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文山苗族芦笙辞个案释析
文山地处滇东南,聚集着大量苗族,是中国苗族芦笙文化和世界苗族芦笙文化的“接口”。
“芦笙的语言”是文山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笙的语言”即文山苗族曲艺之一“然更(Rangx Ghenx )”,本文意译为“文山苗族芦笙辞”。
“芦笙的语言”有“芦笙语”、“芦笙词”和“芦笙辞”等命名。
文山苗族学者杨朝山整理出版的《苗族芦笙辞(上下卷)》(2017)就以“辞”为定。
以“辞”为名,较为适宜,文山苗族芦笙辞和国外苗族芦笙辞一脉相承,与日常用语相通,借芦笙音调相用。
国内外口传芦笙辞虽稍有差异,但均“定格式”存在,“定格式”传授,极其严谨、不容更改,运用“语”来定义过于空泛化,运用“词”来定义过于碎片化。
此外,在苗族丧葬中涉及芦笙辞居多,喜庆所涉则凤毛麟角。
丧葬场域让芦笙辞格外古朴庄重,若音译讲究雅化,意译则讲究讲究最大限度贴近原语,只有用“辞”方贴近丧葬场域的厚重感。
张永祥和曹翠云两位前辈在文山苗族芦笙辞个案释析熊文国(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文山苗族芦笙辞类属曲艺,其话语功能指向明确,象征传统人格意志,其口传性、边缘性活态流布,传承困窘。
对文山州文山市、马关县和砚山县的苗族芦笙辞进行抽样调查,运用苗汉双语对口传芦笙辞进行文本整理,借助芦笙辞的本体语言、文化现象和参考文献等展开释析。
[关键词]芦笙辞;苗族曲艺;人格象征;活态流布A case study of Lusheng Words of Miao Nationality in WenshanXiong Wenguo(College of ethnic culture,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500,Yunnan)Abstract:Lusheng words of the Miao ethnic minority in Wenshan belongs to Chinese folk art form,which has a clear discourse function and symbolizes the traditional personality and will.Its oral and marginal active state is widely spread,and its inheritance is difficult.Based on the sample survey of Lusheng words of Miao ethnic Minority in Wenshan city,Maguan County and Yanshan County of Wenshan Prefecture,the text of Lusheng words is sorted out with the help of Miao Chinese bilingual oral transmission,and the ontological language,cultural phenomenon and references of Lusheng words are analyzed.Key words:Lusheng words;Miao folk art;personality symbol;active state spread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熊文国文山苗族芦笙辞个案释析《从语法看苗语和汉语的密切关系》指出“苗语语法和古代汉语存在有如此之多的相似点,加之词汇,语音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就充分说明早在上古时期,苗语话和汉语的关系十分密切。
文山苗族歌曲
文山苗族歌曲
文山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在他们的传统乐器和歌曲中,许多深刻的情感和历史都得以表达。
文山苗族音乐中最著名的乐器是“木琴”,是由多个木条排成的,在上面弹奏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文山苗族的歌曲有很多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笙歌”,这是一种传统形式的歌曲,通常由男女合唱,伴随着芦笙的音乐。
以下是其中一首经典的芦笙歌曲:
苗乡的花开
房前屋后都是花,花儿多姿多彩,人人如此称赞。
眼前一片绝美景色,红芍药,紫蝴蝶,蜜蜂在嗡嗡飞舞。
这是苗族人家的花园,盛开的花朵向着阳光微笑。
苗乡的花开,多么美妙迷人,令人不想回家。
这里有绿松石般的清澈溪流,水流潺潺,石头堆成的小山丘,周围环绕着桃花林。
这里有人们累积的收藏,乡间山林中的珍宝,有手工鞋,有苗族的织锦等等。
这里有善良的苗族姑娘,微笑着迎接游客,她们的箫笛声,仿若绕梁之音。
这是一首充满着希望和热情的歌曲,歌颂了苗族人民与他们的故乡。
在这首歌曲中,作者描述了苗族文化的优美及其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首歌曲是苗族音乐的代表之一,它表达了苗族人民热爱生命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敬畏之情。
同时,这首歌曲也展示了苗族民俗及其文化传统的特点。
总之,文山苗族的音乐和歌曲是对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的反映。
它们传递着这个美丽地区的生活、信仰、热情和爱。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
浅谈苗族芦笙的基本演奏作者:吴辉林(芦笙专业)指导老师:杨昌树内容摘要:苗族芦笙是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的民族吹管传统和声乐器。
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的苗族聚集区中,由于语言、生产、生活、文化、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区的芦笙音乐调式和乐曲风格等方面稍有各异,但是其吹奏方法确大体是相同的。
