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评课稿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
二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一、教材及教学目标:《古诗两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诗文.这一课安排了《草》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
《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
《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二、教法学法1、情境教学法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
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三) 图文结合,理解诗意(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五)拓展延伸,感悟积累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一、课堂情境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二首》课文的评课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优秀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阅读能力和汉字识读能力,他们对于文学艺术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适应学生的阅读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并通过练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二首》中的诗意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综合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诗意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准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件和电子白板;•音频设备;•教学素材:《古诗二首》的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入课题,并与学生就图片中的场景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感受和想象。
2. 导入课文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或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芳草萋萋白露多”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4. 诗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如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 练习与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并请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如仿写、排比等。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范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范文
今天在二小听了平邑陈淑娟老师讲的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使我受益匪浅。
在这一堂课中陈老师借助神话故事学古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
学生在这一节课中能根据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唯美的精美课件,在这种情景的感染下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古诗的大意。
在这堂课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她每一首古诗都链接两首古诗,比如《乞巧》这一首古诗,先让学生读古诗,并且区别“宵和霄”的意思及用法。
然后让学生猜一下其中蕴含什么童话故事,然后教师讲故事。
讲完故事教师问他们相聚时心情如何?他们多久才能见一次?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在这里穿插《迢迢牵牛星》《秋夕》读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织女?人们在这一天都在干什么?然后穿插读诗句,在这里穿插《乞巧歌》,通过让学生朗读,然后问学生在乞巧节里,你会乞什么?让学生回答。
学习完这三首古诗后总结这三首诗,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利用本首诗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首古诗《嫦娥》,然后链接古诗《古朗月行》、《把酒问月》等古诗。
然后连接主题丛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画出含有神话故事的诗句,并借助学习单中的故事链接,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学习单。
这种学习方法使我受益匪浅。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利用神话故事学古诗,并借助古诗和故事想象画面的方法,值得我去学习,去探究。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孙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内容《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1、学生提问诗人为何不写遥摇手,而是遥招手为了辨明摇手和招手代表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做动作。
学生起先一直做摇手的动作,不明招手为何意。
终于一生做出招手动作,教师随即点醒:就是招财猫的动作。
再配上教师自己夸张的摇手和招手的动作,学生体悟摇手代表“你不要过来,我不知道”。
招手代表的是“你过来,我轻轻地告诉你”,人物形象立见不同。
如此善于联想者,是孙老师也。
2、学生提问为何“侧坐”莓苔?师手握教鞭在学生面前直接半蹲,表情呆板。
随即又手握教鞭一跳,侧坐上讲台,表情微笑。
反复两次后,问学生:“为何用侧坐?”学生异口同声;“因为这样看得出这个孩子很可爱。
”不用言语,用表演教学者,是李燕也。
3、学生提问为何要用“偷”?教者引入小外甥偷吃薯片的故事,“我打了一下小外甥的屁股,对他说,你这个小偷。
这是讨厌他吗?”学生情商不低,“不是,是表达你对他的喜爱。
”“所以,有时使用这样重口味的词语可以怡情养性,欢乐无限。
”如此“重口味”,是李燕也。
4、学生提问诗人为何用《池上》作为题目?教者引导能不能用“小娃偷莲”作为题目,可以。
所以题目可以以事件为题,如《小儿垂钓》,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地点为题,如《池上》,所以给文章取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然后询问提问的学生,“这个答案让你满意吗?”学生回答满意后,老师擦了一下额头,向学生以及所有听课老师幽默地自嘲:“哎呀,一身汗哪!”课后询问李燕,这个问题果然是没有备到。
如此的真实和可爱,是李燕也。
再比如教学“蓬头”时,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教材插图,告知学生“教材上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好的,甚而老师说的也未必全是可信的。
”更支持学生就此给编辑部写信。
如此大胆和清醒,是李燕也。
诸如此类,再加上“点赞”“萌哒哒”“暖男”等时尚用语的出现,因此形成了这样一堂极具辨识度李燕制造的课堂。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评课背景作为二年级语文教师,我将评价并分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二首》这一课文。
该课文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的选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该课文进行评析,以期对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课文选材《古诗二首》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选取了两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南朝梁·庾敳的《采莲曲》和唐·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两首诗歌选材典型,其一以描写采莲的情景为主线,体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其二描述了一个秋夜的凉爽,从而引发对季节变化的共鸣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选材抓住了学生对自然、对季节的好奇和兴趣,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二首》,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基本意思,抓住诗歌的主旨;2. 掌握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季节变化的感知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秋天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联想。
