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交通流理论-流体理论
4交通流理论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是研究交通流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的模型和方法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系统规划与控制的各个方面。
第一节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在本节中,我们一起回顾交通流理论的发展历程。
交通流理论的兴起大致在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经历了繁荣和快速发展,70年代以后,主要是对既有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应用拓展。
一、交通流理论的萌芽期萌芽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由于发达国家汽车使用和道路建设的发展,需要探索道路交通流的基本规律,产生了研究交通流理论的初步需求。
Adams在1936发表的论文中将概率论用于描述道路交通流,格林息尔治(Greenshields)在1935年开创性提出了流量和速度关系式(也就是格林息尔治关系),并调查了交叉口的交通状态。
二、交通流理论的繁荣期繁荣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
汽车使用显著增长和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应用层面对交通特性和交通流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急切需求。
此阶段是交通流理论最为辉煌的时期,经典交通流理论和模型几乎全部出自这一时期。
交通流理论中的经典方法、理论和模型相继涌现,如车辆跟驰(Car-following)模型、车流波动(Kinematic Wave)理论和排队论(Queuing Theory)。
这一时期群星闪耀,许多在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中的大师级人物(如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学家、经济学家)都投入到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中,其中不乏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如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利亚•普列高津(Ilya Prigogine)。
著名人物有赫曼(Herman)、鲁切尔(Reuschel)、沃德卢普(Wardrop)、派普斯(Pipes)、莱特希尔(Lighthill)、惠特汉(Whitham)、纽维尔(Newell)、盖热斯(Gazis)、韦伯斯特(Webster)、伊迪(Edie)、福特(Foote)和钱德勒(Chandler)。
交通流理论-流体理论
(5 - 8 )
在流量—密度相关曲线上, 在流量—密度相关曲线上,集 散波的波速就是割线的斜率、微弱波 散波的波速就是割线的斜率、 流量和密度非常接近) (流量和密度非常接近)的波速就是 切线的斜率。如图所示, 切线的斜率。如图所示,当车流从低 密度低流量的A 密度低流量的A状态转变的高密度高 流量的B状态时, 流量的B状态时,集散波的波速是正 的,即波沿道路前进。当车流从低流 即波沿道路前进。 量高密度的C 量高密度的C状态转变到高流量而密 度较低的B状态时, 度较低的B状态时,集散波的波速是 负的,即波沿道路后退。 负的,即波沿道路后退。从A状态到 状态的波是集结波。而从B状态到A B状态的波是集结波。而从B状态到A 状态的波是消散波,两者都是前进波。 状态的波是消散波,两者都是前进波。 状态到C状态的波是集结波, 从B状态到C状态的波是集结波,从C 状态到B状态的波为消散波, 状态到B状态的波为消散波,两者都 是后退波。 是后退波。
(5-3)
q = ku
∂k ∂ ( ku ) + = 0 ∂t ∂x
(5-4)
上式表明,当车流量随距离而降低时, 上式表明,当车流量随距离而降低时,车流密度则随 时间而增大。 时间而增大。
二、车流波动理论 交通车流和一般的流体一样, 交通车流和一般的流体一样,当道路具有瓶颈形 式路段,车流发生紊乱拥挤现象, 式路段,车流发生紊乱拥挤现象,会产生一种与车流 方向相反的波,好像声波碰到障碍物时的反射一样, 方向相反的波,好像声波碰到障碍物时的反射一样, 阻止车流前进,降低车速。如图5 阻止车流前进,降低车速。如图5-1。
第五节
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2、车流连续性方程的建立 假设车辆顺次通过断面I II的时间间隔为 的时间间隔为Δ 假设车辆顺次通过断面I和II的时间间隔为Δt,两断 面的间距为Δ 面的间距为Δx。
[工学]交通流理论
且有:∑fi =N,∑Fi =N
3、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χ2a
χ2a值与置信水平α和自由度DF有关,α通常取0.05 。
DF=g-q-1,式中,q为约束数,指原假设中需确定的未知数的个 数,对泊松分布q=1(只有m需确定),对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 q=2(需确定P、n两个参数)。
N1=λ·P(h≥a1)= λe-λa1 主要道路车流中车头时距大于a2的数目:N2= λe-λa2
…… 则,主要道路车流中允许一辆车穿过的车头间隔数目为:N1-N2
主要道路车流中允许二辆车穿过的车头间隔数目为:N2-N3 主要道路车流中允许三辆车穿过的车头间隔数目为:N3N4
……
15
∴到达率为λ的车流允许穿越的车辆数总和为: Q次=1(N1-N2)+2(N2-N3)+3(N3-N4)+… =N1+N2+N3+N4+…=λ[e-λa1 + e-λa2 + e-λa3 +…] =λ[e-λa + e-λ(a+a0) + e-λ(a+2a0) +…]
P(h≥t) =e-λ(t-τ) t≥τ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λe-λ(t-τ) t≥τ
P(t) =
0
t<τ
1
1
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均值M= +τ ,方差D= 2
用样本的均值(平均车头时距)m和方差S2代替M、D,即可求
得λ和τ。
17
