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一. 教材分析《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品茗、欣赏美景、陶冶情操的情景。

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受。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诗人高雅的情操,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王维的其他诗作,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通过之前的语文学习,对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学会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高雅的情操;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陶冶自己的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通过诗文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想象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教学音频:准备与诗文相匹配的音乐或音频资料。

3.作业设计:准备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竹子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竹子的印象。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竹里馆》,告诉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人在竹林中的高雅情操。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坐”“弹琴”“长啸”“明月”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教学目标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4.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微课示范法、网络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在小学时我们学习过王维的诗歌,有哪位同学给大家背诵一下呢。

(学生背诵)好,这位同学背得很好,流利有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王维的诗歌。

诗歌,下面先请大家观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王维。

(二)作者简介(3分钟)1.播放作者介绍视频,学生边观看边听边记下相关要点。

(经过处理的视频只有画面和声音,没有文字出现。

)2.指名学生说出自己观看后记下的相关内容。

(很多在“听”的能力方面不够,故设计这个环节既培养学生能力,又让学生很好的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学生对于视频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

)3.教师出示“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有“诗佛”之称。

王维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品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学生对照教师出示的内容自己核对,记忆较好的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更能引起学习兴趣。

)(三)背景介绍(1分钟)出示相关背景知识,学生读,了解背景。

背景介绍:《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四)新授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板书景:清幽
(三)思考探究悟诗情
1、再读诗歌,悟人之志趣
诗中有景有声更有人!诗人在此独坐、弹琴、长啸,从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方法小贴士:
①找意象
②找修饰
③品内涵
④析情感
板书人:?
教学预设:
(1)品味意象“古琴”、“长啸”体味诗人的高雅志趣、安闲自得。
点拨:①前面的资料链接,古琴给你什么感学?
提示:可联系刘属锡《陋室铭》中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资料链接:“啸”]
啸:嘬口发出绵长而清越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典故“苏门长啸”
当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去拜访一位隐居苏门山里的高士孙登,可无论他谈什么话,孙登都不回答,阮籍只得长啸几声,起身离去,没想到走到半山腰,忽然听到一阵啸声,声音悠然长远,如数鼓合奏,如鸾凤鸣叫穿林而来,原来是孙登在用“啸”声回应他。两个人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彼此都懂得了。
朱熹:我种南窗竹,戢[jí]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③诗人为什么把房子建在竹子深处?
总结:因为作者喜欢这清幽、茂密的竹子,这所以建在深处是因为这清幽、茂密的竹林,如一道屏障隔开了滚滚红尘,隔开了俗世的喧嚣热闹,为诗人建起一了座宁静的精神家园。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弹琴、长啸、亲近自然我有一片竹林,面朝南山,清幽脱俗,超然物处。
让我们悄悄走近王维,去参观他的的竹里馆。
四、品诗
(一)诗情画意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味道
(二)想象联想探诗意
过渡:读诗要抓住诗歌的意象,要由诗歌中的具体的“象”来领会诗歌的“意”。
意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象指诗中客观形象,包括诗中的景、物、人;意指诗人主观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竹里馆》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古诗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4.对古诗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难点】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难点】诗歌的赏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

总是能在诗词中找的生活的美和真谛,当有了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的境界就会吟诵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看见姑娘的美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总是感叹时光匆匆流逝,“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如果我问你这世间有哪些美好的事物来赞美爱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天采颉最美好的诗意,做诗意的生活。

中国诗词大会-------九宫格活动比赛二、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三、品读诗歌学生朗读,小组展示、教师朗读,学生评价读完诗歌以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作者?(写在便利贴上)四、品悟诗歌1、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写了人的哪些活动?(哪个字是写竹的)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恬静、幽美独坐、弹琴、长啸--(表现了人怎样的情绪?)自得、愉悦2、作者此时孤独吗?不孤独“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己是自己的知音。

引导学生了解王维写此诗的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2.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朗读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2.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与竹为伍。

