与分析报纸的传播 特质和报 纸报 业所面 临的时 。 代机遇 ,结论是 :前者 决定 了报 纸不会 消亡,后 者决定 了报纸报 业可以通过深化 改革和 自身优 化 实现进 一步的
福建省四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福建省四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2023学年福建四校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语文科)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凭借自身的传播时效性和大众参与性,已经超越传统媒体成为主流。
在互联网的挤压下,学界和业界对传统媒体唱衰屡见不鲜。
这些关于传统媒体衰落的讨论中,有关“报纸消亡”问题的争议,声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自菲利普·迈耶的“报纸消亡论”开始,学界和业界对“报纸消亡”的辨说一直持续至今。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学院菲利普·迈耶,他在2004年出版的《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对美国“全球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数据进行了新闻业信任度方面的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受众信心分布和读者数量变化趋势,菲利普·迈耶得出结论,即在2015年大众对于新闻业的信任度会降至零点。
由此,他预测——“在2043年第一季度晚些时候,日报就没有读者了”。
一些学者从大众媒介更替的角度出发,认为报纸的发展已经接近后期。
也有一些学者和业内人士从商业模式和信息载体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报纸终究会被互联网替代。
在国内学者中,刘建明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转向网络之后,网络报纸已经不能称作报纸,而是网络新闻库。
从这一形态上来讲,报纸演变成网络报纸之后,报纸本身就已经消失。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报纸消亡论”是一种夸大的预测,媒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取代,而是不断提升。
世界报业大亨鲁伯特·默多克谈到报业的命运时指出,网站和邮件定制都可以成为报业发展的新领域,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高峰。
国内学者对“报纸消亡论”也表达了反对观点。
杨保军从整个新闻传播业的历史出发,认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扬弃、叠加发展的过程。
报纸是不会消亡的
报纸是不会消亡的——以《今晚报》为例现今社会的媒介形态主要有四种: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报纸在经历了广播、电视两大媒介的巨大冲击之后,仍然生机盎然。
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兴的冲击力更加大的媒介,报纸能经受住考验,继续顽强的生存下去吗?报纸带给人的享受主要是来自视觉上面的,它的保存性能强、权威性高、选择性大。
我们能够花极少的钱去购买一份报纸,而这份报纸我们能够保存并珍藏十几年之久,而这个特点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拥有的。
珍藏报纸和珍藏书籍、邮票一样,是一些文化人的爱好。
此外,报纸上承载的信息都是经过记者、编辑、校勘员等一系列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因此说,报纸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
而报纸上的信息在真实度、可信度等方面理应比互联网等媒介要高很多。
最后提下报纸的选择性能,一个人在阅读报纸的时候可以从前往后读,也可以从后往前读,还可以挑着喜欢的读。
阅读的顺序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来决定,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坐着读,睡着读,趴着读,总之就是报纸掌握在读者手中。
以上这些都是报纸与其他媒介相比的一系列优势,而下面就以《今晚报》的发展史为例来展现报纸不会消亡的理由。
天津《今晚报》于1984年7月1日创刊,邓小平题写报头,彭真、邓颖超题词。
《今晚报》现已发展成为每日发行对开12至16版,日发行量70多万份,发行范围遍及中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并行销海外,成为天津市目前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最有影响的一张综合类日报。
这个可以算是一个在互联网强势攻击下仍然发展的红红火火的报业集团。
那《今晚报》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奥秘在哪里呢?一方面,该报不断挖掘报纸的既有优点并且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到报纸固有的缺陷,尽最近努力弥补这些缺陷,甚至是转劣势为优势。
最重要的是,该报不断创新,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我们都十分清楚,与新媒体相比,传统报纸独有的优势就是富有公信力。
这里所说的公信力的具体表现拥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干劲足的采编队伍,在长期新闻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不断采写和编辑大量具有一定分量和可读性新闻,而这些新闻大都属于“原创”,拥有广泛的影响,长期以来始终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一直延续,拥有充分的信任度,广大群众对所报道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导向性,也都深信不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纸消亡论”是近年来在世界报业影响较大的一个假说。