2、适用条件 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和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3、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局限性
2
第一节 离散型概率统计模型
我们在观测交通量或车辆的车头时距时,会发现在固定的计 数时间间隔内,每个间隔内查到的车辆数是变化的,所观测到 的连续车头时距也是不同的,这说明车辆的到达是有一定随即 性的,为了描述这种随机性而采用的概率统计方法可分为两种: 离散型和连续型。
交通工程学 第4章 交通流理论
k
j 1
g
j
fj
k
j 1
g
j
fj
fj
N
式中:g——观测数据分组数; fj——计算间隔t内到达kj辆车(人)这一事件发生的次(频)数; kj——计数间隔t内的到达数或各组的中值; N——观测的总计间隔数。
(2)递推公式
P(0) e m P(k 1) P(k ) k 1
(3)应用条件
• 在第一个环节上,重点研究设计什么样的模型才能对所 关心的交通流现象有一个很好的描述,此环节的关键是 对系统的识别,也即对所研究对象的充分认识。这种认 识越深刻,所建立的模型就越符合实际; • 在第二个环节上,重点研究如何确定模型中的参数使模 型得以具体应用,参数的确定是一项非常具体、细致的 工作,其好坏直接决定了模型的应用效果。优秀的交通 流模型应该只包含若干个有现实的变量和参数,而且它 们是容易测量的。 • 此外,一个好的模型还应在理论上前后一致,便于进行 数值模拟且能做出新的预测,简单而言,优秀的交通流 模型必须有鲁棒性、现实性、一致性和简单性。 • 无论是模型结构的建立还是模型参数的标定,简单和适 用是第一原则 ,但随着计算手段的改善和交通工程技 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复杂交通流模型推广和应用的也日 益广泛了。
§4-2 概率统计模型
本节内容
• • • • 离散型分布特征、分布函数 排队论模型的基本概念 M/M/N与N个M/M/1的指标计算与比较 流体模拟理论及实例分析
问题的提出
一个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思路分析
1.某随机车流,求30秒内平均到达的车辆数(均值)、方差(参考p74 4-8 4-10 ) 2.假定该车流服从泊松分布,求没有车到达的概率、到达四辆车的概率、到达 大于四辆车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
交通流理论4流体力学模拟理论
交通工程电子教程
流体流与交通流的比较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物理意 义
离散元 素
运动方 向
连续体 形态
变量
流体特性
交通流特 物理意
性
义
流体特 性
交通流 特性
流体分子 一向性
车辆 单向
变量
流速v 车速v 压力P 流量Q
可压缩或 不可压缩
流体
不可压缩 交通流
动量
Mv
Kv
质量(密 度)m
密度K
状态方 程
• 当Q2<Q1 、K2<K1时,产生一个消散波,
w为正值,消散波在波动产生的那一点,沿
着与车流相同的方向,以相对路面为w的速
度移动。Q
(K1,Q1)
(K2,Q2)
K
• 当Q2>Q1 、K2>K1时,产生一个集结波,
w为正值,集结波在波动产生的那一点,沿
着与车流相同的方向,以相对路面为w的速
度移动。Q
dk dq 0 dt dx
车流连续 性方程
交通工程电子教程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
车流波动理论
集结波 车流波由低密度状态向高密度状态转变的界面 移动,车流在交叉口遇红灯,车流通过瓶颈路段、桥梁 等都会产生集结波。
疏散波 车流波由高密度状态向低密度状态转变的界面 移动,交叉路口进口引道上红灯期间的排队车辆绿灯时 开始驶离,车流从瓶颈路段驶出等都会产生疏散波。
车流的波动:车流中两种不同密度部分的分界面经过一 辆辆 车向车队后部传播的现象。
波速:车流波动沿道路移动的速度。
交通工程电子教程
虚线代表车流密度变 化的分界线,虚线AB是 低密度状态向高密度状态 转变的分界,它体现的车 流波为集结波;而虚线 AC是高密度状态向低密 度状态转变的分界,它体 现的车流波为疏散波。虚 线的斜率就是波速。
第八章交通流理论
主要内容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排队论的应用 跟驰理论简介(jiǎn jiè) 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精品资料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lǐlùn)
一、概述(ɡài shù) 交通流理论是运用物理学与数学的定律来描
述交通特征的一门科学,是交通工程学的基 础理论。它用分析的方法阐述交通现象及其 机理,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掌握交通现象及 其本质,并使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规划设计和 营运管理发挥最大的功效。
distribution)
1、负指数分布(Exponential Distribution)
基本公式(gōngshì):到达的车头时距h大于t秒的概
率
P(h>t) et
1 平均车头时距
泊松分布t 内无车P辆0 到e达的t 概率
适用条件:用于描述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 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先分析发生两次排队的条件
即一个周期内到达的车辆数大于有效绿灯时间 内通过(tōngguò)交叉口的车辆数;
再求发生两次排队的概率
精品资料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lǐlùn)
说明 本例中虽然在每个信号周期中平均到车数只有9.9辆小于
一个(yī ɡè)信号周期有效绿灯时间内的通过的车辆 数11辆,但仍有可能出现车辆两次排队的现象,因 为平均到车数并不表示车流是均匀到达的,可能会 出现某一周期到达的车辆数很少(小于10),使绿 灯时间不能充分利用,当某些周期到达的车辆数很 大(大于11)时就出现了二次排队。
精品资料
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lǐlùn)
2、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 :
基本公式:在计数间隔t内
到达k辆车的概率P(gk àilǜC)nk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ppt课件
达时间间隔),为确定设施规模、信号配时、安全对策提供依 据;
.