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盛唐,走进王维,一起欣赏《竹里馆》。

二、揭示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

2.正确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3.根据意象鉴赏诗歌,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开元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维,字摩诘。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官太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31岁的时候,妻子难产而死,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他很赏识王维,拔擢王维为右拾遗。

加上王维文采好,又精通音律,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特别喜欢音乐,王维于是声名鹊起。

但是好景不长,张九龄在李林甫的各种手段下罢了相,李林甫接任了宰相的位置,开始权倾朝野。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竹里馆》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古诗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的能力,提高诗词解析和赏析技巧,运用所学创作诗词。
3.思维发展与提升: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意写作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在分析诗的艺术手法时,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方面的讲解还不够详细,或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操作不够熟练,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熟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安排一些类似的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4.诗词赏析: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竹里馆》进行深入赏析。
5.诗词创作:模仿《竹里馆》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6.拓展阅读:推荐与《竹里馆》相似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7.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的诗词阅读与创作作业。
本章节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竹里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此外,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我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在总结环节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从而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最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引导能力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对于一些难点的讲解,可能没有做到简洁明了,让学生听起来有些吃力。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后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竹里馆》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王维的创作风格。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诗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隐逸生活著称。《竹里馆》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体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竹里馆》的诗句,看看王维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选择特定的意象来构建宁静深远的意境。
-诗词创作的尝试:学生可能在模仿创作时,难以把握古诗词的格式和语言风格。
举例:在教学“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句时,学生可能对“明月”象征清高、纯净的意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创作练习中,学生可能会在现代语言和古诗词语言之间转换困难,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示例和指导。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竹里馆》,增进对古代诗词文化的了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发展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竹里馆》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以下内容: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竹里馆(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情感,并能当堂成诵。

2.了解入声字、平仄在古诗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意义。

3.理解诗佛王维的淡泊心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情感。

2.了解入声字、韵字在古诗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3.理解诗佛王维的淡泊心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吟诵、吟唱)2.拓读法3.比较法教学过程(注意:课前在主板书上写好全诗并标好平仄。

)(一)导入全班吟诵《登幽州台歌》吟诵导入师:同学们,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我们通过短促的入声字“不见”“独”了解到陈子昂无人赏识遇的寂寞苦闷,时空浩渺的人生孤独;这一声怆然而涕下,作者开口度极大的“下”字,又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无尽的悲凉与伤感。

师: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另外一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竹里馆》,首先我想请小组接龙,每人说一句你对王维的印象。

师:大家畅所欲言,说到了王维的诗作特色,文学地位、生平经历等,那么这是不是王维的全部?今天我们将继续通过吟诵来走近《竹里馆》,走近诗佛王维的真实内心。

(二)品音韵之美(1)音韵大师师:之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根据吟诵符号为这首诗歌划分平仄。

现在我想请台下的同学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看对方划分的平仄是否正确。

(同桌互评1分钟)(拍两位同学的导学案,借助希沃link明确正误)(2)最美诵读师:我们以一横代表平声,以一竖代表仄声,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手势来跟我一起正确诵读诗歌。

(三)通古人之情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是需要吟的,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听姚老师的吟诵,并且尝试跟着我吟诵两遍,结合自己的吟诵感受和对诗文的理解思考:(1)主问题:你从本诗的声韵和文义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声韵<平仄、入声字> 文义:意象、注释、背景、关键词句)师:首先请聆听姚老师的吟诵,帮助大家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师示范吟诵)接着请大家跟着我一句一句地吟诵,我的声音会大一些,大家可以尝试跟着模仿,并逐步体会诗歌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优质课教学设计_79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优质课教学设计_79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王维的《竹里馆》位于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知人论世唐代诗坛小作家云集,名作家林立,不同作家身上熔铸着不同的风格特征,李白的浪漫,杜甫写实,白居易的通俗,高岑的边塞情怀,都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感受。