2008年11月下旬,笔者与美国著名新闻学者、“报纸消亡论”提出者、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就此问题进行了数次沟通,澄清了有关“报纸消亡论”的一些误解。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其争论2005年,菲利普·迈耶在《正在消失的报纸: 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
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
[1]这两个预测,特别是“日报读者将归于零”的提法经过媒体的报道,对世界报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比尔·盖茨和默多克等都曾对此加以引用;日本原《每日新闻》总编歌川令三在《报纸消失的日子》一书中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2];刘建明教授根据报纸读者的代际老化规律,于2005年11月做出了“在30年后,报纸将无可救药”的预测;[3]2006年,他再次撰文提出:“在2030~2035年之后,报纸将无可救药”。
[4]当然,他所说的报纸消亡是有条件的。
同时,“报纸消亡论”也引起了极大争议。
《纽约时报》执行总编比尔·凯勒(Bill Keller)在《在数字混乱时代,报纸还没有消亡》一文中,对此表示了异议;[5]瑞典增长最快的报业集团——Metro报业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派里·汤恩伯格(Pelle Tornberg)认为:报业生机勃勃并且活得很好,这足以证明关于报纸即将死亡的报道被极度夸大了。
[6]2008年11月,默多克在美国广播公司每年一度的系列广播演讲中说:“太多的新闻工作者以沉思他们的悬而未决的死期为乐,这是荒谬的。
”他嘲笑那些预测报纸死亡的新闻工作者过于着急地为自己写讣告,以至于没有对面临的机会感到激动。
” “与报纸末日论者和失望论者不同,我相信报纸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7]菲利普·迈耶的观点是如何被曲解的?在2008年发表于《美国新闻学评论》的《未来的精英报纸》一文中,迈耶教授认为他的书出版后,“争论是大量而复杂的。
由谷歌的搜索结果判断,该书的书名已经多到泛滥,读者们已经接受了错误的信息。
[8]”在发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他也直言,自己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曲解了:第一,他认为,广为传播的“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的这句话,并不是他书中的观点,而是他在200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的,一些引用者显然没有弄明白这一点。
第二,引用者往往抓住他书中的一句话,而对其他的背景置之不顾。
比如《经济学家》的说法是:“在他的《正在消失的报纸》一书中,菲利普·迈耶计算出:2043年第一季度,当最后一个精疲力竭的读者扔掉最后一张皱巴巴的报纸,那一刻将是新闻纸在美国的末日。
”菲利普·迈耶认为:“这是一个聪明的幻象。
虽然从图表上确实可以推断出,近来日常读者的数量呈线性递减趋势,并将在2043年4月触到0点,但是报纸出版商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顽固地支撑到只剩最后一个读者的那一天。
报业早在这之前就会失去“临界数量”并分崩离析了。
[9]这也就是说,那些类似“日报将在2004年10月消失”或者“报纸将在2043年第一季度消失”的说法,将他的数据分析和推理绝对化了。
第三,探讨“报纸消亡论” 必须置于“影响力模式”之下。
在回答笔者“正在消失的报纸”是“理论”还是“假说”的提问时,迈耶教授明确说,它只是一个“纯粹的描述”而不是理论。
但他同时强调了书中提出的“报纸经济的影响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报纸的主要产品既不是新闻也不是信息,而是影响力;报纸产生不用于销售的社会影响,也产生用于销售的商业影响,后者往往以广告形式来体现。
我的希望就是:这一理论可以指导新媒体的创造者并且帮助他们生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
”显然,在这一理论背景下的“报纸消亡论”的意义是积极的,但是很少有人去作如此联系。
如何评价和应对“报纸消亡论”其实,“报纸消亡”的提法并非始自今日,也并非始自菲利普·迈耶。
早在2000年,《北京青年报》就策划了《网络时代报纸会不会消亡——张朝阳与喻国明对话录》一文,对网络兴起后报纸是否会消亡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10]那么,如何评价菲利普·迈耶提出的“报纸消亡论”呢?首先,“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并非无稽之谈。
早在1977年,麦克卢汉就提出了放大、过时、再现和逆转的“媒介四定理”[11]。
正像其它媒介产品一样,报纸也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盛极而衰更是媒体演进的规律。
挪威媒体顾问艾里克·威尔伯格(Erik Wilberg)博士认为,在报纸的发育期、成长期、震荡期、成熟期和衰落期五个阶段中,欧洲的报纸,特别是北欧报纸目前已经走过成熟期,进入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衰落期;罗伯特·皮卡德(Robert Picard)教授则把西方报纸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15世纪以前是“引入期”,15初至19世纪末为迅速增长的“成长期”,20世纪是平稳的“成熟期”,进入21世纪以后处于缓慢下滑的“衰落期”。
[12]回顾媒介发展史可知,电报、寻呼机等媒体曾先后领媒介市场之风骚,但在20世纪后期又先后推出历史舞台。