4.2.1 离散型分布
车辆的到达具有随机性
描述对象: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到达的车辆数, 在一定长度的路段上分布的车辆数
4.2 概率统计模型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2. 二项分布:
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基本模型: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
P (k)C n k n t k 1 n t nk,k1 ,2,.n ..
λ:平均到达率(辆或人/秒) 令:p=λt/n, 0 <p <1
出分布参数 p 和 n;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3. 负二项分布:
适用条件:到达的车流波动性很大时适用。 典型:信号交叉口下游的车流到达。
4. 离散型分布拟合优度检验——χ2检验
用于根据现场实测数据来判断交通流服从何种分布 原理和方法:
1) 建立原假设:随机变量X服从某给定的分布 2) 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3) 确定统计量的临界值 4) 判断检验结果
.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1. 泊松分布:
递推公式:由参数m及数量k可递推出Pk+1;
P0 em
Pk1
m k 1Pk
分布的均值M与方差D皆等于λt,这是判断交通流到达规律是否 服从泊松分布的依据。
运用模型时的留意点:关于参数m=λt可理解为时间间隔 t 内的 平均到达车辆数。
4. 有效性指标——延误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详细版)
二、排队论的基本原理
幻灯片 35§4-3 排队论的应用 2.排队系统的组成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 例如: 损失制:顾客到达时,若所有服务台均被占,该顾客就自动消失,永不再来。 等待制:顾客到达时,若所有服务台均被占,他们就排成队伍,等待服务,服务次序有先到先服务(这是最通常的
36
二、排队论的基本原理
幻灯片 37-3 排队论的应用 2.排队系统的组成 (3) 服务方式:指同一时刻多少服务台可接纳顾客,每一顾客服务了多少时间。每次服务可以成批接待,例如公
7.5m
Q=360辆/h
Qt
3607.5
P(h7.5) e 3600 e 3600 0.4724
360 0.4724 170
(次)
幻灯片 27 当 Q = 900 辆/h 时,车头时距大于 7.5s 的概率为:
26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1h 内车头时距次数为 900,其中 h≥7.5s 的车头时距为可以安全横穿的次数:
33
二、排队论的基本原理
幻灯片 34§4-3 排队论的应用 2.排队系统的组成 (1) 输入过程:就是指各种类型的"顾客(车辆或行人)"按怎样的规律到达。有各式各样的输入过程,例如: D—定长输入:顾客等时距到达。 M—泊松输入:顾客到达时距符合负指数分布。 Ek—爱尔朗输入:顾客到达时距符合爱尔朗分布。
p m s2 m
m
1 N
N
i
i 1
n
m2 m s2
s 2
1 N 1
N i 1
(i
m)2
14 幻灯片 15 【例 4-2】:在一交叉口,设置左转弯信号相,经研究来车符合二项分布,每一周期平均来车 30 辆,其中有 30%
交通流理论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二)二项分布 (1)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2)基本公式:
P(k) Cnk pk ((14-1p0))nk
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λ——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递推公式:
p0
em ,
p(k4-13)
m k 1
pk
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都等于m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① 到达数小于k辆车(人)的概率:
P( k ) k 1 miem
i 0(4-4i)! ② 到达数小于等于k的概率:
P( k ) k miem
i 0(4-5i)! ③ 到达数大于k的概率:
的平均车辆数。
P(0) em e6 0.0025
P( 2 )
m 2
P(1)
0.0446
m P(4) 4 P(3) 0.1338
P(6)
m 6
P(6)
0.1606
P(1)
m 1
P(0)
0.0149
P(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3
P( 2 )
0.0892
m P(5) 5 P(4) 0.1606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一、含义与作用
随机变量:对随机试验来说,每次试验的结果可能不止一种情 况。如果我们将试验的结果用一个实数X来表示,那么对于试验 结果的不同情况,X将取不同的值,所以X是一个变量。这种随 着随机试验结果的情况不同而取不同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 如果一个随机变量只可能取数轴上有限个或 可数个孤立的值,并且对应于这些值有确定的概率,则称这个 随机变量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交通流理论
用样本的均值m代替M、样本的方差S2代替D,即可算出负指数分布
的参数λ。 此外,也可用概率密度函数来计算。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P(t )
d d P(h t ) [1 P(h t )] e t dt dt
P(h t ) p(t )dt et dt et
跟驰条件(车速条件、间距条件)
2. 延迟性 (也称滞后性)
3. 传递性
二. 线性跟驰模型
s(t ) d1 d2 L - d3
假定d2=d3,要使在时刻t两车的间距能 保证在突然剥车事件中不发生幢碰,则应 有:
对于跟驰车辆的反应,一般指加速、减速,因此,将 上式微分,得到 :
. . ( t T ) X ( t ) X ( t ) n n 1 X n1 ..