关键词:芦笙演奏姿势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和声的运用乐曲的展现芦笙是少数民族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和声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与苗族人民的伦理观念、道德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人民授之为“母亲”,人们通过芦笙这一艺术形式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的感情、审美理想,从中获得及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因而,苗族芦笙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也是较为丰富的。
一、芦笙的演奏姿势姿势是给人一种美感的肢体语言。
苗族芦笙的演奏姿势大都伴随着舞蹈的动作而形成。
但总的来说有三种,即走(跳)式,以及伴随着改良多管(音)芦笙的出现而应运而生的立(站)式或坐式。
走(跳)式:民间芦笙演奏中最常见的姿势,即芦笙演奏者边吹边舞蹈,舞蹈动作的大小、快慢与芦笙旋律的快慢、强弱息息相关。
演奏时,身体要正、腰要直、面向正前方、两脚自然分开、挺胸而不挺腹。
坐式或立(站)式:一般在改良芦笙的合奏、伴奏或个人练习时最常用。
演奏时,具体要求与走(跳)式大体相同,另外坐式不要叠腿。
二、演奏方法1、运指法古今中外,绝大部分的吹管乐器,其音位都是按照音阶的高低顺序排列的,而苗族芦笙是一种边吹边舞、乐舞结合的特殊民族乐器。
其指法则是根据手指的运用和民族民间吹奏的习惯来排列的。
尽管如此,如何使用正确的运指法对演奏好芦笙还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演奏者手持芦笙过紧,有的则不用指头按孔,而用指头下端的关节按孔,这样不但有损美观,还影响到手指固有的灵敏度。
因此,不管吹奏民间六管芦笙还是改良多管(音)芦笙,两手必须自然放松,并将需要按的音孔按严密,如稍有偏离,便发不出音来。
芦笙
苗族的芦笙文化文山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
苗族芦笙历史,渊源流长,有人说,芦笙是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
据考古发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葫芦笙,是我国最早的笙类乐器之一。
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一书中断言道:“(笙之类乐器)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民间均备有芦笙”。
由此看来,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
文山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文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
它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
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
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
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芦笙舞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既保持芦笙舞原貌而动作简易又富有时代感的集体舞《苗山迪斯科》,在苗族民间得到逐步推广。
试析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 涿鹿之战” 中描述到 : 他们每一次的南迁 , 都是在经历一次 明代熊大木所著的《 大宋中兴史话》 记载, 宋代, 黑蛮龙跟随 大的失败之后进行, 而每一次战争他们都派出了成千上万的 岳飞抗金立功 , 被封为龙虎将军, 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
骑兵和步兵英勇奋战勇猛抗击 , 战败后则弃城南迁, 每到一 他“ 痛哭几 日 绝食而死” 。人们以鼓龙鼓虎 一 长衫龙的舞蹈 个新的地方他们就修筑城池建造高楼, 敌人再来侵犯, 他们 纪念这位苗族英雄 , 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中以苗族芦笙舞最典型、 最具特色。在苗岭山区, 几乎家家有 牛角以示祭奠 。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北一带的苗族芦笙《 迁徙舞》 则是芦 芦笙, 人人爱吹芦笙、 爱跳芦笙舞。苗族芦笙有大有小, 有长
迁徙舞》 共有 5 多节段的舞蹈动 O 有短, 长的两丈多, 短的不足尺。大的只能吹, 不能跳, 只吹不 笙与迁徙的最佳表现。《 作, 以单人和多人组合两种形式进行表演 , 随舞者人数多少不  ̄ t 吹芦笙” )t P“ 。自吹 自跳叫“ 跳芦笙” 人吹己跳叫“ , 踩芦 表演时用芦笙吹词谱叙事, 用肢体舞蹈动作叙述历史, 词 笙” 。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 、 转、 踢、 勾、 移 跨、 立、 别、 翻 限,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舞姿惊险而优美, 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 或节奏紧骤, 或轻松明快、 活跃敏 谱内容贯通曲折相扣,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 都蕴含着一种沉缓, 凄楚的情绪。
利后 , 从黄河中下游南向淮河、 长江、 西南山地迁徙过程中的
血雨腥风史实。芦笙曲词雄浑悲壮沉郁, 并带有较强的说唱
特色, 它分为“ 垒营盘” “ 、打鼓宣兵” “ 、 探路” “ 、 开辟道路” 、 芦笙舞举足维艰的动作, 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 “ 蚯蚓滚沙”“ 、上梯倒三转”“ 、搭桥过江”“ 、鸽子翻身” “ 、倒 声, 舞蹈给人一种凝重、 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立”“ 、旋风吹”“ 、往南走”“ 、吹笙号”“ 、天亮调”“ 、点兵” 、 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 送鬼神”“ 、打嘎祭祖”“ 、花场庆” 等共 l 节, 7 每节都是通过