王维和孟浩然可谓是唐诗中的小清新,他们所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给我们一种纯净自然的感受。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三、教学目标抓意象,品情感。

感受书画艺术差异,学会借景抒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了解作者。

了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五、导入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能够表现出以线条和色彩为媒介的绘画艺术。

那么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竹里馆》,你是否能够感受到绘画美呢?(一)诵读注意节奏《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出身名门望族,早年受过各方面的良好教育是个能诗、会画、工书法、懂音乐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王维二十一岁以解头登第,可谓少年得意。

他一方面热衷求仕,另一方面随母亲学佛,受佛家避世的影响较深。

当他后来看到国家政治走下坡的时候,他就产生了恻隐之心。

他一生有两次隐退,一次是在长安城外的终南山住过一阵子,还有就是晚年所居住的蓝田附近的辋川别墅。

出世和入世是贯穿王维的一生,“仕”与“隐”是唐代诗人的一个情结。

事实上,他一生并没有真正远离尘世,他所谓的“隐居”,不过是在京都附近的山水名胜之地,一方面拿着朝廷俸禄,一方面享受隐逸的高名,他是真正的一个仕隐兼得的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将在下次活动中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在仿写古诗词时,对于诗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竹里馆》选自其诗选。
2.诗词原文:准确朗读与背诵《竹里馆》,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里馆》的背景、意境和诗词鉴赏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诗词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了解唐代诗词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文人隐居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竹里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王诗重神韵,尤其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苏轼所称赞。

对于田园诗的鉴赏,应指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师更要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把学生带到寂静的“田园”中去品味意。

同时要通过读诗知道学诗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诗歌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意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知道王维,感知和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三、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四、课时:一节五、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王维田园诗鉴赏1.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导语设计:同学们,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人王维的《竹里馆》,看看这里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2.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1、了解作者: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2、解诗题:《竹里馆》描写在竹林里别墅的生活感受,馆就是作者的别墅。

3、品诗句(1)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中所涉及的竹林、琴、诗人王维、明月等内容一一找出,以艺术板书的形式呈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

2.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2课时◆任务一:学习《竹里馆》导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

1.朗读古诗,整体感知要求: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读、齐读、范读、指名读)朗读诗文,注意读音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朗读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

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

2.描绘画面,理解诗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注释】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意:(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

3.赏析诗句,领悟诗情出示问题: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请同学们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用2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写下来。

预设:幽篁——我看到了一棵棵修长的竹子或直立、或歪斜,彼此之间枝叶相交,在夜风中轻轻颤抖,窸窸窣窣。

独坐、弹琴复长啸——我看到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手中拨弄琴弦,兴尽之时,仰天长啸。

明月——我看到了漆黑的天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温柔的洒在竹林中,透过竹林的缝隙一束束月光洒在地上,洒在诗人的身上。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1)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1)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竹里馆》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维在竹林中独自享受宁静的景象。

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音乐美,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也对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高洁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竹里馆》;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难点: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欣赏中学习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里馆》的原文、译文和注释;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竹里馆》,了解诗人和诗歌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竹里馆》的原文,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如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等,教师点评并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竹子、月光等,并欣赏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一」教学目标:1、完成对本诗的创造性解读。

2、布置下一课《丑小鸭》的阅读要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问题导入:你们是怎样独处的呢?学生自由交流一下自己的经历,由此话题引入对此诗的解读:同学们,诗人王维是怎样独处的。

1、读。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按照古诗节奏教师范读一次,学生齐读。

2、品。

你感觉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为什么?学生自己揣摩,回答自己的感觉。

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3、析。

教师展开联想,拓展诗中的内容(程度高的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口头拓展,教师补充):这是夜深人静之时,竹里馆里寂静幽深,明月皎洁,王维一个人一时睡不着觉,于是起来弹琴,抒发自己的情感。

你们品一品,王维究竟是抒发宁静致远的淡泊心境呢,还是抒发个人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课文注释提出的质疑,让学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让思辨的习惯常常在学习中养成。