道路上一辆跟踪另一辆车的追随现象是很多的, 前一辆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影响后一辆车行驶,后 一辆车为了与前车保持具有最小安全间隔距离。需 要调整车速,这种前后车辆运动过程可以应用动力 学跟踪理论,建立道路上行驶车辆流动线性微分方 程式来分析车辆行驶情况和变化规律。这种研究方 法称为交通跟驰理论。
(3)应用条件
1 N 1 g 2 2 S ( k m ) ( k m ) fj i j N 1 i 1 N 1 j 1
2
2. 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
k P ( k ) Cn (
t
n
) k (1
t
n
) nk ,
k 0,1,2, , n
式中:P(k)——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或k个人的概率; λ——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
4.4 跟驰模型
4.4.3 线性跟驰模型的稳定性
跟驰的稳定性
局部稳定性——前后两车间距摆动大小,大则不稳定,小则稳 定;只在车队的局部发生。 渐进稳定性——引导车的状态变化向后传播,传播过程中,状 态变化的振幅越来越大(发散),则不稳定,状态变化振幅越 来越小(收敛)则稳定。
4.4 跟驰模型
4.4.3 线性跟驰模型的稳定性
4.4 跟驰模型
4.4.4 非线性跟驰模型
线性跟驰模型的局限性
后车的反应仅与两车的相对速度有关,而与车辆间距无关。
非线性跟驰模型
1959,Gazis 灵敏度系数λ与车头间距成反比
xn1 t T
其中 Vm
Vf 2
k t k
P(k ) Cn 1 n n
λ:平均到达率(辆或人/秒) 令:p=λt/n, 0 <p <1
t
n k
, k 1,2,...n
P(k ) C P 1 p
k n k
nk
, k 1,2,...n
4.2 概率统计模型
4.3 排队论模型
4.3.3 M/M/N系统
简述——两类多通道服务
1)单路排队多通道服务——排成一条队等待数 条通道服务
4.3 排队论模型
2)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每个通道各排一队,每个通道只为 其相对应的一队顾客服务,顾客不能随意换队。
计算公式由M/M/1系统的计算公式确定
4.4 跟驰模型
4.4 跟驰模型
1. 简述
定义: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 随前车行驶的状态,并且借数学和动力学的模式表达并加以分 析的一种理论。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各个车辆逐一跟驰的方式来了解单车道交 通流的特性,并用来检验管理技术和通讯技术,以预测短途车 辆对市区交通流的影响,在稠密交通时使尾撞事故减到最低限 度等
交通流理论
4.4 跟驰模型
x n 1 t T x n x n t 1 t x n T 1 t m lx n t x n 1 t
? m=0,l=0时,为线性模型 ? m=0,l=1时,为非线性模型 ? m=…,l=…时,为……模型
4.4 跟驰模型 二阶微分方程,积分一次,成为一阶微分方程
4.3.3 M/M/N系统
1. 简述
4.3 排队论模型
平均到达率λ 平均服务率为1/μ ρ= λ/μ,服务强度ρ/N
≥1不稳定 <1稳定
4.3 排队论模型
4.3.3 M/M/N系统
简述——两类多通道服务
1)单路排队多通道服务——排成一条队等待数 条通道服务
4.3 排队论模型
2)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每个通道各排一队,每个通道只为 其相对应的一队顾客服务,顾客不能随意换队。
运用模型时的留意点:关于参数m=λt可理解为时间间隔 t 内的 平均到达车辆数。
4.2 概率统计模型
4.2.1 离散型分布
2. 二项分布:
适用条件: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基本模型:计数间隔t内到达k辆车的概率
P (k ) C n k n t k 1 n t n k,k 1 ,2 ,.n ..