论文,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其传承研究作者:余举伟学号:2008151317学院:体育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体育教育指导教师:唐国梁职称:副教授完成日期:2012年5月22日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曲靖师范学院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日期:2012.5.21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余举伟日期: 2012年5月25日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余举伟指导教师签名:唐过梁日期:2012年5月25日文山苗族芦笙舞的保护和传承研究摘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现场观察法对文山苗族芦笙舞进行研究,苗族芦笙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蕴藏着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艺术,它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极强的感染力;作为体育,它具备了健体强身的功能。
苗族芦笙舞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享誉中外舞蹈体现出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的纯朴、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表达了他们心中的理想和希望。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体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它对提高各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析文山苗族芦笙舞的历史和舞蹈形式
三、节庆和祭祀活动 中的芦笙
“ 踩花 山” 是苗族一年一度中最隆重的传统集会 , “ 踩 花 山 ”在苗 语 中的意 思为 “ 坡会 ” ,“ 踩 花 山”也 可称为 “ 赶坡会” ,赶坡会 的场地大都选在苗族村寨
“ 跳 月亮 ” 。 这 是青年 男女 社交 、 求爱 的一种 群舞形 式 ,
跳舞 的多为未婚青年男女。参加的男子手拿芦笙在 前面边吹边跳 ,姑娘在后 面把花带系在 自己相中的
V0 1 . 26 No . 4
Aug . 2 01 3
浅 析 文 山苗 族 芦 笙 舞 的 历 史 和 舞 蹈 形式
王 静 文
( 文山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文山 6 6 3 0 0 0 ) 摘要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 民族 ,芦笙舞是苗族人 民 祭祖或节 日主要舞蹈之一,是流传最为 广泛 的民间舞蹈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劳作 内容 都成 了他们 的舞蹈题材和主要动作来源。“ 花山节 是苗族人 民的传 统节 日,而芦笙舞则是 “ 花 山节” 中不可缺少并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苗族传统 民间舞蹈。 关键词 :溯源;历史;舞蹈形 式;花 山节 中 图分类 号 :J 7 2 2 . 2 2 1 . 6 文献 标识 码 :A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 的古老民族 ,相传原 始时代 的 “ 三苗 ”或 “ 有苗”就是苗族 的先民。据 1 9 9 8 年全 国第 四次人 口普查显示 ,云南 的苗 族有
9 4 . 2 6万余人 E l 。云南的苗族居住较为分散 ,主要分 布在 文 山 、红 河 、昭通 、楚 雄 、曲靖 、昆 明等州 市 。
一
文章 编 号 :1 6 7 4—9 2 0 0( 2 0 1 3)0 4—0 0 1 3—0 3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摘要: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过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得以逐渐创造和形成,又是在民间的流传中不断传播、发展的文化现象。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民族文化,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代表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的主要内容,是增进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
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信仰。
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
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人民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荒凉。
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获鸟兽变得简单,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引诱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
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祖先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战不胜敌,后来就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
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引导人们集拢。
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