4、悟。

学生在讨论自己的看法时,常常会悟到一点什么,让他们多讲出来已形成思想交流的氛围。

5、诵。

学生有了自己的阐释后一起诵读,或者用自己的体会和感情把这首诗昂扬顿挫地朗读给大家听,以加深认识的目的。

二、布置明天要学习的新课文《丑小鸭》,思考三个问题:1、找出课文中若干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仁爱的农夫,可鄙的、可笑的、猫绅士、鸡太太等等)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天鹅的原因是什么?3、丑小鸭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三、下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二」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又重新确定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诗歌一般片言只语,要想充分感受其中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旨意,需要反复的诵读。

当然这样的诵读不仅仅是一遍遍对诗歌内容的重复上,最重要是从情感、节奏等多层面拿捏作者创作时的体验,这样,文字与读者有了一种心理上的亲近。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目标:1.了解王维及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品读诗句,欣赏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恬淡、清新、幽雅的意境。

3.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图片导入】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瞑》等。

【背景资料】《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自主学习】认真朗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朗读诗歌】(播放音频)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精读细研】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幽篁:幽,深的意思,篁,指竹林。

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清脆地发出长啸的声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译文:在这片幽深的竹林里,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来(与我)相伴。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设计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设计

统编版七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设计《竹里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里馆》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晚年隐居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诗中诗中描写了“幽篁”“明月”,营造出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宁静淡泊的心境,反映了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能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顺畅而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明了诗意,品味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大意,领会诗歌意境,进而探求王维的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中的生活方式与其妙处教学重点:1.顺畅而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明了诗意,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生活方式与其妙处教学方法:朗读法、陶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听音乐《高山流水》,由古琴声导入竹里馆。

二、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王维:字摩诘,太原祁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

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王维之诗画:“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了解写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三、读诗1.集体自由读诗歌,参考工具书,结合注释,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请学生朗读,师生共评,关注节奏、语速(提示:语速要慢,并出示朗读节奏)。

3.全班齐读,读准节奏,读出味道。

4.师读标题、生读诗句。

5.师生交换读诗句。

四、悟境1.听师读诗歌,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点拨:看到了:幽篁、琴、人、明月听到了:琴声悠扬、啸声轻快、溪水潺潺、鸟鸣悦耳·····感受到了:孤独、清净、平静、惬意······2.作者是否乐意留在这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留下来么?点拨:资料介绍盛唐之夜:①宴会、烹饪、饮酒、伶人及其表演、杂耍、摔跤、幻术、驯兽表演、舞蹈、戏剧、傀儡戏、说书、打猎、蹴鞠、马球、斗鸡、围棋、投壶……——《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七下《竹里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竹里馆》是王维的代表诗作,其被选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

关于对《竹里馆》一诗的解读,该版教材总结为:“全诗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清幽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者大都也是从恬淡、以动衬静或“诗中有画”等角度解读此诗。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诵读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象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效果。

教学目标:1、通过作家生平、作品背景,了解诗歌内容。

2、品读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朗诵、赏析诗歌的能力。

4、感知田园诗歌,体会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5、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准备:王维的知识卡片;教学PPT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歌的发展鼎盛时期是唐朝,唐朝诗人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有飘逸洒脱的诗仙李白,有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有瑰丽奇绝的诗鬼李贺,今天我们学习唐朝的一位大家,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人称诗佛的王维,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竹里馆》,看看这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二、预习检查1、作者、作品【王维】__唐___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著名诗人、画家,字___摩诘___,号摩诘居士。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春季
课题《竹里馆》
教科书书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诗歌,了解大意;通过译读诗歌,理解诗歌。

2.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分析,抓取意象,联想画面。

同类意象比读,把握“竹”“月”的象征意义,领悟王维“狂欢/孤单”的感情。

借助注释、作者生平资料,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意蕴有一种丰厚的认识。

3.通过“炼字”分析、“炼字”分析的迁移训练,从细节体会作者的情致。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热爱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炼字、借景抒情手法的分析。