2.呈现诗歌:出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大意。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例如诗歌中使用的形象描写、对比等。
4.讲解生字词:对诗歌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解释和拼读,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词义。
5.写作练习:组织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悟,完成有关秋天的作文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6.呈现第二首诗歌:出示庾敳的《采莲曲》,让学生朗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中描写的情景和感受。
7.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采莲曲》中的描写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理解不同诗歌的特点。
8.听读评析:播放有关采莲的音乐,边听边阅读《采莲曲》,通过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赏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评课稿引言本文是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这一教材内容进行评课的文档。
通过评析该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该教材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便于阅读和编辑。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要素;•掌握《古诗二首》中的《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古诗的背诵、理解和鉴赏;•学习古诗写作的基本技巧。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古诗二首》这一教材共包含两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这两首古诗是两位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李白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韵律、修辞和意境,同时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2 课文详细分析2.2.1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描绘了人们登上高楼,远眺美景的场景。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学生可以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美的追求。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掌握七绝古诗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2.2 《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乡的情景。
这首诗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学习《静夜思》,学生可以理解隽永的诗意和含蓄的表达方式,提高对五言绝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相关图片或简短的声音剧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课文解读和鉴赏教师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对课文逐句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构思。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下古诗二首评课
六下古诗二首评课
“吹绿的只是江南岸吗”,第三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波动,学生立刻开始研究- - -终于明白:不仅仅吹绿了江南岸,同样江北也应该绿了,但思乡之情太切,太急,所以,心中、眼中,就只有江南岸绿了。
三个问题,震撼了学生三次。
巧妙的三次,看似不经意,却实实激发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思念家乡,有家不能回,有理想却无法实现的矛盾心理,有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可以体现。
二、借画品诗,看画悟情: 本节课中陈老师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简笔画,变抽象为形象,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习第- -句时,陈老师在黑板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了“京口”、“瓜洲”和“钟山”的位置,一只孤答零的小船行驶在沼面此时流畅的简笔画,烘托出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便學生很快的进入了意境,同时对多音字“间”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化难为易。
古诗教学需要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泊船瓜洲>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老师做到了。
这节课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看出陈老师是一
位智慧型的教师,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材巧妙的设计、流畅的板书;动情的范--为我们古诗教学做出了一个很野的命制力文档。
当然,再完美的课也不可能没有遗憾,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幻灯片与板书略显重复,在拓展问题的设计企如果再简练二点就更好了。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两首》评课稿登封市守敬路小学贺民生2017年 11月一、文字层面——字字落实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时,首先出示“天门山”这几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据形索义,想象天门山,再结合“望”字,理解课题,感受天门山的高耸峻峭。
同样在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老师又出示了“断”字的小篆体,左边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边是一把斧头。
问学生: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从而体会到楚江就像那把利斧劈开了天门山。
再聚焦“开”的甲骨文——门里有双手,如果天门山是门的话,谁是这双有力的大手?学生回答是楚江,并想象到楚江像一把刀把天门山冲断了,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就朗读出来了。
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陌生词语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和应用的能力。
比如选择正确的解释:二、文学层面——反复品味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
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
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
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古诗的生态课堂,应还原古诗的“歌”性,诵读为本。
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次分明。
初读时,字字清晰。
着重正音“中断”、“至此回”。
再读时,节奏清楚。
课上,老师没有急于把这首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上了手势语,老师的手势语在古诗朗读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教师态势语的形象性和表情性,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描写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体验,降低理解古诗的难度。
二是起着无声的指挥作用,教师挥动着手像指挥音乐一样打着拍子,指导学生读古诗句,这种方法能帮学生很好地感受节奏和音韵。