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
苗族文化传统芦笙
芦笙,是苗族人民传统的乐器,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管乐器,外形像一支长长的笛子,音色悠扬,富有民族特色。
在苗族的节日、婚礼、丰收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苗族人民对芦笙情有独钟,他们把芦笙视为自己的精神象征,每当有喜事或者悲伤时,都会用芦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也能够传递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苗族的婚礼上,芦笙更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新娘出嫁的时候,芦笙声响彻云霄,犹如天籁之音,给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感觉。
芦笙的音乐,不仅能够使人们感到欢乐,更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在节日和婚礼上使用外,芦笙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家庭聚会上,芦笙都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
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苗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芦笙这一传统乐器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苗族文化传统,努力保护和传承芦笙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传承下去。
让芦笙的美妙音乐永远在苗族的大地上回荡,让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苗族芦笙的介绍
苗族芦笙的介绍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苗族芦笙是一种笛子,由笛身、吹口、音孔、音板等部分组成。
它的外形独特,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约70厘米,直径约2厘米。
芦笙有两个吹口,上面一个用来吹奏高音,下面一个用来吹奏低音。
音孔有6个,分别用来发出不同的音调。
音板是芦笙的重要部分,用来调节音高和音色。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独特而复杂,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吹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
演奏者用口吹气,通过调节吹奏力度和指法,使芦笙发出高亢激昂的音乐声音。
芦笙的音色清亮、悦耳动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苗族芦笙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庆典活动中。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演奏芦笙的人们往往会穿上苗族传统的盛装,配合着芦笙的音乐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烘托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苗族芦笙的音乐风格独特多样,既有欢快激昂的舞曲,又有婉转动人的抒情曲。
其中,苗族芦笙的舞曲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节奏变化而闻名。
舞曲通常由快速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组成,能够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和活力。
而苗族芦笙的抒情曲则以其柔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
抒情曲多用于表达爱情、思乡、告别等主题,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苗族芦笙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
苗族芦笙的独特音乐风格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欣赏和学习。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它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传承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苗族芦笙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苗族芦笙的美妙音乐,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吧!。
浅析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戏剧之家》2019年第06期 总第306期121舞蹈空间如今中外文化不断交流,很多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形成了严重的冲击,芦笙舞文化就是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如今芦笙舞文化的学习者尤其是年轻的学习者逐渐减少,现存的芦笙舞艺人不断进入到老年阶段,这就导致芦笙舞文化已经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这种局面下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体努力,为芦笙舞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一、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一)民间自发组织传统坡会。