3.能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致,热爱中国雅致隽永的古典文化,从而爱上诗意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流行语激趣,对话导入
1.对话导入:近几年,很流行一句话,“狂欢”有时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可以是一个人的狂欢。

那么,我们穿越回古代,当诗人孤身一人,甚至茕茕孑立时,它是一个人的狂欢还是一个人的孤单呢?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炼字品读古诗,解开独居诗人的情感密码。

这节课,我们学习王维的《竹里馆》,走进他独居竹林时的内心世界。

二、反复诵读,解读诗歌
(一)环节一:听读诗歌,了解大意。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二)环节二:译读诗歌,联想画面这首诗写了哪些景?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注解:①篁:竹林。

②幽篁:幽深的竹林。

③长啸:撮口而呼,诗中指吟咏、歌唱。

译读: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①深林:这里指“幽篁”。

②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译读: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三)环节三:抓取意象,联想画面,意象象征。

1.抓取意象,联想画面
幽篁、深林、明月。

是的,这三处啊,构成了月光明亮皎洁、月华如水、竹林清幽深邃的画面。

借助诗句中的形容词:幽、深等来组织语言,我们就能够巧妙地符合了诗歌的语境。

2.同类意象比读,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这三处景物,同学们要注意出现了两个意象,他们在中国的古诗里一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是竹。

比如说:竹与梅、兰、菊共称为四君子,又与梅和松称为岁寒三友。

清代的诗人郑板桥也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宋代的苏轼在《于潜僧绿筠轩》中也写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所以竹子啊,这个不俗物在诗句中就常常成为了君子情怀、君子心净的化身。

那我们的书中注释也补充了介绍,同学们注意到了吗?竹里馆是陕西蓝田的辋川别墅的20景之一,就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王维晚年就选择居住在此。

同学们也都知道,晚年的王维称为诗佛,他自己写:晚年为好静,万事不关心。

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写这首诗的王维啊,他选择了这一片竹林,选择了远离官场的喧嚣,名利的羁绊。

这一片竹林不仅在空间的距离上隔绝了城市的。

更在他的心中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他所选择的这片竹林也就成为了他淡泊的、宁静的心境的化身。

二是月。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中国的诗坛上悬挂着一轮永恒的明月,明月在古诗中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

同学们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借明月来传达对家乡的思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也曾借助明月来传达对朋友的慰藉啊。

(四)环节四:炼字品诗,领悟感情
1.“来”字。

在竹里馆中,明月更是主动地传达了情谊。

明月来相照这一句中,来字你来我往,来字是主动的靠近。

此处,诗人赋予明月多情,主动来陪伴诗人。

有所陪伴将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应该是哪怕我形单影只,只身一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也不觉得孤单吧,也能够自得其乐吧。

“复”字。

独坐弹琴复长啸等。

这里的复字,在古诗文中常常是又的意思,这里有反反复复,叠加重合,动作不停止之意。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歌咏,停不下
来的欢愉呀。

看来,在这首诗中,孤独真真不是一种落寞,真的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狂欢呢。

所以这首诗虽然并没有直抒胸臆,但是借景抒情,我们透过诗中画,透过诗中关键的用字用词,我们看到了。

竹林夜晚幽静,空明澄明的景色,感受到了诗人恬淡自得、尘虑皆空的君子情怀。

三、总结提升,感悟人生
这节课,我们就抓住了竹里馆中的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复长啸等等语言细节,感受了月夜竹林景,感受了诗人的心境。

希望你能运用这样的方法解读更多借景抒情的诗歌。

四、拓展阅读,希望寄语
(一)我们的用这种方法来读一读《春夜洛城闻笛》。

(二)利用思维导图、背诵诗歌
(三)希望寄语结语
徜徉诗海,感悟诗歌魅力!
吟诵经典,炼字品诗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