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泄”出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一、引言《古诗二首》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评课稿旨在对该篇课文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便教师有效开展教学。
二、教学目标《古诗二首》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3.掌握本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4.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诗歌细腻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1.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结合多媒体教学,使用录音、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2.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导探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 (5分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古代诗人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好奇心。
2. 学习课文《古诗二首》 (2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停顿、语调等。
•教师解读课文: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3. 识记生字词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识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包括读音和意义,并进行操练和巩固。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一、序言《古诗两首》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是对《古诗两首》这一教材内容的评课稿。
二、诗歌背景介绍在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中,选取了两首古代诗歌,具体内容如下:1. 《小鱼儿》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通过描绘小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小动物天真可爱的一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 《锄禾》这首诗是现代作家卢纶所作,诗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农田的丰收,表达了赞美劳动的主题。
三、教材分析1. 知识点本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古代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诗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表达对于自然和劳动的赞美•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教学目标经过学习《古诗两首》,学生应能够:•感知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美•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感知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美,培养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劳动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小鱼儿》的诗歌欣赏和解读•《锄禾》的诗歌欣赏和解读2. 教学方法本课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并进行诗歌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适合诗歌内容的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共鸣五、教学流程设计1. 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材料:•《古诗两首》的教材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诗歌内容或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学生课前作业: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并背诵《小鱼儿》和《锄禾》2.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回忆古诗的定义,并提问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3. 课堂学习•分别指导学生阅读《小鱼儿》和《锄禾》两首诗,并进行诗歌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回答诗中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达,表达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感受4.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与自然或劳动相关的诗歌•分享学生的创作,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于《古诗两首》的欣赏和解读,评价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于自然和劳动的赞美能力教学反思:•需要加强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和解读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更多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七、学生作业•要求学生预习并背诵《小鱼儿》和《锄禾》•要求学生在课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于自然或劳动的赞美之情八、总结通过《古诗两首》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赞美之情。
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
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
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
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节课,首先引入音乐,营造意境,为感情做铺垫。
然后通过学生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可以疏浚诗歌。
然后,通过阅读关键的句子,我们可以扩展我们的想象力和理解诗意的场景。
最后,通过配乐阅读,升华情感体验。
整个环节比较紧凑,连接也比较自然。
通过本研究,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有些同学不愿意参与讨论,不敢发表意见。
2.教师仍需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目标,更准确地把握农村学生的学习情况。
3.上课处理语言表达训练有点草率。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比较温和,没有特别的亮点和亮点。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
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一、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两首名篇《登高》和《望庐山瀑布》来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本文主要对课文进行评课,分析其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参考。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梗概本课的主要内容为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两位文化名家创作的名篇《登高》和《望庐山瀑布》。
通过描绘诗人们登高望远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展示了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知识点本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作品;•学习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学习感受自然的壮美与人生的哲理。