坡会是一种苗族地区的特殊节日,人们可以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或者交流情感,庆祝当年的丰收,在现阶段苗族的聚集地,往往是分布着大大小小规模不同的坡会,到了正月十三的这一天,相邻的乡镇就会聚集大量的苗族同胞,参与到芦笙坡会中,这个时候所有人就会参与到这个大型的活动中。
而在芦笙场内,有着诸多的芦笙柱,这些芦笙柱就是苗族的祭坛。
可以举行祭祀,为来年的风调雨顺祈福[1]。
(二)政府主导下的现代节庆。
为了促进芦笙舞文化的发扬,苗族地区的政府会举办现代节庆,政府如今对芦笙舞文化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当地的经济进步,芦笙舞文化可以在这些节庆中得到宣传。
除了芦笙舞活动,其他的活动也是会出现在这些节庆中。
包括对苗族服装以及食品的宣传,都是其中的重点[2]。
二、芦笙舞文化的传承发展途径(一)完善相关政策。
现阶段来看,对芦笙舞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实施保护,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芦笙舞文化已经成为国内的非遗,需要加强对芦笙舞文化的发扬以及传承。
在国内各个苗族地区,都是要制定出相关的保护政策,对芦笙舞文化制定出完善的政策保障,并建立非遗保护区,向当地的人们普及芦笙舞文化的知识以及重要性,让人们意识到芦笙舞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对芦笙舞文化学习以及保护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让芦笙舞文化当地更加完善保护以及传承[3]。
(二)加强资金投入。
芦笙舞文化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的断层,如今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一些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对芦笙舞文化这种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
试析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试析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杨阳杨晶(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芦笙舞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外来游客的青睐。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挤”的形态特征,还寓有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迎接宾客、交谊择偶等多种文化内涵,堪称兴文苗族最鲜活与最形象的艺术活化石。
通过田野调查,本文将分析与探讨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及舞蹈文化内涵,调查其传承与发展现状,从而为弘扬地方民族特色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支持与借鉴。
关键词:兴文苗族;舞蹈挤芦笙;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5-014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5.073一、苗族“挤芦笙”的舞蹈艺术特征在苗族的花山节以及丧葬仪式中,都会表演“挤芦笙”舞蹈。
不同的场合中表演的“挤芦笙”舞蹈,在其艺术形式和功能性上也会有所不同。
(一)苗族花山节中的“挤芦笙”苗族人民于每年的农历初一至十五或者端午前后举行隆重的花山节,其目的是为了祈祷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花山节的敬花杆仪式之后,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其中包括苗族舞蹈挤芦笙、苗族古歌对唱、竞技表演等。
1.动作特征“挤芦笙”的名称主要源自舞蹈中“挤”的动作特征。
舞蹈“挤芦笙”激情豪迈,热烈奔放,舞蹈动作具有规律性,动作幅度较大,其中包括挤芦笙、山羊打架、龙钻洞三种典型舞蹈动作。
舞者必须在两人以上,此外,还需一人在前吹奏芦笙以此为伴奏,其余舞者跟随着芦笙的节奏舞动。
舞者和吹笙者人数均可随意增加,但舞步、动作不变。
吹笙者是舞者的向导,舞者必须顺从地跟随吹芦笙者的脚步舞动,吹奏芦笙的人走到哪里,舞蹈的人就会通过“挤”的舞蹈动作跟随到哪里,故名“挤芦笙”。
挤芦笙,舞者挽手,紧贴肩部,围成半圆随节起舞。
云南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研究——以文山、红河三地的乐器制作为个案
根据上述考察阐述情况可知,古朝 林艺人对于一些苗族芦笙的制作原理问 题还是存在一些认知不清的情况,当然 也有可能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他 又不太擅长乐器的演奏,所以一些关键 问题在考察过程中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红河州金平县劭拉乡文 革村考察
金平县位于红河州南部.西接绿春 县,北连元阳县并隔红河与个旧市、蒙 自市为邻,东隔红河与河口瑶族自治县 相望.南与越南老街省及莱州省接壤。 通过作者的学生——金平县高级中学罗 燕的介绍,由她的表弟---- 劭拉乡劭联 医院的张建新作为向导带领我们考察了 圖拉乡的文革村委会,这里是通过异地 搬迁建立起来的新村落,所有的房屋都 统一设计建造为粉色的二层楼房。考察 时,楼房主体结构已完工,即将进入内 部装修阶段。考察点就位于艺人熊龙里 家的客厅,由于内部装修还未进行,家 具还未搬入,房屋内比较空旷,周围安 静.且天气晴好,偶尔有儿童的打闹声, 基本没有噪声干扰。
[民间音乐] National folk music
ffis 云南 芦笙的制作工艺研究
---- 以文山、红河三地的乐器制作为个案
■杨 琛(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冲;族芦笙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常 田重要的笙簧类乐器吴学源教授