4.4 跟驰模型
4.4.4 非线性跟驰模型
线性跟驰模型的局限性
后车的反应仅与两车的相对速度有关,而与车辆间距无关。
非线性跟驰模型
1959,Gazis
灵敏度系数λ与车头间距成反比
x n 1 t T x n t x n 1 tx n t x n 1 t
其中
Vm
Vf 2
4.4.5 跟驰模型的一般形式
计算公式由M/M/1系统的计算公式确定
道路交通流理论
F
(t
)
1 exp (t )_(t
0
_______________(t
) )
爱尔朗(Erlang)分布
• 爱尔朗(Erlang)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f (t) et (t)k1
(k 1)!
• 积分得 P(h t) l1 (lt)i elt
泊松分布
• 到达数小于x辆车(人)的概率
P( X x) x1 miem
i0 i!
• 到达数大于x的概率:
P(X x) 1 P(X x) 1 x miem
i0 i!
参数m的计算:
n
n
观测的总车辆数
xi fi
xi fi
m 总计间隔数
i1 n
• 然而,总是存在一个合理的比较一致的驾驶员行
为范围,也就存在着一个合理一致的交通流表现 范围。
交通设施种类
• 连续流设施:无内部设施会导致交通流
周期性中断。长路段、高速公路。
• 间断流设施:由外部设备而导致交通流
周期性中断。信号灯等,引起车群。
• 一般认为,3.2Km可以使车群分散成连续流。
三参数之间的关系
离散型分布
• 泊松分布 • 二项分布 • 负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
• 基本公式 P( X x) (t)x et mxem
x!
x!
• 式中P(X=x)——在计数间隔T内到达x辆车或x个
人的概率;
• λ——单位时间间隔的平均到达率(辆/s或人/s); • T——每个计数间隔持续的时间(s)或距离(m); • m=λT为在计数间隔T内平均到达的车辆(人)数。
• 三参数:交通量Q(辆/h) • 行车速度(空间平均车速)(Km/h) • 车流密度K(辆/Km) • 三个参数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四章交通流理论2013-03-21共84页PPT资料
λ=240/3600(辆/s ),
当t=1s时, m= λt=0.067 P(0) e0.0670.9355
当t=2s时, m= λt =0.133,P(0)e0.13 3 0.875
m 2
P(1)
0.0446
P(3)
m 3
P(2)
0.0892
P(4)
m 4
P(3)
0.1338
P(5)
m 5
P(4)
0.1606
m
P(6)
7
6
P(6)
0.1606
2019/9/5
无车的概率为: 小于5辆车的概率为: 不多于5辆车的概率为:
P(0) 0.0025 P(k5) 0.2850 P(k5) 0.4456
在交通工程中,对于研究车辆延误、通行能力、信号灯配时以及停车场、加 油站等交通设施的设计与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排队论的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 1)“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被服务,而“排队系统”既包括
了等待服务的,又包括了正在被服务的车辆 2)排队系统的3个组成部分
输入过程 就是指各类型的“顾客”按怎样的规律到达。 排队规则 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损失制,等待制,混合 制)
2019/9/5
解:行人横过单向行车道所需要的时间:
t =7.5/1=7.5s
因此,只有当h≥7.5s时,行人才能安全穿越, 由于双车道道路可以充分超车,车头时距符合负
指数分布,对于任意前后两辆车而言,车头时距
第四章道路交通流理论
(2)递推公式
P(0) em
P(k 1) m P(k) k 1
(3)应用条件 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都等于λt 。 D2可按下式计算。
D2
1 N 1
N i1
(ki
m)2
1 N 1
g
(k j
j 1
m)2
fj
(4)应用举例 例4-1、例4-2、补充:例1、例2
例4-1 设60辆车随机分布在4km长的道路上,求任意400m路段上有
模型、速度—流量模型可以看出,Qm、Vm和Km是划分交通是 否 拥 挤 的 重 要 特 征 值 。 当 Q≤Qm、K>Km、V<Vm 时 , 则 交 通属于拥挤;当Q≤Qm、K≤Km、V≥Vm时,则交通属于不拥 挤。 例
例 设车流的速度密度的关系为V=88-1.6K,如限制车流的实际流量 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求速度的最低值和密度的最高值?(假定 车流的密度<最佳密度Km)
已知:n=3,x=l,P=0.25,q=1-p=0.75。求:P(1)。 解:
根据题意知,该题符合二项式分布,故有:
p(1) 3! (0.25)1 (0.75)(31) 0.422 1!(3 1)!