3. 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能力,激发对自然的探索与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原文并进行逐句理解、品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采用师生共读或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促使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用词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畅所欲言。
3. 模仿创作法通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创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或播放一段自然风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兴趣和思考,为学习《古诗两首》做好铺垫。
2. 阅读诗歌原文让学生师生共读《登高》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诗歌,并逐句解读,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通过讨论和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语言特点以及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记录及评价意见
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记录及评价意见一、背景介绍本次评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的教学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授课教师为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李老师。
二、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环节:李老师通过生动的动画视频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环节:李老师对古诗的解读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同时,她还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进一步领悟古诗的美。
3. 互动环节: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4. 反馈环节: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三、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准确把握诗意,感受诗情,表达自己的见解。
2.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建议和意见1. 建议李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古诗诵读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2. 建议李老师适当增加一些古诗创作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建议李老师在讲解古诗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古诗,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建议李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总体来说,本次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的教学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李老师的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涵和美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3份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3份_人教新课标评课稿一《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
金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表达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深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
金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
她是如此启发提问的:“元二在临行前,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后,金老师请了一名学生与她表演那个场景:“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来吧,举起酒杯吧!”接着,金老师问:“我如何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怎么说是什么呢?”学生答:“是浓浓的情意。
”“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什么味道?”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楚,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覆盖着大伙儿。
最后金老师还与同学们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动容动心的吟诵起来,是多么和谐的课堂氛围呀!金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时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读,而是在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读吟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她把这首古诗中情感最细腻的,描写最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看起来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时泪满衣襟的模样。
这充分表达了金老师的娴熟地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
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
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观赏品味和审美乐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专门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评课稿二听了金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我受益匪浅。
《诗两首》评课稿
《诗两首》评课稿《诗两首》评课稿《诗两首》评课稿1郑老师所授的《诗两首》,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来看,形式比较新颖,设计比较用心,较好地考虑了新课标以及MP项目对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较好地达到了这些要求,尤其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体现,老师授课有步骤,学生学习有条理,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复习巩固学诗的三步骤并明确方法:一品音韵美,二品图画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别是诵读、想象和思考。
第二部分是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自学《使至塞上》,巩固学习诗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过程所用时间较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适时点拨,使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赢得了时间。
用小组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图画美并把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节课的巧妙之处,也是亮点。
这个方式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交流,语言的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与美术学科的交叉,而且这个方式充满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错。
可以说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
在学生展示、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