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云南 卷》中非常详尽地介绍了苗族芦笙的制 作工艺.相信这种制作工艺是在云南省 范围内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但是在作者 的田野考察中发现,由于受到地域环境、 材料的备用、民族支系的传统习惯等差 异,各地的苗族芦笙在制作工艺细节上 又存在一些差异.2017年8月,作者考察 了文山市、红河州金平县和屏边县三地 的苗族芦笙制作艺人,从而对云南苗族 芦笙的制作工艺、音响特征、音乐形态 和调音方式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文山苗族音乐芦笙辞初探
文山苗族音乐“芦笙辞”初探摘要:文山苗族“芦笙辞”无论从艺术特点、意义、风格和特有的句读特点于其他民族音乐都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关键词:文山、苗族音乐、句读、“芦笙辞”文山,是中国云南富饶而神奇的边陲宝地,在这块 314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30万壮、苗、彝、瑶等10种世居少数民族。
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风情奇趣。
其中最具代表的文山42万苗族,其芦笙文化占据着文山民族文化发展的“魁宝”之位。
一、文山苗族音乐特点概述文山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说唱、苗族民歌音乐多为陈述性旋律,其乐汇、节奏、时值是一种未经规范化的多元自然状态,带有地道的口头音乐文化特征。
各种曲调多为自然五声音阶,五声以外的自然半音音阶(变宫或清角)用的较少,在某些曲调种只作装饰音用,在旋律中所占的比例实质上通常不会大于八分之一拍。
曲调旋律音域有宽有窄,最窄的音域范围在八度音以内,最宽的音域范围在十二度音以内,个别装饰甩腔还可以高到十四度音。
苗族民歌是一种很美的散文体文学作品,其句式自由、长短结合;比喻丰富、语意含蓄;段落分明、两句一韵;一意双词、关联对衬;衬词自由、可增可减。
主要使用的器乐如(芦笙、萧、笛、口弦、木叶)等、打击乐主要为皮质鼓,如蛇皮鼓、牛皮鼓等,这两种鼓需因场合使用,(蛇皮鼓在喜事时候用,牛皮鼓在丧事时候用)舞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曲调优美,篇幅宏大。
就民间音乐而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民间普遍流传的就有近50种曲调(包括民歌、说唱和器乐曲),其内容包罗万象,曲调类型多种多样。
苗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和民间器乐曲两大类,其中民歌歌种较多,(情歌,叙事曲,丧事调,指路经,哭婚)。
纯粹的民间器乐曲较少,(大多数乐器主要是与歌而合、为歌而奏,情歌对唱时候的口弦为单纯的乐器曲目)二、文山苗族芦笙的特点介绍在苗族中最为盛行、最有代表性的乐器是芦笙,它是苗族文化的的灵魂,被誉为苗族人民的精神象征,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随着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流动,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苗族芦笙文化。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内容提要]芦笙,作为一件独特的少数民族乐器,已经屹立于中国乃至全也全世界的民族乐器之林,与之伴随的芦笙舞,在舞台上,更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芦笙与芦笙舞合而为一”的结合已在各少数民族的心中根深蒂固,一直以来,芦笙及芦笙舞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响亮的音色和优美的舞姿自五十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之后,就一步步的走出山门,冲向世界、饮誉华夏、倾倒欧美了。
[关键词]芦笙芦笙及芦笙舞苗族舞台一、芦笙及芦笙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贵州苗岭山寨里,几乎每个苗族男女都会吹芦笙和跳芦笙舞,他们在逢年过节、丰收之时,婚丧嫁聚、迎宾送客、谈情说爱都用芦笙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因为,芦笙曲调、芦笙词、芦笙舞都包含着苗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及文化艺术、审美情操,是苗族文化艺术源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俗言道:“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这是人们盼望芦笙响,要过芦笙节,过好日子的心情。
“诚心三看半,笙听不见,姑娘叹了气,后生冷了心”,这是表示没有芦笙响,男女青午的找不到对象,只有在“小伙不离笙,姑娘不离针”的情况下;,才有“妹随笙曲坡过坡,哥心随妹寨过寨,妹到门前不逢时,芦笙伴妹似阿哥,哥不接妹笙迎妹,笙声伴妹望月落,月落月出天边挂,时辰一到与哥合”的情感。
在祭祀中,芦笙词有这一样一段:“来欢乐,来欢乐,现在快快来欢乐,以后老了乐不成,青年时期来欢乐,坏的恶的走—边,好的善的来欢乐,坏鬼恶鬼走一边,好的祖先来欢乐。
”这是对祖先们的一种怀念的感情。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这是人们在丰收之日,逢年过年之时的一种欢乐心情,在那芦笙场上,芦笙芒筒一响,全场的人心情沸腾起来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至今以来,产笙和产笙舞就一步步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在当今人们都倡导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山正敞开它那温暖的怀抱,向世人展现它那得天独厚的芦笙文化艺术魄宝,可见,芦笙演奏和芦笙舞合为一体的想法,已经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产笙及产笙舞在舞台上,更是——条亮丽的风景线。
文山州苗族芦笙舞蹈的发展趋势