即三辆车中有一辆车右转弯的概率是42.2%。
3. 负二项分布
(1)基本公式
P(k)
C 1 k 1
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情况。通常认为当每小时每 车道的不间断车流量等于或小于500辆,用负指数分布描述车 头时距是符合实际的。
2.移位负指数分布
(1)基本公式
(
t
n
)k
(1
t
n
)nk
,
k 0,1,2,, n
交通工程学第四章(1)
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它常与计 数的泊松分布相对应。
(4)负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p(t) et
是单降的,车头时距越短,其出现的概率越大,但车 头时距至少有一个车长,所以车头时距必有一个大于 零的最小值τ。
4.2.3.1 负指数分布(续)
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的车流特性见图,曲线是单 调下降的,说明车头时距愈短,出现的概率愈大。这 种情形在不能超车 的单列车流中是不可 能出现的,因为车辆 的车头与车头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车长,所 以车头时距必有一个 大于零的最小值τ。
τ—大于零的一个最小车头时距,一般在1.0~1.5s之间。
(2)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均值M和方差D分别为M=1/λ+τ , D=1/λ2,用样本均值m代替M、样本的方差S2代替D,则
可算出移位负指数分布的参数λ和τ 。
4.2.3.2 移位负指数分布(续)
(3)适用条件 用于描述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
Q=360辆/h
7.5m
你做对了吗?
4.3 排队论模型
4.3.1 引言 4.3.2 基本概念与原理 4.3.3 M/M/1系统应用
4.3.1 引言
1. 定义: • 排队论是研究服务系统因“需求”拥挤而产生等待
行列(即排队)的现象,以及合理协调“需求”与“服 务"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是运筹学中以概率论 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分支,亦称"随机服务系统理 论"。 • 【食堂、医院、超市、银行、买火车票等等】
4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
2. 渐近稳定
是引导车向后面各车传播速度变化。
如扩大其速度振幅,叫做不稳定,如振幅逐渐衰 弱,则叫做稳定,这称为渐近稳定。
36
4.3
线性模型的稳定性
随着C值的增加,两车之间的车头间距逐渐的成为不稳定。这是 由于,如果对出现的事件,延迟反映的时间T过长,反应太强烈 (������大,表现在油门过大,或脚刹车踏得过重),则在作出反应 时,情况可能已偏离实际上的需求。
3
Contents 目录
1、概述 2、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3、排队论的应用
4、跟驰理论简介
5、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4
2.1
交通流统计分布的含义与作用
交通的到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随机性,描述这种随 机性的统计规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概率论中的
离散型分布为工具,考察在一段固定长度的时间内
到达某场所的交通数量的波动性;另一种是以概率 论中的连续性分布为工具,研究上述事件发生的间 隔时间的统计特性。
dk d (kv ) 0 dt dx
用流体力学的理论建立交通流的运动方程:
dk dv 0 dx dt
41
5.1
Q K
车流连续性方程
△x △t
Q
(K-△K,Q+△Q ) (K,Q)
Q+△Q K-△K
Ⅰ
Ⅱ
K
42
5.2
车流波动理论
列队行驶的车辆在信号灯交叉口遇到红灯后,即陆续停车排 队而集结成密度高的队列,绿灯启亮后,排队的车辆又陆续
单路多通道系统(M/M/4系统)计算各相应指标并比
较之。
25
3.2
M/M/1系统及其应用举例
26
3.2
M/M/1系统及其应用举例
交通流理论(详细版)
目录
1 1 2 3 4 5
§4-1 概述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4-3 排队论的应用 §4-4 跟驰理论简介 §4-5 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2
§4-1 概述
一、概念
• 交通流理论,是一门用以解释交通流现象 交通流理论 或特性的理论,运用数学 物理 数学或物理 数学 物理的方法, 从宏观 微观 宏观和微观 宏观 微观描述交通流运行规律。
=e
−
360×7.5 3600
= 0.4724
对于 Q=360辆/h的车流,1h车头时距次数为360, 其中h≥7.5s的车头时距为可以安全横穿的次数: 360 × 0.4724 = 170 (次)