以上是郑老师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如因时间关系,教案与真正的授课过程有较大的出入,第一阶段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显得不足,受电教老师的误导,没有用食物投影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组达到五个之多,很没有必要,又导致了拖堂等。
《诗两首》评课稿2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孙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内容《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1、学生提问诗人为何不写遥摇手,而是遥招手为了辨明摇手和招手代表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做动作。
学生起先一直做摇手的动作,不明招手为何意。
终于一生做出招手动作,教师随即点醒:就是招财猫的动作。
再配上教师自己夸张的摇手和招手的动作,学生体悟摇手代表“你不要过来,我不知道”。
招手代表的是“你过来,我轻轻地告诉你”,人物形象立见不同。
如此善于联想者,是孙老师也。
2、学生提问为何“侧坐”莓苔?师手握教鞭在学生面前直接半蹲,表情呆板。
随即又手握教鞭一跳,侧坐上讲台,表情微笑。
反复两次后,问学生:“为何用侧坐?”学生异口同声;“因为这样看得出这个孩子很可爱。
”不用言语,用表演教学者,是李燕也。
3、学生提问为何要用“偷”?教者引入小外甥偷吃薯片的故事,“我打了一下小外甥的屁股,对他说,你这个小偷。
这是讨厌他吗?”学生情商不低,“不是,是表达你对他的喜爱。
”“所以,有时使用这样重口味的词语可以怡情养性,欢乐无限。
”如此“重口味”,是李燕也。
4、学生提问诗人为何用《池上》作为题目?教者引导能不能用“小娃偷莲”作为题目,可以。
所以题目可以以事件为题,如《小儿垂钓》,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地点为题,如《池上》,所以给文章取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然后询问提问的学生,“这个答案让你满意吗?”学生回答满意后,老师擦了一下额头,向学生以及所有听课老师幽默地自嘲:“哎呀,一身汗哪!”课后询问李燕,这个问题果然是没有备到。
如此的真实和可爱,是李燕也。
再比如教学“蓬头”时,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教材插图,告知学生“教材上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好的,甚而老师说的也未必全是可信的。
”更支持学生就此给编辑部写信。
如此大胆和清醒,是李燕也。
诸如此类,再加上“点赞”“萌哒哒”“暖男”等时尚用语的出现,因此形成了这样一堂极具辨识度李燕制造的课堂。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二首》评课稿诵读体味想象亲爱的老师们,上午好!一、首先表达涌动在心的三个“非常”非常感谢教研室老师精心组织的这场教研盛宴;非常荣幸能代表我们小学五年级组语文老师们来对王老师的古诗阅读课作点评;在参与磨课过程中老师的倾心倾力指导和王老师的终生学习的好学精神使我非常感动。
二、极为赞赏这堂课的三个选点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价值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石;二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信以我们对古诗的喜爱、理解和积累,我们每位老师都有对古诗教学的见解和主张。
但是,我们这个学段的古诗教学到底教什么?面对古诗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我们对可以选择的教学点应当如何取舍?先来看看课标怎么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P13)是这样描述第三学段古诗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两个关键词:诵读和体味。
“诵读”是方法,“体味”是结果,中间应当有桥梁——那就是“想象”。
因此,我极为赞赏王老师这堂古诗阅读课所选取的三个教学点,即诵读、体味和想象。
三、分享这堂课带给我的三种美的享受1.诵读中的诗韵悠悠从课前的对诗游戏,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读出韵律和情感,将诵读贯穿整堂课,抓准了古诗教学的重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品词析句,还有以熟悉的旋律吟唱,引导和激励学生一步步地读出层次感和音韵美,使学生的诵读听得见改变,看得见生长。
因此,王老师的古诗教学课堂中,流淌着无处不在的悠悠诗韵。
2.情境中的诗意绵绵过往,我们惯用的诗歌教学模式如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104 页所述的五步骤:“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可是未入诗境如何能深入体悟诗情呢?这堂课上王老师不急于解说诗人的情感,而采用了多种方式较完整地复现诗境,帮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去感知、体验。
语文评课稿《古诗两首》评课稿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古诗两首》评课稿评课稿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古诗两首》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创新,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逐环教学”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二、比照参读、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本案精读古诗两首、略读古诗一首,精读的两首古诗,从内容上比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
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
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评课稿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夏君君《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写西湖的,它们同是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位诗人描写的诗夏天雷阵雨前后的西湖,展现了变幻多端的西湖美景;另一位诗人则用他优美的笔墨描写了盛夏西湖荷花荷叶的美丽、端庄,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荷塘美景。
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
所以,顾老师把两首诗结合在一起比较着教学,比单独一首诗一首诗来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首先,顾老师出示诗题,让孩子理解诗题的意思,然后比较这两首诗题的相同之处,结果可以发现,题目的结构是相同的,如都点明了时间,一是“六月二十七日”点明写诗的时间,一是“晓”也同样突出了时间,另外都突出了事情“醉书”和“送林子方”。
从题目的解读中,孩子已经能感受到这两首诗的紧密的联系了,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接着,顾老师让孩子通过朗读来划分节奏,并让孩子了解可以通过拉长韵脚来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然后,顾老师点明两位诗人同是在描写西湖的景色,向孩子发问:两位诗人分别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西湖美景呢,让我们通过诗句的意思来了解。
从孩子交流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自学还是有一定的效
果的,因为他们能抓住关键的词句汇报,而且能用自己的话展现诗句的内容,表述清楚。
意境是诗中超旷空灵的灵性,是诗中圆融透辟的韵致,是诗中咀嚼不完的美。
教学中,顾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翻”字想象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跳”“乱”体会雨势之大之急,雨珠飞溅的动态场景;从“卷”“忽”感受风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来去匆匆,气象快速转晴。
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不仅仅因酒而醉,更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最后就是体会诗情,诗句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擅于利用这些有限的文字,引导孩子想象,体验表达,更能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从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孩子的能力,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潜力的,相信他们,给予他们想象的空间,表达的机会,他们会做的很好,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开放些,充分发挥孩子的学习潜力,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