3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3期总第830期No.23,2020Total of 830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与经济现代化发展,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更是对苗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在探索总结过程中不断分析着其民族舞蹈发展进程。
所以苗族芦笙舞蹈就成为了研究与关注的重点,这一舞蹈在每年的苗族节日中都会出现,并且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苗族人也会利用这一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由此可见这一舞蹈在苗族群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1芦笙舞的类别及技巧芦笙舞蹈只是被汉化的解释,传统苗族人经常称这一舞蹈为“究给”,这一舞蹈的表演方式就是男子边吹“芦笙”,边在节奏变化过程中舞动胯部、膝盖、脚踝等。
这一舞蹈不仅是苗族人节日必备的舞蹈,也不仅仅是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更多的是苗族人对情感的表达,例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苗族人就会跳起芦笙舞,并且芦笙舞还根据不同的特殊日子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笔者就对这些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简单总结[1]。
首先,在芦笙舞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带有极强自娱性质的芦笙舞。
因为芦笙舞在苗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很高,并且对舞者的年龄与性别也没有固定限制,所以在舞蹈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自娱芦笙舞,这一舞蹈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踩”另一种则是“跳”。
这两种舞蹈形式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利用踩的方式舞蹈则可以使舞者表现得娴雅、端庄,若是利用跳的方式进行舞蹈则会使舞者表现得十分柔和、潇洒。
不同性别表演也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在舞蹈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吹小芦笙的方式进行表演,而女性则是在舞蹈过程中持花手帕,男女围成两圈将吹大芦笙的舞者包围起来,然后在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中不断摆动身体,进而达到充分表达个人情感的目的。
芦笙舞不仅可以通过自娱的方式进行表演,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求偶作用。
在文山州苗族壮族自治州,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踩花山,最重要的标志是花杆一般要选择高大挺直、滑溜的松树杆,剥去皮后,扎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彩旗,在山上选一块空旷、平坦的场地,将之在场地中央高高竖起[2]。
文山苗族芦笙辞个案释析
文山苗族芦笙辞个案释析
文山苗族芦笙辞个案释析
文山苗族芦笙辞,发源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它由唱诗组、演舞组、乐器组组成。
演出时,唱者会使用抚芦叠韵,此韵起止人也得以自由发挥。
演舞时,依照文山壮族的风俗有“四把刀”、“打紧”、“总舞”等,即舞者可以用刀、棒、斧等工具展示武术。
演奏乐器时,有“芦簧”、“雉笙”、“猫头花”等,以及当地造的木牛流铃等,使得演出配乐丰富色彩。
文山壮族芦笙辞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并经历了几百年纯正的传承,为文山壮族集体记忆宝库,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能激励民众的文化认知,更能活跃当代文化的发展,为广大民众带来独特的乐趣和文化艺术的视野。
城乡民众正不断珍视这一文化精神,特别是政府有力支持,使文山芦笙辞得以迅速纳入传统文化的最新热潮,成为一种民族象征。
此外,文化部门还给相关保护性文化项目提供了充分支持和保障。
此外,文化部门还出台了各项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积极推广文山壮族芦笙辞文化,组织大型文化活动要有助于提高文山壮族芦笙辞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总之,文山芦笙辞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积极的学习和发展价值,更会激发文化建设的热情,为受众提供独特的视觉体验。
只有更加注重和传承传统文化,才能让文山芦笙辞文化不落入衰草,在文化革新中得到认知和重视,让传统文化保留着更多的历史熏陶和精神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苗族人口达到***-*****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区、市),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众多,该省境内苗族人口占到了苗族总人口的28%左右。
一、文山苗族芦笙曲的起源
(一)芦笙曲的认知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神圣、友谊、欢乐的象征,是苗族人民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据考证,早在六七年前苗族人民就已经“致琴瑟、兴歌舞”,即那时就已经产生了芦笙及芦笙舞。
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在蚩尤的率领下阻击黄帝失败后退居深山,为重新召集队伍,他系红腰带,在山上立起长树干,号召民众绕“花杆”起舞,部众闻讯赶来继续参加与黄帝的战斗。