28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当Q = 900辆/h时,车头时距大于7.5s的概率为:
P( h≥7.5 ) = e
−
Qt 3600
=e
−
900×7.5 3600
= 0.1534
1h内车头时距次数为900,其中h≥7.5s的车头时 距为可以安全横穿的次数:
900 × 0.1534 = 138
(次)
29
目录
1 1 2 3 4 5
§4-1 概述 §4-2 交通流的统计分布特性 §4-3 排队论的应用 §4-4 跟驰理论简介 §4-5 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30
§4-3 排队论的应用
一、引言
1. 定义 定义: • 排队论是研究服务系统因“需求”拥挤而产生等待 行列(即排队)的现象,以及合理协调“需求”与“服 务"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是运筹学中以概率论 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分支,亦称"随机服务系统理 论"。 • 【食堂、医院、超市、银行、买火车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辆运行时间-空间轨迹图
14/27
又:
x B w1 (t A t s ) 2 w2 t s
解得:
ts 2 W1t A 2 2.5 0.167 0.186h W1 W2 2.5 (6)
所以:
t j t A ts 0.353h
车辆运行时间-空间轨迹图
集结波波速:
1950 3880 w2 7.283( Km / h) 33 298
22/27
根据时间-空间轨迹图可获得如下方程组:
t R (t E t R ) 1.69 t R (W1 ) (t E t R )V1 x R x F
将 W1 1.495, V1 50带入方程组,解得: t R 1.641小时,t E t R 0.049小时, x R x F t R (W1 ) 1.641 1.495 2.453Km
20/27
车辆运行时间-空间轨迹图
21/27
这是一后退波,表示居住区路段入口处向上游形成一列密 度为298 辆/Km的拥挤车流队列 。图中tF-tH=tE-t0=1.69,则 tE=1.69小时,OF为W1的轨迹。在F处高峰流消失,出现流量为 1950辆/小时,速度为59Km/h的低峰流。
1950 K3 33辆 / km 59
第四章 交通流理论
第五节 流体力学理论
1/27
一、引言
1、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 1955年,英国学者莱脱希尔和惠特汉将交通流比拟为一种流 体,对一条很长的公路隧道,研究了在车流密度高的情况下的 交通流规律,提出了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 该理论运用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模拟流体的连续性方 程,建立车流的连续性方程。把车流密度的变化,比拟成水波 的起伏而抽象为车流波。当车流因道路或交通状况的改变而引 起密度的改变时,在车流中产生车流波的传播,通过分析车流 波的传播速度,以寻求车流流量和密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 描述车流的拥挤—消散过程。因此,该理论又可称为车流波动 理论。
w1 Q2 Q1 1200 1000 2.5( Km / h) K 2 K1 100 20
由状态2转变到状态3形成消散波,记其波速为w2
Q3 Q2 1500 1200 w2 6( Km / h) K3 K 2 50 100
13/27
受拥挤的N辆车的时间— 空间运行轨迹线如图中的N条 折线所示。虚线OB的斜率等于 w1,虚线AB的斜率等于w2,以 xB、tB表示图中B点的空间坐标 和时间坐标,其它各点亦然。 从图看出,从t0到tA,拥挤车 队愈来愈长,最长时占路长度 等于xA-xc,过了时刻tA,拥挤 车队愈来愈短,到时刻tB拥挤 完全消除,很自然应把时段 tB-tA称为消散时间ts.由于N条 折线的斜率表示车速,易得 x 2 tA A 0 . 167 h v 2 12
10/27
在流量—密度相关曲线上,集散波 的波速就是割线的斜率、微弱波(流量 和密度非常接近)的波速就是切线的斜 率。如图所示,当车流从低密度低流量 的A状态转变的高密度高流量的B状态 时,集散波的波速是正的,即波沿道路 前进。当车流从低流量高密度的C状态 转变到高流量而密度较低的B状态时, 集散波的波速是负的,即波沿道路后退。 从A状态到B状态的波是集结波。而从B 状态到A状态的波是消散波,两者都是 前进波。从B状态到C状态的波是集结 波,从C状态到B状态的波为消散波,两 者都是后退波。
图 交通流回波现象
6/27
1、集散波的定义 列队行驶的车辆在信号灯交叉口遇到红灯后,即陆续停 车排队而集结成密度高的队列;绿灯启亮后,排队的车辆又 陆续起动而疏散成一列具有适当密度的车队。 车流中密度经过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两个过程,车 流中两种不同密度部分的分界面经过一辆辆车向车队后部传 播的现象,称为车流的波动。车流波动沿道路移动的速度, 称为波速。
车辆运行时间-空间轨迹图
16/27
w1掠过的车辆总数就是拥 挤过的车辆总数N。