那么报纸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例外呢?2006年6月1日台湾《中央日报》的停刊,以及2008年10月美国著名大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布将于2009年停刊、改办网络版的公告,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并不乐观的回答。
当然,将“报纸消亡时间表”细化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则犯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批评的“科学主义”的毛病。
其次,根据迈耶教授的阐述,“报纸消亡”指的是纸质报纸的逐渐减少和最终淡出媒体市场,而非报纸所有形式的消亡。
从媒介发展的历史来看,报纸最早脱胎于“新闻信”和“书刊”,逐渐“变身”而成为今天的多版面、大开张为载体的版面语言综合体;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媒体的出现,出现了纸质报纸与PDF电子版共存的局面;在本世纪中期,随着电子媒体的长足发展,纸质版面逐渐“隐身”,报纸有可能进一步“变身”为完全的电子报,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移动显示屏等终端设备可以轻易地获取新闻和“报纸版面”。
这种媒体形式其实已非原来意义上的“报纸”,而是一种融合了报纸品牌、影响力和编排形式与网络载体的混合媒介。
至于完全纸质的报纸是否还会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
只不过会变成一种不定期出版的、面向受过良好教育的特定读者对象的小众出版物。
第三,“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其积极意义。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有利于报业面对现实的问题和未来的危机,可以促进报纸在“衰落期”积极寻找对策、加快理念更新和技术革新的步伐,在“变身”中寻找活路。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报纸消亡论”:一、提高报纸的公信力和报纸品牌影响力,为报纸“变身”做准备。
迈耶教授在发给笔者的邮件中说,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社会责任论引导长期效益,而牺牲社会影响追求利益最大化则是自毁之道。
他还阐述了“社会责任”和“报业未来”的关系:社会责任产生品牌影响力,品牌影响力带来效益。
因此,即便纸质的报纸真的会像他预测的走向消亡,那么由某一报纸所创立的品牌影响力将会转移到该报的其他媒介形式,比如网络报纸、手机报等。
因此,应对“报纸消亡论”应有战略的眼光,善于用社会责任和公信力经营报纸的品牌影响力,为“纸报”变身为统一品牌的新媒体做好“品牌储备”。
二、利用“报网融合”提供多种人性化的网络服务。
迈耶教授认为,《今日美国》报就是对信息时代“注意力稀缺”问题的一个回应。
[13]该报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顺应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大量使用图片、导读、图表、简讯和网页化的版面。
21世纪初期以来,这种网络化的编排方法也被我国的都市报所采用。
默多克建议报业抓住互联网长足发展的机遇,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
他说:“报业的机遇就在于,不要在印刷版这一棵树上吊死,而要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新闻和意见。
”他透露,《华尔街日报》正准备为读者提供三个层次的在线内容——可免费获取新闻、订阅服务与定制高端服务。
[14]这些应对措施对我国的报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的报业集团在“报网互动”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于报道的策划和编读互动的层面,如何利用网络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则是需要继续加以探讨的。
三、打造“精锐新媒体”。
菲利普·迈耶为报业开出的一个药方是打造“精英媒体”。
即“一个开张较小的、不那么频繁发行的版本,主要用于刊登分析和调查性报道,并且瞄准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新闻瘾‟者——这很可能是困难重重的古老印刷品的一个明智的生存策略”。
[15]在发给笔者的邮件中,他补充道:“互联网可能终结报纸,但也会迫使报纸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包括专注于开辟我在《美国新闻学评论》中所建议的专业性市场”;“我的另一个观点,自由市场最终将孕育出重量级的,不纯粹是在线成分的新媒体。
这些新媒体将在社会责任中发现利润。
”这一“新媒体”的提法是对他“精英报纸”的重大修正。
这一看法对我国的报纸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很多都市报都希望做成“信息超市”,因此在内容定位上存在较大的“同质化”,很容易成为报业恶性竞争中的牺牲品;而如果将内容定位于某一领域并注重于实质的“报网互动”,则很容易规避竞争的风险。
综合迈耶教授的观点,他开出的报纸应对消亡的药方是:收缩报道范围——服务狭隘市场——增加报纸不可替代的社区影响力——吸引广告商——依托于“精英新媒体”而实现另一种形式的存活。
另外,探讨“报纸消亡论”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媒体文化因素。
当笔者询问迈耶教授“报纸消亡”的观点是否适用于中国和日本的报纸时,他说:“我对中国和日本的报纸知之甚少,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是基于西方理论而提出的,我不知道它们是否适用于亚洲文化。
但我很高兴你正在探索这一问题”。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