沿袭至今就演变成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
文山州苗族中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缘故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芦笙。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指出“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
” 据考证,芦笙源于苗族,受戰争及灾荒威胁,先民们被迫进行迁徙以谋求生存,最后定居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聚而城寨,并创造出了灿烂的芦笙文化。
(二)芦笙曲的历史
苗族芦笙文化见证了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据唐代《新唐书·南诏》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笙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
”《辞海》解释:“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传更广。
芦笙是簧管乐器
的一种,由竹管、共鸣筒、簧片及气斗四部分组成,是苗族人民祭祖聚会、进行各种社交活动时必备的重要道具。
芦笙曲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其曲调优美动人。
它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传播。
二、文山芦笙曲的种类
(二)以歌代言芦笙曲
代言,是指用人们用芦笙吹奏曲调以代替人的话语,把想要表达的意思用芦笙曲来表示,显得更有乐趣。
在苗族,一般开始学习芦笙的人,会先学唱词,而学会了唱词就算学会了吹芦笙,因为以前芦笙是没有曲谱曲谱的,苗族人民都是口耳相传的学习芦笙,演奏芦笙曲。
人们根据它的词音变化来代替曲,就形成了词曲相结合而成的一首芦笙曲调,如图2-1是以芦笙歌《玩场》
(二)纯器乐芦笙曲
纯乐器芦笙曲就是在演奏中放弃词和舞蹈形式的掣肘,按照器乐的思维方式和运动规律来进行自由的发挥。
在当代,纯器乐芦笙曲比较普遍,创造了各种样式的纯器乐芦笙曲,但是在传统的芦笙曲中却极为罕见,这主要是在传统的芦笙曲创造中创造主体是苗族普通的劳动人民,创作大都应用于于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这往往都少不了芦笙词与芦笙舞的参与,并且以前的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曲尤其是芦笙的研究与现代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在传统的芦笙曲中并不是没有纯器乐芦笙曲,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贵阳中部地区苗族芦笙曲《诺德仲》就是这类不可多得的芦笙曲的典型。
全曲节拍较自由,以叙事为主,由怀念情绪的慢板和带有舞曲风的快板两大乐段构成。
乐曲两个部分衔接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芦笙的传统音乐运动方式。
三、芦笙曲的艺术价值
(一)芦笙曲贯穿人们的生产生活
文山州苗族婚恋形态和其他地区苗族相同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者,严禁同姓婚姻。
在自主婚姻中,男女多通过恋爱选择配偶,
这种性质的习俗活动有多种叫法如“游方”、“坐月亮”、“踩花山”等等。
每年秋收过后至第二年春耕之前,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传统时节,这与苗族农业耕作时间有密切的联系。
每个苗寨都会开辟专门的场所即“花场”供青年男女择偶。
此种场合下,人们通常称讨得花带多的人为“善歌者”,而对歌、跳舞、吹笙成为衡量个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
这种笙歌对答、以乐代言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苗族芦笙应用的传统内容之一。
(二)芦笙曲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主要表现
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木鼓是神圣的,是祖先灵魂栖居之所,各苗寨都有固定的节日祭祀祖先即“祭鼓节”。
这时,同宗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吟诵祭词,对祖先进行祭典,祈求祖先保佑后辈永世昌盛。
规模大的“祭鼓节”如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族十三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时间为四年,场面非常壮观,是苗族传统的集体聚会活动。
祭祀所用的鼓包括祖宗鼓和子孙鼓,平常藏于岩洞中,严禁触摸。
击鼓之人被称为“鼓头”,数量多为五个到九个,在活动中的职责不同。
在这种活动中,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芦笙则是在“引鼓”、“醒鼓”、“敬鼓”、“送鼓”等程序中发挥辅助性作用,其曲调相对较短。
“祭鼓”这一活动表现的是对祖先的崇敬,具有广发的宗教意义,因而在祭祀活动中运用的芦笙曲也具有很大的神秘性。
(三)芦笙曲是人们生活娱乐艺术途径
在苗寨,芦笙曲是人们必要的生活娱乐方式之一。
每到喜庆之日,很多芦笙队都聚在一起奏芦笙,赛唱歌,通常要通宵达旦,非常热闹。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举办芦笙节很多,是他们迎新春、祈好运的重要节日,也是青年男女“游方”的好机会,如每年正月初一麻栗坡县的各个少数名族村子都会有芦笙会、正月初十麻栗坡县梁子街的芦笙会、正月十二麻栗坡县新寨的芦笙会等等节日期间,男子头缠青布,穿短衣长裤,腰束大带,手持唢呐、芦笙等涌向会场;女子则穿绣有各色花纹的衣裙。
头缠青帕,佩戴银饰,众人翩翩起舞。
不管是在青年男女择偶的时节,还是在庆祝丰收的时节,芦笙都是人们表达情意的
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