N Qw1 (t B t0 ) Qw1t B Qw1t j V2 V1 t j 1 1 K 2 K1
12 50 0.353 335辆 1 1 100 20
车辆运行时间-空间轨迹图
2/27
流体动力学模拟理论是一种宏观模型,它假定车流中各个车 辆的行驶状态与它前面的车辆完全一样,这与实际是不相符。 尽管如此,该理论在分析交通流流体状态比较明显的场合,比 如在分析瓶颈路段的车辆拥挤问题时,还比较实用。
3/27
2、车流连续性方程的建立 假设车辆顺次通过断面I和II的时间间隔为Δt,两断 面的间距为Δx。
如果车流前后两行驶状态的流量和密度非常接近,则: dQ W dk 集散波总是从前车向后车传播的,把单位时间内集散波所 掠过的车辆数称为波流量。
Qw 3600 3600 3600 ( v 2 v1 ) V V1 2 l 2 l1 1 1 t l 2 l1 v 2 v1 k 2 k1
车辆波动图
11/27
三、车流波动理论的应用
例1:知某快速干道上车流速度(KM/h)与密度(辆/KM)具有: 之关系。现知一列u1=50KM/h的车流 中插入一u2=12KM/h的低速车,并不能超车而集结形成速度为u2 拥挤车流。此低速车在行驶2KM后离去,拥挤车队随之离散形成 具有速度u3=30KM/h的状态。试求: 1.拥挤车队消散的时间ts; 2.拥挤车队持续的时间tj; 3.拥挤车队最长时的车辆数Nm; 4.拥挤车辆的总数N; 5.拥挤车辆所占用过的道路总长度L; 6.车流速度从Vl降低至V2而延误的总时间T。
q k Δx I II
车流在断面I的流入量为q,密度为k。车流在断面II 的流出量为(q+Δq),密度为(k-Δk)。 Δk前面加一负 号,表示在拥挤状态,车流密度随车流量的增加而减小。
4/27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流入量-流出量=Δx内车辆数的变 化,即:
[q (q q )]t [ k (k k )]x
7/27
车队运行状态变化图为在时间-空 间坐标系下表示的一队n辆车的运行状 态变化图。在区域I内,车速最高而密 度最低。进入区域II后,车速明显降低 而密度明显升高。进入区域III后,速 度有所回升而密度有所下降。虚线与运 行轨迹的交点就是车队密度不同的两部 分的分界线(对某一确定时刻而言),而 虚线则表示此分界线既沿车队向后一辆 辆地传播下去,又沿着道路而移动,虚 线的斜率就是波速。虚线AB是低密度状 态向高密度状态转变的分界,它所体现 的车流波称为集结波;而AC是高密度状 态向低密度状态转变的分界,它所体现 的车流波称为疏(消)散波,两种不同的 车流波可统称为集散波。
18/27
例题2:一条单向道路的一端伸进学校与居住区中,在此 路段中车速限制为13Km/h,对应的通行能力为3880辆/小 时,高峰是从上游驶来的车流速度为50Km/h,流量为4200辆 /小时,高峰持续了1.69小时,然后上游车流量降到1950辆 /小时,速度为59Km/h。是估计此路段入口的上游拥挤长度 和拥挤持续时间。
根据题设条件计算上式中各个量:
Q m 3600 / 2 1800 辆 / h
K j 1000 / 8 125辆 / km
则: V f 4Qm / K j ( 4 1800) / 125 57.6km / h
所以K-V关系为: V V f
Vf Kj
K 57.6 0.4608K
19/27
解:高峰时上游车流密度: K 4200 84 辆 / km 2 50 居住区路段上的密度: K 1
3880 298 辆 / km 13
在这两股车流之间形成了一集结波其波速为:
w1
Q2 Q1 4200 3880 1 .495 ( Km / h ) K 2 K1 84 298
l 2 v1t v 2 t l1
故集散波从第一辆车传到第二辆 车所需时间为:
l 2 l1 t v 2 v1
车队前三辆车运行轨迹
9/27
又因x tv1 l1,于是有 l 2 v1 l1v 2 l1 l1 (v 2 v1 ) x v v W 波速: 1 1 l 2 l1 l 2 l1 t t v1 v 2 l l2 k v k 2 v 2 Q1 Q2 1 1 1 1 1 k1 k 2 k1 k 2 l1 l 2
25/27
由已知条件,得:
t A 48 .1s 0 .013361 h
Qw1 V2 V1 0 V1 1 1 1 1 k 2 k1 k j k1
4Qm K )及V f Kj Kj 得
由Q KV f (1 求式中的K1、V1:
K K2 Q 4Qm ( 2) Kj Kj K2 K Q 即 2 0 K j K j 4Qm
17/27
由图可知拥挤车辆所占用过的道路总长度L即AD长。 L=LAD=2Km 由于表示车辆行驶轨迹的各折线是分段等距平行的,不难 得知遭遇拥挤的那些辆车的延误构成等差级数,于是总延误D 的计算为:
DN t A tF 0.167 2 / 50 335 21.27辆 h 2 2
k q 或: 0 t x
取极限可得:
又: 故:
k q 0 t x
q ku
( ku ) k 0 t x
上式表明,当车流量随距离而降低时,车流密度则随时间 而增大。
5/27
二、车流波动理论
交通流和一般的流体一样,当道路具有瓶颈形式路段, 车流发生紊乱拥挤现象,会产生一种与车流方向相反的 波,好像声波碰到障碍物时的反射一样,阻止车流前进, 降低车速。如图。
即拥挤流向上游延长的距离为2.453km,共包含车辆为: 2.453×298=731辆。集结波W2推进到G的历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